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同伴是幫助去自我中心

同伴是幫助去自我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8-03 22:43:02

❶ 同伴關系存在的問題

荀子說:人之生也,不能無群也。人是社會的動物,具有合群性,從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來看,人的歸屬感,社會交往,友情都屬於較高層次的需要。對於處在心理斷乳期的中學生來說,同伴交往有著重要意義,但現實中有不少中學生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以學校心理咨詢師的角度看,怎麼幫助青春期的孩子解決這些問題呢?
中學生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認知特點導致交往問題
中學生的思維已經由具體的形象思維發展為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並且從初中階段的經驗型抽象思維向高中階段的理論型抽象思維發展。由於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青少年對自己、對周圍環境的看法發生了改變。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喜歡爭論。由於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導致青少年對自己、對周圍環境的看法發生了改變。表現在他們能夠獨立地、批判地思考,對同學、教師、家長、書本都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他們喜歡爭論和懷疑,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是片面的意見。這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導致由於觀點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對立。
2.自我中心。中學生自我意識開始增強,尤其獨生子女受多方面呵護自尊心也特別強,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認知方式。加上社會閱歷有限,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經常是先在自己頭腦中塑造一個理想的模型,然後根據自我塑造的這個模型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朋友,一旦現實中的同學和自我塑造的模型不符合就容易產生交往問題。
3.理想主義。由於抽象思維的發展,中學生能超出現實,想像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各種可能性,現實越不完美,他們的想像就越完美。他們能想像更理想的家庭、宗教、政治和道德系統並想探究實踐它們的可能性。這種理想主義導致他們往往看不慣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弊端,又由於理想和現實有差距,往往成為愛吹毛求疵的人,對同學有更多的芥蒂之心,不容易敞開心扉。
4.以偏概全。由於中學生思維的發展飛速,但實踐經驗又缺乏,長期是從家庭到學校,學校到家庭的學習模式,很難了解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了解人的整體面貌,也不能對關系中的自己和他人有較為客觀和全面的認識。一旦同伴交往中出現一些不融洽的因素,容易被放大,以偏概全的全盤否定交往對象。
情緒問題導致交往問題
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的重要部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通常是由情感而萌發的。中學生由於感情豐富、變化快,忽冷忽熱,忽晴忽雨,有時對人對事過於敏感又不重客觀,重一時而不重全面,使行人際交往缺乏穩定性,產主各種問題。其中下列情緒問題更容易導致交往問題。
1.緊張。有些中學中有交往的慾望,但無交往的勇氣。常常表現為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在大眾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至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有社交障礙或者廣場恐怖症。當然特別嚴重的還是占很少比例,大部分呈現出來是緊張、害羞等特點。
2.嫉妒。表現為對他人的長處、成績等心懷不滿。他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經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對別人超過自己。對勝過自己的同學輕則蔑視,重則仇視,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地攻擊、報復對方。嫉妒的種類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條件等因素而產主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產生嫉妒。由此而引起各種交往問題。
3.自卑。在交往活動中,自卑表現為缺乏自信、自慚形穢,自認為失敗的體驗多,成功的體驗少,感覺別人會看不起自己,其實深層的體驗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當出現深層體驗時,便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強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將社交圈子限制在狹小范圍內。
4.自傲。自傲與自卑的性質相反,表現為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氣凌人,自以為是,過於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總是把交往的對方當作缺乏頭腦的笨蛋,常指責、輕視、攻擊別人,使交往對方感到難堪、緊張、窘迫,因而影響彼此交往。

❷ 請問如何教育兒童發展同伴關系 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是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在兒童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意義,能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和較強的社會技能,對兒童的性格、個性品質、行為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功能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不可替代的。但在交往的方向以及重要關頭上,成人應該給予他們及時的正確的指導,減少人際交往的失誤,避免心理上的沖突。 首先,正確認識兒童同伴關系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成年人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為兒童的同伴關系設置障礙或干擾他們的正常交往。例如:有些家長為了不使房間弄亂就不歡迎孩子的小朋友來做客。在樂園里,有些家長總是摻和在兒童中間保護著自己的孩子,實際上起著阻礙兒童交往的作用。家長應明確:同伴關系不是親子關系的復制和延伸,兒童在家中形成的自我中心狀態,只有在與兒童的交往中,才能學會如何抑制自己內心的侵犯活動,控制不適當行為。所有這些交往技能只有在兒童與兒童的同伴交往中才能得到發展,而在兒童與成人的關系中是不可能充分發展著一點的。 其次,充分了解孩子的同伴關系狀況。在當代家庭中,經常發生以親子關系掩蓋同伴關系的傾向,也就是有些家長總以為與自己關系不錯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關系大概也不錯,因而對自己孩子的同伴關系狀況不用心觀察,更談不上評價自己的孩子在同伴間是「歡迎者」、「排斥者」還是「忽略者」和「一般者」。這一點,學校里的老師評價比較准確,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家長與老師之間應加強聯系,通報孩子在同伴關系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的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同伴關系。 第三,積極組織兒童的共同活動,為兒童發展同伴關系創造有利條件。 允許兒童「走出去,請進來」。鼓勵兒童多與同伴交往,教育兒童新生同伴,與同伴分享游戲中的樂趣,有錯誤敢於承認,盡可能原諒別人等。對兒童之間產生的矛盾,家長不必直接介入,但應啟發兒童和同伴一起協商、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適宜方式,有條件的可提醒兒童歡迎同伴到家中做客,指導兒童如何招待同伴,引導同伴全體參加活動,結合玩耍情境評價兒童與同伴交往時的優缺點等。 對不同的交往兒童要分別對待。對於「拒絕型」兒童,家長應重點培養他們行為的友好性、技能的省效性和方式的適宜性上;對於「忽略型」兒童,家長應注重培養他們的積極主動性,敢於交往,協助孩子發展起交往能力,讓他們有種交往的成功感,增強自信心;對於「一般型」兒童,要鼓勵他們在交往中做出更多的友好行為,如多考慮別人的想法,學會分享、合作、謙讓,對人熱情主動等,引起大家的注意,逐漸成為「受歡迎」兒童。 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如少年宮、科技館、公園、圖書館、電影院等,從而使孩子結識更多的同伴和朋友,增長才幹、活躍思想。 第四,尊重兒童的同伴關系。對於年幼兒童來說,他們的同伴關系雖然不穩定,對象易變化,但同伴關系作為一種需要是恆定的。當他今天不再和李家孩子玩了,通常一定會去找王家孩子玩。如果一個小孩突然從任何交往中退縮出來,一定是有了身心障礙。因此,家長應關心他們的交往活動,精心保護孩子們的同伴關系。對於孩子們的正當交往應當予以尊重,不能橫加阻攔,否則會導致親子之間的尖銳沖突。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對他們的監督和指導,兒童在實際交往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成人應該予以指導。但這種指導應該是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通過講道理、擺事實、樹榜樣的方法來進行,而不能用簡單命令或粗暴攔截的方法去處理。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好:「對個人的要求和對個人的尊重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而是一致 的,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第五,作為家長,應注重自身素質和教養方式。研究認為,熱情、敏感和權威的家長,培養的兒童容易形成穩定的依戀心理,與成人和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人冷淡的隨意的家長,會培養出敵意的、攻擊性的兒童,同伴拒絕與其交往,人際關系緊張;好支配他人的嚴厲的家長,培養的兒童往往喜怒無常和過度焦慮,其同伴會忽視他或不願與他交往。 因此,家長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熱情待人,樂於助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民主地、寬容地處理好人際關系,為兒童做出典範。切忌兒童的教育是一套,而對待他人是另一套。 實質上,一個人只有品德高尚,才會做到關心他人、樂於助人,敢於犧牲個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一個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品行不軌,即使有一定的社交技巧,其人際關系也不會長久融洽。兒童時代的優良品質也是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的基礎。家長要抓好兒童品德的培養,教育兒童忠於友誼,寬宏待人,善於與他人分擔憂愁和分享快樂。同時教會兒童與人相處的策略,學會一定的交往技巧,如適當的服從,恰當的贊賞,靈活的處理矛盾等。

❸ 兒童發展心理學同伴交往關系,對孩子發展有什麼影響

與同伴交往關系比較好的,也就是受歡迎的兒童、被排斥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是非常不同的人。受歡迎的兒童是外向的、友好的,,是天生的領導者。

❹ 幼兒怎樣處理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是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在兒童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意義,能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和較強的社會技能,對兒童的性格、個性品質、行為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功能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不可替代的。但在交往的方向以及重要關頭上,成人應該給予他們及時的正確的指導,減少人際交往的失誤,避免心理上的沖突。
首先,正確認識兒童同伴關系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成年人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為兒童的同伴關系設置障礙或干擾他們的正常交往。例如:有些家長為了不使房間弄亂就不歡迎孩子的小朋友來做客。在樂園里,有些家長總是摻和在兒童中間保護著自己的孩子,實際上起著阻礙兒童交往的作用。家長應明確:同伴關系不是親子關系的復制和延伸,兒童在家中形成的自我中心狀態,只有在與兒童的交往中,才能學會如何抑制自己內心的侵犯活動,控制不適當行為。所有這些交往技能只有在兒童與兒童的同伴交往中才能得到發展,而在兒童與成人的關系中是不可能充分發展著一點的。
其次,充分了解孩子的同伴關系狀況。在當代家庭中,經常發生以親子關系掩蓋同伴關系的傾向,也就是有些家長總以為與自己關系不錯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關系大概也不錯,因而對自己孩子的同伴關系狀況不用心觀察,更談不上評價自己的孩子在同伴間是「歡迎者」、「排斥者」還是「忽略者」和「一般者」。這一點,學校里的老師評價比較准確,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家長與老師之間應加強聯系,通報孩子在同伴關系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的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同伴關系。
第三,積極組織兒童的共同活動,為兒童發展同伴關系創造有利條件。
允許兒童「走出去,請進來」。鼓勵兒童多與同伴交往,教育兒童新生同伴,與同伴分享游戲中的樂趣,有錯誤敢於承認,盡可能原諒別人等。對兒童之間產生的矛盾,家長不必直接介入,但應啟發兒童和同伴一起協商、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適宜方式,有條件的可提醒兒童歡迎同伴到家中做客,指導兒童如何招待同伴,引導同伴全體參加活動,結合玩耍情境評價兒童與同伴交往時的優缺點等。
對不同的交往兒童要分別對待。對於「拒絕型」兒童,家長應重點培養他們行為的友好性、技能的省效性和方式的適宜性上;對於「忽略型」兒童,家長應注重培養他們的積極主動性,敢於交往,協助孩子發展起交往能力,讓他們有種交往的成功感,增強自信心;對於「一般型」兒童,要鼓勵他們在交往中做出更多的友好行為,如多考慮別人的想法,學會分享、合作、謙讓,對人熱情主動等,引起大家的注意,逐漸成為「受歡迎」兒童。
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如少年宮、科技館、公園、圖書館、電影院等,從而使孩子結識更多的同伴和朋友,增長才幹、活躍思想。
第四,尊重兒童的同伴關系。對於年幼兒童來說,他們的同伴關系雖然不穩定,對象易變化,但同伴關系作為一種需要是恆定的。當他今天不再和李家孩子玩了,通常一定會去找王家孩子玩。如果一個小孩突然從任何交往中退縮出來,一定是有了身心障礙。因此,家長應關心他們的交往活動,精心保護孩子們的同伴關系。對於孩子們的正當交往應當予以尊重,不能橫加阻攔,否則會導致親子之間的尖銳沖突。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對他們的監督和指導,兒童在實際交往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成人應該予以指導。但這種指導應該是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通過講道理、擺事實、樹榜樣的方法來進行,而不能用簡單命令或粗暴攔截的方法去處理。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好:「對個人的要求和對個人的尊重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而是一致 的,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第五,作為家長,應注重自身素質和教養方式。研究認為,熱情、敏感和權威的家長,培養的兒童容易形成穩定的依戀心理,與成人和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人冷淡的隨意的家長,會培養出敵意的、攻擊性的兒童,同伴拒絕與其交往,人際關系緊張;好支配他人的嚴厲的家長,培養的兒童往往喜怒無常和過度焦慮,其同伴會忽視他或不願與他交往。 因此,家長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熱情待人,樂於助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民主地、寬容地處理好人際關系,為兒童做出典範。切忌兒童的教育是一套,而對待他人是另一套。
實質上,一個人只有品德高尚,才會做到關心他人、樂於助人,敢於犧牲個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一個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品行不軌,即使有一定的社交技巧,其人際關系也不會長久融洽。兒童時代的優良品質也是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的基礎。家長要抓好兒童品德的培養,教育兒童忠於友誼,寬宏待人,善於與他人分擔憂愁和分享快樂。同時教會兒童與人相處的策略,學會一定的交往技巧,如適當的服從,恰當的贊賞,靈活的處理矛盾等。

❺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同伴關系是什麼

同伴的作用:同伴是強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幫助去除自我中心,同伴給予穩定感和歸屬感,同伴是社會化動因

❻ 同伴交往的理論依據

一個人生活在群體當中,會跟一些興趣不同、愛好不同和性格不同的人接觸,在與人交往中,逐漸學會理解他人,擺脫自我為中心,從他人角度看問題,為別人著想,學會寬容、謙讓。從而在集體生活中得到尊重,在精神上得到滿足。作為幼兒園教師,幫助幼兒從小學會與人交往的能力,建立與別人的良好關系,從而養成願意和別人交往的良好習慣,不僅對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而且還能讓幼兒在今後的學習中,生活中以及學習中以健康的心理來面對社會的挑戰。
一、同伴交往能力對幼兒心理的作用
1、同伴之間的交往活動有利於讓幼兒形成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是一種正確的、客觀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如果一個人能客觀地評價自己,能夠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不足,那他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就能做得很好,這種良好的自信心,卻又正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在群體活動中培養起來的。能夠做到很好自我認知的人,一般都具有較強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就能戰勝一切困難,是做成事的必要條件,是成功的基石。
要讓幼兒與同伴之間成功交往,教師需要為幼兒創設交往的時間及空間環境。在幼兒園的生活中,學習中,幼兒可以不受限制地,無拘無束地選擇自己的夥伴,可以與夥伴玩自己的活動。而在與同伴的自由活動中,幼兒可以與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思想,盡力地發揮自己的能力,表達自己的看法。與同伴的交往中,讓幼兒學會自我肯定,相信自己,並與同伴的交往中獲得成功的快樂,通過不斷的成功,在內心深處形成「我能行」、「我能做到」心理,從而強化幼兒的自信心。
2、與同伴之間的交往活動有利於讓幼兒在情緒體驗中獲得快樂
良好的同伴交往是人的精神和心理得以健康的基本需要。人獲得成功往往很樂意與人分享,人遇到不如意,也非常需要有人願意與人共同分擔。長期處於郁悶中的人,如何不把郁悶的情緒發泄出來,不與人分擔,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悶在心裡,就會覺得苦悶、焦慮,甚至變得非常抑鬱,長期下去,就對對人不信任、猜疑,就會形成心理障礙,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因此,作為幼兒教師,更是要充分認識到交往對幼兒身心的重大影響,鼓勵幼兒與人交往,讓他們學會交朋友,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遇到困難時,善於求助於別人的幫助,學會自我調節,保持舒暢的心情,開朗的性格,使心情始終處於良好狀態之中。教師要深入研究,了解孩子們不同的性格特徵,讓幼兒能夠在群體生活中,感受到愉快,喜歡與大家交往,主動與大家游戲,從而在充分體驗交往快樂的情緒下,樂於、善於與同伴交往,並逐步形成習慣。
二、怎樣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其心理健康
1、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環境,幫助幼兒建立寬松和諧的同伴關系。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視為「小皇帝」被捧著。但特殊的家庭環境和居住條件,使他們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協作、謙讓、友愛的機會。帶之而來的是孤僻、任性、依賴、唯我獨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園得天獨厚的同伴群體,為幼兒創設相互接納、信任、尊重的集體生活的氛圍,有助於幼兒心理品質的形成。如何利用周圍生活中的自然情境來幫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呢?在生活中,我們利用一些自然發生的情景,幫助幼兒尋找游戲夥伴,鼓勵幼兒多結交新朋友。
2、游戲是幼兒學習交往的最佳途徑,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幼兒交往的興趣,增加交往行為方式。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活動,也是幼兒之間能夠得到充分交往的最好的方法,游戲中同伴間的交流、合作與互助,使孩子更能體會到游戲的快樂;合理地在游戲中引導幼兒學習交往的方法,可以使游戲玩得更好。幼兒通過與同伴在游戲中協商、分工、合作、謙讓等,鍛煉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對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進作用。因此,游戲是培養幼兒合作行為的最佳活動,教師在平時的幼兒教育中,要多多的創設條件,給予幼兒充分游戲的時間,讓幼兒在游戲中不斷提高與同伴的交往能力和水平。
3、積極爭取家長配合,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蘇霍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社會行為的學習,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有的孩子從小獨自慣了,不願意、不善於與別人相處;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嬌慣,到了幼兒園常與同伴發生沖突等等。為了協調家、園教育,可以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專欄等做好家長工作,幫助家長認識培養孩子交往的良好習慣與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共同培養孩子良好的交往行為。
總之,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獲得社交技能,發展社會性行為。同時社會交往是幼兒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對於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並非生來就知道如何適應社會生活,家長、教師以及全社會都要幫孩子學習如何與人接觸交往,逐漸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並能初步根據社會規范調節自己的行為,發展交往能力。

熱點內容
trx4遙控設置 發布:2025-09-10 06:59:28 瀏覽:972
trx熱身動作大全 發布:2025-09-10 06:39:03 瀏覽:104
比特幣實質算力 發布:2025-09-10 06:18:21 瀏覽:931
以太坊2019減產 發布:2025-09-10 05:54:48 瀏覽:32
什麼區塊鏈最核心的內容 發布:2025-09-10 05:38:40 瀏覽:140
中國以太坊etf官網 發布:2025-09-10 05:15:43 瀏覽:712
兩步揭穿比特幣騙局 發布:2025-09-10 05:03:56 瀏覽:349
網宿科技涉及區塊鏈嗎 發布:2025-09-10 05:03:23 瀏覽:107
區塊鏈主網公測 發布:2025-09-10 04:44:43 瀏覽:378
通過區塊鏈去中心化 發布:2025-09-10 04:33:02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