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資本壟斷與去中心化管理

資本壟斷與去中心化管理

發布時間: 2021-04-16 11:18:44

㈠ 資本主義走向壟斷是必然的,但為什麼他們還要壟斷,希望詳細些,有例子更好

因為人都是逐利的,資本家為了高額壟斷利潤,如果有條件,當然會選擇聯合起來,對一定部門的產品生產和銷售進行共同操縱和控制。
生產集中自然而然的會走向壟斷:
1、當生產和資本集中達到很高的程度是,就具備了產生壟斷的可能性;
2、。。。。。。。。。。。。。。。。。。。。。。。。。的必然性。

㈡ 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到壟斷有哪四個階段

自由時期:1776年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首次提出「無形的手」的概念,提倡自由競爭;
壟斷時期:(1)19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重工業迅速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大量出現,生產規模龐大的企業所需資金越來越多,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為少數大企業、大資本家對某一經濟部門的控制和獨占創造了條件,從而形成壟斷,資本主義也就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2)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爆發後,美國羅斯福新政採用凱恩斯主義,放棄自由放任政策,實行國家干預.
(3)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發展起來,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進,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㈢ 為什麼壟斷資本主義能夠有效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管理成本

1、壟斷會為人民及社會帶來何種影響?要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知道什麼是壟斷?壟斷一般指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或幾個廠商的市場組織。依據壟斷產生的原因,可以將壟斷分為經濟壟斷、自然壟斷、國家壟斷、權利壟斷和行政壟斷等。

2、壟斷是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追溯世界經濟史,壟斷大致產生於19世紀中葉。幾次工業革命使得經濟飛速發展,大企業生產能力飛速膨脹。為了保持與擴大利潤,大企業之間有必要結成壟斷組織,瓜分市場份額,以調節生產。

3、壟斷的產生會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何種影響,是利?是弊?或是利弊參半?現在,壟斷現象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我們能耳熟能詳的企業都是壟斷企業。例如中國移動公司、中國石化、中國工商銀行等等。由此可見,我們的基本生活需求與壟斷行業是息息相關的。

㈣ 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兩種趨勢之間的關系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溶為一體的壟斷資本主義。由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溶為一體的壟斷資本主義。由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國家壟斷作為壟斷的一種形式,早在壟斷資本主義形成初期就已經產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國營鐵路、國營兵工廠、國有土地基金等,但當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整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作用還很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戰爭形勢所迫,幾個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空前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許多國家實行了生產和分配的國家調節。戰爭結束後,隨著戰時經濟向和平經濟的轉變,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就削弱了。
20世紀30年代初的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再次得到顯著發展,各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如美國出現羅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國實行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實行嚴厲的統制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再次出現高潮。二戰結束後,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有所減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又一次進入低潮。
以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入猛烈發展階段,而且具有新的特點。此時,不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財政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迅速增加,一般已達到40%左右,而且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已不再是作為一種短時期的「戰時狀態」或「反危機措施」,而是發展成為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經常性需要,國家與壟斷資本的結合,已經發展到整個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所有環節,包括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從而使壟斷資本主義具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顯著特徵。
2.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的原因
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深刻根源是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私人壟斷已難以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迫使國家不得不直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同進也迫使私人壟斷資本運動依賴於國家政權,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溶合起來,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具體說來,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有下列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私人壟斷資本的積累已無法滿足社會再生產所必需的條件,必須由國家進行投資或者由國家給予私人資本以資助。
2)私人壟斷統治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必須由國家採取一定手段干預國民經濟,減輕經濟危機的程度,緩和社會矛盾。
3)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單純依靠私人壟斷資本的力量和市場的自發調節已難以解決由結構失衡所造成的經濟動盪,必須依靠國家採取行政的或經濟的措施調整國民經濟結構。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國家及其職能發生巨大變化,促使國家力量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所以,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具有客觀必然性。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徵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
2.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形式
1)企業外部即流通過程的結合,如政府采購、發放補貼等等;
2)企業內部即生產過程的結合,如國家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聯合組建股份公司等等。
3)國家還可以代表壟斷資本家總體直接掌握和經營資本,如運用國有財政資本,進行投資、消費,或者是建立國有企業等等。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點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從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轉化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部分質變。與私人壟斷相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具有以下特點:
1)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並以其巨大的力量,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調節。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追求的是國家壟斷利潤。國家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緊密結合在一起,向工人階級和整個社會徵收的貢賦。國家壟斷利潤不能由私人壟斷集團獨占,而是在國家與壟斷組織之間瓜分。
3) 國家壟斷資本經濟實力雄厚,資本社會化達到新的高度。
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再生產的調節
1.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
為了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和長遠的利益,維護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資產階級國家必須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有意識地影響社會再生產的局部比例和宏觀比例。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
從經濟活動的層次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是局部比例的調節和宏觀比例的調節。局部比例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國家執行各項有差別的經濟政策,通過國家從某一部門取出(稅收)和返還(補貼),來引導和刺激某些部門的發展,抑制另一些部門的發展。通過這種機制的調節作用,影響資本在不同部門的再分配,求得國民經濟的局部平衡。而宏觀比例調節的基本方式則是總需求管理。當出現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由於需求不足,生產蕭條和失業,國家通過增加支出,刺激和擴大總需求;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由於出現過度需求,產生通貨膨脹,國家就通過減少支出,從而抑制和減少總需求。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的調節,按其作用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的調節,如國家進行生產投資刺激需求,政府采購商品等等;另一類是間接的調節,即通過經濟信息和各種經濟參數(如價格、稅率、利率、工資參數等)來影響社會資本的再生產。
3.財政調節。
財政是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過集中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國民收入,來影響生產資源的使用、個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財政包括國家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支出政策和財政收入政策兩個內容。
國家財政調節的主要內容有:(1)通過國家預算,增加國家投資,舉辦公共工程,建立國有經濟以及投資新興科技領域等,以擴大社會總需求,避免經濟衰退,擴大就業。(2)調整稅率、稅種和稅收起征點,實行某些免稅、退稅政策,直接引導納稅人的經濟行為,調節經濟運行。(3)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即在危機和蕭條階段採取「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擴大政府支出,加大財政赤字,增發國債;而在經濟繁榮、需求過旺時,採取「緊」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削減政府支出,償還國債等,以抑制需求,延緩經濟危機爆發。(4)實行財政補貼,通過對國有企業虧損補貼、私營企業補貼、投資補貼、科技開發補貼、新產品出口補貼等,使各部門、企業協調和平衡地發展。(5)擴大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為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和擴大國內市場,既解決產品的實現問題,又對產品結構調整產生校大的影響。
4.貨幣調節。
貨幣政策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政府調節經濟的又一基本手段。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因國家直接控制著中央銀行和貨幣供應量、金融管理權,國家可以利用控制貨幣供應量影響利率水平及投資,最終達到影響總需求和調節社會再生產比例關系的目的。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央銀行主要採取三種手段調節社會貨幣供應量:一是改變存款准備金比率。存款准備金比率是由國家金融當局規定的,其高低直接涉及到商業銀行的流動資金和資金供應。通過這一比率的調整可以達到影響商業銀行放貸規模的效果。二是調整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即商業銀行以未到期的票據向中央銀行融通現金時,貼現利息與票據到期時應得款額的比率。貼現率的高低,對於商業銀行的貸款額和利息率有重大影響,中央銀行通過再貼現率的調整來影響商業銀行的貼現率,進而影響市場利率,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三是公開市場業務。即中央銀行通過公開買賣有價證券和國家公債來控制貨幣市場。當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時,中央銀行便拋出票據或證券以回籠貨幣,減少市場的貨幣供應量;當執行擴張貨幣政策時,就大量買進公債及其他有價證券,以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
5.收入調節。
它的主要內容是管制工資和物價,國家通過分配領域對再生產過程實行干預。它的目標有兩方面:一是企圖克服物價和工資的螺旋式上漲引起通貨膨脹。二是調節收入分配,調整工資與利潤的相對份額。
國家實施收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強制性收入政策。主要是政府通過立法來凍結物價和工資,一般是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採用的手段。二是非強制性的「指導性」方法。即政府根據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趨勢,規定每個部門工資增長限度,使貨幣收入增長不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三是收入指數化措施。即將名義收入與某種物價指數聯系起來,名義收入隨物價指數變動而變動,其作用在於避免或減輕物價上漲對實際工資的影響。
6.國家的計劃調節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內容
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為了減少市場對經濟運行產生的自發性破壞作用,為了便於集中資金發展重點或關鍵部門,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基礎上都不同程度地實行了對經濟的計劃管理和調節,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節經濟的一種綜合形式。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內容包括:總的經濟增長計劃、財政收入與貨幣發行計劃、國家重點投資計劃、科技教育發展計劃、主要產業發展計劃等等。
但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計劃,無法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按比例發展,無法解決經濟過程的深刻矛盾

㈤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和競爭的關系嗎

壟斷不能消除競爭。
第一,沒有消除競爭的經濟條件:商品經濟。
第二,壟斷地位通過競爭來維持。
第三,壟斷組織內外競爭多樣化:①壟斷組織內部的競爭、②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③壟斷組織和非壟斷企業的競爭、④非壟斷企業之間的競爭。
⊙案例:壟斷和競爭並存
美國原有兩大航空公司:「泛美」和「環球」。1978年政府實行開放天空的政策,由民航公司自由定價、自由選擇航線。從此國內航線競爭激烈。老牌的民航公司管理僵化、效率低下,被後起之秀「美國航空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所超越。1991年「泛美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1986年以後,大公司建立航線集中的大機場,電腦定票系統優勢突出。小公司處境艱難,民航兼並之風再次颳起。到1989年7家大公司壟斷了國內客運市場的90%。

㈥ 2,簡述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產生壟斷的原因

產生原因

一般認為,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壟斷廠商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

壟斷指少數大資本家為了共同控制某個或若幹部門的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實行的一種聯合。它是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

壟斷是從政府保護主義的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在以自由競爭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為了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必然會採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激烈的競爭中,大企業往往憑借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不斷排擠和吞並中小企業,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的生產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同時,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突破了單個資本的局限,加速了資本集中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生產集中的發展。

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意味著企業數目減少,1個部門的大部分生產都集中在幾個或幾十個大企業手中,它們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協議,共同操縱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可能。

由於少數大企業的存在,使中小企業處於受支配地位,少數大企業之間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也會謀求暫時的妥協,達成一定的協議,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必要性。

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壟斷,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規律。公元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已成為資本主義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引起壟斷。當壟斷代替自由競爭而在經濟生活中佔了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就發展到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6)資本壟斷與去中心化管理擴展閱讀

壟斷競爭關系

從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壟斷並未消除競爭,而是凌駕於自由競爭之上與之並存。在壟斷統治下,不但自由競爭在一定范圍內即在各非壟斷企業之間仍然存在,而且壟斷本身還必然產生出新的更為激烈的競爭。

無論在各壟斷組織之間,壟斷組織內部各參加者之間,以及壟斷組織同非壟斷企業之間,都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競爭。在壟斷組織內部,參加卡特爾、辛迪加的資本家為了爭奪有利的銷售市場,佔有更大的產銷份額,必然引起競爭;參加托拉斯、康采恩的資本家為了爭奪對壟斷組織的控制權,同樣要展開激烈的競爭。

各個壟斷組織之間,彼此為了鞏固自己的經濟地位,爭奪銷售市場、原料來源和投資場所,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同時,壟斷組織總想控制、排擠和扼殺局外企業,局外企業為了自己的生存,也要同壟斷組織斗爭,它們相互之間當然還存在著自由競爭的關系。壟斷組織只有不斷地投入到競爭中去並取得勝利,才能維持和加強自己的地位。

反過來,競爭也繼續產生出新的壟斷組織,加強著壟斷資本的實力,擴大著壟斷統治的范圍。壟斷與各類競爭同時存在,因而產生許多特別尖銳、特別劇烈的矛盾、摩擦和沖突,使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㈦ 資本壟斷怎麼理解

就是對某產業的壟斷,比如上個世紀梅隆家族對美國鋁業的壟斷!

㈧ 簡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和競爭的關系

簡要地說,可以概括如下:壟斷和競爭的關系:壟斷並沒有消除競爭。第一,因為壟斷並沒有消除商品經濟。第二,大量的非壟斷企業仍然存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第三,壟斷企業(組織)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壟斷使競爭更加激烈。這表現在壟斷的條件下,競爭的目的、競爭的手段、競爭的激烈程度和後果、競爭的范圍都發生了變化。
僅供參考詳細地講,分析如下:
壟斷與競爭的關系是什麼? 壟斷形成後,壟斷凌駕於競爭之上,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與基本經濟特徵。但壟斷並沒有消滅競爭,壟斷與競爭並存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特點。其原因在於:第一,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只要存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各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的競爭就不可避免,並在經濟中發揮主要調節作用。第二,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還存在著一些未被壟斷組織吞並的「局外企業」和大量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之間,存在著私有制商品生產經營者間的自由競爭關系。第三,在壟斷占統治地位的部門內,壟斷企業之間也存在更加激烈的競爭。 壟斷時期的競爭與自由競爭相比有了新的特點: (1)競爭的目的不同。自由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平均利潤或超額利潤,而壟斷時期競爭的目的則是為了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 (2)競爭的手段有了新的變化。自由競爭的手段主要是通過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方法,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的生產成本。而到了壟斷時期,競爭的手段更加多樣化,除了上述手段外,更重要的是憑借壟斷組織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治上的統治力量打垮對手。 (3)競爭的程度和後果不同。自由競爭時期企業規模較小,力量單薄,彼此分散。而壟斷時期競爭的雙方是實力雄厚、勢均力敵的壟斷組織,這就使得競爭特別激烈,更具有持久性。 (4)競爭的范圍不同。在自由競爭時期,競爭的場所主要是在國內市場。而壟斷競爭的范圍則由國內擴展到國外,並擴張到了政治、軍事、文化各個領域。

㈨ 資本壟斷和國際競爭的區別

壟斷資本主義 壟斷資本主義最基本特徵是什麼? 第一.資本集中與生產集中高度發展.在主要產業部門乃至整個經濟生活中產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壟斷組織.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的單一單位企業和在此基礎上的分散競爭已經成為歷史.主要產業部門大都已形成寡頭壟斷格局. 第二.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日趨溶合為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頭.在工業壟斷資本形成的同時.銀行業的競爭造成銀行業日趨集中和銀行壟斷組織形成.銀行壟斷組織的形成.使銀行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過去的借貸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並與工業資本日益融合在一起.這表現在: (1)銀行支配工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少數大銀行可以通過存放款及其他金融業務.了解工商企業的狀況.監督其經營活動.並通過擴大或減少貸款來影響工商企業可支配的資本數量.決定它們的命運. (2)促進和加速了壟斷組織的形成.銀行業務的擴大和長期貸款的增加使銀行與工商企業的命運緊密結合.一方面.銀行信用增加了大資本的實力.在競爭中自發地推動了資本.生產集中和壟斷組織的形成,另一方面.為了自身的利益.銀行也開始有意識地促進有信貸關系的企業之間達成協定.形成壟斷組織. (3)銀行成了交易所.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銀行成為股票與債券買賣的場所.並代理工商企業發行有價證券.使一切工商企業的創辦與擴大都要通過銀行.這使得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之間日益相互滲透並且在人事上實行聯合.其結果是形成金融資本.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少數既控制銀行又控制工業的最大的壟斷資本家.即所謂金融寡頭.金融寡頭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制度提供的參股.控股辦法.從上到下.逐步放大.對眾多企業進行控制.支配更多的企業.形成龐大的資本主義企業集團.這種控制辦法被稱之為[參與制". 第三.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資本輸出就已經存在.但不佔重要地位.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由於生產和資本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大企業.利潤率較高的部門具有較高的進入壁壘.而資本的本性又必然使其對利潤率較低的生產部門不屑一顧.從而產生大量的過剩資本.落後國家資本有機構成低.勞動力價格低廉.則為資本輸出提供了對象和場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後國家進行資本輸出的特徵十分明顯.資本輸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借貸資本輸出.二是直接資本輸出.不論哪種形式.在促進和推動落後國家經濟的某種程度發展的同時.也加強了壟斷資本對落後國家人民的控制和剝削.並使這些國家的經濟片面發展.民族經濟衰敗.增強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 第四.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隨著各國資本輸出的增加.壟斷資本在國際上的勢力不斷擴大.各國最大壟斷組織為了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各國壟斷組織為了獲取壟斷利潤.一方面利用國家政權.建立關稅壁壘.限制國外商品輸入.以維護壟斷價格,另一方面.又通過繞過關稅壁壘及傾銷等政策.與外國資本展開較量.這種較量的結果往往給各國壟斷組織帶來巨大損失.為了避免在國際競爭中兩敗俱傷.各國壟斷組織尋求暫時的妥協.組成國際壟斷同盟.國際壟斷同盟是不同國家占統治地位的壟斷組織.為保證獲得壟斷利潤.從經濟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種暫時的國際經濟協定或聯合.國際壟斷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國際卡特爾.國際辛迪加.國際托拉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國際卡特爾.參加國際卡特爾的各國壟斷組織.主要在流通領域.通過締結價格和銷售協定.來共同瓜分世界市場.到1914年締結的正式國際卡特爾已有116個.其中著名的有國際電氣卡特爾.國際鋁卡特爾和國際鋼軌卡特爾等. 第五.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進入壟斷階段以後.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體系的骯臟交易.由於落後的殖民地可以作為壟斷資本的廉價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並為過剩資本提供有利的投資場所.隨著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捲入了爭奪殖民地.掠奪殖民地的狂潮.從1876年到1914年.列強共掠奪了近2500萬平方公里領土.使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2/3淪為殖民地.佔世界總人口56%的人群被迫接受殖民統治.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列強之間進行激烈斗爭.並最終釀成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指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它的性質和作用決定於國家的性質.在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家資本主義為國家所承認並受國家監督.它有利於資產階級和反對無產階級.它實際上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為資產階級統治服務的.是變相的私人資本主義.在我國歷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是封建的.買辦的.壟斷的國家資本主義.新中國成立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國家資本主義是在無產階級國家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聯系著.並受工人監督的經濟.國家資本主義在中國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逐步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必要之路".現階段.我國和外國資本家合作經營的企業也屬於國家資本主義性質.

熱點內容
比特幣挖出來的意義 發布:2025-07-03 15:37:49 瀏覽:680
2016年江卓爾預測比特幣價格 發布:2025-07-03 15:24:38 瀏覽:57
幣圈平台交易宣傳語 發布:2025-07-03 15:19:31 瀏覽:316
怎樣加入區塊鏈節點 發布:2025-07-03 15:12:56 瀏覽:190
比特幣前生 發布:2025-07-03 15:00:01 瀏覽:714
中國比特幣第一人新東方老師 發布:2025-07-03 14:51:03 瀏覽:655
區塊鏈中的區塊和節點 發布:2025-07-03 14:48:22 瀏覽:686
去益陽中心醫院看婦科好嗎 發布:2025-07-03 14:48:02 瀏覽:862
基礎設施投資與區塊鏈 發布:2025-07-03 14:45:56 瀏覽:890
幣圈交易員反省有感 發布:2025-07-03 14:45:44 瀏覽: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