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去中心的宇宙
A. 宇宙的中心是什麼啊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繞著太陽旋轉。銀河也有中心,它周圍所有的恆星也都繞著銀河
系的中心旋轉。那麼宇宙有中心嗎?一個讓所有的星系包圍在中間的中心點?
看起來應該存在這樣的中心,但是實際上它並不存在。因為宇宙的膨脹一般不發生在三維空間內,而是發生在
四維空間內的,它不僅包括普通三維空間(長度、寬度和高度),還包括第四維空間——時間。描述四維空間的膨
脹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也許可以通過推斷氣球的膨脹來解釋它。
我們可以假設宇宙是一個正在膨脹的氣球,而星系是氣球表面上的點,我們就住在這些點上。我們還可以假設
星系不會離開氣球的表面,只能沿著表面移動而不能進入氣球內部或向外運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們把自己描
述為一個二維空間的人。
如果宇宙不斷膨脹,也就是說氣球的表面不斷地向外膨脹,則表面上的每個點彼此離得越來越遠。其中,某一
點上的某個人將會看到其他所有的點都在退行,而且離得越遠的點退行速度越快。
現在,假設我們要尋找氣球表面上的點開始退行的地方,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它已經不在氣球表面上的二維空間
內了。氣球的膨脹實際上是從內部的中心開始的,是在三維空間內的,而我們是在二維空間上,所以我們不可能探
測到三維空間內的事物。同樣的,宇宙的膨脹不是在三維空間內開始的,而我們只能在宇宙的三維空間內運動。宇
宙開始膨脹的地方是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即億萬年以前,雖然我們可以看到,可以獲得有關的信息,而我們卻無法
回到那個時候。
B. 宇宙的中心是什麼
宇宙有中心嗎?就象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繞著太陽旋轉,銀河系所有的恆星都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一樣,宇宙中存在一個讓所有的星系包圍在中間的中心點嗎看起來應該存在這樣的中心,但是實際上它並不存在。因為宇宙的膨脹一般不發生在三維空間內,而是發生在四維空間內的,它不僅包括普通三維空間(長度、寬度和高度),還包括第四維空間——時間。描述空間的膨脹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也許可以通過氣球的膨脹來解釋它。
我們可以假設宇宙是一個正在膨脹的氣球,而星系是氣球表面上的點,我們就住在這些點上。我們還可以假設星系不會離開氣球的表面,只能沿著表面移動而不能進入氣球內部或向外運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們把自己描述為一個二維空間的人。
如果宇宙不斷膨脹,也就是說氣球的表面不斷地向外膨脹。則表面上的每個點彼此離得越來越遠。其中,某一點上的某個人將會看到其他所有的點都在退行,而且離得越遠的點退行速度越快。
現在,假設我們要尋找氣球表面上的點開始退行的地方,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它已經不在氣球表面上的二維空間內了。氣球的膨脹實際上是從內部的中心開始的,是在三維空間內的,而我們是在二維空間上,所以我們不可能探測到三維空間內的事物。
同樣的,宇宙的膨脹不是在三維空間內開始的,而我們只能在宇宙的三維空間內運動。宇宙開始膨脹的地方是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即億萬年以前,雖然我們可以看到,可以獲得有關的信息,而我們卻無法回到那個時候。
C. 什麼是去中心化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必須在擁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或在擁有眾多個體的群中才能出現或存在。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去中心化的意思,是節點決定中心,中心必須依賴節點,中心離開了節點就無法存在。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從互聯網發展的層面來看,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去中心化是指宇宙沒有中心,就是一片無邊界的物質組成,沒有中心點。
D. 宇宙的中心在哪裡呢
宇宙是浩瀚無限的,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目前人類認知的宇宙只局限於「宇宙大爆炸」形成的理論中。而大爆炸的中心就是「黑洞」,大爆炸後宇宙開始向四周膨脹,在宇宙膨脹結束後,黑洞開始收縮,並吸收宇宙中所有星體,物質,包括光,在宇宙中心聚集擠壓。最終發生新的「大爆炸」,產生新和宇宙。並以此永遠無限循環。
要解開宇宙之謎,黑洞之謎今後需要人類不斷的研究探索和發現。
E. 宇宙的中心是什麼,詳細點
宇宙的中心或許看起來沒有區別,也行宇宙並不是一個圓形呢,那麼何來中心一說。
如果把宇宙比作人的身體,組成這個宇宙的分子、離子、原子、中子、質子這些就是恆星,如果把中子比作地球,對於中子、質子來說,原子就像是太陽了,而分子、離子這些就像是銀河系了。那麼整個人體就是整個宇宙,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人,但是對於這些中子、原子還更加細微的東西來說,它永遠也看不到宇宙的邊,也無法見到其他的宇宙,對於中子來說,宇宙就是無限大的。
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的宇宙,又何嘗不是這樣,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地球太陽已經非常巨大了,但是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那對於宇宙之外的東西來說,或許宇宙也不算是什麼大東西。或許,我們的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物體的最低級的組成部分呢。
F. 宇宙中心是什麼
關於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什麼,這其實一直是有爭議的。但目前有三種觀點為大多數人認同,它們分別是宇宙的中心是黑洞,宇宙沒有中心,還有就是宇宙的中心在宇宙大爆炸的中心位置。
對於宇宙中心的這三種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依據。科學家從發現銀河系的中心是黑洞開始,也開始探尋了宇宙中心的旅程。但是至今為止,這個答案並不是唯一的,最值得關注的有三個不同的觀點。
三、宇宙大爆炸的中心就是宇宙中心
有人認為,宇宙大爆炸的中心就是宇宙的中心。我們都知道,宇宙是由大爆炸而產生的,在宇宙膨脹的過程中,以大爆炸的中心為起點向外無限延伸,爆炸而成。至今為止,宇宙大爆炸已經有了138.2億年了,這么多年過去了,大爆炸的中心到底還剩什麼,我們目前也無法知曉,或許已經是一片廢墟了。
所以對於宇宙的中心,雖然爭議很多,但是能讓人認同的還是屈手可指。
G. 什麼事宇宙的中心
宇宙沒有中心。中心,字面解釋為與四周距離相等的位置,而宇宙每時每刻都在膨脹著在變化著,是動態的、沒有形狀的,這樣我們無法確認它與周圍的距離,因此它是沒有中心的。
H. 宇宙的中心是什麼
宇宙是由全智能靈魂智慧管理,虛擬信息網路中心,設計虛化出來的實際情況,是純虛擬存在能量體,使用物理量化的任何儀器,是無法驗證的實際現狀。
I. 哪裡是宇宙的中心
這話說起來很滿么?這話說起來很大么?那不過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罷了。我不是為了證明某個命題,只是為了描述認識這個命題的軌跡。用得著說什麼高深的哲學么?只要翻出幾個我們都熟知的故事就足夠了。
中國人的老祖宗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地之間也不過就是那麼大的地方,而我們這個民族,所謂「華族」,是居於天下之中的,所以,直到今天,我們都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做「中國」。西方人也一樣,比如古希臘人就認為大地的中心就在德爾斐神廟,離中心最遠處也不過到海格力斯柱。東方有東方中心論,西方有西方中心論,這太正常了,因為人類最初的經驗都是從自身開始的。那時候人類活動的范圍有限,以自我為中心畫一個圓,簡直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只就西方的故事來說,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在亞歷山大里亞城的學者們手裡達到了頂峰。托勒密的地心說,把人類和人類居住的地球放在了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圍繞著它轉動。日後的基督教世界覺得「深得我心」,拿來變成不刊之論,逐漸鉗制了人的思想。
我們現在說是「鉗制」,但當時的人們卻未必這么覺得。因為,這件事情真的很嚴重嗎?相反,作為上帝的選民,居住在上帝選定的宇宙中心的位置,不是更自然么?想想吧,人是宇宙的中心耶,這事情光想想就讓人覺得倍兒有面子。是哪些不安分的傢伙們在叫囂著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那讓人類的面子往哪兒擱?
可事實就是事實,日心說還是逐漸被大家承認,人類跟著地球一起,被發配到太陽系一顆行星的位置,而且越發配越遠,因為人們漸漸發現,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銀河系也不是,人類失去了中心的位置,也漸漸找不到中心,在星塵大海中漸行漸遠,漸漸迷失……
但這樣一來,問題豈不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既然宇宙是無限的,看不到它的邊際,那麼哪裡都可以是中心,又哪裡都不是中心,所以,人類又可以是宇宙的中心,人類又不是宇宙的中心——那誰是宇宙的中心又有什麼關系呢?這個問題還重要麼?
寫這么多,是因為一直以來有感於個體成長的軌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的胚胎是地球上生命進化的縮影,而人出生後的成長,又是整個人類從古到今發展的縮影。人天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是世界的中心」;但是當一個人從小到大,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別人,還有和自己一樣,甚至某些方面比自己還要強的人時,他會痛苦地發現自己的卑微與渺小。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都不是社會事件的主角,很多人都會在這樣的痛苦中失去自我。
可是同樣的,就不能換個角度來看問題么?我管它什麼所謂「主流社會」!往大了說,整個世界龐大到無限無垠,我當然可以是一個中心,也可以不是什麼中心,中心不中心,有那麼重要麼?往小了說,「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人是小小的宇宙」,在我的世界裡,我當然是世界的中心。
所以,人是宇宙的中心,我是世界的中心,對這個命題的認識走過一個輪回,人類作為一個群體成熟了,一個人作為一個個體,也便成熟了。
J. 宇宙中心是什麼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繞著太陽旋轉。銀河也有中心,它周圍所有的恆星也都繞著銀河
系的中心旋轉。那麼宇宙有中心嗎?一個讓所有的星系包圍在中間的中心點?
看起來應該存在這樣的中心,但是實際上它並不存在。因為宇宙的膨脹一般不發生在三維空間內,而是發生在
四維空間內的,它不僅包括普通三維空間(長度、寬度和高度),還包括第四維空間——時間。描述四維空間的膨
脹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也許可以通過推斷氣球的膨脹來解釋它。
我們可以假設宇宙是一個正在膨脹的氣球,而星系是氣球表面上的點,我們就住在這些點上。我們還可以假設
星系不會離開氣球的表面,只能沿著表面移動而不能進入氣球內部或向外運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們把自己描
述為一個二維空間的人。
如果宇宙不斷膨脹,也就是說氣球的表面不斷地向外膨脹,則表面上的每個點彼此離得越來越遠。其中,某一
點上的某個人將會看到其他所有的點都在退行,而且離得越遠的點退行速度越快。
現在,假設我們要尋找氣球表面上的點開始退行的地方,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它已經不在氣球表面上的二維空間
內了。氣球的膨脹實際上是從內部的中心開始的,是在三維空間內的,而我們是在二維空間上,所以我們不可能探
測到三維空間內的事物。同樣的,宇宙的膨脹不是在三維空間內開始的,而我們只能在宇宙的三維空間內運動。宇
宙開始膨脹的地方是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即億萬年以前,雖然我們可以看到,可以獲得有關的信息,而我們卻無法
回到那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