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恐怖來源去中心化

恐怖來源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9-10 09:11:22

A. 恐怖主義的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
有趣的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努力汲取伊斯蘭文明的偉大成就走向繁榮後,當今的西方卻固執地把所有穆斯林的弊病,從缺乏民主到經濟萎靡,統統歸咎於伊斯蘭。對於恐怖分子及其災難也不例外,有人說他們是一種必須徹底鏟除的邪惡宗教思想的產物,就算這個說法成立,那也只是事實的一部分。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是:為什麼那些製造爆炸的人會追逐這種邪惡的宗教思想而非其它呢?請記住,在有著明顯的政治與思想分歧的伊斯蘭社會,它並不是正統的宗教思想。
究竟是什麼驅使他們偏離了穆斯林的主流思想而選擇了認定屠殺無辜平民是正義的這種邪惡的觀念呢?究竟是什麼誘使這種極端的思想意識脫離了抽象的意識領域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爆炸場面,以致到處是殘缺的四肢和燒焦的屍體呢?
如果我們選擇黑格爾的哲學觀,我們會接受布萊爾和布希用意識形態來解釋歷史現象的說法。然而,我寧願仿照馬克思的做法把歷史打個顛倒,歷史是思想意識的來源而不是相反。思想意識不能被用來解釋歷史現象,因為它本身就需要被解釋。我們必須越過這種極端觀念本身,正視產生及孕育它的罪惡現實。
思想意識不是導致罪惡產生的根源,而是在探究其原因及根源時所得出的結論。
以幾個月前在倫敦地鐵站進行大爆炸的四個襲擊者為例,媒體在對他們樸素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後,把他們驚人地描述為四個普普通通的人,過著平靜、普通的生活,和他們的同齡人沒有任何區別。
他們大多出生於里茲,上過小學和中學。其中一個在爸爸的副食店裡幫忙。他是體育發燒友,酷愛板球和曲棍球;另一個熱衷於在白金漢郡他的家裡把音樂播放得震天響,並因此而惹得四鄰不安;第三個因喜歡悄悄地坐在便道邊和當地的年輕人一起喝啤酒而令人生厭。
那些對事實視而不見的人一味固執地認為恐怖主義完全是一種宗教思想的產物,現在,他們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年輕人會依附於這種可怕的、允許濫殺無辜的極端思想,而舍棄父輩們平靜的、傳統的信念,舍棄學者們和平、寬容的宗教思想,舍棄蘇菲主義的精神以及佔主流的伊斯蘭復興主義的中正立場呢?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他們之所以變得極端起來,是由於他們在家裡目睹了電視屏幕上所發生的激烈政治事件,看到了發生在費盧傑、巴格達、傑寧和加沙的死亡、痛苦、毀滅的場面。
英國和美國的一些智囊機構,如社會經濟研究顧問委員會等,發布的一系列報道和漏洞百出的對外事務備忘錄,也都證實了英美的外交政策與目前恐怖分子的爆炸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愷撒母是一個以倫敦為中心的,享有盛名的中立的對外事務智囊團。它認為英國在阻止恐怖主義活動方面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這個國家 「坐在了美國反恐戰爭這輛摩托車的後座上」,它認為是伊拉克戰爭加速了基地組織的復原。
正如中央情報局的賓拉玎部的前任首腦所說:「要否認恐怖主義與我們的對外政策有聯系這本身就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奧斯曼·胡塞因是7月21日爆炸事件的嫌疑人之一。據說他年輕時一直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好色之徒。他告訴審問他的義大利人,他和他的朋友曾經看過一段關於伊拉克戰爭的電影,「是被英、美士兵殺害的婦女、兒童,哭泣的寡婦,母親和孩子。」
在地下室發現的斯狄克可汗的錄像片也傳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同樣的信息,他以單調的約克郡口音宣稱:「我們的戰斗將永不停息,直到你們停止轟炸、放毒氣和解除囚禁為止」。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強權處於主導地位,地理概念已幾乎失去其實際意義。如今發生在巴勒斯坦,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其他遙遠的國土上的慘劇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我們不能再遠離我們的國家,到遙遠的他國土地上肆意咆哮,吞噬默默無聞的民族了。這樣,他們勢必會侵佔我們的海岸,城市和村莊,攻擊我們的弱處,結束我們的安全感。
實際上,倫敦爆炸案不過是正在全球上演的戲劇的一個小插曲。在整個阿拉伯世界,在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里亞、阿爾幾利亞和突尼西亞,許許多多的家庭仍然無助地、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兒子突然從大學課堂上、工作場所里銷聲匿跡,去加入到伊拉克自殺式爆炸襲擊的可怕死亡隊伍里。
這就是美國殖民主義冒險家們在伊拉克勞民傷財的愚蠢行為。它把基地組織從坎大哈的山洞裡、大山中釋放出來,使它進入了穆斯林的心中。隨著伊拉克的被佔領,它變成了孕育恐怖主義的溫床和吸引幻想破滅者的磁鐵。事實表明,美國的坦克和B52轟炸機帶給巴格達的不是自由和解放而是死亡、毀滅、混亂、教派分裂和基地組織。
然而,之所以倫敦的爆炸者如此引人注目,還在於他們明顯的無歸屬感。他們既不屬於周圍的大多數人,也不屬於他們的民族宗教社區。他們既不接受和他們有很大差距的主流的西方文化,也沒有接受伊斯蘭社區的傳統文化,他們不屬於任何一方,他們是少數中的少數。
他們從基地組織極端思想中尋求解釋來表達植根於他們內心深處的巨大不平。思想意識,無論民族主義,社會主義還是伊斯蘭主義終究不過是一種對社會政治不平的表達。
許多人草率的把恐怖主義現象歸結於宗教教育制度,瘋狂地將它同傳統的伊斯蘭教育相聯系。然而,經過對倫敦,紐約和華盛頓的爆炸案仔細地調查後,我們對這樣的說法提出嚴重的質疑。捲入爆炸活動的這些年輕人無一接受過真正的宗教教育,無一畢業於伊斯蘭大學的神學系,甚至根本沒有上過教授信仰的學校。事實上,由於宗教機構所謂的不問政治和對政治獨裁的默許,它一直是激進小團體強烈的譴責對象。
對所有涉嫌製造爆炸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共同的問題是:宗教文化知識的明顯欠缺和對伊斯蘭教義的無知,而不是知之過多。他們在突然的情緒沖動之下,由於沒有合理正確的宗教理解和足夠的政治經驗引導,才誤入了激烈的極端主義深淵。
對伊斯蘭思想的理解雖然各人有各人的不同,而正統的信念始終是中流砥柱,由品格高尚的伊斯蘭烏瑪(學者)加以詮釋。這種和平的伊斯蘭精神日益遭到了後殖民時期穆斯林社會動盪不安的現狀的破壞,同時,阻止阿拉伯地區的政治變化,同意有計劃的進行種族屠殺,在巴勒斯坦的非法定居以及通過軍事入侵和佔領伊拉克實現殖民化時代的復興等缺乏遠見的西方對外政策都加速了形勢的惡化。
當看到傑寧難民營大屠殺後布希會見「和平大使」沙龍時,就好像沙龍的推土機活埋的是蟑螂而不是人,僅此一幕就足以使無數年輕的穆斯林們掉轉槍口,走上義無反顧的道路。
現實罪惡總是無一例外地摧生極端思想。這些製造爆炸者的喪失理智可歸因於這些瘋狂的對外政策,正是這些政策使這個世界變得動盪不安,把家庭,社區,和國家民族弄得四分五裂。如果這一切不加以改變,這個充斥著仇恨和暴力的世界也將毫無希望。
請勿拷貝! 謝謝🙏!

B. doc 發達國家會不會是恐怖主義的策源地

恐怖組織是管理落後的敷衍品,一旦失控,必然受到禍害,只有花費精力預防。

C. 「恐怖主義」一詞,起源於

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

D. 恐怖片的形成

人怕什麼 恐怖片就做成什麼
人們內心怕的,惡心的,恐懼的,不敢面對的,都反映出來。

E. 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

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
有趣的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努力汲取伊斯蘭文明的偉大成就走向繁榮後,當今的西方卻固執地把所有穆斯林的弊病,從缺乏民主到經濟萎靡,統統歸咎於伊斯蘭。對於恐怖分子及其災難也不例外,有人說他們是一種必須徹底鏟除的邪惡宗教思想的產物,就算這個說法成立,那也只是事實的一部分。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是:為什麼那些製造爆炸的人會追逐這種邪惡的宗教思想而非其它呢?請記住,在有著明顯的政治與思想分歧的伊斯蘭社會,它並不是正統的宗教思想。

究竟是什麼驅使他們偏離了穆斯林的主流思想而選擇了認定屠殺無辜平民是正義的這種邪惡的觀念呢?究竟是什麼誘使這種極端的思想意識脫離了抽象的意識領域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爆炸場面,以致到處是殘缺的四肢和燒焦的屍體呢?

如果我們選擇黑格爾的哲學觀,我們會接受布萊爾和布希用意識形態來解釋歷史現象的說法。然而,我寧願仿照馬克思的做法把歷史打個顛倒,歷史是思想意識的來源而不是相反。思想意識不能被用來解釋歷史現象,因為它本身就需要被解釋。我們必須越過這種極端觀念本身,正視產生及孕育它的罪惡現實。

思想意識不是導致罪惡產生的根源,而是在探究其原因及根源時所得出的結論。

以幾個月前在倫敦地鐵站進行大爆炸的四個襲擊者為例,媒體在對他們樸素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後,把他們驚人地描述為四個普普通通的人,過著平靜、普通的生活,和他們的同齡人沒有任何區別。

他們大多出生於里茲,上過小學和中學。其中一個在爸爸的副食店裡幫忙。他是體育發燒友,酷愛板球和曲棍球;另一個熱衷於在白金漢郡他的家裡把音樂播放得震天響,並因此而惹得四鄰不安;第三個因喜歡悄悄地坐在便道邊和當地的年輕人一起喝啤酒而令人生厭。

那些對事實視而不見的人一味固執地認為恐怖主義完全是一種宗教思想的產物,現在,他們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年輕人會依附於這種可怕的、允許濫殺無辜的極端思想,而舍棄父輩們平靜的、傳統的信念,舍棄學者們和平、寬容的宗教思想,舍棄蘇菲主義的精神以及佔主流的伊斯蘭復興主義的中正立場呢?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他們之所以變得極端起來,是由於他們在家裡目睹了電視屏幕上所發生的激烈政治事件,看到了發生在費盧傑、巴格達、傑寧和加沙的死亡、痛苦、毀滅的場面。

英國和美國的一些智囊機構,如社會經濟研究顧問委員會等,發布的一系列報道和漏洞百出的對外事務備忘錄,也都證實了英美的外交政策與目前恐怖分子的爆炸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愷撒母是一個以倫敦為中心的,享有盛名的中立的對外事務智囊團。它認為英國在阻止恐怖主義活動方面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這個國家 「坐在了美國反恐戰爭這輛摩托車的後座上」,它認為是伊拉克戰爭加速了基地組織的復原。

正如中央情報局的賓拉玎部的前任首腦所說:「要否認恐怖主義與我們的對外政策有聯系這本身就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奧斯曼·胡塞因是7月21日爆炸事件的嫌疑人之一。據說他年輕時一直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好色之徒。他告訴審問他的義大利人,他和他的朋友曾經看過一段關於伊拉克戰爭的電影,「是被英、美士兵殺害的婦女、兒童,哭泣的寡婦,母親和孩子。」

在地下室發現的斯狄克可汗的錄像片也傳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同樣的信息,他以單調的約克郡口音宣稱:「我們的戰斗將永不停息,直到你們停止轟炸、放毒氣和解除囚禁為止」。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強權處於主導地位,地理概念已幾乎失去其實際意義。如今發生在巴勒斯坦,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其他遙遠的國土上的慘劇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我們不能再遠離我們的國家,到遙遠的他國土地上肆意咆哮,吞噬默默無聞的民族了。這樣,他們勢必會侵佔我們的海岸,城市和村莊,攻擊我們的弱處,結束我們的安全感。

實際上,倫敦爆炸案不過是正在全球上演的戲劇的一個小插曲。在整個阿拉伯世界,在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里亞、阿爾幾利亞和突尼西亞,許許多多的家庭仍然無助地、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兒子突然從大學課堂上、工作場所里銷聲匿跡,去加入到伊拉克自殺式爆炸襲擊的可怕死亡隊伍里。

這就是美國殖民主義冒險家們在伊拉克勞民傷財的愚蠢行為。它把基地組織從坎大哈的山洞裡、大山中釋放出來,使它進入了穆斯林的心中。隨著伊拉克的被佔領,它變成了孕育恐怖主義的溫床和吸引幻想破滅者的磁鐵。事實表明,美國的坦克和B52轟炸機帶給巴格達的不是自由和解放而是死亡、毀滅、混亂、教派分裂和基地組織。

然而,之所以倫敦的爆炸者如此引人注目,還在於他們明顯的無歸屬感。他們既不屬於周圍的大多數人,也不屬於他們的民族宗教社區。他們既不接受和他們有很大差距的主流的西方文化,也沒有接受伊斯蘭社區的傳統文化,他們不屬於任何一方,他們是少數中的少數。

他們從基地組織極端思想中尋求解釋來表達植根於他們內心深處的巨大不平。思想意識,無論民族主義,社會主義還是伊斯蘭主義終究不過是一種對社會政治不平的表達。

許多人草率的把恐怖主義現象歸結於宗教教育制度,瘋狂地將它同傳統的伊斯蘭教育相聯系。然而,經過對倫敦,紐約和華盛頓的爆炸案仔細地調查後,我們對這樣的說法提出嚴重的質疑。捲入爆炸活動的這些年輕人無一接受過真正的宗教教育,無一畢業於伊斯蘭大學的神學系,甚至根本沒有上過教授信仰的學校。事實上,由於宗教機構所謂的不問政治和對政治獨裁的默許,它一直是激進小團體強烈的譴責對象。

對所有涉嫌製造爆炸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共同的問題是:宗教文化知識的明顯欠缺和對伊斯蘭教義的無知,而不是知之過多。他們在突然的情緒沖動之下,由於沒有合理正確的宗教理解和足夠的政治經驗引導,才誤入了激烈的極端主義深淵。

對伊斯蘭思想的理解雖然各人有各人的不同,而正統的信念始終是中流砥柱,由品格高尚的伊斯蘭烏瑪(學者)加以詮釋。這種和平的伊斯蘭精神日益遭到了後殖民時期穆斯林社會動盪不安的現狀的破壞,同時,阻止阿拉伯地區的政治變化,同意有計劃的進行種族屠殺,在巴勒斯坦的非法定居以及通過軍事入侵和佔領伊拉克實現殖民化時代的復興等缺乏遠見的西方對外政策都加速了形勢的惡化。

當看到傑寧難民營大屠殺後布希會見「和平大使」沙龍時,就好像沙龍的推土機活埋的是蟑螂而不是人,僅此一幕就足以使無數年輕的穆斯林們掉轉槍口,走上義無反顧的道路。

現實罪惡總是無一例外地摧生極端思想。這些製造爆炸者的喪失理智可歸因於這些瘋狂的對外政策,正是這些政策使這個世界變得動盪不安,把家庭,社區,和國家民族弄得四分五裂。如果這一切不加以改變,這個充斥著仇恨和暴力的世界也將毫無希望。

F. 目前在中國計算機上最恐怖的病毒是什麼

本來打算列舉有史以來各種出名病毒的,由於題主說了,目前,那就只剩一個了:

勒索病毒,升級版好像叫WannaCry,這個病毒會加密被侵入者電腦的所有文件,要求在一定時間內支付一比特幣,才有可能給解密,否則所有文件都會完蛋。

普及一下,一比特幣大約相當於300美元(不固定),按一美元兌換6元人民幣來換算,就是1800元。而且比特幣去中心化屬性導致無法追查揪出幕後操作人員。

G. 所有人都在說「去中心化」,但你真的懂嗎

在科技領域的文本詞庫里,「去中心化」是個高頻詞彙,大佬喜歡說,媒體喜歡用,似乎多少有些老生常談,也難窺其深層奧義。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場發布會,突然看到羅輯思維CEO脫不花PPT上的一句話,覺得這也許是在互聯網這個維度下對「去中心化」的最佳詮釋,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宮廷正在拔地而起。

事實上,「宮廷」這個詞無疑抓到了某種本質,今天來談談「去中心化」,以及在更為宏觀的維度上,它究竟是個啥。

直觀上看,互聯網誕生至今就是一個不斷將權力沉澱至個人的過程,一切只為「我」服務,移動時代更是如此,將每一個人擱置在世界中心,其最佳視覺案例無疑是手機地圖,就像作家尼克·比爾頓在《翻轉世界》中所言,「你朝街上任何一個方向前進,無論哪個方向,整個畫面都會隨你位置移動,這是個重大轉變,在紙張世界,地圖和位置是以地方或地標為根據,而不是你的所在地。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起點,數字世界跟著你走,而不是你跟在它後面。」

這種反轉豈止於此,如你所知,資本與技術的福祉正在惠及每一個人,用脫不花的話說:「當人成為世界中心,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我們這代創業者就是要為君王打造一座宏偉的宮廷。」當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甚至說書人,委實用極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馬廄,御膳房和翰林院——甚至有時連窘境都與君王頗為相似,譬如在資訊獲取上,當大數據編纂的私人閱讀代替了傳統編輯認為「合適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多少掉入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所言的信息繭房之中,從而少了幾分「逆耳」之言。

嗯,不難理解的是「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真正令人驚喜的是,資源配置和聚合方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權威,國家意志,乃至資本等確定性方式上轉向每個具體的人。忘了誰說過,19世紀屬於帝國,20世紀屬於大公司,那麼21世紀無疑屬於個人——就像手機地圖上那個隨你而動的小藍點,你不必再以某個特定地標為中心,無論是被服務的諸位「君王」,還是氣宇軒揚的創業者,只需站在原地,喊一聲「我要」,若有人響應,那麼必將迎來資源的圍攏。

事實上,資源的反轉是人與人之間充分合作的一個必然結果。常識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和人類不斷推動協作細化息息相關,細化的結果自然是編織出一張日趨互為依存的網路,而這張網路也註定在演化過程中不斷放大單點價值,從而誕生脫不花所言的「君王」。

於是「去中心化」的意涵也就浮現開來:由於「中心」的分散化(最近一個好例子就是比特幣的回歸),任何領域都可以自下而上編織起一張巨網,其最終目的是——由近及遠地還原全貌。

就像比特幣將對權力的信任轉化成數學問題;在我看來,從任意節點的視角出發,以它為中心,由近及遠地拼接和還原成一個網狀世界,這是個迷人的結構,因為它發生在任何領域。看過TED上一個演講,大意是,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習慣以自上而下的樹狀結構描述不同認知系統:物種圖譜,知識體系,法律體系,組織結構等,作為一種強調對稱的視覺象徵,也許是自然地位所致,樹狀圖非常直觀地顯露出人類對秩序和可歸納性的迷戀。當然,這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幻覺,不同中心還原成一張網狀結構也許更接近真相。

TED上這位講者就舉了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譬如,物種之間的密集細菌網路將看似無關的物種連接起來,交織成一張生物網路;現代神經學認為,大腦內部沒有那麼嚴格的分區,不過是一張互相關聯的神經網路;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也正在向恐怖組織學習,權力分散,個體獨立,編織成一張價值之網。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例子是宇宙。

盡管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謎,但通常認為,宇宙沒有空間上的中心概念(五道口除外),星球之間通過引力等作用互相連接成一張網路,任何一點都可宣告自己是宇宙中心(從這個角度,所謂「地心說」和「日心說」更多是數學問題),就像《大爆炸:宇宙通史》中所言:「大爆炸發生在每一個地方,這里沒有『爆心』……每一個星系群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如果有一個觀測者在這些遙遠的星星上回望我們,他也會看到同樣景象,也可能同樣地以為自己位於擴張的中心。」

嗯,無論微觀尺度上每一個「正在拔地而起的宮廷」,還是宏觀尺度上每一個星球,所謂「去中心化」也許只是一種可被嵌套的模型,也許真有可能是萬物規律,誰知道呢,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將認知升級到這一層,才能對「去中心化」有更好的理解。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H. 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

英語的「恐怖」(Terror)一詞來自拉丁語動詞「terrere」,即「懼怕」的意思。在公元前105年,「terror cimbricus」一詞是當辛布里戰士逼近羅馬時用以形容羅馬的緊急狀態和忙亂的狀況。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援引此例實施恐怖統治。在雅各賓派失勢後,「恐怖分子」一詞成為了貶義。雖然恐怖統治是由政府施行的,但現代的「恐怖主義」通常是指私人團體對無辜者的濫殺,以吸引媒體注意。這可追溯至謝爾蓋·涅恰也夫(Sergey Nechayev),他自稱為「恐怖分子」,他在1869年成立了俄羅斯恐怖組織「人民的復仇」。
2004年11月,聯合國秘書長的一份報告形容恐怖主義是「意圖向平民或非戰斗人民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以達到恫赫人民或脅迫政府實行或取消某些行動」的行為。
恐怖主義和反恐的概念:恐怖主義的問題歷史上就有了,

但是歷史上的恐怖主義因為當前的這種恐怖主義,大家還有一個不同的說法,因為從詞源上來說,這個恐怖是來自於希臘,但是恐怖並沒有太多的色彩,它是反映一種客觀的現象,但是一上升到主義,它形成了一種理論的系統,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為了反擊那些貴族們的一些抵抗,所以採取了給這些人都殺了或者是關了,所以最早稱恐怖主義的是法國貴族把大革命政府說是恐怖主義。所以這個恐怖主義才正式上入了這個詞條。
現代的恐怖主義大概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興起的,在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民族爭取,民族自治和自覺權的運動,當時反對一些殖民統治,很多國家獨立出來了,20世紀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這期間,但是這個運動結束以後,有一些組織也是為了繼續尋求一種像愛爾蘭或者是西班牙或者是法國,在歐洲有一些「紅」字頭的,當然它和當時的運動還有跟爭取搞民族分裂的人興起了。這是現代的一些恐怖主義,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這些恐怖活動非常猖獗。但是國際社會把它看作是一種國別形式的恐怖活動。所以沒有引起整個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但是要說國際上沒有高度重視,也不盡然,在1973年的時候,聯合國那是上個世紀70年代,針對這種猖獗的恐怖活動,在聯合國就成立了一個叫做反恐特委會,這個特委會就想通過一個綜合性的國際反恐公約來制止猖獗的恐怖活動,但是由於各國看法不一樣,因為它都針對不同的國家,這是現代的,但是對國際社會真正構成重大沖擊、威脅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也就是說在蘇聯入侵阿富汗,還是在80年代底,基地產生了,它真正是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的恐怖組織,這就是說,最全球化的恐怖組織,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並存著三種形態的恐怖組織。
一個是國別性質的,這個劃分主要是從它的打擊和威脅的目標來看,它的活動當然都是跨國性的,這是一種。這一類仍然是當前很多國家所面臨的主要威脅。
第二類是區域性的,就是它主要是為了尋求在一個地區的幾個國家尋求一種共同的目標,區域的利益。所以這個我們稱它為區域性的恐怖組織。
最後是以基地為核心的國際恐怖勢力,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在全球可以對國際社會利益構成威脅的恐怖組織。反恐實際上早也有之,60年代一直提反恐,但是沒有「9.11」以後,它仍然沒有上升到國際社會這么高一個高度或者說這么大的一個范圍,或者說各國重視的程度都沒有像今天這么一個重視的程度。
民主政治與國內恐怖主義的關系非常復雜,有人認為恐怖主義在中度政治自由的國家最普遍,而在高度政治自由的國家最不普遍。不過,有研究發現自殺式的恐怖份子卻是例外,有證據顯示這種恐怖主義的自殺行動會以有一定程度政治自由的國家為對象。另外,有研究亦指1980年代至1990年代對恐怖份子的忍讓增加了這種自殺式襲擊的頻率。
非民主政治國家的恐怖主義包括西班牙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時期的埃塔、秘魯阿爾韋托·藤森時期的光明之路、土耳其軍人執政時期的庫爾德工人黨及南非的非洲人國民大會。
民主國家擁護公民自由,比起其他政權採納更高的道德標准,在這種國家裡發生恐怖活動會使之陷入兩難:維持其公民自由但可被認為無力應對這種問題;限制公民自由但違背其支持公民自由的主張。因此,前任中央情報局主任邁克爾·海登認為本土恐怖主義開始造成更大的威脅。一些社會理論家認為這種兩難正好合了恐怖份子的意思,以貶損目標國家。

恐怖主義融資是國際恐怖組織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包含製造、販運麻醉葯品、精神葯物等活動,極大地威脅了該地區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恐怖主義融資是為了掩蓋其財產的來源。
現今犯罪活動所得日益成為恐怖分子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犯罪活動會隨著恐怖組織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為恐怖主義提供最大資金的犯罪活動莫過於毒品走私。然而其它的一些犯罪活動同樣可以為恐怖主義提供重大的資金來源,包括:敲詐勒索(有時謹慎地稱謂為「革命稅收」)、綁架、寶石走私、以及其它走私活動和販賣人口等。而軍火走私是一個獨特的情形,因為它既是融資的來源又使用這些來源,同時它還透過其他走私活動成為交易的媒介。政府提供的融資在冷戰期間(地區沖突經常成為兩大陣營的主戰場,因而每個恐怖分子都有機會重新穩定或者重新建立其集團)成為恐怖組織的重要的收入來源,冷戰結束後融資的來源已枯竭。盡管有些被孤立的國家繼續為某些恐怖組織提供武器、訓練營、資金,但主要的恐怖組織不得不轉向它處以尋求支持。
向國外散戶籌集資金盡管早已有之,但現在依然是重要的融資來源。愛爾蘭共和軍已經從美國的愛爾蘭社區籌措大量資金,同樣阿爾蓋特、車臣、斯里蘭卡等恐怖組織也從因經濟原因被流放的同胞處獲取大量資金。慈善組織在融資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如此熱中於流通戰略,同時也因為慈善結構能夠把從個人、私人企業和政府獲得的合法收入都以慈善的名義與犯罪所得混同,因此使得可能的調查變得不適宜並且很難區分。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穆斯林恐怖主義的原因之一。無庸諱言,西方文化價值是人類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
對於大部分經濟十分落後、生產力極不發達、文化十分落後的東方穆斯林民族來說,西方的自由主義的文化價值無異於洪水猛獸。他們認為西方文化是物質主義的,腐敗的,頹廢的和不道德的,竭力抵制西方文化對穆斯林生活方式的影響。美國社會對性的公開性與容忍性,是傳統的保守的東方文化所無法接受的。這與對性事諱莫如深的伊斯蘭文化形成尖銳的不可調和的沖突。無疑會被視為異端邪說。同樣,70年代之後的女性主義的興起,對伊斯蘭文化也是一個極大的沖擊。在傳統的伊斯蘭文化中,婦女是沒有地位的。在塔利班統治下,婦女的處境就是一個例證。美國竟然要掀起女性主義浪潮,全然屬於大逆不道了。美國的個人主義超越了東方的家庭價值,只有6%的祖父母生活在孫子輩的家庭中。這在傳統的重視家庭價值的東方文化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美國現代資本主義無節制的工業生產,對全球的氣候以及大氣的生物化學功能造成極大的破壞。美國人口佔世界人口僅5%,卻向大氣釋放25%的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人們對於以自然為代價的美國生活方式產生了疑惑。
穆斯林原教旨主義將其主要的矛頭針對美國,是一種狂熱的宗教沖動。它所指的是其猶太教—基督教傳統。不管美國願意與否,原教旨主義所發動的對美國的恐怖主義帶有強烈的反基督教反猶太的宗教動機。廣而言之,西方面臨的是一個不同的文明 -— 伊斯蘭文明,而伊斯蘭文明面臨的是一個無比強大的擴張的西方文明,特別是美國文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這兩個文明不可避免地處於更加尖銳的沖突之中。這種沖突使伊斯蘭文明產生一種深重的危機感。而沖突的結果之一是有些伊斯蘭社會更加自我封閉,對現代性產生恐懼。一個是強者,一個是弱者,一個是先進的,一個是落後的,這決定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只能採取隱蔽的恐怖主義的手段。
全球化使有些穆斯林國家邊緣化,個人與過去割離,反而趨向貧困,墜入社會經濟階梯的最底層。人口過剩,在財富與資源消費中的不均使世界上許多貧窮的人無法享受現代化的好處。其實,只有當所有的人都能享受人類文明的成果,人類創造帶來的美好生活,一個國家的人民和一個國家才會真正地繁榮,才會真正地享受安全。真正的全球化應該是多元的,應該是一種全球民主,應該是平等的,在全球民主的框架下,各種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不分大小,都有存在的權利,有發展的權利。全球化意味著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只有這種思想才有利於人類的共同生存。
美國與拉登的對立是世界上富有者與窮人之間沖突的反映。當人群和文化被窘迫得過於無奈,極端的思想在怪異的信仰驅使下就有可能應運而生。「基地」等極端組織的根源可以在全世界被遺棄和遺忘的人群中找到答案:民族分裂和人們被褫奪公權。在現代城市化運動中,發展中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從農村進入城市,成為城市貧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從2000年10月到2001年10月,全世界由於戰爭造成的難民數達1490萬, 比2000年增加40萬人。仍然羈留在本國內的難民數達2200萬人。阿富汗和巴勒斯坦難民數分別達到400萬,佔全世界戰爭難民數一半以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正是在這塊貧窮與落後的土地上生長的。然而,在西方學者中,也有人認為國際恐怖主義與貧窮無關。
對於從1966至1976年報載的屬18個恐怖組織的350名恐怖分子的調查表明,2/3的人受過高等教育。在1980年,一位埃及社會科學家訪問了關在獄中的伊斯蘭極端分子,發現他們都受過教育,在社會中屬於上升的階層。Daniel Pipes在《國家利益》中用證據表明中東的激進份子大多出身於中產家庭。
這是問題的一面。還有問題的另一面。即使Hezobollah激進份子是受過教育的,但他們的教育大多是在宗教學院中接受的,而這些宗教學院無異於恐怖訓練營。如在巴基斯坦,貧困的孩子入宗教學校(madrashas)學習,這些學校提供免費的膳宿和書籍。正是這些學校培養了塔利班和聖戰份子。
根據世界銀行對1960年以後世界沖突的調查,如果經濟發展,如果人口壓力減少,如果10多歲的孩子有學可上,如果經濟多元化,內戰的可能性就減少,拉登之所以能在阿富汗生存,就因為混亂與無能的當局給他提供了極大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就這一點而言,恐怖與貧困有關。
美國在中東對以色列的支持,是造成阿拉伯人仇恨美國的主要原因。阿拉伯人仇視美國也不是自今日始。這種仇恨早就存在了,是根深蒂固的,特別在美國施行反恐戰略後,以色列搭車,也展開了它的針對巴勒斯坦人的反恐戰爭。這種以暴易暴的政策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與反猶情緒。例如,據《先驅論壇報》報道,美國對以色列在被佔領區的軍事行動的支持引發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對美國商品的抵制浪潮。通過互聯網和行動電話簡訊息號召抵制美貨的組織大多是非政府組織,如學生團體,網上號召人們特別抵制麥當勞,星巴克和微軟。《國際先驅論壇報》和Pew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表明,大部分美國以外的人士認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對美國以色列政策的一個反動。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佔領,是造成巴勒斯坦人,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感到屈辱與侮辱的根源。可以說,如果巴以之間不和解,未能找到雙方和平共處的途徑的話,如果以色列不退回到1967年6月4日以前的邊界以內的話,那麼反以色列的情緒,以及由這種情緒而衍生出來的對美國的仇恨,將延續下去,國際恐怖主義就不可能銷聲匿跡。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成為一種反猶和反美的結合體,他們把以色列人與美國人都統稱為「異教徒」,擔心沙特的聖土被美國軍人異教徒非神聖化,就可見其一斑了。正如「9·11」事件策劃者之一Zacarias Moussaoui在自我辯護中表白的,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摧毀美國」。
有些穆斯林國家政教合一。阿拉伯人生活在政教合一的情況下,受到宗教上層人士的管制。他們無法容忍自由精神,無法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人。知識缺乏與自由缺乏成為阿拉伯世界的痼疾。這樣的閉關自守的文化環境是產生宗教原教旨主義的溫床,是培養追求殉道者道路的最佳環境。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追隨者在精神上去進行一場「聖戰」。他們運用宗教來傳播他們的反美和反猶思想,鼓勵追隨者通過暴力去追求一種更高的宗教目標。而恐怖主義者之所以死命追隨他們的思想有的是出於精神的、情緒的需要,有的則是由於赤貧,是出於經濟的需求。他們相信,雖然他們在這個世界生活得很不如意,在自我爆炸之後,將在「下一個世界」中獲得新生。對於「下一個世界」美好生活的憧憬是這些恐怖主義份子的最高的精神寄託和驅動力。這些人一般來說在這個世界的生活十分貧窮並沒有希望。他們生長在一個充滿暴力的環境中,是社會中被污辱與被損害的。精神創傷與被污辱的人生是驅使他們走向恐怖主義與暴力的精神原因。恐怖主義者往往以真主的名義行事,對於世俗的人道主義、女權主義和以個人自由為中心的西方價值觀在世界上的傳播感到恐懼,認為這是異教徒的勢力在擴張,將危及他們根本的信仰。驅使恐怖主義分子進行聖戰的原因在於他們所感到的無助感,他們在社會與生活中所受到的侮辱,他們的焦慮,他們對於前景的絕望。死亡成為他們在聖戰中追求和崇拜的終極目標。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形成有其政治的、宗教的、經濟的與文化的原因。因此,對付恐怖主義也應有政治的一手。由於恐怖主義沒有國界,來去無蹤,隱藏很深,混雜在一般民眾之中,政治的一手就更為重要。然而,布希總統宣布恐怖主義的行為是一場戰爭行為,這樣,這場反恐戰爭成了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反恐戰爭應該是兩手的,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將被證明是一場花費昂貴的災難。
4

I. 恐怖片的來歷

大致是這樣的。。。。。1910年,愛迪生第一次把後來成為恐怖片反復拍攝的題材的民間傳說--吸血鬼「德拉庫拉」的故事搬上了銀幕。盡管以當時的電影手段,其恐怖效果十分有限,影片也只有一本的長度,但它無疑已被今天好萊塢的後來者們視為能夠代表其「光榮歷史」的經典,甚至被列入美國國會急切尋找和加以保護的10部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歐洲是電影的故鄉,更是恐怖電影的發源地。在今天來看,早期一部重要的恐怖片是1916年由德國著名舞台劇演員保羅·韋格納演出並協助導演的一部根據希伯來傳奇中的人物改編的影片《無魂人》(原意為「一種有生命的人」)。是第一部有影響的恐怖片,而1919年德國烏發公司的《卡爾加里博士的小屋》引起了轟動,之後又有《吸血鬼》、《蠟像》等佳片相繼問世,使恐怖片成為最早確立風格的片種之一。

1920年的德國的表現主義恐怖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雖然在當時毀譽參半,但卻極大地激發起德國電影強調想像和恐懼。在其影響下,最著名的影片是茂瑙1922年的《諾斯費拉杜》,它同樣改編自斯托克的小說《德拉庫拉》。
正是在德國的影響下,美國的恐怖片真正興起。默片時代最著名的美國恐怖片是1920年的《傑克醫生和海德先生》,1925的《歌劇院里的幽靈》

1931年,兩部堪稱恐怖片經典的影片首先映入了觀眾的眼簾:它們是勃郎寧的《德拉庫拉》和詹姆斯·惠爾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小說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
隨著這兩部影片的成功,恐怖片開始在環球公司的流水線上源源不斷地傾瀉而出。其中較有名氣的影片中包括《木乃伊》(1932),《隱身人》、《黑色老房子》、《畸形人》(1932)、《金鋼》(1933)以及屬於「科學怪人」系列的《弗蘭肯斯坦的新娘》(1935)。1931年,出現了所謂恐怖片的經典作品:《吸血僵屍》、《科學怪人》、《鬼醫》。1936年,卡孟隆·孟席斯拍攝的《未來世界》,描寫一百年以後將在地球上發生的突變。與此同時,英國也拍攝了一個美國富豪把一座古堡連同他的鬼魂搬運到大洋彼岸的《鬼魂西行》(1936),

40年代,雖然恐怖片開始作為低成本的B級片拍攝,這一類型中的許多影片仍然取了引人囑目的成就。環球公司開發出了和「吸血鬼」同樣在夜間出沒的「動物恐怖片」《狼人》(1941)。其中以《貓人》(1942)和《我與僵屍同行》(1943)尤為觀眾和影評人所稱道。

50年代,隨著核威脅和麥卡西主義散布的「共產主義滲透」陰影,恐怖片暫時脫離了早期的各種超自然的幽靈和神怪,而與科幻片結合起來以各種「核怪物」或外層空間的天外來客為核心形象,不斷渲染和演義著所謂「東方威脅」的神話。前者中如日本的《哥茲拉》系列(1955),美國的《它們》(1953),《黑湖怪獸》(1956);後者則以《身體入侵者》(1954)為代表。與此同時,在英國則出現了充滿暴力和性的彩色恐怖片。《弗蘭肯斯坦的詛咒》(1957)、《德拉庫拉的恐懼》(1958)等。

60年代,以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為開端,標志著恐怖片的一個重大的轉折。它從以前的各種幽靈、鬼怪、瘋狂的科學家和來自外星世界的異物轉向了一種「寫人的」恐怖片;同時期還有恐怖/ 災難片《群鳥》。

1973年,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為70和80年代的恐怖片樹立起了一個樣板。這部明顯向傳統的「魔怪」回歸的恐怖片激發了一系列的妖術和魔怪電影,如《凶兆》系列(1976)、《魔女嘉麗》(1976)以及《驅魔人續集》等。
法國掀起六、七十年代恐怖片大行其道現象的經典作品,應是《Les Yeux Sans Visage》(沒有臉的眼睛 ),一九六○年(另有說一九五九年)導演是Georges Franju;《死後的愛情》 (Buio Omega)等

80年代以來,裹挾著當代電影日益濃厚的商業氣息,恐怖片不斷在好萊塢銀幕上掀起陣陣熱潮。首當其沖的是一貫被好萊塢電影視作「異類」的女性,大量以「女性威脅」為主題的恐怖片湧上銀幕,其中如德·帕爾瑪的《化裝殺人》(1980)和保羅·施萊德爾根據1942年的版本重拍的《貓人》(1982)都把性與暴力聯系在一起,進而把女性變成一種令人恐怖的社會形象。而接下來的恐怖片的「犧牲品」則是青少年甚至兒童,隨著《萬聖節》系列和《走失的兒童》等影片的上映,「問題少年」終於被塑造成了一種社會的恐怖。穿插於其間的還有各種來自太空或瘋狂科學家手中的「異物」。如克倫伯格的《蒼蠅1、2》、斯科特的《異形》系列。而近年來,一方面是傳統的恐怖形象「吸血鬼」和「科學怪人」的不斷被重新搬上銀幕,並多由著名的大導演執導。如科波拉的《吸血驚情四百年》(1992)、尼爾·喬丹的《夜訪吸血鬼》(1994)、《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994)。他們紛紛以最忠實於原著相標榜,以現代電影的手段重新演義古老的恐怖故事,使人感到世界似乎只是經歷又一輪新的輪回;
另一方面,大量現實中的暴力和罪惡經過已經輕車熟路的恐怖片的包裝之後也不斷成為好萊塢新的賣點。

這些影片從表現以剝取人皮為癖的連環殺手的《沉默的羔羊》到以「起居室中的威脅」為核心的《晃動搖籃的手》,都令觀眾對其現實生活中的危機四伏感到震憾。 而1996年,大型獨立製片公司米蘭·麥克斯推出的《尖聲狂叫》更以變態的連環殺人的瘋狂殺人令人觀之失色。該片創下了有史以來恐怖片最高票房--一億美元的收入佳績。這使麥克斯公司的老闆大受鼓舞,幾乎把自己也變成了「連環殺人」--該片已經創作了三集。同時較有影響力的還有《去年夏天搞的鬼1、2》

因獲得金棕櫚大獎的《暴雨將至》而成名的馬其頓導演曼切夫斯基也來到好萊塢拍攝了一部表現一隊被困在冰雪中的美國大兵成為一名食人者盤中餐的恐怖片《惡魔軍官》(又名《貪婪者》)。

西方鬼片中,吸血鬼堪稱「鬼王至尊」,至尊中的最經典的是一個叫德庫拉(Dracule)伯爵的吸血鬼。吸血鬼的名片有《驚栗夜》(Fright Night,1985)及《德庫拉吸血鬼》(Bran Stoker's Dracula,1992)等

製作恐怖片最積極的歐洲國家是西班牙,如九七年出品的《變臉驚情》、歷桑德羅·阿曼巴執導的《掙開你的眼睛》,1999年西班牙影片《無名死嬰》以出色的美工、音響、大膽的劇情而達到了相當震撼的效果。

墨西哥同時受著西班牙和美國文化的影響,出色的恐怖片導演奎勒摩·德爾托羅在2001年的作品《魔鬼的脊樑》中,融合了美國式的先進技術、歐洲式的精美畫面、音樂和營造心理恐怖氣氛的方式,以及南美的魔幻色彩,是當年最佳恐怖片之一。

亞洲的恐怖片已經有很長發展時間了,影片數量尤其以香港為最,在這里只做一些簡單介紹:香港恐怖片:衛斯理之《老貓》、《蝶變》、《靈氣迫人》、《怪談協會》、《凶榜》、《夜半一點鍾》、《小姐撞到鬼》、《七月十四》、《目露凶光》、《幽靈人間1、2》、《陰陽路》系列、《鄉村老屍》、 《古鏡怪談》,《美容屍》、《裸體紅唇》、《拜錯神》, 《午夜上網》、《弟切草》、《枕邊凶靈》(2002)、《我左眼見到鬼》(2002)、《office有鬼》(2002)、《三更》(2002)、《鬼書》(2002) 、《見鬼》(2002)、《雙瞳》(2002)等

韓國電影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恐怖片也是其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2001年韓國新銳導演尹忠燦推出了恐怖片《毛骨悚然》,還有一些票房很好和影響力的例如《手機Phone》、《《幽靈凶咒A》》、《死亡錄播》、《退魔錄》、《女高怪談》、《死亡教室》、《鬼之戀》、《薔花紅蓮》、《狐狸樓梯》、《四人餐桌》、《在鏡子中》、《洋槐樹》等

日本作為亞洲的電影大國,不僅藝術影片在國際影壇享有盛譽,恐怖片同樣佳作不斷。除了人們熟知的《午夜凶靈》系列,還有《死國》、《催眠》、《案山子》、《迴路》、《鬼水凶靈》、《鬼娃花子》、《錢仙》、《咒怨1、2》、《冬季恐怖作》等

泰國恐怖片不錯的也有幾部《鱷魚魔女》、《鬼妻》等。

平心而論,美國恐怖片中大量的高科技運用往往給觀眾帶來的只是刺激的視覺奇觀,而恐怖效果卻不夠強烈。當然,美國作為世界電影工業的中心,也在不斷吸納世界各國的人才,不斷創作出一些偏離「美國色彩」的恐怖片。2000年,印度導演奈特夏馬蘭在好萊塢的第一部影片(心理恐怖片)《第六感》以2億8000萬美元的成績橫掃美國電影票房;2001年,西班牙導演亞歷桑德羅·阿曼巴的作品《小島驚魂》帶有濃厚的歐洲心理恐怖片的色彩,成為當年最成功的電影之一。2002年奈特夏馬蘭又執導了驚僳恐怖片《天兆》又一次創造了票房神話;美國上映了改編自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鈴》的美國版《凶鈴》;同時購買了香港恐怖片《見鬼》的版權。

恐怖片常見的故事類型

(一)科幻恐怖類。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異形》系列。此外還有《異物》(Thing)、《異種1、2》、《黑洞表面》、《入侵腦細胞》、《捉夢人》根據游戲改編的《生化危機》、《捉夢人》等

(二)鬼怪類。這類恐怖片佔了最大比重。不管是妖怪、惡靈,還是什麼恐怖的外太空生物都可以歸到其中。著名的有庫布里克的《閃靈》(被譽為史上最恐怖的恐怖片)、《驅魔人》、《惡魔嬰兒》、《人玩鬼》、《活魔人》、《宇宙天魔》、《活屍之夜》、《鬼追人》系列、《魔方》系列、《鬼食人》系列、《幽冥怪談》系列、《13號星期五》系列、《生人勿近》系列、《搭便車》、《夜半鬼敲門》、《撒旦回歸》、《鬼娃新娘》系列、《猛鬼街》系列、《夜訪吸血鬼》(今年號稱其續集的《吸血鬼女王》很濫)、《無頭騎士》、《死神來了1、2》、《鬼入侵》、《危機四伏》、《13幽靈》、《幽靈船》、《千屍屋》到最新的《佛列迪對傑森》等。

(三)生命變異恐怖片。比如《鳥》、《活跳屍》、《蒼蠅》、《糖人》、《食人魚》、《群屍玩過界》、《狂蟒之災》、《史前巨鱷》、《極度深寒》、《水深火熱》、《八腳怪》、《驚變28天》。

(四)連環變態殺手類:著名的《萬聖節》(《月光光心慌慌》)系列可以從1978年一直拍到今年的第八集《萬聖節驚魂——刀光再現》、《德克薩斯電鋸殺人狂》、《連環殺手肖像:亨利》、《危情十日》、《繼父》、《尖聲驚叫》系列、《去年夏天搞的鬼1、2》、《毛骨悚然》、《七宗罪》、《來自地獄》、《沉默的羔羊》、《漢尼拔》到今年的《紅龍》、《支解狂魔》、《毛骨悚然2》等
最後特別介紹英國恐怖片《殺人如麻》(CRADLE OF FEAR)

聽聽,光是片名就已叫人頭皮發麻。它還有晾兩個嚇人名字《催眠終結者》、《生砌人肉》。影片的情節有點亂,但耀眼的血光已經晃的人睜不開眼睛,情節已無暇顧及。用暴力,血腥,色情,變態來形容這個電影毫不為過。最變態的情節是女人做愛前竟然舔男人殘疾的大腿斷肢,而且是特寫鏡頭,簡直令人發指。它的恐怖是來自血腥,殺人場面均以寫實手法拍攝,血肉橫飛,血點好像都濺到了你臉上。中國絕對不會公映此片,因為片剪之後,影片已沒有情節。

熱點內容
環保幣能買共享礦機 發布:2025-07-12 11:11:04 瀏覽:657
un幣是比特幣嗎 發布:2025-07-12 11:10:06 瀏覽:46
陌陌認識的朋友讓我玩比特幣 發布:2025-07-12 11:06:31 瀏覽:23
以太坊訪問控制 發布:2025-07-12 10:56:35 瀏覽:338
北京薈聚中心外地車可以去嗎 發布:2025-07-12 10:51:23 瀏覽:941
國家區塊鏈服務網上網時間 發布:2025-07-12 10:50:39 瀏覽:811
xmr收益和礦池有關嗎 發布:2025-07-12 10:49:09 瀏覽:995
阿里雲區塊鏈比賽 發布:2025-07-12 10:48:23 瀏覽:831
礦機挖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10:48:20 瀏覽:554
eth提到哪個錢包 發布:2025-07-12 10:43:06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