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2010年9月15日長江黃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將假如你去采訪他

2010年9月15日長江黃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將假如你去采訪他

發布時間: 2021-04-17 23:38:51

㈠ 怎樣保護黃河母親和長江

本報訊 近日,「長江黃河環保接力棒」傳到了西寧。
「長江黃河環保接力棒」活動是由長江黃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及《第一財經日報》聯合發起的。這次活動以保護長江黃河等主要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為主題,旨在通過傳遞環境文化、環保經驗、治污方案、環保技術等,促進流域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
「長江黃河環保接力棒」於7月25日從第一站玉樹藏族自治州開始傳遞,預計在一年時間內完成傳遞。長江的傳遞線路為玉樹、麗江、攀枝花、成都、重慶、宜昌、岳陽、武漢、九江、蕪湖、南京、上海;黃河的傳遞路線為玉樹、西寧、蘭州、銀川、包頭、榆林、太原、西安、三門峽、鄭州、濟南、東營。
「長江黃河環保接力棒」西寧站的活動,由青海大學綠色空間社及青海師范大學藍眼睛環保協會具體實施。在啟動儀式上,西寧市環保局副局長宋奇志說:「環保是大家的事情,青海是三江源頭,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好。」

㈡ 假如你是李華,即將參加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為各國組織的各國中學生文學愛好者參加的夏令營活動建議

一、積極穿行博物館巡禮空間,領略中華文化瑰寶,撰寫「給**的一封信」博文,可以告訴他們你的期望、你的行動、你的建議、你的祝福等等。

二、進入電影放映廳、游戲歡樂谷、禮儀學院、安全課堂、談心小屋、科技體驗館等多個學習、娛樂、交流、活動的場地。

三、積極參與大賽活動,執七彩畫筆,創作出自己獨特視覺中夏令營活動運動,力爭獲獎 。

㈢ 給一點關於長江黃河的資料,誰有,極需!!!!

黃河的資料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 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 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 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 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 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 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 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 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 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 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 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 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 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 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 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 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 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 ,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 秦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澤鹵之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 要作用。

漢朝對農田水利更為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州,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贊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游的水運開發歷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績,也包括治理黃河,大河上下,幾乎到處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戰國以後,治河的文獻記載逐漸增多,留存下來大量珍貴的史料。

早 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游已普遍修築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提出「無曲防」的禁令,解決諸侯國之間修築堤防的糾 紛。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伴隨著黃河頻繁的決溢改道,防禦黃河水患成為歷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不斷堵口、修防。西漢時期,已專設有「河堤 使者」、「河堤謁者」等官職,沿河郡縣長官都有防守河堤職責,專職防守河堤人員,約數千人,「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的規模。據 《漢書·溝洫志》記載,淇水口(今滑縣西南)上下,黃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約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記·河渠書》中記載,公元 前109年,漢武帝令「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並親率臣僚到現場參加堵口,說明黃河堵口已經是相當浩大的工程。史書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治河工 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 成……詔曰:『……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景雖節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扼制了黃河南侵,恢復了汴渠的漕運,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開封,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宋王朝對治河很重視,設置了許可權較大的都水監,專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員 都重視河事,並在各州設河堤判官專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參與治河方略的爭議。這個時期治河問題引起很多人的探討,加深了對黃河河情、水情的認識,河工技術 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開展機械浚河、引黃、引汴發展淤灌等,在治黃技術上有不少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 發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後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 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負有治河職責,逐步加強了下遊河務的統一管理。清代河道總督許可權更大,直接受命於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業有很大發 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維護技術都有長足進步,涌現了以潘季馴、靳輔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專家。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於停 滯狀態。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全面治理黃河的方略,但受社會經協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縱觀治黃歷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所謂治河實際上只局限於黃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動地防禦洪災。但是,悠久的治河歷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獻典籍,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見,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借鑒。

雖然什麼都沒有,日子還是得繼續。

2006-3-15 10:40:00 紅魚提醒您:加入紅魚感情網,大家一起探討身邊的故事,如果您覺得本站很不錯,請您一起來參與!IP: 保密
空覓

等級:皇後神仙
許可權:管理員
積分:4316
發帖數:4098
注冊時間:2006-1-3
編輯 刪除 引用 第2樓



從1946年開始,中國***領導人民治理黃河,治黃史冊展開了新的篇章。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以下簡稱建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治黃事業。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第一次離京外出巡視,首先就是視察黃河,作 了很多重要指示,並諄諄囑咐:「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以後又多次聽取治黃工作匯報,對治黃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經70多歲高齡,還一再提 出要徒步策馬,上溯黃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與開發黃河。周恩來總理更是直接領導治黃工作,從1949年前的「反蔣治黃」斗爭到編制「黃河綜合 利用規劃」和三門峽工程建設,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爭等等,所有治黃工作的重大決策,幾乎都是周總理親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 身,還向去醫院看望他的中央領導詢問三門峽工程改建後的情況,真是為治黃事業鞠躬盡瘁,操盡了心。

***總書記、**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多次親臨黃河視察,聽取治黃工作匯報,作了許多重要指示。

為 搞好黃河的治理與開發,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黃河水利委員會為流域性機構,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領導,統一領導和管理黃河的治理與 開發,並直接管理黃河下遊河南、山東兩省的河防建設和防汛工作,兩省的黃河河務局和沿河地、市、縣的河務部門,既是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的直 屬單位,又是各個省、地、市、縣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這種條、塊結合的獨特體制,有利於組織沿河黨、政、軍、民團結治河,有效地加強了河防管理,對保障黃 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黃事業,開始就注意調查研究,全面了解黃河河情,注重應用科學技術,搞好全面規 劃,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治黃。早在50年代初期,黃委會和有關部門就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勘測工作和科學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礎資料。1954年 初由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計委)直接領導,中央有關部門及中國科學院負責人參加,組成黃河規劃委員會,聘請蘇聯專家組,調集國內有關專家,集中力 量,著手編制黃河治理開發規劃。1954年10月底提出「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經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審議通過,決定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准。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批准了規劃的原則和基本內容,並責 成有關部門按時完成治理開發的第一期工程。

與歷史上眾多的治黃方略相比,「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的特點是:(1)這個規 劃的編制是政府行為,批准後的規劃就是指導治黃建設的依據;(2)統籌考慮全流域的治理與開發;(3)突出綜合利用的原則;(4)對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 利用。規劃明確指出:「我們對於黃河所應採取的方針,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對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黃河幹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 的攔河壩和水庫,攔洪、攔沙、調節水量、發電、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肅、陝西、山西三省,展開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也消 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規劃對幹流工程、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發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門峽大水庫攔洪攔沙,盡快解除下游水患的 安排。規劃的研究和編制,以及治理開發技術措施的擬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黃經驗,又採用了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黃河規劃,是治黃 事業邁向新時代的一個鮮明標志,對動員全國人民關心和支持治黃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著治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治 黃工作經歷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逐步深化了對黃河河情的認識。在治黃進程中,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對黃河治理開發規劃和建設 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調整。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下達了《關於黃河治理開發現劃修訂任務書》,要求對黃河規劃進行一次系統的修訂,進一步推進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此後,黃委會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流域內各省區相繼開展了各項規劃研究工作,通過反復研究和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於1996年初完成了 《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並於1997年經國家計委和水利部審查上報國務院。這個「規劃綱要」,總結了人民治黃的實踐經驗,利用科學研究新成 果,根據各方面情況的發展變化,提出了今後進一步治理開發黃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黃建設安排,為治黃事業的發展繪制了一幅新的藍圖。

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一貫高度重視和支持治理黃河,重大治黃建設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時付諸實施,有力地推進了治黃事業的發展。

以 往的治河歷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單純防洪。新中國的治黃工作,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一開始就是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標本兼治,除害興利,全面開 展流域的治理開發,有計劃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設。中央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參加治黃工作,依靠科舉技術進步治理黃河,無論是關 於黃河問題的勘測研究,還是治黃建設的規模,都是以往任何時代不能比擬的。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建設,黃河上中下游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開發,基本形成了 「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蓄泄兼籌的防洪工程體系,建成了三門峽等干支流防洪水庫和北金堤、東平湖等平原蓄滯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兩岸堤防,開展河道整 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黃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過去顯著提高。在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了水土保持建設,採取生物措施 與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與治溝並舉辦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顯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計興修梯田、條田、溝壩地等基本農田7755萬畝,造林 11802萬畝,興建治溝骨幹工程854座,淤地壩10萬余座,溝道防護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一些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開始有所改善,輸入 黃河的泥沙逐步減少。依靠這些工程措施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連續50年黃河伏秋大汛沒有發生洪水決溢的災害,扭轉了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 保障了黃淮海廣大平原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發展。黃河的水資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 米,引水工程4500處,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的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1995年的10700萬畝,流域內河谷川地基本實現水利 化,黃河供水范圍還擴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區。在黃河幹流上於1957年開工興建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此後,相繼建成了劉家峽、龍羊峽、鹽鍋峽、八 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等7座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小浪底、萬家寨水利樞紐和李家峽、大峽水電站。已建在建的幹流工程,總庫容563億立方 米,發電裝機容量900多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36億千瓦時,約占黃河幹流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9%。這些水利水電工程,在防洪、防凌、減少河道淤積、灌 溉、城市及工業供水、發電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促進了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治黃50年,除害興利成效顯著,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 成績,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是關系國家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黃河,又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在 全國的大江大河中,黃河的治理任務最為繁重。黃河流域西北緊臨乾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內大部分地區也屬乾旱、半乾旱區,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風沙區,西部是高寒 地帶,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黃土高原,乾旱、風沙、水土流失災害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據目前的調查研究資料,流域內風力侵蝕嚴重的土地面積約11.7萬平方公 里,水力侵蝕面積約33.7萬平方公里,通稱水土流失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黃河多年平均來沙量達16億噸,年最大來沙量達39億噸, 成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區土壤侵蝕產生的大量泥沙不斷輸往下游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沖積塑造了黃淮海大平原。同時,黃河的頻繁泛濫、改道又 給下游平原地區造成巨大的災難,黃河洪水威脅,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黃河,是防止荒漠化繼續向東南擴張的前哨戰,是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再造山 川秀美西北地區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廣大平原地區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黃河流域又是資源 豐富、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地區,治理和開發黃河,對保證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黃河流域范圍內總土地面積11.9億畝(含內流 區),其中耕地約1.79億畝,林地1.53億畝, 牧草地4.19億畝,宜於開墾的荒地約3000萬畝。黃河下游現行河道洪泛可能影響范圍的總土地面積 1.8億畝(12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億畝,雖然不在流域范圍以內,但仍屬黃河防洪保護區。據1991年的資料,流域內探明的礦產有114種,在 全國已探明的45種主要礦產中,黃河流域有37種。具有全國優勢(儲量佔全國總儲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鈮、鉬、煤、鋁土礦、鋁、 耐火粘土等8種。其中,煤炭資源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產地685處,保有儲量佔全國總數的46.5%,資源遍布沿黃各省區,而且具有品種齊全、煤 質優良、埋藏淺、易開采等優點。石油、天然氣資源也比較豐富,加上黃河幹流的水力資源,實屬全國的能源富足地區,也是21世紀全國能源開發的重點地區。

黃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約580億立方米,只佔全國總量的2%,水資源貧乏,對於西北、華北缺水地區,黃河水資源尤其寶貴,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按 照全國國土開發和經濟發展規劃,黃河上游沿黃地帶和鄰近地區,將進一步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和能源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逐步建成開發西部地帶的 一個重要基地。黃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區,包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河南的廣大區域,將逐步建成以煤、電、鋁、化工等工業為重點的綜合經濟區,成為全 國重要的煤炭和電力生產基地。同時要大力開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黃河下游沿黃平原,仍然是全國工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黃河的治理開發促進了黃河經濟 帶的發展,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又對治理黃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黃河治理與開發雖然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今後的 治理任務還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資源等都需要進一步解決。客觀情況也在不斷發展,對黃河河情的認識也需要不斷深化。我們堅 信,依靠中國***的領導,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斗,消除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目標是能夠實現的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 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 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 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 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 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 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 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 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 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 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 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 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 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 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 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 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㈣ 黃河,長江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長江(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Yangtze River )長江是中國第一長河,是世界第三長河.2001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在專家劉少創主持下,利用衛星遙感影像測量計算,測量結果精確到了小數點後。測出長江長度6211.3公里。其課題小組利用近40幅覆蓋長江幹流的衛星影像,衛星影像是由美國地球資源衛星拍攝,解析度達到30米。計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線,對長江正向量測了三遍,又反向量測了三遍,經計算機多次運算和幾何糾正後得出結果。
這次研究,以當曲作為長江源頭測算的,具體為當曲源頭位置東經94度35分54秒,北緯32度43分54秒,海拔5042米算起。當曲 (由源頭至囊極巴隴)360.8公里、沱沱河357.6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賓以下2740.6公里,我們
,一般稱6300公里或6370千米。流域總面積一百八十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九千六百餘億立方米。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居世界第3位。它源遠流長,與黃河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被譽為「母親河」。
長江的北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稱黃埔江。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洞庭兩湖最大);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沖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昌。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二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有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斗坪。
長江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間,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姜跟迪如冰川的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入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上為上游;宜賓至湖北宜昌為中游;宜昌以下為下游。上游段約長三千五百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自玉樹到宜賓稱為金沙江,古稱麗水,從北向南流,穿過橫斷山脈,到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北入四川盆地,在宜賓與岷江匯合,全長二千三百公里。自宜賓以下才稱長江。 中游段約長一千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二百零四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 下游段約長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二公里,最窄處也有六百五十公尺。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古稱荊江,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多,每當汛期來臨,極易造成潰堤泛濫災害,自古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一段,兩岸湖泊極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江水入江蘇後,因受山勢所阻,向東北繞過寧鎮山地。自鎮江以下,折向束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似網,一片水鄉澤國景象。江口竟寬達八十公里,呈現江海相連的壯觀景色。 長江兩岸多名山大澤,風光秀麗,有許多游覽勝地。由於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國」,下游多「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 長江干支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動脈,航道總長八萬多公里。萬噸級輪船可達南京,三千噸級可抵達漢口,一千噸級可至重慶,五百噸極可通宜賓。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游3段: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遊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一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里地形突變,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過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岳、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
②中游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荊江又分長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中游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得名於這一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況下,一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於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後,一些企業污染治理進度緩慢,以及超標排放和偷排污水,導致長江水質惡化,沿江污染帶已達650多公里。

據新華網報導,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長江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長。1998年全流域廢水排放量為113.9億噸,2005年為184.2億噸。

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網對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和湖泊的水質評價結果顯示,水質劣於III類的河長:2002年佔23.2%;2004年佔27.5%。

自四川省攀枝花市至上海市,長江幹流21個主要城市江段總長為790公里。上世紀80年代,長江污染帶長度為460公里;1992年污染帶增加到565公里;現在為650公里。

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熊鐵說,長江污染下游重於上游,支流重於幹流,湖泊半數以上已處於富營養化狀態。黃浦江、漢江、湘江、嘉陵江、沱江,這五條支流進入幹流的污染物約占所有支流總量的50%。

長江水文局對流域內的澱山湖、太湖、西湖、巢湖、甘棠湖、鄱陽湖、邛海、滇池、瀘沽湖、程海等10個湖泊進行的監測評價發現,已有6個湖泊處於富營養狀態。

三峽工程進行156米蓄水時,在三峽庫區及上游的長江干支流,一場大規模漂浮物清理「戰役」也在緊張進行。重慶市、湖北省三峽庫區相關縣市動用船隻150多艘、專業人員600多人開展清漂工作。

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翁立達教授說,長江流域經濟發展水準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但流域生活污水處理率只有15%, 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調查發現,一些企業污染治理進度緩慢,有的還停止了治污進程。一些企業閑置污水處理設施;正在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企業基本未停止生產,超標污水直接排入水體。一些在建的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不足。有的城市沒有建設污水處理廠。

中國的《水污染防治法》對工業污染源規定了關、停、並、轉和限期治理,主管部門提出,「十五」期間力爭企業污水全面達標排放。從檢查情況看,不少企業未達到規定要求。

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研究分析認為,目前長江流域水質總體仍屬良好,但局部污染嚴重,長江水質整體上呈惡化趨勢。

翁立達教授說,雲南省的著名湖泊滇池,1999年藍藻覆蓋面積20平方公里,厚度幾十厘米。滇池治理歷經13年,投入資金約 46億多元,未見明顯成效。他說,日本的琵琶湖面積是滇池的2倍左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污染,日本政府投入180億美元,花了25年時間才將水質恢復成III類水。由此可見,先污染後治理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下面說一說黃河:
素有「萬里黃河第一壩」之稱的黃河三門峽水庫,如今是「一庫臟水」。三門峽這座因修建大壩而興起的城市,與黃河血肉相連。幾十年來,黃河養育了這座城市,這座城市還給黃河的卻是污水。水庫臟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市民常年花錢買水吃。
三門峽水庫的「一庫污水」只是萬里黃河現狀的一個縮影。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黃河有實測的記錄至少遭遇四次嚴重污染。2003年,國家緊急啟動的第七次引黃濟津甚至因河水污染被迫停止。除黃河上游少數河段水質為三類,其餘河段水質常年為四類或五類,無所用途。有關部門預測:如果照此發展,擔負著沿黃地區50餘座大中城市和420個縣城鎮居民生活供水任務的「母親河」,2010年將成為一條廢水河。
一邊是沿黃各省經濟的快速發展,一邊是黃河水質的急速下降。一個事實是:黃河幹流納污能力(承載污染物的能力)早已無法容納目前進入黃河的污染物,黃河流域自身的經濟支撐能力也不足以解決黃河水污染問題。
-------------------------------------
無法掌控命運的三門峽
3月11日中午12點30分,三門峽突然飄雪,氣溫驟降,又是一場「倒春寒」。距三門峽賓館不足一公里的一個小區里,四五名市民正圍著一輛運送礦泉水的小卡車買水。大大小小的塑料桶、水壺擺放在樓前空地上,一根塑料管連著塑料桶和卡車上的不銹鋼水桶。同一時間,同樣場景在這個城市的不同角落上演。
「黃河水被污染得不成樣子了,經過多道程序凈化,仍然有異味,不買水怎麼辦?」老張掏錢包,開始付錢。老張是三門峽賓館的一名工作人員,按他的說法,每隔三天就要買一大桶水,小區里有專人送水,已經好幾年了。
老張家廚房就有四個大塑料桶,兩個空的,兩個裝滿了水。每三天買一桶,但總要有一桶備用。做飯、炒菜、飲用,凡是下到肚子里的水全是買的水,有時候甚至連洗刷也要用這水。「你聞聞這水,什麼味?」老張打開了自來水龍頭,水嘩嘩流出來,「有點腥味,還有點說不出的怪味!」這水還是經過自來水公司四五道程序處理後的。每隔三天,中午下班後買水成了老張的一項任務。一大桶水1.5元(25公斤)、小桶水1元(15公斤)。三門峽市區30萬人口,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都買這水吃。幾乎所有機關事業單位、賓館、飯店飲用水全是買的純凈水。老張有些自嘲說,很多農民靠賣水都發了,賣水在三門峽都成了一種產業。最初,農民用三輪車、塑料桶,現在都用汽車、不銹鋼桶運水。幾個農民將郊區的水井或者清泉一圍,扯根管子,裝上兩個水龍頭,就能換錢。市民要去郊區取水,一是要交通工具,而是要經過一個收費站,一個來回收費20元,不值得。
三門峽自從建市以來就沒有寂寞過。以前出名是因為「黃河第一壩」,現在出名則因「守著黃河買水吃」。
劣五類的黃河水對這個城市毫無意義。」三門峽庫區水文水資源局監測中心主任王凱華說,「黃河水污染,怎麼寫都不過分! 」3月11日下午,記者見到三門峽水庫上游七八公里處的一處排水口,裸露在地表的排水口直徑大約1米長,黑色的污水泛著泡沫排入黃河。三門峽庫區水文水資源局司機老李說,「這些生活污水都是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就排入了黃河。每天都要三四噸。」每月一次的定期抽檢黃河水,老李都來這個排污口取水,每次帶回去的都是一瓶「醬油」,一檢測肯定是劣五類。還有更不可思議的,水文局監測中心主任王凱華說,以前這個排污口位於現在位置上游大概1.2公里處,而三門峽市自來水公司的取水口反而在其下游。整個城市的生活污水在上游排入黃河,下游則取了上游排放的污水進行凈化,「典型的自拉自吃」。後經多次檢測,匯報、協商後才將排污口移到取水口下游。
上游排進了污水,庫區的水能幹凈嗎?出乎意料的是,記者眼前的水庫水不是那種「醬油色」,靠近了也沒有聞到刺鼻的氣味。按三門峽庫區人的說法,現在是蓄水期,4月20日就是黃河國際旅遊節,旅遊節大壩沒水或者一庫污水怎麼行?日常生活污水排放管道都在明處,很容易看到,但工業廢水的管道埋得很深,直接排到水庫底部,存水量多到一定程度,從表面上根本看不到廢水,水的顏色也沒有很大變化。但過了旅遊節,水庫開閘放水,肯定是「一庫黑水」,滿河臭氣。
但是,三門峽自身的生產、生活廢水對黃河的污染意義並不大。三門峽市環保局副局長姚清泉深感委屈,「外界盛傳我們污染了黃河水,可實際上,我們自身能產生那麼多廢水嗎?」他說,三門峽市本身產生生活廢水每天大約有7噸。2004年,政府和三門峽豫源清生物工程公司簽訂協議,由後者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負責污水處理。目前新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已經投入運營,每天大約能處理4噸廢水,處理後的廢水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准,然後排入黃河。所以實際上,三門峽市排入黃河的沒經過任何處理的廢水只有3噸左右。按三門峽豫源清生物工程公司總經理趙功民的說法,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馬上開工,2005年年底完工,屆時可日處理廢水4噸,這樣三門峽市所有的生活污水就都可處理。
生活污水的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工業廢水。姚清泉稱,10年來市環保局一直堅持治理污染源,從來沒有放鬆過。姚清泉掰著手指給記者算,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污染源208個,其中排廢水工業企業176個,分布在煤炭開采、黃金采選、有色金屬冶煉和化工、化肥、電力、釀造、機械、防治、印染、建材、醫葯、食品加工等行業。市環保局污控處處長和監測站站長在一邊補充,自1996年開始,三門峽市環保局對全市黃金「三小」企業和「十五小」企業進行了關閉取締,全市共取締黃金「三小」設備11437台(套),關停5000噸以下規模化學制漿造紙廠14個、土法煉鉛廠6個、土法煉油廠2個。所有工業企業,治污不達標,不準排放。「這樣的力度還不夠嗎?環保是功在千秋的事業,三門峽又處在這樣一個萬眾矚目的位置,我們敢懈怠嗎?」三門峽庫區水文局監測中心主任王凱華則認為,環保局確實做了很多工作,但三門峽一些工業企業偷著排放不達標的污水,這也不是新鮮事。達標需要設備,需要投入,很多工業企業沒有實力搞污水處理,所以就與執法人員打游擊戰。
姚清泉交老底說,關停治理狠了,影響地方經濟發展,政府不高興,市民也沒有飯吃,所有還要考慮平衡各方利益。1998年,三門峽市關停了全市污染大戶三門峽造紙廠,造紙廠500多名員工丟掉了飯碗。人員分流難度很大,這些年也沒有解決好。而且即使關停所有的排廢水企業,卡住所有生活污水,三門峽水庫照樣會是「一庫臟水」。姚清泉無奈地告訴記者,渭河、汾河等支流注入黃河幹流的廢水數倍於三門峽注入黃河幹流的廢水,處在下游,只能被動承受,治理力度再大,收效也甚微。
王凱華對渭河可謂印象深刻:「渭河現在已經成了一條排污河,陝西省不從渭河取水,他們有自己的水源。」渭河流域內集中了陝西64%的人口和56%的耕地,享有陝西母親河之稱,渭河入潼關黃河的景象常年是這樣的:散發著刺鼻氣味的黑色污水翻滾著注入黃河,兩河相交處形成了明顯的黑、黃兩種顏色。陝西省水利廳一位副總工程師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曾披露,陝西省80%以上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通過渭河排入黃河。渭河平均水量達到60~100立方米/秒,水量大時和黃河幹流水量不相上下。相比較,汾河水量小一些,5~10立方米/秒,但汾河沿線,不足100公里的河段有7個造紙廠。
三門峽自來水公司總工程師張志偉這樣向記者介紹三門峽生活用水情況:15年前,三門峽地下水足夠供應生產、生活用水。隨著經濟發展,用水量增大,地下水捉襟見肘,一段時間三門峽甚至實行定時定點供水。1991年三門峽開始籌建第三水廠,主要是抽取黃河水凈化,1995年正式投入使用。剛開始水質還不錯,沒多久就不行了。為此,他們加大了處理投入,用粉末活性炭來吸附水中的有機物和藻類,處理後的水質經過檢測符合飲用水標准,但仍然有異味。「黃河水的污染過於嚴重了!目前的投入和技術尚無法徹底去除異味。」張志偉稱,惟一的辦法就是將三門峽市地下水全部打開,然後再打井,「透支未來的地下水」。
-----------------------------------------------
一條大河的污染之路
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李玉洪認為,橫向比較,黃河水質與淮河、松花江、遼河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比海河水質要好一些,但比長江、珠江水質則差很遠。縱向比較,黃河水質一年不如一年,目前全流域多數河段全年水質為五類,三類水為生活用水使用標准、四類水為工業用水標准,劣五類水甚至連農灌都不能用,一澆地莊稼就死。所以純屬廢水,毫無用處。
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五樓辦公室掛有一巨幅黃河水資源保護監控系統圖,系統圖上密布監測斷面和數據。郝雲和他的同事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上樓研究監控圖,看看哪個河段污染加重了。郝雲是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監督管理處副處長,他每年都會和保護局的同事沿黃河流域取樣調查。在他的記錄里,除了黃河上游(劉家峽水電站以上)青海、甘肅等尚沒有大力開發,人類活動較少的區域,河段水質為三類,其餘河段基本都是四類或劣五類。河水只要經過大城市,無論支流、幹流,上游、中游還是下游,水質肯定特別差。黃河幹流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水。沿河地區每年向黃河排放的污水總量達到了44億立方米,早已超出了黃河水環境的承載能力。
在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辦公室副主任張清的記錄中,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黃河流域至少發生了四次大的污染事故。「畢竟萬里黃河不是一個部門管得了的」。
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專家常年調研顯示,工業污染是黃河水污染的「大頭」,占廢污水排放總量的73%,黃河流域工業結構一「重」二「小」,與水環境特點不相適應,河道徑流越來越小的黃河要接納越來越多的工業污水。「重」主要表現在蘭州、包頭、寶雞、西安、咸陽等城市重工業高度集中,超出了環境容量。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是陝西的工業基地,而渭河流域年污水排放量達8億噸,占黃河流域排污總量的18%,目前渭河已成為「關中下水道」,大部分河段失去了自凈能力。「小」主要表現在黃河中游一些地區趁國家加大對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大量關停污染企業之機,低價買設備,上了許多「小」企業,接下了「污染棒」。這些小企業點多面廣,根本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廢水都是直接排入黃河,治理難度很大。
日趨嚴重的黃河水污染,破壞了黃河的生態系統,使黃河河道中近1/3的水生物絕跡。黃河水資源保護研究所專家介紹說,黃河流域許多支流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清魚躍,目前卻是全河皆污、臭氣熏天、魚蝦絕跡。洛河裡的鯉魚和伊河裡的魴魚自古有「洛鯉伊魴貴似牛羊」之譽,令人遺憾的是,這兩個名貴魚種因水污染而絕跡。上世紀70年代,渭河下游水草豐美,許多農民以打魚為生,如今渭河中只剩下了一種俗稱「蛤魚」的魚,而且身上有濃重的煤油味,無法食用。
作為母親河,黃河對農業的貢獻是無可估量的。目前沿黃地區引黃灌溉面積已發展到1.1億畝,用水占黃河總用水量的90%,黃河水污染不但造成農作物品質下降,還使一些農田水利設施報廢,給農業造成的損失每年最高達33億元。
據黃河水利委員會初步估計,隨著黃河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廢污水排放量將持續增加,到2010年,全流域年均廢污水排放量將超過65億立方米。如不採取治理措施,黃河干支流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水質中有可能全部為劣五類水質標准。
-----------------------------------
護河之困
黃河治污難,總是陷入「治了又污」的怪圈。從觀念上看,實際上是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的尖銳矛盾在流域上的體現。
張清認為,黃河流域自身經濟支撐能力不足以解決黃河水污染問題。黃河流域多屬經濟不發達省份,發展經濟,解決吃飯問題仍是各地方政府首要考慮。因此,各工業企業很難有資金投入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政府本就緊張的財政也不可能在治污方面投入。
從大方面來說,治理黃河也缺乏法律後盾。國家目前針對水污染有《水法》、《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等。但這都是所有流域通用的大法,針對黃河的可操作性的細法並沒有。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副總工程師尚曉成認為,應該結合黃河的實際情況立法。整個黃河流域從水資源保護、污染防治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1991年成立的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由水利部和國家環保局聯合領導,負責黃河水質監測。該局人、財、物歸水利部管轄,業務上和國家環保總局又密不可分。監測水質,卻又無執法權。只能將監測數據上報國家環保總局,由國家環保總局再轉遞各地方環保局,然後由地方環保局具體執法。地方環保局往往要顧慮地方經濟發展,更少考慮環境生態保護。
無奈之下,該局多數情況下,藉助新聞媒體曝光一些污染嚴重的支流及一些污染大戶,這又惡化了和地方環保局的關系。王凱華說,幾次藉助媒體後,她們再出去監測水質,地方環保局根本不配合。一面是有人才、技術、設備,卻沒有執法權的流域機構,一面是有執法權,卻要平衡利益的地方環保部門,雙方一直在博弈。尚曉成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稱,對黃河進行治理、管理,必須建立和完善流域與區域相結合,水利、環保等相聯合的治污機制,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幸運的是,在各方努力下,2004年4月,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與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局簽署了第一個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和地方環保部門之間的業務全面合作協議書。張清表示,他們將逐步與沿黃各省環保局簽訂業務合作協議書。
改善工作外部環境的同時,2003年6月,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在全國水利系統中第一個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應機制。黃河水利委員會也已經開始實施入河污染物總量控制,以遏制黃河沿岸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亂排現象,改善黃河水質。黃委會有關專家表示,如果按照這一目標進行控制,到2020年,黃河幹流水生態系統將趨於良性循環。屆時,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有望重現清流。

答案就是長河和黃河,已經被污染的不成樣子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都是在嘴巴上說說,地方講政績,講形象工程,都在走污染後治理的道路,至於有沒有治理致力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㈤ 怎麼說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河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經過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燦爛的文明。根據山西省芮城縣境內黃河東岸西侯度遺址發現的180萬年前遠古人類用過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已有人類在活動了。西侯度出土了30餘件石製品,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上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動物骨角製造工具和用火的資料,不僅在黃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國內其他地區和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於山西芮城西侯度發現的,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

藍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陝西藍田公王嶺與陳家窩發現,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萬年~115萬年,陳家窩猿人距今50萬年~59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於陝西大荔甜水溝發現,距近30萬年~50萬年,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於山西省襄汾縣汾河東岸丁村發現,距今7萬年~9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發現,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

——現代人是由新人直接進化而來的,分為4個階段:

細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黃土高原多處發現該時代文化遺址,如陝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發現地點及所代表的發展階段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稱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中期稱龍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晚期稱二里頭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發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為夏代文化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部滻河東岸半坡村,是黃河流域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仰韶文化的一種早期類型,距今約6000年。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為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設紡織城時發現,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獲得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青銅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劃分為三期:早期為二里崗文化,即鄭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陽小屯村文化,大致為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為岐山文化,即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都城文化遺址。

鐵器文化

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鄭倉城發現的春秋鑄鐵遺址,在河南衛輝市固圍村發現的戰國墓葬遺址,在西安周圍發現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遺址等。

中石器時代,是連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過渡階段或中間環節。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庫的建設,在陝西大荔縣的沙苑地區發現15處遺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點,共採集到3000餘件標本。根據這些石器的特點,認為它們是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從而將其命名為我國的第一個中石器時代文化——沙苑文化。

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的中心。中石器時代的特徵是:社會經濟生活以漁獵和採集為主,屬於自然經濟,還沒有出現農業。在中石器時代,細石器的普遍使用促進了狩獵和採集經濟的發展。數十年來,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大量以細石器為主的文化遺存,不僅有可能填補我國新舊兩大石器時代之間的缺環,而且還顯示出我國中石器時代細石器工藝最發達的地區就是黃河流域。有的考古學家認為,正是在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細工藝傳統為代表的中石器時代文化,其後,才在黃河流域發展成為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此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的中心。

㈥ 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將組織一次由各國學生參加的「和平.友誼」夏令營活動,假設你是李華,從報紙上看到此消

Dear Sir /Madam,
I happened to read in the paper about your summer camp a few days ago,Which is why Im now writing to you to present Myseld for the camp.
My name is Li Hua and I am 18 yeas old. As a summer boy, I am studying in Number 2 middle school of Nan Ning. My hobby is music and photograpy.I am good at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and I like to help my friends. Also, I love nature and peace. I hope mkae more foreigner friends and learn more about foreigner culture by taking part in the camp.
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
yours sincerely,
Li Hua

㈦ 我國像詹天佑這樣傑出的工程師,科學家還有很多,寫出他們的名字和和取得的成就

茅以升,字唐臣,江蘇鎮江人。茅以升中學畢業後,先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系。1916年畢業後,由唐山路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清華學堂官費保送留美,成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報到。誰知該校注冊處主任傲慢地說:「中國唐山這個學校從來沒有聽說過,必須經過考試,合格後才能注冊」。經過考試後,茅以升的成績極佳,便給他注冊為橋梁專業研究生。從此以後,唐山路礦學堂畢業生,保送到美國康奈爾大學作研究生的,特許不再經過考試這一關了。茅以升於1917年獲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專業碩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加利基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橋梁力學第二應力》,這篇論文,在當時具有世界水平,因而榮獲加利基理工學院頒發的金質研究獎章。1919年12月,24歲的茅以升毅然回國。在交通大學唐山學校任教授。茅以升說:「回顧我的讀書生活,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橋,為我一生事業建造了堅實的橋墩。」茅以升學成回國後,先後任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教授,南京東南大學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天津北洋工學院院長兼教授,江蘇省水利局局長,交通部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北方中國交通大學校長等職。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主持修建我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兼用的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他採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從此,茅以升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橋一起留在祖國各地。經過5年的努力,茅以升終於將現代化的錢塘江大橋建成。當記者采訪茅以升時,他說:「自1919年12月,我歸國為社會服務,在64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錢塘江大橋工程。」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又接受修建我國第一個跨越長江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任務。1955年9月,大橋正式開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計劃提前兩年。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舉行落成典禮。茅以升設計這座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桁梁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寬18米;下層為鐵路橋,寬18米。正橋長1155.5米,連同兩端公路引橋,總長1670. 4米。大橋將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銜接起來,成為我國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並把武漢三鎮聯成一體,確保了我國南北地區鐵路和公路網聯成一體。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會堂時,周恩來總理在審查工程設計時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簽名來保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對黨的工作極端負責,他對人民大會堂的結構設計作了全面審查核算,最後簽了名。

茅以升一生學橋、造橋、寫橋。他在中外報刊發表文章200餘篇。主持編寫了《中國古橋技術史》及《中國橋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種文本)。著有《錢塘江橋》、《武漢長江大橋》、《茅以升科普創作選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茅以升,解放後任鐵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院院長,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自1954年起當選為一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1987年10月,茅以升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茅以升為我國和世界橋梁建築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89年11月12日病逝。

呂彥直〔1894---1929〕,字仲宜,別號古愚。我國近代傑出的建築師。山東東平縣東平鎮護駕村人,1894年生於天津。幼年喪父,喜愛繪畫,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隨其姐居巴黎數年。常參觀羅浮宮博物館,酷愛繪畫和雕塑藝術。回國後,入北京五城學堂習國文。1911-1913年清華學堂留美預備部求學。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建築工程(先入電子系,後轉入建築)。1918-1921年擔任美國建築師墨菲助手。呂彥直曾擔負北京燕京大學和南京金陵大學的建築工程設計,用中國傳統風格設計現代建築,初顯其才華。
1921—1925年9月回國後,先與過養默、黃錫林組織在上海東南建築公司任職,設計上海銀行公會等大型建築工程的設計,後獨立創辦彥記建築事務所。期間,他的建築設計多為小巧、舒適和花園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國古典式建築,並努力融合中西建築藝術的精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是年5月,總理喪事籌備委員會向海內外懸獎徵集中山陵墓設計圖案,轟動了國內外的建築師和美術家,許多人紛紛報名應征。當時呂彥直還是一個沒有什麼名氣的青年建築師,但他對自己的才學滿懷信心,毅然報名,與眾多的國內外知名建築師展開競爭,終於一舉奪魁,榮獲首獎。呂彥直設計中山陵圖案,融匯中國古代建築與西方建築的精神,庄嚴簡朴別創新格。其全部平面圖呈一警鍾形,寓含孫中山先生"喚起民眾"之意,因而受到評選者的一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聘請,任陵墓建築師。接受南京國民政府聘請任總理陵園計劃專門委員。他潛心研究,周密構思,設計出的中山陵墓圖案, 具有鮮明的中國建築風格與特色。截止到9月15日,籌委會收到中外建築師40餘人應征設計圖案,經評選委員會及中外專家顧問的評選,呂彥直設計的圖案名列榜首,獲得獎金2500元。孫中山家屬代表和籌委會全體委員一致同意呂彥直的設計圖案,並決定聘他為中山陵墓的建築工程師,限於兩個月內完成工程詳圖。呂彥直受聘後,即赴南京實地考察,趕繪全部工程詳圖。當年12月,上海姚新記營造廠中標,中山陵墓建築工程遂即開始動工。
在南京中山陵墓的建築工程進入高潮之際,呂彥直又承擔了廣州越秀山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的建築設計。他設計的兩份建築圖案,因其構思別致,水平高,又以首獎入選。圖案入選後,受「廣州中山紀念堂籌建委員會」的委託,主持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的設計工作

【李儀祉】 著名水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現代水利建設的先驅。中國水利高等學府的創始人 ,陝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近代科學治理黃河的開拓者,他主張治理黃河要上中下游並重,防洪、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改變了幾千年來單純著眼於黃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國治理黃河的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多所院校,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水利建設人才,並親自主 持建設陝西涇、渭、洛、梅四大惠渠,樹立起我國現代灌溉工程樣板,對我國水利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陝西人民受益尤大。
主要論著

1 李儀祉.永定河改道之商榷.華北水利月刊,1928(1).
2 李儀祉.黃河根本治法商榷.華北水利月利,1923(2).
3 李儀祉.森林與水工之關系.揚子江水道月刊,1929(4).
4 李儀祉.華北之水道交通.華北水利月刊,1930(3).
5 李儀祉.涇惠渠管理意見.華北水利月刊,1930(9).
6 李儀祉.陝西水利工程之急要.華北水利月刊,1930(12).
7 李儀祉.溝洫.華北水利月刊,1931(5).
8 李儀祉.陝西涇惠渠工程報告.華北水利月刊,1932(7).
9 李儀祉.陝西水利工程十年計劃綱要.陝西水利月刊,1933(1).
10 李儀祉.關於變遷河床河流治導之模型試驗.陝西水利季報,1933(7).
11 李儀祉.導渭之真諦.黃河水利月刊,1934(2).
12 李儀祉.治黃意見.陝西水利月刊,1934(3).
13 李儀祉.治理黃河工作綱要.陝西水利月刊,1934(7).
14 李儀祉.黃河治本的探討.黃河水利月刊,1934(7).
15 李儀祉.蓄水.黃河水利月刊,1934(8).
16 李儀祉.後漢王景理水之探討.華北水利月刊,1935(6).
17 李儀祉.鞏固堤防策.黃河水利月刊,1935(6).
18 李儀祉.論德國堵塞決口法.黃河水利月刊,1935(6).
19 李儀祉.固定黃河河床水位應以何水位為標准.黃河水利月刊,1935(8).
20 李儀祉.縱論河患.陝西水利月刊,1935(9).
21 李儀祉.整治洞庭湖之意見.陝西水利季報,1936(1).
22 李儀祉.水功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
23 李儀祉.論引涇.李儀祉先生遺著(第四冊).西安:陝西省水利局,1938.
24 李儀祉.再論引涇.李儀祉先生遺著(第四冊).西安:陝西省水利局,1938.
25 李儀祉.黃河治本計劃概要敘目.李儀祉先生遺著(第六冊).西安:陝西省水利局,1938.
26 李儀祉.淮河流域之水道交通.李儀祉先生遺著(第七冊).西安:陝西省水利局,1938.
27 李儀祉.對於治理揚子江之意見.陝西水利季報,1940(1).
28 李儀祉.論涸湖墾田與廢田還湖.陝西水利月刊,1940(3).

李 道 林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日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就讀上海市西中學,上海動力機器專科學校(國立高機)、大連外國語專科學校和上海交通大學出國德語培訓班。原任機械部上海發電設備成套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電站輔機研究室主任,國家「凈潔煤技術」專家組成員。現任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伊朗薩漢德項目總工程師。上海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國際合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道林,長期從事大型電站鍋爐性能試驗研究,主持300MW鍋爐擺動火嘴再熱汽溫調節課題等。多次負責中、小型火電站工程設計和主持香港某造紙廠的鍋爐房系統及國內首例現代化醫院大樓的燃氣輪機熱、電、冷三聯供系統的設計和運行。積極從事國外先進技術引進工作,曾先後訪問過美、加、英、法、瑞典、瑞士、荷蘭、西班牙、委內瑞拉、日本、伊朗等國,開展技術合作和學術交往。從1995年起參加兩年一度在中、美、日三國輪流召開的國際動力工程會議,宣讀論文(收入論文集)並擔任分會主席、主持學術討論並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頒發的獎狀。曾參與編寫"國外電站鍋爐"(機械工程出版社出版)等書,並在《動力工程》和《電力技術》等一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獲上海市科技振興二、三等獎。

夫人上海寶山朱梁珍,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二日生,高中文化,原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化驗員,現退休.

㈧ 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將組織一次由各國學生參加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要求報名者提交英文個人簡歷假如你是李華請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will organize a national student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require applicants to submit English resume if you are Li Huaqing

㈨ 黃河.長江的資料

【自然特徵】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全長5464公里, 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30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1.2~1.3米。

【地理環境】

從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兩岸地形平緩排水不暢,形成大面積沼澤地,湖泊多;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為呂梁西波,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佔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流域概況】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句、雅羅魚、條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鹹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游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 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漁業生產】

黃河主要漁獲物種類也有變化,幹流中的魚類,歷史上以鯉魚產量最高,「黃河鯉魚」聞名國內,現在產量已明顯下降。60年代以前中游陝晉河段鯉魚在漁獲產量中佔60~70%,居漁獲物組成的首位,據81~82年對陝西黃河港口段漁獲的調查近十多年的變化,漁獲物中鯉魚僅佔21%,而以鯰魚取代主要地位,佔41.1%;其次為黃顙魚,佔26.3%。1983年對山西省平陸縣黃河幹流漁獲物調查,其中鯉魚僅為20%,而鯰魚則多達60%,成為主要漁獲物。下游山東段50年代初鯉魚在總產量中佔50~70%,到60年代則下降為15%,至81~82年據調查又降低僅佔7.1%。黃河主要流經的八省、區漁業勞動力的狀況為:除青海省一直沒有統計外,甘肅、寧夏、內蒙、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七省、區漁業專業捕撈勞動力80年為26964人,83年降為11320人,佔全國同類勞動力總數的比各為3.0%及2.1%; 兼業捕撈勞動力80年為24843人,83年增為25873人,佔全國同類勞動力總數的比各為8.9%及5.7%。30多年來,黃河漁獲物中主要經濟魚類鯉魚的資源數量下降幅度很大,其漁獲群體的組成也起了相應的變化,80年代初調查黃河潼關港口河段漁獲物中的鯉魚,多數為3齡,平均每尾0.7公斤的個體佔44.7%,其次為4齡,平均體重1.5公斤的個體佔28.4%。

主要漁法:黃河幹流漁業生產作業所使用的漁具漁法, 為上、中游 以刺網為多,也有地拉網,刺網有單層及三層之分, 以三重流刺網效率較好。另外還有滾釣、釣鉤及卡子等種類來多,在中游地帶僅四、五種。

漁區特性:上游:裂腹魚亞科和條鰍亞科8種;中游:鯉、鯽、鯰魚;下游:刀鱭、鯉、草魚、鯰魚。

上游:河源至貴德,兩岸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過4000米,河道呈「s」,河源段400公里內河道曲折, 兩岸多湖泊、草地、沼澤,河水清水流穩定,水分消耗少,產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氣候為高原寒冷,魚類系中亞高原區系,種類少,資源豐富。魚類資源長期未被開發利用。

中游:貴德至孟津,多經高山峽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貴德到劉家峽山谷極為深削,河寬50-70米,最狹處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狹窄崖陡,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在峽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庫,黃河出青銅峽後進入河套,形成大片沖積平原, 水流平緩,鯉鯽、鯰魚類資源較豐富。黃河流經河口鎮,折向南行,穿行秦、晉峽谷,到龍門全長只有718公里,落差611米,比降大,龍門以下到潼關130公里河段, 納汾、渭、涇、洛諸水,水量大增, 泥沙大量淤積,河道不穩定,鯉魚資源豐富,中游經黃土高坡,攜帶大量泥沙,給下游巨大危害,是根治水害的關鍵河段。

下游:孟津至華北平原一段為下游,全長874公里,河道寬闊平坦,水流緩慢,泥沙淤積, 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為地上河,魚類資源最為豐富的漁業河段,河口洄遊魚類, 河道性魚類,定居性魚類,半鹹水魚及第水性魚類。

【歷史變遷】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黃河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脈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河流汛期】
黃河每年有兩次汛期,大汛是夏季,來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延續3-4個月。小汛是春季3-4月間,來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為期較短,因為每年都是在桃花開的時候,故又稱桃花汛。

據《宋史》:說者以黃河隨時漲落,故舉物候為水勢之名:自立春之後,東風解凍,河邊入候水,初至凡一寸,則夏秋當至一尺,頗為信驗,故謂之「信水」。二月、三月桃華始開,冰泮兩積,川流猥集,波瀾盛長,謂之「桃華水」。春末蕪菁華開,謂之「菜華水」。四月末壟麥結秀,擢芒變色,謂之「麥黃水」。五月瓜實延蔓,謂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窮谷,固陰冱寒,冰堅晚泮,逮乎盛夏,消釋方盡,而沃盪山石,水帶礬腥,並流於河,故六月中旬後,謂之「礬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謂之「豆華水」。八月菼亂華,謂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陽紀節,謂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復其故道,謂之「復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斷冰雜流,乘寒復結,謂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為准;非時暴漲,謂之「客水」。

【河流分段】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下面為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熱點內容
五月八號doge 發布:2025-07-08 01:47:46 瀏覽:149
區塊鏈p2p聊天技術 發布:2025-07-08 01:44:37 瀏覽:710
以太坊15秒一個區塊 發布:2025-07-08 01:44:34 瀏覽:811
比特幣公司當財務 發布:2025-07-08 01:31:35 瀏覽:249
元宇宙六 發布:2025-07-08 01:30:59 瀏覽:734
區塊鏈qqc虛擬幣是什麼東東 發布:2025-07-08 01:20:53 瀏覽:182
社保顯示合約異常是怎麼回事 發布:2025-07-08 01:06:33 瀏覽:551
比特幣新區塊鏈新聞 發布:2025-07-08 00:36:19 瀏覽:951
區塊鏈與蘋果可追溯體系 發布:2025-07-08 00:36:12 瀏覽:18
eth收款錢包地址 發布:2025-07-08 00:20:19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