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15秒一個區塊
⑴ eth多久產生一個區塊
以太坊的最新硬分叉「繆爾冰川」成功地將區塊時間減少了近25%。
這個硬分叉計劃主要是為了減少挖礦難度或者說推遲「難度炸彈」,從而在更短的時間內生產更多的區塊,同時還有助於解決以太坊的擴展問題。根據Etherscan提供的數據,這次分叉後,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平均區塊時間從17.16秒縮短到12.96秒
⑵ ViaBTC微比特科普丨礦工小白必須要了解的以太坊知識
以太坊作為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加密貨幣,其受歡迎程度在幣圈名列前茅,網路關鍵詞搜索量甚至一度超過比特幣。隨著礦工紛紛轉戰以太坊,了解其知識成為礦工必修課。那麼,以太坊是什麼?挖礦原理又是如何呢?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
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以其天才般的才能在編程領域嶄露頭角,從四歲開始編程,到七歲繪制數學圖表,再到十二歲開發游戲,展現了非凡的天賦。19歲時,他提出在比特幣區塊鏈上開發應用的構想,從而催生了以太坊的誕生。V神的創新引領了以太坊在加密貨幣界的穩固地位。
以太坊定義為一個開放的區塊鏈平台,允許用戶創建並使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與比特幣的定位不同,以太坊更像是一個平台,供開發者構建應用,而比特幣則更像是價值存儲的黃金。
在以太坊網路中,挖礦是獲取以太幣的主要途徑。當前採用的共識機制為PoW(Proof of Work),通過計算難題來獲得獎勵。以太坊挖礦速度更快,大約每12-15秒產出一個區塊,且演算法自動調整難度以保持產出速度穩定。爆塊獎勵為2個ETH,發行量不受限制。此外,手續費收益和叔塊獎勵也是礦工的收入來源。叔塊獎勵是其獨特之處,若同一區塊高度下有多個區塊產生,其中最長鏈上的區塊將成為主鏈,其他被後續引用的區塊即為叔塊,可獲得獎勵。
以太坊通過特定的工作量證明演算法ethash弱化了比特幣系統中的中心化趨勢,避免ASIC硬體帶來的問題,增強了網路的去中心化。隨著PoS(Proof of Stake)共識機制的推進,以太坊2.0預計不久將上線。這將減少資源消耗,提高共識效率,為礦工帶來機遇與挑戰。
對於以太坊的更多行業科普內容,歡迎搜索「ViaBTC微比特」,獲取最新資訊。
⑶ 以太坊轉pos後速度多快
以太坊轉pos後速度12秒一個區塊。以太坊出塊的速度是13-14秒一個區塊,採用POS機制之後,可以達到12秒一個區塊。以太坊合並就是從POW機制轉為POS機制,自此之後以太坊的能耗降低99%以上,運行速率和轉賬費率也會得到優化,使用體驗也會提升,為以太坊2.0這一終極目標奠定基礎。
⑷ eth多久產生一個區塊
以太坊在繆爾冰川硬分叉後,平均大約每12.96秒產生一個區塊。以下是關於這一點的詳細解釋:
- 硬分叉影響:以太坊的最新硬分叉「繆爾冰川」成功地將區塊時間減少了近25%。這次調整主要是為了減少挖礦難度,推遲「難度炸彈」,從而加速區塊的產生。
- 平均區塊時間:根據Etherscan提供的數據,繆爾冰川硬分叉後,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平均區塊時間從原來的17.16秒縮短到了12.96秒。這意味著在理想情況下,以太坊大約每12.96秒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區塊。
綜上所述,以太坊在繆爾冰川硬分叉後,區塊的產生速度有所加快,平均大約每12.96秒就能產生一個新區塊。
⑸ 以太坊 一個區塊 計算時間長
平均出塊時間在12到14秒之間。
區塊時間指的是開采一個新區塊所需的時間。在以太坊中,平均出塊時間在12到14秒之間,並在每個區塊挖出後再進行評估。預期區塊時間在協議層面被設定為一個常數,當礦工增加計算能力時,用於保護網路的安全。
⑹ 以太幣ETH有什麼特點
簡介:以太幣是以太坊中使用的貨幣名稱,用於在以太坊虛擬機內支付計算。以太坊是一種能夠用於部署去中心化應用的區塊鏈,是一個開源計算機平台和區塊鏈平台。2013年末由俄羅斯程序員VitalikButerin創建。
發行時間:2014年。目前以太幣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
流通供給量:97,524,469ETH(總量不恆定)
交易量份額:目前佔加密貨幣市場的19.5%。
市值:$85,966,171,144
未來前景:以太幣的價值取決於以太坊這個平台上應用是否繁榮,以太幣或有「接棒」比特幣繼續大漲的勢頭。
⑺ eth挖礦是什麼原理
凡是涉及到幣,就一定離不開挖礦。以太坊網路中,想要獲得以太坊,也要通過挖礦來實現。說到挖礦,就一定離不開共識機制。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什麼嗎?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 PoW (這是英文 Proof of Work 的縮寫,意思是「工作量證明機制」)。簡單來說,就是多勞多得,你付出的計算工作越高,那麼你就越有可能第一個找到正確的哈希值,就越有可能得到比特幣獎勵。
但是,比特幣的PoW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就是它處理交易的速度太慢,礦工們需要不斷地通過計算來碰撞哈希值,這是勞民傷財且效率低下的。對區塊鏈知識有涉獵的朋友們應該看到這樣一種說法:
以太坊為了彌補比特幣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共識機制,名叫 PoS(這是英文的縮寫,意思是「權益證明」,也有翻譯成「股權證明」的)。
PoS 簡單來講,其實就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樣:權益嘛,股權嘛,你持有的幣越多相當於你的股權越多,你的權益越高。
以太坊的PoS就是說:你持幣越多,你持有幣的時間越久,你的計算難度就會降低,挖礦會容易一些。
在以太坊最初的設定中,以太坊希望能夠通過階段性的升級,在前期依舊採用PoW來構建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之後逐漸採用 PoW+PoS,最後完全過渡到 PoS。所以,說以太坊的共識機制是PoS,沒錯,但是PoS只是以太坊發布之初的一個計劃或者說目標,目前以太坊還沒有過渡到 PoS,以太坊採用的共識機制仍是 PoW,就是比特幣那個 PoW,但是又和比特幣的PoW稍稍不同。
這里的信息量有點大,
第一個信息點是:以太坊目前採用的共識機制也是PoW,但是和比特幣的PoW稍稍不同。那麼,和比特幣的PoW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簡單來說,就是以太坊挖礦難度可以調節,比特幣挖礦難度不能調節。就好比咱們高考,因為各個省份的教學情況、生源人數都不一樣,所以高考分為全國卷和各省自主命題。
以太坊說我贊成這樣分地區出題,比特幣說:不行,必須全國同一卷,大家難度都一樣!
通俗解釋,就是,比特幣是利用計算機算力做大量的哈希碰撞,列舉出各種可能性,來找到一個正確哈希值。而以太坊系統呢,它有一個特殊的公式用來計算之後的每個塊的難度。如果某個區塊比前一個區塊驗證的更快,以太坊協議就會增加區塊的難度。通過調整區塊難度,就可以調整驗證區塊所需的時間。
以太坊協議規定,難度的動態調整方式是使全網創建新區塊的時間間隔為 15 秒,網路用 15 秒時間創建區塊鏈,這樣一來,因為時間太快,系統的同步性就大大提升,惡意參與者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發動51%(也就是半數以上)的算力去修改歷史數據。
第二個信息點是:以太坊最初的設定中,希望通過階段性升級來最終實現由 PoW 向
PoS過渡的。
時間追溯到 2014 年,在以太坊發布之初,團隊宣布將項目的發布分為四個階段,即 Froniter(前沿)、Homestead(家園)、Metropolis(大都會)和 Serenity(寧靜)。前三個階段共識機制採用 PoW(工作量證明機制),第四個階段切換到 PoS(權益證明機制)。
2015年7月30號,以太坊第一個階段「前沿」正式發布,這個階段只適用於開發者使用,開發人員可於在以太坊網路上編寫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礦工開始進入以太坊網路維護網路安全並挖礦得到以太幣。前沿版本類似於測試版,證明以太坊網路到底是不是可靠的。
2016年3月14日,以太坊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家園」,這一階段,以太坊提供了錢包功能,讓普通用戶也可以方便體驗和使用以太坊。其他方面沒有什麼明顯的技術提升,只是表明以太坊網路已經可以平穩運行。
2017 年 9 月,以太坊已經進行到第三個階段「大都會」。「大都會」由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兩次升級組成,這個階段的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引入 PoW 和 PoS 的混合鏈模式,為 PoW向PoS的順滑過渡做准備。最近比較熱門的「以太坊君士坦丁堡升級」升級的就是這個,在君士坦丁堡升級中呢,以太坊將對底層協議和演算法做一些改變,來為實現 PoW 和
PoS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太坊挖礦會得到對多少獎勵呢?贏得區塊創建競爭成功的礦工會得到這么幾項收入:
1、 靜態獎勵,5個以太坊;
2、 區塊內所花費的燃料成本,也就是Gas,這部分我們上一期內容講過;
3、 作為區塊組成部分,包含「叔區塊」的額外獎勵,叔就是叔叔的叔,每個叔區塊可以得到挖礦報酬的1/32作為獎勵,也就是5乘以1/32,等於0.15625 個以太坊。這里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叔區塊」,「叔區塊」這個概念是以太坊提出來的,為什麼要引進叔塊的概念?這還要從比特幣說起。在比特幣協議中,最長的鏈被認為是絕對的正確。如果一個塊不是最長鏈的一部分,那麼它被稱為是「孤塊」。一個孤立的塊是一個塊,它也是合法的,但是可能發現的稍晚,或者是網路傳輸稍慢,而沒有能成為最長的鏈的一部分。在比特幣中,孤塊沒有意義,隨後將被拋棄掉,發現這個孤塊的礦工也拿不到采礦相關的獎勵。
但是,以太坊不認為孤塊是沒有價值的,以太坊系統也會給與發現孤塊的礦工回報。在以太坊中,孤塊被稱為「叔塊」(uncle block),它們可以為主鏈的安全作出貢獻。 以太坊十幾秒的出塊間隔太快了,會降低安全性,通過鼓勵引用叔塊,使引用主鏈獲得更多的安全保證(因為孤塊本身也是合法的) ,而且,支付報酬給叔塊,還能激發礦工積極挖礦,積極引用叔塊,所以,以太坊認為,它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