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培養
Ⅰ 結合實際談談怎樣培養學前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要提高孩子的道德認識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做每件事要明確目的,還要去克服困難,達到目的。比如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表演節目,去克服害羞心理;為了要做值日生,克服懶惰,提早到幼兒園等等。也可放在生活習慣方面,比如,要求孩子准時就寢、起床,按時定量飲食、不偏食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製能力的培養應注重於社會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心等方面。如,要求孩子在集體中遵守規則和紀律,使自己的行為和願望服從集體活動的目的和要求,不能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的利益等等。家長要主動地引導啟發孩子去有意識鍛煉自己的自製力。
Ⅱ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Ⅲ 幼兒自我中心的特點(兒童發展心理學)
"兒童自我中心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會的自我中心,同時也表現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皮亞傑指出:活動缺乏協調、主客體沒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狀態的根源。幼兒時期也就是皮亞傑提出的「前運算思維階段」
Ⅳ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Ⅳ 3到4歲幼兒以自我意識為中心有什麼好的方案
一.滿足幼兒合理需要,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滿足幼兒物質需要,保障幼兒身體健康滿足幼兒的物質需要是保證幼兒身體健康成長的必要前提。幼兒的物質需要主要包括他們對吃、喝、穿、住的需要,即我們要給幼兒提供富含營養的食品、適宜的飲用水、服裝和住房。幼兒的這些需要目前在家庭、在幼兒園基本上能夠得到滿足。在滿足幼兒對物質需要的同時,成人往往比較忽視對幼兒精神需要的滿足。 (二)滿足幼兒精神需要,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幼兒的精神需要有許多種,其中對游戲的需要、對安全的需要、對求知的需要、對交往的需要、對歸屬的需要等是其主要表現形式。 1.對游戲的需要。幼兒有強烈的玩游戲的需要,有的幼兒甚至不吃不喝也要游戲。游戲又是幼兒最佳的學習途徑,幼兒的所有學習過程都可以通過游戲實現,游戲是幼兒最重要的"工作"。幼兒階段的游戲有三大類。 (1)練習性游戲,1歲-3歲幼兒表現明顯。如幼兒拉著小鴨車在屋裡來回走;把小積木塊放進盒子,倒出來,又裝進去,又倒出來,再裝進去,再倒出來;拿著小鏟子,在地上"噠噠噠"不停地敲。在練習性游戲中,幼兒熟悉著各種物品的特點、屬性,練習著各種動作,體驗著距離的遠近,空間的里外、上下等。這種游戲與幼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急需"了解、熟悉周圍事物"有關。 (2)象徵性游戲,1歲-6歲幼兒表現明顯。這種游戲最明顯的特點是假裝,一切都是假裝的。人物是假裝的:我當爸爸,你當媽媽,他當孩子。物品是假裝的:半個皮球可能現在是帽子,幼兒把它戴在頭上,過一會兒它可能成了家裡做飯用的鍋,再過一會兒它又可能成了給娃娃洗澡用的澡盆。情節是假裝的:在家做飯、到商店買東西、帶孩子看病、乘坐公共汽車等。雖然一切都是假裝的,但幼兒玩得特別認真、投入。在象徵性游戲中,幼兒使用著練習性游戲里學會的各種動作、對各種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及語言,體會著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事物之間的聯系以及各種規則的含義等。這種游戲與幼兒有"不斷地與周圍的人、環境相互作用,學習怎樣的行為在該環境中才是適宜的"需要有關。它是幼兒階段最具標志性的游戲類型。這種游戲延續到成人階段即是戲劇表演。 (3)規則性游戲,幼兒5歲-6歲開始發展起來。幼兒的規則游戲是棋類游戲和戶外體育游戲。在這類游戲中幼兒必須遵守游戲的規則,用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行動。這需要幼兒有一定的規則理解能力,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等。它要求幼兒服從規則,克服自我中心化思維。這種游戲延續到成人是各種體育競賽。各種游戲對幼兒都有獨特的發展價值。幼兒對游戲的需要就象魚兒對水的需要、人對空氣的需要一樣。但是,有些成人用成人社會的標准去要求孩子,認為游戲是浪費時間,是不務正業。事實證明,正是由於有些人在幼兒階段游戲得不充分,導致了他們的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 2.對安全的需要。這里主要是指心理安全。有了安全的心理環境,幼兒才能有學習的願望和行動。但由於成人對幼兒各方面特點的不了解,他們總是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幼兒,幼兒又做不到成人的標准,造成幼兒經常處於無端地受到各種批評的狀態。如幼兒由於自身能力所限,各方面的表現自然會差於成人,有時他們會穿反鞋、有時他們會撒飯、有時不小心可能把杯子摔碎了、畫畫可能會畫得不夠象等等,這些本來都是正常現象,但成人經常會拿它當成孩子的缺點進行批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精神時刻處於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孩子形成緊張、拘謹、刻板的性格。 3.對求知的需要。幼兒天生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他們經常會主動學習。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以探究行為表現出來,而幼兒的探究行為又經常表現為成人眼睛裡的"玩",如見到沙子幼兒會主動用手感知沙子,見到水他可能用小棍去打打水,見到剪子可能要拿它去剪剪東西。幼兒的這些探究行為經常在成人的眼睛裡被認為是淘氣、是搗亂、是不乖。 4.對交往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幼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會交往的方法、交往的規則、交往的技巧等。對幼兒來說,橫向交往(與同伴之間的交往)比縱向交往(與長輩之間的交往)更為重要、更為需要。家長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幼兒有更多機會與同輩人、同齡人交往,以利於他入學以後與同學、工作以後與同事的順利交往。事實證明,成年人的很多心理疾病與其童年時期的交往不充分有直接關系,往往造成成年後的交往障礙,引起自卑感強、自我價值感低等心理狀態。如果產生了消極情緒不能及時、有效地宣洩,遇事就容易採取極端化行為,造成犯罪。 5.對歸屬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的另一種表現是希望別人接納自己。幼兒階段他們能感知到的接納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在幼兒身上的重要表現是依戀。0-3歲是幼兒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幼兒能夠和家人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系,那麼他的情緒基本上是安定、愉快的,長大以後積極的情緒佔主導地位,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幼兒不能和家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系,那麼他會產生比較多不安的、沮喪的情緒,長大以後消極的情緒佔主導地位。由於成人不知道依戀的重要作用,往往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甚至說孩子"太粘人"、"太煩人"。這有可能造成孩子冷漠、內向的性格。總之,在封建文化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已經成為一些人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克服這一傾向,使我們的兒童健康成長。 二.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引導幼兒快樂發展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由與其相關心理特點決定的。 與學習有關的心理特點主要有: 1.行為的有意性低。即幼兒的許多行為處於無意狀態,如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無意想像等。有意注意在3歲階段只能維持3-5分鍾。 2.情緒性強。即幼兒的許多行為受情緒控制,這件事願意干就干,不願意干就不幹,或者是感興趣就干,不感興趣就不幹,只有到了5歲以後才逐漸理智起來。這與幼兒思維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廣度比較窄有關。 3.感知覺是主要的信息輸入渠道。感知覺的發展始於胎兒6個月,而語言的發展始於1歲左右,即幼兒的語言發展要大大落後於他的感知覺發展,因此,幼兒認識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覺為主,語言為輔。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兒童入小學後的不斷"鍛煉",語言信息逐漸成為其認識事物的主要信息源,感知覺退為輔助信息。 4.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因為幼兒詞彙貧乏,語言能力不夠發達,所以他們在思維的時候往往以頭腦中的表象進行思維,而非如成人以語言、概念的形式進行思維。而且幼兒也不能理解許多概念。 幼兒以上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過程有其特質。 1.學習的切入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習的切入點。然後成人把他向教育目標方向引導,使他獲得合目的的發展。 2.學習的途徑:在生活、游戲中學習。因為幼兒的注意多是無意注意,因此你就不能讓他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以後再開始學習,只能在生活、游戲中進行滲透式學習。 3.學習的層面: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而非能夠用語言表述的准確知識。 4.學習的內容:發展各種能力,而非書本知識。5大領域,既健康領域(身體、心理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語言領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喜歡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社會學習領域(情緒積極;會與他人交往;遵守能理解的行為規則;初步認識周圍環境)、科學領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會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認識常見的動物、植物及生活用品;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藝術領域(感受和喜愛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表現自己的情感。
Ⅵ 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包括哪幾個方面的認識
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包括四個方面的認識:
(1)自我感覺的發展:
兒童由1歲前不能把自己作為一個主體同周圍的客體區分開到知道手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形式,即自我感覺階段。
(2)自我認識的發展:
孩子會叫媽媽,表明他已經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個月之後已開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識的萌芽:
自我意識的真正出現是和兒童言語的發展相聯系的,掌握代詞"我"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重要標志,能准確使用"我"來表達願望標志著兒童的自我意識的產生。
(4)自我意識各方面的發展:
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調節逐漸發展起來。
Ⅶ 兒童的自我中心化是否會影響規則意識的形成
兒童的自我中心化
會影響規則意識的形成
Ⅷ 如何幫助學前兒童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任性教學目標: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認清任性的壞處。2、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自覺改掉任性的壞毛病。重點:認清任性的壞處。難點:改掉任性的壞毛病。一、課前准備小品——任性的「小皇帝」教師要事先挑選好六名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時指導學生進行排練(強調台詞的語調和神態,注意形體動作以及道具的設計)。1、教師課堂點題:同學們,任性是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的,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任性的問題,先請大家觀看一個小品。2、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題:(1)誰是任性的「小皇帝」。(2)「小皇帝」有那些壞毛病。(3)任性又有那些壞處。3、提出觀看要求:認真觀看、積極思考,告訴學生這就是對同學的尊重。二、討論1、討論方法指導:討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討論的過程中,要各抒己見,求同存異,要心平氣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虛心、仔細地聽取別人的見解。2、就以上問題分四人一組相互討論。3、根據小品內容,結合自身情況,討論任性有那些壞毛病和壞處。三、展開1、自我測試,完成調查卷(要求認真、如實的填寫,告訴學生誠實是一個人的美德)2、找出克服任性的方法3、針對調查卷所出現的任性問題全班進行討論交流。四、小結1、自我評價:這堂課我們主要討論了一個什麼問題?你認清了任性的壞處了嗎?在你身上是否存在任性的問題,找到改正的辦法了嗎?你學會討論的方法了嗎?你有收獲嗎?2、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討論了「任性」,大家都很認真,也在克服任性方面動了不少腦筋,相信同學們一定不願做任性的孩子,對嗎?六、摘抄:任性是一個大壞蛋,千萬別和它做朋友。教後一得:小品表演給學生帶去了歡樂,也使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辨別是非,認清了任性的壞處,找到了解決任性的方法。同時掌握了討論的學習方法,學會懂的尊重別人
Ⅸ 論述學前兒童如何進行自我教育
一、構建早期閱讀教育的目標體系
目標是教育行為的指南,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在教育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早期閱讀教育必須有明確的目標。
按美國課程專家瑞夫·泰勒的觀點,教育目標的構建應從孩子的興趣、認知、能力、習慣、態度等方面考慮。
從早期閱讀教育的特點看,它是幼兒園語言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早期閱讀教育在語言教育中又有其獨特的價值,在構建目標時,應體現其特殊性,同時必須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求。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結合趙寄石、樓必生教授主編的《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中有關早期閱讀教育的目標及本園幼兒實際,確立了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目標: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培養幼兒對書面語言的敏感性,幫助幼兒認識語言符號和圖畫符號的對應轉換關系,掌握早期閱讀的方法,培養幼兒將早期閱讀經驗遷移到其他活動中去的能力,養成良好習慣,提高幼兒觀察、想像和語言思維等綜合能力。據此,我們再確定分解目標及各年齡班的層次目標。
早期閱讀教育目標體系的構建和確立,使教師明確了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所要達到的要求,使早期閱讀教育更具有針對性。
二、培養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途徑
教師根據早期閱讀教育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幼兒的閱讀能力進行系統培養,使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
1.閱讀活動
大圖書閱讀活動: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自製大型圖畫故事書,並利用這種圖畫故事書幫助幼兒學習和掌握按序仔細觀察畫面和將前後畫頁聯系起來理解的閱讀技能。
小圖書閱讀活動:同一內容的圖畫故事書幼兒人手一冊,獨立閱讀,主要幫助幼兒掌握翻圖書的方法, 讓幼兒在看書過程中自己感受、體會,不斷獲得獨立閱讀的經驗。
聽賞活動:以聽賞圖畫故事或其他文學作品為主要內容的活動,主要讓幼兒反復傾聽老師的講述,不斷體驗品味,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排圖活動:教師為每個幼兒提供一套打亂順序的圖片,幼兒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根據故事內在的邏輯規律將圖片按順序排列起來,並表述排圖理由,這有利於培養幼兒有序思維能力。
2.以閱讀為主的綜合活動
自編圖畫故事書活動、詩配畫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幼兒運用已有閱讀經驗和繪畫技能,將自己創編的故事、詩歌配上與其情節、內容相符的畫面,編成圖畫故事書,培養幼兒將語言符號轉化能力並發展其創造性 思維能力,家長之友《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的重要性》。
聽音樂編構故事:這是閱讀經驗與音樂感受相結合的活動。幼兒通過感受理解音樂,將它轉化成語言符號,進行講述,並配上畫面組成音樂圖畫故事書,培養幼兒將音樂符號轉化為語言符號和繪畫符號的能力並發展其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閱讀材料,能動建構、積累和同化閱讀經驗。教師給予適當指導,鼓勵幼兒開展自主閱讀活動。
Ⅹ 論述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培養途徑與方法,社會交往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哪怕是街心公園 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片新的天地 「見識」增長了就不會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產生過度害怕的心理 這樣有利於孩子去結識新朋友 多鼓勵孩子和小夥伴們玩耍 也要教導孩子在和夥伴玩耍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既不要世故 也不要丟掉該有的禮貌 這方面家長一定要先當好榜樣 讓孩子看見你是怎麼做的 言傳身教 這樣他們會自發的效仿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 自我意識的培養和社交能力的培養都是很重要的 要讓孩子意識到 自己固然很重要 但人是需要同伴的 反之 身邊的朋友很重要 但自己也是要有底線的 當然 直接對學前兒童這么說對他們而言肯定不合適 但適當的灌輸一些這樣的理論 讓孩子有一個模糊的意識是很重要的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