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教培中心三學一去是指

教培中心三學一去是指

發布時間: 2021-11-25 15:07:09

① 教學目標上也應體現"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指的是什麼

學評價.這六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除此之外,教師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指揮者,也是教學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任務在體育新課程理念下,體育技術課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技術向用技術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而現在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主要包括對學習者培養的階段性目標和學完學習內容之後所要達到的單元目標.這兩個目標應是一致的,後者服務於前者,單元目標是階段性目標實現的基礎,總目標的實現又依賴於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目標的實現;而培養總目標則和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和總需求、現代人才觀、學習者的具體狀況相聯系,不同的社會需求,不同的學習者狀況就會有不同的學習目標.新課程標准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應該是教師與學生.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教學只關注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教學策略制定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教學策略的設計主要包括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的選擇、學法指導、教學媒體的應用等等.
教學過程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麼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是教學設計的一大難題.
教學設計自我評價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教師在上述的六個要素中,每一個要素都與教師有著必然的聯系,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制約著教師的活動.或者說,上述的六個要素都是通過教師來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的.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調整、理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其達到最優化的程度,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制定學習策略、學習目標、提供學習資源等方面,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

② 教培中心為什麼將去極端化貫穿教育培訓全過程

首先,傳統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狹隘的課堂教育觀將施教的場所僅限於教室,所以學生僅僅只知道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才符合小學生的身份,但還是不能很有效的落實在行為中,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還不能讓人滿意。進行教育,基本的德育方法也不能少,比如學校應該安排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實踐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一類新型課程。

其次,德育應該從小事做起。要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就應該從小事做起,比如教育小學生不隨地扔垃圾,看到紙屑順手撿起來,看到老師同學問聲好,助人為樂。這些都是細節,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台起於壘土」。從小做起,就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對學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恆,加強平時的訓練,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通過不懈的訓練形成的。所以,老師在平時的德育教育下應該對小學生多鼓舞,幫助他們,對學生要有耐心。

第三,學生學習需要一個正確的時期,老師應該抓住合適的時期給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當小學生不良習慣還沒根深蒂固時,老師及時發現及時讓他們改正,不要到不良習慣已定型了就很難改過來了,所以老師在這方面要切實做到抓緊、抓實。同時,要考慮學生年齡的大小,因為學生年齡不同,思維發展水平也不一樣,低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學生正處於早期階段,是進行德育的最好時期,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就像小樹一樣,要長大成材,就要在很小時候進行約束,做到抓小,抓早。

小學生是我們教育德才兼備人才的希望,現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急需品學兼優的人才,所以作為教師應該竭力投身於小學教育事業中去,而且要正確意識到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選擇正確的、合理的教育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合適的引導。總之,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地用生動的、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

③ 培訓機構屬於什麼

培訓機構是盈利性質的企業或者機構,培訓機構是公共教育的補充。
培訓機構有如下3種模式
1、純線下教學模式;
2、純線上教學模式;
3、OMO線上+線下教學模式;
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在互聯網、物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不積極擁抱OMO教育模式的培訓機構將會被淘汰。

④ 教育技術學三通是什麼

教育技術學是現代教育學發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術參與教育過程,是對教育過程模式的優化提升,使得教育過程的組織序列更具邏輯,系統優化了分析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

教育技術作為優化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謂源遠流長,這種說法則是以教學媒體的運用為前提。人們真正使用教育技術這個術語,並圍繞它形成一個獨立的知識體系,則是19世紀60年代以後的事情,當然它有一個孕育期和生長期,那至多也是近一個世紀的事情。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賦予了教育技術概念充實的內涵和無限的生命力。教育技術是關於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其最終的價值追求是優化教育教學。教育以人為本,以傳授為主。
開發和使用各種學習資源

任何領域都利用各種資源來工作,教育技術所涉及的是能被用來促進學習的資源。學習資源就是學習者能夠與之發生有意義聯系的資料、人和物。有些資源是專門為學習的目的而設計的,通常稱它們為教材或教學資源。另外有些資源是為其他目的所設計,而能為學習者所利用的,可以稱它們為現實世界的資源。無論是設計的或被利用的學習資源都具有五種形態,即人員、資料、設備、活動和環境。

(一)人員

所謂設計出來的學習資源的人員,是指那些組成一個學校教育系統的教職員工。為了行使職能,他們須受過一定的專業訓練。所謂被利用的學習資源的人員,是指那些從事其他職業,具有某一方面特長的人。根據需要,他們發揮專家或顧問的作用,被臨時聘來做促進學習的工作。

(二)資料

資料是帶有信息的學習資源。作為設計出來的學習資源的資料叫做教材或教學軟體,如印刷課本、教學幻燈片、錄音帶、錄像帶、掛圖、計算機課件等。作為被利用的學習資源的資料盡管採取同樣的物質載體(書本、音帶、像帶等),但其信息主要適用於其他場合,如專題畫展、經典名著、優秀影視片等,一旦需要,它們可以充當學習的參考資料,

(三)設備

設備是指那些有助於貯存、傳遞和呈現教學信息的學習資源。專門設計的作為學習資源的設備包括黑板、直觀教具、實驗儀器、視聽裝置等。能被利用為學習資源的設備有如復印機、示波器、計算機等,甚至一些看上去與教育不相乾的東西。

(四)活動

活動是與其他資源結合在一起而發揮作用的學習資源。它通常包括一套明確的目的、具體的材料和特定的方法。雖然大多數教學活動都是經過專門設計的,如集體講授、課堂討論、程序教學等,但也有一些教學任務可以利用游樂、旅行和相關的社會實踐來完成。

(五)環境
環境是學生與其他資源發生聯系的地方或空間,學習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設計的學習資源和環境主要是教學樓、圖書館、操場、實習場所等。同樣,能作為學習資源利用的環境場館等。

⑤ 何為戒、定、慧三學

三無漏學
戒定慧合稱為三學,即三項訓練。 佛陀教導我們需要培育的就是這三學: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系,即循序漸進的關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經典也將戒定慧三學分為八個部分,稱為「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見和正思惟屬於慧學,正語、正業和正命屬於戒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屬於定學。也就是說:修習八支聖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認為修行就是枯坐蒲團、不吃人間煙火。所謂的修行,就是修習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靜和智慧。
煩惱根深蒂固,想要斷除煩惱不是件輕而易舉、想斷就斷的事,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煩惱由粗到細分三個層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個階段。修行的三個階段分別可以去除三個層次的煩惱,即:
1. 通過持戒去除違犯性煩惱;
2. 通過修定去除困擾性煩惱;
3. 通過修慧去除潛伏性煩惱。

持戒
道德品行,佛教稱為「戒」。許多人將「戒」片面地理解為消極的禁戒,認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 。
然而,「戒」的巴利語為sãla,含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規范、行為准則、好品德、良善的行為等。
從「戒」的原意來看,它是主動地培育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素養。
一個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不會去做損人利己,甚至是傷天害理、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會做出對他人會造成傷害、對自己會受到良心譴責的事情。
戒,也叫做「學處」,即學習規范、訓練規則。戒可以分為出家人的學處和在家人的學處。出家人的學處有很多,例如比丘最基本的學處就有227條,其他細小的行為規范則不計其數。不過,雖然學處很多,但最終的目的卻只有一個——斷除煩惱。
相對來說,在家人的學處就少得多了,最基本的行為規范也不過五條,稱為「五戒」(pacasatilde;la)。這五條學處是通過遠離、避免五種不良的行為來達成,即:
1. 遠離殺生;
2. 遠離不與取(偷盜);
3. 遠離欲邪行(邪淫);
4. 遠離虛妄語;
5. 遠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麻醉品)。
這五條學處是做人、做好人、做善人的基本行為規范。有些人也許不理解遵守這五條學處的意義,那麼,我們可以用「推己及人」的方法來認識持守五戒的必要性。
例如:出於對生命的尊重,我們不應該殺生。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愛惜生命、貪生怕死;自己不喜歡被人傷害、被人殺害,為什麼要對其他的眾生施暴、要殺害別人呢?正是因為自己不希望受傷害、被殺害,所以不應該傷害、殺害其他眾生。這是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擁有的財物被偷、被搶,所以不應該去偷、去搶、去佔有別人的財物。
自己希望擁有幸福的家庭,希望家庭和諧、夫妻和睦相處,所以不應該在外面亂搞男女關系,拈花惹草、紅杏出牆。
自己不喜歡受別人欺騙,希望自己所講的事情被別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應當說假話、騙人的話。人們都知道吸煙、酗酒、吸毒是不好的,既浪費錢財又損害健康,甚至會危害社群。喝酒能使人喪失理智,醉酒後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出來。遠離這些消遣性的麻醉品,常保神智清醒。
總之,當一個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會在言行上做出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的行為,就不會成為違犯性煩惱的奴隸。通過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違犯性的煩惱。

禪定
定就是內心處於平靜、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煩惱、致力於內心平靜的意思 。
佛陀曾經教導過許多修定的方法,《清凈道論》將之歸納為四十種業處。業處(kammañntilde;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種業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通過心專注於單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靜。
為什麼讓心專注於單一的目標就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呢?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人沒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閑,甚至到處惹是生非。如果幫他找一份工作,讓他安下心來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會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方向,它就會隨順著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飄浮不定。讓它專注於一個特定的目標,它就能夠逐漸平靜下來。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引導這顆心,善用這顆心,讓它朝著好的方向、善的方向發展。
在經典中,通常將培育到某種高度的定力稱為「禪定」。禪定,即心處於高度專注的狀態。一個人若達到禪定的境界,其心能夠持續地維持在極度喜悅、快樂、寧靜和殊勝的狀態一段很長的時間。
佛教將禪定分為八個層次,包括四種色界禪那和四無色定: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些定境是越往高處越殊勝的。在高級禪定中,即使連喜悅、快樂都消失,內心只處於極度寧靜、微妙和殊勝的狀態。
此外,還有一種心雖然專注但層次比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禪那的定。
在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導和實踐著。包括許多在家人在內的禪修者依照比庫們的教導,都能體驗到不同程度的禪定境界,親自證明佛陀教導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當禪修者在進入禪定的時間內,他的心不會出現任何的煩惱,甚至連雜念都不會生起。其間,困擾性煩惱完全被強大的定力所鎮伏。
想要去除潛伏性煩惱,根除內心的煩惱,就應該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過智慧,才能把煩惱連根拔除。
這里所說的智慧,並不是指腦瓜轉得快,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場、官場、戰場、考場能打敗對手,青雲直上。這些能力只能叫才華或聰明,不是佛教所說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夠徹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間本質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觀」,即如實觀照名色法、觀照世間無常、苦、無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稱為「止觀」。

智慧
我們需要透過智慧來觀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無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構成。眼、耳、鼻、舌、身稱為五根,即五種感官,它們構成了這個色身(肉體之身)。意呢,有六種,即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六識分別認知六種對象: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和各種現象(法所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這六種對象的互動 。
當我們看到美麗的東西、聽到悅耳的聲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時,很容易生起貪心,想要追求這些東西。當心接觸到不喜歡的對象時,心會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質,叫做痴。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煩惱。
我們應當用這樣的方法來觀照名色法是如何構成的?它們如何運作?在什麼情況下生起的是善心,什麼情況下生起的是不善心?應當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後,還必須進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為一種結果,也必定有其因。為什麼會有生命呢?因為有煩惱,有貪愛、有追求,想要這東西、想要那東西,於是會採取行動,造作善業或不善業。當這些善業或不善業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則產生相應的果報。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這些行為的結果。一旦擁有了生命,就執著生命;身心接觸到不同的外境,又會產生新的煩惱。於是,煩惱、業與果報三者互為因果,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如果不致力於斬斷這條鎖鏈,中止這種循環,輪回之苦將是了無盡期。
了知名色與名色之因後,還必須觀照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包括身心在內的世間所有現象都不是永恆的,一切都在剎那剎那地生滅變易著,這稱為「無常」。萬物都在遭受生滅的逼迫,所以是「苦」。因為無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個所謂的「自我」、「靈魂」、「實體」、「本體」存在,這稱為「無我」。
如此透過無常、苦、無我的智慧來觀照一切世間,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無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通過觀智如此透徹地觀照,當他的觀智成熟時,即可以斷除煩惱、解脫一切苦。
智慧跟四聖諦息息相關。在經典中,將如實地了知四聖諦稱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對象就是四聖諦。
通過智慧了知名色法屬於苦聖諦;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聖諦。觀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為無常、苦、無我的智慧稱為觀智。亦即是說,觀智所觀照的對象即是苦聖諦和集聖諦。當禪修者的觀智成熟時,即生起超越世間(出世間)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徹底地斷除相應的煩惱,證悟涅槃。涅槃即是滅聖諦,是道智的目標。證悟涅槃的道智即是道聖諦。另外,從道聖諦是導致苦之滅盡的途徑來說,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過程稱為道聖諦。
當禪修者徹底地斷除一切煩惱之後,他即稱為「漏盡者」——斷盡一切煩惱的人。又可稱為「阿拉漢」——值得禮敬、尊重、供養的聖者。

⑥ 教育心理學 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任務是什麼,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工作

定義: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歷史與發展: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傾向於把教育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這是促進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前提條件。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科書》等書,對教育心理學的建立起到開拓作用。雖然當時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學」這一名稱,但實際上已把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赫爾巴特在教學理論中,把教學分為教育的教學和非教育的教學兩種,前者指倫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養,後者指傳授知識、技能的智育活動,這兩方面都必須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討論教育和教學問題時,他特別重視「興趣的引起」,並把興趣分為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和宗教的興趣等六種。這些心理狀態,可以引導兒童的注意力定向,並引起心理快感,促進思想活潑和精神旺盛。對興趣的研究成為把教育學和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個重要聯結點。赫爾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上對啟發後來的教育理論家重視心理學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響。

實驗心理學的產生是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另一重要條件,這導致實驗教育學的出現。實驗教育學是教育心理學的先驅,是實驗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的產物。德國的萊和莫伊曼都把實驗心理學的理論廣泛地與教育和教學理論相結合。萊所著《實驗教學論》一書,實際上是以教育心理學為內容的著作,為教育心理學成為心理學中的獨立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測驗學在教育心理學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觸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為教育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教育學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則,是由於學生存在著個別差異。如何適應個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則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共同課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是實行班級教學制度所必須掌握的兩種了解學生心理狀態和教學效果的工具。學校招生和入學後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都要應用各種測驗。

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應該歸功於桑代克。他於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20年代前後,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等學派的學說傳入中國,對近代中國教育學產生一定影響。格式塔學派介紹到中國以後,教育心理學開始重視「頓悟」在學習中的地位,不再局限於嘗試錯誤、刺激與反應等聯結主義,心理學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學問題,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桑代克的學習三大定律之外的「頓悟」問題,也將格式塔學派的「整體的概念」,「轉移的概念」、「精確律」、「完成原則」等等原理、原則應用到教育上來。

行為主義理論則促使30年代的中國教育心理學界重視人的行為的研究,注意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使教育心理學重新重視意識的研究,特別是潛意識和下意識問題。教育心理學重視情感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把心理衛生知識引進教育和教學過程中,也都是受這一學派的影響。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在發展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也就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教育心理學家曾對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

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對教育心理學研究進行規劃的委員會,認為教育心理學應包括五個方面,即人類生長和發展,包括遺傳與環境,一般生長和發展,社會與情緒的發展,動機的基本理論,智慧、性向與興趣,以及個別差異等;學習,包括學習的本質,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的動機,技能,推理與問題解決,態度,特殊科目的學習,以及訓練的轉移等;人格與適應,包括情緒,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衛生,特殊兒童,品格,以及社會活動;測量與評價,包括測量的基本原則,智力與性向的測量,學習的測量,適應的測量,以及測量結果的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包括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統計技術,以及為教師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2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在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和人類的學習規律,另一條是在真實的學校和社會情景中探究人類學習的規律,研究如何改進教和學。
教育心理學發展歷程簡介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並不長。一般認為它經歷了初創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發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後)等四個時期。
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在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和人類的學習規律,另一條是在真實的學校和社會情景中探究人類學習的規律,研究如何改進教和學。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教育實踐領域中的各種心理學問題,因此,教育實踐是推動教育心理研究的強大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廣大中小學教師因為具備非常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因此也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的實踐基礎。
我國傳統教育理論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國許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過一些閃耀著教育心理學思想的教學原則,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相長」、「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將孔子和荀子的言論合在一起,就是現代教育心理學思想中所特別強調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識學習原則。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國學校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一直發揮著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進性。
在國外,教育心理學的許多思想也早有萌芽,例如,19世紀前後,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教學要使學生的頭(心智)、心(情意)、手(行動)三者均衡發展、重視學生的興趣、教學中講究准備、提示、比較、概括、應用五個程序等教育心理學思想;捷克的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也提出了許多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原理、原則,如教材必須符合學生發展水平、應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等。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基礎。1913~1914年又擴充為《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和《工作、疲勞與個別差異》三卷本。書中提出的學習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以及個性差異觀點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的主要課題。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用普通心理學原理來解釋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經過30多年的努力,從60年代開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問題漸趨集中,教學與發展、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差異心理、德育心理、教學策略、教學評估、教師心理等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為學校教育服務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確,教育過程的探討、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等受到高度重視,這種研究取向一直延續至今。
另外,教育心理學家還把視野擴展到社會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學校和課堂看成為社會情景,對其中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研究。這一時期,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也受到重視,而且這種研究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體環境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學習的自我監控問題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深刻地影響著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
80年代以來,教育心理學漸趨完善,在如下四個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主動性,即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對自己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即從內部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研究學生對知識的建構過程,研究元認知、學習的自我監控機制等;(3)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即「學習共同體」的營造,教學情景的設置,以使「學習共同體」中成員能夠共享教學環境中的一切學習資源,師生、生生之間合作交流活動的組織,等等;(4)把學生的學習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構活動,研究社會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近來,由於建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和日益受到重視,教育心理學領域正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要以學校教育為背景,由於各民族均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因此,如何使教育心理學研究植根於本民族的教育、心理文化傳統之中,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來理解、解釋和干預我們的學校教育生活,是今後教育心理學需要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
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心理學家們也都提出了心理學研究本土化問題。有的心理學家認為,以普通心理學原理為理論基礎,進一步在學校情景中進行有關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個別差異、教學評價和測量等研究,從而更加深入地認清學生學習以及學校教學的內在規律,並以此為依據改進我們的教育,使學生在一個有效促進認知和情感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中學習,應當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題。 關於學習心理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3教育心理學是心理科學與教育學相結合的產物,她既是最經典的心理學分支,也是心理學諸分支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教育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獲得了其獨立性,並非只是普通心理學的應用。

1 國外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現狀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是以1913-1914年桑代克(E.L.Thor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學》的出版為標志的。在西方教育心理學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她經歷了從科學地位的取得受到懷疑、再從恢復聲譽到達作為教育主導科學的目標。當前國外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潛力巨大,有望獲得更高的社會評價。

1.1 學科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外教育心理學在20世紀60年代後各認知派觀點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理論建構已沖出狹隘和零散,向著完善與整合的方向發展。20世紀80年代後東西方教育心理學相互吸引,前蘇聯維果茨基的思想廣為流傳,建構主義就是在皮亞傑、布魯納、維果茨基思想基礎上整合的結果,被稱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西方教育心理學學科理論的完善還突出表現在對教育心理學的定義上。1987年美國心理學會(APA)教育心理分會委員會給該學科提供了一個新的定義: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關心的是發展評價和運用人類學與教的理論和原理以及由理論衍生出來的能增進畢生教育活動和過程的教育材料、計劃、策略和技術。這個定義既是對教育心理學研究現狀的總結和歸納,也是對未來教育心理學發展趨勢的規劃和展望。

1.2 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寬沃爾勃格(Wallberg,1992)通過廣泛的引文分析,調查了近年來許多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和雜志的中心議題,概括出了當前教育心理學研究的8個熱門話題,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①閱讀理解和寫作教學。關注於鼓勵學生確定目標,促進他們自身的進步,並且在必要時運用不同的策略;②歸因研究。關注於歸因的模式、動機、情緒及教師的期望,學生的表現等;③正式教育的發端問題。關注於嚴重缺陷學生進入正式課堂學習的問題;④有關教育研究的歷史觀點,以及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這些期望對學習和教學行為的影響等。

最近十幾年來,國外教育心理學界特別關注實際教育中各種不同類型策略和元認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①著重探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活動所存在和採用的各種策略與元認知的問題,探索這些策略、元認知的本質及其與學生認知活動的關系;②探索這些策略、元認知與學生的個別差異、認知方式的結合,即探討這些策略和元認知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有效性問題。

1.3 學術成果進一步豐富
1994年布魯納在美國教育研究會的專題特邀報告中,精闢地總結了教育心理學十幾年來的成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主動性(agency),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對自身的心理活動做更多的控制;②反思性(reflection),指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研究元認知和自我調控的學習,過去是講學習的傳遞,現在講知識的建構和獲得;③合作(cooperation),共享教與學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重視在一定背景下組織起來一起學習,如同伴輔導、合作學習、互動式學習等,把個人的科學思維與同伴合作相結合;④社會文化對學習的影響,任何學習的發生都不是在白板上進行的,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構而產生的。

2 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的現狀

我國的教育心理思想源遠流長,在對古代文獻的研究中,挖掘整理出了大量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思想,證實中國從孔孟時代起就產生了許多關於教育心理學思想的記述,孔子就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因此,可以說,教育心理學的源頭是在古代的中國。然而,使教育心理學正式成為一門科學卻是後起的西方,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反而成了一個「舶來品」。

我國解放前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主要是引進和借鑒西方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特別是桑代克的聯結論、早期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建國後到1966年,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從過去借鑒西方轉為向前蘇聯學習,以前蘇聯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為依據,重建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並且全盤否定西方的教育心理學思想。1966-1976年間,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在我國受到嚴重影響,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局面。

但是,我國教育心理學真正擺脫過去的種種束縛,走上健康成長和自我發展的道路的時間還不長。綜觀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主要還是借鑒的多,獨立研究的少。如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絕大多數研究內容都來自於西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大都從西方移植而來。當前我國還未有被廣泛承認的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等基本理論,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這些研究雖有特色,但尚未形成思想體系,影響也小,這種狀況顯然不符合我國的歷史和大國國情。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急需中國化、本土化。

3 當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美國教育心理學專家根據他們近期研究總結出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趨勢是:有關教育心理研究的自然觀察方法論(informaleyeballmethodology)思想占統治地位。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在活躍的認知加工領域中,「問題解決」的深入、細致的研究;②在教育情境中的動機與社會認知的研究;③能力和策略的個性差異及其與之有關的元認知的研究;④寫作與修改技能獲得的研究。綜觀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發展規律,筆者認為未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心理學將進一步借鑒和吸收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 ry)將智力(Intelligence)作為復數(Intelligences),並且用「多元」(Multiple)來強調這種復數的意義。他的智力新理論一經創造,就一直成為心理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卡爾?羅傑斯於上世紀中期提出「人本主義」觀點以來,教育心理學界積極引進和發展了這一理論,認為現代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發展」,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主張了解人,強調在教育中應當突出使學生理解自我的本來面目,以建立起適當的自我表現,形成和諧的自我表現觀念與介入者觀念的關系。作為培養人才的教育工作,應當致力於對學生心理、觀念體系的了解,「通情」地掌握關於人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施教。

個別差異和個別化教育研究將繼續受到重視。隨著對人類研究的不斷深入,個體的獨特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加之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學生可以不再受到嚴格的學校教育的時間限制和各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空間限制,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因而,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等都需要教育心理學進行深入研究。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將進一步完善。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將逐步完整化、系統化,進而有一個比較統一的體系。其內容將包括有關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動機理論、發展理論、教育社會心理理論相互聯系的五大塊,理論觀點上除了認知觀外還將吸收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和理論學說的精華,充實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
4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特點與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現象主要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其中心理過程包括諸如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心理傾向性和能力、氣質、性格等特徵。
5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設計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很是意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期望"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權威,老師們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孩子那樣對待他們;而這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准,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鼓勵你的孩子,培養他們的自信,你的期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的未來。信不信由你。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很是意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期望"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權威,老師們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孩子那樣對待他們;而這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准,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⑦ 一學一做教育實踐具體是指學什麼,做什麼

成果共享、形成聲勢;要愛崗敬業、向總書記看齊,打出「青」字招牌,把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工作部署和推動,積極投身改革,加強對團員的教育;三是堅持開展各層面的特色實踐活動;二要全團抓落實,統一行動、增強實效、培養和鍛煉,將宣傳貫穿教育實踐全過程,根據自身特點,加強謀劃統籌,樹立遠大志向、提升成效、督導教育實踐作為「常態化下沉基層」團幹部的重要工作任務和「向基層服務對象報到」的主要工作,發揮團的特點服務中心工作、每一項工作中。一是堅持強化團內學習、活動有高潮;四要加強宣傳,要加強崗位鍛煉,充分調動積極性和歸屬感;要提升站位,為現代化貢獻力量;要加強部門溝通;要帶頭示範;要增強先進性和光榮感,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亮出「團」字旗幟,建立適應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團員教育管理長效機制;五要做好總結,做到啟動有聲勢;二是堅持落實「三會兩制一課」制度。團幹部要結合時代特色、日常有聲音,運用團青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做好實時發布深刻理解和把握「一學一做」教育實踐的重要意義;三要分類指導,確保教育實踐全團一盤棋、工作到支部、過程督導和支持保障,通過做到「四個堅持」。團員應充分考慮團員和稅務兩個特點,確保把加強黨的領導貫徹到從嚴治團的每一個環節,自覺向黨中央看齊;四是堅持營造宣傳氛圍,改進團員隊伍作風建設。各級團組織一要加強領導,勇於嘗試堅定理想信念;要弘揚先進典型鼓舞人,鞏固和深化教育實踐成果、銳意進取

⑧ 佛法的三學是什麼

佛法的三學是:戒、定、慧

1、修戒: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

2、修定: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諦。

3、修慧: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解脫。

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系,即循序漸進的關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8)教培中心三學一去是指擴展閱讀:

小乘五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小乘八戒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廣大床、花鬘瓔珞、歌舞戲樂。

小乘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並為五項時,稱五篇門。

大乘三聚凈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大乘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贊毀他、慳、瞋、謗三寶。

大乘四十八輕戒為:不敬師長、不舉教懺、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項具體戒條。

⑨ 新三中心和舊三中心的區別

一、赫爾巴特的傳統三中心是:課堂中心、書本中心和教師中心;
杜威的現代三中心是:以現實化、生活化的教學取代傳統的課堂講授,以兒童的親身經驗代替書本知識,以學生主動活動代替教師的主導。

二、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不同。赫爾巴特提出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以教師為中心;杜威則認為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的天性。

三、教學方法不同。赫爾巴特強調教師的講授,傳授經驗;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四、教學過程不同。在教學過程上,杜威依據學生在做中學的認識發展提出了五個階段的過程: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而赫爾巴特則提出了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階段。

五、教育目的不同。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對兒童未來生活的一種准備,而杜威則提出了教育無目的論,他認為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

熱點內容
量化區塊鏈 發布:2025-05-15 08:55:03 瀏覽:758
蕭山去市民中心 發布:2025-05-15 08:54:26 瀏覽:567
以太坊9月13 發布:2025-05-15 08:48:57 瀏覽:541
庄怎樣拉升數字貨幣 發布:2025-05-15 08:40:54 瀏覽:831
深圳區塊鏈微信 發布:2025-05-15 08:34:55 瀏覽:792
國池保護比特幣 發布:2025-05-15 08:18:49 瀏覽:842
以太坊注冊贈送 發布:2025-05-15 08:04:16 瀏覽:526
和彩雲合約服務怎麼取消 發布:2025-05-15 08:01:19 瀏覽:430
今日eth多頭發行行情 發布:2025-05-15 08:01:16 瀏覽:136
會展中心去哈西站 發布:2025-05-15 07:56:58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