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階層固化與去中心化

階層固化與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4-19 11:56:01

⑴ 什麼是階級固化

講的通俗易懂一點就是醫生的兒子將來還會是醫生,銀行行長的兒子將來還會是銀行行長,政治家的孩子將來也會成為政治家。

⑵ 當下的中國階層已經固化,是不是危言聳聽

寫了半天東西,結果不讓發,我也是服氣了,國家有時間管這些,怎麼不想想怎麼去發展?

⑶ 中國現階段的階級固化具體是怎麼產生的啊哪位大神可以詳細的分析下,本人不勝感激……

其實你所講的階級固化,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階層固化。因為現在談階級不太合時宜。因些我可將什麼階層固化及其產生原因推薦給你,僅供參考。
一、階層固化:社會學把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稱為階層固化。
二 、階層固化的原因
(一).所有制結構變遷引發了階層分化與固化的雙重趨勢。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城鎮化的推進,勞動力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流動和勞動形式的多樣化逐漸改變了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隊伍結構,社會階層的構成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人、農民階級迅速分化;城鄉人口從體制內單位迅速向體制外單位流動;多種分配形式引致社會各階層收入差距的擴大,財富積累的失衡問題凸顯;各項社會制度不健全,市場機制發育不夠完善的現實導致不同階層在地位提高上出現不平衡,並使得原本就稀缺的公共產品在分配中更加緊張。
多種所有制形式下的分配,以及生產要素分配標準的不確定性,容易形成普遍意義上的利益分化。改革從根本上說是利益的調整,但是由於客觀存在的主體多元和權力失范,易於形成非市場因素造成的貧富分化,並使得下層社會難以平等擁有發展條件,逐漸失去向上流動的動能。
(二).改革開放初期物資匱乏條件下採用的傾斜性政策遭遇調整困境。改革開放初期,社會財富極度匱乏和我國百廢待興的局面決定了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此基礎上,黨和政府緊緊圍繞中國社會發展最關鍵、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將資源投到經濟基礎比較好、發展最需要的地方,實現了國民財富的有效積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逐漸凸顯,富裕階層和貧困階層的差距和分歧日益加大。基於此,黨和政府及時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調整為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但是30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社會已經形成了既有制度框架下的運行規則和利益群體。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進一步調整,既有政策的受惠者中有一些人由於擔心失去已有利益,轉而反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希望按照既有的制度、政策繼續維護自己不斷擴大的利益,導致改革動力缺失。而許多失地農民和城市失業人口則因為難以佔有資源和政策優勢而逐漸失去向上流動的能力。這個意義上的階層固化在本質上是大多數群體難以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獲得公平的機會和公共服務的結果,是社會不平等結構的固化。
此外,較長一段時間里,國家政策制定和落實更多還是按照工人、農民的階級身份或者區域劃分來安排的,較少專門針對某個階層。這固然有利於維護公平,但是在利益分化加劇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粗線條的政策過程難免存在缺陷。特別是社會利益主體日益多元的情況下,一方面是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增加了政策協調的難度,且很難界定政策過程中的實際受益者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受損者;另一方面是一些富裕階層可以通過他們佔有的資源優勢讓政策過程向這些階層傾斜,從而使得其他階層難以獲得相應的資料和服務,導致兩極分化加劇。
(三).中國既有的教育體制逐漸無力承載階層流動的職能。中國傳統社會里,晴耕雨讀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在科舉制度下,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幾乎成為士子寒門的不二選擇。中國社會也因此增強了自組織能力,並能夠在生產力較為低下的情況下實現社會的有效治理,維持了制度的相對穩定性。在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通過接受教育來改變命運的通道漸顯逼仄。一方面是教育產業化背景下,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依舊只有8.9%,文盲率佔4.08%。另一方面是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使得「拼爹」替代了品學兼優成為就業過程中讓人無奈且悲涼的「硬體」,並使得世襲貧窮成為人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當教育體系本身無法承載社會流動的責任時,社會就需要有新的通道來實現社會群體向上流動的可能。但是我們很難為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提供足夠的資源和制度平台以保障上下流動的渠道暢通。由此引致的權力和資本介入加劇了特權對公義的侵蝕,進一步固化了下層社會階層。因此,完善教育保障,為發展差異極大的中國提供盡可能公平的、均等的教育政策和資源,既有利於提高民族素質,增強落後地區群體參與競爭的能力,也有利於維護公平。這是當前亟需引起注意的問題。
(四).階層固化還源於多元價值主體加大了政府協調社會的難度。社會生活中的不同階層或階級,在社會過程和政治過程中擁有不同程度的權力和聲望。通常情況下,地位較高的人「擁有最多的權力和制定社會規程、決定政策以及推進社會活動的影響力」。文森特認為,只要當權力集團的成員認為它會對他們產生某種影響——或許對其地位產生威脅時,它就成為社會問題。一個社會階層的成員傾向於從他們自己的階層觀點來看待現實,並形成一整套本階層獨特的對自身和他人的道德和生活方式的認識。因此,在一個群體看來是重要的問題(如福利、社會保障或稅收漏洞),在其他群體眼中可能沒有什麼社會價值。正如前文述及,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資源配置不是一個平均用力的過程。效率優先的政策在執行多年後,發達地區、富裕群體顯然很難理解欠發達地區、貧困群體的生活需要和政策訴求。
社會分化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導致政府政策越來越難以協調不同利益群體的需要。一個年收入幾百萬、幾千萬的群體和一個年收入十萬、五萬、甚至不到兩萬的群體,對黨和政府的政策需求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同時他們佔有資源的能力和方式也差異巨大。在多元階層中,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過程很難實現對所有階層的有效覆蓋,由此所有的政策過程必然無法讓所有階層滿意。如果道德難以協調彼此的利益需求,沖突就必然發生。我們知道,沖突過程首先是對沖突的感知,當一個群體感覺到自身所處群體的需要、動機和價值觀等與對方存在差異因而在目標上與另一群體不可調和,即會產生緊張狀態。而當一方基於對沖突的感知而採取某種行動去損害對方利益時,沖突即進入公開化階段。表現為制度不完善情況下事實存在的一部分甚至是特定階層對另一部分人利益的侵害和佔有,而另一部分人難以認可既有的政策過程,存在較大的相對被剝奪感和被剝奪感,要求改革分配製度,完善福利保障和救濟制度。

⑷ 階級固化到底到了什麼地步

一般說階層固化,而不說階級固化。中國的階層沒有固化。

1、在市場經濟(包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很多人憑借自己的努力進入富人的圈子,享受榮華富貴。

2、想進入軍界高層必須去當兵,而且一般要考軍校。

3、想進入政界高層必須有學歷、有能力。

4、想進入軍政界高層理應有高境界,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否則遲早會成為腐敗分子。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從小生活在貧困的單親家庭。遇到苦難經常安慰媽媽:「總有一天,我會開著賓士車來接你!」1990年5月,也就是向母親許下諾言的40年後,施羅德當選下薩克森州代總理,果真開著一輛賓士車來接老母親,慶祝她八十大壽。

22歲時,他上夜校拿到高中畢業證書。60年代末,他到哥廷根大學學法律。一天晚上,施羅德和朋友經過總理府,酒後的他大聲喊道:「總有一天,我要成為這里的主人!」

1998年9月27日,施羅德成為德國總理,施羅德說:「我為之驕傲的過去幫助我找尋到人生的方向。我想改善我的處境。但我不希望我的努力僅僅是為了我自己,我想幫助更多的人。」

5、不能盲目地奮斗,要有科學的人生設計!



⑸ 社會階層固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影響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跨越階層的機會慢慢減少,富人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人脈和朋友圈子都比較固定,向下兼容的可能性增加,向上學習能夠融入的圈子越來越小。 個人格局局限性更加明顯,因為每個人接觸到的大部分都是自己這個圈子的人,難以去突破階層固化自己帶來的思維上的束縛。

⑹ 用身邊的故事講講中國的階級固化現象

兩個例子,打動我,讓我清楚的感覺到在中國階層固化的現象。

我們國家博物館通常要求上級給北京的中學生上課,所以北京所有的中學都被暴露了。

⑺ 階層固化怎麼破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聖經?馬太福音》

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馬太效應!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僅是在中國,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幫派,稱為圈層略微風雅一些,而圈層怪異就在於,接納與其需求匹配客體同時排斥非本圈層內的客體。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的反華派很多,本來華人勤勞、聰明、團結,應該是整個馬來西亞其他民族學習的榜樣,可為什麼受到排擠呢?

在馬來西亞,華人占人口的20%,貢獻的經濟收入卻佔到80%,原來,馬來西亞的華人因為善於經營,形成自己的華人圈子,將資源緊緊握在手裡。

比如當地三棵搖錢樹――棕櫚樹、橡膠樹、可可樹,整個利益鏈條基本是華人運營。

這就是根植於中國人際關系中很融洽的利益等級鏈條:親人>有血緣關系的>同宗同族的>同一村同一鄉的>同一方言的>同一國家的>其他種族或者國家的。

遠古時期,人們以種群或血緣關系組成一個個群落。後來人類進入了文明社會後,尤其是階級社會,更多地以階層為特徵進行圈層的劃分,八十年代的工人文化俱樂部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

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興趣作為圈層劃分很重要的特徵。尤其是近兩年,移動營銷更加促進了圈層的分化,出現了很多以線上、線下互動的興趣小組。有形的,無形的圈子正以極快的速度形成。

因此隨著城市化的進步,越是發達的大城市就容易因為共同的興趣群把這種亞文化圈層取代。

知識階層持續的焦慮

正所謂「安居樂業」,當下持續瘋漲的房價,火熱的房地產,讓多少知識階層望洋興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700多萬人民幣獎金的莫言,被人們笑稱在北京都買不上一套十分像樣的房子。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曾在專題報道中稱,「中國中產是世界上最焦慮的一群人」。這種焦慮,體現在高昂的房價、稀缺的教育資源等各個方面。

不禁有人感慨,你想拼娃,先問問自己拼得過對手的爹嗎?畢竟對生源的家庭背景看重的不只是在中國,美國學校同樣存在這種情況。

美國常青藤名校大多都是私立學校,一封校資源委員會推薦信,遠比考生的成績重要。換句話說,家世遠比考生自己重要,人家看重的是校友資源。

職場焦慮下的人才流動

經過專家統計分析,對自身職業發展產生疑慮的職場人佔到年底職場焦慮人群的73%。晉升障礙、跳槽幻想、能力焦慮、高薪貧困??

職場中這些焦慮的問題,困擾著眾多的都市職場人。伴隨著焦慮,必然會引起工作效率的明顯下降,原因是注意力無法集中、精力減退,思維混亂、理不出頭緒、靜不下心等。

所以很多人認為階層固化還是按照靜態的角度去分析,按照以前的經驗,甚至十幾二十年前的看法去看待新的社會發展動態!這樣你的成長空間就很有限,很可能就處於社會的底層。

但是如果你保持開放的心態,每時每刻都希望追求更好,讓自己變得更好,加上行動,努力拚搏向上,你就有機會把握到新的機遇,從而實現逆襲,這就是階層動態變化的一個過程。

如果你清楚這個原理,這個道理,並且正在努力實現自我的升級和改變過程中,那麼你就不會說出關於階層固化,關於上升通道關閉,甚至有可能包括對社會的抱怨的話等。

階層固化雖難變,依然不自棄

階層固化在成熟社會很正常,世界上大部分自然存在的事物都是正態分布,我覺得人類社會也該是類似的,無非是這個正態分布陡峭些、還是平緩些。

如果因為階層固化就放棄理想,放棄努力,一方面可能讓自己下滑到更低的階層,另一方面,人生的意義會欠缺。

成功=平台+機遇+努力,只有努力肯定不夠。不過平台、機遇,這兩個在上等階層,都會更容易獲取,而下層獲取相對較難。

如果想達到的目標、目的,短期內得不到或者壓根兒就實現不了,一定要做到對自身的正確認識,腳踏實地慢慢來,戒驕戒躁!

打破階層固化需努力

古時候,中國有一個「鯉魚躍龍門」的說法,那就是教育,古時叫科舉,今日叫高考,有不少農家出身的學生通過高考去打破自身固化的階層。

但是人們依然焦慮,人的焦慮源於沒有安全感,所謂存房子、存錢,就是儲存安全感。但是因為焦慮,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和差距。

焦慮可以促進你改變,把自己正確歸位、接受現實、重新出發。想過好日子特別簡單,就是成為那個世界的人。

誠然,任何好的事情和結果發生都需要相當的刻苦努力,並且成功並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

但你自己能夠把握的只有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採取開放的心態去拚命提升命中成功的概率,就是提高自己成功的概率,也就更有希望了!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每個人都應該自食其力去爭取更大的財務自由。

⑻ 美國教育有什麼缺陷

自特朗普上台以來,對美國教育中「階層固化」的討論,席捲了中文世界。《我們的孩子》,《鄉下人的悲歌》……有多少新書得到譯介,對美國社會上升渠道收窄、對貧者愈貧與階級固化的焦慮,就有幾分。

同時,美國國內的政治斗爭也燃燒到了教育領域。7月初,特朗普下令廢除政府關於教育中種族平權的具體指引。這一指引是奧巴馬政府對種族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的具體操作指示,而其法理依據,源於1960年代民權運動的社會共識與1964年的《民權法案》。從1978年的「加州大學董事會訴巴基案」,到2008年的「費雪案」,平權法案一次又一次被指責「逆向歧視」。而就在去年8月,還有消息指特朗普政府在研究打官司進攻平權法案。如今,這一議程似乎走出了第一步。

人們之所以關注教育平權法案的存廢,是因為它關乎哪些群體能通過高等教育成為精英。平權法案規定就業就學制度中需要保證膚色和性別平等,而有人則認為這項法案製造了配額制度,從而偏袒照顧非洲裔美國人,使自己的孩子「分數高卻上不了好學校」。

而這些,與其說是在課堂上獲得的「技術」,不如說是在高校的人際網路中學習的。在美國大學教育中,除了上課,還有大量的社團活動,人際交往、社交活動占據著學生的時間——而這才是高等教育對職場中人的真正意味。

這種狀況下,文憑對於職場中人來說,就是花費無數時間精力買來的,證明自己掌握了「職場組織文化」的一塊「敲門磚」。柯林斯將之稱為「通貨」,其實也就是貨幣。而當人們不斷競爭獲取這種貨幣,激發出越來越大的需求,而貨幣本身代表的「技術能力」又並不顯著的時候,教育產品的供給就會水漲船高,人們競相上游,而單個貨幣,即單個學位的價值就只可能不斷降低——這就是高等教育的通貨膨脹,它不只是一種現象,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貨幣鏈條。

誠然,「美國夢」仍在一些教育領域繼續實現著:很多新一代移民自帶高質量的教育背景,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接受教育之後,進入科技、互聯網類的新崛起領域。這的確產生了一種新的教育與職場的關系,但總的來說,這並沒有打破文憑膨脹的趨勢。

自由市場的擁躉也許會認為,膨脹的泡沫最後自然會崩潰,無需過多干涉。但是,正如種種呼聲中已經看到的,膨脹的高等教育產生了龐大的產業,人們的學位水漲船高,用於教育的經費和債務也日積月累,社會的不公平在這種堆砌和泡沫中代代相傳……但是,文憑教育的膨脹,也不可能從教育系統內部予以解決,因為它也是美國族群政治與政經結構的結果。

種族政治下的美國教育

我們可以先回到《文憑社會》中的分析。柯林斯眼中的教育,與其說是階級上升渠道,不如說是政治沖突與統治關系的承載者。作為一名歷史社會學者,他筆下的美國教育系統,不是僅僅為了培養英才而誕生的,相反,它具有維持盎格魯白人文化優勢,保持統治身份的作用。

故事要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美國。在那時,新一波移民高速增長,而與早年的新教徒不同,這一批移民中,很多人來自南歐、愛爾蘭,信仰天主教。在盎格魯-新教徒中產階級眼中,這些天主教徒為主的新城市工人階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代表著社會混亂、無秩序,他們覺得這些移民不務正業,盎格魯新教文化的社會正統控制權面臨挑戰。

這種心態催生出了盎格魯新教徒的兩條族群問題解決之道,其一是種族主義的排外運動——美國最早的種族主義運動就是在這段時間誕生的。二是教育改革——新教徒中的精英分子開始推動公立教育,旨在讓那些移民家庭的孩子接受一整套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用紀律約束他們的行為,不準遲到、不準曠課(為此甚至還專門立法),從而把他們變成可以接受的,行為舉止和盎格魯新教徒一致的「自己人」。從小學到中學教育的一層層公立教育系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最開始的時候,這套系統尚未影響到大學。大學文憑在早期美國社會中意義不大,它和中小學教育、學院教育,是完全平行的幾個不同系統。

到了19世紀,新教的不同派別為了搶奪信徒,建立了大量的學院,作為自己宗教力量補充、更新、擴張的文化武器。這些學院擴張太快,開始面臨嚴重的經營危機,很多學院在經濟上難以為繼,倒閉者大有其是。於是,不少學院開始向綜合性大學轉型。因為「大學」傳統上以大量儀式、社交活動聞名,這些元素正好和上層精英此時極為焦慮想要維持的盎格魯-新教文化統治地位息息相關。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共同推動了美國大學在19世紀末的崛起。它也逐漸建立起了和小學、中學教育的序列——大學開始把中學文憑作為入學的基本要求。

20世紀中葉,主流白人文化的社會控制,和愈發激烈的族群沖突之間激烈地對立起來。對飽受隔離、歧視和系統性壓迫的黑人來說,教育系統是他們最不指望能夠改變自身處境的道路。1960年代,是校園之外的黑人社會運動和民權運動帶動校園內的學生運動。但民權運動中間的溫和一派,為這兩者之間達成和解提供了一個機會——通過施行教育系統中的種族平權,改革者試圖讓黑人更多進入教育這個精英選拔系統,從而分享一些政治權力,減少激烈的社會沖突。

但諷刺的是,時隔多年之後,美國的公立基礎教育水平飽受批評,從私立高中到私立大學的精英教育雖然在分數上體現對黑人的平等,學費卻居高不下。好不容易進入這一系統的黑人學生發現,和自己競爭精英地位的白人學生參加各種昂貴的社交活動,兄弟會姐妹會,這些活動幫助他們拉人脈、找工作,黑人進入了大學卻發現大學中還有一重門檻……教育平權並不妨礙盎格魯新教文化繼續維持對大學文化的壟斷,而旨在解決種族問題的平權法案卻更多停留在語言和數據上,格外尷尬。

教育問題作為美國例外論

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來說,美國社會和歐洲社會格外不同之處之一,是它的社會斗爭的基本單元由種族而非階級組成。不像歐洲那樣有成千上萬工人參與激烈而鮮明的階級斗爭——美國的工人階級直到二十世紀才登上歷史舞台,社會主義在美國也「晚育」得多。

這構成了美國教育問題的另一個死結:它是美國種族政治的產物,而之所以種族政治是美國的政治傳統,是因為在美國歷史上,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社會沖突被迫以碎片的、去中心化的方式展開。

柯林斯對此有很獨到的見解。在歐洲國家,現代化的結果是形成了很大的國家官僚系統和強大的中央政府,全國的政治、商業、文化精英是高度重合的,基於大資本壟斷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但是在美國,從19世紀開始,雖然呈現出農業人口比例下降,工人比例上升,工業的大資本壟斷程度上升的趨勢,但這些趨勢沒有在20世紀一直繼續下去。這意味著,到了20世紀,已經成為最發達國家的美國,在擁有一定的全國性的大壟斷資本和一定數量的城市工人階級的同時,仍然保留著大量中小規模的地方商業精英,很多地方維持著非常「本地」的生活。

這種局面源於美國土地廣袤、資源豐富,市場巨大,使得全國性大資本寡頭競爭的同時,仍為地方經濟精英留下了空間;而早期的政治和商業博弈中,商業力量壓制了政治力量,美國的中央政府難以足夠強勢——地方精英網路龐大,州權較大,地方自治力量強大;這種「去中心化」,在很多人看來是美國社會繁榮的保證。而這也意味著中央-地方的矛盾和階級矛盾、種族矛盾同時存在。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國家,美國社會的縱向分層沖突——階級沖突、種族沖突,被中央-地方的沖突橫向切開、切碎了。本來,種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的交織,已經讓階級問題的動員力量有所弱化,加上地方與中央的「去中心化vs中心化」矛盾,各類問題就被導向了更多的出口。比如,處理族群斗爭而形成的進步教育理念是很好的,但是為了在多元龐大的國家中維持全國層面文化通貨的「流通領域」,他們要引入大量的積分、考評制度,這樣教育一定會成為官僚化的,更加註重文憑的一條流水線,痛恨官僚主義的地方精英和普通人已經對這種建制力量極其不耐煩。但如果不這樣做,指望地方精英改善不平等問題又太過困難,1957年因招收黑人而需要聯邦政府派兵進入小石城的事件,就充分說明了這種難處。

在可見的未來,美國政治的基本運作特點顯然不可能發生根本的改變。或者說,雖然政黨輪替、誰做都差不多的穩定政治制度可能會在特朗普時代風雨飄搖,但是暗藏的種族政治與中心化-反中心化政治的矛盾,反而會更鮮明地顯現出來。在這種背景下,不同的族群通過教育實現自身利益、搶奪精英位置從而搶奪社會主導權的沖突和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多元文化主義的教育理念,不可避免要面對多重的極化挑戰。這是美國教育相對於其他國家經驗的無奈的「例外」。

迷思與更多迷思

在教育問題上,隨著現實政治的演變,美國政治與眾不同的復雜結構逐漸顯山露水。而其求解之策也愈顯艱難。

對貧富的想像從未停止:桑德斯這樣的左翼政治人物,呼籲用普及教育和廉價教育解決問題。這種想法建立在對低收入階層的團結想像上;許多研究則認為,是低收入的白人背棄了自己的階級身份,送了反建制的大商人特朗普入主白宮。很多人因而把沒有「團結無產階級」的鍋留給了民主黨背。

但教育領域的沖突,正側面反映出貧富問題忽略了種族一面。如果我們用階級理論,用銹帶來理解特朗普的上台,那我們如何理解他致力取消種族平權教育的行為?結論是,在這樣的施政背後,種族政治的線索要比階級政治清楚得多,削減教育領域的平權,徹底揭開教育領域的薄薄補丁,讓盎格魯新教主流文化在教育領域的統治完全浮出水面。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系的Diana C. Mutz就基於研究認為,白人身份在國內外遇到挑戰,對美國白人選民投特朗普的影響,要比國內經濟問題的影響大得多,而這種影響在城市中產白人中,也是存在的。可以說,在進步主義利用聯邦政府,在教育性別等議題上獲得各種形式勝利之後之後,反對中央建制的地方精英和擔心自己地位不保的白人種族主義合流,形成了一大波反彈。

在這種局勢面前,進步主義的教育改革是無力的。抱持進步主義的教育改革家們認為,既然今天高校全是照本宣科和考試第一,我們不如推崇「素質教育」,「快樂教育」,讓教育「學有所用」,不讓課堂充滿空洞無物的宣教。但當教育暴露出作為政治斗爭場地的猙獰一面時,這些想法一下子就一點也不「進步」了。

在美國社會中,桑德斯的教育政綱看似已經非常激進。然而按照柯林斯的觀點,這仍然只是增加文憑膨脹。柯林斯要激進得多,他認為應該由國家廢除文憑制度,嚴格禁止任何有文憑要求的僱傭關系,乃至廢除義務教育,在大量職業中引入學徒制度,廢除原有的等級秩序……1970年代的他似乎對美國文憑制度出現危機極為樂觀。「文憑經濟學」的崩潰成為馬克思式的資本主義崩潰論的美國預言。

但是,既然「文憑通脹」底下,還遮蓋著未解決的種族問題,而再往下還滲透著「去中心化」的政治矛盾。文憑膨脹的危機最終只會讓危機在它之下的層面爆發。既然不平等問題是因,文憑通貨膨脹是果,既然社會政治的斗爭是因,文化系統的形塑是果,那麼寄希望於改變結果以改變肇因,可能從一開始就並非真正改變結構的思路。文憑經濟學本應作為資本主義體系的表徵而率先爆發危機,然而危機卻直接以更劇烈的形式爆發了。以至於美國學院至今仍然可以延續著學院授予的經濟游戲,但學院外,社會運動、抗議遊行、選舉動員和圍繞著政黨人事更迭的爭奪,已經愈演愈烈了。

存在就有他的理由。

消息來自鳳凰網。

⑼ 社會階層固化會產生什麼危害

對於來自草根家庭的高學歷自殺者,他們從小以來所形成的「學而優則仕」、「知識就是力量」的觀念和自我的優勢認知,被殘酷不公的現實擊得粉碎,讀了這么多年書才發現「世界不是屬於他們的,而且歸根結底地不是屬於他們的」。

所以出於對社會環境的失望和對自己前途的絕望,選擇自我毀滅來獲得一種終極意義的平衡。對於整個社會和國家來說,需要精英來擔當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大任,一個階層固化的社會,由於缺乏公平的競爭、選拔和退出機制。

來自弱勢群體的精英無法躋身社會的中高層,領導發展和變革,同時獲得相應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另一方面,大量把持這些優勢社會地位的強勢集團子弟,他們唯一動力和目標就是不惜犧牲國家利益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缺乏進取和創新精神。

(9)階層固化與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知識主導的社會階層劃分

1、知識豪強。知識經濟時代,它是一個全球性的大生態。現在控制了IT,文化傳媒、創意產業的巨頭們,他們既輸出信息化基建和入口,也輸出內容等各方面的標准。

同時,他們還輸出一種新宗教,知識經濟時代的全新宗教,這個宗教就是商業意識形態。知識豪強,是知識經濟的首要運營者和引擎。

2、知識地主。知識豪強們負責做夢,知識地主們,則負責編制這些夢。他們是知識豪強這個夢工廠下游的代工廠。他們負責,把夢工廠裡面的夢想,變成現實,交到用戶的手裡。

3、知識富農。在夢工廠和代工廠裡面,有一技之長,進行價值建設者。比如那些年薪幾十萬甚至過百萬的程序猿,設計師,策略師,金融礦工們,架構師們,編劇們,等等等,以及由這類人所結成的小團隊,他們都是知識富農。

4、知識佃農。自己沒有創意能力,沒有知識輸出和價值建設能力,只能買別人的版權和IP,用自己的平台和流量,租別人的知識來組織生產。

5、知識流民。知識的更新,嚴重的跟不上了時代的發展。他們被時代拋棄了,也越來越看不懂這個世界。成為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孤島。

熱點內容
比特幣硬分叉的產生 發布:2025-07-15 16:41:34 瀏覽:91
湖州客運中心站有沒有去上海的車嗎 發布:2025-07-15 16:36:35 瀏覽:165
禁止比特幣交易人民網 發布:2025-07-15 16:16:37 瀏覽:677
幣圈三大忌口訣 發布:2025-07-15 16:11:20 瀏覽:214
幣圈一級市場項目凸顯 發布:2025-07-15 16:11:18 瀏覽:645
星際聯盟礦機是哪個公司的 發布:2025-07-15 15:58:02 瀏覽:355
幣圈雷達模式 發布:2025-07-15 15:41:31 瀏覽:479
gaea區塊鏈 發布:2025-07-15 15:37:29 瀏覽:772
怎麼將比特幣變成現金 發布:2025-07-15 14:55:29 瀏覽:530
幣圈毒瘤徐 發布:2025-07-15 14:42:37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