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社會心理
❶ 說說網路如何促進民主政治的進步
21世紀是個網路的世紀,網路越來越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廣泛性的大眾交流和社會聯系媒介。它對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社會生活高速發展的同時,網路就像一把雙刃劍,對政治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主要從民主政治這一方面來研究網路政治參與對當今政治發展的影響。網路使我們更快的接收一些信息,但也容易被一些錯誤的信息誤導,我們應權衡利弊,使網路對政治發展發揮更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字:網路政治參與民主政治影響
一、問題的提出
網路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開始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購物娛樂都可以由網路實現,各種各樣的事件也通過網路這一媒介被民眾認知,小悅悅事件、我爸是李剛事件甚至溫州動車事件第一時間我是在網路上的帖子里得知的,這些事件都增強了網民的政治意識,使得網路空間中誕生了一種新的政治現象:網路政治參與。網路政治參與影響了當代政治發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民主政治上有深刻的影響。
所謂網路政治參與,簡單的可以理解為普通民眾在網路環境中通過合法途徑,影響政府決策或是公共管理的活動,實現網路政治參與的方式也呈現多樣化姿態,如:網路選舉、網路信訪、網路聽證、網路輿論、網路監督等。因為其具有易實現、成本小、影響大、互動性強的特點,目前網路政治參與也越來越受到上至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的關注和重視。如今,網路政治參與已成為當合政府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傾聽民聲、匯聚民智的重要渠道,也是普通民眾進行社會監督、權益維護和意願表達的有效途徑。
但是網路政治參與在我國發展處於起步階段,在發展的過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有些網民網上惡意發表煽動言論,使得民眾恐慌,引發對政府的不滿,而且網民在參與過程中的合法性、代表性、秩序性和理性各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從政府方面來說,政府的引導和使用過程中也存在有反應能力弱、引導不規范、體制不完善、平台技術滯後等方面的全都,所以要積極的研究網路對政治的影響,使得網路中的政治參與能夠更加規范化發展。
皮尤研究中心「網路與美國生活」項目組開展了此項調查,他們稱: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我們首次發現半數以上的選民為了政治目的而上網。調查結果顯示,55%的美國成年選民以及74%的網民稱,他們上網獲取選舉新聞和信息,或者與其他人就總統選舉進行交流。奧巴馬的支持者中有20%在網上分享政治消息,還有18%登記接收競選新聞的自動更新,而麥凱恩的支持者中這個比例分別為16%和9%。
二.網路對民主政治的影響
伴隨著「網路政治」的演進和電子政府的全面推進,「網路民主」在未來會朝著厚實的方向發展,其作用的性質和范圍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勢必對民主政治發展發揮越來越大的實質性影響。從影響效應來看,既有積極、正面方面的,也消極、負面方面的。總體上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實的有限性與發展空間的無限性
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網路民主」尚處在初級階段甚至是萌芽時期,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程度的有限性,表現為有限民主。從主體來看,盡管進入網路的人數越來越多,但從
總體上看,目前仍然占總人口的少數。傳統意義上的民主形式仍占據主導地位,在可預見未來仍會佔主導地位。但是,社會的信息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而且其程度和廣度也在不斷發展,伴隨著「網路政治」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政治的健全發展,「網路民主」對民主政治的作用形式、范圍、程度將越來越擴大。且網路強大的技術能力和網路覆蓋面的持續擴大,在「網路社區」信息交流、意見表達、政治參與等方面將會發揮難以估量的作用,其未來發展具有很廣闊的潛在空間,對政治發展的影響也就顯而易見了。
(二)作用方式的無形和作用效果愈益顯著
「網路民主」的非正式性、滲透性特徵決定了「網路民主」作用形式的隱形化。它只能是通過傳播有關信息、政治意見、政治觀點產生聯系互動、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影響社會輿論形成、充當輿論監督中介等,以潛移默化的形式來影響和作用於政治參與中的人們的政治判斷和政治選擇,從而影響民主政治發展進程與狀況,但其作用是間接的、無形的、滲透的、有限的。但是,隨著電子政府建設和電子政務的迅速推進並成為政府未來發展和建設的趨勢和方向,「網路民主」不僅將對現實民主政治發揮重大影響作用,而且極有可能會朝著現實民主形式方向開始實質性突破。
(三)作用效應上鮮明的「雙刃性」
「網路民主」可以充分實現人民參與政治過程的直接性、真實性、平等性。迅速、直接、真實地掌握、了解全國范圍內的政治、經濟、社會真實情況,大大增強行政過程的透明性、互動性,從而增加行政過程的民主化、科學化程度,擴大了社會公眾參與體制內民主的范圍和形式。
但是,「網路民主」也有其相對性甚至是破壞性、欺騙性的一面。網路作為一個信息平台,在提供一些真實、有效信息的同時,還會摻雜有許多無效、虛假甚至惡意信息,信息失真可能會誤導公眾,公眾為失真的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斷和評價就會發生偏差。來自於信息形成者、傳播者所帶有的主觀色彩,浸染著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和目的性特徵無不影響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而且無論是一般公眾還是政府都存在惡意誤導的可能性,「網路民主」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虛假性、欺騙性。
另外,「網路社區」中經常蔓延的「情緒式民主」又使「網路民主」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由失真、過濫的信息煽動起來的公眾情緒所製造的膚淺的、虛假的民主,可能讓決策者在人聲鼎沸的公眾情緒面前無法保持理性,極大地影響社會公平和公正以及行政決策的效率。國家決策一旦為大眾情緒左右,就會產生不利的後果,從而損壞國家的整體利益。「劉涌案」、「沈陽寶馬案」一方面表現了公眾參與對司法過程的監督作用,但同時也說明了「情緒式民
主」對司法程序公正的干擾所表現出來的破壞性。
三.「網路民主」建設進程中的對策思考
(一)積極推行「電子政府」建設,主導「網路民主」發展方向與進程
從發展趨勢和發展潛力來看,隨著網路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網路民主」所標志的直接民主形式作用的范圍必然會持續擴大,作用程度也會愈益提高,這符合民主發展的方向。而從「網路民主」的特性來看,其作用的性質和方向呈現一定程度的非正向性,因此必須加強對「網路民主」建設的引導,通過「電子政府」建設去整合、主導「網路民主」發展。首先,要加快「電子政府」的網路信息平台建設,為建立政府與公眾制度化互動機制提供前提。正視並滿足公眾參與民主和行政過程的願望和需求,為政務公開和依法執政創造條件。其次,實行政務公開,建立制度化信息交流機制,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依法執政。將公民參與納入決策全過程,從決策目的、決策目標的設定、決策方案的選擇到決策的執行過程、結果狀況等都要廣泛吸收公眾參與,反映公眾願望和要求。同時為公眾實現民主決策和當家作主提供途徑。還可以主導輿論導向,有效消除公眾非理性民主、情緒式民主帶來的消極後果。
(二)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和主流網路媒體培植,佔領「網路輿論」陣地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在信息發布和傳播中的地位愈發不可替代,人們對網路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增強,而且由於網路邊界的無限性、模糊性,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參雜在一起,魚目混珠,真假難辨,當然也包括一些敵意的、不健康的信息和宣傳,直接威脅到我國的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面對這樣一個趨勢和狀況,我們必須採取應急對策,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培養自己的主流媒體,改善宣傳方式和手段,擴大宣傳范圍和影響,來主導「網路輿論」和社會輿論,為經濟建設就政治文明建設創造安定的政治社會環境。
(三)實行必要的網路管制,保證網路健康發展
由於「網路社區」的無邊界性、滲透性、隱匿性、失控性,「電子人」屏蔽了其社會身份後其網路意識和行為發生了一定的變異,法律規制力和道德約束力大大弱化,網路信息發布和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控制。因此一些惡意信息、虛假信息、垃圾信息在網路中肆意泛濫,網路上的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屢屢發生,各種掩蓋事實真相,醜化、誹謗、攻擊政府的謠言也大行其道,必然損害網路民主的健康發展,有必要採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對網路進行適度規制。在形式、內容、觀點等方面設置柵欄進行管制,管制發表言論的形式、發表言論的內容主題、發表言論的內容觀點。以維護網路正常秩序和「網路民主」的健康運行。
❷ 社會表徵理論是什麼
介於社會學、心理學與人類學的交叉視角下,關注不同社會背景中的社會知識的建構、轉換和現實問題的社會心理學範式
❸ 去中心化交易所排名前三的是哪三家
去中心化交易所排名前三:
1、UniswapV2
UniswapV2是完全部署在以太坊鏈上的DEX平台,基於「恆定乘積自動做市「模型【儲備池模式、鏈上撮合、鏈上清算】,並促進ETH和ERC20代幣數字資產之間的自動兌換交易。UniswapV2的交易設計與傳統的限價訂單模型不同,UniswapV2協議為每個ETH和ERC20代幣交易對創建了單一的流動性儲備。
❹ 兒童心理學作業調查法的特點是什麼有幾種方式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作業
1、學前兒童心理學--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發展心理的一個細分學科,研究對象是0--6歲的兒童,學前兒童心理學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2、縱向研究--對一個或一組兒童進行定期的、系統的隨訪觀察(即追蹤),找出心理發展的系統特點
3、實證研究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大量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4、橫向研究--在同一時間對某一個年齡組的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進行觀察,求出某種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幾個年齡組兒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較
5、直覺行動思維--所謂直覺行動思維,就是兒童在動作中進行思維,這種思維的進行離不開兒童本身對物體的感知,也離不開兒童自身的動作
6、具體形象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是指依賴於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以及對表象的聯想而進行的思維
7、記憶策略--記憶策略是指我們為提高記憶效果而採用的手段以及對自身記憶活動的有意識控制的心理活動
8、自傳體記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體事件的記憶叫自傳體記憶
9、記憶恢復--記憶恢復是指學習某種材料後,相隔一段時間所測量得到的保持量,比學習之後立即測到的保持量要高
10、自我中心語言--在語言方面的自我中心則表現為講話者不考慮他在與誰講話,也不在乎對方是否在聽他講話,他或是對自己說話,或由於和一個偶然在身邊的人共同活動趕到愉悅而說話 11、同伴關系--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系,或者主要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 12、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包括謙讓、幫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贈等
13、依戀--依戀是嬰兒與母親或是其他養育者之間形成的親密的、持久的情感關系
14、移情--當一個人感受到對方的某種情緒時,他自己也能體驗到相同的情緒,心理學上稱為移情
15、性別穩定性--指兒童對自己的性別不隨其年齡,情境等變化而改變這一特徵的認識 16、觀察學習--通過觀察他人(范型或稱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新行為 二、填空題(每小題2分,共44分)
1、發展的連續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積累的)過程。 2、在心理學中通常把實驗的研究者稱為(主次),把被研究者稱為(被主次)。 3、母親年齡對胎兒的影響主要指(年齡偏小)與(年齡偏大) 4、遺傳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要的物質前提) 5、發展的社會性是指個體的心理發展不能脫離(社會條件)
6、對關鍵期的理解,與其說是個體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說是對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學習水平)更為妥當。
7、發展的階段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過程是由一個個(特定的發展階段)組成的。 8、縱向和橫向的研究取向具體體現為(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三種方法。
9、個體心理是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個體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這就體現了(發展的普遍性)
10、發展的差異性是指每一個兒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發展速率)、(特色和風格)等,從而構成個體間心理發展的不同。
11、調查法包括(談話發)、(問卷法)、(測量法)和(產品分析法)四種。 12、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實證研究法)和(理論研究法)兩大類。 13、具體形象思維的特徵是(具體性和形象性)、(開始認識事物的屬性) 14、復發性中耳炎是導致兒童(聽力損傷)的普遍原因。
15、對於嬰兒來說(身體)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16、視敏度就是視覺辨別的精細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視力)
17、美國心理學家范茨專門用(視覺偏愛)的方法研究了嬰兒對形狀的辨別和偏好。 18、嬰兒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體事件的記憶叫(自傳體記憶)
19、直覺行動思維一方面使兒童的動作(得以協調)一方面把客體從時間和空間上(組織起來) 20、兒童情緒的調控能力和調控方式與(氣質)有重要聯系。 21、具體形象思維主要表現在(幼兒期)
22、盡力減少環境中的(噪音)是保護兒童聽力的重要保障。
23、由於整體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較低,幼兒的記憶以(無意識記)為主。
24、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按(直覺行動思維)在先,具體形象思維)隨後,最後(抽象邏輯思維)的順序發展起來的。
25、多通道知覺主要指(視覺--聽覺)、(視覺--觸覺)、(視覺--動覺)之間的聯合。 26、顏色視覺方面的一個重要缺陷是(色盲)
27、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設計的視崖裝置是(知覺研究)中的一個經典實驗裝置。 28、研究表明兒童方位知覺的發展順序為:先(上下),再(前後),然後是(左右) 29、嬰兒的情緒和情感表現為易(變換)易(沖動)易(感染)易(暴露)的特點。
30、兒童在玩皮球,一會兒皮球滾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結束了。這一過程反映了他們思維的(直觀性與行動型)的特點。
31、皮亞傑根據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將感知運動階段劃分為(6)個子階段。 32、學前兒童晚期時其思維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
33、6、7歲時兒童的腦重約(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腦重的90%。12歲達1400克(即成人腦的平均重量)。
34、兒童記憶策略的表現有(視覺復述策略)(特徵定位策略)(復述策略)(組織性策略)(提取策略) 35、隨著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逐漸開始消除,即開始(去自我中心化) 36、(角色游戲)是兒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進行的游戲。
37、柯爾伯格採用縱向法提出了他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道德發展理論。
38、安思沃斯發現兒童有著四種不同的依戀模式(焦慮--迴避型)、(安全型)、(焦慮--反抗型)、(紊亂型)
39、處於象徵期的兒童開始畫人,但是這些"人"具有同一個特徵,即光光的腦袋上長著長長的尾巴,因此,人們把兒童早期畫的"人",稱為(蝌蚪人)
40、學前兒童口語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結構)、以及(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等方面。
41、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分為(前道德階段)(0-2歲)、(他律道德階段)(2-7歲)、(自律道德階段)(7-12歲)(更高水平的道德階段)(12歲以後)
42、電視的負面效應是由於社會對媒體的(使用不當),或者是(家長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43、操作性游戲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無目的游戲)、(功能性游戲)、(結構性游戲)_三個發展階段中。
44、兒童的社會化語言有(適應性告知)、(批評和嘲笑)、(命令請求)、(威脅)、(問題與回答) 45、兒童在音樂世界中扮演著(音樂的感知著)、(音樂的表現著)和(音樂的欣賞著)的角色。
46、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兒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詞稱為(積極詞彙)
47、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工具性侵犯),一種是(敵意性侵犯) 48、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同伴群體中的評價標准出現之前(教師)是影響兒童最有力的人物。 49、喜歡的(物體)和(顏色)是兒童評價作品好壞的兩個標准。
50、自我中心語言分為三個范疇(重復)、(獨白)、(雙人或集體的獨白)
51、心理學家Parten根據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社會性參與程度將游戲分為(獨自游戲)、(平行游戲)、(聯合游戲)和(合作游戲)
52、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水平)關系比(垂直)關系對兒童的影響更強烈、更持久。 53、微笑是嬰兒的第一個(社會性)行為。
54、在兒童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兒童或者對詞義不十分理解,或者雖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確使用的詞稱為(消極詞彙)
55、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有力地說明了(母愛)對於兒童的不可替代性。
56、氣質有(類型)的差異而無(好壞)的區別,每種氣質類型都有其(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 57、個體的發展取決於成熟,而成熟的順序取決於(基因)決定的時間表。 58、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兒童3歲時開始意識到(願意)和(應該)的區別。
59、學前兒童自我評價的特點表現為從(依從性評價)發展到對自己個別性和多面性評價。 60、教育既要(適應)兒童的智慧結構,又要(促進)這個結構的不斷發展。
61、學前兒童自我評價的特點表現為從對自己外部行為的評價到對(內心品質)的評價。 62、嬰兒三種不同的典型氣質類型是(容易撫育型)、(撫育困難型)、(啟動緩慢型) 63、觀察他人的過程有(注意)、(保持)、(運動復現)、(強化和動機)等4個組成部分。 64、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自我評價)的發展。
65、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第一種水平叫作兒童(現有發展水平),第二種水平是可能發展的水平,稱作(最近發展水平)
66、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標志。 67、兒童在成熟之前,處於學習的(准備狀態)
68、學前兒童自我評價的特點表現為從(主觀情緒性)評價到初步客觀的評價。 69、學前兒童性格特徵表現為(好動)、(好奇好文問)、(好模仿)、(好沖動) 三、簡答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1、應當如何理解"關鍵期"的概念?
關鍵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得以形成的意思。這是著名習性學家洛侖茲1935年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
關鍵期一方面說明個體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更說明個體對對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學習水平更為妥當。
關鍵期是個體對某一刺激特別敏感或發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發展階段。 2、試述橫向和縱向研究的優缺點。
橫向研究的優點:時間短且省力;數據有代表性和穩定性; 橫向研究的缺點:難以尋找轉折點;有抽樣誤差;
縱向研究的優點:直接測量可得到第一手資料;對某種心理現象的探索; 縱向研究缺點:研究耗時費力;難以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 1、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會產生什麼影響?
身體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身體的分離包括與父母過早地別離等,心理的分離包括情感剝奪,精神虐待,在團體中受排斥,不為集體接納等,親子交流眼中時,會引起兒童的悲傷,而悲傷痛苦的表現形式,當孩子和熟悉的照料有長期分離或得不到成人的細心照料,就會產生極度的悲傷,出現分離性焦慮
❺ 區塊鏈在 去中心化金融 中起到什麼角色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是指區塊鏈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區塊鏈是全網統一的,因此從邏輯上看是中心化的。從架構上看,區塊鏈是基於對等網路的,因此是架構去中心化的。從治理上看,區塊鏈通過共識演算法使得少數人很難控制整個系統,因此是治理去中心化的。
❻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❼ 網民的從眾心理會因為網路的隱蔽性而有所減輕嗎
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討論一下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從眾心理產生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社會孤立動機的存在
2、「意見環境」的壓力
3、優勢意見的大膽表達
這些原因是否在網路環境下發生了變化呢?
首先,我認為,網路環境下社會孤立動機依然存在。人們對於「社會孤立」存在恐懼是一個社會心理的一般論斷,並不會因為使用媒介的改變而發生明顯的變化;網路空間中個人的確會變得更加大膽,但這並不是由於人們克服了對「社會孤立」的恐懼,而正是題主所說的網路隱蔽性等原因使社會孤立恐懼的條件出現了暫時性缺位
其次,網路環境下的意見壓力有時更甚,網路隱蔽性隱藏起來的是用戶真實的信息,但卻不會隱藏感受,網路的隱蔽性其實是將用戶置於更大的輿論場中,因意見相左而產生的網路暴力的存在仍然是從眾心理的主推手
再次,網路時代確實下放了話語權,但「去中心化」的網路空間實際迎來了「再中心化」,作用社會資本的社會精英以及群體傳播中的意見領袖往往具有更多定義事實及意義的更多可能性,成為新的主導性力量,從而將自身意見包裝成優勢意見,因而對於一般性公眾具有較強的引導力。
❽ 去中心化都有哪些特點及內容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其只能出現在擁有眾多用戶或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用戶都可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通俗地講,就是每個人都是中心,每個人都可以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這種扁平化、開源化、平等化的現象或結構,稱之為「去中心化」。
同時「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典型特徵之一,其使用分布式儲存與算力,整個網路節點的權利與義務相同,系統中數據本質為全網節點共同維護,從而區塊鏈不再依靠於中央處理節點,實現數據的分布式存儲、記錄與更新。而每個區塊鏈都遵循統一規則,該規則基於密碼演算法而不是信用證書,且數據更新過程都需用戶批准,由此奠定區塊鏈不需要中介與信任機構背書。
去中心化的特點:
去中心化首先體現在多樣化上,在網路世界不再是有幾個門戶網站說了算,各種各樣的網站開始有了自己的聲音,表達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愛好,這些網站分布在網路世界的各個角落裡張揚著個性。
去中心化其次體現在人的中心化上,去內容中心化成為趨勢,人成為決定網站生存的關鍵力量。以缺乏互動的個別人建站變成了以圈子的形式來聚合人才貢獻自己的智慧,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革。即用戶為本,人性化。
去中心化的內容:
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❾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❿ 去流量化什麼意思去中心化又是什麼意思希望通俗易懂
去流量化就是可以將所有的社會化資源聚合起來,一鍵分發資源。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體系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能夠自由銜接,構成新的銜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構成非線性因果關系。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相等性的體系現象或結構,稱之為去中心化。
(10)去中心化社會心理擴展閱讀:
相對於前期的互聯網(Web 1.0)年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發生,而是由整體網民一起參加、權級相等的一起創造的成果。任何人,都能夠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一起生產信息。
跟著網路服務形狀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鼓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供給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加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一起進行內容協同創造或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