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去計算中心
㈠ 廣東省科學院與F1科院廣州分院合並了嗎
2019年是廣東省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十周年。
十年來,省院合作行穩致遠,在科技創新發展上頻亮新招。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構建了覆蓋全省的「一園(明珠科學園)一廊(深圳一東莞一廣州一佛山科技創新走廊)一網路(科技服務網路)一體系(國家大科學裝置體系)」科技創新生態,探索出一套符合廣東特色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成為廣東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
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中,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繼續排名第一,連續第3年全國居首。在區域創新能力5個評價維度中,廣東省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3個維度全國領先。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指出,院省啟動全面戰略合作以來,雙方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研究機構布局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務實合作,取得了可喜進展和顯著成效。他表示,中科院將與廣東省通力合作,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廣東省對院省雙方合作給予高度評價。2018年11月舉行的廣東、中國科學院全面戰略合作領導小組會議指出,希望雙方進一步完善省院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平,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新貢獻。
促進「國家隊」優秀人才和科研資源匯集廣東
2009年1月22日,中科院與廣東省在廣州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拉開了院省全面戰略合作的序幕。協議簽訂當天成立了合作領導小組並舉行第一次會議,審議了《中國科學院 廣東省人民政府全面戰略合作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在全面戰略合作的定位上,《規劃綱要》著眼於推動院省合作從以往的技術和項目層面的合作,上升為技術與成果、創新資源、創新能力的轉移轉化;從單項的、短期的合作,上升為系統、全面的戰略合作;從以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合作擴展到覆蓋廣東各地市的全面合作,在廣東共建國家科技創新的新高地,全面提升廣東在國家科技戰略布局中的地位。
院省雙方做好頂層設計,按照「需求牽引、規劃先行、平台依託、項目帶動、人才集聚」的原則,以共建國家科技創新新高地作為共同目標。十年來,院省雙方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協議,推動一大批重大項目和成果落地廣東。
科技資源、創新人才相對匱乏,是廣東省自主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
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表示,中科院與廣東省的緊密型合作,促進了「國家隊」優秀人才和科研資源匯集廣東,為推進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匯聚磅礴力量。
目前,中科院在粵院屬單位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海洋開發、資源環境、生態保護、新能源與新材料、生物醫葯、先進製造、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雲計算等,在廣東的科研布局日臻完善。
目前,中科院相關單位在粵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共同設立科技產業基金8支,總規模28.15億元,建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個,成立產業創新聯盟48個。
在廣東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已居全國前列
2018年8月23日,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中國散裂中子源這項「國之重器」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導的科學力量更多地承擔了「引領者」「顛覆者」的重任。2014年6月,院省聯合成立「中科院與廣東省共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領導小組」,經院省雙方共同努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8年11月,院省簽署《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提出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核心,爭取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目前共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建成2個(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建6個(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廣州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深圳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裝置),啟動預研5個(東莞南方光源、極端海洋環境綜合科考系統等)。
廣東已成為國內「十二五」以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布局建設較多的省份之一,成為提升廣東省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去年4月27日至28日,中科院副院長張濤到廣東省調研大科學裝置建設情況時指出,大科學裝置是我國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體現,對於基礎研究非常重要,建設不是目標,關鍵是要利用好裝置,產出更多國際領先的原創成果。他表示,目前在廣東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已居全國前列。
大科學項目的引領,大科研平台的支撐,形成了廣東建設科技新高地戰略布局。2019年11月,院省共同編制完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爭取向國家申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
為提升廣東科技創新能力和整體科研水平,中科院不斷加強在粵研究機構的建設和部署。目前,中科院相關單位在粵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與企業共建技術創新平台300多個,已成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由中科院、廣東省和廣州市2002年共建的華南植物園項目,開啟了「大手筆」院地共建大型科研機構的先河。如今,華南植物園已發展為集科學研究、植物保育、知識傳播、資源利用於一體的高水平國家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是由中科院、廣東省和廣州市三方共建,從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化學生物學、感染與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裝備研製等研發的科研機構,於2006年3月獲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立,是中科院第一個與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發機構。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由中科院與深圳市於2006年共同建設,香港中文大學參與建設。該院13年來已建成9個研究平台、累計孵化企業總計759家,持股企業超過227家,估值過億的達28家,與企業共建100個聯合實驗室,成為深圳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佼佼者。
由中科院與廣州市於2005年共同建設的廣州中科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廣州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院三所一中心」的架構,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中科院平台型技術轉移中心和中科院創新集群建設園區之一。
中國科學院雲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成立於2011年10月,是由中科院與東莞市共建的大數據、雲計算研發機構。該中心匯聚了包括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內的8家研究所人才、技術和設施,擁有國內首個自主產權的雲計算平台。
院省合作以來,大批中科院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入粵,構建了院省合作人才會聚的通道。至2018年底,中科院廣州分院系統在粵8家研究所職工總數4483人,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44個,研發規模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為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落地廣東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8年12月,中科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廣州分院系統的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植物園、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等單位分別因在深海科考和載人深潛器技術、《中國植物志》編研及生物多樣性研究、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等方面的卓越貢獻而榜上有名。
此外,廣州能源所自主研製的鷹式波浪能發電技術成功入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於2018年在陝西藍田發現新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將古人類活動遺跡的年代向前推進了約50萬年。
院省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在新一輪創新大潮中,廣東迎來「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
白春禮在中科院廣州分院調研時指出,廣州分院及分院系統各單位要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為契機,充分發揮中科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優勢,全面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在支持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方面,廣東啟動建設的三批次10家省實驗室中,中科院相關研究機構深度參與了6家,包括再生醫學與健康(廣州生物院等)、材料科學與技術(高能所/物理所等)、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長光所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南海所等)、化學與精細化工(廣州化學等)、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近物所等)。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廣東省實驗室已引進高水平人才團隊200餘個,匯聚8家香港科研機構、40餘位港澳科學家參與建設。
在共建高水平研究機構方面,中科院在粵部署新增了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幹細胞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廣州分部)、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研究中心、中科院核心植物園特色研究所、中科院葯物創新研究院華南分部等四類機構。
在廣東省公布首批建設的8家高水平研究院中,以中科院力量為主建設的達7家,包括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廣州)、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廣東(佛山)研究院、廣東琴智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等。
在共建科教融合園區方面,2018年1月,中科院大學與廣州市簽署協議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同年11月,中科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辦學協議,依託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並於2019年10月獲批納入廣東省高校設置規劃,正式開始籌建。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項目正式啟動。
新一輪院省合作將在建設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機構、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學科群、世界一流的科技型企業、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世界一流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切實開展深度合作,助推廣東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引擎,助力廣東早日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
【記者】卞德龍
【通訊員】孫金龍 馬學濤
圖片由中科院廣州分院提供
【作者】 卞德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㈡ 中國科學院在哪個省
北京市三里河路52號
中國科學院(英文名稱: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中科院)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1949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進駐北平,開始醞釀中國科學院,由郭沫若負責。1949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由陸定一負責籌備建立科學院,惲子強和丁瓚協助,錢三強和黃宗甄參與。
中國科學院的發展:
2019年1月31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5月13日,作為第一批倡議方,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發起「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倡議。
2020年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正式揭牌。
2020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揭牌儀式在贛州市舉行。
㈢ 高能性計算機「元」的安裝地在那
一般都是安裝到一些大公司裡面。
超級計算機是指能夠執行一般個人電腦無法處理的大量資料與高速運算的電腦。就超級計算機和普通計算機的組成而言,構成組件基本相同,但在性能和規模方面卻有差異。超級計算機主要特點包含兩個方面:極大的數據存儲容量和極快速的數據處理速度,因此它可以在多種領域進行一些人們或者普通計算機無法進行的工作。
「元「系統分兩期建設,一期計算能力達每秒300萬億次,2015年將達2000萬億次,融合多種計算資源,包括NUMA架構大內存節點、Intel MIC和Nvidia GPU高性能加速處理器、遠程可視化節點以及基於龍芯、申威國產CPU的異構環境,適應多學科應用需求,可實現高速計算,並能快捷處理和分析計算結果,將極大促進國產自主技術的應用,標志著北京市開啟超級計算新紀元。
㈣ 隸屬中科院 是算力 雲計算 大數據的王者是哪個股
您說的應該是上饒市中科院雲計算中心大數據研究院。
上饒市中科院雲計算中心大數據研究院在理事會領導下實行執行院長負責制,根據理事會決議,由執行院長主持召開的院務會負責管理整個研究院的運營工作。
㈤ 中科院在哪裡
中科院位於北京市三里河路52號。
中國科學院(英文名稱: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中科院)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據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全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台站,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7.1萬餘人,在學研究生6.4萬餘人。
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一些領域方向也具備了進入世界第一方陣的良好態勢。
在解決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已成為不可替代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批科學家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發揮了關鍵和中堅作用,並作為我國科技界的代表活躍在國際科技前沿。2019年9月,經黨中央批准,十九屆中央第四輪巡視將對中國科學院黨組織開展常規巡視。
(5)中科院去計算中心擴展閱讀:
中科院傑出大師:
中國科學院匯聚和造就出一大批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其中代表人物有「兩彈一星元勛」於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錢驥、錢三強、錢學森、郭永懷、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徐光憲、谷超豪、孫家棟、師昌緒、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程開甲、於敏。
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華羅庚、蘇步青、吳有訓、周培源、嚴濟慈、庄長恭、曾昭倫、張鈺哲、竺可楨、貝時璋、童第周、馮德培、錢偉長、李薰、周仁等,還有馮康、王應睞、陳景潤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傑出科學家。
放棄外國國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姚期智。
㈥ 去中科院雲計算中心 工作怎麼樣
關鍵是去裡面幹嘛,去維護機房,就沒意思了。
全是伺服器啊。
這規模肯定杠杠的。
㈦ 中國科學院雲計算中心是屬於事業單位還是
是屬於事業單位。
㈧ 我是今年的應屆考生 想報考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中心
網路中心當然是一流,地處北京佔有地域優勢,隸屬中科院,有學校名氣,畢業生前景自然而然也就非常的好,比浙大,上交要強。現在最火的研究方向就是雲計算和大數據,網路中心的優勢就是管理這個中國科技的網,這里擁有海量的數據和超級計算機,能為我們學習雲計算和數據挖掘提供過硬的條件。選擇這里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㈨ 中科院雲計算中心的解決方案
G-Cloud雲操作系統是:國內首個自主產權雲計算平台產品
獲2011年工業與信息化部CSIP「基於安全可控軟硬體產品雲計算解決方案」重點推介項目在雲計算IaaS核心產品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成功應用於電子政務、教育、製造等行業主要特點:
(1)多中心架構
(2)多級安全保護
(3)遷移與熱備
(4)一鍵安裝
適用於IDC和信息中心等需要迚行大規模資源管理的場景。 雲資料庫系統
通過數據虛擬化技術,提供面向社區和個人兩種模式的信息資源統一部署、集成、發布、共享,支持多社區多租戶模式的在線服務與開發,實現應用代碼相對物理數據源及操作系統平台的完全可移植性。通過雲資料庫系統,能對分布式異構資源數據,實現數據整合,應用與聯通。
雲存儲
為雲計算中心打造的一整套大規模分布式文件存儲產品,採用先進的加密標准,對保密的數據提供全程保護,主動實時加密文件,不需要從存儲器上解密就可以正常使用,解決加密文件正常使用時的安全隱患;採用分塊多副本冗餘備份機制,管理海量數據資源,為企業和客戶提供廉價、可靠、安全的數據存儲服務;具有數據壓縮、數據加密、數據備份、數據恢復、數據傳輸策略設置、數據傳輸監控以及操作日誌查看等功能。 利用雲計算的虛擬化技術,結合現代通信技術,把政府信息化資源統一接入和管理起來,利用電子政務網的基礎網路,以服務模式為有需要的政務部門提供政務服務。將政府部門的公開資源通過平台有效整合,以服務模式提供給相應的部門或應用。
特色:
·提高政府效率、確保政令暢通:利用網路的便利性,公務人員可隨時處理公務,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形象;
·統一資源管理、實現信息於通:對政府內部的IT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實現資源於聯於通、消除信息孤島;
·統一平台建設、避免重復投資:在同一平台上部署各類政務應用,對資源進行整合和按需分配,避免數據孤島、基礎設施分散,避免重復投資,提高資源利用率。
典型應用
——東莞電子政務雲計算平台採用廣電院自主研發的安全可控的雲操作系統產品,建設一個涵蓋東莞市電子政務網路、為東莞市民和企亊業單位提供有限范圍內公有雲服務的電子政務亍平台。
電子政務雲平台 教育雲平台是教育對教育信息化資源和系統進行整合,在雲平台上統一部署,為社會公眾提供開放的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交流平台和資源共享平台。
教育雲平台包括數字校園、教育即時通訊、教育雲存儲等多個子系統。各子系統實現單點登錄,於為補充和支撐,實現基二城域教育網的校園數字化、即時通訊和資源共建共享。
2012年3月,以教育雲為基礎,東莞、中科院簽訂了「推迚國家教育信息化區域綜合試點市」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國家教育信息化區域綜合試點市建設,努力打造進程教育、課件存儲系統、考勤、家長無縫查詢系統等平台。 智慧辦公雲平台是針對政企業的IT部門,提供客戶終端桌面,應用軟體和服務支持,主要包括如下產品:
(1)雲辦公桌面:基於雲構建的一個系統,用戶可以通過瘦客戶端或者其他任何與網路相連的設備來訪問跨平台的應用程序,以及整個客戶桌面。
(2)雲辦公軟體套裝:統一在雲平台安裝部署的各種政府或企業的應用系統,包括企業即時通訊軟體、社區系統、安全電子郵件系統和手寫簽批系統等。
智慧辦公雲平台主要案例:
(1)廣州中國科學院軟體應用技術研究所雲辦公桌面和雲辦公軟體套裝
(2)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雲辦公軟體套裝,構成單位內部的通訊、交流平台
(3)廣州市南沙區經信局雲辦公桌面和雲辦公軟體套裝。 智能路燈控制系統是通過路燈的智能調節達到按需控光減少能耗,達到節能減排、延長燈具壽命的目的;同時該系統具有燈具防盜、故障報警、線纜防盜、設備參數採集、自動抄表、電子地圖、進程監控功能;可通過雲中心統一集中管理,實現數據分析和統一調控,方便城市公共照明的科學管理與發展。2012年獲得巴塞羅那智慧城市博覽會創新獎。
與同類產品相比,該系統特點如下:
(1) 通過雲中心平台統一管理
(2) 改造成本低
(3) 可與其他系統整合,共用現有公共基礎設施(攝像頭、傳輸線路等)
(4) 通用性強(可用二鈉燈、LED燈)
(5) 節能效率高(60%以上)
(6) 可視化程度高(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操作方式)等特點。 基於自主國產衛星、國內外商業衛星、自主航空遙感測量系統和無人機應急遙感系統,提供高解析度全時間序列的遙感數據採集、處理與應用服務。
根據政府城市管理、企業運營和公眾生活對於空間信息的需求,定期生產和發布國土、環境、水利、農林、城市、防災等方面各種與題信息產業。
建立並運營遙感雲服務平台,將遙感數據、信息產品、應用軟體與計算機設備作為遙感公共服務設施(類似自來水、煤氣、電力等),通過網路或者秱勱終端提供用戶按需使用。
典型應用——智慧松山湖GIS基礎數據平台。 ·交通雲平行管控與服務中心:基於獨創的ACP方法研發的平行交通控制與管理系統(PtMS)解決方案已經在蘇州道路交通控制和廣州亞運公共交通管理等方面取得成功應用,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成果已經先後取得多項國際大獎,國內專家鑒定也認為:「整體設計與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PtMS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另外,團隊還在交通物聯網、軌道交通、智能停車、交通雲服務等領域開展研發和應用實踐。
·企業雲平行管控與服務中心:結合企業管理、生產優化決策等方面實際需求,圍繞提升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生產優化決策過程的科學性和智能性等一系列問題,基於獨創的ACP方法研發有綜合了「人」的因素和社會復雜性的精細化和科學化培訓、考核和管理相關成果——學習與培訓平行系統TPS、績效管理平行系統PPS、車間綜合管理平行系統MPS、應急管理平行系統EPS等,以及企業實現「物」的管理為主的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生產執行系統MES。
·平安雲平行監管與服務中心:團隊在社會計算、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等領域積累有成熟的成果,具體包括面向視頻監控、公安局警務通、社區治安監控的平安視頻監控系統,實現服務於地區公安機構、宣傳部門等政府部門維穩輿情信息雲服務平台,集成輿情數據配置採集(主題信息和區域性站點)、負面信息分析、地區熱點分析、全文檢索與統計分析、地區性輿情報告生成功能輿情軟體功能。
存儲雲、災備雲 圍繞平台的建設,提供促進文化繁榮、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孵化、培養、育成一批具備較強競爭力的研發創新型小微企業,形成企業集中發展態勢,促進東莞網路新媒體產業發展。
(1) 將建設專門的新媒體服務體驗環境。
(2) 向運營商的展示並推動網路新媒體在東莞及廣東的大規模應用;
(3) 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運營成功的網路新媒體應用,提升東莞在網路新媒體應用與服務的影響力。
㈩ 國家超級計算中心 中科院雲計算中心 哪個好
到目前為止,共有四個: 中國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中國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中國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中國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其中,天津中心、長沙中心、濟南中心3家由科技部牽頭;深圳中心則由中科院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