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字幣問答 » leo數字貨幣

leo數字貨幣

發布時間: 2021-05-06 08:28:56

⑴ 世界首富是誰

新華社美國媒體2008年10月10日報道,最新一期的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公布了「美國富豪400強榜」。「股神」沃倫·巴菲特個人凈資產在33天內增加80億美元,擊敗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重新登上首富寶座。
財經雜志《福布斯》定於27日公布最新一期。此前,《福布斯》9月公布的「美國富豪400強榜」中,蓋茨擊敗巴菲特成為首富。
雜志重新評估美國9月財經動向對國內富豪的影響。從8月29日至10月1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巴菲特33天內個人凈資產增加80億美元至580億美元。蓋茨個人凈資產同期減少15億美元至555億美元。他曾連續15年成為美國首富。
美國信貸危機9月以來進一步惡化,不少富豪資產縮水超過10億美元。其中,拉斯韋加斯礦石公司首席執行官謝爾登·阿德爾森個人凈資產損失40億美元。
截止2008年10月全球最新富翁榜:
1、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國籍:美國
年齡:77
個人資產:620億美元
2、
洛斯斯利姆埃盧(Carlos
Slim
Helu)
國籍:墨西哥
年齡:68
個人資產:600億美元
3、比爾蓋茨
國籍:美國
年齡:52
個人資產:580億美元
4、拉克什米米塔爾(Lakshmi
Mittal)
國籍:印度
年齡:57
個人資產:450億美元
5、穆克什阿巴尼(Mukesh
Ambani)
國籍:印度
年齡:50
個人資產:430億美元
6、阿尼爾阿巴尼(Anil
Ambani)
國籍:印度
年齡:48
個人資產:420億美元
7、英格瓦爾卡姆普拉德(Ingvar
Kamprad)
國籍:瑞典
年齡:81
個人資產:310億美元
8、KP辛格(KP
Singh)
國籍:印度
年齡:76
個人資產:300億美元
9、奧萊格德里帕斯卡(Oleg
Deripaska)
國籍:俄羅斯
年齡:40
個人資產:280億美元
10、卡爾阿爾布萊切特(Karl
Albrecht)
國籍:德國
年齡:88
個人資產:270億美元
11、李嘉誠
國籍:中國香港
年齡:79
個人資產:265億美元
12、謝爾頓阿德爾森(Sheldon
Adelson)
國籍:美國
年齡:74
個人資產:260億美元

⑵ 力奧幣跟數字貨幣是一回事嗎|

利澳幣跟數字貨幣是一回事嗎?這個要看你的力奧幣跟數字貨幣的差別啊,差不多是一個樣。

⑶ 倍增技術求森林的根

超越古典理論,探索當代帝國主義本質
——潘尼奇和根定的《全球資本主義與美利堅帝國》的啟示
志君
加拿大著名政治學家潘尼奇和根定把國家理論引入資本主義全球化研究,論證了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並非簡單的由資本內在擴張性自發形成,它實際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國家政權有計劃地創建的非正式的美利堅帝國所催生、扶植、保護、調節之下得以成長和維系的。在此過程中,古典帝國主義理論所依據的歷史前提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有些一般性結論已不再符合今日資本主義的現實。當代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不再是古典理論所描述的帝國主義之間的對抗,而是美國為維系國際資本主義秩序而侵犯他國主權。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推進對國際環境中的資本主義國家功能的認識,提出美國在「維護世界秩序」名義下實際上推行著雙重國家目標和國家功能——全球資本積累的普遍性目標與美國軍事主宰的特殊性目標,並初步探索了這種二重性所導致的矛盾。
當世界市場那看不見的手化作了美利堅帝國的鐵拳,當舊日列強之間的對抗和美蘇之間的爭奪演變成一個單極稱霸的帝國,迫切需要對這一切加以說明的理論界,卻無奈地感受著古典帝國主義理論所帶來的困惑。深刻地反思近一百年前形成的古典帝國主義理論,超越它自身的局限性,探索當代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徵,已經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在這一背景下,2004年的《社會主義年鑒》(Socialist Register 2004)發表了加拿大著名政治學家列奧·潘尼奇(Leo Panitch)和賽姆·根定(Sam Gindin)的文章《全球資本主義與美利堅帝國》(Global Capitalism and American Empire)。[1]該文對古典帝國主義論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對當代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徵進行了極富啟發性的探索。潘尼奇和根定的文章(下面簡稱「潘—根文」)以英文發表後不久,迅即被翻譯成法、德、西、日、韓、土等多國文字,並以不同的文字出了單行本,其影響正在擴大。
本文概要展示「潘—根文」關於資本主義向全球擴張與國家的功能之間關系的歷史追溯,簡略介紹其對古典帝國主義理論所存在問題的解析。在此基礎上,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潘—根文」對當代帝國主義問題的探索作進一步的理論拓展。
一、資本主義全球化與國家功能的關系
「潘—根文」指出,資本主義自身固有的擴張和國際化的傾向,並不意味著當今的「全球化」是由經濟邏輯所決定的不可逆轉的必然結果。
資本主義經歷過三次大的結構性危機。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第一次危機強化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對抗,並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共產主義革命。20世紀30年代的第二次危機實際上逆轉了當時正在進行的資本主義國際化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對戰前陷於失敗的全球化的直接回應。20世紀70年代的第三次危機則繼之以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深化和拓展。它在促進了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的同時,卻並沒有產生舊式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對抗。
從19世紀到21世紀的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所產生的這種帶有不確定性軌跡,意味著全球化進程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不可能保持的。問題在於我們必須把資本主義固有的擴張趨向與它的實際歷史進程區分開。一個全球資本主義秩序通常是基於當時存在的各種歷史條件的帶有隨機性質的社會建構,這一秩序的實際發展和延續並非抽象的經濟規律的簡單派生物。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趨勢是得到實現還是受到挫折,如果離開了國家在其中的作用,將無法被說明。
歷史上構建了資本主義世界。如果沒有歐洲國家在它們各自的疆域之內為財產、契約、貨幣、競爭和僱傭勞動建立起法律的和其他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結構的框架,資本主義的興起是無法想像的。在19世紀中期工業資本主義環境下,實行所謂「自由放任」政策的國家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都扮演了高度活躍的角色。在國內,它實施政體與經濟的正式分離,並規定和維護基於資本主義秩序的國內社會關系;同時,它在國際上為自由貿易而推行帝國主義對外政策,把國家為資本服務的各項國內職能推向國際。[2]
在資本主義邏輯的驅動下創造出一種帝國主義形式的第一個國家是大英帝國。英帝國主義同時採用正式帝國與非正式帝國兩種基本類型以推行其自由貿易。正式帝國是對被征服領土的直接殖民統治。非正式帝國要求在當地政府合作下,對這些國家進行經濟和文化滲透。到了19世紀中晚期,當資本擴張超越了歐洲各民族國家的既有邊界,則資本要麼在其他國家已經建立起的資本主義社會秩序之內活動,要麼在一個正式或非正式的帝國的框架之內擴張。然而,此時英國沒有能力把新出現的資本主義強國德、日、美納入它的「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由於沒有一個適當的工具對全球資本主義進行調節,使得國際資本主義經濟和它的積累方式都發生分裂,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對抗,並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國當今在全球資本主義當中居於中心地位,是基於各種因素在歷史中的因緣際會。只是經過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家從中學會了如何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問題做出反應),資本主義全球化才獲得了新生。而這一進程依賴於全球化獨一無二的代理人——美利堅帝國領導下發展起來的一套在過程中不斷演變的國際結構。
從歷史上看,美國國家形態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它的憲政結構把擴張的帝國與被征服領土的自治結合起來。[3]它最初採取的形式是向西部領土擴展。與重商主義的正式帝國不同,美利堅帝國不是把被征服的西部當成殖民地,而是使之成為自治的「國家」(the state)。像兼並海地、在菲律賓建立殖民地這一類行為,並非美國帝國主義典型的統治形式。通常,美國毋寧採取對外直接投資和現代公司的形式,這使得美國的非正式帝國獲得一種非殖民帝國主義的外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尚未有足夠的力量承擔起領導歐洲重建的責任。只是在新政期間,美國才真正開始發展起現代國家的規劃能力。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進入了國家建設的死胡同。但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不僅走出國內問題的死胡同,而且為美國在戰後的管理奠定了基礎。新政的國內積極取向被國際積極取向所代替。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為美國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機遇。19世紀英國沒有能力完成的事業被美國的非正式帝國完成了,即成功地把所有其他資本主義強國整合於由自己主宰的一個有效率的協作體系之中。通過對英國債務地位的操縱,美國首先把英國作為一個從屬整合進了自己的經濟體系。美英之間的自由貿易,通過英聯邦的自治領地,通過拉丁美洲,而進一步向世界擴展。[4]由於自身科學、技術、生產諸方面的優勢,新的美國帝國主義並不需要領土擴張,也不懼怕幫助自己工業上的對手重建,因為工業化將刺激而非限制國際貿易。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由美國主持和控制下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把44個國家整合於美國主宰下的國際經濟體系。一個對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國際經濟管理的模式被建立起來了。這種機構性聯結還包括北約機構和冷戰中的各國的安全情報機構的網路。在這里,冷戰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除了遏制共產主義之外,美國的另一個戰略目的是要為資本主義的擴展打開世界各國的大門。這一點是美國的戰略制定者自己都毫不含糊地承認的。
通過對所有帝國主義國家的戰後重建,以前帝國主義各國與它們的殖民地之間的帝國網路和機構聯結,現在則存在於美國和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與此同時,美國的諸受保護國也向著美國式的福特主義資本積累模式轉變。這使得工人階級不僅成為擴大剩餘價值的來源,而且成為日益重要的實現剩餘價值的消費中心。諸核心資本主義國家因而增加了大大擴展其國內市場的可能性。美國對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也大為增長。美利堅帝國網的重心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轉移。
盡管美國在形式上對第三世界國家平等相待,但舊的帝國主義遺產和馬歇爾計劃,以及對第三世界發展援助之間的巨大不平衡,再引發出全球的不平等。與對歐洲態度形成鮮明對照,美國討厭第三世界國家的「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對第三世界國家經濟民族主義的反對,使美國捲入推翻從伊朗到智利的眾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不過一般來說,美利堅帝國的特點是滲透它們的國界,而不是消除之。它毋寧是把這些國家作為非正式帝國的一個被整合的要素而加以重構。作為這個非正式帝國的一部分,諸民族國家仍然是基本的載體。通過這一載體,一方面,社會關系、財產關系和市場得以建立和被再生產出來;另一方面,資本的國際性積累得以施行。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范圍的巨大擴張,並不意味著資本逃離國家的控制,而是資本擴大了它對更多國家的依賴。
與之相聯系的是國家的國際化,即為了對國際資本主義秩序的管理做出貢獻,各個國家承諾根據前者的要求而調整自己國內的資本主義秩序,承擔起國家的公共職能國際化的責任。[5]例如穩定價格,限制勞工的斗爭性,對外國資本一視同仁,不限制資本流動,等等。
然而,對於美國,國家的國際化還有一層特殊的含義。直到1975年還被劃為國家「頂級機密」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1950年的文件NSC—68,最為清楚地表達了美國創建一個世界環境的目標:「美國的制度在其中可以生存和繁榮,即使蘇聯不復存在我們依然會面臨巨大的問題,各國之間缺少秩序正變得越來越不可容忍。」[6]美國的民族利益不僅被定義為代表本國資產階級,而且代表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和再生產。美國國家的角色日益被認為是通過它在國際上促進自由企業和自由貿易而確保美國國內自由企業的生存。
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布雷頓森林協議的內在矛盾便暴露了。該協議建立的固定匯率取決於資本控制,然而正是該協議所促成的貿易與直接對外投資的國際化導致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重現,資本控制相應被侵蝕,固定匯率日益脆弱。布雷頓森林協議建立的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制度出現裂口。
在舊的資本積累模式出現危機之際,又是美國國家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導向對全球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重塑。1971年尼克松政府使美元與黃金脫鉤是一個決定性步驟,它恢復了美國經濟的自主性。20世紀70年代金融的解放極大地加強了美國金融中心華爾街的力量,它對於後來發生的廣泛的變化具有決定性意義。政策導向決定性的轉折點來自1979年美國政府加予自身的結構性調整綱領。美國聯邦儲備局決定建立國內經濟秩序,允許利率上升到歷史上沒有過的水平,以重構產業和勞工條件。同80年代更為一般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一起,由美國國家的政策所強化了的金融奠立了後來被稱之為「全球化」的舞台,即加速奔向一個統一的資本積累的世界。
新自由主義的機制(擴大和加深市場與競爭壓力)也許是經濟性的,但新自由主義本質上是對此前被統治階級通過民主方式爭得的成果——這些成果這時已被看做是資本積累的障礙——的一種政治回應。它包括在美國國家制度中新政時期重要部門地位的下降和財政部與聯邦儲備局地位的上升。一旦美國國家走向這個方向,資本主義便在社會統治的一種新形式下運作。美國經濟不僅扭轉了80年代的下滑,而且為歐洲與日本的資本樹立了仿效的樣板。新自由主義加強了物質的與意識形態的條件以確保各種社會形態對資本一視同仁,並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以及WTO,使商品與資本的自由流動法律化。
G7成為其財政部長們在重要問題上形成共識、決定必要的匯率調整的一個場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也被重構。前者從調整支付平衡問題轉向致力於第三世界的結構性經濟危機,以提供貸款為交換條件而迫使受援國按照全球的資本的需要做出改變。後者對此予以支持,並將注意力集中於那些能使資本運作「生效的國家」的建設。
然而,不穩定性和偶發性已被系統地結合進了帝國的重構形式。新自由主義強化了的競爭特徵和金融自由化的過度的流動性,加劇了不平衡發展和全球秩序中內在的極端波動性。這種不穩定性被下面的事實進一步放大:美國(作為一種非正式帝國)只能通過其他國家來統治這個秩序,但把這些國家都變成對全球資本主義來說「生效的」國家卻並非易事。
當前帝國主義面臨的危機,不在於過分積累引起的帝國主義之間的對抗,而在於一個基於通過其他國家實行統治的非正式帝國,其設定的經濟協作增長戰略的局限性。在自由主義民主制的國家中,民主的社會力量已經限制了新自由主義的採納。例如德國的勞動市場改革與日本的銀行系統重構。在任何情況下,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完全實施都可能引起來自下面的更強烈的階級斗爭。然而,最嚴重的問題來自於美國同那些在資本主義核心之外的國家的關系。不論是對第三世界還是原蘇聯集團的國家,國際金融機構和核心資本主義國家都加之以「經濟上正確的」新自由主義結構性改革。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這意味著持續不斷的經濟危機。由於新自由主義經濟療法的抽象的普遍性,這些經濟干預與其說是解決了問題,不如說是使問題惡化。至於那些所謂「流氓國家」即那些不在全球資本主義的軌道上,因而外部經濟力量無法滲透之而且國際機構無法有效地重構之的那些國家,美國對它們日益傾向於直接的單邊干預。在這一過程中,美國感到「權力的孤獨」。感受到自己對全球資本主義秩序的終極責任,使得美國渴望保有採取行動的完全的「主權」。這就是美國的帝國主義本質為何變得越來越不加掩飾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只有美國有權干涉別國的主權,也只有美國在需要時保留著它自己的主權而拒絕國際規則和規范。在這個意義上,只有美國是活躍的帝國主義者。
美國在維持全球的社會秩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使它面臨的問題倍增。為了維護全球社會秩序的需要,新自由主義加強了國家的對外強制性機構。從柯林頓政府向布希政府轉變在國家行政結構上最重要的變化,也許是政府中控制和行使暴力手段的部門取代財政部坐到了國家機器駕駛員的座位上。這反映出它越來越難以用一種較為溫和的方式管理一個全球性非正式帝國。
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調教到至少在最低限度上適合於美國對全球秩序的管理——這一點現在被看做是全球資本主義再生產與擴展的一般條件——是當前美國的中心問題。但是,單靠經濟聯結來把那些欠發達國家塑造成核心資本主義國家同美國那樣的關系,難度太大。這就解釋了美國用戰後對德國、日本軍事佔領的模式來重建伊拉克。這種解決方式的邏輯早已超出伊拉克而指向所有拒絕服從全球化整合的國家。[7]這樣一種戰略取向的麻煩在於,即便這些國家被美國軍事佔領,但由於它們現存的經濟和政治結構以及社會力量,因此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像當年的德國和日本那樣被重構。
在核心資本主義國家中,美國當前面臨的一個日益尖銳的矛盾是它越是通過軍事干涉赤裸裸暴露出它的帝國主義的本質,其帝國體系中的其他國家就越不敢認同美國的權力和行為,以避免在本國人民當中失去自身權力的合法性。維護全球資本主義的安全是一回事,打著維護全球資本主義安全的旗號實際上主要是維護美國自身利益是另一回事。美國把協調資本主義秩序的一般帝國功能同它保衛和促進自己本民族的利益結為一體,蘊含著深刻的矛盾。
在美國國內,一個老問題又回到日程上:一個擴張的帝國能否同共和自由相容?作為美國更明目張膽地對外侵略的一部分,它在國內可能變得更加權威主義。但是,一個在國內外都失去偽裝的赤裸裸的帝國主義,意味著全球反帝國主義的斗爭將成長壯大。
「潘—根文」的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清晰地展示出美利堅帝國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實際進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並非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是簡單地由資本主義經濟演變自發形成的,它實際上是由美國國家政權有計劃地創建的非正式的美利堅帝國所催生、所保護、所調節而得以成長和維系的。當代帝國主義的特徵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形成。「潘—根文」因而使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帝國主義與全球化問題。

⑷ 力奧幣是傳銷還是直銷,是不是騙局,怎樣看呢

LEO幣(力奧幣)已被央視報道證實為非法資金盤,以下為央視報道(L字開頭資金盤節選):

L

LQB、LTC萊特幣、LC、LEO幣、Lift-world國際援助、綠色世界理財、綠藤理財、利物幣、雷恩斯幣、雷達幣、樂活書城、六度國際、聯合國NGO組織PNC采購幣、聯富收益、利閣幣

可以根據《禁止傳銷條例》第七條判斷是否為傳銷。

《禁止傳銷條例》第七條

下列行為,屬於傳銷行為:

(一)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包括物質獎勵和其他經濟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

(二)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交納費用或者以認購商品等方式變相交納費用,取得加入或者發展其他人員加入的資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三)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形成上下線關系,並以下線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牟取非法利益的。


(4)leo數字貨幣擴展閱讀:

央行貨幣金銀局在其官網上發布《關於冒用人民銀行名義發行或推廣數字貨幣的風險提示》稱,近日個別企業冒用央行名義,將相關數字產品冠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發行」,或是謊稱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推廣團隊,企圖欺騙公眾,借機牟取暴利。

央行表示,目前央行尚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也未授權任何機構和企業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無推廣團隊。目前市場上所謂「數字貨幣」均非法定數字貨幣。央行還提示,某些機構和企業推出的所謂「數字貨幣」以及所謂推廣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行為可能涉及傳銷和詐騙。

⑸ 清朝賠給列強的4億5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不要瞎編,請說明理由。

八國聯軍的時候賠了多少錢?摺合人民幣?
4億5千萬兩白銀,加利息9億8千萬兩,合多少人民幣?

白銀:2元/克
一兩=500克
1000元/兩

這么說,八國聯軍的時候中國賠了一萬億人民幣

詳細理由如下: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⑹ 馬來西亞過去的事情

【國 名】 馬來西亞(Malaysia)。

【面 積】 330257平方公里(馬來西亞財政部2002/2003年度經濟報告)。

【人 口】 2452.7萬(2002年)。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6.1%,華人占 25.3%,印度人佔7.4%。沙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首 都】 吉隆坡(Kuala Lumpur),人口約129.8萬。

最高元首端古·賽義德·西拉傑丁(TUANKU SYED SIRAJUDDIN Ibni Almarhum Tuanku Syed Putra Jamalullail),2001年12月13日就任第12任最高元首,2002年4月25日舉行登基儀式。

【重要節日】 馬來西亞節日很多,全國大大小小的節日約有上百個。但政府規定的全國性節日只有10個,其中除少數有固定日期外,其餘的具體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統一公布。主要節日有:元旦、開齋節(穆斯林)、春節(華人)、哈芝節(穆斯林)、屠妖節(印度人)、"五·一"節、聖誕節、衛塞節、現任最高元首誕辰。8月31日為馬來西亞國慶(又稱獨立日)。

【簡 況】 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西馬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南與新加坡隔柔佛海峽相望,東臨南中國海,西瀕馬六甲海峽。東馬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與印尼、菲律賓、汶萊相鄰。全國海岸線總長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公元初馬來半島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地。二次大戰中,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

【政 治】 1999年11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十屆全國大選。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獲超過三分之二多數席位,繼續執政,馬哈蒂爾第五次蟬聯總理。反對黨伊斯蘭教黨除原有的吉蘭丹州外,還奪得了丁加奴州政權。2000年,馬政局總體保持穩定,主要執政黨巫統順利舉行了換屆選舉。2001年,受"9·11事件"沖擊,反對黨伊斯蘭教黨因被指責與宗教極端勢力有牽連而陷於被動。馬哈蒂爾總理領導的國民陣線在沙撈越州選舉和玻璃市等州的補選中大獲全勝,執政地位進一步鞏固。2002年6月,馬哈蒂爾總理宣布將於2003年10月辭去黨政一切職務,並明確表示由巴達維副總理接班。馬來西亞朝野對此反應平靜,政局未出現任何動盪,高層權力交接逐步平穩過渡。

【憲 法】 1957年頒布馬來亞憲法,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繼續沿用,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後多次修訂。憲法規定: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選舉產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批准解散國會等權力。1993年3月,馬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各州蘇丹的法律豁免權等特權。1994年5月再次通過憲法修正案,主要內容是最高元首必須接受及根據政府的建議執行公務。

【統治者會議】 由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丁加奴、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檳州、沙撈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9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並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對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撈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進行審議。凡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法律,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每次開會時,內閣總理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在旁協助。

【議 會】 也稱國會,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本屆國會於1999年11月第十屆全國大選後組成。下議院有193個議席,議員任期5年。以巫統為首的國民陣線擁有148個議席,占議席總數的76.68%。2002年1月,原反對黨沙巴團結黨重返國陣,國陣議席增至151個。反對黨擁有42席,其中伊斯蘭教黨27席,民主行動黨10席,國民公正黨5席。下議院議長敦·達圖·斯里·穆罕默德·扎希爾博士(Tun Dato' Seri Dr. MOHAMMED ZAHIR),1982年6月14日起連任至今。上議院有70名議員,其中44名由最高元首任命,另外26名由各州立法議會各推派兩名,任期3年。上議院議長丹·斯里·曾永森(Tan Sri Michael CHEN WING SUM),2000年12月7日上任。

【政 府】 本屆政府於1999年12月組成,後曾進行一些調整。目前,內閣成員有:總理兼財政部長和特別任務部長達圖·斯里·馬哈蒂爾·賓·穆罕默德(Dato' Seri Dr. MAHATHIR bin Mohamad) ,副總理兼內政部長達圖·斯里·阿卜杜拉·巴達維(Dato' Seri ABDULLAH Ahmad Badawi),總理府部長達圖·阿卜杜爾·哈密德(Datuk ABDUL HAMID)、達圖·登姑·阿德南(Datuk Tengku ADNAN Tengku Mansor)、達圖·賴斯(Dato' RAIS)和丹·斯里·達圖·斯里·邦利馬·博納德·吉魯克·東寶(Tan Sri Datuk Seri Panglima Bernard GILUK DOMPOK)第二財政部長賈瑪魯丁·賈基斯(Datuk Dr. JAMALUDDIN Jarjis),外交部長達圖·斯里·賽義德·哈米德(Datuk Seri SYED HAMID),國際貿易和工業部長達圖·斯里·拉菲達(Dato' Seri RAFIDAH),教育部長丹·斯里·穆薩(Tan Sri MUSA),國防部長達圖·斯里·納吉布(Dato' Seri NAJIB),初級資源部長達圖·斯里·林敬益(Dato' Seri Dr. LIM KENG YAIK),企業發展部長達圖·穆罕默德·納茲里(Datuk MOHAMED NAZRI),交通部長達圖·斯里·林良實(Dato' Seri Dr. LING LIONG SIK),衛生部長達圖·蔡銳明(Dato' CHUA JUI MENG),工程部長達圖·斯里·薩米·維魯(Dato' Seri SAMY VELLU),能源、電訊及多媒體部長達圖·廖·莫宜(Datuk LEO MOGGIE),國內貿易及消費人事務部長丹·斯里·達圖·哈吉·穆希丁(Tan Sri Dato' Haji MUHYIDDIN),土地及合作發展部長丹·斯里·達圖·卡西塔(Tan Sri Datuk KASITAH),農業部長達圖·穆罕默德·艾芬迪博士(Datuk Dr. MOHD EFFENDI),科學、工藝及環境部長達圖·劉賢鎮(Datuk LAW HIENG DING),人力資源部長達圖·馮鎮安博士(Datuk Dr. FONG CHAN ONN),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達圖·黃家定(Dato' ONG KA TING),新聞部長丹·斯里·穆罕默德·卡利爾(Tan Sri MOHD KHALIL),文化、藝術及旅遊部長達圖·阿卜杜爾·卡迪爾(Datuk ABDUL KADIR),國民團結及社會發展部長達圖·西蒂·莎哈拉博士(Dato' Dr. SITI ZAHARAH),鄉村發展部長達圖·阿茲米(Dato' AZMI),青年和體育部長達圖·希沙慕汀(Dato' HISHAMUDDIN)。2001年1月增設婦女事務部,部長達圖·莎麗薩(Datuk SHAHRIZAT)。

【政府網址】 www.smpke.jpm.my/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榔嶼、霹靂、玻璃市、雪蘭莪、丁加奴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首都吉隆坡和納閩聯邦直轄區。2000年12月,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特拉加亞(Putra Jaya)成為第三個聯邦直轄區。

【司法機構】 最高法院於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1994年6月改名為聯邦法院。設有馬來亞高級法院(負責西馬)和婆羅州高級法院(負責東馬),各州設有地方法院和推事庭。另外還有特別軍事法庭和伊斯蘭教法庭。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丹·斯里·達圖·斯里·艾哈邁德·法魯茲(Tan sri Dato' Sri AHMAD FAIRUZ),2003年3月就任。總檢察長達圖·艾儂(Datuk AINUM Mohd Saaid),2001年1月1日就任。

【政 黨】 注冊政黨有40多個,其中14個政黨組成國民陣線聯合執政。2001年5月,沙巴人民正義黨解散,並入巫統。2002年1月,反對黨沙巴團結黨重返國民陣線。

(1)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執政黨聯盟。1974年4月在馬來亞聯盟黨的基礎上擴大而成,成員黨相對獨立。大選時國陣各黨採用統一的競選標志和宣言,候選人議席內部協商分配。國陣強調發展經濟,協調各政黨利益,建立和平、穩定、繁榮、公正的社會。其成員包括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又稱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人民運動黨(又稱民政黨,The People's Movement Party )、馬來西亞人民進步黨(The People's Progressive Party of Malaysia )、沙撈越土著保守統一黨(Parti Pesaka Bumiputra Bersatu Sarawak)、沙撈越人民聯合黨(The 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沙撈越國民黨(The Sarawak National Party)、沙撈越達雅克族黨(Parti Bangsa Dayak Sarawak)、沙巴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of Sabah)、沙巴進步黨(The Sabah Progressive Party)、沙巴人民團結黨(Parti Bersatu Rakyat Sabah)、沙巴民主黨(Parti Demokratik Sabah)、沙巴團結黨(Parti Bersatu Sabah)。國民陣線主席通常由巫統主席兼任,現任主席為馬哈蒂爾。

(2)馬來民族統一機構(The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簡稱巫統,UMNO):馬來人政黨。成立於1946年5月11日。1987年4月巫統因黨爭而分裂,該黨被法庭判為非法組織。1988年2月馬哈蒂爾在原巫統基礎上重組"新巫統"(The New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1996年,從巫統分裂出去的"四六"精神黨重返新巫統後,新巫統再次還名為"巫統"。現有黨員280萬。2000年5月,巫統舉行第54屆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出新一屆領導人。主席馬哈蒂爾,署理主席阿卜杜拉·巴達維。巫統主席和署理主席通常代表國民陣線出任政府正、副總理。

(3)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簡稱馬華公會,MCA):1949年2月27日成立,原名馬來亞華人公會,馬來西亞成立後改為現名。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政黨,黨員103萬。1999年7月,馬華公會舉行第46屆常年代表大會,選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總會長達圖·斯里·林良實獲連任。

(4)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簡稱印度人國大黨,MIC):1946年8月2日成立。馬來西亞印、巴人政黨,宣稱爭取和維護印度族、巴基斯坦族利益。黨員55萬人。主席達圖·斯里·薩米·維盧。

(5)沙巴團結黨(Parti Bersatu Sabah)。1985年1月成立。是以卡達山人為主的多民族政黨。1985年4月在沙巴州選舉中獲勝,並組織了州政府。1986年6月加入國民陣線,因提出增加州政府石油收入、在州內建立電視台和設立大學等要求被中央政府拒絕,於1990年10月15日大選前夕退出國陣,加入反對黨陣線。1994年1月州選舉中以微弱優勢獲勝,繼續執掌沙巴州。稍後因內部矛盾導致許多州議員跳槽國陣或自組政黨,團結黨失去執掌州政權所需的多數議席,沙巴州政權重回國陣手中。1999年3月,沙巴團結黨在沙巴州選舉中失利,國陣蟬聯執政。2001年11月,團結黨最高理事會通過決議,申請加入國陣。2002年1月,國陣同意接納沙巴團結黨。現任主席達圖·拜林·吉地甘(Datuk Joseph PAIRIN Kitingan)。

(6)伊斯蘭教黨(Parti Islam Malaysia):馬來西亞最大反對黨。1951年8月23日成立。原稱泛馬伊斯蘭教黨。是以馬來穆斯林為主的宗教政黨,主要勢力在北馬。1959-1978年和1990年至今在吉蘭丹州成為執政黨,也曾在丁加奴州短期執政。1973-1977年曾加入國民陣線。1992年8月該黨第38屆黨代會通過議案,決定在吉蘭丹州實施伊斯蘭刑事法。1999年11月大選後獲得吉蘭丹州和丁加奴州執政權,並取代民主行動黨成為第一大反對黨。有黨員80萬。原主席烏斯達茲·法齊勒·穆罕默德·諾爾(USTAZ FADZIL Mohd. Noor)於2002年6月病逝,現任丁加奴州務大臣哈迪·阿旺(Hadi Awang)接任主席,哈亦是國會反對黨領袖。

(7)民主行動黨(The Democratic Action Party):反對黨。前身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馬來半島的分部。1966年3月19日成立,是以華人為主的多民族政黨。主席林吉祥(LIM KIT SIANG)。

(8)國民公正黨(National Justice Party):反對黨。1999年4月4日成立,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安瓦爾的夫人旺·阿茲莎任主席,馬來西亞公正運動組織主席詹德拉任副主席。有30萬黨員。前身是1990年注冊的伊斯蘭教社會聯盟。宗旨是:聯合各政黨和非政府組織的力量,抗衡執政政府的勢力,爭取公正。

【重要人物】 最高元首:端古·賽義德·西拉傑丁(TUANKU SYED SIRAJUDDIN)。1943年5月16日生於玻璃市州亞勞。早年先後在馬來西亞和英國接受馬來文和英文教育。1964至1965年在英國皇家軍事學院受訓。1965年回國後,曾服務於國防部,並在沙巴、沙撈越、彭亨州服役,先後任中尉、少校、上校。1960年10月30日被冊封為玻璃市州攝政王。1967年7月至10月任玻璃市州代理統治者。2000年4月17日就任玻璃市州統治者。2001年12月12日,在第191次統治者會議上當選第12任最高元首,次日就職,2002年4月25日舉行登基儀式。已婚,元首後東姑·法茲雅(TENGKU FAUZIAH)。育有一子一女。

總理兼財政部長和特別任務部長:達圖·斯里·馬哈蒂爾·賓·穆罕默德(Dato' Seri Dr. MAHATHIR bin Mohamad)。1925年12月20日生於吉打州。1953年畢業於新加坡馬來亞大學醫學系,獲醫學學士學位。當過醫生。是巫統早期黨員。1969年因公開要求拉赫曼總理下台被巫統開除。1972年重新加入巫統。同年當選為黨的最高理事會成員。197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此後歷任教育部長和副總理兼國防部長。1981年起任總理兼內政部長。1999年辭去兼任的內政部長職。2001年6月起兼任財政部長和特別任務部長。1981年起任巫統主席和國民陣線主席至今。曾於1985年11月、1993年6月、1994年5月、1996年8月、1999年8月、2001年2月和2001年10月7次訪華。已婚,有5名子女。

副總理兼內政部長:達圖·斯里·阿卜杜拉·賓·艾哈邁德·巴達維(Dato' Seri ABDULLAH bin Ahmad Badawi)。1939年11月26日生於檳城。1964年畢業於馬來亞大學,獲伊斯蘭研究學學士學位。1978年當選國會議員,歷任聯邦直轄區部政務次長和副部長、總理府不管部長、總理府部長、教育部長、國防部長等職。1991年3月至1999年初任外交部長。1999年1月至今任副總理兼內政部長。2002年6月,馬哈蒂爾宣布將於2003年10月辭去黨政一切職務並交由巴接任。1992年和1997年兩次以外長身份正式訪華。1993年6月隨馬哈蒂爾總理訪華。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經 濟】 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上世紀70年代前,經濟以農業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從70年代起,馬政府實施馬來民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實現消除貧困、重組社會的目標。

80年代中期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出現下滑。政府採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等措施後,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後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年均國民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1997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馬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馬貨幣林吉特對美元匯率下跌幅度曾達46%,股市綜合指數下挫過半。1998年,馬經濟出現13年來首次負增長(-7.5%),失業率和通膨率上升。1998年9月,馬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並出台選擇性資金、貨幣管制措施。其主要內容是對短期外資進行監管,將林吉特兌美元匯率固定在1:3.8水平以及禁止岸外林吉特交易等。馬金融形勢趨於穩定,股市逐步回升。1999年2月,馬政府以徵收撤資稅取代對短期外資的管制,外資開始迴流。1999年第二季度,馬經濟開始復甦,全年經濟增長5.4%。2000年,馬經濟在1999年復甦基礎上保持穩定增長勢頭,各項經濟指數基本恢復金融危機前水平,經濟增長率達8.5%。2000年10月,馬政府取消了撤資稅,但仍保留貨幣管制措施。受美、日經濟不振影響,2001年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增長率僅為0.4%。2002年逐步回升,全年主要經濟數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2194億林吉特(以1987的價格計算)。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2%。

人均收入:3516美元。

通貨膨脹率:1.9%。

失業率:3.7%。

貨幣名稱:林吉特(Ringgit)

匯率:1美元=3.8林吉特(固定匯率)。

【資 源】 曾為世界產錫大國,但近年來產量明顯減少,2001年錫產量估計為5600噸。石油儲藏量34億桶(1997年探明)。天然氣儲量84.2 萬億立方英尺(1998年探明)。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

【工 業】 政府鼓勵以本國原料為主的加工工業,重點發展電子、汽車、鋼鐵、石油化工和紡織品等。2002年製造業產值(按1987年不變價格)估計為668.05億林吉特,增長5.1%,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4%;就業人數267.02萬,佔全國就業人數的27.2%。

【礦 業】 以錫、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為主,2002年礦業總產值估計為145.52億林吉特,增長0.9%。近幾年礦產品產量如下:

2000 2001 2002*

石油(萬桶/日) 68.08 66.82 68.20

天然氣(億立方英尺/日) 43.67 45.77 48.64

錫(萬噸) 0.63 0.56 (暫無)

* 為估計數字。

(資料來源:馬來西亞財政部2002/2003年度經濟報告)

【農牧漁林業】 耕地面積約414萬公頃,占可耕地面積的30.6%。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油棕、橡膠、胡椒、可可和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60%。2002年農、牧、漁、林業總產值估計為184.78億林吉特,增長1.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42% 。近幾年主要農、林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2000 2001 2002*

棕 油 1083.9 1180.40 1140.00

橡 膠 61.51 54.70 55.00

胡 椒 2.50 2.54 3.01

可 可 7.03 5.77 6.50

水 果 91.97 158.00 158.57

稻 谷 137.72 210.00 257.00

* 為估計數字。

(資料來源:同上)

盛產熱帶林木。漁業以近海捕撈為主,近年來深海捕撈和養殖業有所發展。2001年水產產量估計為122.58萬噸,2002年同比減產1.7%。

【服 務 業】 范圍廣泛,包括水、電、交通、通訊、批發、零售、飯店、餐館、金融、保險、不動產及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等。70年代以來,馬政府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使服務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行業之一。2000年服務業就業人數450.92萬,佔全國就業人口的48.7%,是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馬來西亞自1996年設立多媒體超級走廊以來,創造了1.8萬個就業機會。截止2002年5月15日,多媒體超級走廊內407家公司銷售額達56.5億林吉特,其中出口額為13.8億林吉特。近幾年服務業產值及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如下:

2000 2001 2002*

產值(億林吉特) 1117.47 1187.63 1251.16

占國內生產總值 53.4% 54.6% 57.0%

*為估計數字。

(資料來源:同上)

【旅 游 業】 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第二大外匯收入來源。1990年和1994年舉辦兩屆馬來西亞觀光年。估計2002年外國旅遊者1300萬人次,旅遊業收入262億林吉特。擁有飯店約1276家,飯店入住率57.7%。主要旅遊點有:吉隆坡、雲頂、檳城、馬六甲、浮羅交怡島、刁曼島、熱浪島、邦咯島等。2002年,馬來華旅遊人數592447人次,同比增長26.4%,中國公民赴馬旅遊人數557647人次。中國是馬重要的客源之一。

【交通運輸】 全國有良好的公路網,公路和鐵路主要干線貫穿馬來半島南北,航空業亦較發達。

公路:2000年全國公路總長66465公里。截至2001年底,注冊交通工具1130餘萬輛,其中89.9%為私人擁有,平均約2.1人擁有1輛。

鐵路:2002年總長1668公里(資料來源:馬來西亞2002年鑒),主要貫穿馬來半島。

水運:內河運輸不發達,海運80%以上依賴外航。共有各類船隻1008艘,其中100噸位以上的注冊商船508艘,注冊總噸位175.5萬噸;遠洋船隻50艘。共有19個港口。近年來大力發展遠洋運輸和港口建設,主要航運公司為馬來西亞國際船務公司,主要港口有巴生、檳城、關丹、新山、古晉和納閩等。2000年,各港口的貨物吞吐總量為1.603億噸。

空運:民航主要由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經營,有飛機100餘架,辟有110條航線,其中68條為國際航線。1996年11月,第二家航空公司-亞洲航空公司投入運營。全國共有機場37個,其中有5個國際機場:吉隆坡國際機場、檳城 、浮羅交怡、哥打基那巴魯和古晉。

【財政金融】 2002年10月,馬政府向國會提呈2003年度財政預算案,預算總收入897.93億林吉特,總支出1067億林吉特, 預算赤字169.07億林吉特,預算收支比2002年增長7.5%。近幾年聯邦政府財政收支情況如下(單位:億林吉特):

2000 2001 2002*

收 入 618.64 795.67 835.50

支 出 815.79 979.89 1003.48

盈 余 -197.15 -184.22 -167.98

* 為估計數字。

(資料來源:同上)

截止2002年底,馬外債總額為1839.09億林吉特,佔GDP的51.7%,其中中長期外債1569.73億,償債率5.1%。聯邦政府的債務總額為1678.35億林吉特,佔GDP的47.2%,其中內債1302.57億,外債375.78億,聯邦政府償債率14.52%。截至2002年8月30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金為342.44億美元,銀行利率為2.86%。

【對外貿易】 主要出口電子電器產品、化工產品、液化天然氣、原油、棕油,進口機械運輸設備、食品、煙草和燃料等。主要貿易對象是美國、新加坡、日本和中國,分別占馬2002年(1至6月份)出口總額的21.0%、17.3%、11.3%和5.2%,進口總額的17.6%、12.1%、17.7%和7.1% 。近年對外貿易情況如下(單位:億林吉特):

2000 2001 2002*

總 額 6847.19 6145.13 6579.36

進口額 3114.59 2802.29 3035.06

出口額 3732.60 3342.84 3544.30

差 額 618.01 540.55 509.24

(資料來源: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和工業部網站)

【外國資本】 積極吸收外資。2000年批准外國投資總額198.485億林吉特(合52.2億美元)。2001年,外國投資總額171.684億林吉特(合45.18億美元)。2002年外國投資總計117.54億林吉特(合30.93億美元)。主要投資者有美國、日本、中國、新加坡、荷蘭。主要投資於電子電器、印刷出版、化工產品等行業。

【人民生活】 2000年已安裝電話共450萬部,注冊行動電話519萬部,個人電腦220萬台。平均每千人擁有電腦96台,網際網路注冊用戶151.2萬戶。共有政府醫院118家,病床35665張。此外還有3115家縣鄉級醫務所。全國共有醫生10196人,護士14614,平均每1455人1名醫生,12756人1名葯劑師,11552人1名牙醫。人均壽命男性為70.3歲,女性為75.2歲,嬰兒死亡率8.8‰。

【軍 事】 陸軍的前身是1935年英國殖民地政府組建的馬來兵團。1958年馬從英國人手中接管原英殖民地海軍輔助部隊,1963年正式改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1958年6月1日正式建立馬來皇家空軍。馬最高元首是三軍最高統帥。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理任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是最高指揮官。總司令穆罕默德·扎希迪上將(Tan Sri Dato'Seri MOHD. ZAHIDI bin Hj Zainuddin),1999年1月1日上任。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為10年。

三軍總兵力12.95萬人。陸軍10.5萬人,編成1個軍團司令部、4個師、1個快速反應旅、10個步兵旅、5個炮兵團、4個裝甲團,裝備坦克26輛、裝甲車1100餘輛、火炮400門。海軍1.25萬人,編有兩個海軍司令部,編成10個中隊,裝備100餘艘艦船,有海軍基地4處。空軍1.2萬人,編兩個管區(下轄5個營)、12個飛行中隊和支援部隊,有空軍基地3處。另有預備役部隊4.66萬人,准軍事部隊20餘萬人。

2002年國防安全預算7. 89億美元,佔全年總預算的3.2%。2003年國防安全預算為8.14億美元,佔2003全年總預算的2.9%。

【文化教育】 馬、華、印各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政府努力塑造以馬來文化為基礎的國家文化,推行"國民教育政策",重視馬來語的普及教育。華文教育比較普遍,有較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

【教 育】 實施小學免費教育。2001年教育經費開支約62.26億美元,2002年教育經費預算56.32億美元。10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為93.8%。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6.8%。全國共有小學7084所,在校生共283萬;中學1538所,在校生172萬。每19名小學生一名教師,每18名中學生一名教師。全國有馬來亞大學、國民大學等九所高等院校,2000年在校大學生21萬多人,入學率7.8%。近年來私立高等院校發展很快,有私立學院662間。全國共有470多家公共圖書館,藏書1130萬冊。

【新聞出版】 約有50份報紙,用8種文字出版,發行量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主要報紙有:馬來文的《馬來西亞使者報》、?

區塊鏈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

區塊鏈發展至3.0,應用探索是現階段目標

根據IDC定義,區塊鏈是指記錄信息和數據的分布式賬本。該賬本存儲於對等網路的多個參與者之間,參與者可以使用加密簽名將新的交易添加到現有交易鏈中,形成安全、連續、不變的鏈式數據結構;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區塊鏈是一種不可能被更改的分布式數據。

2008年,一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文章,標志著比特幣的誕生,全球區塊鏈行業也就此拉開序幕。發展至今,區塊鏈已經從1.0發展至了3.0,從數字貨幣為特徵,發展至應用探索階段。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區塊鏈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⑻ 布萊爾的中文簡介

托尼·布萊爾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53年5月6日(金牛座)生於英國北部的蘇格蘭首府愛丁堡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畢業於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法律系,1984年成為大律師,1994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封為樞密院的一名官員。自1994年起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曾同時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卸任黨魁、首相以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Sedgefield)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委任為中東問題特使。
目錄

基本信息
成長過程
個人履歷
政治生涯
家庭情況
執政十年語錄
首相任職期間
入主唐寧街與國會的關系與媒體關系與戈登·布朗的關系宗教信仰批評對美關系中東政策及對以色列的關系與工黨的關系支持率
卸任首相後的布萊爾
捐款遭批
自傳惹麻煩基本信息
成長過程
個人履歷
政治生涯
家庭情況
執政十年語錄
首相任職期間
入主唐寧街與國會的關系與媒體關系與戈登·布朗的關系宗教信仰批評對美關系中東政策及對以色列的關系與工黨的關系支持率
卸任首相後的布萊爾
捐款遭批
自傳惹麻煩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姓名:Tony Blair 中文名:托尼·布萊爾 全名: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出生年月:1953年5月6日 出生地:英國蘇格蘭首府愛丁堡 性別:男 國籍:英國 家中排行:老二 哥哥:威廉·布萊爾 妹妹:薩拉·布萊爾 父親:利奧·布萊爾(養父:格拉斯哥的詹姆斯·布萊爾) 祖父:查爾斯·帕森斯(藝名:吉米林頓) 祖母:西利亞·瑞舊維 母親:梅澤爾 身高:6英尺1英寸(1.85米) 星座:金牛座 語言:英語,法語,拉丁語 幸運物:上面有紅、金、白等多色斜條花紋的「幸運領帶」 喜歡的鋼筆:「丘吉爾」牌鋼筆 牛津時最好的朋友:麥克·佩里 喜歡的小說家:華爾特·司各脫爵士 好友:皮特 影響重要的人:艾爾文 家庭成員:夫人切麗·布斯·布萊爾,長子尤安·布萊爾 (Euan),次子尼基 (Nicky),女兒凱瑟琳 (Kathryn),三子利奧 (Leo) 小學:愛丁堡大學附近的寄宿學校 中學:費茨公學 大學: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法律系 學歷:牛津大學費蒂斯學院和聖約翰學院學位
托尼·布萊爾
大學時參加的樂隊:「卑劣的謠言」樂隊 黨派:工黨 信仰:基督教 健康狀況:2003年10月19日布萊爾曾因心臟問題接受治療。 熱愛的運動:喜讀書,愛好網球和音樂 曾任職務:英國首相 性格特點:在哥哥眼中:他是一個好孩子,而且完全不是一個華而不實的人」;他對手足之情,過去忠貞不渝,現在依 然如此。在同學眼中:為人真誠體貼」,「思維敏捷,擅長表達,足以舌戰群雄。 拿手菜:首推義大利肉醬面 愛聽的音樂:德彪西的古典音樂,以及甲殼蟲樂隊和 Free 樂隊的搖滾樂 愛讀的書:政治類傳記和充滿奇思妙想的兒童讀物 感興趣的事:法律、工會、稅收、貿易、能源、就業、犯罪等問題 記得最清楚的日子:七月英國獲得奧運會舉辦權和倫敦遭到大規模恐怖襲擊的那兩天 最重要的來訪者:曼德拉和柯林頓 崇拜的人:丘吉爾的鐵桿「粉絲」 喜歡的食物:北京烤鴨 著作:《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 與中國的淵源史:1988年曾作為工黨代表團成員訪華,1997年出席香港政權交接儀式,1998年10月和2003年7月以首相 身份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優點:高大英俊,溫文爾雅,風度翩翩,富有愛心,孝敬父母 ,思維敏捷,長於表達 ,酷愛閱讀,博覽群書,喜歡社交,不咄咄逼人。 簡短史:上大學前在巴黎刷過盤子,站過吧台;系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2000年5月,創下了近150年來英國在職首相喜得貴子的紀錄,而且未休產假;與妻子相敬如賓;迫於妻子的嚴厲政策而戒煙;對朋友不錯;對子女有愛心,常開車送孩子上學;注重儀表;即便心情不好也親自處理公務;讀了英國著名作家瓦爾特·斯各特的代表作《艾凡赫》;保持了良好體形;與丈母娘關系融洽。編輯本段成長過程
(1歲)1953年5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首都愛丁堡 (1歲半)1954年聖誕節樂,前往澳洲,在四個星期中的航行中,在船上無休止的唱歌和跳舞和淘氣行為。 (1歲半-4歲)1954年-1957年住在澳洲
托尼·布萊爾
(4歲)1957年,參加當地一個學校的音樂會,會上他又唱又跳,如入無人之境,他母親費了好大的勁才帶他離開了舞台,安靜地坐下來觀看。 (5歲)1958年1月,梅澤爾帶著托尼回到英國 (5歲)1958年,進入一私立小學讀書 (8歲)1961年,進入切里斯特教會學校,同學們稱為「布萊爾二世」,第一學期未的考試後跳入三年級,他經常顯示出對公眾掌聲的偏好。 (8歲)1961年,第一年未的考試,他名列全校第三,對<聖經>了解很多,是個的基督徒,擅長體育,田徑運動,板球,橄欖球,1965年-1966年學校的最佳橄欖球手。 (10歲)1963年,搬家到杜爾漢姆郊外的米多斯山28號。 (11歲)1964年,利奧中風。 (11歲)1964年,威說到愛丁堡大學附近的寄宿學校去讀書,妹妹薩拉染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 (12歲)1965年,遷往離德漢姆市一英里外的郊區,當過學校模擬選舉中保守黨的候選人。 (13歲)1966年,進入費茨公學,托尼形容「費茨公學缺乏理論功底,基礎課師資力量差」。 (14歲)1967年,夏季,當上校板球隊隊長。 (14歲)1967年,參加辯論,討論越南問題和貨幣貶值問題。 (16歲)1969年,同5個孩子組成了演出小組。 (16歲)1969年,討論議會有關罷工和議案和英國對奈及利亞的干涉問題。 (16歲)1969年,6英尺高(1.8米高) (17歲)1970年,與一個叫安吉`亨特的反叛女孩成為好朋友,14年後,成為了他私人辦公室的頭,最信任的顧問。 (18歲)1971年,從費茨公學畢業。 (19歲)1972年,請了一年的假,在費茨公學掛名,更好地了解社會。 (20歲)1973年,進入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法律系,參加戲劇<女神>,女朋友瑪麗`哈融。 (21歲)1974年,女朋友是牛津大學最美的女人蘇西`帕森斯。 (22歲)1975年,參加「醜陋的呢喃」樂隊。 (22歲)1975年6月,離開大學,未作出對政黨的選擇。
托尼·布萊爾
(22歲)1975年7月,梅澤爾去世。 (22歲)1975年,去倫,搬進艾菲爾德大街公寓,成為工黨黨員。 (23歲)1976年,成為切爾西區工黨黨團秘書,每晚很晚回到公寓,坐在床邊閱讀聖經,第二天早上他總在黎明來臨之前起床復習功課,取得律師資格。 (24歲)1977年,加入工黨第二年,離開倫敦來到法國,提高法語水平,在賓館當過服務生,到保險公司當過抄寫員。 (24歲)1977年,回到英國,成為艾爾文的律師事務所工作。 (26歲)1979年下午1點45分,抽完最後一枝香煙,同切麗`布斯結婚。 (27歲)1980年夏天,住進倫北部的海克尼E8區表普里丁路59號。 (27歲)1980年11月,第一次參加工黨議員候選人選舉失利。 (28歲)1981年2月,當選為支部書記。 (28歲)1981年秋,補缺為選舉中的提名做議員候選人,失利。 (29歲)1982年4月1日,地方選舉中,打敗三人,成為工黨候選人。 (30歲)1983年4月28日,參加工黨一個集會,切麗布萊爾發表演講說「她非常高興同兩位托尼站在一
托尼·布萊爾
個平台上,他們開啟了好怪社會主義的追求,刺傷了托尼的自尊心。 (30歲)1983年5月9日,撒切爾宣布大選。 (30歲)1983年5月18日,被提名為塞奇菲德區工黨候選人。 (30歲)1983年6月,當選為工黨候選人。 (31歲)1984年,在特林頓買了一座房子。 (31歲)1984年11月,成為影子內閣。 (32歲)1985年3月6日,首次在新聞媒體上亮相。 (32歲)1985年,長子尤安出生 (34歲)1987年,心臟犯病 (34歲)1987年,二子尼古拉斯出生 (34歲)1987年,競選影子內閣失利,成為影子內閣貿工部長副手。 (34歲)1987年11月24日,寫文章的同電台直播下議院半論。 (35歲)1988年,開始給<時代>周刊寫文章。 (35歲)1988年5月,安吉`亨特成為托尼顧問。 (35歲)1988年11月,參加影子內閣競選,排第九,成為能源部長。 (36歲)1989年,大女兒凱瑟琳出生 (37歲)1990年,布萊爾同布朗訪問澳大利亞。 (39歲)1992年7月8日,影子內閣選舉中,排第二,任內務部長。 (40歲)1993年1月,前往美國學習。 (41歲)1994年5月12日,上午8點5分,史密斯去世。 (41歲)1994年7月21日,成為工黨領袖。 (41歲)1994年7月23日,搬進新辦公室,伊麗莎白女王授予他一項榮譽,成為一名框密院官員。 (42歲)1995年初切麗被選為英國王室法律顧問。 (43歲)1996年4月,來到美國。 (43歲)1996年4月12日,同柯林頓親切會談半個小時。 (43歲)1996年11月,李崗清訪問英國,托尼送<新英國>。 (44歲)1997年3月17日中午,梅傑宣布5月1日大選。 (44歲)1997年3月18日,<太陽報>宣布支持布萊爾。 (44歲)1997年5月1日,入主唐寧街。 (44歲)1997年7月1日,出席香港回歸 (44歲)1997年9月6日, 出席黛安娜王妃葬禮 (44歲)1997年10月21日,唐寧街會見了董建華。 (44歲)1997年12月,訪問紐約時,星期六夜晚在黎明時起來去找教堂。 (45歲)1998年秋正式訪問中國。 (46歲)1999年12月31日,出席「千年穹頂」千年盛典 (47歲)2000年5月20日,利奧出生 (49歲)2002年8月,承認建造千年穹頂是個錯誤 (51歲)2004年,因心臟問題住院 (51歲)2004年7月,前往雅典觀看奧運會 (51歲)2005年7月,幫助倫敦贏得申奧主辦權 (51歲)2005年7月,倫敦爆炸 (52歲)2005年,給一中國女孩回信,並附簽名 (53歲)2006年8月,在曼徹斯特工黨大會上宣布一年後退位 (53歲)2006年7月,英格蘭參加德國世界盃,在英格蘭車上簽名 (53歲)2006年7月,對外稱如英格蘭獲勝,將跳機器舞
托尼·布萊爾和夫人切麗
(53歲)2006年10月20日,給武漢一家醫院來回賀建院140周年 (53歲)2006年10月24日,在倫敦唐寧街10號會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 (53歲)2006年10月26日,大加贊揚紐卡斯特爾聯隊球星阿蘭·希勒。 (53歲)2006年10月31日,最難熬的一天了,英國下院首次就伊拉克政策舉行辯論 (53歲)2006年10月31日,在倫敦出席時尚零售學院新校址開幕式 (53歲)2006年11月3日,與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的會面中提出新的國際氣候問題合作的提議編輯本段個人履歷
布萊爾1983年進入下議院,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後任財政、貿工、能源和就業事務副
托尼·布萊爾
發言人,1992年起任內政事務發言人。他1994年當選工黨領袖。布萊爾是工黨歷史上最年輕的領袖。1997年5月任首相,成為自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後兼任首席財政大臣和文官部大臣。他出任首相後,對工黨大膽進行革新,對原保守黨政府的內外政策進行了一系列調整。2001年6月在大選中再次獲勝,連任首相,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連任的工黨首相。布萊爾對法律、工會、稅收、貿易、能源、就業、犯罪等問題感興趣;喜歡讀書,愛好網球和音樂;著有《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等書。編輯本段政治生涯


布萊爾1953年出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員,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杜倫(Durham)度過的。布萊爾在有「蘇格蘭的伊頓」之稱的費茨中學接受教育,後來又在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法律,並獲得學位。大學畢業後,布萊爾在1975年加入工黨,1982年代表工黨在一個傳統的保守黨選區比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參選國會議員失敗。在1980年代早期,布萊爾在工黨內被認為是「軟左派」(soft left),當時這一派正試圖控制工黨。 1983年他當選為塞奇菲爾德(Sedgefield)選區國會議員,並連任至今。1983年和1987年工黨兩次在大選中敗於撒切爾夫人之後,布萊爾堅定地站在黨內改革派一邊。他與改革派領袖尼爾·基諾克(Neil Kinnock)合作,成為影子內閣的一名成員,將工黨改造成一個更溫和的政黨。當基諾克因1992年工黨選舉失敗而辭職之後,布萊爾繼續在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影子內閣中任內政大臣。 1994年史密斯心臟病發去世,布萊爾與影子內閣的另一名成員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成一項政治交易,由布萊爾擔任工黨領袖,而布朗則將擔任未來工黨政府的財政大臣。布萊爾與布朗一起改造工黨,修改其黨章,去除了有關國有化的政策,而更強調自己善於財政議題(當時的保守黨政府無法解決經濟問題),並將自己稱作「新工黨」。 雖然這些改革遭到了政治對手和工黨傳統支持者的批評,這些改革卻是成功的。工黨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黨政府關於歐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敗丑聞的影響,「新工黨」在1997年的英國大選中獲得了一邊倒的巨大勝利。 布萊爾是20世紀英國第一個在職首相在唐寧街生子育兒。1998年12月26日布萊爾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議會發表演說的英國首相。 在2001年英國大選中,工黨再度保持了其前所未有的巨大優勢,布萊爾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二任的工黨首相。保守黨領袖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辭職,他是自1920年代奧斯丁·張伯倫以來第一位沒有成為首相的保守黨領袖。 在911事件後,布萊爾很快地宣布與美國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戰爭之前他參與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幫助鞏固了國際反恐聯盟。直到今天他依然扮演著這個角色,訪問了許多其他國家領導人可能認為太危險的國家。 布萊爾是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有關進攻伊拉克計劃的堅定支持者,雖然這項計劃具有很高的爭議性。布萊爾很快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常與持堅定反戰立場的法國總統希拉克發生摩擦。布萊爾被認為比布希更善於演說,他在戰爭爆發前發表了多篇演說,強調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必要性。 雖然薩達姆被指控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美英發動戰爭的最主要理由,布萊爾也強調薩達姆踐踏人權的記錄,以此來為戰爭辯護。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中,英國軍隊也參與其中。戰後至今也沒有在伊拉克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在英國國內造成了針對首相的很多爭議,其中很多是來自工黨黨內的。工黨內有許多人不喜歡布希,並且反對伊拉克戰爭。
托尼·布萊爾和夫人
2003年8月1日布萊爾成為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工黨首相,但是大衛·凱利博士的死亡陰影籠罩著布萊爾,工黨內沒有任何慶祝活動。 2004年1月27日和1月28日兩天可以算是布萊爾政治生涯中最危險的兩天,被稱為「在地獄中的24小時」。由於工黨內部的反對,他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沒有辦法通過二讀——這是他上任後面臨的首次類似的政治危機。第二天,關於大衛·凱利博士死亡調查的赫頓報告也將公布,大多數人預測報告將指責布萊爾及其政府。最終,關於調漲大學學費的法案以5票之差獲得通過。而赫頓勛爵的報告則著重批評了BBC的報導不周,而對政府的失誤只是輕描淡寫。 雖然赫頓報告為大的部量辯護,有關導致伊拉克戰爭的情報使用問題又浮上檯面。布萊爾最終決定再啟動另一項調查,而這次是評估戰爭爆發前情報的使用。 2007年5月10日布萊爾在自己位於英國塞奇菲爾德選區的特里姆登向支持者發表講話,宣布將於6月27日向英女王遞交辭呈,結束長達10年的首相歲月。他同時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為「接班人」、財政大臣戈登·布朗讓路。 布萊爾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英國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3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但面對種種批評,於2007年6月27日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式遞交辭呈,從而結束自己長達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離任。編輯本段家庭情況

布萊爾全家
布萊爾的太太謝麗·布萊爾(Cherie Booth)是著名律師,兩人在1976年相遇,當時他們都還在讀法律。他們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們最小的兒子里奧(Leo)出生於2000年5月20日,是20世紀第一位出生在現任英國第一家庭的孩子。雖然布萊爾一家一直希望能夠保護自己的孩子隱私不受侵犯,但是還是有很多關於第一家庭的報導。布萊爾的大兒子曾被報導喝酒狂歡以慶祝中學考試結束,而這份報導是在布萊爾所提出對酒醉人士罰款的政策兩天以後。 他的太太和孩子都是天主教徒。 2003年10月19日布萊爾曾因心臟問題接受治療。編輯本段執政十年語錄
1997年2月,在首相府外向人群發表講演時說:「本屆新工黨政府的執政將以全體人民的利益為准,整個國家的利益為准,已經說的夠多了,現在是行動的時

《經濟學人》封面人物布萊爾(12張)刻。」 1997年8月31日,在黛安娜王妃於去世時稱:「她是人民的王妃,她在我們的心中和記憶中將永遠是人民的王妃。」 1998年7月8日,在談到有關信任是政府最重要組成部分的設想時說:「作為政府,我們必須要在清白方面小心謹慎,要讓人們知道我們不存在任何方面或形式的不當。」 1997年11月16日,就政府允許一級方程式賽事可不受煙草廣告禁令限制、賽事老闆向布萊爾所屬工黨捐款一百萬英鎊而失去公眾信任時發表講話稱:「我認為大多數與我打過交道的人都認為我是一個實話實說的人,我就是這樣的人。」 1998年4月7日,抵達北愛爾蘭簽署「美好星期五協議」之前發言稱:「像今天的日子,我的意思是:今天不是奏樂的日子,我們可以將那些東西留在家裡,但我感到歷史的手在拍我們的肩膀。」 1997年5月27日,在巴黎北約峰會就國際關系的未來表達希望說:「我們這一代是可以思考在我們整個生命中不發生戰爭、不派我們的孩子參加戰爭的一代。這是一個無價的獎勵。」 1999年3月26日,宣布英國參與北約對塞爾維亞發動的空襲行動時說:「我們在做正確的事情,必須讓世人知道我們不允許野蠻戰勝正義,這是一件正確的事。」 2001年9月20日,就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向美國表達支持時稱:「我對你們說,我們現在與你們肩並肩,沒有任何遲疑。」2003年3月13日,向議會解釋為何應該發動伊戰時說:「這不是軟弱無力的時刻,這是表明我們將為我們所公認的正義挺身而出,表明我們將與暴政和獨裁、恐怖分子作斗爭。他們使我們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表明在這一決斷時刻,我們有勇氣作出正確的事。」 2004年10月1日,宣布2005年大選將是他所參加的最後一次大選時稱:「如果我當選,我將執政至第三個任期結束為止。我不想要求第四個任期,我不認為英國人民想要一個執政時間如此長的首相。但是,我認為現在解釋我的意圖是一件明智的事。」 2006年9月7日,宣布將於一年內離任:「我本人傾向於用自己的方式來做這件事,但是,數周後召開的黨代會將是我作為黨魁參加的最後一次黨代會。下周召開的工會會議也將是我最後一次參加的工會會議,這可能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解脫。」 2006年9月26日,在工黨會議發表告別講演:「你們給了我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我們在一起為了英國所取得的一切。明年,我將不會再發表講演,但不管我未來在哪裡,在做什麼,我都會與你們一起,祝你們一切好運,祝你們獲勝。」 2006年12月19日,總結他的政治經驗時說:「首次進入政壇,我想取悅所有人。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認識到無法取悅所有人。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人們能夠作出自己的判斷,這就是布萊爾學說。」 2007年5月10日,在他宣布將辭去首相職務時說:「我擔任首相職務已經整整10年,在當今世界,在這個職務上,我想這已經足夠長,對我是如此,對這個國家尤其如此。有時候,克服權力誘惑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放下。」回首剛成為首相的10年之前,布萊爾說:「那時人們對未來的期望極高,有時可能太高...捫心自問,我自認做了我認為正確的事。我可能有錯誤,這將由你們來判斷。但相信一點,我做了我認為對國家正確的事。」編輯本段首相任職期間
入主唐寧街
布萊爾在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國首相,後來他兼領的職務還包括有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部長、英國工黨黨魁、以及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作為英國內閣的閣臣,他也是樞密院顧問官。布萊爾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英國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3次贏得大選的首相。 布萊爾卸任後,首相與黨魁之職由其財相白高敦接任,而布萊爾則隨即獲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委任為中東問題特使。
與國會的關系
布萊爾任內曾對下議院的議事程序作了不少改革。他上任後的第一項改動就是將以往在每星期二和四,每次長15分鍾的首相答問環節進行合並,變為每星期只在星期三舉行,但時間則延長至30分鍾。布萊爾表示這樣是為了讓答問環節更具效率,但批評者卻反駁他這樣做只為方便准備問題答案。除首相答問環節外,布萊爾又會在每月舉行一次新聞發布會,讓記者就不同問題作發問,而氣氛也要比國會辯論融洽。
與媒體關系
2002年,布萊爾在北約俄羅斯會議 一般認為,布萊爾應付媒體的技巧遠高於他在國會辯論的能力。他在電視鏡頭面前,總顯露出政治領袖應有的魅力、往往給予觀眾現代、不拘謹和善於表達之感覺。或許世人對布萊爾留下最深刻的電視講話,就是他在1997年8月對韋爾斯王妃黛安娜之死所發表的演說,當中他以「人民王妃」形容黛安娜,及後即廣為人們所競相採用。
與戈登·布朗的關系
早在約翰·史密斯於1994年去世後,布萊爾與戈登·布朗兩人曾同被視為新黨魁的熱門人選,
布萊爾和布朗
而他們兩人亦曾許下諾言,答允互相合作。最初,由於白高敦認為自己資歷較高,布萊爾理應會讓路給他,但後來兩人卻發現布萊爾更取得公眾的支持。到1994年5月30日,白高敦向布萊爾答應不競逐黨魁之職,而據知布萊爾則答應擔任黨魁一定時間後就會退位(一說8年),以作回報,但是布萊爾卻在公開場合,多次否認二人中間有任何交易。但有關的傳聞後來更在2003年9月被英國第四台拍成電視劇。
宗教信仰
布萊爾在公開場合甚少談及他的宗教信仰,但他曾被認為是一位盎格魯-天主教徒——亦即是英國聖公會高教派的成員。高教派是一個容納羅馬天主教的基督教派別,而布萊爾的妻子彭雪玲本人就正是一位羅馬天主教徒。布萊爾平時在倫敦一般會與家人到天主教的西敏大教堂參與彌撒,但是當地的樞機主教休姆卻批評他不是天主教徒,卻在彌撒中領聖餐。
批評
對布萊爾的批評主要集中於他與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的關系,以及他對中東,包括伊拉克戰爭、2006年以黎沖突和以巴沖突所採的政策。此外他亦被批評以「政治化妝」的手法扭曲新聞,誤導國民。布萊爾也是歷史上首位遭警察問話的在任英國首相。
對美關系
在美國總統柯林頓任內,布萊爾已經與他建立了友好的關系,此後喬治·W·布希雖然接任美國總統,但布萊爾仍與他建立起強而有力的政治同盟,並積極在外交政策上連成一線。不過,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說過布萊爾尤如布希的外交部長。此外又有人直指布萊爾是「布希的捲毛狗」,反映出布萊爾在外交政策上令人有盲目附和美國的感覺。就連美國國務院官員肯德爾·邁爾斯(Kendall Myers)也指出布希對待英國首相的態度某程度上使他感到「蒙羞」,他認為兩人的聯盟是單向的,布希沒有回報布萊爾,兩者之間也不是互惠互利。
中東政策及對以色列的關系
布萊爾早年加入工黨不久以後,便加入一個叫工黨以色列之友的組織。後在1994年,一位昔日與布萊爾在同一所律師行工作的同事,在一次以色列外交官所辦的晚宴中,向他介紹一位叫邁克爾·利維(Michael Levy,後來成為利維勛爵)的人。利維是流行音樂界的大人物,也是位熱心於協助猶太小區籌款的人。布萊爾與利維未幾就成為了好朋友,兩人更時常一起打網球。
與工黨的關系
布萊爾在任後期遲遲未交代下台的確實時間,使他受到了英國傳媒和國會議員的批評。據報,有內閣閣揆相信布萊爾遲遲不交代下台時間,是因為他有意第四度角逐大選[32]。在2006年暑假,布萊爾一家曾到加勒比海渡假,返國後他表示希望各界停止對他的下台時間作揣測,結果激起不少工黨忠實支持者的不滿。
支持率
在2006年5月, 《每日電訊報》曾報導布萊爾的支持度跌至只有26%,比起當年韋爾遜將英鎊貶值後,以及卡拉漢在「不滿足的冬天」期間所得的支持率還要低,這表示布萊爾成為了戰後最不受歡迎的工黨英國首相。不過,以有紀錄以來計,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與約翰·梅傑曾 曾得到比這個數字更低的支持率。但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布萊爾在1997年大選完結時,他曾取得了歷史上英國首相最高的支持率。編輯本段卸任首相後的布萊爾

⑼ 急救!!!關於論文開題報告的!【注意看補充】

網上購物者消費行為與傳統消費者購物行為的比較分析》開題報告(免費論文)
新聞來源:中國論文資料庫 閱讀次數:410

一. 課題選擇背景及研究意義
(一)課題選擇背景
對消費者行為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 在當時, 消費社會開始在英國出現。十八世紀, 英國大量農民湧入城市, 這些城市新居民開始關心自己的社會地位, 這導致人們對能夠表現社會地位的產品的信仰和對這些產品的態度。與此同時, 購物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企業的營銷傳播策略, 特別是廣告對消費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收入的增加, 大眾消費顯著增長。到了十九世紀, 這種消費社會形態在美國和法國也相繼出現(保羅•彼德等, 2000) 。隨著消費社會的發展, 企業的經營觀念越來越關注消費者的變化。從20 世紀60 年代起, 企業的經營觀念已從生產取向(proction orientation) 、推銷取(sale orientation) 發展為營銷取向(marketing orientation) 。在市場營銷觀念的推動下, 西方的消費者行為研究逐漸發展起來。西方消費者行為研究出現後, 一直從其他行為學科。中吸取有用的概念和理論。其中, 生活方式的概念是從社會學中借用的。在消費社會中, 消費生活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 社會學等學科中的生活方式研究也演化為更加具體的消費生活方式研究。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 受消費者行為學的影響,功能主義學派的社會學理論把注意力轉向消費的社會性問題, 80 年代後, 社會學中開始關注和研究消費的學者不斷增多, 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進入市場營銷領域, 並不斷涌現出消費社會行為方面研究成果, 新興的跨學科, 如消費社會學、消費地理學、消費人類學、消費政治學、消費歷史學、消費符號學等相繼出現, 這些學科分別從不同理論範式對消費屬性進行研究(王寧, 2001) 。各個學科的消費研究為消費者行為研究奠定廣泛的理論基礎。

(二)研究意義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對於消費者來講, 通過互聯網路選購商品與傳統方式相比,優勢明顯。他可以利用網路終端更直接、更有效地檢索所需產品的信息。他只要輸入所需產品的某些特性, 如類別、型號、品牌、廠商、價格以及外觀款等, 網路就可自動提供一個備選清單, 消費者再逐步加上各種約束條件, 使自動選擇范圍不斷縮小, 最後再逐一調閱每一產品的詳細介紹, 即能得出自己最滿意的產品。消費者不用漫無目的地從大量現有的各種媒介廣告中, 尋找所需產品的信息並儲存於記憶中以備日後購買所需, 而是可以隨時從網路中有針對性地、及時地了解所需產品的最新變化資料,相比之下, 他的選擇范圍不僅大得多, 而且可以節約時間, 也可以選擇出最具價格競爭力、最滿意的產品。同時, 隨著數字貨幣、電子支票的應用, 網路交易支付方式將更加簡便、安全、靈活。因此通過互聯網路電子函購商品將是更多消費者樂意的選擇。因此,信息時代的來臨催生了網路環境下的消費行為,本篇論文通過對不同環境下消費者行為的比較分析,闡述了他們之間從購買過程到消費模式的差異,以期為不營銷策略的制定提供參考。

(三)研究內容及思路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網路經濟的研究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提高,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例如,在網路運行的技術、安全等問題上,不斷有新的解決方案提出;對第三方物流的理論探討和實踐,也使網路經濟時代商品實物配送問題得到解決;而有關網上交易模式與商業機制方面的探討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等等。但是,在對網路經濟條件下消費者行為改變的研究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回顧全球網路經濟發展的實踐,從中會發現,網上店鋪眾多,而交易額並不大;眾多網路公司負債經營,等等。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沒有認真分析研究網路經濟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消費者行為的改變而採取相應的對策。為此,本文從對網路市場環境分析入手,並且簡單介紹傳統條件下消費行為模式與消費特徵,通過對消費者對信息空間認知活動的方式等的研究,主要探討在網路環境下的消費者行為特徵以及與傳統的消費者行為模式相比所發生的變化,分析可能影響消費行為變化的主要因素,這也是本文的主要內容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 通過信息和數據的搜集,介紹中國網路市場的基本情況、輪廓分析和性質,全方位介紹網路環境的商業環境。
2. 分析傳統條件下消費者行為模式及其主要特徵,它們包括購買行為模式和決策過程的特徵研究
3. 分析網路環境下消費者行為模式和特徵,並著重闡述了網路環境下消費模式區別於傳統消費模式的新特徵。
4. 對比分析傳統環境下與網路環境下消費者行為異同,從購買動機、消費行為、消費模式三個維度闡述了兩種環境下的消費模式

二. 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動態
消費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 , 也稱消費者行為研究(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就研究層次而言,西方消費者研究通常是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上進行。在宏觀層面上, 消費者行為與消費生活方式概念相聯系, 通常是對消費群人口統計特徵及消費行為特徵的描述, 這類研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 。目前針對中國消費者行為所進行調查, 多數也屬於生活方式調查, 方法是測量恩格爾等人提出的生活方式的四個維度, 即態度( attitude ) 、活動( activity) 、觀點(opinion) 、入口統計特徵(demographic) 來描述消費者的生活方式( Engel , Blackwell and Kollat , 1978) 。根據四個維度的表現, 消費者被從總體上分為若干類型; 其中, 美國SRI 國際公司開發的VALS2 就是一個著名的生活方式測量工具, 但是, 這種工具的有用性也受到詮釋主義的質疑, 研究發現(Douglas B1Holt , 1997) , 按照這種分類方法並不能區分出消費者生活方式的差異,不僅如此, 這種方法在美國以外的國家應用也很少。在微觀層面上, 消費者行為則通常與消費者認知、態度、購買意願以及決策過程等具體購買行為相聯系,傾向於對消費者在具體的信息溝通、購買決策、產品使用、品牌態度等方面的行為進行解釋和說明, 多屬於解釋性研究(interpretiveresearch) 。對於營銷者而言, 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更容易直接觀察, 因此, 在營銷者眼裡的消費行為更多的是指消費者在廣告認知、信息溝通、購買決策等方面表現出的消費行為。消費者行為可以看成是由兩個部分構成, 一是消費者的行動; 二是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購買決策是消費者在使用和處置所購買的產品和服務之前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傾向, 屬於消費態度的形成過程; 而消費者行動則更多的是購買決策的實踐過程。在現實的消費生活中, 消費者行為的這兩個部分相互滲透, 相互影響, 共同構成了消費者行為的完整過程( Engel , 1978 ;Loudon , 1993) 。就研究路線而言, 西方消費者行為研究的路線之一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 它認為消費者購買過程可以分為若干個階段, 可以分階段研究, 對消費者感知、認知、學習、態度、決策、反饋過程進行切分式研究(Loudon ,1993) 。另一種研究路線是所謂後現代的闡釋主義路線,它認為消費者行為是受情境影響的, 不存在共同的行為規律, 只能把消費者個體與其所處的環境相聯系才能理解消費行為特徵(Douglas B1Ho1t , 1997) , 但是, 這種研究路線受到研究者自身的水平和主觀因素影響, 難以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 因而尚未得到普遍運用。

(二)國內研究動態
在日益開放的社會和市場環境中, 中國消費者行為在不斷發生變化。從20 世紀90 年代起, 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學者的關注, 特別是香港和台灣的學者, 他們對中國消費者行為特徵已經進行了一些研究, 其中包括對消費者生活方式的研究(Oliver H1M1Yau , 1994) , 也包括對中國消費者研究方法的研究等(楊中芳, 1997) 。這些學者中, 對大陸、香港及台灣三個地區消費者的比較研究更為關注, 此外, 中國消費者的本土化研究也日益受到關注, 其核心是擺脫西方消費者行為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套路, 尋求適合於中國消費者社會和文化心理的理論和方法, 研究中國消費者特有的行為模式。雖然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對中國消費者(greater China) 研究① , 但研究者多是來自西方、香港以及台灣的學者。到1998 年, 在主要的國際性相關刊物中, 尚無大陸學者發表關於中國消費者行為研究方面的論文, 在這些刊物中, 對中國消費者的研究只有5 %專門研究女性消費行為(Leo Y1M1Sin , Suk - chingHo ,2001 ; Yim Ling Sum , 1997) 。另外, 只有香港學者對中國女性消費生活方式行為進行了一些比較研究( Tai ,Susan H C , Tam , Jackie L M , 1997 ; Jackie L. M.Tam and Susan H. C. Tai , 1998 ; Leo Y. M. Sin , Suk- ching Ho , 2001) 。在國內, 盧泰宏教授從1999 年起, 開始招收第一批「消費者行為與中國營銷」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並致力於採用本土化的方法研究中國消費者行為。目前, 已有三位博士畢業生, 他們分別就中國青年一代生活方式、消費者氣質行為模式、中國女性消費者自我概念等方面進入了深入研究; 同時, 分別於2001 年和2002 年出版了《營銷在中國》和《營銷在中國II》。這兩本書不僅在國內銷售上萬冊, 在台灣和日本也深受歡迎。這表明, 對於打算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公司而言, 中國消費者行為特徵是他們十分關心的信息。中國營銷研究中心還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以及香港嶺南大學的學者進行了交流。可見, 對中國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剛剛起步, 在許多領域都存在著空白。中國加入WTO , 中國企業與外國公司的較量還要看能否對中國消費者行為准確透徹地把握。消費者行為研究者需要在理論上學習和借鑒西方的消費者行為理論, 在方法上, 尋找更加符合中國社會文化環境的本土化方法。

三、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
1.前期准備工作:在搜集資料方面做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用大量的時間進行資料搜集,完成本課題的前期准備工作;
2.初期工作:在這個階段,完成論文資料的熟悉和整理,對所涉內容和有關資料進行合理的剪裁,在此基礎上經過高度的概括與預測,得到一系列規律性的認識;
3.完成論文初稿:在此階段,先草擬提綱,然後以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依託對原材料的理解;經過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之後完成寫作;
4.完成論文的最終定稿:對論文的初稿進行全面、細致、反復的修改,完成定稿。

四.提綱
1 網路市場環境概況
1.1 網路市場的發展
1.2 網路市場的輪廓分析
1.3 網路市場的性質
2 傳統條件下的消費行為模式
2.1 傳統的消費者行為模式
2.2 傳統條件下的消費者特徵
3 網路條件下消費者行為模式與消費特徵
3.1 消費者對網路信息空間的認識
3.2 網路環境下消費者行為特徵
4 網路環境下與傳統環境下消費者行為比較
4.1 基於購買過程的比較
4.2 基於購買行為的比較
4.3 基於行為模式的比較

五.參考文獻
[1] 鄢平.Internet下的市場營銷.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 網際網路:http://www.cnnic.net.cn/
[3] 網際網路:http://www.marketingman.net/
[4] 蘇亞民.現代營銷學,消費者行為模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2004.
[5] 盧泰宏,楊曉燕.互聯網營銷教程.廣東經濟出版社2000.
[6] 駱永華,黃璜.靈動電子商務.新華出版社2005.
[7] 楊堅爭.電子商務原理與應用(4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4 .1
[8]王長征.消費者行為學.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
[9]菲力普•科特勒著,梅汝和,梅清豪,張桁譯1 營銷管理———分析、計劃、執行和控制(第8 版) [M]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著,張軍,羅漢等譯 微觀經濟學(第三版) [M]1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
[11]宋玲,陳進,王小延編1 電子商務實踐[M]1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12]曹小春1 零售企業營銷實務[M] 1 北京: 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13]司馬鑾. 當代西方消費者行為定義研究[J ] . 國外社會科學,1996 , (5) .
[14]皮亞傑. 結構主義[M] .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8.
[15]馬場房子. 消費者心理學[M] . 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1984 ,35~48.
[16]Gary P. Schneider. Electronic Commerce[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2
[17].Leo Y. M. Sin, Suk - ching Ho. An Assessment of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onsumer Research on Greater China: 1979 - 1997,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01, Vol. 13, 1 ; pp. 3 - 331
[18] Yim Ling Sum. The Changing Faces of Chinese Women, Marketing and Research Today , February 19971
[19] Tai , Susan H C , Tam , Jackie L M. A Lifestyle Analysis of Female Consumers in Greater China, Psychology & Marketing: New York; May 19971
[20] Jackie L. M. Tam & Susan H. C. Tai. Research Note: The Psychographic Segmentation of the Female Market in Greater China,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01. 15, No. 1 , 1998 , pp. 61
771

熱點內容
bcd是什麼礦池 發布:2025-07-15 04:19:04 瀏覽:553
stata的交叉項怎麼去中心化 發布:2025-07-15 03:55:40 瀏覽:848
比特幣轉賬必須聯網嗎 發布:2025-07-15 03:53:47 瀏覽:771
訂購期貨礦機 發布:2025-07-15 03:53:39 瀏覽:62
區塊鏈相關游戲 發布:2025-07-15 03:30:18 瀏覽:940
trxmarket交易所 發布:2025-07-15 03:06:46 瀏覽:957
trx4通道鎖定 發布:2025-07-15 02:49:01 瀏覽:989
什麼是區塊鏈醫療 發布:2025-07-15 02:48:54 瀏覽:535
區塊鏈起個名字 發布:2025-07-15 02:39:17 瀏覽:604
區塊鏈是90後暴富的途徑 發布:2025-07-15 02:37:41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