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字幣問答 » 數字貨幣金融供給側改革

數字貨幣金融供給側改革

發布時間: 2021-04-15 17:23:13

『壹』 討論數字貨幣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僅僅只是替代紙鈔和鑄幣,它實際上就是一種電子現金,對貨幣政策和商業銀行的影響都不大。在傳統的貨幣發行中,流通中現金其實也是央行對公眾的直接負債,只是由於技術限制和成本方面的考慮,央行通過商業銀行來發行現金。隨著技術的進步,央行通過數字貨幣形式直接將貨幣發行至個人和企業賬戶成為可能。電子現金流轉仍然通過央行和金融機構再至企業和個人,在貨幣製造渠道、流轉環節、功能上與紙幣完全相同。

電子現金流轉仍然通過央行和金融機構再至企業和個人,在貨幣創造渠道、流轉環節、功能上與紙幣完全相同,沒有脫離傳統貨幣政策調控的范圍。電子現金的主要功能在於便利交易支付。
考慮到近年來第三方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的發展已經極大地便利了交易支付,電子現金對貨幣交易需求的影響有限,對貨幣政策的總體影響不顯著。電子現金在多大程度上被公眾接受,取決於其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

『貳』 什麼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簡明扼要,用通俗的話講,讓我們這些外行人能夠看懂,避免復制粘貼。

我分成兩部分來解釋吧。一,供給側改革要解決什麼問題?二,供給側改革有哪些措施?
首先,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產能落後。
看新聞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種矛盾的現狀:一方面,許多新聞都說中國的企業產能過剩,產品嚴重滯銷;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者貌似又表現出很強的消費能力(起碼前幾年),到全世界海淘買買買,法國的奢侈品,韓國的電器,甚至是日本的電飯鍋馬桶……
所以,高層的判斷是:中國的經濟面臨的問題既不是生產能力不足,也不是消費能力不足,而是生產能力落後,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種落後包括兩方面:一是因為生產水平的低下導致產品的質量、檔次不能滿足現在消費者的喜好;第二是產品結構出了問題,與需求的結構不相匹配(比如市場上的消費者需要100萬台手機,20萬台電腦,而我們的商家卻生產了20萬台手機100萬台電腦,需求和供給不匹配)。
對此,高層採取的舉措,可以用「三去一降一補」來概括: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下面一一解釋。
1,去產能。
去產能是最能體現供給側改革思想的舉措。要淘汰一部分落後的產能,其中最關鍵是要讓那些落後的「僵屍企業」退出市場。
什麼叫僵屍企業呢?其實主要就是一些落後的國企。這些企業的創新能力弱,思維僵化,導致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長期虧損。如果基於正常的市場經濟規律,這樣的企業如果不求轉變,就會逐步走向破產重組,這部分落後產能就被淘汰了。
但是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這部分企業過去卻被政府和銀行強行靠輸血吊命。這種措施是非常負面的,一方面,這些落後的本應該淘汰的企業,卻依然占據了大量的資源(場地、設備、原材料、勞動力、資金等),卻無法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影響了經濟的效率;另一方面,還浪費了財政資金,更給銀行帶來了壞賬風險。
所以,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清理這批僵屍企業。能盤活的盤活起來,不能盤活的,就退出市場吧。

『叄』 數字貨幣金融的改革歷數什麼時代

目前咱們國家根本就沒有什麼數字貨幣,現在所謂的數字幣只不過是利益集團榨取勞動人民血汗錢的一個工具而已,不要被騙了們洗腦了。

『肆』 貨幣供給側改革對象是誰,受益是誰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2019年年會上發表了題為《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旨演講。李揚表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基礎、六大方向」。「一個基礎」就是確認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六大方向」是未來金融改革和發展的主要領域,分別為:服務實體經濟、優化金融結構、管理金融風險、遵循經濟規律、發展金融科技和擴大對外開放。

服務實體經濟
李揚表示,中央對於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思路非常明確,金融是第二性的,它從來不可能離開實體經濟而獨自存在,它的問題也不可能離開實體經濟這一基礎來加以解釋,拘泥於在金融圈子裡尋找金融風險、探尋解決辦法,是片面的。

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

李揚說,過去人們常用樞紐來比喻金融同經濟的關系,這只是停留在一種無機狀態上。現在,用血脈和肌體的關系來比喻金融和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關系,就把兩者關系提升到有機狀態。顯然,血脈和肌體之比,更為貼切。金融與經濟之間是活與穩的關系,金融之於經濟,顯然是第二性的,它發揮的是附屬的、輔助的、服務的作用。經濟與金融之間是興與強的關系,強調經濟對於金融的決定性作用,是第一性、主導性、基礎性的作用。

優化金融結構
會議將優化金融結構置於重要地位,主要是因為,現有的金融結構存在扭曲和錯配問題。

第一個錯配是期限結構錯配。說的是金融體系存在嚴重的「借短用長」現象。基於中國現有金融結構,我們能夠籌集到的資金期限相對較短,但是,基於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和面臨的任務,我們對資金需求的期限卻相對較長。簡言之,資金來源期限短、資金使用期限長,兩者之間存在錯配。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正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在這個發展階段,我們對長期資金的需求比任何國家都甚,但基於現行的金融結構,我們的資金來源期限又相對較短,這就使得克服期限錯配,成了長期且艱巨的任務。

第二個錯配是權益錯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體系從無到有,發生了堪稱「大爆炸」的巨變。這種長期、規模巨大且源源不斷的儲蓄資源,支撐了經濟長期的高投資和高增長。然而,在現行的金融結構下,我們動員的資金大部分只能形成借款者的負債,能形成資本和籌資者權益的比重相對較小,這就形成了權益錯配。

第三個錯配是服務對象偏頗。迄今為止,我國金融主要還是為富裕群體和大企業服務,而對於廣大中等收入及以下水平的普通居民、對廣大的中小微企業、對於廣大的民營經濟等這些更需要資金及金融服務的經濟主體,我們提供的服務嚴重不足。

「優化金融結構,主要是要糾正以上三個扭曲。」為此,李揚提出了改革的三大方向:

第一,「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結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推進金融體系市場化、商業化,始終構成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基本任務。但是,政策性金融一度曾被束之高閣;合作性金融至今仍然舉步維艱;開發性金融也只是進入高速工業化時期的新產物。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更是無從談起。直到今天,中國仍然是大銀行的天下,更嚴重的是,無論何種規模、居於何地,所有銀行的業務結構都高度同構化。

第二,「建設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把好市場入口和市場出口兩道關,加強對交易的全程監管」。近年來,資本市場受到國家宏觀調控部門越來越多的重視,發展資本市場的重點,漸次也有調整。將資本市場自身的體制機制建設問題提到首位,顯示了中央對於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重視。

第三,在調整產品結構方面,強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的金融產品」。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與資產管理聯系在一起。要求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就是追求「非標准化」「出表」「出場」「脫媒」等。近年來,我國金融產品「非標准化」趨勢明顯,但由於監管未能及時到位,監管真空和重疊監管同時存在,再加上資本市場的杠桿融資推波助瀾,致使資管領域積累了大量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整肅資管亦屬正常,但是,要求資金由表外回到表內,由場外回到場內,由多樣化變為簡單化,由資本市場回到銀行資產負債表,只是一種應對風險的權宜之計,今後金融產品的發展方向還是「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

管理金融風險
會議指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這就規定了我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一項基本內容。李揚強調,關於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應當體會如下三個表述背後的深刻含義:

第一,「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基礎」。金融健康與否,取決於實體經濟健康與否。實體經濟發展不好,就不可能有好的金融;實體經濟不好,就不能要求金融無條件提供服務。

第二,「要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這分析的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穩增長之間的關系,很明顯,應當是穩增長優先,應當在實體經濟穩定的基礎上管理金融風險。

第三,「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這說的是發展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關系,說的就是高質量發展優先。

李揚認為,管理金融風險,主要應從五個方向入手:一是加快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面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新發展,我們開始強調「國產化」,即把金融安全上升到關乎國家安全的核心地位的高度。二是做好金融業綜合統計,健全及時反映風險波動的信息系統,完善信息發布管理規則,健全信用懲戒機制。三是「做到管住人、看住錢、扎牢制度防火牆」。四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適時動態監管線上線下、國際國內的資金流向流量,使所有的資金流動都置於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督視野之內。五是去杠桿。金融風險的源頭是高杠桿,因此,去杠桿是一項長期任務。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去杠桿的重點、策略和節奏有所調整,有些人就主觀地認為去杠桿已經結束。如果認真分析我國宏觀杠桿率和各部門杠桿率的水平及其演變,特別是認真研究高杠桿與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關聯,就會認識到,去杠桿的任務遠未完成。

遵循經濟規律
遵循經濟規律的要義是沿著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向前推進改革,並糾正一切與這一目標相違背的體制機制。在這個方向下,應當特別關注如下三方面進展:

其一,「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在推進「三率」市場化過程中,匯率的市場化關系我國能否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率市場化關乎我們能否有效地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領域、地區、行業和企業手中;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完善,則關繫到我國金融產品定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引導資源配置,而市場的引導主要依靠金融資源的流動,金融資源則主要受到這三個「率」所揭示出的信息牽引。客觀地說,完成「三率」市場化,我們仍然任重道遠。

其二,破除金融體系的所有制和意識形態偏好,遵循「競爭中性」原則,平等為各種所有制企業提供高效率服務。遵循競爭中性原則,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去年首次提出。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競爭的基礎地位」概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前不久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我國總理也提到要實施「競爭中性」原則。這說明,落實競爭中性原則將成為我國深化各領域改革的方向之一。若能實現競爭中性,目前困擾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困境都將迎刃而解。

其三,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一整套登記、託管、交易、清算、結算制度,以及規范並保護這些制度運行的法律法規。這些都是保證市場正常運行的基礎條件,應當積極推進這些領域的改革。

發展金融科技
李揚認為,切實推進金融科技發展,將極大地優化我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要素基礎和結構,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

發展科學技術,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推動科技產業化,從來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著力點,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在金融領域,就是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發展金融科技的要義,就是使創新成為推動金融服務供給結構變革和金融服務效率提升的根本支撐。

金融科技發展對金融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一是有助於破解信息不對稱這一始終困擾金融發展的難題,二是提供更可靠的信用基礎,助力金融體系正常運行,三是准確地提供各種要素的流轉軌跡,便利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四是讓各個部門、各個主體都能夠顯示自己的偏好,為資源配置提供有效的參數,五是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有效接入普通大眾和小微企業。應當指出的是,金融科技不是科技,其本質是金融,金融科技企業必須做好上述五類事情,才能保證自

『伍』 從供給側改革看,金融科技面臨怎樣的歷史性機遇

提要:近日筆者受邀參加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互聯網+支付」分論壇,並做了「供給側改革與金融科技」的主題演講。北京商報做了全文記錄和刊載,摘錄如下:

薛洪言: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興主辦方邀請蘇寧金融研究院來參加這次論壇。今天我要分享的題目是供給側改革與金融科技,主要講一下在目前的供給側改革形勢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一些機遇以及互聯網支付的發展趨勢與背景。
首先,看一張圖。這張圖以銀行業為代表,描述了過去5年中銀行業面臨的問題,隨著實體經濟持續的低迷,不良率在持續的攀升,凈利潤的增速在持續的下降,這是我們講供給側改革之前的金融業大的宏觀背景。
基於這樣的背景,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對金融機構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供給側改革提出了五大任務,先看一下前三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這三大任務對金融業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資產壓縮上。去產能、去庫存,是去抵押物、去僵屍企業;去杠桿是去債務、去信貸,對金融機構來講是對資產的壓縮,壓縮會有什麼影響,表現為兩大影響,一是導致不良率的攀升,包括去產能,包括去僵屍企業的過程中,銀行的不良貸款會有一個快速的上升趨勢;第二是會持續面臨一個信貸需求的不足。在傳統的產業面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它也在進行一個求變,進行創新,它主要方向就是瞄準經濟的新業態。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經濟的新業態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經濟的新業態它大概的特徵,包括共享經濟、輕資產和大數據等,新的經濟業態會產生一個新的金融服務的需求,它的需求其實目前已經涌現出來了,我列了幾個,包括社交理財、股權融資、在線借貸P2P、投貸聯動等。
新經濟新金融需求下傳統金融面臨怎樣的挑戰。傳統金融機構信用風險防控主要依託還是抵質押擔保的模式,在新的業態下,新的經濟是一種輕資產的經濟,是一種大數據的經濟,這種經濟缺少合格的抵押品,所以傳統的金融機構在提供這些服務過程當中會面臨一些不足。這種情況下為金融科技的崛起創造一個機會。
金融科技是在滿足縫隙性的金融需求中崛起的,開始的時候,新的業態產生過程當中衍生出來的一些新的金融需求量很小,是縫隙性的,新金融業態的量也很小。隨著新的經濟業態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占據主導性的地位,新的金融業態在金融體系分化過程當中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體系會出現一個分化,加速金融體系分化的過程,這樣金融科技會面臨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
金融科技是一種新的模式、新的流程和服務,會對傳統金融的服務方式和模式產生重大影響、改變甚至顛覆。從目前國際國內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來看,更多的主要體現在四大塊。
支付清算是今天論壇討論的主題。支付清算是典型的技術驅動性行業,隨著一些基礎設施的成熟,包括電子貨幣、雲計算、區塊鏈和生物識別技術等等,互聯網支付的模式和技術也在持續向前發展。當前而言,支付清算還處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移動支付發展階段。
在線融資。國際上有名的獨角獸和大家對國內的互聯網金融的印象,主要都是體現在在線融資上面。大數據風控和機器學習的普及,為在線融資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前提。
智能投顧,包括社交理財、量化投資模型、專業的投資組合等等。智能投顧的邏輯,原來投資顧問的服務可能是一對一的,對投資人的門檻要求很高,比如有幾百萬資產等等,但是智能投顧出現後,相當於把高大上的投資組合,一些投資理財的技術竅門等進行模型化,從而把門檻大大降低,可以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享受到這種服務。目前,智能投顧在美國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也誕生了幾個有名的獨角獸,在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
最後,互聯網保險,也是金融科技的一個比較顯著的應用領域。
我畫了兩個箭頭,包括金融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共享金融,這代表著業界和學術界對金融發展大的共識性看法。互聯網金融往前看,它是金融+互聯網的過程,但是往後看更多的就是共享金融的過程。互聯網金融只是個過渡性的概念,隨著共享經濟和新經濟業態的發展,未來會向共享金融的方向發展。無論金融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共享金融,它都是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應用的表現。
互聯網支付。互聯網支付是基於互聯網價值交換的過程,是依託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進行的。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種桌面互聯網的時代,可能當時是一個PC端上網,那時候的支付更多是互聯網支付,就是PC端的支付。最近這些年它主流的形態,變成了移動端的移動互聯網,包括實時在線,原來是上網,現在是在線。包括移動化的智能設備越來越普及,數據可記錄,進入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相應互聯網支付進入移動支付的時代。
未來支付向哪一方面發展?隨著區塊鏈在國際上的成熟,國際國內成立了很多的區塊鏈的實驗室,在實驗條件下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支付清算的模擬。
隨著區塊鏈和分布式時代的到來,我們互聯網支付也會再往前發展,發展成分布式的支付或者其它方式。區塊鏈解決了價值交換的幾大問題,在價值交換的過程當中,第一解決價值的唯一性的問題,區塊鏈可以保證這個問題。還有可信任性,第三方的支付,包括移動支付這塊,可能通過第三方的機構解決信任問題。未來區塊鏈技術驅動的時候,區塊鏈本身可以保證它的虛擬空間可信任性,包括交換的可信任性。
最後,講一講目前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移動支付的發展現狀。在移動支付時代,信任問題的解決依靠的是第三方中介,也就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第三方支付主要靠數字證書、靜態密碼、電子簽名等等,還有一些生物特徵、指紋支付等等解決安全性問題。場景目前有三大塊,包括網路支付、預付卡的發行和受理、銀行卡的收單。目前的創新體現在NFC支付、聲波支付、掃碼支付、雲支付等方面。
目前行業的現狀,用三個「三足鼎立」可以大致的概括一下。業務結構是線下收單、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是三足鼎立的趨勢。還有移動支付結構也是三塊,個人轉帳還款應用、移動金融、移動消費是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線下收單結構是銀行、銀聯、第三方支付公司呈現三足鼎立的狀態。以上是關於第三方支付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最新前沿和目前的現狀。
謝謝大家!

『陸』 如何通過貨幣政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何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含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明確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還有具體的任務。要堅定地干、大膽地干、扎實地干、精準地干、決不回頭地干不是實行需求緊縮,供給和需求兩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當前要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而是為了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權威人士: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有各種解讀。從國情出發,我們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明確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還有具體的任務。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堅定地干、大膽地干、扎實地干、精準地干、決不回頭地干。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消除兩種誤解: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行需求緊縮。供給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兩者互為條件,相互轉化,兩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當前經濟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並存,但主要矛盾已轉化成結構性問題。因此,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我們的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當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需要營造穩定的宏觀環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強刺激,也要防止出現順周期緊縮。還有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搞新的「計劃經濟」。恰恰相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為此,要調整各類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形勢下的完善和深化,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過去正是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政府幹預過多,導致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引發各種結構性矛盾。比如,一些沒效益的「僵屍企業」,有些地方非要硬撐著給貸款、給補貼。當然,下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盤大棋,也要更好發揮政府這只手的作用。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同時,「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實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擴大開放是改革的題中之義,我們要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吸引的外資。現在,美歐等發達國家都在吸引我國的投資,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我國的外資多了!

『柒』 什麼是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按市場規律辦事。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宏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 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熱點內容
數字貨幣均線設置多少天為最佳 發布:2025-05-25 15:43:52 瀏覽:136
以太坊培訓班 發布:2025-05-25 15:24:58 瀏覽:744
btt冷錢包 發布:2025-05-25 15:13:09 瀏覽:154
完全禁止數字貨幣比較難 發布:2025-05-25 14:53:12 瀏覽:65
影響數字貨幣的漲跌 發布:2025-05-25 14:42:14 瀏覽:188
湖南省區塊鏈公司 發布:2025-05-25 14:42:08 瀏覽:382
數字貨幣詐騙雲付通 發布:2025-05-25 14:40:32 瀏覽:840
會展監理區塊鏈 發布:2025-05-25 14:18:31 瀏覽:312
年前不做幣圈的原因 發布:2025-05-25 14:17:53 瀏覽:51
ETH上線多長時間 發布:2025-05-25 14:14:32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