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進數字貨幣黃金
① 黃金是否真保值
目前,美國政府、公司和私人累計欠債總額已是天文數字。根據國際經合組織的統計數據:如果按照美國現有人口三點零五億來計算,人均欠債為七十萬美元,每個家庭(按一戶三點一人)欠債二百十七萬美元;摺合人民幣,家家都是千萬「負」翁。
正在投資者擔心欠債消費模式斷送美國,美元將進一步貶值之際,黃金保值之說再起,並佔了上風。於是,為防止資產縮水,人們投資金條和紙黃金,使得金價創下歷史新高。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貨幣採用銀本位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對貨幣的需求猛然增長,繼而更換為金本位制,也就是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但因為金屬貨幣畢竟有限,當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時,社會流通的貨幣便會減少,從而阻礙經濟的發展。上個世紀美國大蕭條,就是因為生產力大大超過了黃金的總量形成產能過剩,商品無法兌現導致。結果,美國人在大蕭條期間,有百分之七的人口餓死,足可見金本位制之恐怖!
既然金本位制已經被廢除,信用貨幣取代了黃金,黃金只不過是貴金屬而已,自有其合理的價位。一份有關黃金提煉成本和預期利潤的分析報告指出,黃金的合理價位應該在每盎司四百美元左右。報告出爐時美元處於弱勢;如果以強勢美元來看,每盎司可能四百美元都不到。如果黃金持續保持這一價位的話,那麼儲存黃金或許還說得過去。可是金價2009年曾經被炒高至每盎司一千二百二十美元。以這么高的價位購入黃金,何以抵禦美元貶值?況且,儲藏大量金子的話,根本不符合外匯儲備的基本要素之一——流動性。那麼,儲藏紙黃金呢?到底相信哪個國家發行的?如果由美聯儲來發行,這紙黃金跟美元有什麼差別?如果由英國來發行,那麼和英鎊又有什麼區別呢?
炒作黃金的現象,倒是應了西方的一句老話:「一個人的垃圾是另一個人的寶藏。」一方面有人大量購入,一方面有人大量拋售,就在中國人排隊搶購黃金的同時,北美和歐洲那些收購黃金首飾的商店生意也異常火爆,但卻恰恰相反,他們的客戶不是來搶購黃金首飾,而是搶賣黃金首飾的。作為全球三大金融機構之一的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俄羅斯,更是趁著黃金高位,大手筆拋售了四百五十噸黃金(IMF拋售了四百零五噸,俄羅斯拋售了四十五噸)。IMF的後台老闆是誰?是美國。這就可以看出貓膩兒了。想想吧,如果黃金真能在三五年內漲到二千至五千美元一盎司的話,難道他們都是傻瓜,不要生蛋的雞嗎?難道不是趁著高位,將那些原來的「廢銅爛鐵」賣個好價錢嗎?
人們太健忘了。三十年前,金價就被華爾街炒作突破過八百五十美元,即使按最保守每年百分之三的通脹率計算,那時八百五十美元的價值,也超過現在的二千美元。而一百年前五兩黃金就可以在北京買個四合院,或者在上海買棟石庫門。按最近黃金猛漲到每盎司一千美元來計算,五兩黃金大約是八十盎司,也就是八萬美元,摺合人民幣五十五萬元,這錢現在別說買四合院了,就連買個四合院里留給保姆住的小房間恐怕都不夠吧。【來源於《發現》陳思進 文】
② 急需一片關於金融危機的論文
華爾街,這條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街道,長不超過1英里、寬僅11米,卻雲集了美國著名的金融機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等。
圖為影片《華爾街》海報。
專題深度美國金融風暴之華爾街:
從造富神話到罪惡之源
對於很多人來說,紐約華爾街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里不僅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也是全球經濟的心臟。過去,華爾街曾是點石成金、一夜暴富的代名詞,華爾街曾成就了巴菲特、索羅斯、格雷厄姆等億萬富豪。但是隨著華爾街引發的次貸危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華爾街的貪婪與欺詐赤裸裸地暴露在全世界面前,華爾街也成為了很多人眼中的罪惡之源。
華爾街的一端是那頭標志性的巨大銅牛,另一端則是17世紀的教堂和墓地。兩端之間,步行最多20分鍾。在哲學的意義上,短促得就像人生……
令人憤怒的是,這些一手製造了危機的華爾街高層們,危機之後卻拿著千萬美元離職金全身而退,之後又改換門庭成為另一家公司的掌舵人 最終為危機買單的是美國的納稅人、全世界的中小股民和新興市場國家!
貪婪:把錢貸給沒有償還能力的人
著名的金融學家鄒恆甫說,華爾街最近的全面垮塌是虛擬金融資本剝削、競爭、欺騙、非理性投機、金融腐敗、只作假賬、操縱市場的必然結果,與幾年前安然的倒閉沒有任何差別。暢銷書《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華爾街的貪婪、欺詐和無知導致了如今的局面。
盡管「金融海嘯」來勢兇猛,撲朔迷離,但是追本溯源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造富神話。另一本暢銷書《次貸危機》這樣寫道:世界上最好賺的是窮人口袋裡的錢;把窮人打扮成具有消費能力的人,就可以賺全世界的錢。
從次級貸款到次級債,就是這樣的邏輯。通過包裝美國的窮人,造成美國房地產一片繁榮的假象,就可以在全世界圈錢,讓全世界的人,幫著美國的窮人買房子,這個想法確實不錯。於是,一個叫次級貸的金融產品就誕生了。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就是通過金融市場,把不具備消費能力的人,拉入了不該進入的消費市場,然後將這些貸款證券化,以高額的回報率賣給機構和個人投資。
一場資本豪賭就這樣開始了。雷曼倒閉,就是因為在次貸中賭得太狠。華爾街流行一句名言:「哪裡有股市,哪裡就有丑聞」。華爾街的每一樁丑聞都與貪財有關。華爾街因貪婪而瘋狂,華爾街因失去理性而恐慌。華爾街點石成金術——把貸款的紙片變成金錢的魔術徹底演砸了。
欺詐:華爾街與評級機構狼狽為奸
美國的金融評級機構原本是為了確保債券的信用度而設立的,但是現在這些評級機構卻喪失了中立,和華爾街一起欺詐全世界的購買者。美國這些所謂的權威評級機構收了一點好處費,就給這些「創新債券」蓋上5A標記,欺騙全世界的購買者。
一位接近紐約聯儲的專家說,評級公司要為如今的危機負很大的責任,「他們不夠自律、放鬆標准甚至造假,導致市場為資產定價的基礎信息發生錯誤。」自去年次貸危機爆發之初,評級機構就飽受詬病。
錯誤的數據假設、遲緩的信用級別更新導致了誤差巨大的評級結果。更有甚者,許多機構對於「違約率」這樣一個房貸關鍵數據,使用的竟然是2001年~2003年低利率環境下的歷史數據。進而有學者認為,機構之間存在著默契的「合謀」,認為評級機構受雇於投行,其與所評級產品的發行方利益共同體的性質,導致評級不夠中立。
華爾街高管: 東山再起「很容易」
在虧損不斷增加並面臨管理失誤指責的情況下,許多高級銀行家和交易員的職業生涯中斷。不過,與其他行業的管理者相比,通過在另一家銀行任職或創辦自己的企業,他們安然脫險的幾率很高。
也正是因為沒有後顧之憂,華爾街的高管們只顧著自己貪婪地撈錢,因為他們知道即便出事了,最後也有政府出面收拾殘局。10年前,時任花旗集團總裁的戴蒙被辭退,如今他卻成為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
任何一個行業的高管都能讓脫軌的職業生涯重入正軌。但在金融服務業,這個過程可能更快,也更為容易。華爾街動盪的本質常常有助於增強被免高管的理由:他們並非唯一因為犯錯而離職的人。多數華爾街高管在丟掉工作後的很長時間都能保住自己的名譽,當然還有他們巨大的人脈。
「相對於在食品或剃須刀行業打拚的人,金融業參與者更容易看到職場陽光。」一位高管獵頭表示,「在更為廣泛的工業領域,決策不會很快,行動也更為緩慢。在金融服務業,人們可能在一夜之間名聲大起抑或名譽掃地,然後再重建自己的名譽。」
事實上,不少華爾街高管早在金融海嘯襲來之前,及時帶著巨額離職金「逃之夭夭」。不到一年前,美林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斯坦利·奧尼爾離職時獲得如今價值6600萬美元的豐厚報酬。而現在,美林已經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著名財經博客《宏圖》的作者巴里·里科茲表示:「之前就是這些人在冒險,但是現在他們卻無需為自己的決策付出任何代價。」
花旗銀行總裁普林斯離職時帶走1400萬美元的現金、150萬美元的額外津貼和價值50萬美元的股份。而在普林斯離職之前,花旗銀行剛剛公布遠超人們預期的巨額虧損。
華爾街文化:「貪婪是好的」
本報綜合報道 1987年,邁克爾·道格拉斯憑借影片《華爾街》捧走了奧斯卡「小金人」,他飾演的銀行家戈登有句名言:「貪婪是好的。」賺錢越多,在華爾街越受尊敬。因為貪婪,他們拚命追求高額利潤甚至貸款投資,最終導致美國信用的破產。華爾街模式破產的事實表明:「貪婪不是好的。」
加拿大宏利集團全球投資部資深顧問陳思進表示,在AIG沒有出問題前,該集團是世界保險集團的老大,而加拿大的宏利集團位居第二,但現在宏利是老大了。他認為,這次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華爾街人太貪婪,擴張太兇猛。問題是,華爾街人賺錢後裝進腰包,賠錢後卻拍拍屁股走人,自己不掏腰包。「這與賭場不一樣。在賭場賭錢,輸贏都是自己的錢。在華爾街輸錢的話,買單的是全國的納稅人。」他說,因為只賺不賠,再加上政府缺乏監管,這些人的膽子越來越大。
千萬別抄,參考可以,你的老師可能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