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權力與數字貨幣
⑴ 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在數字貨幣領域的體現
在新時代快速發展過程中,數字貨幣的發行,呈現出種類繁多、市場分化嚴重的發展特點和現狀,當前數字貨幣發行,給我國金融業發展帶來很大影響與挑戰。第一,對我國金融業的不良影響與挑戰。在發行數字貨幣的過程中,使中國銀行業傳統業務方式發生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業務方式產生沖擊。由於數字貨幣的發行具有便捷交易特點和「去中心化」的原則,所以在其發行的過程中,可以以互聯網相關演算法為依託,來進行自由便捷地交易。如此一來,逐漸弱化傳統商業銀行的職能,不斷降低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金融業和銀行業的發展產生影響。隨著數字貨幣的不斷發行,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支付作用逐漸被弱化。比如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給人們生活和交易方式帶來很大改變,更多的人選擇通過互聯網進行結算、轉賬、支付等業務,並且在完成相關業務的過程中,都是以數字貨幣的形式完成,在這種情況下,降低商業銀行的支付作用,沖擊著銀行業的盈利方式。第二,對我國金融業的積極影響。在發行數字貨幣的過程中,區塊鏈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數字貨幣發行和流通中,這給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不僅有利於促進金融業監管效率的提高,也可間接地促進金融的普及率提升。在互聯網背景下,相關交易記錄可以採用數字的方式建立信用,通過互聯網,就可以了解相關金融的收集情況和信息,間接地增強金融業發展的透明性和可信度,不斷將每一筆資金和金融的變化,清晰體現出來,最大化地提高金融業金融監管的效率和質量。同時,結合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等現代技術,有效拉近金融服務之間與老百姓的距離,使得很多農村和較為貧困地區的群眾結合數字貨幣或互聯網技術,參與到金融行業中,提高較為薄弱地區民眾的金融參與度,實現資金在互聯網中的有效流動,推動我國微、小金融的有效發展。另外,數字貨幣的發行,可以推動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比如,在互聯網金融下,資金的交易,可以不再需要受信任的第三方在金融交易中發揮作用,而是通過相應的平台,就可以實現數字貨幣交易,相關用戶和交易對象不再需要支付手續費或者中介費用,進而不斷推動金融行業的有效發展,實現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⑵ 數字貨幣給傳統金融監管帶來巨大挑戰嗎
目前,國內關於虛擬貨幣的規定主要有兩個。2013年,多部委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通知》,對比特幣風險作出重要提示。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再次聯合發布公告,稱首次代幣發行是未經批准非法融資行為。
趙佔領認為,利用數字貨幣洗錢,其手段多樣。比如,可能採用技術手段,將資金轉入加密貨幣系統,然後再部署各種轉賬地址,導致難以查詢其交易路徑。也就是說,技術進步推動的洗錢從行為上越來越難以被偵測與阻止,加之具有跨地域性,全球應對機制的缺失更加劇了這種局面。
⑶ 數字貨幣會引發國際金融摩擦嗎
1月13日,「數字貨幣未來」研討會暨《數字貨幣-領導幹部讀本》發布會在北京大學朗潤園舉辦。與會專家表示,數字貨幣發展起來必然對金融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很有可能重構金融模式和貨幣體系。而至於數字貨幣會否沖擊金融穩定,專家認為不像直觀理解的那麼簡單。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可信可控雲計算、終端安全存儲、區塊鏈等技術的演進,全球范圍內支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貨幣的發展正在對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在書中提出,中國現階段的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應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在雙層運營體系安排下,我國的央行數字貨幣應以賬戶松耦合的方式投放,並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對央行數字貨幣載入智能合約應保持審慎態度。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研討會上表示,法定數字貨幣到底能不能替代傳統的貨幣形式,取代新興的電子支付工具,成為主要的貨幣形式和主要的支付工具,最終會是一個由市場來決定的過程。
他認為,數字貨幣很有可能重構金融模式和貨幣體系,這是現實的挑戰,也是未來的機遇。數字貨幣在未來的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居於核心地位,應有必要抓緊研究發行中國主導的全球性數字貨幣的可行路徑和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法定數字貨幣的具體架構。我國應該立足於數字金融健康發展,加快數字金融制度建設,抓緊制定數字貨幣監管、法定數字貨幣發行等數字金融制度。
央行數字貨幣是否會影響金融穩定?針對這個問題,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在書中撰文指出,從金融結構來講,央行數字貨幣增加流動性資產供給,將減少銀行信貸創造流動性資產的動能,降低私人部門的杠桿率,這有利於金融穩定。但是央行數字貨幣也為擠兌銀行存款提供了一個更有效更便捷的渠道。所以有觀點認為央行數字貨幣加大了市場恐慌時出現銀行擠兌的可能,從而增加金融不穩定風險。
「但也要注意到,能夠擠兌本身就增加了我們對銀行的信心。我們願意把錢存在銀行,是因為我們相信能隨時提取現金。假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導致無現金社會出現,我們沒有辦法從銀行提取現金,那我們還放心把錢存在銀行嗎?如果央行數字貨幣替代了現金,在需要的時候我們總可以把銀行存款轉為央行數字貨幣,可能反而增加消費者對銀行穩定的信心。」彭文生說,央行數字貨幣對金融穩定的沖擊可能不像有些直觀理解的那麼簡單。
專家在研討會上表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貨幣的競爭主要是支付手段和支付效率的競爭。傳統的貨幣體系將支付服務和金融服務綁在一起,當下支付服務和金融服務則可以分開,由於支付服務可能和其他實體經濟活動綁在一起,因此如何監管,如何維護支付體系的穩定是數字貨幣時代的挑戰
⑷ 如何理解數字貨幣的金融特徵
數字經濟改變我們的生活,幾乎在所有領域都有體現,貨幣金融自然也不例外。數字貨幣一般指以數字為載體的新的貨幣形式,與流通中現鈔不同,其交易與儲存以電子記賬與轉賬的方式完成。具體什麼是數字貨幣則有爭議,市場比較關注的有比特幣(加密「貨幣」的代表)、與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央行數字貨幣。Facebook最近提出的libra穩定幣計劃成為全球熱點,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可能也因此受到更大關注
⑸ 大金融包含數字貨幣嗎
數字貨幣屬於大金融。
如果行程規模,會對現下的金融體系造成很大沖擊,可以打破現有的交易壁壘。
⑹ 數字貨幣對現有世界金融和貨幣體系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沖擊
現有世界貨幣體系是以美元為計價中心美元為主導的。其結果就是美國可以隨意印發美元,讓全世界為它買單。用了數字貨幣,就可以繞過這個體系,自成一體,美國便再也不能肆無忌憚的向全世界輸出通貨膨脹了。
⑺ 數字貨幣書寫「造富」神話:互聯網會顛覆金融業嗎
人們普遍相信,互聯網會顛覆金融,就像它顛覆新聞、音樂和零售那樣。但是從目前來看,互聯網技術本身只會使交易過程變得高效、便捷,比如金融垂直搜索、移動支付、P2P借貸等,並沒有真正革了金融的命。
然而,作為金融權力結構中最核心的一塊,貨幣發行是否會遭遇互聯網貨幣的撼動呢?在如今「洶涌來襲」的互聯網貨幣中,誰將獨領風騷?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趨嚴,互聯網貨幣的命運又將如何?
或許眼下我們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可以預見的是,在互聯網的技術和思想的有力支撐下,層出不窮的互聯網貨幣形態已經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交流,以及支付方式。(鳳凰網)
普銀集團推出了茶本位數字貨幣普銀。普銀與藏茶實物資產對應。普銀集團母公司豐匯國際已開始上市工作,未來以上市公司為普銀運營提供誠信背書。
⑻ 馬爾他金融牌照是監管數字貨幣的嗎
MFSA是馬爾他唯一一個金融服務監管機構。它成立於2002年7月23日,從馬爾他中央銀行,馬爾他證券交易所以及馬爾他金融服務中心接管外匯監管權利。 MFSA是一所完全自製獨立的事業單位,每年向議會述職一次。
根據馬爾他政府於2018年11月1日生效的虛擬金融資產法案(Virtual Financial Assets Act,後簡稱VFAA),經營虛擬金融資產(VFA)業務須持牌。該類牌照由馬爾他金融服務局(Malta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簡稱MFSA)頒發,所有牌照的申請均須通過有資質的VFA Agent進行代理申請。
按照《虛擬金融資產法案》,根據不同的經營活動種類,把牌照分為4類:
第1類:投資咨詢
該牌照允許持有者為客戶提供投資咨詢及代客理財服務,不可以代客戶持有虛擬資產。
適用范圍:VFA投資咨詢機構
第2類:除交易所及自營交易外的,任何其他虛擬資產服務
持該類牌照者有權提供任何VFA服務,可持有或控制客戶的資金,但不能通過自己的賬戶經營VFA交易所,及不能自己運營交易所。
適用范圍:錢包、加密金融資產投資基金
第3類:除交易所外的,任何其他虛擬資產服務
持該類牌照者有權提供任何VFA服務,可持有或控制客戶的資金,但不能經營VFA交易所。
適用范圍:OTC交易者或做市商
第4類:VFA交易所
授權經營VFA交易所並持有或控制客戶資金,虛擬金融資產和/或私人加密密鑰,以及託管人或代理人服務,但僅限於交易所的運營和相關活動。
適用范圍:各類加密貨幣交易所,如幣安和OKEX等就要申請此類牌照。
申請周期1-2個月。適合交易所做合規申請,可從事ICO、加密貨幣、等金融服務,詳情可咨詢。
⑼ 數字貨幣會對現有的金融體系產生哪些影響
數字貨幣會對現有的金融體系產生哪些影響?基本沒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