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出走
㈠ 比乾的兒子都姓什麼
比乾的兒子姓子,叫林堅。
林堅(公元前1029年~?),子姓,林氏,長林(今河南省衛輝市獅豹頭鄉龍卧村)人。周朝時期大臣,商朝太師比干之子,母為媯氏。
周武王伐紂滅商後,拜為大夫、三監,封博陵郡公,成為林姓始祖。幅畫像取自清代修《福建惠安西河林氏族譜》。
(1)以太坊出走擴展閱讀
林堅人物生平:
林堅出生於公元前1029年,其父比干公為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子姓,名干。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
比干夫人媯氏剛剛懷孕三個月,恐怕禍及,逃到朝歌,在(今河南省衛輝市長林獅豹頭鄉龍卧村)石屋中而生男孩,名堅(林姓始祖)。
周武王念林堅於是商湯的後代、比干之子,而且能避免紂王混亂而不斷絕的世,於是任命林堅為大夫,食邑清河。後來封為博陵公,食邑二千戶,採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縣)。。
㈡ 現在進入幣圈晚嗎我說的是以比特幣為首的主流虛擬幣。不知道這些主流虛擬幣未來走向怎麼樣還有好幾年
發展趨勢:開發團隊分歧導致技術路線分叉
比特幣最被人所詬病的問題在於區塊容量小,只有1Mb,這樣導致比特幣越來越不適合交易,很多交易發生後不會被立即確認,需要等許多區塊,這樣比特幣的交易手續費越來越高,明顯會離一種交易貨幣的思路越來越遠。
對於比特幣區塊容量的問題,作為比特幣創始人的中本聰已經給出了解決方案,最早比特幣區塊的大小設計為32Mb,並且給出了比特幣擴容路線圖。之所以早期將比特幣區塊限制在1Mb是為了防止在早期網路中,一些大量的小額轉賬造成的網路擁堵。
然而比特幣並沒有如中本聰所設計的路線進行應有的升級,而是仍然維持了1Mb的區塊大小。原因在於比特幣開發團隊的分歧。中本聰是比特幣的開發者,但其後退隱將比特幣的開發任務留了比特幣的開發團隊,但是開發團隊對於移除1Mb的區塊限制有很大分歧,所以開發團隊分裂,原開發團隊(Core)希望繼續限制1Mb的大小,而出走的人員紛紛組成了別的開發團隊(好幾個),其也被稱之為大區塊團隊或者支持擴容團隊。最終兩派團隊未能就比特幣網路升級形成共識,新的比特幣-BitcoinCash即比特幣現金被創造了出來,這是一種即是比特幣又和原有的比特幣有區別的幣種。他繼承了分叉前比特幣所有的區塊(交易記錄),但是在分叉後採用8Mb的新區塊,和以往的比特幣(BTC,由Core團隊開發維護)分道揚鑣。
比特幣的硬分叉方案應該有三類,其中包括比特幣現金的分叉方案(UAHF)。而原有的比特幣網路是准備實行Segwit2x的,即紐約共識的分叉方案,但是由於遭到反對,Segwit2x最後沒有實施,保持了原有比特幣的路徑。但是比特幣仍然需要升級。比特幣現金的出現並非偶然,其實也有其他的比特幣分叉幣的出現,如Bitcoinunlimited,Bitcoingold,只是由於知名度的問題沒有怎麼進入大眾視野,現在比特幣現金是最有競爭力的分叉幣。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區塊鏈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分析報告》。
㈢ 比特幣創近三個月最大跌幅,你還會去買幣嗎
我不買比特幣,我就買了十台礦機每個月一萬塊利潤
㈣ 工業乙太網交換機哪家好用
太多的拖了,一點都不客觀。我在這個行業混了好多年,大致回答下,分幾點:
一、國際老的品牌:赫斯曼、格雷特、羅傑康、摩莎。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四家:赫斯曼、格雷特:很早以前就被百通收購,隨後砍掉了研發。設備最大優點是穩點,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如元器件老舊,無法更新軟體,新機種等。羅傑康:被西門子收購,這家質量就比較一般了,沒有什麼亮點。但依靠西門子的強大市場賣的很好。摩莎:質量中等,但是價格便宜,這兩年賣的風生水起。和前面幾個廠家比,唯一一個有研發團隊的吧。
二、國內品牌:東土、三旺、海得、其他
東土、三旺:為啥把他倆放一起介紹呢,因為他倆的發展過程太像了,都是不重視技術,但是有很大的市場,很多設備都是找很差的小廠貼牌,所以導致東土在軌交行業發生過嚴重的事故後,目前被國家禁入軌交行業。
海得:這家是一個很奇怪的廠家,與所有國內廠家都不同。最早就是靠代理赫斯曼起家,自己也維護著一個叫海斯科的國產品牌,但是也都是找小廠貼牌,自己沒有研發實力。但他曾經和赫斯曼組建了一個研發團隊,引進了一些赫斯曼的技術,一度很讓人期待,可惜半途而廢,研發團隊出走組建了一家專門做工業交換機的公司。海得還在繼續搬磚、貼牌。
其他小廠:國內工業交換機廠家多如牛毛,但是大多數都是靠貼牌,自主研發的不多導致質量很差。如果想用國產的,還是選有研發團隊的。
㈤ 吳姓的起源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㈥ 寧波歷史上有哪些文化名人
王守仁、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姚燮等。
1、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2、黃宗羲
黃宗羲(1610.9.24-1695.8.12),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之一黃尊素長子。
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他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
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其後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與陝西李顒、直隸容城孫奇逢並稱「海內三大鴻儒」,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3、萬斯大
萬斯大(1633-1683),字充宗,別字褐夫,因患足疾而自號跛翁,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清初著名經學家。
萬泰第六子,與其弟萬斯同等俱師事黃宗羲,為黃氏之高足弟子。其為人剛毅質直,義形於色。
又性和易,好結納賢豪,獎引後進。絕意進取,獨精經學,廣搜諸家之說,晝夜鑽研,窮其旨要,尤邃於《春秋》、《三禮》。其治經學,以禮學為根柢,會通諸經,折衷群言,是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
4、萬斯同
萬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學家。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謚貞文先生,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師事黃宗羲。康熙間薦博學鴻詞科,不就。
精史學,以布衣參與編修《明史》,前後十九年,不署銜,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
5、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清代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博學才俊。
乾隆元年(1736)會試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權貴,於次年辭官歸里,不復出任,專心致力於學術,相繼講學,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講紹興蕺山書院,從者雲集,後又應邀主講廣東端溪書院,對南粵學風影響很大。
在學術上,其推崇黃宗羲,自稱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萬斯同影響,專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鄉邦文獻,尤好搜羅古典文獻及金石舊拓,曾編成《天一閣碑目》。
其著作頗豐,撰有《鮚琦亭集》38卷及《外編》50卷,《詩集》10卷,還有《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經書問答》、《句餘土音》等。
又七校《水經注》,三箋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續選《甬上耆舊詩》,為我國文化寶庫增添了許多珍貴遺產。
全祖望卒年51歲,葬在六世祖全少微墓之西南。墓呈橫長方形,墓碑上刻「謝山全太史墓」,西北側尚有全氏明代神道石坊一方。
6、姚燮
姚燮(1805—1864),字梅伯,號復庄,又號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復翁、復道人、野橋、東海生等,浙江寧波府鎮海縣崇邱鄉姚家斗(今屬寧波市北侖區下邵鄉)人,祖籍浙江諸暨。晚清文學家、畫家。
道光舉人,以著作教授終身。治學廣涉經史、地理、釋道、戲曲、小說、紅學、詩歌、書畫等多個領域。五歲賦詩,一生作詩萬首。又擅畫人物花鳥,尤精墨梅,人稱「大梅先生」。
著有《復庄詩問》《復庄駢儷文榷》《疏影樓詞》《今樂考證》《紅樓夢綱領》《退紅衫》《梅心雪》《苦海航》等,編有《今樂府選》《皇朝駢文類苑》等,所著編為《大梅山館集》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寧波
㈦ 南京地區的吳姓因該屬於哪個分支可否詳細述說一下
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
㈧ 歷史上吳性的來源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㈨ 我想知道"吳"這個姓的由來.
1、以吳國號[1]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
3、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6、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