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幣圈
⑴ 滿星雲套路滿滿 騙局揭秘
近年來,眾多龐氏騙局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投資者中蔓延,其中馬來西亞的騙局尤為盛行。這些騙局打著「原始股」、「期權股票」、「區塊鏈虛擬貨幣」等旗號,利用與中國文化的親和力以及注冊公司制度的簡便,通過精心包裝的空殼公司吸引投資者。此外,這些國家的法律對於傳銷和其他行為的管制較松,為傳銷公司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滿星雲,這個名字在傳銷圈內可謂臭名昭著。其創始人賴彩雲與雲數貿的創始人張健有密切關系,曾幫助張健在馬來西亞推廣金字塔式的傳銷活動,並因此聲名鵲起。然而,自2014年張健的雲數貿易被國內貿易和消費者事務部列為非法公司後,張健逃至泰國,被當地執法部門逮捕,而賴彩雲則成為張健的代言人。
盡管如此,賴彩雲並未就此止步,反而利用多年的經驗創立了滿星雲。盡管面對林立英等國會議員的多次舉報和抗議,滿星雲仍難以受到有效制約。2017年,中國投資者再次成為滿星雲的受害者,大批投資者前往馬來西亞總部樓下抗議,但並未喚醒賴彩雲的良知。
在2018年7月,馬來西亞警方對滿星雲集團進行了突襲,將賴彩雲列為黑名單,並凍結了72個銀行賬戶,包括其私人賬戶。賴彩雲的資金被凍結後,其影響力大減,聲譽受損,成員們也陷入了不安之中。為了維持運作,賴彩雲邀請了俞凌雄、陳安之、梁凱恩、劉洋等人加入,這些「成功學習」的洗腦大師的加入使得滿星雲再次活躍起來。
滿星雲的策略是通過啟動收割平台,吸引「大將」加入,為賴彩雲鋪平道路。通過招募成員,賴彩雲不僅能夠獲取大量資金,還能通過復雜的獎勵機制吸引更多的投資。例如,滿星雲推出的Munics Bank平台,用戶投資越多,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從金卡用戶到全球卡用戶,收益代數從三代到十二代不等。
然而,滿星雲的模式最終還是難逃崩盤的命運。11月,YouBank宣布與滿星雲合並,成立了Munics Bank。這個平台通過一系列策略,試圖讓投資者不斷投入資金,獲得更大的回報,但最終結果卻與初衷大相徑庭。萬象幣、萬博幣、幸孕鏈、黃金鏈等數字貨幣的價格大幅縮水,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
俞凌雄,一個被譽為「幣圈蝗蟲」和「傳銷之父」的人物,他的故事與滿星雲緊密相連。從初中輟學後開始招募弟子籌集資金,到在中國設立19家公司,俞凌雄的經歷充滿爭議。面對債務和失信問題,他逃往柬埔寨,後來涉足數字貨幣領域,推出了多個項目,但最終結果多以失敗告終。
面對滿星雲和俞凌雄等人的欺詐行為,投資者們是否真的因為無知而一次次陷入困境?事實證明,這些「韭菜」雖然聰明,但往往過於樂觀,總是認為項目處於早期階段,抱著「先吃肉後喝湯」的心態,期望以小聰明獲取巨大利潤。然而,滿星雲這樣的公司本身就是騙局,投資者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避免再次上當受騙。
⑵ 涉幣傳銷,謹防被騙
滿星雲,一個曾經以區塊鏈3.0技術為幌子,發行MSD數字貨幣,一度在幣圈投資市場嶄露頭角的項目,如今卻因傳銷模式的崩盤,讓投資者深陷騙局。從2017年開始,滿星雲利用靜態收益與動態收益的獎金制度,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然而,其所謂的靜態收益和動態收益,不過是典型的傳銷模式,通過拉人頭和層級返利,實現資金的快速流轉。
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星雲的傳銷模式逐漸被揭穿。MSD數字貨幣的初始價格在上線時約為0.1美元,但短短幾個月內就下跌至0.0055美元,跌幅高達94.5%。官方的喊單和會員的高額利息承諾,如今已化為泡影,許多投資者的本金被套牢,甚至需要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尋求幫助。
滿星雲的前身是從事原始股傳銷騙局的項目,這種模式由馬來西亞籍華人賴彩雲從中國傳銷頭目宋密秋那裡繼承而來。宋密秋在構建「傳銷帝國」過程中,以雲數貿、雲訊通、五行幣等項目為載體,進行著非法的傳銷活動。最終,宋密秋因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偷越國(邊)境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
隨著滿星雲的崩盤,賴彩雲淡出了公眾視野。而宋密秋被判刑的案例,對投資者們敲響了警鍾。這表明,在市場中尋找投資機會時,必須保持理性和審慎,對項目進行全面了解和評估,避免盲目跟風,以免成為傳銷騙局的犧牲品。
同時,近期的市場動態也提醒著投資者,數字貨幣市場中存在各種風險,包括比特幣勒索軟體攻擊導致的巨額損失、加密市場預測平台的預測結果、全球性比特幣騙局泄露個人數據事件以及比特幣與股票市場相關性出現的打破跡象等。這些事件提醒投資者,數字貨幣市場雖有其獨特性,但也同樣面臨傳統金融市場的風險。
市場中充斥著信息和機會,但同樣也存在著風險和挑戰。投資者在參與數字貨幣投資時,應保持警惕,充分了解市場動態和項目背景,制定合理的投資策略,並在交易中始終牢記風險控制的重要性。對於數字貨幣投資者而言,投資不僅是一場追逐利潤的旅程,更是一場對自我認知和風險管理能力的考驗。
⑶ GIB數字銀行是GCG鉅富的續命盤發行代幣,無下限收割韭菜!
GIB數字銀行與GCG鉅富的關聯暴露了其背後的陰謀。GCG鉅富,一個被揭露的國際性詐騙集團,曾在馬來西亞和印尼行騙,後逃至柬埔寨設立總部,主要受害者來自中國。它的騙局在去年5月被柬埔寨相關部門打擊。從「外匯圈」轉移至「幣圈」,GIB數字銀行的前身GUSDT代幣發行,讓投資者誤以為是新組織新玩法,實際上,這不過是繼續欺詐的手段。
GIB數字銀行的前身GUSDT代幣,曾於2018年年末推出,利用高回報率吸引韭菜參與,次年即在柬埔寨因「龐氏騙局」被懲處。2020年5月,GCG巨富更名為GIB數字銀行,發行了數字貨幣GUSDT,並通過承諾解凍會員本金的方式收取開戶費,進而強制將本金換成GUSDT,宣稱幣值將上漲以允許提現。然而,2020年11月,平台要求會員繳納3000個GUSDT,12月GUSDT在幾個三線交易所上線,從1美元漲至38美元,但平台禁止立即提現,直至2021年1月18日。結果,2021年1月19日平台發布公告,以維護幣價穩定、避免砸盤為由,以場外交易所10:1的比例釋放會員資金。
用戶賬戶中的資金被強制轉化為幣種後,提現被禁止,平台要求會員在交易所充值10倍的資金才能提現。目前GUSDT價格維持在35美元,但10倍的價格根本無法提現。GIB數字銀行就是一個環中環的騙局,以本金為誘餌,誘導會員一步步上當受騙。
對GIB數字銀行的背景分析揭示了一些疑點。GIB官網顯示的總部位於澳大利亞廣場大廈,而澳大利亞廣場是悉尼市中心的地標性建築,由GTP集團所有。GIB聲稱擁有美國財政部下屬的金融犯罪執法網路(FinCEN)的注冊和貨幣服務業務(MSB)牌照。然而,調查發現,GIB Investment Trust LTD公司成立於2020年1月27日,MSB牌照則是在公司成立不到一個月後獲得,這說明MSB牌照的獲取門檻極低。此外,GIB數字銀行的辦公電話、公司性質、注冊號等問題也存在疑問,顯示出其背景的可疑性。
在加密貨幣領域,投資者往往被其表面上的光鮮和高回報所吸引,而忽視了背後的風險。作為投資者,應當保持警覺,對投資對象進行深入了解,避免成為被欺詐的對象。幣圈看似是尋找財富的捷徑,實則是通往萬劫不復深淵的路。作為旁觀者或群眾,應當具備獨立判斷能力,用理智而非盲目熱情做決策。
⑷ 揭秘馬來西亞雲尊幣廖順喜傳銷騙局
馬來西亞雲尊幣廖順喜傳銷騙局揭秘
在數字貨幣投資圈內,有一種神秘的氛圍,如同武俠世界中高手修煉的隱秘之地。一群聚集了大批重倉主流數字貨幣的投資者,在一個名為「簡簡單單100倍」的微信群里分享策略和行情預測。群主如同寺中高深莫測的方丈,偶爾拋出一句「埋伏xx幣」,引發群內討論。
廖順喜,這個名字在區塊鏈領域內引起了廣泛關注。他被傳與「直銷」行業有密切聯系,並活躍於互聯網、虛擬數字資產和區塊鏈領域。然而,關於廖順喜的真實身份和地位,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在馬來西亞,他與洪門組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也被視為區塊鏈領域內的「幕後大佬」。然而,也有不少人指出他涉嫌傳銷活動,這一指控在華人群體中尤為敏感。
雲尊集團,由廖順喜操盤,以銷售「夢想之旅」原始股金為名,通過發展新會員並給予返利作為誘餌,吸引參與者加入。會員之間按照雙區金字塔形發展關系,並以直接或間接發展的人數多少作為獎金返利的依據。動態收益包括推薦獎、對碰獎、注冊獎,靜態收益則是期待「雲尊幣」上國際大盤後的增值。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雲尊集團的多個項目相繼崩盤,包括夢想之旅、雲尊幣、雲尊鏈等。面對這一系列失敗,廖順喜再次翻出新花樣,推出虛擬幣礦機,繼續引誘投資者購買。
在回顧雲尊的各種盤面時,我們可以看到其模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夢想之旅到雲尊幣,再到雲尊鏈,以及最新嘗試的虛擬幣礦機。每一階段都以高額回報為誘餌,但實際上,這些項目都隱藏著傳銷的本質。從雲尊幣的內部銷售機制,到雲尊鏈的分紅機制,再到以太基金(ETF)的盤面設計,都透露出其意圖通過不斷發展會員來實現資金循環的傳銷性質。
近期,雲尊集團的參與者再次藉助慈善名義卷土重來,試圖繼續誘惑新會員加入,以接盤的方式延續其傳銷活動。然而,對於那些已經接觸到雲尊集團傳銷活動的投資者,遠離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⑸ 昔日華人首富在美國被起訴!幣圈終於走到歷史盡頭
昔日華人首富在美國被起訴,幣圈面臨強監管挑戰
近日,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的創始人趙長鵬,這位昔日的華人首富,在美國被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起訴。此事件標志著幣圈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強監管壓力,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一、起訴背景與指控內容
3月27日,CFTC正式向幣安及其創始人趙長鵬、前首席合規官塞繆爾·林發起訴訟。CFTC的指控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幣安在未獲CFTC注冊的情況下,向美國投資者提供了交易服務;
- 幣安的交易所平台允許美國投資者進行杠桿交易和期貨交易;
- 幣安違反了CFTC的法規,未向客戶發出必要的風險披露,並未滿足該法規的其他要求;
- CFTC希望法院責令幣安停止違規行為,並要求幣安支付罰款。
此外,訴訟文件還指控幣安在趙長鵬的指導下,通過協助前首席合規官繞過法律監管,從美國客戶中獲得收入,而此前幣安曾承諾限制美國客戶訪問其平台。同時,美國國稅局也在調查幣安等平台是否涉及洗錢問題。
二、市場反應與趙長鵬的回應
受此消息影響,加密貨幣全線加速下跌。比特幣在美股早盤一度跌破2.67萬美元,創3月18日以來盤中新低。加密貨幣相關美股也大幅下跌,Coinbase一度跌幅超過10%。
面對起訴,趙長鵬先是在推特上回復了一個「4」,疑似引用其年初發布的2023專注目標及建議的第四條款作出回應,即「忽略FUD(恐懼、不確定性和懷疑)、假新聞、攻擊等」,以表示自己的不在意。隨後,他又在幣安官網上表示對起訴感到「意想不到和令人失望」,並對關鍵的問題作了說明,陳述了幣安的合規和透明。他還舉例為自己正名,稱自己在幣安有兩個賬戶,使用著公司的服務。
三、趙長鵬的創業歷程與幣安的發展
趙長鵬1977年出生在江蘇,父親是大學老師。他在10歲時跟隨父母移民到了加拿大,並在那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大學期間,他就讀於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獲得計算機和經濟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他成為一名程序員,並在日本波士頓銀行工作。之後,他加盟彭博社,迅速跳級當上技術總監。2005年後,他回到上海,創辦公司為券商開發高頻交易系統。
直到2013年,趙長鵬開始接觸加密貨幣。長期浸潤在金融圈子,他認為虛擬貨幣大有可為,便賣掉上海的房子一把all in比特幣。四年後,他創辦了幣安。幣安在2017年上線,曾以半年600萬用戶量的成績,一舉成為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2022年,幣安的市場份額從48.9%提升到64.1%,發展勢頭仍然強勁。如今,其用戶數更是超過1.2億。
隨著幣安的不斷壯大,趙長鵬的財富也迅速增長。2021年末,44歲的他以900億美元的身家登頂華人首富的位置,力壓鍾睒睒、張一鳴、曾毓群等大佬,躋身全球十大富豪之一。然而,虛擬貨幣雖然幫助趙長鵬實現財富飛升,但也讓他一度「一夜返貧」。2022年,伴隨通貨膨脹和多國央行加息刺激,比特幣價格經歷一輪「自由落體」,跌破2萬美元。趙長鵬的財富隨之蒸發近90%,約5800億元化作泡影。
四、幣圈的未來展望
此次幣安及趙長鵬被美監管機構起訴前,已有不少國家的監管機構警告甚至起訴過它,例如英國、日本、馬來西亞、泰國等。它們針對幣安可能的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問題進行了調查,並收緊了全球數字加密貨幣的監管尺度。
相比機構調查的合規性問題,圍繞在幣安身上更大的爭議是虛擬貨幣帶來的財富泡沫。虛擬貨幣讓趙長鵬登上過首富寶座,也讓他跌下神壇。這個虛擬世界在過去幾年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神話,引得不少人趨之若鶩。然而,暴富的幸運很少能降臨在普通人身上,價格暴跌才是玩家最常見的一幕。比特幣以外,暴跌的浩劫也在其他虛擬幣上發生過。如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坊曾由上千美元下跌觸及880美元;市值最高的Luna幣則從近90美元跌至不足0.0001美元。在這背後,無數投資者面臨傾家盪產的風險。
除了貨幣本身的風險外,交易所也有暴雷的可能。去年行業巨頭FTX破產成為該領域史無前例的破產案。由於FTX挪用近百億用戶資金產生大額虧損導致資不抵債,最終超百萬客戶蒙受損失。
此次幣安和趙長鵬被起訴的背後是全球監管加緊的信號。隨著監管的加強和市場的逐漸成熟,幣安等數字貨幣交易所或許在經歷了短暫的繁榮後將逐漸暗淡走向歷史的盡頭。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本身沒有未來。相反,在合規和監管的框架下這些技術有望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