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論文3000
㈠ 關於宇宙的科普小論文
宇宙是所有空間結構所有時間結構共同堆構的整體時空結構。無比宏大,銀河系無比龐大,在宇宙中還算不上一粒塵埃。無比玄妙,充滿了無數種不同時空,每個時空都有自己不同的時間場、時間周期、空間大小、空間形狀,擁有適合自己的各種規律。平行時空互相聯系,比如太陽系九大行星九個時空都有各自的軌道,順序排列,與人體太極結構的形臟神臟九臟腑對應,排列順序也一樣。上古中國人會用全息多維思維,知道宇宙和萬物都具有全息多維時空,很容易找到他們的全息對應。縱向時空也是一樣。比如地球是個土星,中心卻是近6000度的鐵水;太陽系是個九大行星圍著的這樣一個大土盤子,中心是太陽,太陽表面也是6000度鐵水,也都與人體太極結構有全息對應關系,另一種太極,另一種排列順序以及不同的太極數字。宇宙時空有無窮無量的這種橫向縱向全息對應的子時空,也都與人體太極結構對應。因為宇宙就是一個巨人。宇宙大物都是小粒子堆構而成,演化而成,如同種子樹葉演化成大樹,宇宙由人體演化而來,經過無數次質變。人體由一個受精卵細胞演化而來也是這樣。宇宙真象無窮無量,提示人向善立大志。我是農民,只有高中文化,沒錢沒時間多讀書,閑時以天地為師,所以人人是我師,有了點心得,天地可作證,不怕人懷疑。「第一次聽說這種怪理論」因為我才想出來,等你明白了就會驚嘆博大精深了,是全息多維思維的東西,3000年前中國古人常用。有此思維,失傳的也能夠復原出來,這就是全息思維的特點之一。現代人沒有這種思維,所以總是誤解古人。你誤解我也是一樣,我就像個活著的古人,我不小心有了古人的思維。
㈡ 求一篇最新的關於宇宙的論文
論文不好說,我覺得關於兩個世界的三條解析就不錯。這篇論文是探究新宇宙模型的內容。但是我推建你看霍金的時間簡史和大設計都不錯,他們都有關於新宇宙模型有獨到見解
㈢ 天文漫談 論文,求一篇2000——3000字
淺論天文
天文學歷史
天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化的萌芽時代。遠古時代,人們為了指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而對太陽、月亮和星星進行觀察,確定它們的位置、找出它們變化的規律,並據此編制歷法。從這一點上來說,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學科之一。
古時候,人們通過用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和方向,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這是天體測量學最早的開端。早期天文學的內容就其本質來說就是天體測量學。從十六世紀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體系學說開始,天文學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此前包括天文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受到宗教神學的嚴重束縛。哥白尼的學說使天文學擺脫宗教的束縛,並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從主要純描述天體位置、運動的經典天體測量學,向著尋求造成這種運動力學機制的天體力學發展。
十八、十九世紀,經典天體力學達到了鼎盛時期。同時,由於分光學、光度學和照相術的廣泛應用,天文學開始朝著深入研究天體的物理結構和物理過程發展,誕生了天體物理學。
二十世紀現代物理學和技術高度發展,並在天文學觀測研究中找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使天體物理學成為天文學中的主流學科,同時促使經典的天體力學和天體測量學也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對宇宙及宇宙中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天文學就本質上說是一門觀測科學。天文學上的一切發現和研究成果,離不開天文觀測工具——望遠鏡及其後端接收設備。在十七世紀之前,人們盡管已製作了不少天文觀測儀器,如中國的渾儀、簡儀,但觀測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蘭人李波爾賽發明瞭望遠鏡,1609年伽里略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作出許多重要發現,從此天文學跨入了用望遠鏡時代。在此後人們對望遠鏡的性能不斷加以改進,以期觀測到更暗的天體和取得更高的解析度。1932年美國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轉天線陣觀測到了來自天體的射電波,開創了射電天文學。1937年誕生第一台拋物反射面射電望遠鏡。之後,隨著射電望遠鏡在口徑和接收波長、靈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斷擴展、提高,射電天文觀測技術為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二十世紀後50年中,隨著探測器和空間技術的發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觀測進一步從可見光、射電波段擴展到包括紅外、紫外、X射線和γ射線在內的電磁波各個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學,並為探索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物理本質提供了強有力的觀測手段,天文學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而在望遠鏡後端的接收設備方面,十九世紀中葉,照相、分光和光度技術廣泛應用於天文觀測,對於探索天體的運動、結構、化學組成和物理狀態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天體物理學正是在這些技術得以應用後才逐步發展成為天文學的主流學科。
人類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暢游一番了。1903年人類在地球上開設了第一家月亮公園。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個雪茄狀、帶翼的車,然後車身劇烈搖晃,最後登上一個月亮模型。
同一年,萊特兄弟在空中噠噠作響地飛行了59秒,同時一位名為康斯坦丁·焦烏科夫斯基、自學成才的俄羅斯人發表了題為《利用反作用儀器進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內演算,一枚導彈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須以1.8萬英里的時速飛行。他還建議建造一枚液體驅動的多級火箭。
50年代,有一個公認的基本思想是,哪個國家第一個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間站,它遲早就能控制整個地球。馮·布勞恩向美國人描述了洲際導彈、潛艇導彈、太空鏡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設想建立一個經常載人的、並能發射核導彈的宇宙空間站。他說:「如果考慮到空間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那麼人們就能認識到,這種核戰爭技術會使衛星製造者在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國人用他說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並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國約翰·肯尼迪競選的口號是「新邊疆」。他解釋說:「我們又一次生活在一個充滿發現的時代。宇宙空間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新邊疆。」對肯尼迪來說,蘇聯人首先進入宇宙空間是「多年來美國經歷的最慘痛的失敗」。唯一的出路是以攻為守。1958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於同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號。1962年約翰·格倫成為進入地球軌道的第一位美國人。
許多科學家本來就對危險的載人太空飛行表示懷疑,他們更願意用飛行器來探測太陽系。
而美國人當時實現了突破:三名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繞月球飛行。在這種背景下,計劃在1969年1月實現的兩艘載人飛船的首次對接具有特殊的意義。 補充回答: 20世紀的80年代,蘇聯的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軌道站使其航天活動達到高峰,都讓美國人感到眼熱。「和平」號被譽為「人造天宮」,1986年2月20日發射上天,是迄今人類在近地空間能夠長期運行的唯一載人空間軌道站。它與其相對接的「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艙、「光譜」艙、「自然」艙等艙室形成一個重達140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的龐大空間軌道聯合體。在這一「太空小工廠」相繼考察的俄羅斯和外國宇航員有106名,進行的科考項目多達2.2萬個,重點項目600個。
在「和平」號進行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是延長人在太空的逗留時間。延長人在空間的逗留時間是人類飛出自己的搖籃地球、邁向火星等天體最為關鍵的一步,要解決這一難題需克服失重、宇宙輻射及人在太空所產生的心理障礙等。俄宇航員在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單次連續飛行438天的紀錄,這不能不被視為20世紀航天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在軌道站上進行了諸如培養鵪鶉、蠑螈和種植小麥等大量的生命科學實驗。
如果將和平號空間站看作人類的第三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則屬於第四代空間站了。國際空間站工程耗資600多億美元,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它從最初的構想和最後開始實施既是當年美蘇競爭的產物,又是當前美俄合作的結果,從側面折射出歷史的一段進程。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1994年開始的准備階段,現已完成。這期間,美俄主要進行了一系列聯合載人航天活動。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站8次對接與共同飛行,訓練了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階段從1998年11月開始:俄羅斯使用「質子-K」火箭把空間站主艙——功能貨物艙送入了軌道。它還擔負著一些軍事實驗任務,因此該艙只允許美國宇航員使用。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的完成,將標志著第二階段的結束,那時空間站已初具規模,可供3名宇航員長期居住;第三階段則是要把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和日本製造的實驗艙和加拿大的移動服務系統等送上太空。當這些艙室與空間站對接後,則標志著國際空間站裝配最終完成,這時站上的宇航員可增至7人。 補充回答: 美、俄等15國聯手建造國際空間站,預示著一個各國共同探索和和平開發宇宙空間的時代即將到來。不過,幾十年來載人航天活動的成果還遠未滿足他們對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類一直都心懷征服太空的慾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的決心。1998年11月,人類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77歲的老格倫帶著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這似乎在告訴人類: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夢。
㈣ 關於宇宙的論文
呵呵,我有一首詩《天文學詮釋人生》,你參考一下吧。
或許我就是宇宙中的暗物質,
空挽著以太般的虛無倘佯;
也曾光顧星系家族的銀河,
卻總難奈恆星射線的離子風;
那就只好匆忙,
總象曇花一現的彗星,
雖款款而來卻瞬息又消失的無影無蹤;
主星序的年齡已經刻上時間的記憶,
開始詮釋幻麗星雲的年輕;
既然不屑生靈的錯落有致,
那又何懼未來衰老的黑洞;
遙遠的宇宙邊緣,
類星體的紅移一經識破,
雖咫尺天涯但已不再陌生;
飛馬只是星座,大熊不過北斗,
只要我離開曾經生活的星球,
所有的未知終將變得不再迷濛;
那就開心的翱翔吧,
既然空間無邊無際,無始無終,
只要能飛翔,
還怕什麼用時間衡量的死亡,
還怕什麼靠物質核載的貧窮;
財富我可以靠無限的流浪積累,
至於死亡,那不過是暫時的沉默,
明天的我,會在宇宙下一次大爆炸中再生。。。
㈤ 最近要寫一篇宇宙史話課的論文,主題 內容自選,這是一門選修課,要求三千字,大家給點想法,寫個關於什
可以寫從以前什麼都沒有到現在的衛星,從未知到現在的已知,從第一次登上月球,,,很多可寫的
㈥ 關於宇宙奧妙的論文
我們都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上,而地球又是宇宙中的一顆行星。宇宙是千變萬化的,這一刻是這樣的,下一刻就截然不同了。宇宙是神秘的,那一顆顆星系讓我們眼花繚亂。
從我的知識體系中,我知道:在200年前,人們一直認為天空中有5個行星,加上地球就是6個。五大行星再加上太陽,月球,就被稱為「七曜」。歲月流逝到了1781年3月31日這天,在英國,有個叫威廉·赫歇耳的天文學家用自己的望遠鏡,看到了在土星之外那顆藍色的天體——天王星。這個發現,突破了千百年來的傳統觀念,為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邁出了了不起的一步,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這讓我我想起了李四光說過的:真理,哪怕只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他的光輝變得暗淡。」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有如此重大的發現,這一切都歸功於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
宇宙,既美麗神秘,卻又危險,各種星系中,最危險的就是黑洞了,「黑洞」顧名思義,就是不會發光,黑洞洞的。他雖然在宇宙中,但它並不是「星」,而是空間的一個區域,一種特別的天體。它具有強大的引力場,以致任何東西,甚至是光都不能從中逃逸,成為宇宙中一個吞噬物質和能量的「陷阱」。黑洞絕非是永久的隱蔽而毫無生氣的物體。由於它的電荷和角動量,黑洞是一個動力學系統,能夠受力和施力,能夠吸收和提供能量,也就是說它是隨著時間變化的,而且它的表面積絕不會隨著時間減少,而會隨著對物質和輻射的捕獲而大。當兩個黑洞相撞並成為另一個黑洞。這個面積就一定會大於兩個之和。更讓人驚奇的是,有一種黑洞會縮小叫量子黑洞。
多麼神奇啊!宇宙中竟然有如此多的奧秘,這正是人類科學的結晶,只有我們相信科學,探索科學,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㈦ 關於宇宙的論文(小學生的)
的起源
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爆炸後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並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於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稱為閉宇宙。
問題似乎變得很簡單,但實則不然。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10-30克/厘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麼容易了。星系間存在廣袤的星系間空間,如果把目前所觀測到的全部發光物質的質量平攤到整個宇宙空間,那麼,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遠遠低於上述臨界密度。
然而,種種證據表明,宇宙中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可能遠超過可見物質,這給平均密度的測定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於臨界密度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就目前來看,開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恆星演化到晚期,會把一部分物質(氣體)拋入星際空間,而這些氣體又可用來形成下一代恆星。這一過程會使氣體越耗越少,以致最後再沒有新的恆星可以形成。1014年後,所有恆星都會失去光輝,宇宙也就變暗。同時,恆星還會因相互作用不斷從星系逸出,星系則因損失能量而收縮,結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並通過吞食經過其附近的恆星而長大。
1017~1018年後,對於一個星系來說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恆星,這時,組成恆星的質子不再穩定。當宇宙到1024歲時,質子開始衰變為光子和各種輕子。1032歲時,這個衰變過程進行完畢,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輕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後,通過蒸發作用,有能量的粒子會從巨大的黑洞中逸出,並最終完全消失,宇宙將歸於一片黑暗。這也許就是開宇宙末日到來時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斷地、緩慢地膨脹著。
閉宇宙的結局又會怎樣呢?閉宇宙中,膨脹過程結束時間的早晚取決於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設平均密度是臨界密度的2倍,那麼根據一種簡單的理論模型,經過400~500億年後,當宇宙半徑擴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時,引力開始占上風,膨脹即告停止,而接下來宇宙便開始收縮。
以後的情況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結束後再倒放一樣,大爆炸後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重大變化將會反演。收縮幾百億年後,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狀態,不過,原來星系遠離地球的退行運動將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運動。再過幾十億年,宇宙背景輻射會上升到400開,並繼續上升,於是,宇宙變得非常熾熱而又稠密,收縮也越來越快。
在坍縮過程中,星系會彼此並合,恆星間碰撞頻繁。一旦宇宙溫度上升到4000開,電子就從原子中游離出來;溫度達到幾百萬度時,所有中子和質子從原子核中掙脫出來。很快,宇宙進入「大暴縮」階段,一切物質和輻射極其迅速地被吞進一個密度無限高、空間無限小的區域,回復到大爆炸發生時的狀態
㈧ 宇宙之旅論文1500字論文
我提供
我幫你
㈨ 寫有關宇宙的論文,怎麼寫拿高分
怎麼寫,就是別人沒寫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