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史記
A. 史記.五帝本紀反應了堯舜怎樣的經濟狀況
人類在最初一個社會形態中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狀況。
原始社會產生的過程也就是人類產生的過程。原始社會包括原始群和原始公社兩個發展階段,後者又可分為血緣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個時期。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私有制產生、發展和原始社會解體並逐步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期。
原始群 人類是從一種古猿演變而來。從猿到人的過渡是在群體中完成的。原始群就是這種正在形成中的人共同勞動和生活的集團,是人類的童年(相當於恩格斯提到的蒙昧時代的低級階段)。根據目前已知的材料,最早出現原始群的年代約在1400萬年前。生活在原始群中正在形成的人,還不會製造工具,但已能使用天然的石塊和木棒作為覓取食物的工具。每個原始群人數不多,一般不過幾十人。他們逐水草、森林邊沿而居,視食物的多寡有無而流徙,群與群基本上是彼此隔離的。在原始群中兩性關系實行雜交。由於勞動和群居,原始人逐漸產生了原始語言,並開始製造工具。人工製造工具的出現,標志著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的結束,原始群逐漸過渡到原始公社。
原始公社的生產力發展狀況
最早出現的人造工具是石器。在考古學上石器的演進分為三個時代:①舊石器時代(相當於蒙昧時代的中級階段),它又分為早期(約在300萬年至20~30萬
年前的猿人年代)、中期(約在20~30萬年至5萬年前的早期智人──古人年代)、晚期(約在5萬年至1.5萬年前的晚期智人──真人年代)。人類早期慣
用的石器是砍砸器,以後有刮削器和尖狀器(手斧),但加工都十分粗糙。此外,還懂得了用火。中期的石器的製作比前規整,形狀也較多樣,並出現了骨器,這一
時期留下了大量用火的遺跡。在舊石器早期和中期,人類主要靠採集野生植物的根、莖、果實和獵取小動物為生,採集和狩獵是他們生產活動的主要內容。他們的社
會組織形式是血緣家族。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石器的加工比前更規整,骨器、角器已廣泛流行,有了骨針、魚鉤,同時還出現了復合工具和復合器具,如木柄的石
矛、石斧等。在這個時期人們開始定居,產生了母系氏族公社。②中石器時代(相當於蒙昧時代高級階段)是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人類進入中石器時代
約在1.5
萬年前。這一時期出現了細石器(製作精細、形狀端正、體積較小)、弓和箭,並開始馴養家畜(最早的是綿羊和狗,(見彩圖)。③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恩格斯提
到的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各個地區進入這一階段的年代早晚不一,最早約在8000~9000年前。這一時期生產力狀
況的主要特點是磨光石器廣泛流行;已能製作陶器;狩獵逐漸發展為原始畜牧業(豬、羊、牛等先後成為家畜),採集逐漸發展為原始農業(開始栽種大麥、小麥、
稻、小米、玉米、馬鈴薯等)。耕地的農具開始時是一端削尖的棒,後來發展為石鋤,原始農業是鋤耕農業。隨著定居生活和原始畜牧業、農業的發展,逐漸有了家
庭手工業,製作陶器和皮革,編結籃筐,紡織麻、棉、毛等。新石器時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
原始社會的人類經濟生活圖冊
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人類開始利用天然金屬,如金、銀、銅等,但主要用來製作小器物和裝飾品。到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代,西南亞、埃及、中國以
及南歐和中歐等地先後開始用礦石煉銅,這時才開始進入真正的金屬器時代。最早的銅器大都是裝飾品(指環、手鐲、項圈等),後來才用銅製造工具、器皿和武
器。但最初的銅器是紅銅即純銅,熔點高、硬度低,不能大量使用,作為主要工具的仍然是石器。因此,這一時期在考古學上稱為金石並用時代。
約到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人類開始學會冶煉青銅(銅錫合金),並大量用來製造器具,從而進入青銅時代。最早使用青銅的是西亞兩河流域和南亞印度河流
域,然後是埃及、中國和其他一些地區(約在公元前2000年代)。但即使在青銅時代,石器仍然在被使用。在公元前2000年代後半期至公元前1000年代上
半期,西南亞、東南歐、南亞次大陸、北非以及中國等廣大地區先後開始冶鐵,進入了鐵器時代,但石器、青銅器仍然和鐵器並存了很長時期後才最終被鐵器所代替
(考古學上的金石並存和金屬器時代大致相當於野蠻時代的中級和高級階段)。金屬器的使用表明,生產力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原始的鋤耕農業逐漸變為犁耕農
業,原始畜牧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畜牧部落和農業部落的分工。與此相適應,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同時,交換和私有製得到發展,氏族制
度開始解體,原始社會逐步向階級社會過渡。
原始公社的社會經濟組織 原始公社先後經歷了血緣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個組織形式。
血緣家族 與舊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的生產力相適應的一種社會經濟組織,是人類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隨著人工製造的工具的出現,生存有了一定的保證,
原始人的兩性關系逐漸由雜交進入只限於兄弟姊妹(包括從兄弟姊妹)之間的血族群婚。這種排除不同輩份之間互為夫妻、按輩份區分婚姻的群體,稱為血緣家族,
它是氏族制度的萌芽。一個血緣家族就是一個公社。當時的生產力低下,幾乎沒有剩餘產品,在公社內部人們的生產關系是集體勞動,共同消費,採集或獵取到的食物平均分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不存在剝削。
母系氏族公社 出現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人們已開始定居生活。原來相互孤立的血緣家族之間逐漸保持一定的聯系,長期生活的實踐也使原始人意識到近親通
婚的危害,於是逐漸禁止兄弟姊妹之間通婚,先是禁止同母兄弟姊妹之間、最後禁止旁系的兄弟姊妹之間通婚而實行族外婚,這就使血緣家族逐漸變為內部不通婚的
氏族,族與族之間有了明確界限,形成氏族制度。早期氏族實行的族外婚仍是群婚,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母系計算的,故稱母系氏族。後來,群婚轉
為對偶婚,夫妻關系比較確定,但雙方仍都是母方氏族的成員,丈夫即使住在妻方,也不算妻方氏族的成員。兩個互通婚姻的氏族,組成早期的部落。母系氏族公社
的繁榮時期是在新石器時代,這時已產生原始農業和畜牧業,但生產力水平仍很低,只有依靠集體勞動才能保證食物的供應,所以公社的生產關系仍然是生產資料歸
氏族公有,氏族成員共同居住,共同勞動,共同消費,只是武器、衣服、裝飾品歸個人所有。氏族成員實行按年齡性別的自然分工,青壯年男子主要從事狩獵、捕
魚、防禦猛獸等活動,婦女主要從事採集和原始農業、製作食物、縫制衣服、養老攜幼等活動。男子從事狩獵的成果帶有偶然性,而婦女從事的採集和原始農業取得
的生活資料比較可靠,她們的活動對於維系整個氏族的生存和繁衍起著重要作用,加以世系是按母方確定的,這就決定了在公社中婦女處於領導地位,受到人們的尊
敬,以至族長一般由婦女擔任。但由於這一時期仍無剩餘產品,還未產生私有制和剝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仍是平等的,一切重要的事由氏族議事會討論決定,族長
也由議事會選舉產生。母系氏族在人口增殖後,分裂為許多小氏族,原來的大氏族,稱為胞族。互通婚姻的胞族構成部落。
父系氏族公社 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向金屬器時代過渡時,原始的鋤耕農業轉為犁耕農
業,原始的畜牧業代替狩獵成為重要部門,馴養看管牲畜和駕畜耕田這類勞動主要由男子承擔,男子在整個生產活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婦女則主要從事家務勞動。
這種男女經濟地位的變化必然導致彼此社會地位的變化。特別是當氏族公社有了剩餘產品,畜牧部落與農業部落分離使部落之間的交換日益經常後,男子往往憑借其
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把剩餘產品占為己有,於是出現了私有財產,繼而產生了將佔有的財物傳給子女的強烈願望,這也促使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隨著時間的
推移,過去那種丈夫從妻、子女從母、父親死後財物歸母系親屬、不由子女繼承的制度,逐漸改變為妻子從夫、子女從父、父產由子女繼承的制度,從而確定了父權
制。對偶婚也逐漸變為一夫一妻制,丈夫開始奴役妻子,父親開始支配子女。當然,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現,並不表明母系氏族公社的立即消失,往往兩者並存,經過
很長時期,母系氏族才被完全代替。
私有制的產生和氏族公社的解體 私有制是在父系氏族公社內部孕育成長的,而私有制的發展
又造成了氏族公社的解體。私有制的產生和氏族部落之間的分工、交換的發展密切相關。在金石並用和青銅時代,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游牧部落,他們馴
養和繁殖牛、馬、羊、駱駝等牲畜,和其他部落分離,成為經營畜牧業為主的部落,於是發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隨著犁耕農業的發展,又逐漸形成以經營農業為
主的部落,部落之間的交換日漸頻繁。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交換的主要產品是牲畜,特別是牛。在交換中許多物品用牛來估價,並作為交換媒介,被當作貨幣來
使用,成為佔有的對象。而在照管牲畜進行交換中佔主要地位的是男子,這種情況既促使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轉化,也導致私有制的產生。因為他們照管的
畜群以及用牲畜換來的金屬器、農產品和其他物品,除交集體消費外,常把剩餘部分佔為自己及其家庭所有。以後,在農業部落中也出現了同樣情況。到了青銅和鐵
器時代,氏族、部落的手工業,特別是金屬武器和器皿的製造,有了較大發展,出現了各種武器作坊和各類工匠(如鐵匠、木匠、皮匠、織匠等),手工業逐漸從農
業中分離出來,由此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隨之交換便進一步發展起來,不僅在氏族、部落之間有交換,而且在氏族、部落內部也有了交換,這使私有製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在父系氏族內部分化出了父系家庭公社(或
稱家長制大家庭),它包括一父所生的幾代子孫及其個體家庭。在家庭公社內,最初,土地和主要工具公有,成員共同生產,共同消費,只是一些生活用品歸個體家
庭所有。以後,金屬工具的使用使一家一戶能單獨進行生產時,共耕制就難以繼續維持,耕地逐漸長期分給各個個體家庭使用,收獲物、牲畜、房屋也變為私有。這
樣,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開始成為社會經濟單位,在氏族或家庭公社的成員之間也逐漸出現了貧富之分,氏族制度趨於解體。以後,隨著個體家庭的成長和血緣關
系的削弱,人員流動現象增加,外來居民增多,氏族成員在同一地區共同生活的情況被破壞,原來的氏族村落變為雜居村落,逐漸形成居民不按血緣關系而按地域結
合起來的農村公社(村社)。農村公社的出現,表明氏族制度已基本解體。
在氏族制度的解體過程中,隨著剩餘產品的增多和私有制的發展,在部落掠奪戰爭中獲得的俘虜也不再被殺掉而變為奴隸,成為氏族貴族的奴役對象,出現了階級對立。與此同時,在氏族成員中的貧富分化也加劇了。於是氏族社會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並產生了國家。
參考書目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崔連仲主編:《世界史(古代史部分)》,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B. 史記 漢武帝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開天闢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漢武帝。秦始皇結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帝國。但是這個帝國缺乏統治經驗。雖然秦始皇是一位縱橫捭閹叱吒風雲的人物,開創了中華第一帝國。但這個帝國的壽命卻過於短暫,只存在了15年就滅亡了。
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中的第二帝國。這個帝國創生於農民起義。其創業君主劉邦是一個出身草莽行跡近乎無賴與游俠(黑社會領袖)之間的邊緣人物。由於一種政治和階級的包容性,他的集團具有較為寬泛的社會基礎,乘動亂紛爭之際,終於取得全國政權。但這個新皇朝幾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識形態的任何正統性。因此這個帝國在開創之初就陷入了極端不穩定之中。自高帝、呂後至文景的五十年間,內部變亂不斷。外部則匈奴交侵,社會深隱危機之中。直到漢武帝的降生,這位班固稱之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為這個皇朝開辟了嶄新的局面。
漢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規劃制度,招攬人才,改革內政,建立幣制與財政,決戰匈奴,拓展外交,不僅重新奠定了漢帝國的制度基礎,而且其宏謀遠慮為此後直到清皇朝兩千年間的中國君主法憲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當穩定而成熟的模型和範式。
然而漢武帝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敘述評價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馬遷的《史記》成書於武帝太初年間,由於個人的不幸遭際和政治異見,他對武帝這個時代的評述摻入了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和主觀意識的偏見。 班固的《漢書·武帝紀贊》試圖糾《史記》之弊,其論漢武曰: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對漢武帝的雄材偉略基本給以肯定。但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則指出其仍有偏頗:「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論漢武帝,則純從理學道德史觀的角度出發,謂:
「孝武帝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愛忠直之言卻惡人欺蔽。好貴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清吳裕垂《歷朝史案》,則指出:
「宋人竭中國之財力,納幣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腦塗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議和誤國。則武帝所為,又豈宋人所能議乎?」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
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創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價值標准。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訂設計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從16歲即位之初,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封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古今之論漢武帝者,惟清人吳裕垂特具卓識。其論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道,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於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於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
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振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里,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了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他是一個宏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而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詔書說: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
元朔六年詔書又說:「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
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變。他始終認為,只要情況變了,政策也要「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論三篇,史稱天人三策。武帝召問之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共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則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澤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具有本體性戰略性的大問題,表明此人視野之廣闊。他要求作為哲學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論事地回答,而要講出「大道之要、至論之曠。這說明他對如何治理國家考慮得很遠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時應變之權,而是系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他晚年曾對衛青說: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他認為他所從事的「內興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於創立制度、為後世留下樣板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並不希望他的後代效法他的擾民政治,他告誠後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
翦伯贊描述漢武帝雲
「說到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黜武以外,還喜歡游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
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決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我認為,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像力使政治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藝術。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奴爾哈亦、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暗然失色。
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盡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像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盪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范圍,由成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准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他的誕生據說伴隨著母親夢見紅日人懷,他的曾祖父劉邦托夢為他命名為「彘」(野豬)——而他的父親則解釋此字諧音於「智」,為他改名為「徹」,透徹,並賜號日「通」;而他也的確是一位智圓行方、通徹無比的傳奇男子。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陽之皇、聖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時代導致了巨大的變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沖突,巨大的爭論,使他成為一位備受爭議以至誤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閹割了中國歷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偉大的歷史學家,而這個人原來是最能理解他同時崇愛他的。結果此人由於恨用筆來懲罰他;使他身處的這一偉大時代和他的生平成為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時代。而他漢武帝則從此成為最被誤解的一位謎一般的君王
C. 史記-漢武帝本紀原本是什麼
孝武本紀第十二
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後。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孝景
七年,栗太子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
皇帝。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
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後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
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後六年,竇太後崩。其明年,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後常三歲一郊。是時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
虒氏觀。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於先後宛若。宛若祠之其室,
民多往祠。平原君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及武帝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
其言,不見其人雲。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澤侯入
以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其游以方遍諸侯。無妻
子。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帛衣食。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
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嘗從武安侯
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
識其處,一坐盡驚。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
年陳於柏寢。」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
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
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
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葯齊為黃金
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求蓬
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
春秋祭泰一東南郊,用太牢具,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
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
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忌泰一壇上,如其方。
後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
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
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泰一壇旁。
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
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
錫一角獸,蓋麟雲。」於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
於天地。
於是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天子受之,更以他縣
償之。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然後
五嶽皆在天子之郡。
其明年,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
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於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
甚多,以客禮禮之。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
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又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泰
一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居歲餘,其方益衰,神不至。乃為帛書以飯牛,詳
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殺而視之,得書,書言甚怪,天子疑之。有識其手書,
問之人,果書。於是誅文成將軍而隱之。
其後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醫無所不致,不愈。游水發根乃言曰:「上
郡有巫,病而鬼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問神君。神君言曰:「天
子毋憂病。病少愈,強與我會甘泉。」於是病癒,遂幸甘泉,病良已。大赦天下,
置壽宮神君。神君最貴者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非可得見,聞
其音,與人言等。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也。居室帷中。時晝言,然常以夜。天
子祓,然後入。因巫為主人,關飲食。所欲者言行下。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
設供具,以禮神君。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命之曰「畫法」。其所語,世
俗之所知也,毋絕殊者,而天子獨喜。其事秘,世莫知也。
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
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後土毋祀,則禮不答也。」
有司與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天地牲角繭栗。今陛下親祀後土,後土宜於澤
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於是天子遂東,
始立後土祠汾陰脽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禮畢,天子遂至滎
陽而還。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遠矣難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為周子
南君,以奉先王祀焉。」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
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欒大。欒大,膠東宮人,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已而為
膠東王尚方。而樂成侯姊為康王後,毋子。康王死,他姬子立為王。而康後有淫
行,與王不相中,相危以法。康後聞文成已死,而欲自媚於上,乃遣欒大因樂成
侯求見言方。天子既誅文成,後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悅。大
為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大言曰:「臣嘗往來海中,見安
期、羨門之屬。顧以為臣賤,不信臣。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予方。臣數言康
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葯可得,仙人
可致也。』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掩口,惡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馬肝死
耳。子誠能脩其方,我何愛乎!」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
致之,則貴其使者,令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
於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致尊其使,然後可致也。」於是上使先驗小方,斗旗,
旗自相觸擊。
是時上方憂河決,而黃金不就,乃拜大為五利將軍。居月餘,得四金印,佩
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印。制詔御史:「昔禹疏九江,決四
瀆。間者河溢皋陸,堤繇不息。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
乾稱『蜚龍』,『鴻漸於般』,意庶幾與焉。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為樂通侯。」
賜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又以衛長公主妻之,齎金
萬斤,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天子親如五利之第。使者存問所給,連屬於道。自
大主將相以下,皆置酒其家,獻遺之。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
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而佩
「天道」者,且為天子道天神也。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神未至而百
鬼集矣,然頗能使之。其後治裝行,東入海,求其師雲。大見數月,佩六印,貴
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後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鼎
大異於眾鼎,文鏤毋款識,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天子使使驗
問巫錦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晏溫,有
黃雲蓋焉。有麃過,上自射之,因以祭雲。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天
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故巡祭後土,祈為百姓育谷。今年豐廡未有報,
鼎曷為出哉?」有司皆曰:「聞昔大帝興神鼎一,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
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
遭聖則興,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伏而不見。頌雲『自堂徂基,
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虞不驁,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潤龍變,承休無
疆。合茲中山,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為符,路弓乘矢,集獲壇下,報祠大饗。惟
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以合明應。」制曰:
「可。」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
氣雲。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
上疑未定。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
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區對曰:『帝得寶鼎神筴,是歲
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
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視其書
不經,疑其妄書,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說,
召問卿。對曰:「受此書申功,申功已死。」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
「申功,齊人也。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曰『漢興復當黃
帝之時。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封禪七十二王,
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黃帝時萬
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
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
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
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其後於黃帝接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谷口也。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須下迎黃
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
須,龍須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胡須號。故後世
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
去妻子如脫躧耳。」乃拜卿為郎,東使候神於太室。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空桐,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壇放薄
忌泰一壇,壇三垓。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泰一
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而五帝獨有俎豆
醴進。其下四方地,為餟食群神從者及北斗雲。已祠,胙餘皆燎之。其牛色白,
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則衣紫及
綉。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而
見泰一如雍禮。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筴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
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烹炊具。有司雲「祠上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
上屬天。」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
畤壇以明應。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三歲天子一郊見。」
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天一三星,為
泰一鋒,名曰「靈旗」。為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
之泰山祠。上使人微隨驗,實無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
誅五利。
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
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
主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於是郡
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其年,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
間祠尚有鼓舞之樂,今郊祠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樂,
而神祇可得而禮。」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
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
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
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
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即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先類祠
泰一。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
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齊人丁公年九十餘,曰:「封者,合不死之
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於是乃令
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數年,至且行。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
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嘗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
采儒術以文之。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上為封
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
霸屬圖封事,於是上絀偃、霸,盡罷諸儒弗用。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問上,
上不言;問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泰山,山
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
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
萊,言夜見一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雲。群臣有言見一
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上既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
則大以為仙人也。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
父,禮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
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
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
肅然山,如祭後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
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屬弗
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天子從封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於是制詔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
尊,兢兢焉懼弗任。維德菲薄,不明於禮樂。脩祀泰一,若有象景光,如
有望,依依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而後禪肅然。自新,
嘉與士大夫更始,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復博、奉高、
蛇丘、歷城,毋出今年租稅。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過毋有復作。事在二
年前,皆勿聽治。」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
地。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天子既已封禪泰山,無風雨菑,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於是上欣
然庶幾遇之,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
並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寶鼎出
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茀於東井。後十餘日,有星茀於三能。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其
星出如瓠,食頃復入焉。」有司言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雲。」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泰一。贊饗曰:「德星昭衍,厥維休祥。
壽星仍出,淵耀光明。信星昭見,皇帝敬拜泰祝之饗。」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見天子」。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
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葯
以千數。是歲旱。於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還至瓠子,自臨
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將卒塞決河,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
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後世謾怠,故衰秏」。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
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
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
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
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殿防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
若有光雲,乃下詔曰:「甘泉防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其明年,伐朝鮮。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上
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浮江,自
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琅邪,並海上。四月中,至奉高脩封焉。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
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
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
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五年脩封,則祠泰一、五
帝於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後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昆侖道
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禮畢,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有秘祠其顛。而泰山下祠
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帝,而有司侍祠焉。泰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
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脩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筴,周
而復始。皇帝敬拜泰一。」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
遇之。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祠後土。臨渤海,將以
望祠蓬萊之屬,冀至殊庭焉。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
黃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
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
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
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
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乃立
神明台、井干樓,度五十餘丈,輦道相屬焉。
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為太初元年。
是歲,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
其明年,有司言雍五畤無牢熟具,芬芳不備。乃命祠官進畤犢牢具,五色食
所勝,而以木禺馬代駒焉。獨五帝用駒,行親郊用駒。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
木禺馬代。行過,乃用駒。他禮如故。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
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上許作之如方,名曰明年。上親禮祠上帝,
衣上黃焉。
公玊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後、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
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
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夏,遂還泰山,脩五年
之禮如前,而加禪祠石閭。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
故上親禪焉。
其後五年,復至泰山脩封,還過祭常山。
今天子所興祠,泰一、後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脩封。薄忌
泰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凡六祠,皆太祝
領之。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祀,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
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弗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
於五嶽、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而公孫卿之候神
者,猶以大人跡為解,無其效。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終羈縻弗絕,冀
遇其真。自此之後,方士言祠神者彌眾,然其效可睹矣。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
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裡。後有君子,得以
覽焉。至若俎豆珪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焉。
D. 《史記卷十二》的內容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
*集解太史公自序曰「作今上本紀」,又其述事皆雲「今上」,「今天子」,或有言「孝武帝」者,悉後人所定也。張晏曰:「武紀,褚先生補作也。褚先生名少孫,漢博士也。」索隱按:褚先生補史記,合集武帝事以編年,今止取封禪書補之,信其才之薄也。又張晏雲「褚先生潁川人,仕元成閑」。韋棱雲「褚顗家傳褚少孫,梁相褚大弟之孫,宣帝代為博士,寓居於沛,事大儒王式,號為『先生』,續太史公書」。阮孝緒亦以為然也。
孝武皇帝者,①孝景中子也。②母曰王太後。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③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注①集解漢書音義曰:「諱徹。」索隱裴駰雲:「太史公自序雲『作今上本紀』,又其序事皆雲『今上』,『今天子』,今或言『孝武皇帝』者,悉後人所定也。」
正義謚法雲:「克定禍亂曰武。」
注②索隱按:景十三王傳廣川王已上皆是武帝兄,自河閑王德以至廣川,凡有八人,則武帝第九也。
注③集解張晏曰:「武帝以景帝元年生,七歲為太子,為太子十歲而景帝崩,時年十六矣。」
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①天下乂安,②薦紳③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④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後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⑤召案綰、臧,綰、臧自殺,⑥諸所興為者皆廢。
注①集解徐廣曰:「六十七年,歲在辛丑。」
注②正義乂音魚廢反。
注③索隱上音搢。搢,挺也。言挺笏於紳帶之閑,事出禮內則。今作「薦」者,古字假借耳。漢書作「縉紳」,臣瓚雲「縉,赤白色」,非也。
注④索隱城南,長安城南門外也。案:關中記雲明堂在長安城門外,杜門之西也。
注⑤集解徐廣曰:「纖微伺察之。」
注⑥正義漢書孝武帝二年,御史大夫趙綰坐請無奏事太皇太後,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獄,自殺。應劭雲:「王臧儒者,欲立明堂、辟雍,太後素好黃老術,非薄五經,因故絕奏事太後,太後怒,故令殺。」
後六年,竇太後崩。其明年,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①後常三歲一郊。是時上求神君,②舍之上林中縞氏觀。③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於先後宛若。④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⑤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及武帝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雲。
注①正義畤音止。括地誌雲:「漢五帝畤在岐州雍縣南。孟康雲畤者神靈之所止。」案:五畤者鄜畤、密畤、吳陽畤、北畤。先是文公作鄜畤,祭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靈公作吳陽上畤、下畤,祭赤帝、黃帝;漢高祖作北畤,祭黑帝:是五畤也。
注②正義漢武帝故事雲:「起柏梁台以處神君,長陵女子也。先是嫁為人妻,生一男,數歲死,女子悼痛之,歲中亦死,而靈,宛若祠之,遂聞言宛若為生,民人多往請福,說家人小事有驗。平原君亦事之,至後子孫尊貴。及上即位,太後延於宮中祭之,聞其言,不見其人。至是神君求出局,營柏梁台舍之。初,霍去病微時,自禱神君,及見其形,自修飾,欲與去病交接,去病不肯,謂神君曰:『吾以神君精絜,故齋戒祈福,今欲淫,此非也。』自絕不復往。神君臱之,乃去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縞音蹄。」索隱徐廣音蹄,鄒誕音斯,又音蹄,觀名也。
注④集解孟康曰:「產乳而死。兄弟妻相謂『先後』。宛若,字。」索隱先後,鄒誕音二字並去聲,即今妯娌也。孟康以兄弟妻相謂也。韋昭雲先謂姒,後謂娣也。宛音冤。
注⑤集解徐廣曰:「武帝外祖母也。」駰案:蔡邕曰「異姓婦人以恩澤封者曰君,儀比長公主」。索隱案:徐雲武帝外祖母,則是臧兒也。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醦、①穀道、②卻老方見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澤侯③入以主方。④匿其年及所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⑤其游以方篃諸侯。無妻子。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余金錢帛衣食。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⑥嘗從武安侯⑦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⑧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
注①索隱如淳雲:「祠醦可以致福。」案:禮醦者,老婦之祭,盛於盆,尊於瓶。說文周禮以醦祠祝融。淮南子炎帝作火官,死為醦神。司馬彪注莊子雲髻,醦神也,如美女,衣赤。李弘范音詰也。
注②集解李奇曰:「食穀道引。或曰辟穀不食之道。」
注③集解徐廣曰:「姓趙,景帝時絕封。」
注④集解徐廣曰:「進納於天子而主方。一雲侯人主方。」駰案:如淳曰「侯家人主方葯者也」。
注⑤集解如淳曰:「物,鬼物也。」瓚曰:「物,葯物也。」
注⑥集解如淳曰:「時時發言有所中也。」
注⑦索隱服虔雲:「田蚡也。」韋昭雲:「武安屬魏郡也。」
注⑧集解服虔曰:「地名,有台也。」瓚曰:「晏子書柏寢,台名也。」正義括地誌雲:「柏寢台在青州千乘縣東北二十一里。韓子雲景公與晏子游於少海,登柏寢之台而望其國。公曰:『美哉堂乎,後代孰將有此?』晏子雲:其『田氏乎?』公曰:『寡人有國而田氏家,奈何?』對曰:『奪之,則近賢遠不肖,治其煩亂,輕其刑罰,振窮乏,恤孤寡,行恩惠,崇節儉,雖十田氏其如堂何!』即此也。」
少君言於上曰:「祠醦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①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始親祠醦,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葯齊為黃金②矣。
注①索隱服虔曰:「古之真人。」案:列仙傳雲安期生,琅邪人,賣葯東海邊,時人皆言千歲也。正義列仙傳雲:「安期生,琅邪阜鄉亭人也。賣葯海邊。秦始皇請語三夜,賜金數千萬,出,於阜鄉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舄一量為報,曰『後千歲求我於蓬萊山下』。」
注②索隱齊音劑。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①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②史寬舒③受其方。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更多內容去網站:http://www.cnread.net/cnread1/lszl/s/simaqian/sj/012.htm
E. 史記--漢武帝本紀
暴君!只不過運氣好,他爺爺他爹給他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夠他揮霍才不至於亡國。
跟他相似的有隋煬帝楊廣,只不過楊廣時隋才二世,積累不足。
所以本質上,漢武帝跟隋煬帝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