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最大受益人是誰
『壹』 雷達幣是傳銷嗎
Radarcoin雷達幣一上市成為了眾多理財師爭先推薦的一個投資項目,但是有人質疑雷達幣是傳銷幣,那麼,雷達幣是傳銷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雷達幣是怎麼收益的。
雷達收益包括持幣收益和推廣收益以及低買高拋價格差。通過分錢包和推廣讓雷達幣收益最大化。
1、持幣收益是根據錢包持幣量進行全球排名,持幣越少排名越前反之越後,系統將全球錢包持幣量排名相加,用自己的排名除以排名之和乘以當日發行量的1/2,例:全球總共三個錢包,分別持幣1、100、1萬個,那麼這個錢包的排名就分明是1、2、3名,排名之和就是1+2+3=6如何當日總發行量是72枚雷達幣那麼發行到持幣收益錢包總量就是36,那麼三個錢包的持幣收益分別是6(1/6x36)、12(2/6x36)、18(3/6x36)個.由此可見,排名越靠前收益的雷達幣利率越高,反之越低。這也是大多數人為什麼要分錢包的原因。這樣的發行規則避免了被大戶壟斷持有,更能惠及普通老百姓,從而更能被大多數人信任和持有。但系統並未給出全球排名之和,所以我們的持幣收益是無法自行計算的。只能大致預測和通過測試得到收益結果
2、推廣收益是最大的客戶群開立方,收益幾乎為零。總持幣量大於1萬叫第二大類客戶群,拿出一萬乘以10再加上剩餘部分值就是你的推廣算力,一般1萬的推廣算力等於收益0.25雷達幣。小於等於1萬的總持幣量叫第三類客戶群會乘以10比如1萬乘以10等於10萬的持幣算力每日收益將是2.5個雷達幣。所以推廣收益主要來自於小客戶群。舉例,比如你A錢包推薦了10個錢包,這10個錢包就是10個客戶群,他們以及傘下錢包持幣總量分別是100萬、2萬、剩餘8個錢包分別1000雷達幣,10萬就是最大客戶群,2萬就是第二類客戶群,剩餘的8個錢包持幣1000的就屬於第三類小客戶群。三類客戶群的推廣算力之和分別是100+(10000X10+10000)+8X1000X10=190100=19X0.25=4.75個VBC
3、低買高拋收益是指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投資1000個幣復利3年就是6000保守估計100元一個就是60萬復利6年就是17000保守估計200元一個就是340萬。
但是,雷達幣存在以下疑點,涉嫌傳銷。
1、美國沒有什麼雷達實驗室,只不過是國人自已搭建的一個網站而已。連ICP備案號都沒有。你說可信嗎
2、大唐電信很多人去看了。//www.dteib.com/ 根本沒有這個項目。
雷達幣的官方介紹,很多人認為,發幾個微博,找幾個外國演員,弄幾個證券交易所的視頻資料,就號稱雷達幣是國際通用貨幣也太可笑了。雷達幣的運營模式是類似於股票的買賣形式,你先從網站購買雷達幣,錢就交給了網站,然後有一天你想換回人民幣,就要掛到網上賣掉雷達幣,接手的人是另一個買家。
股民的雷達幣就在這些受騙人那裡倒來倒去,而最終的受益人是宣傳雷達幣的那個網站。當有一天,人們都明白了雷達幣是不值錢的,就會壓價拋售,而沒有接盤人,最後雷達幣就會一文不值。而這家公司的確也不會受到政府監管,有一天它破產或者帶著人民幣跑路,你們受騙者就自己玩吧。
騙人的總是說的和真的一樣,而且非常有誘惑力。既然你是加密數字幣,比比特幣要安全,那為什麼還要綁定不安全的比特幣再說開采數量一共才五億枚,試想一下,如果世界人都用他,五億枚的數量夠嗎
因此,裕祥安全網
小編認為,雷達幣是傳銷,大家投資需要謹慎。人們之所以會受騙只因為我們那個貪心在作祟,如果我們不貪心,不存在僥幸心理誰能拿走你口袋裡的錢呢遠離誘惑才能保護自己!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內容是常見的金融傳銷有哪些
,歡迎關注這部分傳銷陷阱安全小知識
。
『貳』 什麼是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是指對貨幣進行數字化。數字化不是指掃描。這一點就如同數字簽名一樣,數字簽名不是指將你的簽名掃描成數字圖像,或者用觸摸板獲取的簽名,更不是你的落款。
國際清算銀行( BIS )將數字貨幣定義為以數字形式表示的資產。
數字貨幣作為一一個廣義術語可以包含以數字方式表示價值的任何東西。
數字貨幣不像人民幣鈔票或硬幣那樣具有物理形式,而是以電子方式存在的。可以使用手機、平板、計算機或互聯網等技術在用戶或實體之間傳輸數字貨幣。最成功和最廣泛使用的數字貨幣形式是加密貨幣——比特幣。某些情況可以使用數字貨幣購買商品和服務;但是有時只能將數字貨幣用於特定目的,例如社交網路或在線游戲。
1、數字貨幣包含部分「電子貨幣」, 這些貨幣只是政府發行或監督承認的法定貨幣的數字代表。比如巴克萊銀行新發布了-一個名為Pingit ,美國監管機構承認的1:1錨定美元的USDTGUSDPAX等。
2、數字貨幣包含狹義的「虛擬貨幣」,由開發 人員控制和創建,並在特定社區中獲得價值。比如騰訊的Q幣、任天堂的積分等,僅用於自己的生態圈,理論上不能用來購買真實商品和服務。
3、數字貨幣包含」加密貨幣」, - 種使用密碼學原理來確保交易安全及控制交易單位創造的交易媒介,去中心化,沒有任何監管者,可以在實體或用戶之間傳輸,可以進行真實貨品交易,允許無國界轉讓所有權以及即時交易。比如比特幣、以太幣等。
數字貨幣的產生
1. 在很早的原始商業行為當中,代幣(金屬硬幣)使用的效率很高,方便交易結算。這個時候誰手裡有硬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硬幣被賦予了貨幣結算的價值,這個時候的代幣使用范圍僅限於一城一地。
2. 但是商業行為會自動擴大,馬車、輪船的發明使得全世界可交易的范圍越來越廣,這個時候硬幣因為其自身重量的關系,成本變得越來越高。直到9世紀紙幣誕生以及銀行的誕生,使得前往不同地域的商人直接持有該銀行的票據便可取款。這也是支票的來源。
3. 隨著全球化商業行為越來越多,票據因為商業范圍的擴大,所以國家與國家之間也簽訂了協議,支持票據的合法性。直到如今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用智能手機進行點對點、人對人的交換各種信息和服務。這個使用使用某種特定貨幣進行結算反而極為不方便。這種需求催生了很多巨頭的電子貨幣專業支付服務。例如中國的支付寶、微信、蘋果的Apple Pay等。
但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電子貨幣的價值不盡相同,所以電子貨幣只能在一個國家內部進行交易結算。如今互聯網使得全球國家變成了地球村,這個時候就需要一種所有人都能認同的信用貨幣來做結算,這是就信的數字貨幣,加密貨幣應運而生。
數字貨幣、比特幣、電子貨幣的區別
電子貨幣一與銀行賬戶相關聯的是與數字貨幣有區別的,電子貨幣通常是一個國家法定貨幣的數字化表現,是用來進行電子化交易的法定貨幣。因此,數字貨幣不同於電子貨幣。比特幣與中央銀行所發行的數字貨幣不同,後者屬於法定貨幣,是用政府的信用為擔保,價值波動相對而言是比較小的,同時還具備有非營利性的特點而且不會收取使用者任何費用,其在
可控性、公平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與比特幣相比更具有保障性。
目前為止,數字貨幣大部分都是由非金融機構發行的。最近幾年來,比奧幣、可可幣、萊特幣、比特幣等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甲。其得到愈來愈多人的追捧因為其低的交易成本、去中心化、可控匿名、便捷跨境流通等優勢。除此之外,一些國家的部分金融機構或者中央銀行也在研究自己的數字貨幣上下了大功夫。2015 年,瑞士信貸銀行研究發明了一種能夠使真實貨幣和央行賬戶建立相關聯系的「多用途結算貨幣」;美國的花旗銀行推出了使用「區塊鏈分布式賬戶技術」
虛擬貨幣與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經常被訛誤成虛擬貨幣。但是虛擬貨幣是指非真實的貨幣,比如在你玩三國志 (游戲)或大航海,你有錢,那些錢是虛擬的。當然,那些虛擬的錢也會有其真實價值。比如,你從別的玩家那裡將她/他的賬號買過來,你就可以得到那個玩家的所有虛擬的資產,然後你繼續玩下去就會容易得多。
虛擬貨幣並非一定是數字化的。例如小孩子玩游戲用小石子當虛擬貨幣。
電子貨幣與數字貨幣
一般指IC卡(智能卡),磁卡(磁帶)里儲存的現金,而數字貨幣是不需要一張物理卡片的。
數字貨幣的本質
提及數字貨幣的本質,虛擬性往往是第--考慮的因素,但實際上,與其他類型的貨幣形式相比,其內在價值卻往往具有更加不同的意味。如果說貨幣問題是現代性的討論范疇,那麼虛擬貨幣即屬於後現代性。正是對二者差異的探討,才使數字貨幣的本質逐步顯現。
1.價值形成機制。
數字貨幣是一種符號,一種信息貨幣,是一種相對性價值的外在體現。也可以說,數字貨幣是個性化貨幣。在另一種說法中,也可稱為信息貨幣。它們的共性在於都是對不確定性價值、相對價值進行表示的符號。原有含義的貨幣,只能是新的更廣義貨幣一個特例。貨幣既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符號,也可作為相對化價值集的符號。
2.貨幣決定機制。
一般貨幣由央行決定,而數字貨幣由個人決定。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看,央行是理性價值的一個固定不變的參照點的人格化代表,而虛擬的貨幣市場(如股市、游戲貨幣市場)是由央行之外的力量決定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經濟學中有人把股票市場稱為虛擬貨幣市場,把股市和衍生金融市場形成的經濟稱為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本質就是以個體為中心的信息經濟。
3.價值交換機制。
通常來說,一般貨幣與數字貨幣處於不同類型的交換市場,一般貨幣可以購買商品,也可以通過售賣商品來換取貨幣,是一種雙向的價值交換機制,使市場中的貨幣始終可以處於一-種流通狀態,保證了供需協調,同時為央行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提供依據。而數字貨幣卻沒有這種機制,用一般貨幣可以兌換數字貨幣,但是用數字貨幣再兌換為人民幣,盡管也可以實現,卻並不是非常方便,或者是發行數字貨幣方提供反向兌換服務,或者是通過第三方平台來進行售賣,但是往往存在一定的風險。
4.貨幣創造能力。
目前數字貨幣運行過程中是不需要提現的,只在網路.上進行流通,其傳播速度由於互聯網的快捷性而異常迅速,間接導致數字貨幣具有較強的擴張力,甚至可以說是無限的,雖然各大網路運營企業不會無限提供虛擬數字貨幣,但是其創造能力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無限倍地放大。
5.風險。
毫無疑問,作為一種虛擬貨幣,數字貨幣的風險相對於傳統法幣是比較大的,傳統法幣的發行程序比較嚴格,而且非常規范,是一國中央銀行根據國家整體運行情況進行統籌規劃而發行的,通常以國家信譽為擔保。但是數字貨幣的發行主體大多是企業,相對來說比較靈活,其發行基礎是企業的經濟資產及信譽,--且企業出現經營問題,其發行的貨幣也會變得一文不值。
數字貨幣的特點
1.計量單位的特殊性。現實中的法定貨幣分為主幣和輔幣,而且各單位之間都存在著固定的換算關系。我國相關銀行法就規定,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單位是角和分,主輔幣單位換算遵循十進位制。但是數字貨幣是以電磁信號、光信號等形式儲存於計算機中的二進制數字化信息,因此沒有必要做出主幣與輔幣的區分,每種數字貨幣都有自己的計量單位,具有較強的可分性,適用於小微型交易,--個比特幣可以被細分到小數點後8位,.00000010是比特幣的最小單位。
2.貨幣形態的虛擬性。
虛擬性是數字貨幣最為顯著的特徵。就其本質來說,數字貨幣只是一組二進制數據,與現實中的紙幣、硬幣等形式截然不同,雖然在游戲等虛擬社區中可以以一些獨特的外形存在,但這只是一種技術的體現,而非以實體存在於真實客觀世界的。
3.應用時空的局限性。
貨幣形態的虛擬性恰恰是其局限性的根源所在,離開了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通常其不具有任何價值。即使是數字加密貨幣,受監管等因素的約束,目前在使用的空間范圍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關研究發現,比特幣自產生以來,大部分並沒有參與流通,他們被轉人特定賬戶之後,就從流通中消失了。2012年5月的調查數字顯示,比特幣的持有分布高度集中,97%的賬戶持有的比特幣在10個以下,90%以上的賬戶交易次數少於10次,並不活躍。
4.交易價格的不穩定性。
現實貨幣的發行是由中央銀行按照市場上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水平,以及國家的宏觀貨幣政策制訂相應的計劃,盡可能確保市場的穩定和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非加密數字貨幣的發行種類與數量都是由網路運營商決定的,價格也由其任意決定;而加密貨幣的價格更是波動劇烈。以比特幣為例,2009年誕生時幾乎一文不值,而之後從2011年0.3美元一路飆升到30美元,之後雖然出現了持續震盪,但總體還在繼續走高,2018年9月已經達到了6000餘美元。從供求關系來看,比特幣的供給固定,總量有限,但其需求波動較大。與黃金相比,供求關系對價格影響有所不同。二者面臨的需求曲線大體相同,但供求曲線差異較大。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挖礦能力與貨幣供給無關,使得其無法通過提高挖礦能力來增加貨幣供給從而減輕貨幣價值增加的壓力;二是挖礦能力本身不穩定,在比特幣價值增加時挖礦有利可圖,而當比特比價值下降時,挖礦缺乏激勵,支付網路的處理能力也很快降低。而且,比特幣的價格受重大媒體輿論事件的影響也比較大。
數字貨幣的利弊
1、數字貨幣之利
如果這一數字貨幣所允許的轉用次數是0,接受者就必須把它存到銀行里。
如果這一數字貨幣所允許的轉用次數不是0,接受者就可以把它付給別的人。就如同你可能會耍賴一樣,接受者也可能把它付給多個人。應對這一不誠實行為的一種對策是接受者收到數字貨幣後向清算伺服器注冊所有權。
當然這樣一個過程與轉賬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這種實現方式要達到不可追蹤的目的必須引入類似匿名郵件轉發服務的匿名數字貨幣所有權注冊服務。
外部鏈接
數字貨幣的形成
『叄』 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幣安暫停提款,加密貨幣背後有哪些利益者
近日,一則“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幣安暫停提款”的消息,引發了廣大網友們的熱議,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我們知道,數字貨幣呢,在近幾年是炒作的非常的火熱,特別是比特幣,從不到1分錢的價格,漲到了如今的30多萬的價格,很多早期入場的人也是直接實現了財務自由,動不動就是賺了多少個億這樣算的。那麼近日呢,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幣安暫停提款,說是因為這個系統的過載導致的,等待了技術人員修復之後呢,是又可以正常的進行提款了。那麼加密貨幣的背後有哪些利益者呢?我們來看看。
一.創始人
首先呢,就是創始人,創始人基本上自己都是持有大量的貨幣的,在發行之前他都可以自己去挖大量的幣之後在發行就可以穩賺不虧了。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所發表的看法,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肆』 以太幣是什麼
以太幣(ETH)是以太坊(Ethereum)的一種數據代幣,被視作「BTC2.0版」。以下是關於以太幣的詳細解釋:
- 區塊鏈平台:以太幣選用與比特幣(BTC)不一樣的區塊鏈應用「以太坊」(Ethereum)。以太坊是一個開源的、具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眾區塊鏈平台,由全球無數計算機構成的共識網路構成。
- 運作支撐:以太幣被用於支撐以太坊上應用的運作。開發人員們需要以太幣來執行和部署智能合約,以及進行其他與以太坊區塊鏈相關的操作。
- 交易媒介:和其他數字貨幣一樣,以太幣可以在交易服務平台上進行交易。這使得以太幣成為了一種具有投資價值和交易屬性的數字資產。
此外,以太幣的應用領域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 建立程序流程:以太幣可以用於建立區塊鏈技術的程序流程,如金融應用、物聯網技術、智慧能源等領域的解決方案。
- 基層民主機構:區塊鏈技術基層民主機構有潛力讓許多原本無法運作或費用過高的運營模型成為可能,以太幣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智能合約: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功能使得以太幣可以用於執行各種自動化合約,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提高了交易效率。
- 聯合國項目:聯合國也積極利用以太坊區塊鏈技術進行僑民支援等項目,以太幣的應用有助於減少付款成本、更好地保護受益人信息、控制金融風險,並在突發情況下迅速作出回應。
綜上所述,以太幣是以太坊區塊鏈平台上的重要數據代幣,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和投資價值。
『伍』 顯卡挖礦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挖礦就是利用晶元進行一個與隨機數相關的計算,得出答案後以此換取一個虛擬幣。虛擬幣則可以通過某種途經換取各個國家的貨幣。運算能力越強的晶元就能越快找到這個隨機答案,理論上單位時間內能產出越多的虛擬幣。由於關繫到隨機數,只有恰巧找到答案才能獲取獎勵。
中本聰在他的論文中闡述說:
「在沒有中央權威存在的條件下,既鼓勵礦工支持比特幣網路,又讓比特幣的貨幣流通體系也有了最初的貨幣注入源頭。」
中本聰把通過消耗CPU的電力和時間來產生比特幣,比喻成金礦消耗資源將黃金注入經濟。比特幣的挖礦與節點軟體主要是透過點對點網路、數字簽名、互動式證明系統來進行發起零知識證明與驗證交易。
每一個網路節點向網路進行廣播交易,這些廣播出來的交易在經過礦工(在網路上的電腦)驗證後,礦工可使用自己的工作證明結果來表達確認,確認後的交易會被打包到數據塊中,數據塊會串起來形成連續的數據塊鏈。
中本聰本人設計了第一版的比特幣挖礦程序,這一程序隨後被開發為廣泛使用的第一代挖礦軟體Bitcoin,這一代軟體從2009年到2010年中旬都比較流行。
每一個比特幣的節點都會收集所有尚未確認的交易,並將其歸集到一個數據塊中,礦工節點會附加一個隨機調整數,並計算前一個數據塊的SHA-256散列運算值。挖礦節點不斷重復進行嘗試,直到它找到的隨機調整數使得產生的散列值低於某個特定的目標。
(5)比特幣最大受益人是誰擴展閱讀
最早,比特幣礦工都是通過Intel或AMD的CPU產品來挖礦。但由於挖礦是運算密集型應用,且隨著挖礦人數與設備性能的不斷提升難度逐漸增加,現在使用CPU挖礦早已毫無收益甚至虧損。
截至2012年,從2013年第一季度後,礦工逐漸開始採用GPU或FPGA等挖礦設備[5]。同時,ASIC設備也在2013年中旬大量上市。
從2013年7月起,全網算力由於ASIC設備大量投入運營呈現直線上漲,以2013年7月的平均算力計算,所有CPU挖礦設備均已經無法產生正收益,而FPGA設備也接近無收益。
2013年9月平均算力估算,現有的針對個人開發的小型ASIC挖礦設備在未來1-2個月內也接近無正收益。大量算力被 5 THash/s以上的集群式ASIC挖礦設備獨占。個人挖礦由於沒有收益,幾乎被擠出挖礦群體。有一些比特幣礦工則集資在某些可獲取低價電力的地方興建機房安裝大批挖礦設備進行挖礦。
部分比特幣礦工為省下自己挖礦的成本,將挖礦程序製作成惡意程序,在網路上感染其他人的電腦,來替自己挖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