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宇宙元星圖片

宇宙元星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16 11:48:42

㈠ 元宇宙和全息有什麼區別

元宇宙和全息區別是不一樣的科技成果。元宇宙是不存在的,全息技術是現代科技成果,兩者沒有關系。

宇宙只有一個,是浩渺無垠的,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的直徑十億光年,由上千億顆恆星及星團星雲組成,而宇宙是由無數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組成,人類通過按收恆星光譜測到一百三十多億光年的宇宙范圍。

全息技術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記錄物體光波信息,即拍攝過程,被拍攝物體在激光輻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為參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疊加產生干涉,把物體光波上各點的位相和振幅轉換成在空間上變化的強度。

從而利用干涉條紋間的反差和間隔將物體光波的全部信息記錄下來,記錄著干涉條紋的底片經過顯影,定影等處理程序後,便成為一張全息圖,或稱全息照片,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現物體光波信息。

這是成象過程,全息圖猶如一個復雜的光柵,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張線性記錄的正弦型全息圖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給出兩個象,即原始象又稱初始象和共軛象,再現的圖像立體感強,具有真實的視覺效應。

全息圖的每一部分都記錄了物體上各點的光信息,故原則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現原物的整個圖像,通過多次曝光還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多個不同的圖像,而且能互不幹擾地分別顯示出來。

宇宙只有一個,是浩渺無垠的,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的直徑十億光年,由上千億顆恆星及星團星雲組成,而宇宙是由無數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組成,人類通過按收恆星光譜測到一百三十多億光年的宇宙范圍。

㈡ 宇宙有哪些星球,分別叫什麼星,怎麼畫

您好,關於這個問題,我可以簡單幫你回答一下。
目前可以觀測到的宇宙中有數以百億計的星系,每個星系中有大約千億顆恆星,個別的恆星會帶有行星,有的還很多,比如太陽.有的行星還有衛星,比如木星已發現16顆衛星.
至於宇宙有多大就不好說了,流行的說法是宇宙從一百多億年前的大爆炸中產生,其空間迅速向外膨脹,而且其中物體距離越遠,相互離開的速度就越快,當超過一定距離後,這個速度(是空間膨脹的速度,物體運動的速度極限是光速)會超過光速,那樣我們就看不到了.不過宇宙既是空間和時間,宇宙沒有外面,也無所謂開始,在宇宙之外和存在之前,時間空間都是沒有意義的,也可以說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宇宙的相關資料,個人建議你可以去知信圈天文論壇上看一下,裡面有多詳細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夠幫到你,大家相互學習交流一下。

㈢ 什麼是元星系

中文名稱:原星系
英文名稱:protogalaxy
定義:宇宙演化到復合期後形成的氣體雲團塊,它們在引力作用下坍縮,進而演化為星系。
簡單來說,就是星系的胎兒期和嬰兒期
星系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宇宙大爆炸初期只是形成了很多氫和氦,這些元素不斷聚集,並且旋轉,一大團物質,沒有光和熱,沒有輻射。但是一團團物質間有明顯空隙,就是原始星雲了。
後來不斷演化,發展,不斷有恆星產生,星雲的數量越來越少,就是原星系了。

㈣ 真正的流星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流星是指運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在接近地球時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並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

流星體原來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圈。流星有單個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幾種。在掉到地面之前,大部分都已燒成了灰燼,少部分會變成隕石掉到地面上。大部分可見的流星體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

(4)宇宙元星圖片擴展閱讀

人們研究了從天上掉下來的石頭,發現它們的組成同我們地球上的礦石相似。隕星里含有最多的元素是鐵,鎳,硫,硅,鈷,鈣,氧等等,全都是地球上原有的東西。

這充分證明,自然界是統一的,宇宙間只有一個世界——物質世界,從構成我們周圍一切物體的最微小的粒子,那些遙遠的驚人的巨大天體,都只不過是統一的物質存在的各種不同形式而已。

㈤ 關於宇宙的圖片

哈勃太空望遠鏡20年照片精選(圖)2010年04月25日08:56國際在線北京時間4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1990年4月24日,美國宇航局成功發射哈勃太空望遠鏡,今天哈勃迎來20歲生日,這架太空望遠鏡對天體物理學觀測作出了巨大貢獻。以下為哈勃20年來的照片精選。

美宇航局為紀念哈勃20周年發布的最新太空照片

這張圖片是美宇航局為紀念哈勃20周年發布的最新太空照片,顯示了船底座星雲恆星形成區的局部。這一圖景令人想起哈勃拍攝的經典的「創造之柱」,而且更為壯觀。這張圖片反映的是,一個三光年高的氣體和塵埃柱體的上部。

美國時間4月24號,哈勃太空望遠鏡迎來了它第20個生日。199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被美國發現號太空梭送入了太空軌道,從此充當起人類觀測宇宙的眼睛。20年來,人們憑借它對天體精確的觀測能力,揭示了更多宇宙的奧秘。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探索外太空的夢想,「哈勃」望遠鏡是有史以來最大、最精確的天文望遠鏡,是實現這個夢想最有力的工具。「哈勃」望遠鏡的全名是哈勃太空望遠鏡。它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的合作項目,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能長期在太空中進行觀測的軌道天文台。它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在20世紀初期發現宇宙膨脹的美國天文學家艾德溫·哈勃。

在太空望遠鏡發明以前,人們觀測太空受到很大限制,因為地球大氣層對電磁波傳輸有較大的影響。空間望遠鏡的概念最早出現上個世紀40年代,但是由於各種原因,直到1990年4月25號,「哈勃」望遠鏡才正式發射升空。「哈勃」直徑10米,造價近30億美元,以2.8萬公里的時速沿太空軌道運行。它的出現使天文學家成功地擺脫地面條件的限制,獲得了更加清晰與更廣泛的觀測圖像。人們對「哈勃」的贊譽不計其數,它被稱為美國宇航局的「驕子」,天文「皇冠上的瑰寶」等等,說它改寫了人類太空探測史也並不為過。

哈勃望遠鏡是在宇宙中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造衛星,迄今為止,它已經繞地球11萬圈,拍下超過100萬張圖片和光譜。自從20年前發射升空之後,「哈勃」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它成功彌補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學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類對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它拍攝的恆星的照片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遠鏡的10倍以上,打個比方說,1.6萬公里以外的一隻螢火蟲都難逃它的「法眼」。

哈勃望遠鏡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並將各種觀測數據通過無線電傳輸回地球,這個地面控制中心在美國馬里蘭州的霍普金斯大學內,科學家們再把處理過後的數據用於各項研究。「哈勃」創造了一個個太空觀測奇跡,包括發現黑洞存在的證據,探測到恆星和星系的早期形成過程,觀測到迄今為止人類已發現的最遙遠、距離地球130億光年的古老星系。比如拿黑洞來說。「哈勃」望遠鏡最早的核心計劃之一就是要建立起由黑洞驅動的類星體和星系之間的關系。科學家們依靠「哈勃」所獲得數據和影像構建的模型證實了黑洞的存在。

「哈勃」望遠鏡可以說已經到了「晚年」。它每隔幾年就需要進行維修,如今已經歷了5次大修,最近一次維護是在2009年5月。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發射升空,在這次太空之旅中,宇航員通過5次太空行走對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了最後一次維護,更換了大量設備和輔助儀器。這是對哈勃望遠鏡的最後一次維護,預計能將它的使用壽命延長至2013年後。屆時發射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能接續哈勃望遠鏡的天文任務。

「韋伯」是美國宇航局帶頭,與歐洲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合作的項目。「韋伯」原計劃於2011年發射升空,但因為製造方面的問題,不得不延遲到2013年,目前費用已經升到了80億美元。「韋伯」不像哈勃望遠鏡那樣是圍繞地球上空旋轉,而是飄盪在從地球到太陽的背面的150萬千米的空間。「韋伯」望遠鏡據稱在許多研究計劃上的功能都將遠超過哈勃,會比「哈勃」觀測得更遠,但因其是個紅外空間觀測站,將只觀測紅外線,在光譜的可見光和紫外線領域內無法取代哈勃的功能。

㈥ 求各種行星的名字和圖片,謝謝

㈦ 覺得宇宙中的大天體的圖片很恐怖

沒什麼恐怖的。首先要了解的時,那些深空天體的照片大多都是假彩色,因為許多照片根本就不是在可見光的范圍內拍攝的,有的是在X射線波段,有的是在紅外線波段,塗上顏色只是為了區分不同的光譜(不同元素)而已,許多天體甚至用眼或光學望遠鏡根本就看不到。

㈧ 有關於宇宙的圖片和介紹嗎

宇宙的誕生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其邊界大約有100多億光年。它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恆星。我們所觀察到恆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麼產生的呢?

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於一個很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原始火球。在150億年到200億年前,原始火球發生大爆炸,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後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以後,物質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後1秒鍾,下降到100億度。大爆炸後14秒,溫度約30億度。35秒後,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彌漫著氣體雲。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恆星系統,恆星系統又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們有關宇宙年齡的研究成果。根據其公布的資料顯示,宇宙年齡應該為137億歲。2003年11月份,國際天體物理學研究小組宣稱,宇宙的確切年齡應該是141億歲。地球的形成大約是距今45億年。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H.N.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A.S.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17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多樣性 天體千差萬別,宇宙物質千姿百態。太陽系天體中,水星、金星表面溫度約達700K,遙遠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溫度最高時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氣壓約50個大氣壓,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水星的大氣壓甚至小於2×10-9毫巴;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固體表面,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還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於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則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數行星都是順向自轉,而金星是逆向自轉;地球表面生機盎然,其他行星則是空寂荒涼的世界。

太陽在恆星世界中是顆普遍而又典型的恆星。已經發現,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幾千倍。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白矮星光度卻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K,O型星表面溫度達30000K,而紅外星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K。太陽的普遍磁場強度平均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場通常為幾千、幾萬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脈沖星的磁場強度可高達十萬億高斯。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稱變星。有的變星光度變化是有周期的,周期從1小時到幾百天不等。有些變星的光度變化是突發性的,其中變化最劇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幾天內,其光度可增加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們可能占恆星總數的1/3。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彌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個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狀各異的各種星雲。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紫外天體、紅外天體、X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類型。60年代又發現許多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馬卡良星系、蠍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許多星系核有規模巨大的活動:速度達幾千千米/秒的氣流,總能量達1055焦耳的能量輸出,規模巨大的物質和粒子拋射,強烈的光變等等。在宇宙中有種種極端物理狀態: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密、超真空、超強磁場、超高速運動、超高速自轉、超大尺度時間和空間、超流、超導等。為我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實驗環境。

運動和發展 宇宙天體處於永恆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系統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於鄰近的星系的運動。本超星系團也可能在膨脹和自轉。總星系也在膨脹。

現代天文學已經揭示了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的歷程。當代關於太陽系起源學說認為,太陽系很可能是50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團塵埃氣體雲(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引力收縮而逐漸形成的(見太陽系起源)。恆星是由星雲產生的,它的一生經歷了引力收縮階段、主序階段、紅巨星階段、晚期階段和臨終階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關,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發生熱大爆炸後40萬年,溫度降到4000K,宇宙從輻射為主時期轉化為物質為主時期,這時或由於密度漲落形成的引力不穩定性,或由於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後再演化為星系團和星系。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們的宇宙起源於20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10~20億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漲宇宙模型則是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補充。它認為在宇宙極早期,在我們的宇宙誕生後約10-36秒的時候,它曾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

哲學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漲模型表明,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漲後的區域尺度要大於1026厘米,而那時我們的宇宙只有10厘米。還有可能這個暴漲區域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系宇宙擴展到星系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種探索中的「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層次的宇宙概念。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科學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則是人類在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兩種宇宙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隨著自然科學宇宙概念的發展,人們將逐步深化和接近對無限宇宙的認識。弄清兩種宇宙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宇宙無限論,反對宇宙有限論、神創論、機械論、不可知論、哲學代替論和取消論,都有積極意義。

宇宙的創生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時空起源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確的。正像歷史上的牛頓時空觀發展到相對論時空觀那樣,今天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時空觀。由於在大爆炸後10-43秒以內,廣義相對論失效,必須考慮引力的量子效應,因此有些人試圖通過時空的量子化的途徑來探討已知的時空形式的起源。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人類時空觀念的發展或者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無法度量新的時空形式,而否定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人和宇宙 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系問題。人擇原理認為 ,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有人提出,宇宙的產生依賴於作為觀測者的人類的存在。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現在根據暴漲模型,那些被傳統大爆炸模型作為初始條件的狀態,有可能從極早期宇宙的演化中產生出來,而且宇宙的演化幾乎變得與初始條件的一些細節無關。這樣就使上述那種利用初始條件的困難來否定宇宙客觀實在性的觀點失去了基礎。但有些人認為,由於暴漲引起的巨大距離尺度,使得從整體上去觀測宇宙的結構成為不可能。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漲模型正確的話,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類認識上的困難。

宇宙

宇宙,是我們所在的空間,「宇」字的本義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

而地球僅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

而太陽系又僅僅定居於銀河系巨大旋臂的一側;

而銀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許很不起眼……

這一切,組成了我們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體共同的家園。

宇宙,又是我們所在的時間,「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來」。

因為,我們的宇宙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也有著誕生和成長的過程。現代科學發現,我們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我們的宇宙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論。)

宇宙一經形成,就在不停地運動著。科學家發現,宇宙正在膨脹著,星體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697820651&tn=imagedetail&word=宇宙&in=4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410140603&tn=imagedetail&word=宇宙&in=13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23855203&tn=imagedetail&word=宇宙&in=25
打開網頁有一個紅叉,按那個

㈨ 銀河系的圖片

並不是啊,你們錯了,知識的膚淺,這不是你們的錯,3

http://www.wsbe.com/mid/why/whya54.html
為什麼能看到宇宙的全景?
理有3個,所以製造出了不同的望遠鏡哦
一、折射望遠鏡
用透鏡作物鏡的望遠鏡。分為兩種類型:由凹透鏡作目鏡的稱伽利略望遠鏡 ;由凸透鏡作目鏡的稱開 普勒望遠鏡 。因單透鏡物鏡色差和球差都相當嚴重,現代的折射望遠鏡常用兩塊或兩塊以上的透鏡組作物鏡。其中以雙透鏡物鏡應用最普遍。它由相距很近的一塊冕牌玻璃製成的凸透鏡和一塊火石玻璃製成的凹透鏡組成,對兩個特定的波長完全消除位置色差,對其餘波長的位置色差也可相應減弱。在滿足一定設計條件時,還可消去球差和彗差。由於剩餘色差和其他像差的影響,雙透鏡物鏡的相對口徑較小,一般為1/15-1/20,很少大於1/7,可用視場也不大。口徑小於8厘米的雙透鏡物鏡可將兩塊透鏡膠合在一起,稱雙膠合物鏡 ,留有一定間隙未膠合的稱 雙分離物鏡 。為了增大相對口徑和視場,可採用多透鏡物鏡組。折射望遠鏡的成像質量比反射望遠鏡好,視場大,使用方便,易於維護,中小型天文望遠鏡及許多專用儀器多採用折射系統,但大型折射望遠鏡製造起來比反射望遠鏡困難得多。
二、反射望遠鏡
用凹面反射鏡作物鏡的望遠鏡。可分為牛頓望遠鏡、卡塞格林望遠鏡、格雷果里望遠鏡、折軸望遠鏡幾種類型。反射望遠鏡的主要優點是不存在色差,當物鏡採用拋物面時,還可消去球差。但為了減小其它像差的影響,可用視場較小。對製造反射鏡的材料只要求膨脹系數較小、應力小和便於磨製。磨好的反射鏡一般在表面鍍一層鋁膜,鋁膜在2000-9000埃波段范圍的反射率都大於80%,因而除光學波段外,反射望遠鏡還適於對近紅外和近紫外波段進行研究。反射望遠鏡的相對口徑可以做得較大,主焦點式反射望遠鏡的相對口徑約1/5-1/2.5,甚至更大,而且除牛頓望遠鏡外,鏡筒的長度比系統的焦距要短得多,加上主鏡只有一個表面需要加工,這就大大降低了造價和製造的困難,因此目前口徑大於1.34米的光學望遠鏡全部是反射望遠鏡。一架較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通過變換不同的副鏡,可獲得主焦點系統(或牛頓系統)、卡塞格林系統和折軸系統。這樣,一架望遠鏡便可獲得幾種不同的相對口徑和視場。反射望遠鏡主要用於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
三、折反射望遠鏡
由折射元件和反射元件組合而成的望遠鏡。包括施密特望遠鏡和馬克蘇托夫望遠鏡及它們的衍生型,如超施密特望遠鏡,貝克-努恩照相機等。在折反射望遠鏡中,由反射鏡成像,折射鏡用於校正像差。它的特點是相對口徑很大(甚至可大於1),光力強,視場廣闊,像質優良。適於巡天攝影和觀測星雲、彗星、流星等天體。小型目視望遠鏡若採用折反射卡塞格林系統,鏡筒可非常短小
四、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的原理與衛星電視天線接收器的原理大同小異,它通過接收來自遙遠天體的電磁輻射信號,分析其強度,頻譜和偏振來進行研究。其主要有兩個基本指標——分辯率和靈敏度。從光學中,我們知道望遠鏡的分辯率與波長λ成正比,與望遠鏡的口徑D成反比。由於光學望遠鏡是工作在波長為微微米的數量級上,而射電望遠鏡工作在毫米數量級上,之間相差10000倍,那麼要達到同樣的分辯率,射電望遠鏡的口徑(孔徑)就要比光學望遠鏡大一萬倍。好在,由於運用了射電干涉儀,可以用相距很遠兩地的射電望遠鏡之間的直線距離代替望遠鏡的真實孔徑。這種技術叫做甚長基線干涉。它可以使有效口徑大到幾千公里甚至更遠,從而大大提高了分辯率,使人們有可能看到天體的精細結構。然而有得必有失,靈敏度在分辯率提高的同時卻降低了。靈敏度取決於射電望遠鏡的有效面積,天線造的越大,其靈敏度越高。然而由於射電干涉儀的運用,我們用兩地望遠鏡之間的直線(基線)長度來代替真實孔徑,卻沒有增大與其對應的天線的有效面積,從而使射電望遠鏡靈敏度成倍下降,這也就決定了射電天文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對高能天體觀測以及對射電天文譜線的分析。

熱點內容
數字貨幣平台老闆被抓 發布:2025-05-17 03:52:09 瀏覽:993
元宇宙與現實結合 發布:2025-05-17 03:47:03 瀏覽:691
中國移動合約機怎麼更換號碼 發布:2025-05-17 03:44:37 瀏覽:696
天風證劵步入元宇宙 發布:2025-05-17 03:41:39 瀏覽:260
比特幣合約怎麼滾倉 發布:2025-05-17 03:38:37 瀏覽:618
冷錢包沒有可用的塊源怎麼回事 發布:2025-05-17 03:37:12 瀏覽:365
36氪戰略合作區塊鏈媒體 發布:2025-05-17 03:33:44 瀏覽:725
shib還有增量嗎 發布:2025-05-17 03:32:14 瀏覽:839
數字貨幣的市場空間 發布:2025-05-17 03:31:31 瀏覽:504
數字貨幣投機經歷 發布:2025-05-17 03:30:01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