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分析報告元宇宙
『壹』 求:騰訊戰略管理思想與品牌策略研究相關文章
騰訊多元化之險:全面開戰不如退而深耕良田
作者: 日期:2005-10-1
憑借即時通訊工具QQ起家的騰訊6歲了,它潛行已久的多元化戰略直到最近才在業界公開。人們在一夜之間發現馬化騰的「野心」原來是如此之大:全力排擠MSN、叫板丁磊和陳天橋、暗戰eBay和淘寶、覬覦網路試水搜索、興建門戶追趕新浪。
全面開戰的騰訊能獲得勝利嗎?其實,騰訊根本不用冒多元化戰略的風險,應當踏踏實實立足於現有的戰略定位,深入挖掘核心業務的潛力,從而構建核心競爭力。
2005年9月12日,騰訊發布了專門為QQ用戶設計開發的C2C電子商務拍賣網——拍拍網。從目前提供的業務類型來看,騰訊基本上提供了互聯網所有熱門的業務,其業務線從核心的即時通訊到傳統的門戶網站,還包括良好現金流的網路游戲和互動語音,以及時髦的博客和在線電視。馬化騰毫不隱瞞其「野心」。
多元化競爭風險高
馬化騰現在的競爭對手已不僅僅是微軟的MSN Messenger等即時通訊,而是各個領域的專業公司。在電信增值業務領域,由於監管和競爭等原因,騰訊需要考慮各種競爭風險因素。例如,由於騰訊提供的「161移動聊天」大大依賴於運營商的關系,在今年初被取消分成後,騰訊估計每月凈利潤減少400萬元。今年上半年騰訊凈利潤增長30.04%,主要原因是騰訊採用了一定的會計技巧,把一大筆應收款記錄在本季度。
騰訊1999年「偶然」推出即時通訊應用(當時其名稱是OICQ,後因知識產權問題而主動改為QQ)時,以其兄弟ICQ為標桿成為其早期的運營戰略。當時中國互聯網業還沒經歷美國互聯網業的瘋狂,美國互聯網業已迅速進入冷凍期,騰訊連把自己賣給一個「大」互聯網企業的機會都沒有——中國當時根本沒有大的互聯網企業,而國外互聯網企業在國內受到嚴格監管。
拜移動通信產業發展所賜,也得益於身處中國南部富饒的廣東省,騰訊利用廣東高度發達的移動通信技術,提供「無線QQ」,並憑借良好的收費機制而日進斗金。但從2004年起,電信運營商針對無線增值業務領域出現的各種不規范行為,開始推出各種監管機制,各大互聯網企業的無線增值業務大受影響,騰訊也不例外。
從外部看來,騰訊可能是在2003年中國互聯網開始轉暖時思考如何開拓其他業務類型。由於網路游戲的盈利性較好,騰訊首先進入了網游領域,稍後又進入了門戶網站領域——這是騰訊有意識打造平台戰略的標志。
騰訊的多元化戰略真正開始「發燒」,首推9月12日推出的C2C網站。這是馬化騰押的一個非常大的 「寶」。此時,馬化騰已不掩蓋其野心,他要進入所有賺錢的領域——博客、IPTV等。
沖刺納市的夢想驅動
騰訊之所以想進入熱門領域,其最大驅動力可能是納斯達克。不過,馬化騰進入這些領域時,可能不知不覺邁進了多元化的「陷阱」,這使得騰訊的核心業務IM(即時通訊)變成了「im」(impossible mission,不可完成的任務)。
由於面臨監管等多方面的原因,騰訊一度沒有直接面對媒體的習慣。但自從盛大和網路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後,如何利用媒體樹立良好形象已成為騰訊的首要任務之一。筆者認為,香港資本市場對中國互聯網的冷落,可能會促使騰訊尋求美國資本市場尋找幫助。
從媒體報道來看,馬化騰是一個內斂的人,他不太喜歡張揚。但是,面對盛大和網路先後在納斯達克獲得巨額融資,馬化騰不得不挑戰自我的靦腆。
從騰訊最近兩年的業務收入結構趨勢可以看出,互聯網增值業務和移動與電信增值業務是其重要的「現金牛」。盡管移動與電信增值業務受到監管和競爭的影響,但未來的潛力應該是巨大的。
C2C不能拯救騰訊
從目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來看,符合美國投資者的思路的股票較受追捧。號稱「中國Google」的網路已被證明其潛力遠遠被高估。最近其股票承銷商摩根士丹利也表示網路股票至少被高估了幾倍,從一個層面上來看,僅僅模仿美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不一定能保證其發展順利。
C2C是一個最具美國特色的業務類型,考慮到中國互聯網用戶基數的龐大,受到不少投資人的追捧,但其潛在的風險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如果騰訊只是想藉助納斯達克的概念實現上市夢想,C2C可能會助其一臂之力,但其長期來看並不能讓經營者真正獲益,這也許只是讓前期投資者順利退市的一個方法。
另外,如果不出意外,美國投資者肯定會在網路的投資中吸取深刻教訓。因為依賴本地搜索打出好牌的Google已讓網路深刻認識到什麼叫技術實力和創新,缺乏技術積累和創新戰略的網路並不能像微軟那樣輕松採用跟隨戰略而推出本地地圖搜索業務。
馬化騰也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推出C2C網站的同時,表明絕對不會去打價格戰——當然,利潤並不豐厚的騰訊也可能沒足夠實力打價格戰。C2C網站目前在中國看來是一個燒錢的業務,只是中國互聯網不斷升溫掩蓋了該業務的實質。
在中國經營互聯網業務,不僅是業務和服務需要本地化,競爭戰略也需要本地化。進入能構建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領域,這就是本地化的競爭戰略。
缺少話語權的乙方
摩根士丹利最新發布的分析報告《中國互聯網》指出,中國的無線增值業務將是所有最具潛力的領域中最具增長空間的。「無線增值業務是被忽視的機會,雖然存在一些監管方面的憂慮,但進入門檻在提高,而且這一領域正在復甦。」
近幾年不愉快的經歷顯然讓馬化騰備受挫折。在跟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合作的過程中,不管騰訊如何強大,它畢竟是沒有太多話語權的「乙方」。搜狐也曾面對這種尷尬,張朝陽在接受了中國移動的罰款後,不得不表示「將不斷與中國移動進行溝通」。
馬化騰需要看到的是,目前進入中國移動增值業務領域的公司越來越多,專業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正如中國移動一位高管所描述的,任何互聯網的東西,只要跟移動通信掛上鉤,就可以獲得利潤。事實上,騰訊也是在2000年提供「無線QQ」後才不斷獲得利潤的。
目前,除了電子商務領域,中國互聯網企業能獲得利潤的商業模式屈指可數,搜索引擎可能是一個。即便是前些年盛行的收費電子郵箱,也由於Google推出好用且免費的千兆級電子郵箱,收費的21CN和263被迫轉型,微軟也不得不硬著頭皮把Hotmail「免費」下去。
C2C在美國獲得了較深入的發展,但在中國,首先獲得發展的是B2B。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國情所造成的。中國缺乏良好的信用環境,中國人的消費者習慣也大大限制了在線交易的可能。一般情況下,中國人深受「假貨」和「欺騙」的影響,對於不能親自使用的產品,絕對不敢貿然掏錢。這也許部分解釋了C2C在國內遲遲發展不起來的緣故。
無線增值業務被低估
有著壟斷巨頭占據的無線增值業務領域則與眾不同。電信運營商具有維護誠信的義務,依附於該領域的各種商業模式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但由於無線增值業務發展初期任其自流,導致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這使得一些獲得既得利益的企業一時不能轉換思路,以「腳」來投票,這本身是不理智的行為。
雖然騰訊沒放棄無線增值業務領域,但它明顯已不把該領域作為其核心戰略型業務。不過,正如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報告所說,誰能把握無線增值業務這個被忽視的機會,就將會給中國互聯網企業一次力量對比重組的機會。
事實上,騰訊根本不用冒多元化戰略的風險。它應當踏踏實實立足於現有的戰略定位,通過核心業務獲取競爭優勢,從而構建核心競爭力。這才是騰訊應當採取的戰略。
[作者系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員、盛博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附:)
中國即時通訊市場的競爭戰略
互聯網業的精英們找到互聯網業的盈利方法後,紛紛進入即時通訊這個具有較高客戶黏度的殺手級應用市場。不過,即時通訊天然具有高進入門坎(entry barrier)的特點,大大抑制了後進入者對在位者的挑戰。
在美國即時通訊市場,主要是美國在線的ICQ和微軟的MSN Messenger占據市場主要份額。而在中國,騰訊的QQ占據了絕對市場領導地位的75%。即時通訊軟體之所以能給擁有者較大的安全感,主要原因是即時通訊的互動性強,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s)明顯,而且即時通訊的內容本身是由使用者自行產生,對應用提供者要求不高。
即時通訊競爭的法則是佔領最大的市場份額,這也是構建進入門坎的核心。不過從企業長期發展的角度看來,平台化(platform)才是獲取競爭優勢的法寶。目前,微軟不斷把MSN Messenger構建到MSN的平台上,這個平台不僅有即時通訊工具,還有MSN所提供的網路知識(Encarta)、搜索(MSN Search)及其他增值服務。
從競爭戰略的角度看來,即時通訊仍具有一些短處。即時通訊能得到廣泛應用,免費提供可能是其根本原因,盈利卻成為所有運營即時通訊的企業所面對的問題。在美國,即時通訊並沒實現自身的盈利,更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獨立運營即時通訊而獲得市場領導地位。原來獨立運營的ICQ,由於資金捉襟見肘,在1999年被美國在線收入囊中。目前處於美國即時通訊市場主導地位的MSN Messenger,也成為微軟MSN戰略平台的一個重要棋子。
在中國,除了騰訊和微軟在提供即時通訊應用,中國的三大門戶均提供即時通訊應用服務,例如新浪通過收購即時通訊專業公司UC進入了即時通訊市場。筆者認為,除了微軟深刻理解了即時通訊的經濟原理,包括騰訊在內的其他企業仍未學會把即時通訊市場領先地位整合到其「平台戰略」中去,而平台戰略恰恰是企業成功的秘訣。
平台戰略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經濟學所體現的「網路外部性」。其根本原理是不斷增加的客戶基數,可以使客戶網路的價值呈現幾何級數增長。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非常容易理解QQ從幾年前不受重視到近幾年備受追捧的現象。
不過,對於騰訊來說,如何應用網路外部性的經濟特徵,可能不僅僅是把QQ延展到QQ.com和網路游戲等,它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貳』 摩根士丹利近兩年的收入來源跟組成是什麼樣的
http://www.morganstanleychina.com/index.html 大摩的詳細業績報告
『叄』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哪個厲害
摩根大通比摩根士丹利更厲害,摩根大通也就是JP MORGAN CHASE,是由原JP摩根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合並而成。是覆蓋業務范圍很全的金融集團!摩根斯坦利是一個比較專業的投資銀行。從規模上來說的話,摩根大通還是比摩根斯坦利要狠許多的!
而且,摩根大通是商業銀行,摩根士丹利是投行,都屬於美國最大的財團屬於摩根財團的。 顯然摩根大通的資產大於摩根士丹利,不過不同性質的,而且屬於同一財團的,也沒啥好比較哪個規模大的。至於這次美國次貸危機,投行損失大些,第三季度,摩根士丹利已經虧損,而摩根大通依然贏利。上世紀30年代JP摩根和摩根斯坦利分家之後,JP摩根基本沒有涉足投行,摩根斯坦利一直堅持做,很多年都是投行領域第一,雖然現在第一的寶座被高盛搶走,但還是名列前茅,所以人稱大摩。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美國分業經營的管制開始放開,JP摩根這樣的商業銀行才開始重新涉足投行業務,起步比較晚,行內名氣也不如高盛、摩根斯坦利。所以在投行中,JP摩根稱為小摩。
最後,摩根士丹利是投資銀行,由於它進入中國較早,別稱大摩。摩根大通是商業銀行,跟摩根士丹利以前都是摩根財團的。但是當時美國法律規定,商業銀行不能做投資銀行的業務,因此投行部分離,成立了摩根士丹利。 商業銀行部分就是摩根大通了。但是現在法律又開始放開了,因此摩根大通也有投行業務了。兩家都是美國的頂級金融機構,號稱大摩(摩根士丹利)和小摩(摩根大通),但也都在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摩根士丹利本來是美國數一數二的投行,這次危機後已經排到第三名甚至更差的位置;摩根大通是JP摩根與大通銀行合並而成的,橫跨銀行、投行兩個領域,這次危機後雖然收到一定的損失,但由於花旗、雷曼兄弟等金融機構損失更加慘重,在美國金融業的排名反而有所上升,大約出於美國全部金融機構前三名的位置。
『肆』 全球第二大富豪馬斯克!財富的背後是如何積累的
財富的背後是靠時間一點一點的積累的,背後所付出的努力更是難以想像。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顯示,馬斯克的凈資產升至1280億美元,超越比爾·蓋茨,躍升成為全球第二大富豪,僅次於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截至美股收盤,特斯拉漲幅回落至6.58%報521.85美元,總市值為4946億美元。微軟微跌0.13%報210.11美元,總市值為1.59萬億美元。這些年來比爾蓋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已經逐漸脫離了微軟的經營管理層,當前的微軟已經不再由比爾蓋茨執掌,而是由職業經理人來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到比爾蓋茨本身的財富在其逐漸退居幕後之後的增長是相對放緩的,再加上比爾蓋茨這些年都在下大力氣做慈善,所以其花出去非常多的錢了。
『伍』 摩根士丹利的業務概況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主要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包括:企業融資和協助客戶通過發行股票和/或債券籌集資金、並購咨詢及房地產金融服務;銷售及買賣股票和債券;證券研究;直接投資部;私人財富管理;及資產管理。 1、股票
摩根士丹利屬下的股票銷售及交易部門積極地確保股票的流動性,並向全球各地客戶提供專業的分析意見。公司無可比擬的全球新股發行分銷能力和在股票銷售及交易方面的專業實力,為業內所公認。作為股票衍生產品市場的領導者,公司不斷推出創新的解決方案與專業產品,以滿足客戶的投資需求。
2、債券
公司的債券部(或稱固定收益證券部)在每日易手數十億美元計的24小時國際債券市場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瞬息萬變的債市中,全球產品組為客戶設計、構建和執行各種組合策略以實現他們的投資目標。此外,摩根士丹利也提供利率和貨幣掉期以及其他衍生產品的交易服務。
3、外匯
公司龐大的全球投資者客戶群體已使摩根士丹利成功躋身世界一流的外匯交易商行列。通過分布全球的6個外匯交易中心,公司為客戶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包括主要和新興市場貨幣的即期、遠期、期權和期貨交易。
4、股票金融服務
摩根士丹利向管理部分最成功的大型對沖基金的資金經理,提供專業的全球產品和服務。公司有能力作為代表對沖基金的所有執行經紀人的一級經紀商,提供綜合、融資、清算和每日交易報告的服務。
5、商品交易
摩根士丹利為全球能源和金屬市場的主要參與商,為客戶提供石油、天然氣、電力、基本金屬和稀有金屬的實際商品交易及相關衍生產品交易服務。自1982年以來,公司在為客戶創建風險管理戰略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6、投資銀行
在與公司企業、機構和各國政府攜手合作的基礎上,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家為客戶的融資需求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摩根士丹利銀行家與客戶分享具有針對性的行業、地區和產品專業知識;成功地為最具挑戰性的發行設計和執行創新的融資方案,從而進一步鞏固了摩根士丹利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
7、企業咨詢服務
摩根士丹利向世界各地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策略和金融活動咨詢服務。公司的顧問專家專門協助客戶在股票和債券市場融資,並就合並、收購和重組向客戶提供意見。房地產金融、證券化產品和在公開市場融資是摩根士丹利的專長。
8、證券包銷
客戶的股票及/或債券發行由摩根士丹利全球資本市場部負責構思、組織和銷售。公司也參與包銷公開上市或私募配售的高收益債券和市政府債券發行,並利用先進的證券化發行技術把債務和其他金融資產轉換成證券。
9、機構性企業營銷
公司專業的機構性企業營銷團隊與企業攜手合作,為企業聯系機構投資者,並協助機構投資者聯系企業。機構性企業營銷充份利用摩根士丹利過去幾十年在全球資本市場累積的經驗、洞察力和已建立的關系網路。憑借強大的後援實力,通過舉辦各類型論壇、包括財務路演、投資者考察團、午餐會和會議等,公司的團隊致力於把企業客戶的現有和潛在股東聯系起來,提供具增值效益的投資者關系服務。
10、房地產金融
摩根士丹利房地產(Morgan Stanley Realty)向全球房地產公司和投資者提供一系列領域廣泛的融資、咨詢和投資服務。其對房地產行業長久以來的無間斷支持,在華爾街無出其右。辦事處遍及全球各地的摩根士丹利房地產由三個環球綜合業務單位組成,專注負責公司房地產業務的不同領域:投資銀行、直接投資和證券化產品。
服務領域廣泛,向客戶提供客觀的專業意見並憑其無人能及的創新發行結構實力,協助客戶進入全球資金市場集資,從而成功實現客戶的企業融資和投資的目標。摩根士丹利房地產投資銀行部開發、發展和保持與全球房地產客戶的業務關系。該部門在各類房地產資本市場、上市及非上市股票、有抵押債務、無抵押債務、及可轉換投資產品市場上均為市場領導者。
他們富有創意和豐富的咨詢經驗涵蓋各交易范疇,包括籌資、合並、收購、重組、組合/資產出售和資本重組摩根士丹利針對亞洲市場建立了兩只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摩根士丹利全球3號房地產基金】和【摩根士丹利全球4號房地產基金】,其中的50%資金全部投入到中國,特別是上海和廣東等大城市。他們讓海外的「中國買辦」充當鋪路石,在GDP增長作為主要的政績考核指標的狀況下,很輕而易舉的獲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並且依靠當地的放房地產公司作為平台,取得聯合開發的平台,取得開發項目的權利,然後再將中國公司的買過來,在控股之後操縱房地產的定價和運作。摩根史丹利在中國已經成為「融資-招商-開發-運營」這一產業鏈的龍頭角色
2007年,摩根士丹利又在全球募集了42億美元建立摩根士丹利【全球5號房地產基金】。這次,該基金又將50%的資金投入中國市場,在該基金的哄抬下,大量資金所有者,包括中央企業也爭先恐後的進入房地產市場,造成各地帝王頻現。摩根士丹利的模式是:融資(其實就是拿投資者的錢)--》利用中國的「聯合開發平台」--》控股「聯合開發平台」--》注資--》利用輿論哄抬房價--》他們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忽而唱衰,忽而捧殺中國房地產市場,其目的只有一個,獲利。 1、私人財富管理
摩根士丹利私人財富管理部是一支專門為擁有高資產凈值的個人、家庭及控制巨額可投資資產的信託基金提供理財建議和投資管理解決方案的咨詢顧問團隊。公司的私人財富管理專家向客戶們提供設計精密、度身定製的財務解決方案,並讓他們也能享受到一般只提供給大公司、金融機構和政府的摩根士丹利的資源。
2、直接投資部
摩根士丹利直接投資部負責對經營性企業做長期的投資業務,現管理大約共100億美元的資金。這筆資金來自於摩根士丹利、公司員工及其它機構與個人投資者。自80年代中期至今在全世界范圍內已投資了100多家公司。公司的投資理念是對業績優秀的企業做長期的投資。公司通常不參與公司的日常管理,而是通過董事會層面與管理層充分溝通配合,並有效地利用摩根士丹利在全球的資源及金融專識以幫助公司所投資的公司長期穩定發展。摩根士丹利致力於與最優秀的管理隊伍精誠合作,共同努力提升投資企業的自身價值,使其擁有者及參與者都從中受益,並為企業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摩根士丹利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進入中國,並於1993年開始在中國進行長期直接投資業務。迄今,公司已在中國對多家成功的企業進行了投資,並為它們的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協助。在國內的投資企業包括平安保險、南孚電池、蒙牛乳業、恆安國際、永樂家電、山水水泥、百麗國際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這些企業都是在國內乃至全球同行業中業績最優秀的佼佼者。通過公司的投資,不僅能使這些企業獲得充裕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摩根士丹利的全球資源為這些企業的長遠發展獻力獻策,幫助它們快速、全方位與國際接軌,並爭取通過在海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利用全球資本謀求在發展上更上一層樓,成為真正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流企業。
3、機構投資管理
公司提供種類齊全的美國和全球債券、股票以及不同資產類別的基金以供機構投資者選擇,並為他們特別設計資產配置策略以滿足其多元化的投資需求。
4、股票研究部
摩根士丹利股票研究團隊在行業最傑出表現評選中一直名列前茅。該團隊分析經濟形勢、市場、行業和公司數據,以提高客戶全球投資組合的回報並協助公司企業制定戰略方針。
5、債券
公司的全球債券(或稱固定收益證券)研究團隊通過對投資級和非投資級債務、衍生產品、商業按揭及有抵押證券進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協助客戶抓住機遇,實現投資回報的最大化。
『陸』 高分,關於摩根士丹利,求專業金融人士解答。
http://bbs.yingjiesheng.com/index.php?gid=841
這個網站裡面有很豐富的應聘資料,你可以參考參考,但是可以很明確的說,要不是有牛人的實力,或堅實的社會背景,進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柒』 摩根士丹利:未來10年電動汽車或降至每輛5000美元
目前已經有一些超低價格的電動汽車在美國以外的地方銷售。比如五菱的宏光MINI,售價約合4500美元,法國汽車製造商雪鐵龍在歐洲銷售的Ami微型電動汽車售價約合6600美元。
摩根士丹利預計,至少在未來10年,隨著汽車製造商實現更高的產量、簡化生產流程並改進汽車設計,電動汽車的價格將持續下降。他們表示,電動汽車所需的零部件數量最終可能會從目前的約1萬個減少到100個甚至更少。
『捌』 哪裡可以找到高盛或摩根士丹利的期貨分析報告
高盛和摩根就是神嗎?美國的銀行現在破產成瘋,相信別人的評論,不如自己努力學會分析。金融市場里,別人都是靠不住 的。
我在期貨里3年多,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玖』 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動態
摩根士丹利「失計」Facebook
對於深陷FacebookIPO定價風波的摩根士丹利(下稱「大摩」)而言,「天堂與地獄,只有一步之遙」這句話或許是對其當下尷尬處境最貼切的描述。
從力奪Facebook上市主承銷權,到在最後時刻定出高於發行價區間的38美元,再到掛牌後不到一周股價便跌破發行價,大摩在此次IPO中的定價策略,不僅引發投資者的批評和質疑,亦令自身面臨數十億美元的「浮虧」,更引來了監管機構的訊問傳票。
Facebook主導在過去的大型科技股公司IPO大戲中,一直只有兩個主要玩家:大摩和高盛。為了獲得這單生意,大摩和高盛都使出渾身解數,其高管頻頻向Facebook具體負責交易的CFO大衛·伊博斯曼和COO桑德伯格示好。高盛曾經在這場賽跑中一度領先,但在其私下與客戶的提前交易被曝光之後,遭到了SEC的調查,高盛在最後一刻失去了主承銷商的地位,大摩接棒。這種接替也付出了代價。根據業界慣例,在上市過程中,投行一般會抽取總募集金額的5%至6%作為承銷費用,即使大型交易最低也達到2%至3%。但在激烈的競爭之下,Facebook此次承銷費用低至1%,堪稱史上最低。這種激烈競爭的態勢也讓Facebook成為主導這次發行的最強勢的一方。
就在Facebook上市前的一天,大摩CEO詹姆斯·戈爾曼(James Gorman)與Facebook CFO大衛·伊博斯曼(David Ebersman)就IPO價格區間召開了高級別的電話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們面臨著重要的抉擇,是保持原定發行區間,為首日上漲提供更多的空間,還是盡力提高發行價為Facebook贏得更好的價格?
「鳳凰」變「草雞」Facebook上市首日巨大的交易量,甚至使得納斯達克的交易系統都不能承受,因而開盤過程兩次延遲,顯示其受熱潮追捧。不過,在短暫上漲之後,Facebook迅速開始下跌,至收盤前已經幾度突破發行價。據媒體報導,為了維持股價,大摩不得不在最後二十分鍾花掉數十億美元掃掉所有在38美元以上的出貨。
就在大摩CEO同意Facebook上調招股價格的同時,一份由大摩分析師撰寫的報告卻在大摩的機構用戶中悄悄流傳。這份報告提示了一個關於Facebook的風險點,即手機用戶在訪問Facebook的用戶中佔比越來越大。而針對這部分用戶,Facebook最主要的盈利來源橫幅廣告並不對其產生作用。因此這份報告將對Facebook2012年的盈利預期由每股51美分下調至48美分。
預料之中的「意外」發生了。Facebook上市首日未能迎來預料中的大漲,在隨後兩個交易日又不斷下跌並跌破發行價,繼而引爆了散戶的強烈質疑。公眾紛紛質疑,Facebook通過大摩向機構透露這一負面信息而不向公眾投資者公開,有內幕交易的嫌疑。投行及分析師是否遵循了薩班斯法案所規定的防火牆也廣受質疑。
對於這些指控,大摩僅以「我們遵守了相關規定」作為回應。對於他們來說,法律訴訟肯定並非最大的問題,為了遵守協議護盤而砸進的數十億美元才是其真正關心的重點。截至5月25日收盤前,Facebook的股價在32美元上下。這意味著大摩為護盤砸進的數十億美元已經有了浮虧。
耐人尋味的是,幫助對沖基金成功實現賣空操作的,正是不少投行的證券經紀部門,這其中亦不乏高盛、摩根大通等Facebook承銷商的身影。
不過在此次Facebook的IPO過程中,高盛和摩根大通這兩家承銷商卻對對沖基金借出股票的申請採取了頗為積極的態度,這也使得對沖基金完全不必擔心「無法借到股票」的問題,並在上市首日就密集展開做空操作。據估計,在Facebook上市首日,至少四分之一的交易是屬於賣空交易。而在上市後的第四個交易日,這一比例則超過30%。值得一提的是,作為Facebook的主承銷商,大摩至今並未參與對沖基金做空Facebook股票的操作 。
『拾』 超6萬人感染,病毒重創歐美車企!國產品牌花式復工的背後...
61518!
這是世衛組織14日公布的,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不到兩周,這場最初在中國爆發的疫情,便迅速蔓延至全球。
歐洲疫情的風暴中心的義大利,由此前宣布的在11個地區實施的「封城令」,范圍擴至全國。而位於義大利的主要車企、供應商都緊急關閉工廠。
義大利最大車企FCA集團(菲亞特克萊斯勒)宣布,將採取暫時關停工廠等措施,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而著名義大利超跑品牌蘭博基尼,也宣布暫時停產。
湖北省部分重點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分布情況(圖源:蓋世汽車)
早在1月29日,博世集團就曾警告稱,博世的供應鏈很依賴中國,「我們需要等待事態的發展。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博世的全球供應鏈將會中斷」。
安波福日前則表示,這場疫情已導致公司營業收入減少1.5億至2億美元,營業利潤更是減少6000萬至8000萬美元,遠遠高於預期。
近年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不斷發展壯大。來自國際貿易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生產的零部件佔比已超過日系車企的30%,韓國也接近這個數據;歐美車企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近20年來翻了三番,上升到20%。
雖然,在核心零部件領域方面,仍與美、日、德有所差距,但仍擠佔了一大部分市場。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總產值達到38455億元,汽車零部件出口金額為551.2億美元,佔全部汽車產品出口比例的75%以上。有研究機構估計,2019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規模將達到4.3萬億元,出口金額有望突破600億美元。
這也是為何即便中國零部件企業在世界排行中僅占第四,此次因疫情停工停產的情況下,卻仍然制約著大多數的國際車企。也由此可見,中國市場在主流車企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隨著新冠肺炎在歐美、日韓等地的蔓延,跨國車企在這些地區的生產、銷售將面臨很大考驗。
相比之下,中國汽車市場逐漸恢復正常,以及國家層面和各省市陸續出台的相關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在下半年乃至整個2020年,汽車行業或將呈現出一種新現象:全球汽車營收將會主要依靠中國市場,中國也將會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
正如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所說,疫情發生後,一些外貿企業在售訂單履約難,因此部分訂單產生轉移,這是貿易投資領域的正常現象。正常市場機制正在逐步恢復,歡迎各國企業與中國企業開展產業鏈和供應鏈合作。
「中國始終是全球企業的投資熱土。當前國際市場風雲變幻,再次證明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投資避險的最佳區域。」
寫在最後
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汽車行業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還未觸及低谷,但按照疫情的發展趨勢,歐美、日韓等國家未來幾周內很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爆發,這將對全球汽車產業提出挑戰。
不過,這或許也是一個信號,正如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所說:汽車行業的大拐點已經到來,當前如同鋼鐵業大調整時代的起步時期,鋼鐵行業的今天就是汽車業的明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