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研究過元宇宙
❶ 錢學森的三大科學貢獻是什麼
1、兩彈一星
1956年初,錢學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時,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
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
2、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近似」方程。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3、物理力學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1984年錢學森向苟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1)錢學森研究過元宇宙擴展閱讀
兩彈一星成為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要繼續發揚光大這一偉大精神,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奮勇開拓的巨大推進力量。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許多人都在 國外學有所成,擁有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為了投身於新中 國的建設事業,沖破重重障礙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國。幾十年中,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無聞,艱苦奮斗, 以其驚人的智慧和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創造著人間奇跡。「中 華民族不欺侮別人,也絕不受別人欺侮」,
是他們的堅定信念 愛國主義是他們創造、開拓的動力,也是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有了 這樣的精神,他們不怕狂風飛沙,不懼嚴寒酷暑,沒有條件, 創造條件;沒有儀器,自己製造;缺少資料,刻苦鑽研。就是 這樣,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造出 兩彈一星」的驚人業績。
❷ 錢學森有哪些成就
錢學森的主要成就有兩彈一星、應用力學、物理力學、航天與噴氣、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科學等。
❸ 錢學森發明了導彈還是原子彈要准確的答案,簡潔點。謝謝。
不是發明導彈,而是領導了導彈的製造發射。
他是空氣動力學科學家,主要貢獻是導彈和火箭的製造和發射。沒有導彈作為載體,原子彈是無法遠程打擊的。
❹ 錢學森作出了哪些貢獻
1936年10月 錢學森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開始了與馮·卡門(von Karman)教授先是師生後是親密合作者的情誼。同年,錢學森參加馬林納領導的火箭研究小組,在馮·卡門指導下,與馬林納等一起研究火箭發動機的熱力學問題、探空火箭問題和遠程火箭問題等,並參與了美國早期用可儲存液體推進劑的幾種試驗性火箭,如1945年"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後來的"下士"導彈研製工作。1937年 秋由馬林納介紹,錢學森參加了當時加州理工學院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也得識該小組的書記、化學物理助理研究員S·威因鮑姆(Weinbaum)。1938年 錢學森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流動邊界層研究,揭示了即使一個運動的熱體與外界冷空氣在某一飛行馬赫數時有相當的溫度差,對物體的冷卻仍逆變為加熱。這是由於空氣受壓縮,溫度升高和邊界層傳熱率增加的結果。錢學森和馮·卡門給出了發生這種逆變的馬赫數計算公式。1939年6月 完成了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論文工作,論文為《高速氣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4篇,取得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後,任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的助理研究員。同年,錢學森發表了關於可壓縮液體二維亞聲速流動的研究結果,馮·卡門在1941年發表了關於空氣動力學中壓縮效應的研究成果。他們對翼上的壓縮作用,共同提出了一個更普遍一些的修正,不用擾動很小這一假設,而且基於經過他們所修正的流動方程的另一種線性化,使它能應用於高速流動特別是應用於計算作用在翼型上的諸力。卡門·錢學森方法能給出某一速度范圍內的滿意結果。1940年 由於王助的推薦,錢學森成為成都航空研究所的通信研究員,寫了一篇題為《高速氣流突變之測定》的專論,刊登在該所報告第二號。從1940開始,錢學森與馮·卡門合作,對飛機金屬薄殼結構非線性屈曲理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外部壓力所產生的球殼的屈曲,結構的曲率對於屈曲特性的影響,受軸向壓縮的柱面薄殼的屈曲,有側向非線性支撐的柱子的屈曲,以及曲度對薄殼屈曲載荷的影響等。1941年 從加拿大來了幾位庚子賠款的留學生:郭永懷、林家翹、傅承義,1942年又來了錢偉長,錢學森和他們相處的比較密切,常常在一起討論各種問題。1942年 錢學森的研究工作已有了成績,並教了一些學生,同時由於美國戰時軍事科學研究的需要,暫時放鬆了對外國人的限制,他得以參加機密性工作。同年,美國軍方委託加州理工學院舉行噴氣技術訓練班,錢學森是教員之一。1944年 美國陸軍得知德國研製V-2火箭的情報,遂委託馮·卡門教授領導,馬林納為副,大力研究遠程火箭。美國原始型的"下士"式導彈的設計,錢學森負責理論組,把林家翹、錢偉長也請來,進行彈道分析、燃燒室熱傳導、燃燒理論研究等工作。同時,錢學森還當了航空噴氣公司(Aerojet Company)的技術顧問。1945年 當馮·卡門被空軍聘為科學咨詢團團長的時候,他提名錢學森為團員。同年 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錢學森隨科學咨詢團去歐洲,考察英、德、法等國的航空研究,特別是法西斯德國的火箭技術發展情況,這時加州理工學院提升他為副教授。這一時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學和噴氣推進的科學研究方面的寶貴經驗,成為當時有名望的優秀科學家。1946年 暑期馮·卡門教授因與加州理工學院當局有分歧而辭職,作為馮·卡門的學生,錢學森也離開加州理工學院,再到麻省理工學院任副教授,專教空氣動力學專業的研究生。同年開始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研究,這是先驅性的工作。同年與郭永懷合作,完成重要論文"二維可壓縮亞、超聲速混合流和上臨界馬赫數",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❺ 錢學森的航天成就
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錢學森共發表專著7部,論文300多篇。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乾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生於上海, 3歲時隨父到北京。1935年8月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1936年10月轉入加州理工學院,成為著名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
中學時代的錢學森為舊中國的腐敗和落後而憂心忡忡,1948年,在祖國解放有望時他就准備回國效力。當時美國千方百計阻撓錢學森回國,其真正目的是看重他的學識,企圖迫使他改變思想,留在美國。即使不成,也要使他所掌握的高新知識陳舊過時。
資料:世界著名大學(Universities & Colleges)大全
確實,錢學森從1939年6月完成《高速氣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4篇博士論文後,便在馮·卡門領導的火箭技術研究小組從事薄殼體穩定性的獨立研究。然後成為馮·卡門的助手,是美國火箭技術搖籃——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實驗室最早的6名成員之一,對火箭發動機噴管擴散角對推力的影響、火箭發動機熱力學特性和探空火箭的性能等進行計算和研究。
國際貿易資料大全:免費查詢、發布進出口貿易信息
1942年,研究工作成績突出的錢學森被聘為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技術訓練班教員,在這個崗位上為美軍培養了一批火箭導彈軍官。1943年,他與火箭專家馬林納合作,完成《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的研究報告,為美國40年代的導彈和探空火箭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944年,美國陸軍獲得德國正在研製V-2的情報,便委派馮·卡門和馬林納大力研究遠程火箭,錢學森被分派負責理論組。這時,錢學森所在的火箭技術研究小組已改組為噴氣推進實驗室。他們研製了「女兵下士」探空火箭,以及「二等兵A」和「中士」導彈,為後來研製「北極星」、「民兵」和「海神」等先進戰略導彈打下了基礎。
資料:世界咨詢公司(Business Consulting)大全
那時的航空技術正受到「音障」和「熱障」的困擾。錢學森和馮·卡門通過理論研究和火箭飛機的試驗,圓滿地解決了「音障」和「熱障」問題。被命名為「卡門—錢學森公式」的著名公式,成為空氣動力計算上的權威公式。錢學森許多開創性的貢獻,使他成為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負責人,被公認為力學界、應用數學界和火箭技術方面的權威學者。
1945年初,錢學森成為以馮·卡門為團長的空軍科學咨詢團的成員。德國投降後,他隨該團的考察小組到歐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術。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在受監控期間,除教學外他仍未放棄學術研究,1953年發表了《從地球衛星軌道上起飛》,為低推力飛行力學奠定了基礎,並於1954年出版了《工程式控制制論》一書。1955年回國前他向馮·卡門告別時,馮·卡門激動地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
錢學森回國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下,積極參與我國火箭和空間事業的規劃和組建工作,並以他在空氣動力、火箭發動機、制導控制、總體結構、材料工藝、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系統工程等領域的博深知識,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火箭和空間技術人才,在領導我國的導彈、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研製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他的參與和組織下,1960年11月5日,我國發射成功第一枚仿製的導彈; 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自行設計的導彈飛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1979年,錢學森榮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傑出校友獎」;1985年成為我國科技進步特等獎第一獲獎人;1989年6月,國際理工研究所授予他最高獎——「小羅克韋爾獎章」;1991年10月,國家授予他「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榮譽稱號。
❻ 為什麼錢學森晚年會沉迷於特異功能的研究
1979年,在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三年之後,《四川日報》報道了四川大足縣一個叫唐雨的小朋友能用耳朵認字的神奇故事,從此開始各種能人異士不斷出現在大眾媒體上,「氣功熱」和「特異功能熱」在神州大地成為風潮,不僅是普通百姓奉之若神,還有一大批位高權重的中央老領導和國寶級的大科學家對「特異功能」表現出極大的熱忱。
對於錢學森堅信人體特異功能這件事,大眾和學界或嘲諷、或費解,人們很難想像錢學森這樣一位大科學家怎麼會堅信他們眼中虛無縹緲的事情。但經過X博士對歷史的研究,發現錢學森並不是在晚年一時興起產生了神秘主義傾向,這與他早年在美國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錢學森曾和一位黑魔法師共事多年!這位黑魔法師便是傑克·帕森斯(Jack Parsons)。
當年,在與帕森斯的接觸過程中,錢學森見證了帕森斯運用各種匪夷所思的方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科學上的成功,在長久的相處之中,帕森斯的神秘主義理論鐫刻在錢學森的記憶深處。直到四十多年後的某個深夜,身處東方的錢學森在仰望星空時,依然會想起黑魔法師兼天才化學家的帕森斯在加州沙漠中詠頌咒語祈禱的場景。
❼ 元宇宙概念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元宇宙概念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是以一個「虛實相融」的新型社會形態,促進傳統文化傳承。
在元宇宙的大背景下,捅破了「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這層窗戶紙,是傳統文化和現代人的矛盾碰撞以及傳統與現代碰撞後又有相似之處的一種產物。傳統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不是單單地學歷史、或者是聽講座、講科普,更多的是在各種「虛實相融」知識儲備量的形式下去傳承傳統文化。
元宇宙概念形成:
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形成,最早來源於1992 年美國科幻小說《雪崩》。而早在 1990 年, 錢學森先生就在書信中將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譯為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語境的「靈境」,旨在說明這一技術能夠擴展人腦的知覺, 使人進入前所未有新天地的重大意義,這一思考足以稱之為我國對於元宇宙思考的啟蒙雛形。
從概念上來看,元宇宙並非指單純的產品或技術,而是將虛擬現實技術、區塊鏈技術、數字孿生技 術等多種新興技術整合而產生的新型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
❽ 錢學森的成果
錢學森(1911~ )中國科學家,火箭專家,1911年12月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來到北京,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二、科學成就
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
錢學森共發表專著7部,論文300餘篇。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
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2.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乾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3.工程式控制制論
工程式控制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4.物理力學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現在這門科學的帶頭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錢學森向苟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5.系統工程
錢學森不僅將我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並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還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6.系統科學
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7.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大熱門,但學術思想卻處於混亂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noetic 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1) 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2) 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應以應用力學為借鑒,走理論聯系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他還認為形象思維學的建立是當前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核心問題。
(3) 錢學森把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即首先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逐步構築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也就是構築抽象思維、形象(直感)思維、社會思維以及特異思維(靈感思維)等;其次是解決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的課題;最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8.人體科學
錢學森是中國人體科學的倡導者。
錢學森提出用「人體功能態」理論來描述人體這一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他認為氣功、特異功能是一種功能態,這樣就把氣功、特異功能、中醫系統理論的研究置於先進的科學框架之內,對氣功、特異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錢學森指導下,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於1984年開始對人體功能態進行研究,他們利用多維數據分析的方法,把對人體所測得的多項生理指標變數,綜合成可以代表人體整個系統的變化點,以及它在各變數組成的多維相空間中的位置,運動到相對穩定,即目標點、目標環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人體的醒覺、睡眠、警覺和氣功等功能態的各自的目標點和目標環。這樣,就把系統科學的理論在人體系統上體現出來了,開始使人體科學研究有了客觀指標和科學理論。
9.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括,錢學森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歸納為十個緊密相聯的科學技術部門。這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的劃分方法,正是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系統論對科學分類方法的又一創新。
1955年初冬,剛剛沖破美國當局阻撓回到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乾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40多年過去了,如今錢學森已90高齡。他以其對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奠基性貢獻,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寫下了精彩絢麗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就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具體措施發表了精闢的見解。《意見書》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不久,錢學森受命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這正是錢學森回國一周年的日子,國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由此開始了艱難的征程。新事業起步,千頭萬緒。錢學森首先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讓這些從未見過導彈的技術人員了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他擬定了空氣動力學、發動機等有關專業的學習計劃,並指導建立了導彈總體、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彈體結構等研究室。
酒泉發射場。錢學森和普通科技人員一樣,睡帳篷、吃粗糧,組織導彈試驗的測試、計算、分析、研究。在前蘇聯突然撤走全部專家的困難條件下,他帶領著中國科學家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於1960年11月5日,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枚導彈飛行試驗。在現場的聶榮臻高興地說:「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966年10月27日,錢學森又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爆炸試驗,即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試驗。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成功實現了核爆炸,此舉震驚了世界。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又一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作為一代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目光總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後不久,錢學森就組織有關專家就我國地地導彈的發展道路展開討論,形成《我國地地導彈發展途徑的意見》,提出了我國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長遠發展規劃。隨後,地空導彈、海防導彈,以及固體發動機、固體導彈、反導系統和運載火箭等項目,也在他組織和協調下陸續上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工程代號由此被定為「651工程」,錢學森擔負「星———箭———地面系統」總的技術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遨遊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❾ 錢學森有什麼偉大的成果
一、應用力學:創立卡門-錢學森方法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二、中國「航天之父」、參與兩彈一星計劃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也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順利完成,並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錢學森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
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物理力學錢學森的另一重大科學成就是在上世紀40年代在維納提出控制論後,於1954年發表《工程式控制制論》,創建了這門技術科學。1955年8月錢學森在回國前夕,帶領全家向老師馮·卡門告別時,獻上他寫的《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物理力學講義》。74歲高齡的馮·卡門在仔細閱讀後深情地說:「我為你驕傲,你現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對於錢學森的離美,馮·卡門是萬分惋惜的,他無限感慨地說:「美國把火箭技術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專家奉送給了紅色中國。」
錢學森在組織實施我國導彈航天工程中,成功運用了「工程式控制制論」的方法,並研究、制定、驗證、完善了一整套中國現代工程系統開發的技術過程。這一現代工程技術「總體設計」的思想,在20世紀80年代被逐步推廣到解放軍各總部、軍兵種建制的建設中,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並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系統科學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❿ 錢學森簡介和他的故事
錢學森的簡介
錢學森,男,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
錢學森同志,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現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前身)機械工程系 。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堪稱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他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和其恩師馮·卡門並駕齊驅的航空航天領域內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並以《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出版為標志在學術成就上實質性地超越了科學巨匠馮·卡門,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極少數的巨星之一;錢學森同志也是為新中國的成長做出無可估量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團體之一,影響最大、功勛最為卓著的傑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國愛國留學歸國人員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建設者,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錢學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習,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費留學生,次年九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一九三六年九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並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在二十八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50年,錢學森同志爭取回歸祖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遭到軟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不惜釋放15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高級將領作為交換,錢學森同志終於沖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自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1956年初,錢學森和國家領導人在一起(13張)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任命他為委員。 1956年參加中國第一次5年科學規劃的確定,錢學森與錢偉長、錢三強一起,被周恩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 在控制科學領域,1954年,錢學森發表《工程式控制制論》,引起了控制領域的轟動,並形成了控制科學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式控制制論》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同年9月,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成立大會推舉錢學森為第一屆IFAC理事會常務理事。他也成為該組織第一屆理事會中唯一的中國人。 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在應用力學領域,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及固體力學方面做了開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壓縮邊界層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並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1953年,錢學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 在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在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領域,錢學森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在思維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推動思維科學研究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他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並將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此外,在人體科學、科學技術體系等方面,錢學森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錢學森同志於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