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幣圈質治通鑒

幣圈質治通鑒

發布時間: 2022-05-05 19:05:36

A. 《資治通鑒》裡面有哪些經典中華句典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出自《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意思是: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出自《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資:資本,帥:統帥。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能的統帥。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出自《資治通鑒》。適:正好。意思是如果不以正道愛人,那正是害他了。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出自《資治通鑒·晉紀》。幣厚:禮物很多。甘:甜。意思是: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所最警惕的事。

【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閽莫甚焉】出自《資治通鑒·周紀》。閽:愚昧。意思是:不辨別事情的是非,而喜歡別人稱贊自己,世上的確沒有比這更糊塗的了。

【不誠於前而日誡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意思是:事前不誠實而事後卻表白自己誠實,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不相信。

【恥聞過,騁辯給,炫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子之弊也】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意思是:不願意聽到人家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顯示小聰明;對人過於苛刻嚴厲;頑固不化,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子應當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聰明流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出自《資治通鑒·漢紀》。意思是: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於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蔽塞無知。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出自《資治通鑒·陳紀》。意思是:得不義之財,我是不幹的。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意思是: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敬;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出自《資治通鑒·周紀》。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受人尊敬,有才的人被人喜歡;而所喜歡的人容易親密,對所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觀察一個人容易重視才能而忽略道德。

【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迭用,理如循環】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意思是:讓他升任,是為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為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妒前無親】出自《資治通鑒·魏紀》。前:勝過。意思是:妒忌勝過自己的人,就無人親近他。

【短於從善,故至於敗】出自《資治通鑒·漢紀》。短:少。意思是:不肯向善者學習,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情:本性。窮:盡頭,引申為無路可走。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要設法改變現狀。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出自《資治通鑒·漢紀》。曲:彎曲。景:影。邪:不正。意思是:標桿彎曲,影子一定是不直的;源頭清澈,流水就必然是潔凈的。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出自《資治通鑒·漢紀》。意思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出自《資治通鑒·唐紀》。口說:聽人說的。意思是: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老禾不早殺,余種穢良田】出自《資治通鑒·陳紀》。穢:田中多草,荒蕪。意思是:殘留在地里的頭季谷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穀粒必然使良田荒蕪。

【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出自《資治通鑒·晉紀》。意思是:立功的人擔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面從後言,古人所誡】出自《資治通鑒·魏紀》。意思是: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後反對。

【明者銷禍於未萌】出自《資治通鑒·漢紀》。萌:萌芽。意思是:聰明的人總是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生的時候。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出自《資治通鑒·魏紀》。遺:剩下,留下。意思是: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無術的人空占著位子。

【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出自《資治通鑒·魏紀》。意思是: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聖人也難於做到。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出自《資治通鑒·唐紀》。脈理:木材的紋理。意思是: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製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射出去的箭矢不會直飛目標。比喻如果心術不正,做的事就不會合乎正義。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出自《資治通鑒·宋紀》。擇:選擇。善:優點。從:追隨。意思是: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習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於自己的了。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出自《資治通鑒·唐記》。意思是:發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怒而常把笑容掛在面上的人,這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鍾,不以莛撞起音】出自《資治通鑒·漢紀》。莛:小草。意思是:千鈞力量的強弓,絕不用來射殺一隻小老鼠;萬石那樣重的巨鍾,用小草敲打它是不會發出響聲的。比喻不可大才小用,亦不可小才大用。

【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出自《資治通鑒·晉紀》。去:離開。就:進。道:正理。意思是:離開自己的職位,或繼續留任,都能出於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意思是:對人不可求全責備,應用其所長,舍其所短。

【人何患其不己知,但當吞之以葯而柔調耳】出自《資治通鑒·魏紀》。何患:何必擔憂。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要緊,自己要像吃葯那樣慢慢地調理。

【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出自《資治通鑒·漢紀》。意思是:任用賢人,天下必會太平;使用不賢的人,國家就要大亂。

【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意思是:如果你能知道種田人的艱苦,就常有這碗飯吃了。

B. 資治通鑒好詞好句好段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太采貞觀元年》,這兩句大意是: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各取其長處而使用。使用器物要按照器物的特有功能來使用,任用人才也要根據各人的長處來使用。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如果看不到人的優點,只看到人的短處,那麼世上就沒有可用的人了。唐太宗能成為一代英主,在他統治時期出現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與他的開明的人才觀和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方法不無關系。
英雄無用武之地。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本句大意是:雖是英雄,卻沒有使用武力的地方。赤壁大戰之前,諸葛亮對孫權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說:「今操芟夷大難,略以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後來人們進一步引申其意,常用來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領卻無處發揮。
用兵之道,撫士貴誠,制敵貴詐。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這幾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則是:撫恤部下士卒重在真摯誠懇,克敵制勝的計謀貴在越詭詐越好。誠摯和詭詐本來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看來,在征戰中人必須兼而有之,從而組成了矛盾統一的二重性格。作為統兵大將尤應如此,因為只有對士卒真摯誠懇,才能得到士卒的擁護,上下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無往而不勝。對敵人則應不厭詐偽,使敵人不知我之虛實,產生錯覺,作出錯誤判斷,從而獲得良機,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可見「誠」、「詐」二道,為將者必須兼而有之。這幾句講用兵要決,說明對敵人、對部下應採用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第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這兩句大意是: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能明達事理;聽信片面的意見,就會愚昧糊塗。此名句是魏徵勸告君王納諫的著名格言,東王符《潛夫論·明暗》就曾說過:「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徵概括成「~」,詞句簡潔精警,發人深省。兩句從「明」、「暗」兩種不同效果,說明應「兼聽」,不能「偏信」。只有兼聽,才能全面了解情況,明辨是非,作出正確判斷;而偏聽偏信很可能會上當受騙。尤其是對於不同意見,更應認真聽取,這樣才能免於失誤。可用以勸誡人們特別是領導應廣泛聽取意見,克服片面性。
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臻(zhēn真):到達。譽:稱贊,名譽。這幾句大意是:常常聽到別人說你的過失,過失就會日益減少而福氣就會來到;常常聽到別人對你的稱贊,聲譽就會日益受到損害而災禍就會降臨。這幾句是很符合辯證法的格言。聞其過則過改而福至,聞其譽則過生而禍臨。我們千萬要多聽逆耳的忠告,而不要被溢美之辭沖昏了頭腦。~可引用作為警戒。當然,這里的「禍」、「福」應理解為人事而不是指天命。
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疏忽。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太宗貞觀十二年》。驕奢:驕傲奢侈。這兩句大意是:富貴會產生驕奢,疏忽會導致禍亂。富貴雖然不一定產生驕奢,而驕奢則必然產生於富貴,因為富貴給驕者提供了物質和精神上的條件,這是富貴者不可不警惕的。疏忽大意,漫不經心,往往會對災禍的苗頭視而不見,使其由小而大,最終導致災禍發生,這是必須警惕的。這兩句可用於告誡人們富貴時要特別注意戒驕奢,處事要時刻注意戒疏忽。
前事不遠。吾屬之師。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貞觀二年》。前事:前面的事情,指隋煬帝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吾屬:我們。師:此指反面教員,引為鑒戒的意思。進兩句大意是:前面這件事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應該經常想想它以警策自己。貞觀二年六月,唐太宗對他的侍臣們說:我看了《隋煬帝集》,覺得隋煬帝知識淵博,深奧通達,他本想做堯舜一樣的君主,而認為桀紂是暴虐無道的,為什麼他的結局竟與他的希望相反昵?魏徵聽了說:隋煬帝自恃才智過人,固執己見,剛愎自用,他雖口誦堯舜之言卻在重蹈桀紂的覆轍,他自己不知道又聽不進意見,以至於傾覆亡國。太宗聽了,深有感慨地說:「~。」隋煬帝口是身非,言行不一,終於國破身亡,足可警戒後世。唐太宗以隋煬帝作自己的反面教員,警策自己,終於成為一代英主。
忍小忿而存大信。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小忿:小的忿怒。大信:大的信用。本句大意是:忍住個人小的忿怒,而堅持法律大的信用。李世民當了皇帝,聽說應選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蔭,便下令讓這些冒牌貨自首,否則一經查出就要殺掉。後來果然查出一個假冒者,李世民要殺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顏直諫說:根據法律,這樣的人應當充軍。李世民說:我說過這種人要殺頭,你卻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於民嗎?戴胄說:詔書出於一時的喜怒,而法律則是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應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據法律來判決,堅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殺頭丟烏紗,敢於犯顏執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認為當權者應該「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摒棄個人好惡而維護法律的尊嚴,不以權代法,不以人治代往治,的確是高明之見。這一原則,後人也當堅持。
舉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權貴,是以方不濟務,奸無所懲。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元帝太興元年》。世族;世家太族。用法:執法。不及:不觸到。是以:目而。濟務:解決事態。這幾句大意是:舉薦人才不出世家大族,執行法律不觸及權貴,因而方略不能解決事態,姦邪沒有得到懲處。晉朝世族大地主階級掌握國家政權,門閥制度森嚴,國家法律不敢觸及貴族,姦邪之輩也不能得到懲辦。這幾句表現出了晉朝世族政權的腐朽,可以用於批判世族權貴把持政權,無法無天的社會現象。
幣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錢幣。這兩句大意是:厚厚的錢幣,甜甜的美言,這是人所應當畏懼警惕的東西啊!社會生活中,當權在位的人常常會遇到甘言和厚幣。對此,廉清奉公的人自會清醒地辨別甘言的企圖與厚幣的來路,採取正確的對策;而貪贓枉法的人則會欣然接受,來者不拒。「為看芳餌下,貪得會無筌」(沈佳期《釣竿篇》),殊不知厚搭搭的人民幣,甜蜜蜜的奉承話正是別有用心者投下的「勞餌」,見利忘義,利誇智昏的人只貪圖芳香的魚餌,不見捕魚的竹器,結果是自尋網羅,被人捕捉。因此,~的古訓,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口有蜜腹有劍。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元年》。本句大意是:口頭上溫和親近得像蜜一樣甜,內心裡卻刁鑽歹毒得像劍一樣利。這兩句是唐人對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資治通鑒·唐紀》載:「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已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擊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樣甜,心計像利劍樣狠,多麼形象地刻畫出陰謀家陰險奸詐的嘴臉。從此「口蜜腹劍」成了形容陰謀家和嘴甜心毒之輩的專門用語,長用不衰。
好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就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合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C. 資治通鑒10個故事概括。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1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舉薦興國之才——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福建興化軍城西驛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號其故居尚存)黃太常寺卿第。北宋景祐甲戌進士大理寺評事黃寵之子。黃中庸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熏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祐四年(1052)中福建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第一即會元;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以司馬光溫國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D. 資治通鑒的主要成就是什麼啊(趕著要啊)

《資治通鑒》獨創了中國歷史文獻編篡學史上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充分體現了司馬光通達宏博的文獻觀和方法論,其獨樹一幟的文獻編纂方法,科學獨到的編纂體例,求實考信的治史思想,為後世留下了不盡的啟迪和借鑒.它通篇網羅繁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未,史家絕唱.是研究文學、文獻學不可多得的教科書.

E. 資治通鑒的名言及翻譯

資治通鑒名言警句翻譯
1、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翻譯:都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會變得明白,偏聽偏信就會處於狹隘中,如同看不見一樣。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李績、李靖、馬周等,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這樣一來,太宗就能從各個角度來考慮問題了。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們也要多聽一聽別人的意見。

2、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翻譯:只有講誠信才能管理好民眾,只有民眾才能守衛好國家。贏得別人的信任是辦事的基礎,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為人處世的基礎。

3、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譯:送來大禮,說話甜言蜜語,這樣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無事不登三寶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頻頻獻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圖了。

4、得財失行,吾所不取。

翻譯:得到了財富但是行為失態,這樣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不義之財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遠要正大光明,經得起別人的追問。

5、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翻譯:人的本性在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就要設法改變了。但是與其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再被動變化,不如早些就做好應變的准備,未雨綢繆。

6、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

翻譯:一輩子一句怨恨的話也不說,恐怕連聖人也覺得很難辦到。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能把抱怨的時間用以行動,我們也就接近「聖人」了。

7、汝知稼檣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

翻譯:如果你能了解耕種收獲的艱難,也就常能有一碗飯吃了。不知道珍惜勞動的人,難免會有餓肚子的時候,只有親身體驗過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資治通鑒名言警句
1、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

2、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

3、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4、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5、蓋聰明疏通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

6、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

7、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

8、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9、秤砣雖小壓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

F. 資治通鑒的重要篇章

千金市骨

《資治通鑒》卷三

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昭王。昭王於破燕之後。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馬者,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馬且買之,況生者乎!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於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於是士爭趣燕: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昭王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

[2]燕國貴族共同推舉太子姬平為燕昭王。昭王是在燕國被齊國攻破後即位的,他憑弔死者,探訪貧孤,與百姓同甘共苦。自己紆尊降貴,用重金來招募人才。他問郭隗:「齊國乘我們的內亂而攻破燕國,我深知燕國國小力少,不足以報仇。然而招攬賢士與他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的恥辱,始終是我的願望。先生您如果見到合適人才,我一定親自服侍他。」郭隗說:「古時候有個君主派一個負責灑掃的涓人用千金去購求千里馬,那個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頭帶回。君主大怒,涓人解釋說:『死馬您還買,何況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馬就會送上來的。』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馬。現在大王您打算招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郭隗開始,比我賢良的人,都會不遠千里前來的。」於是燕昭王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為老師。各地的賢士果然爭相來到燕國:樂毅從魏國來,劇辛從趙國來。昭王奉樂毅為亞卿高位,委託以國家大事。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8737531.html

G. 《資治通鑒》有哪些版本哪一本最好

摘要 目前來看中華書局的最好

H. 資治通鑒重要了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資治通鑒》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在我們幾萬冊的史學典籍中,如果你要挑幾部最具代表性的,那必有《資治通鑒》。但一般讀者想把握其中的精義,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它篇幅巨大,從戰國三家分晉開始,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陳橋兵變,有1300多年歷史,共294卷篇幅。歷史學家在敘述歷史的過程中,往往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同一件事不同的歷史學家會有不同的表述,這就體現了他們的思想差異。對於《資治通鑒》這樣一部經典著作,如果只關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後的深層涵義,哪怕讀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了解這部書。

對於《資治通鑒》,以往大概有這么三種讀法。

第一種,訓蒙童的讀法。周一良先生小時候,他父親給他制定過一份日課,其中就有點讀《資治通鑒》的內容。這樣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一些私塾中。這樣讀《資治通鑒》,除了了解基本歷史,主要是通曉句讀。以前的書籍,一般沒有句讀,小孩兒閱讀的過程中,需要自己點斷。今天復旦有些單位訓練研究生,也還在用這種方法練習古文閱讀能力。這當然是《資治通鑒》最簡單的讀法。

第二種讀法,也是大部分普通讀者的讀法,就是通讀《資治通鑒》,藉以了解宋朝以前的歷史。我在學校和社會上講過很多次《資治通鑒》,每次都會激起一些聽眾的興趣。很多聽眾就會去買一套《資治通鑒》,但是一般讀一段時間就會找到我說,太難了,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繼續讀下去。讀古文的過程本身就很困難,一般讀者讀《資治通鑒》就是一頁頁往下翻,再一看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有二十冊,就著急,恨不得一下看掉半本。大家算一下,這樣讀,即便能堅持一天讀一卷,讀完294卷至少也得294天。但這樣閱讀的效果不會太好,人腦的記憶功能有限,吸收新知識過快就容易忘掉舊的,看掉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除非真有非常充裕的時間,把《資治通鑒》翻來覆去讀,否則很難通過這條途徑掌握中國古代歷史。而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反反復復地閱讀《資治通鑒》中某一段內容,顯然不太現實。所以我經常對學生講,如果想了解中國通史,讀《資治通鑒》並不合適,還是選擇錢穆的《國史大綱》比較好。讀《國史大綱》當然也不容易,但只要有點毅力,一個學期看完應沒問題。另外,程度高點的同學可以去看清代學者趙翼的《廿二史札記》。

而第三種讀法,就是通過讀《資治通鑒》來做研究。這是專家們的事情,和多數普通讀者沒太大關系。

我今天主要想談另一種《資治通鑒》的讀法,也是我給復旦非歷史專業本科生開設通識課程「《資治通鑒》導讀」的主題內容,是用一種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鑒》。

什麼叫思想史的讀法,思想史讀法的基本立足點在哪裡?《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我們今天給他一個歷史學家的頭銜,其實大家不要忘了,回到司馬光生活的那個時代,回到當時的場景中去,他最重要的身份不是歷史學家,而是政治家。司馬光可以說是宋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那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幾乎他都參與。如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既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而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領袖就是司馬光。司馬光並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司馬光就寫過很多文章,揭示、研究了北宋的社會危機,所以他本身也有改革主張。司馬光所反對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王安石變法的策略與具體內容,他認為王安石的方法行不通。反對失敗後,司馬光離開北宋首都開封,來到洛陽,一住就是十五年,而這十五年就是《資治通鑒》完成的重要時期。

從《資治通鑒》的編修受官方資助開始,到編修完成,前後十九年,大部分內容是司馬光洛陽定居時完成的。大家想想,一位關切時事、對時事有著深切觀察和思考的政治家,他在編修歷史的時候,難道就像一位普通歷史學教師這樣,僅僅是在講述歷史?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對《資治通鑒》研究越深,對司馬光了解越深刻,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雖然語言有些誇張,但基本立意是成立的,那就是,《資治通鑒》沒有一個字在講宋代,但每一個字都在講宋代。它對於歷史的解讀,對興衰成敗的總結,都是指向宋代的現實問題。司馬光在講自己編修《資治通鑒》的目的的時候,說「稽古以至治」,這句話的邏輯是,先去總結歷史經驗,然後找出治理國家的經驗和規律。我們知道,在編修之前,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思想家,所以當我們對《資治通鑒》進行認真的解讀,會發現,《資治通鑒》體現出來的東西,跟他講的這句話恰恰相反。為什麼是相反的?司馬光在編修前,頭腦中已經有一套治理國家的觀念。在這套觀念的引導下,司馬光再通過《資治通鑒》「稽古」。所以是他的政治觀念,決定了他如何稽古、如何敘述歷史,而不是通過稽古,另行總結一套政治觀念。

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資治通鑒》在劉備出場時,對這個歷史人物的描述。當《資治通鑒》講到某位重要歷史人物出場或退場時,都會用一些篇幅來描述這位人物的特點。《資治通鑒》說劉備的性格「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於色。」這些表述劉備深沉有大志的正面語言,顯然沿襲了《三國志》的文字。但《三國志》同時說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這些描寫劉備生性奢侈,甚至帶有些流氓性的語言,卻被《資治通鑒》刪除了。我們可以說,《資治通鑒》展現的劉備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歪曲的,不如《三國志》交代得全面。但《資治通鑒》為什麼要這么做?我們必須理解司馬光,以及那個時代儒者的基本思想。宋代的儒學思潮,逐漸形成了以道德涵養為一切基礎的價值觀,司馬光是代表人物之一。對於這些儒學家來說,甚至於皇權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礎也在於道德。那麼一個嗜酒好色之徒都能成大業,何以規勸以後的皇帝恪守道德律呢?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寫給皇帝看的教科書,對這個問題就有所考慮,因此刪去了劉備喜好聲色犬馬的文字,僅保留關於他有大志向的描寫。這就是典型的先有觀念,後有歷史。
而更復雜的一些政治話題,如改革問題、君臣關系問題、女人在政治中的作用問題等等,《資治通鑒》都有涉及,而這些話題的討論,看上去是在總結歷史,其實是有很深刻的現實指向。這就是我講的通過思想史的方法來讀《資治通鑒》,那這部書就是了解宋代思想狀況的一部史料,雖然它沒有講宋代。這才是它最本質的東西。

再舉個復雜些的例子。比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漢書里有全文,而《資治通鑒》中的就短了很多,那問題就來了,司馬光刪減的標准和依據是什麼?一旦我們重視這個問題,發現這些問題和宋代思想背景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我們知道,漢代儒學的基礎在於天人感應,皇帝的權力原則上是絕對的權力,所以能制約皇帝權力的途徑極少,效果也有限,所以也就更強調天人感應。皇帝是天子,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方面皇帝有天命,另一方面,皇帝的行為要符合上天的旨意。也就是說,皇帝不能亂來,一旦亂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災字的本義就是指天火,上天用災來警告皇帝的失德,如果皇帝不反省,那就是該革命的時候了。

我們今天講革命,是想到農民伯伯去攻打縣衙之類的,而古文中革命是說上天不再對皇帝有所眷顧了,認為你不是一個合格的代表他來行使權力的人。所以,革的是天命,要換一個代理者。這是漢代思想家的想法,《春秋》里對每次日食都有詳細記載,因為那是最嚴重的天譴,太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認為太陽不見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每次日食皇帝都要嚴肅對待、反省。一旦日食,大臣們就會紛紛給皇帝寫奏章,指責皇帝,理由五花八門,或說日食是因為皇帝造了某宮殿,或說因為皇帝輕信小人,不能說的話借這種機會全說出,皇帝是不能處罰任何人的,而是要努力反省改正。但到了宋代,這套不管用了。因為宋代科學知識積累了很多,歷法也很先進了,對天文現象有了很深的認識,有點知識的人都已經知道日食是有規律可循的自然現象。漢代的天人感應也不再是宋代政治哲學的基礎,這也是歷史學在宋代特別發達的原因,因為要找到另外一套途徑來說服皇帝不能胡作非為,光靠天譴是不行的,所以通過總結歷史經驗來告誡。後來人總結宋代的文化史,一般都非常重視理學。為什麼理學會成為宋代的文化標簽?用今天的話講(可能不太准確但仍然接近本質),宋代學者的理性思維要比前人們強得多,對於人性的認識,對於道德修養的要求,在宋代理學的系統中是擺在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上的。比如四書《大學》中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要正,先修身,就能成為他人的榜樣,達到齊家的目的,這項完成後才有可能治國平天下。

這套觀念成為宋代政治哲學的基礎,關鍵在於宋代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有了巨大的變化,和漢代人的觀念產生了巨大差別。天人感應在宋代也還講,宋代的皇帝挺不錯,非常配合學者們的這種講法。但儒家學者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政治哲學的基礎必須要有一個徹底的更新,也就是從天人的認識轉換到對人自身的認識,除了哲學之外,歷史學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所以對宋明理學的興起,我不太同意一種看法,就是強調其興起和佛學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佛學的邏輯系統嚴密,思想很深刻,哲學上的認識又是儒學比不上的,所以儒學家很有危機感,儒學中也借用了很多佛學的概念等等。我認為宋明理學更多是政治變化、人們認識變化的一個結果,而不僅僅是佛學的影響。

了解了這樣的思想背景,再來看《資治通鑒》如何處理漢儒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漢書》里的《天人三策》,開篇就講天人感應,非常能代表漢代儒學的特點,而司馬光偏偏將這段給刪掉了,《資治通鑒》中的《天人三策》,開篇立意已經和董仲舒的相去甚遠。但妙就妙在《資治通鑒》中《天人三策》的開篇文字,也是《漢書》中《天人三策》原文就有的,司馬光刪掉了「天人」,留下並突出了「仁義」和「教化」,重點完全不一樣。仔細對比《漢書》和《資治通鑒》中的兩份《天人三策》,很容易發現,主題由原先的「天人關系」轉變成為禮樂教化。而教化是道德養成最重要的路徑之一。從中也可以看出,《資治通鑒》對於漢代文獻的刪減、保存,和宋代的思想背景有很緊密的聯系。司馬光按照自己的理念來編輯傳統文獻,決定什麼樣的文字能夠進入《資治通鑒》,什麼樣的文字不能進入。所謂「稽古以至治」,其實是司馬光以自己的觀念來剪裁歷史。

在《資治通鑒》的第291卷裡面,講到五代時候大名鼎鼎的馮道。在馮道去世的這則消息下面,司馬光引用了歐陽修對馮道的批評。司馬光和歐陽修之間有齟齬,所以《資治通鑒》很少引用歐陽修的文字,但在這里卻全文引用了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里對馮道的評論,說明馮道這個人很值得說。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五十四年換了五個朝代,十四位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而馮道卻是個例外,做過多任皇帝的宰相。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晉、漢、周)十帝(唐庄宗、明宗、閔帝、末帝,晉高祖、出帝,漢高祖、隱帝,周太祖、世宗),從唐明宗到周世宗九位皇帝都用他做宰相。在當時紛亂的政治背景下,無疑是個成功的人物,甚至有人送他「政壇不倒翁」的雅號。不僅五代至宋初對他的評價很高,馮道對自己這一生也顯然比較滿意。但到北宋中葉,對馮道的評價完全顛覆了。以歐陽修和司馬光為代表,對馮道歷仕各姓君主,毫無「節操」的行為,給予大張撻伐。

馮道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如何理解馮道現象?先講幾則馮道的故事。契丹滅晉時,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馮道應召到達,耶律德光問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說:「現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契丹的殘暴舉措,保全了百姓。再就是馮道死時沒有存款,他的錢都用到那裡去了?馮道是河北河間人,他的家鄉是漢族和契丹沖突最劇烈的地方,經常有百姓被擄走當奴隸。他的錢大部分用來贖人和安置。關於馮道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他自稱「忠於國,孝於家」,這在五代時是沒有人反對的,但到了宋朝,很多人開始反對他,認為他沒有臉自稱「忠」,所以五代和宋朝對他的看法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為什麼呢?很重要的原因是五代和宋朝對「國」的看法不同。五代時,戰亂頻繁,真正掌握政治核心的都是軍閥,而像馮道這樣的文人是游離於政治核心之外的,他所認為的「國」主要是指這個國家的老百姓,只要對得起老百姓,在軍閥的「虎狼叢中可立身」,皇帝的輪換他不想左右,也沒有能力左右。到了宋朝情況變了,當然宋儒也很看重老百姓,但是,宋代的政治結構和五代不同,為了解決政權更迭頻繁,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宋代皇帝採取了一系列舉措,非常著名的,就是「杯酒釋兵權」。當然不可能僅靠一杯酒就釋兵權,背後還有一系列的努力。宋代能夠長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人政治、官僚政治代替了軍閥政治,使得政治結構趨於穩定。而歐陽修和司馬光這樣的文人和皇帝的關系,和馮道與皇帝的關系就不一樣了,馮道和皇帝不是共生體,不屬於同一個利益集團,雖然很多皇帝要藉助於馮道的聲望,但馮道並沒有處於那個利益核心圈裡面。歐陽修說五代時殉節的都是武將,以此貶低馮道,也說明歐陽修對於那個時代的認識比較膚淺。因為在軍閥政治系統里,皇帝都是靠武夫上位,失敗的一方即使不殉節,也活不了。但文人是游離於政權交替核心之外的,所以,殉節的沒有文人。但宋代是文人統治的社會,皇帝通過文人和官僚管理國家,文人處於政治核心,在司馬光和歐陽修們看來,忠於國和忠於君是一體的,在這種思想背景下才會反對馮道。

《資治通鑒》的史料價值,分布在顯性和隱性兩個層面。顯性層面,就是文字本身。思想史的讀法,就是要鉤沉它隱性層面的史料價值。這部書不直接講宋朝,但卻經常指涉宋朝現實。比如,在第211卷有如下記載:突厥領袖默啜自武則天時就經常騷擾邊境,但後來被部下所殺,那位部下拿著默啜的首級找到唐朝軍官郝靈荃來換賞錢。郝靈荃將首級交給朝廷後天天盼著朝廷的嘉獎,但當時宰相宋璟認為,如果郝靈荃得了豐厚的獎賞,就會導致很多邊將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故意挑起邊境戰事,以殺死少數民族領袖的方式來邀功。類似的案例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於是拖了一年之久,才給了郝靈荃非常有限的獎賞。郝靈荃失望慟哭而死。

這段文字後來有很多學者研究,比如胡三省。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他認為司馬光的敘述錯了。胡三省說郝靈荃本來就沒有什麼功,只不過因人成事,撿了個便宜,所以拖延、壓低對他的獎賞,並不意味著宋璟有那麼長遠和深刻的邊境問題考慮,宋璟的決定只不過是因為郝靈荃功太小,沒什麼太復雜的想法。其實至於郝靈荃如何獲得默啜的首級,司馬光有詳細的記述,他完全知道郝靈荃沒啥功勞,胡三省的批駁沒啥道理,因為他是用司馬光顯然知道的事實來反駁司馬光。但司馬光為什麼還要這么敘述宋璟的想法?這是因為當時宋朝正在積極准備開拓邊境,司馬光認為發動戰爭機器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事實上,北宋也的確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司馬光這么說宋璟顯然是為了反對新政,勸說宋神宗。

因此,《資治通鑒》裡面很多看似講不通的地方,其實有它的深意。如果我們拋開思想史的眼光,就會一頭霧水,即使讀得很熟,也會發現很多漏洞和不能明白的地方。後人還有專門修訂《資治通鑒》的錯誤的。但是,如果你用今天我所講的這種方法來讀它,就會發現,很多表象上的「錯誤」其實背後有它的思想背景,是經過司馬光深思熟慮的。我們以為司馬光錯了,錯的其實是我們。要讀懂《資治通鑒》,思想史的方法是必須的。一定要先知道司馬光是一個思想非常深刻的政治家,然後再來考慮他的作品,而不能僅僅將《資治通鑒》當成一部簡單的歷史著作來閱讀。

最後談談我為什麼要開這樣一門通識課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樣一門課對於非歷史專業的本科生來說,是不是太難了。在課堂上,把復雜的問題通俗化,講得大家都能聽懂,需要一些技巧,不在這里討論。我想說的是,在通識教育中開設經典導讀課的目的和意義,究竟在哪裡?是傳授具體的知識嗎?是要讓學生記住你所講的嗎?多數學生在進入工作領域後,根本沒有機會再接觸這些具體的知識點,記住了也沒太大用處。真正能讓他們受益終身的,是教會他們讀書的方法,培養他們思考的習慣,這將在無形中提高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思想史的方法解讀《資治通鑒》,說白了,就是要告訴他們看問題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學會透析文字背後的內容。這看起來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真正做起來並不容易。解剖《資治通鑒》,是一個示範過程。學生上這門課,是接受一次這樣的訓練。最終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學會用這種方法解決更多、更現實的問題。

I. 幣圈資治通鑒講的內容真實嗎

真實。
用他自己的話說歷史既追求真實性,也是對真實性的消解。對於資治通鑒,它沒有一個字講宋代,卻每一個字都在針對宋代思考。

J. 資治通鑒有多少內容、書有厚和薄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作品版本編輯宋本1.餘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餘姚縣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後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於這一版本。2. 清章鈺《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述略》認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園群書經眼錄》認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號為景祐本者。明刊本1.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興文署原版歸入南雍,歷朝多次修補。資治通鑒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並版本。3. 元刻明修補本:明天啟刻本,陳仁錫評閱,附刻劉恕《外紀》、胡三省《辨誤》、薛應旆《宋元通鑒》與《甲子會要》,陳仁錫序;陳仁錫評閱本,明天啟六年白口本,附薛應旆《宋元通鑒》,有墨印眉批朱筆圈點。清刻本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興文署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修補本。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書局本。3. 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該版本附畢沅《續資治通鑒》。民國刊本資治通鑒 1. 民國元年:涵芬樓鉛印本。附《通鑒釋文》十二卷。2.百衲本:書題作《百衲本宋本資治通鑒》,民國八年商務印書館附設圖書館影印本。3. 上海國學整理社刊本。4. 影印宋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民國十八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備要》,民國二十五年鉛印。註: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的注本最為人稱道,現為最通行版本。翻譯本(台灣)黃錦鋐等譯《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8年,沒有古人的夾注)沈志華、張宏儒主編《資治通鑒文白對照》(中華書局出版,2009年)鏈接還有更詳細的內容,http://ke..com/link?url=-CowfKu2xQBlktFyITeE4VKAkgeRn__

熱點內容
調研組在調研btc天 發布:2025-05-18 04:19:18 瀏覽:556
數字貨幣ddm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8 04:14:59 瀏覽:266
怎麼算摩擦力的能量 發布:2025-05-18 04:13:26 瀏覽:694
幣印礦池dcr算力驟減 發布:2025-05-18 04:11:52 瀏覽:646
虛擬貨幣唯有茅台和比特幣 發布:2025-05-18 03:56:07 瀏覽:944
比特幣挖礦不是浪費錢 發布:2025-05-18 03:51:32 瀏覽:403
usdt如何賣出人民幣 發布:2025-05-18 03:43:08 瀏覽:417
元宇宙區塊鏈代幣yyz 發布:2025-05-18 03:42:28 瀏覽:419
測繪次新元宇宙 發布:2025-05-18 02:37:55 瀏覽:970
比特幣轉讓幣手續 發布:2025-05-18 02:37:53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