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區塊鏈幣圈是真的嗎
『壹』 區塊鏈怎麼賺錢是騙局嗎
不是騙局,總體而言,目前區塊鏈尚處於萌芽期,很多項目尚未落地,只有在尊重成長規律的前提下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培育才能使其逐漸成熟。技術是中性的,但決定技術的方向和結局的還是人性,區塊鏈和數字貨幣未來會如何發展,取決於操控者的價值觀和文明程度。
區塊鏈能夠讓你在這個行業賺到錢也能夠讓你傾家盪產,所以在這還是提醒廣大用戶,投資需謹慎,不要錢沒掙著反而把自己給搭進去了,得不償失。還有就是區塊鏈騙局也是比較多的,咱們也是要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拓展資料
貸前階段
區塊鏈技術可以首先應用於物流供應鏈,幫助銀行等貸款機構更加全面、准確地掌握小微企業的真實主營業務、交易背景、上下游關聯企業,以及其在供應鏈當中的談判地位、商品暢銷程度、回款的節奏和路徑等,一方面幫助更多輕資產、高成長性優質企業通過交易票據、物流單據等獲得融資支持,一方面防止問題企業虛構、偽造業務背景和資金需求騙取貸款。
此外,區塊鏈還可以應用於公積金互聯,幫助銀行了解借款企業股東、高管、普通員工的社保、公積金等實際繳納情況,從而合理評估企業人員規模和經營情況,為授信和貸款審批決策提供充分依據。
貸中階段
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於企業貸款資料審查和抵、質押物審核,幫助銀行提升審批效率,保證審批質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融資過程中,往往需要提供合同等必要材料,紙質合同多方傳簽、用印不僅效率低下,還存在偽造變造、虛假簽章等系列問題,給銀行審批帶來較大的偽冒欺詐和信用風險。
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相關的實名信息主體、訂單及下單流程、電子合同、協議簽訂流程、後續補充協議、照片資料都可進行即時保全,且全部存證不可篡改,可以保證銀行快速認證、審批,並在出現糾紛時高效解決。除傳統的不動產外,企業和企業主擁有的其他資產、包括銀行理財等金融資產也可用於轉讓、質押,成為能被銀行接受的合格增信依據,提高了企業信貸的可得性和即時性。
貸後階段
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於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履約還款能力的及時評估,幫助銀行有效把握信貸風險,隨時調整貸後風控策略。在以往的業務實踐中,銀行往往既不十分了解抵、質押品的真實市場價值,也不能很好地評判企業在入倉、出倉等環節的操作對剩餘抵、質押品市場價值的影響,對倉單質押等新型貸款類型的掌控能力相對低下。
改為採用區塊鏈技術支持的數字倉單後,商品品質、數量、規格、照片等信息可以完整、標准化上鏈,真實性、可追溯性得到充分保證,銀行可在技術上杜絕企業和倉儲機構虛構倉單、倉單與出入庫信息不符等情況,保證貸後管理取得實效。此外,借款企業的廠房、寫字樓租賃等信息也可以籍由區塊鏈技術充分共享給銀行、上下游企業及其他中介服務機構,最大程度上降低「人去樓空」等捲款跑路風險。
『貳』 區塊鏈為名的騙局有哪些
日前螞蟻金服負責人表示,應警惕各種假借區塊鏈名義的騙局,讓這個本該產生更大價值的技術成為犧牲品。他表示未來一年區塊鏈很可能迎來泡沫的破滅,但這也正意味區塊鏈真實價值開始浮現。
這四大挑戰分別是安全、信息保護、交易性能和激勵機制。比如信息保護方面,敏感信息和商業機密的信息保護訴求(不讓別人知道)與多方參與共識(讓更多人知道)之間需要找到有效的技術解決方案等等。
專家表示,大家應該警惕各種假借區塊鏈名義的騙局,讓這個本該產生更大價值的技術本身成為犧牲品。未來一年區塊鏈很可能迎來泡沫的破滅、真實價值開始浮現的過程,同時也會在2-3年內迎來在商業領域的規模應用。
文章來源:比特110網
『叄』 區塊鏈是否有騙局
99%都是騙人的,說什麼升值多少之類的都是騙人的。這只是一項技術,他的應用才有價值。
『肆』 區塊鏈是騙人坑人的嗎
也不能說全部是騙人的把,不過確實是有些的騙人的
『伍』 所謂的區塊鏈是真的嗎
這種看起來不靠譜,從學術角度來解釋,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
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位女性,你男朋友每次跟你說一句肉麻的話或者承諾給你買東西,你都立刻錄下來並且發給你的和他的所有閨蜜、同學、同事,還有各種群和朋友圈,讓他再也無法抵賴,這叫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優勢是去中心化,能夠通過運用數據加密、時間戳、分布式共識和經濟激勵等手段,在節點無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統中實現基於去中心化信用的點對點交易、協調與協作,從而為解決中心化機構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數據存儲不安全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區塊鏈的應用領域有數字貨幣、通證、金融、防偽溯源、隱私保護、供應鏈、娛樂等等,區塊鏈、比特幣的火爆,不少相關的top域名都被注冊,對域名行業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陸』 如何分辨真假區塊鏈
有一類特殊的人群,喜歡各種各樣的金融投資項目,一年到頭來都在找項目,尤其是在區塊鏈領域,造就了巨大財富奇跡的背景下也激發了很多披著區塊鏈外衣的資金盤項目,而這些找項目的投資者就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各種紛繁雜亂項目的韭菜,把項目當成事業來干,結果傷人傷己!究其原因,一個是沒有足夠的認知,一個是心態不對,不能總想著一夜暴富,真正好的事業是腳踏實地經過時間的價值積累干出來的,不具備這樣的正確心態就會像上面提到的人,一直在找項目做,到頭來傷人傷己;認知的提高的方法除了花錢買教訓最好的當然就是學習了,而學習最高效的途徑當然是學習成體系的知識,而極光社區就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專業的學習平台,免費普及結構化體系化的區塊鏈知識,這里先給大家普及一下防騙知識
第一,首先清楚一個事實,國內還沒有真正成熟的幣圈,絕大多數都是披著區塊鏈外衣的資金盤項目,所以選擇的時候一定多方了解慎之又慎,重點是保住自己的本金!
第二,如何分辨真假:
從准入門檻判斷,真正的區塊鏈項目沒有準入門檻,誰都可以參加,資產大小都可以參加,而且自由進出,不要你的本金,不託管資金,資產永遠歸用戶所有,
從收益分配來看,真正的區塊鏈的收益是用戶通過貢獻所得而不是所謂的拉人頭,是真正能造血產生價值的,而不是零和游戲
第三,如何區分是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
從產品側看,代碼要全部開源上鏈;經過權威審計;數據全部在鏈上,不存儲與侵犯用戶數據,
從治理側來看,由DAO組織發起與運行;擁有自己的治理小組;擁有自己的提案機制
『柒』 區塊鏈是不是傳銷
近期,一張中國大媽在區塊鏈大會現場擺pose的照片在朋友圈裡走紅,網友們紛紛評論:大媽們已經被區塊鏈盯上。而今年以來,有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區塊鏈金融的旗號進行傳銷活動,成為傳銷的最新變種之一。近期,西安市就破獲了一起區塊鏈傳銷案件。
張陽秋說,虛擬貨幣作為一種新興事物,目前常被用於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其通常集中控制少數個人或公司賬戶吸納、轉移資金,又通過互聯網媒介建立傳銷網路擴大集資規模,而普通的投資者很難看清其背後的運作規律。她提醒,各種虛擬貨幣平台普遍宣傳「區塊鏈」、「去中心化」等技術,有的還以國際組織、跨國金融集團命名,極具迷惑性,中老年朋友一定要慎重投資,最好不要涉足不熟悉的投資領域。
內容來源新華網
『捌』 區塊鏈是騙人的嗎
「區塊鏈」是新時代的一個重要概念,本質上說是一個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也是數字貨幣之類的底層技術。按照我們通俗的解釋,可以將「區塊鏈」看成一個賬本,每張賬單就是每一個區塊,只不過這個賬本是中心化得的,可以說是沒有任何企業或者團隊對其管轄。「區塊鏈」技術是以中心化,信息無法串改等特有的信息化,現在生活中此技術已應用至電子發票,支付碼等一系列應用之中。
對於現如今生活中,很多人都打著此幌子進行詐騙,直銷盤、資金盤,科技盤等名號拉人圈錢然後跑路,很多人因此資金受損,無處維權,最後只能說「區塊鏈」是騙人的這種話。技術無對錯,錯在人。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進步,任何技術的開始應用都會受到正面和反面的種種質疑聲,但也隨著技術的相對應用與成熟,加之技術的完善,形成人們身邊的各種應用也會不斷完善,相信不久的未來,這些質疑聲會慢慢消散。
下面為大家總結身邊常有一些區塊鏈的騙局!
陷阱一:區塊鏈就是發幣圈錢
陷阱二:進行虛擬貨幣交易,許諾低投資高回報
陷阱三:去中心化能解決所有問題
陷阱四:區塊鏈的延伸產品 有了挖礦機就能躺著賺錢
陷阱五:微信、支付寶進行的交易買賣虛擬貨幣
總之騙子的手法也是與時俱進,要通過我們的「法眼」去提高增強我們的應變能力,去發現與警醒自己,防止上當受騙,投資者對於那些,低投資高回報的各種騙人手段一定要有所警惕。
『玖』 網路金融「區塊鏈,虛擬貨幣」詐騙傳銷如何識別防範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利用區塊鏈概念的傳銷平台已超過上千家。可以說從「曲高和寡」到「泥沙俱下」,這種「新壺裝老酒」的網路詐騙傳銷,經久不衰,引人深思。
歸納總結這些區塊鏈的詐騙無非是這兩個慣用手法:
一種是「掛羊頭賣狗肉」,以「虛擬幣」之名行傳銷之實。比如Fcoin交易所的FT幣,投資者都覺得這種交易分紅的模式能維持下去,然而一旦沒有新人入場購買,就足以讓其崩盤。
另一種是所謂的「出口轉內銷」。比如涉案金額高達16億元的「維卡幣」案中,該組織的傳銷網站及營銷模式皆由保加利亞人組織建立,伺服器則設在丹麥。在我國依法取締ICO並依法關閉境內虛擬貨幣交易所後,詐騙組織打出「出口轉內銷」的口號繼續行騙。
『拾』 區塊鏈到底是不是傳銷區塊鏈是變相傳銷嗎
區塊鏈是新技術並不是變相傳銷,只是由許多傳銷組織聲稱為「區塊鏈」,實際上並未有任何技術,只是打著「區塊鏈」的名頭行傳銷之實罷了,國家已經多次發布公告打擊此種傳銷行為。以下為新華網報道區塊鏈傳銷:
區塊鏈不等於虛擬貨幣,亦存在安全性風險,火爆背後有「別有用心」的誇大造勢。只有去除華而不實,區塊鏈才能回歸真正的應用價值。
投資8萬元,三個月後變80萬元?深圳警方破獲了一起特大集資詐騙案。在區塊鏈概念、10倍收益等幌子的蒙騙下,數千名投資者深陷其中,涉案金額高達3.07億元。在區塊鏈的「神秘面紗」下,不法分子借機動起了歪腦筋,區塊鏈淪為詐騙、傳銷等經濟犯罪的「招牌」。
為何區塊鏈屢屢被傳銷詐騙等違法行為「歪用」?除了「不明就裡」,區塊鏈技術本身「功用」如何?今年以來,隨著監管力度加大,炒幣風氣的降溫給區塊鏈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今區塊鏈商業「應用」落地情況如何?《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調查。
當交易平台承諾的三個月「資金釋放期」屆滿而工作人員卻開始在QQ群「踢人」的時候,家住深圳市寶安區的唐海燕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
此前,唐海燕在同學的介紹下,投資8萬元買了一種名為「普銀幣」的虛擬貨幣。「對方說這個貨幣是當下最先進的區塊鏈技術,有藏茶作為抵押物,還給我看了『技術白皮書』,我也不懂區塊鏈,就沒仔細看。」
雖然對於區塊鏈、虛擬貨幣都不了解,但高額的投資收益令唐海燕充滿了期待。她告訴記者,發行「普銀幣」的公司會定期對該虛擬貨幣按1比10的比例進行拆分,這意味著,每次拆分就會使投資者手中「普銀幣」的價值擴大10倍。只要經過一次拆分,她投資的8萬元,就相當於買到了價值80萬元的「普銀幣」,在交易平台上賣出即可獲得巨額收益。
按照交易平台的規則,剛購買的「普銀幣」不能馬上交易,必須在平台上凍結三個月之後才能迎來「釋放期」。然而,當三個月時間過去之後,唐海燕不僅沒有等到翻倍的資產,凍結在平台上的8萬元也無法用於交易了。
「其他投資者開始在QQ群里質疑這項投資的真實性,結果公司工作人員竟然把這些投資者一個一個踢出去了,我就感到不妙了。」她說。
事實也證明了唐海燕的直覺。2018年3月底,深圳警方偵破一起特大集資詐騙案,詐騙資金高達3.07億元。在這起案件中,涉案的深圳普銀區塊鏈集團有限公司正是以「區塊鏈+藏茶」的模式發行虛擬貨幣,套取公眾存款,唐海燕是數千名受害者中的一位。
深圳警方調查發現,該公司宣稱,投資人可將「普銀幣」放到虛擬交易平台「聚幣網」上買賣,以此賺取差價
。實際上,其買賣價格的變動是該公司使用投資人的投資款進行幕後操作,並一度將「普銀幣」的價格從0.5元拉升至10元,讓投資者嘗到一些甜頭。當大量投資人進場之後,該公司通過惡意操縱「普銀幣」價格走勢不斷套現,最終導致投資人手中的「普銀幣」毫無價值。
2018年以來,打著區塊鏈的旗號從事詐騙、傳銷,已經成為了新型犯罪手法中常用的「套路」。2018年4月,濟南警方端掉了一個打著「西部開發」「國家扶貧」「原始股」「區塊鏈」「電子商務」為幌子的傳銷團伙,抓獲主要嫌疑人十餘人,凍結涉案賬戶百餘個,查獲涉案資金3億余元。
濟南警方介紹,惠樂益電子商務公司以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為由,在網路上設計了假的虛擬盤,並發布所謂的「寶幣」「貴幣」等多種虛擬貨幣。
他們先是以贈送為幌子,向新加入的傳銷人員贈送一定數量的虛擬貨幣,每枚價格在幾十元,然後通過人為操縱將虛擬幣一路升值到100多元甚至幾百元,吸引不明真相的人員加入,最後再通過所謂虛擬幣「貶值」的周期波動進行「割韭菜」,周而復始,最終達到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在西安,當地警方日前也成功破獲了一起打著區塊鏈旗號的特大網路傳銷案。據警方介紹,犯罪嫌疑人鄭某出高薪組織網路平台管理員張某、李某等9人,自2018年3月28日起以聚集性傳銷、網路傳銷為手段,以每枚3元的價格在「消費時代」網路平台銷售虛擬的「大唐幣」,並操縱升值幅度;
同時在國內外多個城市召開推介會,吸納會員,根據會員發展下線情況,設置28級分管代理,僅僅18天,該團伙就共發展注冊會員13000餘人,目前已經查明該案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涉案資金高達8600餘萬元。
騰訊安全聯合實驗室發布的《騰訊2017年度傳銷態勢感知白皮書》稱,近段時間以來,各類境外資金盤、虛擬幣、ICO(區塊鏈項目首次公開發行代幣融資)項目層出不窮,其中隱藏了非法發行、項目不實、跨境洗錢、詐騙、傳銷等諸多風險,造成大量資金流向境外,一旦崩盤、跑路或者失聯,投資者往往投訴無門,損失難以追回。比如百川幣、馬克幣、貝塔幣、暗黑幣等。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廣東、山東、上海等地采訪了解到,大多數人知道區塊鏈概念很火,但是「不明就裡」,對於區塊鏈的具體功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用來「投資理財」「買賣貨幣」的,也有人認為是「和蒸汽機同等量級的重大發明」,一些創業者更是摩拳擦掌,要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致富機會」。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正是由於人們對區塊鏈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才導致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渾水摸魚誤導廣大投資者。
其一,區塊鏈不等於虛擬貨幣。截至去年底,國內ICO參與人數和交易總量已實現翻倍增長,大量數字貨幣交易所出逃海外,代投模式將更多普通百姓捲入高風險投資。
許多行業自媒體、名嘴大咖與發行方、數字交易所等結成利益同盟,為「空氣幣」項目站台背書、製造輿論。去年12月,人民銀行等九部門將ICO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采訪中,不少人對本刊記者表示,代幣的存在為區塊鏈技術發展構建了一套權益機制,這套機制對激勵區塊鏈應用繁榮是不可或缺的。「過去5年的市場實踐證明,沒有權益機制的區塊鏈應用,就像沒有連上互聯網的電腦、沒有貨幣的市場經濟,應用場景和發展速度都大打折扣。」上海的一位投資人說。
實際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代幣僅僅是最早驗證區塊鏈技術的一種產品,兩者之間並不能劃等號,而且代幣的存在已對區塊鏈的發展產生顯而易見的負面作用。
目前,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思考,區塊鏈的發展是否一定要依靠發行代幣來實現激勵。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大剛告訴本刊記者,所謂激勵機制僅僅是項目方為自己發代幣找的理論依據而已。
其二,區塊鏈並非萬能,安全性存在風險。區塊鏈通常被認為可以實現三個方面的功能:
第一,保存在區塊鏈上的數據不可篡改、不可偽造,數據的公信力和可信度高;第二,交易全過程可溯源,可實現責任精準追蹤;第三,區塊鏈內嵌的智能合約可以基於契約自動執行,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違約風險。業內普遍認為,區塊鏈在金融、物流、貿易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事實上,區塊鏈並非萬能,其功能也存在不少的局限性。一般認為,根據其密碼學的特性,在區塊鏈上要想篡改或造假,理論上需要掌控超過51%的節點才能實現。當區塊鏈中的節點足夠多時,這種大眾廣泛參與的信任創設機制就難於篡改。
然而在現實中,數字貨幣交易所頻頻被攻擊甚至失竊。2018年6月20日,韓國Bithumb交易所在官網發布公告稱,交易所遭受黑客攻擊,被盜走價值350億韓元、約合320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
被稱為中國第一代「黑客」的季昕華說,區塊鏈會不斷面對攻擊,數據上傳到鏈的過程容易發生信息泄露。也有業內人士擔心,量子計算的超強運算能力一旦實現,也將對區塊鏈產生直接沖擊。
其三,區塊鏈火爆程度並不完全真實。數據顯示,自2017年底到2018年初超過300家主要關注ICO項目的自媒體出現,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非正常現象。
(10)偽區塊鏈幣圈是真的嗎擴展閱讀:
2018年8月24日,銀保監會網站發布了一則風險提示,提醒廣大公眾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
原文如下:
《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
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提示: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此類活動並非真正基於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網路化、跨境化明顯。依託互聯網、聊天工具進行交易,利用網上支付工具收支資金,風險波及范圍廣、擴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租用境外伺服器搭建網站,實質面向境內居民開展活動,並遠程式控制制實施違法活動。
一些個人在聊天工具群組中聲稱獲得了境外優質區塊鏈項目投資額度,可以代為投資,極可能是詐騙活動。這些不法活動資金多流向境外,監管和追蹤難度很大。
二、欺騙性、誘惑性、隱蔽性較強。利用熱點概念進行炒作,編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論,有的還利用名人大V「站台」宣傳,以空投「糖果」等為誘惑,宣稱「幣值只漲不跌」「投資周期短、收益高、風險低」,具有較強蠱惑性。
實際操作中,不法分子通過幕後操縱所謂虛擬貨幣價格走勢、設置獲利和提現門檻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還以ICO、IFO、IEO等花樣翻新的名目發行代幣,或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以IMO方式進行虛擬貨幣炒作,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迷惑性。
三、存在多種違法風險。不法分子通過公開宣傳,以「靜態收益」(炒幣升值獲利)和「動態收益」(發展下線獲利)為誘餌,吸引公眾投入資金,並利誘投資人發展人員加入,不斷擴充資金池,具有非法集資、傳銷、詐騙等違法行為特徵。
此類活動以「金融創新」為噱頭,實質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系。請廣大公眾理性看待區塊鏈,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亂墜的承諾,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切實提高風險意識;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