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mama
A. 躺平是什麼意思
年前,一些報刊的編輯部組織專家評選出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語或網路流行語,雙減、碳達峰碳中和、野性消費、破防、雞娃、躺平、元宇宙、卷/內卷、躺平、破防、cmo(負面情緒)、yyds(永遠的神)、社恐/社牛等被多次收錄到不同版本的「十大」之中。
今天我們選取其中部分「熱詞」,來聊聊它們背後蘊藏的心理問題,並請心理專家為大家提供應對之策。
躺平:
本質是對抗焦慮和壓力
「躺平」指一種不作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態度。
其實許多喊著躺平的年輕人,並未真正「躺平」,他們只是在用自嘲的方式反抗當今巨大的生活壓力、高度的「內卷」競爭。
「躺平族」其實從未相信「躺平」能「贏」,今天的「躺平」只不過是為明天更好地奮斗而養精蓄銳,大家生活、工作都有目標,只是通過外在形式上的「喪」——「什麼都不想干」、「乾脆躺平算了」來放鬆緊綳的精神。
心理學上,類似這種應對壓力的態度,叫「防禦性悲觀主義」,這類人「凡事先往壞處想」,把悲觀當成是一種管理焦慮的策略,往往通過運用「降低期望」「防災演練」等做法,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防患未然之上,來消除心中的慌亂不安,並預防危機的發生;故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有可能會變糟的事情上,並以此為動力來努力做到更好。這也是一種成功的應對策略。
建議:「要花捲兒,不要內卷;要躺贏,不要躺平。」這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送給2021屆畢業生的一句話。試著用兩種方法緩解壓力或許比「躺平」更有用:
——掌控感。不要非等到自己認為的完美時間、掌握了所有技能,才開始行動,即使做得不夠好,但隨著事情的推進發展,你還可以及時改進。
——與合作夥伴一起應對。增強與他人互動、彼此相互支持幫助,比如生活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夥伴,一起騎行、跑步,或者參與救助流浪小動物、關注環保的公益組織等,在團體的合作互動中會找到自己的價值,得到夥伴的關注支持,這都有利於焦慮的緩解。
(心理咨詢師-何林蔚)
Emo:
適度自戀緩解負面情緒
emo 的全稱是 Emotional Hardcore ,意思是情緒上來了。一般主要指一些負面情緒,如悲傷/傷春悲秋、抑鬱、失望等,在深夜容易被激發。
「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當情緒變化時,往往伴隨著生理變化。適當的負面情緒能讓自己更好的向前走,但若過度emo,易讓人崩潰,若一直處於一個極度沮喪的狀態,只會讓自己陷入彷徨與懷疑。
建議:推薦三個負面情緒的解決方法:
——學會適度的自戀。有時適度的自戀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肯定,讓人幸福感爆棚,感到生活充實自在。因此在生活中要多尋找自己的優點,多肯定自我。
——用看書、跑步轉移負面情緒。當自己產生負面情緒時,可以進行思維阻斷訓練,如進行看書、跑步、聽音樂等行動來轉移注意力,從而達到阻斷負面情緒的效果。
——用「疑惑十字元」多角度思考。它是一個四象限坐標軸,橫軸的左端指「生活中的失敗」,右端指「生活中的成功」,縱軸的上端指「有很多缺點和錯誤」,底部指「沒有任何缺點和錯誤」。遇事時,可以全面通盤考慮,多角度、全面理解事實,適當量化各種因素,把它們放入坐標軸內,找到正向積極的一面。
(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郭田榮)
雞娃:
給自己和孩子多點「糖」
近年來,升學競爭十分激烈,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逼迫孩子大量補習,「努力拚搏」。這種近乎瘋狂的養育方式被調侃為是在「給孩子打雞血」,簡稱「雞娃」。
家長「雞娃」的原因主要是兩種,一是攀比心理,不少父母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會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攀比。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所以不必在意起跑線。教育的目的是充實自己,不是碾壓別人。眼界決定境界,如果心裡只有比較,眼裡只有競爭,那麼一輩子都會無法自拔。其次,對孩子要求過高其實是父母自己過度期待的內化與投射。不少家長潛意識里將孩子當成是自己的成績單,將個人價值與孩子聯系在一起,把孩子看作夢想的延續。
建議:多給自己和孩子加點「糖」。
——學會給自己「糖」。那些活得過度焦慮的媽媽往往最符合傳統意義上的「好媽媽」:自己的生活消費總是撿最便宜的,為孩子上輔導班卻一擲千金,在雞娃這件事上盡職盡責。要改變這種理念,學會做一個「懶媽媽」、快樂而非完美的媽媽。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媽媽都值得及時去滿足自己,買個花,喝杯奶茶,享有獨自的時光或者是學習課程等等。只有媽媽滋養了自己,才有力量和好心情帶給家人。
——多給孩子加點「糖」。每個孩子都有他的成長規律和節奏,孩子每天的生活需要有點「糖」。這個糖有可能是小夥伴一起玩耍時的喜悅,有可能是課外閱讀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有可能是爸爸媽媽一起做某件事情帶來的溫馨感。雖然這些不能獲得更高分數,但這種感受卻會落在孩子的心裡,滋養孩子一生。
(心理咨詢師-茗荷)
野性消費:
留意感官營銷等消費陷阱
野性消費是指不受約束的消費。
毋庸置疑,「買買買」是可帶來幸福感的,不論是沖動消費的一時快感,還是精打細算的勤儉持家,金錢無論是從物質還是精神層面,都充當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在消費時,不能盲目,避免陷入商家「圈套」。消費心理學認為,消費者在決策過程中並非是理性的,而是常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包含很多心理規律和現象,比如感官營銷:聲音、光線、氣味等都會影響購物行為;心理賬戶;人們會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從而做出不同的決策和行為等。
建議:消費之前盡量保持理性,以自己的真正需求為出發點,杜絕「買買買」成癮,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購物前做明確的購物清單,並嚴格執行。用幾天時間給自己想買的東西分類後,再決定是否要買:我想要但我不需要的;我可能需要的;我真的需要的。
——轉移注意力。 讓自己更忙一些,減少逛街和瀏覽購物平台的時間。
——養成記賬的習慣。經常統計最近的花費,並客觀分析其合理性。也可以找一個成熟、剋制力強的小夥伴時刻監督自己。
——改掉睡前購物的習慣。購物確實能緩解某時刻的焦慮情緒,但不建議在睡前保持亢奮的購物狀態,影響正常作息。因為不論是哪種情緒,睡前劇烈的腦力活動已經使大腦處於工作和興奮的狀態。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張海生)
來源/大眾衛生報
編輯/廖芸卿
審簽/喬虹
監制/席淑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