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資治通鑒和鏈圈資治通鑒
A. 資治通鑒重要了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資治通鑒》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在我們幾萬冊的史學典籍中,如果你要挑幾部最具代表性的,那必有《資治通鑒》。但一般讀者想把握其中的精義,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它篇幅巨大,從戰國三家分晉開始,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陳橋兵變,有1300多年歷史,共294卷篇幅。歷史學家在敘述歷史的過程中,往往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同一件事不同的歷史學家會有不同的表述,這就體現了他們的思想差異。對於《資治通鑒》這樣一部經典著作,如果只關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後的深層涵義,哪怕讀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了解這部書。
對於《資治通鑒》,以往大概有這么三種讀法。
第一種,訓蒙童的讀法。周一良先生小時候,他父親給他制定過一份日課,其中就有點讀《資治通鑒》的內容。這樣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一些私塾中。這樣讀《資治通鑒》,除了了解基本歷史,主要是通曉句讀。以前的書籍,一般沒有句讀,小孩兒閱讀的過程中,需要自己點斷。今天復旦有些單位訓練研究生,也還在用這種方法練習古文閱讀能力。這當然是《資治通鑒》最簡單的讀法。
第二種讀法,也是大部分普通讀者的讀法,就是通讀《資治通鑒》,藉以了解宋朝以前的歷史。我在學校和社會上講過很多次《資治通鑒》,每次都會激起一些聽眾的興趣。很多聽眾就會去買一套《資治通鑒》,但是一般讀一段時間就會找到我說,太難了,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繼續讀下去。讀古文的過程本身就很困難,一般讀者讀《資治通鑒》就是一頁頁往下翻,再一看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有二十冊,就著急,恨不得一下看掉半本。大家算一下,這樣讀,即便能堅持一天讀一卷,讀完294卷至少也得294天。但這樣閱讀的效果不會太好,人腦的記憶功能有限,吸收新知識過快就容易忘掉舊的,看掉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除非真有非常充裕的時間,把《資治通鑒》翻來覆去讀,否則很難通過這條途徑掌握中國古代歷史。而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反反復復地閱讀《資治通鑒》中某一段內容,顯然不太現實。所以我經常對學生講,如果想了解中國通史,讀《資治通鑒》並不合適,還是選擇錢穆的《國史大綱》比較好。讀《國史大綱》當然也不容易,但只要有點毅力,一個學期看完應沒問題。另外,程度高點的同學可以去看清代學者趙翼的《廿二史札記》。
而第三種讀法,就是通過讀《資治通鑒》來做研究。這是專家們的事情,和多數普通讀者沒太大關系。
我今天主要想談另一種《資治通鑒》的讀法,也是我給復旦非歷史專業本科生開設通識課程「《資治通鑒》導讀」的主題內容,是用一種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鑒》。
什麼叫思想史的讀法,思想史讀法的基本立足點在哪裡?《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我們今天給他一個歷史學家的頭銜,其實大家不要忘了,回到司馬光生活的那個時代,回到當時的場景中去,他最重要的身份不是歷史學家,而是政治家。司馬光可以說是宋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那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幾乎他都參與。如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既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而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領袖就是司馬光。司馬光並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司馬光就寫過很多文章,揭示、研究了北宋的社會危機,所以他本身也有改革主張。司馬光所反對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王安石變法的策略與具體內容,他認為王安石的方法行不通。反對失敗後,司馬光離開北宋首都開封,來到洛陽,一住就是十五年,而這十五年就是《資治通鑒》完成的重要時期。
從《資治通鑒》的編修受官方資助開始,到編修完成,前後十九年,大部分內容是司馬光洛陽定居時完成的。大家想想,一位關切時事、對時事有著深切觀察和思考的政治家,他在編修歷史的時候,難道就像一位普通歷史學教師這樣,僅僅是在講述歷史?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對《資治通鑒》研究越深,對司馬光了解越深刻,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雖然語言有些誇張,但基本立意是成立的,那就是,《資治通鑒》沒有一個字在講宋代,但每一個字都在講宋代。它對於歷史的解讀,對興衰成敗的總結,都是指向宋代的現實問題。司馬光在講自己編修《資治通鑒》的目的的時候,說「稽古以至治」,這句話的邏輯是,先去總結歷史經驗,然後找出治理國家的經驗和規律。我們知道,在編修之前,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思想家,所以當我們對《資治通鑒》進行認真的解讀,會發現,《資治通鑒》體現出來的東西,跟他講的這句話恰恰相反。為什麼是相反的?司馬光在編修前,頭腦中已經有一套治理國家的觀念。在這套觀念的引導下,司馬光再通過《資治通鑒》「稽古」。所以是他的政治觀念,決定了他如何稽古、如何敘述歷史,而不是通過稽古,另行總結一套政治觀念。
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資治通鑒》在劉備出場時,對這個歷史人物的描述。當《資治通鑒》講到某位重要歷史人物出場或退場時,都會用一些篇幅來描述這位人物的特點。《資治通鑒》說劉備的性格「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於色。」這些表述劉備深沉有大志的正面語言,顯然沿襲了《三國志》的文字。但《三國志》同時說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這些描寫劉備生性奢侈,甚至帶有些流氓性的語言,卻被《資治通鑒》刪除了。我們可以說,《資治通鑒》展現的劉備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歪曲的,不如《三國志》交代得全面。但《資治通鑒》為什麼要這么做?我們必須理解司馬光,以及那個時代儒者的基本思想。宋代的儒學思潮,逐漸形成了以道德涵養為一切基礎的價值觀,司馬光是代表人物之一。對於這些儒學家來說,甚至於皇權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礎也在於道德。那麼一個嗜酒好色之徒都能成大業,何以規勸以後的皇帝恪守道德律呢?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寫給皇帝看的教科書,對這個問題就有所考慮,因此刪去了劉備喜好聲色犬馬的文字,僅保留關於他有大志向的描寫。這就是典型的先有觀念,後有歷史。
而更復雜的一些政治話題,如改革問題、君臣關系問題、女人在政治中的作用問題等等,《資治通鑒》都有涉及,而這些話題的討論,看上去是在總結歷史,其實是有很深刻的現實指向。這就是我講的通過思想史的方法來讀《資治通鑒》,那這部書就是了解宋代思想狀況的一部史料,雖然它沒有講宋代。這才是它最本質的東西。
再舉個復雜些的例子。比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漢書里有全文,而《資治通鑒》中的就短了很多,那問題就來了,司馬光刪減的標准和依據是什麼?一旦我們重視這個問題,發現這些問題和宋代思想背景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我們知道,漢代儒學的基礎在於天人感應,皇帝的權力原則上是絕對的權力,所以能制約皇帝權力的途徑極少,效果也有限,所以也就更強調天人感應。皇帝是天子,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方面皇帝有天命,另一方面,皇帝的行為要符合上天的旨意。也就是說,皇帝不能亂來,一旦亂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災字的本義就是指天火,上天用災來警告皇帝的失德,如果皇帝不反省,那就是該革命的時候了。
我們今天講革命,是想到農民伯伯去攻打縣衙之類的,而古文中革命是說上天不再對皇帝有所眷顧了,認為你不是一個合格的代表他來行使權力的人。所以,革的是天命,要換一個代理者。這是漢代思想家的想法,《春秋》里對每次日食都有詳細記載,因為那是最嚴重的天譴,太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認為太陽不見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每次日食皇帝都要嚴肅對待、反省。一旦日食,大臣們就會紛紛給皇帝寫奏章,指責皇帝,理由五花八門,或說日食是因為皇帝造了某宮殿,或說因為皇帝輕信小人,不能說的話借這種機會全說出,皇帝是不能處罰任何人的,而是要努力反省改正。但到了宋代,這套不管用了。因為宋代科學知識積累了很多,歷法也很先進了,對天文現象有了很深的認識,有點知識的人都已經知道日食是有規律可循的自然現象。漢代的天人感應也不再是宋代政治哲學的基礎,這也是歷史學在宋代特別發達的原因,因為要找到另外一套途徑來說服皇帝不能胡作非為,光靠天譴是不行的,所以通過總結歷史經驗來告誡。後來人總結宋代的文化史,一般都非常重視理學。為什麼理學會成為宋代的文化標簽?用今天的話講(可能不太准確但仍然接近本質),宋代學者的理性思維要比前人們強得多,對於人性的認識,對於道德修養的要求,在宋代理學的系統中是擺在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上的。比如四書《大學》中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要正,先修身,就能成為他人的榜樣,達到齊家的目的,這項完成後才有可能治國平天下。
這套觀念成為宋代政治哲學的基礎,關鍵在於宋代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有了巨大的變化,和漢代人的觀念產生了巨大差別。天人感應在宋代也還講,宋代的皇帝挺不錯,非常配合學者們的這種講法。但儒家學者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政治哲學的基礎必須要有一個徹底的更新,也就是從天人的認識轉換到對人自身的認識,除了哲學之外,歷史學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所以對宋明理學的興起,我不太同意一種看法,就是強調其興起和佛學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佛學的邏輯系統嚴密,思想很深刻,哲學上的認識又是儒學比不上的,所以儒學家很有危機感,儒學中也借用了很多佛學的概念等等。我認為宋明理學更多是政治變化、人們認識變化的一個結果,而不僅僅是佛學的影響。
了解了這樣的思想背景,再來看《資治通鑒》如何處理漢儒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漢書》里的《天人三策》,開篇就講天人感應,非常能代表漢代儒學的特點,而司馬光偏偏將這段給刪掉了,《資治通鑒》中的《天人三策》,開篇立意已經和董仲舒的相去甚遠。但妙就妙在《資治通鑒》中《天人三策》的開篇文字,也是《漢書》中《天人三策》原文就有的,司馬光刪掉了「天人」,留下並突出了「仁義」和「教化」,重點完全不一樣。仔細對比《漢書》和《資治通鑒》中的兩份《天人三策》,很容易發現,主題由原先的「天人關系」轉變成為禮樂教化。而教化是道德養成最重要的路徑之一。從中也可以看出,《資治通鑒》對於漢代文獻的刪減、保存,和宋代的思想背景有很緊密的聯系。司馬光按照自己的理念來編輯傳統文獻,決定什麼樣的文字能夠進入《資治通鑒》,什麼樣的文字不能進入。所謂「稽古以至治」,其實是司馬光以自己的觀念來剪裁歷史。
在《資治通鑒》的第291卷裡面,講到五代時候大名鼎鼎的馮道。在馮道去世的這則消息下面,司馬光引用了歐陽修對馮道的批評。司馬光和歐陽修之間有齟齬,所以《資治通鑒》很少引用歐陽修的文字,但在這里卻全文引用了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里對馮道的評論,說明馮道這個人很值得說。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五十四年換了五個朝代,十四位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而馮道卻是個例外,做過多任皇帝的宰相。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晉、漢、周)十帝(唐庄宗、明宗、閔帝、末帝,晉高祖、出帝,漢高祖、隱帝,周太祖、世宗),從唐明宗到周世宗九位皇帝都用他做宰相。在當時紛亂的政治背景下,無疑是個成功的人物,甚至有人送他「政壇不倒翁」的雅號。不僅五代至宋初對他的評價很高,馮道對自己這一生也顯然比較滿意。但到北宋中葉,對馮道的評價完全顛覆了。以歐陽修和司馬光為代表,對馮道歷仕各姓君主,毫無「節操」的行為,給予大張撻伐。
馮道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如何理解馮道現象?先講幾則馮道的故事。契丹滅晉時,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馮道應召到達,耶律德光問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說:「現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契丹的殘暴舉措,保全了百姓。再就是馮道死時沒有存款,他的錢都用到那裡去了?馮道是河北河間人,他的家鄉是漢族和契丹沖突最劇烈的地方,經常有百姓被擄走當奴隸。他的錢大部分用來贖人和安置。關於馮道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他自稱「忠於國,孝於家」,這在五代時是沒有人反對的,但到了宋朝,很多人開始反對他,認為他沒有臉自稱「忠」,所以五代和宋朝對他的看法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為什麼呢?很重要的原因是五代和宋朝對「國」的看法不同。五代時,戰亂頻繁,真正掌握政治核心的都是軍閥,而像馮道這樣的文人是游離於政治核心之外的,他所認為的「國」主要是指這個國家的老百姓,只要對得起老百姓,在軍閥的「虎狼叢中可立身」,皇帝的輪換他不想左右,也沒有能力左右。到了宋朝情況變了,當然宋儒也很看重老百姓,但是,宋代的政治結構和五代不同,為了解決政權更迭頻繁,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宋代皇帝採取了一系列舉措,非常著名的,就是「杯酒釋兵權」。當然不可能僅靠一杯酒就釋兵權,背後還有一系列的努力。宋代能夠長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人政治、官僚政治代替了軍閥政治,使得政治結構趨於穩定。而歐陽修和司馬光這樣的文人和皇帝的關系,和馮道與皇帝的關系就不一樣了,馮道和皇帝不是共生體,不屬於同一個利益集團,雖然很多皇帝要藉助於馮道的聲望,但馮道並沒有處於那個利益核心圈裡面。歐陽修說五代時殉節的都是武將,以此貶低馮道,也說明歐陽修對於那個時代的認識比較膚淺。因為在軍閥政治系統里,皇帝都是靠武夫上位,失敗的一方即使不殉節,也活不了。但文人是游離於政權交替核心之外的,所以,殉節的沒有文人。但宋代是文人統治的社會,皇帝通過文人和官僚管理國家,文人處於政治核心,在司馬光和歐陽修們看來,忠於國和忠於君是一體的,在這種思想背景下才會反對馮道。
《資治通鑒》的史料價值,分布在顯性和隱性兩個層面。顯性層面,就是文字本身。思想史的讀法,就是要鉤沉它隱性層面的史料價值。這部書不直接講宋朝,但卻經常指涉宋朝現實。比如,在第211卷有如下記載:突厥領袖默啜自武則天時就經常騷擾邊境,但後來被部下所殺,那位部下拿著默啜的首級找到唐朝軍官郝靈荃來換賞錢。郝靈荃將首級交給朝廷後天天盼著朝廷的嘉獎,但當時宰相宋璟認為,如果郝靈荃得了豐厚的獎賞,就會導致很多邊將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故意挑起邊境戰事,以殺死少數民族領袖的方式來邀功。類似的案例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於是拖了一年之久,才給了郝靈荃非常有限的獎賞。郝靈荃失望慟哭而死。
這段文字後來有很多學者研究,比如胡三省。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他認為司馬光的敘述錯了。胡三省說郝靈荃本來就沒有什麼功,只不過因人成事,撿了個便宜,所以拖延、壓低對他的獎賞,並不意味著宋璟有那麼長遠和深刻的邊境問題考慮,宋璟的決定只不過是因為郝靈荃功太小,沒什麼太復雜的想法。其實至於郝靈荃如何獲得默啜的首級,司馬光有詳細的記述,他完全知道郝靈荃沒啥功勞,胡三省的批駁沒啥道理,因為他是用司馬光顯然知道的事實來反駁司馬光。但司馬光為什麼還要這么敘述宋璟的想法?這是因為當時宋朝正在積極准備開拓邊境,司馬光認為發動戰爭機器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事實上,北宋也的確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司馬光這么說宋璟顯然是為了反對新政,勸說宋神宗。
因此,《資治通鑒》裡面很多看似講不通的地方,其實有它的深意。如果我們拋開思想史的眼光,就會一頭霧水,即使讀得很熟,也會發現很多漏洞和不能明白的地方。後人還有專門修訂《資治通鑒》的錯誤的。但是,如果你用今天我所講的這種方法來讀它,就會發現,很多表象上的「錯誤」其實背後有它的思想背景,是經過司馬光深思熟慮的。我們以為司馬光錯了,錯的其實是我們。要讀懂《資治通鑒》,思想史的方法是必須的。一定要先知道司馬光是一個思想非常深刻的政治家,然後再來考慮他的作品,而不能僅僅將《資治通鑒》當成一部簡單的歷史著作來閱讀。
最後談談我為什麼要開這樣一門通識課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樣一門課對於非歷史專業的本科生來說,是不是太難了。在課堂上,把復雜的問題通俗化,講得大家都能聽懂,需要一些技巧,不在這里討論。我想說的是,在通識教育中開設經典導讀課的目的和意義,究竟在哪裡?是傳授具體的知識嗎?是要讓學生記住你所講的嗎?多數學生在進入工作領域後,根本沒有機會再接觸這些具體的知識點,記住了也沒太大用處。真正能讓他們受益終身的,是教會他們讀書的方法,培養他們思考的習慣,這將在無形中提高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思想史的方法解讀《資治通鑒》,說白了,就是要告訴他們看問題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學會透析文字背後的內容。這看起來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真正做起來並不容易。解剖《資治通鑒》,是一個示範過程。學生上這門課,是接受一次這樣的訓練。最終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學會用這種方法解決更多、更現實的問題。
B. 資治通鑒四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
「資」是幫助的意思,
「治」是治理的意思,
「通」是從古到今,
「鑒」是指鏡子,含有警戒和教訓的意思
資治通鑒: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
C. 關於《資治通鑒》和一些問題
一樓的兄弟說得很對,讀書的目的確不是如此。為了你好計,我建議你先讀四書五經,如果讀不懂,四書是必須讀的。不讀四書,不以為文化人。先學好正道之後,再來學奇道。不然後走火入魔的。
另外,通鑒通讀一遍也不容易。如果你能堅持,你肯定有所收獲。如果讀通鑒四遍以上的話,二十四史可以讀些,最好讀前四史。其他的不讀亦可。
你真的讀完這么多書後,餘下的問題你自己就能回答了。
你現有的四本書中《厚黑學》不可讀,《鬼穀子》讀不懂,《反經》和《孫子兵法》值得深讀,但我建議你先讀完四書之後再說。
就好比練武功,最好先練內功,再練刀劍。四書五經就好比九陽神功,以此打底,再學他功,自然天下無敵。
D. 資治通鑒 VS 資證通鑒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我國最大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http://ke..com/view/27696.htm
資政通鑒(全五冊)
京內外數家大學、研究院的幾十名專家學者,費時數年,從卷帙浩繁的古代經典文獻中博選精詮出1500餘篇有關治國之道與為官之道的文獻,認真點校,精心注譯,編成《資政通鑒》一書,全書共分修身,齊家、力學、治政、通變、任賢,親民、廉潔、謀斷,馭眾十卷,各卷又根據內容為分若干篇,披覽全書,各種修身要訣、從政理念、治國方略,無不畢集。雖源於傳統典籍,但以現代觀念加以編輯,仍能給人精新之感。許多篇目的確耐人尋味,發人深思,予人啟迪,我相信,此書的出版,對於目前深入貫徹中共十六大精神,加強幹部伍建設,提高廣大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修養必將發揮有益的作用。
E. 《資治通鑒》是什麼意思其中「資」字怎麼解析「通」又做何解
"資治通鑒"是「給所有治理國家社會的人做借鑒」的意思,其中"資"字是「供給」的意思,"通"是「全」的意思。
F. 資治通鑒和續資治通鑒有什麼區別
續資治通鑒編作者畢沅,清朝人,以宋、遼、金、元四朝正史為經,以徐乾學《資治通鑒後編》為基礎,參以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葉隆禮《契丹國志》及各家說部、文集約百數十種,記述詳明,文字簡要,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成書二百二十卷,展示了宋、遼、金、元四朝興衰治亂的歷史,其中北宋部分較為精確,元代部分較為簡略。
續資治通鑒長篇:作者李燾仿司馬光著《資治通鑒》體例﹐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記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續資治通鑒長編》。
簡單來說,續資治通鑒所記歷史長,從宋到元都有,記述比較簡要,續資治通鑒長篇只記載了北宋一朝,但篇幅很長,記載非常詳細。
G. 「資治通鑒」四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
「資」是幫助的意思。
「治」是治理的意思。
「通」是從古到今。
「鑒」是指鏡子,含有警戒和教訓的意思。
「資治通鑒」: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
「資治通鑒」,讀音:【zī zhì tōng jiàn】
造句:
1、《漢紀》、《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等;與二十五史相為表裡的紀載典章制度文獻的史書,則有《通志》、《通典》、《文獻通考》等通常稱為「十通」。
2、司馬光《資治通鑒》書影「吐哺握發」:《史記·魯周公世家》載,「然吾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H. 資治通鑒和續資治通鑒,這兩本有什麼區別嗎
《資治通鑒》和《續資治通鑒》這兩本書,在作者、內容、特點等方面都有不同。
1、作者不同。《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十九年完成。《續資治通鑒》的編者是清代的畢沅,乾隆二十五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湖廣總督。
2、內容不同。《資治通鑒》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續資治通鑒》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即起於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共411年,是一部較完備的宋遼金元編年史。
3、特色不同。《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續資治通鑒》全書史料完備,並仿《資治通鑒》體例,以徐亁學《資治通鑒後編》為基礎,並從宋、遼、金、元四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一百多種書中取材,其中北宋部分較精,元代部分較為簡略。
總之,這是兩部不同時代的作者、記載不同時期歷史的書籍。
I. 什麼是資治通鑒為什麼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J. 《資治通鑒》的體裁特點和價值所在
題材特點;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以年代為中心。
價值所在
歷史價值
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紀傳體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助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資治通鑒》是一部集體編寫的歷史巨著,主編是司馬光,協修是劉恕、劉攽和范祖禹,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原欲定名為《通志》,神宗即位後,把《通志》改名為《資治通鑒》,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分為294卷,共計300多萬字;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編成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時間。司馬光是為了鞏固當時的封建政權,才編寫《資治通鑒》,這就決定了此書的內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歷史上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為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資治通鑒》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譴責,以為後世君主的鑒戒。《資治通鑒》還有許多很有價值的關於軍事、經濟、文化、學術思想、史學等方面的歷史記載。《資治通鑒》所搜集的材料十分豐富,據估計,《資治通鑒》所引之書多達300多種。《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極為重要的編年史,不僅為封建統治階級提供了統治經驗,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全書體例嚴謹,前後脈絡分明,語言文字也極為簡練。這些對後世史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