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資本進去幣圈
① 德國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是在什麼時候
不同教科書有不同的說法。通說一般為,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較歐洲大陸各國較慢,主要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開始受到法國資本主義的沖擊,在1806年德意志帝國覆滅時,拿破崙將資本主義思想傳入德國,隨後是魏瑪共和國發展了德國資本主義性質的國家制度,隨後是1848年的德國資本主義革命,可謂是全方位地發展了資本主義制度,而1871年的德意志統一是結果,歸結於王朝戰爭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其實要說開端,歐洲范圍上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但對於德國影響很小,手工業不發達的德國當時還很封建。此後18世紀初的歐洲的啟蒙運動對德國各界影響甚大。
如果問那一年確立了制度,我認為是1812年。那年建立了魏瑪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應該是封建帝國覆滅後的第一個。
② 德國奧鑫集團在全球七個國家開始了虛擬貨幣的推廣,請問在我國合法嗎
虛擬貨幣在我國是合法存在的,虛擬貨幣是虛擬財產的一種形式,在我國是受到法律的保護的,屬於民法的范疇。比特幣、瑞泰幣、萊特幣都算是虛擬貨幣。
但是,德國奧鑫集團在主流幣圈是不存在,其推廣的是哪一種數字貨幣也是不清楚的。有一些直銷團隊總是喜歡這樣進行虛假的宣傳。
③ 在20世紀初期,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如何
德國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它的工業產量在1910年即已超過英法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而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它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870年的13.2%上升到1913年的15.7%;同期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從9.7%上升到12.6%,僅次於英國,也居世界第二位。
④ 德國近代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
(1)17世紀三十年戰爭後,德意志各邦工商業逐漸興起。
(2)18世紀中,隨著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德國也有了一些資本主義的作坊的出現,部分開明君主進行了資本主義方面的改革。這其中,以普魯士的腓特烈大王及其祖宗三代,以及奧地利的瑪麗婭特蕾莎女大公及其兒子的改革影響力最大。
(3)19世紀初,德意志被拿破崙征服,在法軍的鐵蹄下,封建勢力被掃盪大半。此後普魯士的施泰因-哈登堡改革部分程度削弱了封建主義。待拿破崙被打敗,法軍撤退之後,普魯士等地的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發現。
(4)拿破崙敗退後,普魯士開始推行德意志關稅同盟,消除經濟上的封建割據。到19世紀中期,這個同盟幾乎已經包括奧地利之外的所有邦國。
(5)最後,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掌權後,在國內協調貴族和資本家矛盾,繼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對外通過三場戰爭,統一了奧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各邦,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⑤ 德國是通過什麼方式走上資本主義的
簡明扼要:
德意志首相俾斯麥以王朝戰爭,通過普魯士統一德國,國家統一,國內市場形成,欲發展經濟,必要採取先進生產關系,資本主義首當其沖,但普魯士軍國主義封建傳統,絕不會改革國家政體,故而採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將資本主義因素加於封建體制中,即開明專制,因為當時資本主義興起,封建主義被認為是阻礙發展的一大障礙,為維護統治,統治者故而進行改革,但為什麼不進行革命直接摧毀封建制度,究其原因在於:諸如德國,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低。
⑥ 真正在幣圈賺錢的是哪類人
我們來幣圈投資數字貨幣都是為了賺錢,且多數人都想體面的賺錢。坑蒙拐騙、揮舞鐮刀的賺錢法不在今日的討論范圍。我們討論的是靠買幣賺到大錢的人。
通過我的觀察,大概有兩類。如有偏頗,望補充指正。
1、靠修為
2、靠紀律
我理解的有修為的人應具備以下的特質:
其實這個挺難的,我之前說過,我們從小在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下長大,獨立思考的覺醒延緩了很久。而對真相的探究正是源於獨立思考。多數人只是聽從媒體,跟隨大眾輿論,浮萍一樣,隨風飄搖。如果碰巧你信任的某個人再把你帶偏了,那就只能在謊言和錯誤中待得更久了。
到底有多少人看清了比特幣的真相?它真正牛逼的是技術,還是背後的經濟學?
強烈建議大家看一下【央視紀錄片】《美元貶值之謎》,鏈接點我。
這里有幾個值得關注的真相:
1、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建立之後,美元和黃金掛鉤,確立了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美元和黃金脫鉤,美國不再向任何國家兌換黃金。 從此各國貨幣成為了無兌現紙幣。僅靠政府背書。
美國從此可以隨意印鈔,購買全世界的東西。長期貿易逆差。各國的美元儲備又被拿出來購買美國國債借給美國,其他購買美國國債的還有養老金賬戶,甚至個人等。美國可以繼續靠發行國債抵押給美聯儲印鈔,拿新貸款去還舊債和應付政府開支,每次都要借更多的錢去償債。如此循環,美國政府將永遠還不清它欠美聯儲的債。因此,投資美國國債就是一個龐氏騙局。
世界各國把來之不易的財富慢慢投入到這個規模空前的旁氏騙局中。各國在為美國無限印鈔的後果買單,集體陷進一個漩渦。印鈔導致進一步通脹。錢多了不是因為經濟發展支撐的,而是直接印出來的。。
如果各國不再購買美國國債,美國的金融體系將崩塌。而美國之前對各國欠下的債務也將無力償還。簡直就是一個黑洞。。。
可是民眾並沒有看清真相,民眾要求的只是提高 社會 福利,醫療福利,這就要求增加政府支出,那政府只有繼續發行國債,印鈔。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民眾無法明白,貨幣政策、金融體系才是始作俑者。
我相信美國政府心裡也很清楚,只是誰會願意讓這個崩塌的時刻發生在自己的任期內呢?那就只能繼續下去,採用緩兵之計,哪怕自欺欺人也好,直到有一天拿紙都糊不住了為止。。
2、這是一場長達近半個世紀的不兌現紙幣的實驗的失敗,及帶來的痛苦。 人們似乎忘記了正是美元與黃金脫鉤導致了這一切。當然,不僅僅限於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許只是龐氏騙局崩塌的前奏。
就在兩天前,6月5號,美國拒絕了德國和俄羅斯從紐約運回本國黃金的請求。他們嚴重懷疑是不是美國已經將他們的黃金挪作他用了。美國身負22萬億美元債務,挪用黃金完全有可能。
聽起來有些讓人膽顫心驚,但真相即如此。崩塌當然不是明天的事兒,但很可能就發生在未來的某一天。有什麼辦法提前做准備,保護自己的資產?
3、買比特幣還是買黃金?
好好想想吧。如果有一天貨幣金融體系崩塌,一切要推倒重建,什麼樣的貨幣體系最具參照性?未可知。
你不可能拿著金條去買東西,當然依照目前比特幣的支付速度,也不太可能靠支付BTC去買,不過配套技術或許能幫比特幣實現,比如閃電等。一切交給未來。
有信仰是建立在看到了真相基礎上的,這里說的信仰不是宗教或迷信式的信仰。當然標的不一定僅僅指比特幣,就像幣圈很多人認為公鏈、跨鏈才是區塊鏈的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基於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信仰。
只有信仰才能讓人長期持有一個值得的幣種。有人說上一輪牛市讓比特幣徹底走進了主流的視野,而下一個牛市的任務就是把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帶進場。如此說來,有信仰拿住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更大的牛市。
推薦一篇老韭菜的文章:我為什麼沒有在比特幣上發財。文章的觀點是,你進場早,你成本低,你懂技術,甚至你就是代碼貢獻者本人,你也未必拿得住,未必能賺到比特幣的錢。什麼樣的人賺到了呢?
有信仰的:
比如李老師,他知道這東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那就耐著性子和時間做朋友,靠其他事情賺錢。賺了錢買成幣。
比如九神,那真是我見過的死屯比特幣者。他也一直在其他領域賺錢,賺了錢好屯幣。
比如一些企業家,買比特幣只是一種配置,像丁磊。不差錢的人,又相信這個東西,哪怕是做一場實驗。
最後發現,都是有信仰,又不靠它賺錢生活的人,賺到了大錢。
所以我們說,閑錢投資,就是要能拿得住。
這個不多說了,一個合格的投資者,第一條就是為自己的投資負責。為自己的決定買單。虧錢了就怨天尤人當巨嬰的都賺不到錢。一個自由市場,從沒有人拿刀架你脖子上讓你買幣的。事前不幻想,事後不抱怨。世界沒有後悔葯,投資市場亘古至今皆如此!
有修為的人畢竟是少數,就是修也需要時間啊。有時候機會不等人,怎麼辦?
那就只能靠紀律。當然紀律約束的前提也是要認知在線的。否則,分分鍾甩出局。修為不到,紀律來幫忙。
我們經常說:
只要認同以上的三句話,那就大可以守紀律。
守紀律最難的就是看到別人的幣都漲了,自己的幣不動,還跌了。看到別人歡呼雀躍,切換不同舞台,自己卻獨守一枝花。
實在手癢,拿出一成的閑錢去玩買情緒,賣事實。寫好自己操作的原因,止盈止損的計劃,權當練手了。也沒什麼不好。只要別傷筋動骨,心裡有數就行。
所以,和時間做朋友,短期看別人得意,長期,別人看你笑到最後。
#歐易OKEx# #數字貨幣# #比特幣[超話]#
⑦ 德國如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德國的主體是當年的普魯士,「普魯士道路」就是指普魯士的資本主義歷程。即農業資本主義。自1807年始,頒布法令(似乎是《十月敕令》),宣布農奴自由,1811年《調整敕令》,宣布農奴可以贖買土地,成為小農。而大批的容克地主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資本的原始累積。
這樣,既解決了勞動力,又解決了資金問題。
而軍國主義主要是他(普魯士)的尚武傳統,且德國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統一的,自然尚武。俾斯麥(鄙人偶像)的鐵與血政策的提出也可謂順理成章。而在一戰前,德國是整軍備戰。一戰後,被過度盤剝的德意志人便渴望復仇,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武力。於是在希特勒的鼓吹下,德國走上了軍國主義的不歸路。
至於聯系,德國資本主義道路的最大獲益者容克地主,恰恰也是尚武傳統的繼承者,也是他們選擇了希特勒。
⑧ 德國是通過什麼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德意志是通過王朝戰爭來走向資本主義的。 簡單的說,即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在普魯士王國「鐵血宰相」禆斯麥領導下進行王朝戰爭,最終統一德國,並通過<<聯邦憲法>>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1848 年歐洲革命失敗後,德意志各邦君主加強了政治上的反動統治。但
是,封建統治階級已經不能完全恢復革命前的舊秩序。除奧地利恢復了君主
專制外,多數邦國保存了革命時期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允許資產階級有某
些政治自由和參加議會的權利。
1850 年5 月,普魯士國王頒布了「欽定憲法」,確定了國會制度。國會
分上下兩院,貴族院由國王任命的顯貴組成,眾議院根據財產資格按三級選
舉制產生,這就保證了容克(貴族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絕對優勢。
國會有表決法案和批准預算的權力,但國王掌握行政、軍事大權,並且擁有
對國會立法的否決權。內閣大臣不對國會負責,而對國王負責。普魯士逐漸
由封建君主制轉變為容克資產階級君主制。
19 世紀50 年代後,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從1850 年
到1870 年,其工業總產值增長一倍多,重工業部門的產量每10 年就翻一番,
如煤的產量由1850 年的700 萬噸增至1870 年的3400 萬噸,而鐵則由20 萬
噸猛增至140 萬噸。此外機器製造業、鐵路建築等也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在
工業與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帶動下,使商業和信貸事業也日益發展壯大。同一
時期內,農業中的資本主義關系亦有大量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地主經濟向資
本主義經濟轉化而實現的,而容克地主也逐步地資產階級化了。
伴隨德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消除其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封建
割據狀態的要求更加強烈了,統一問題再次被提到日程上來。當時德國存在
著解決民族統一任務的兩種可能性,也就是存在兩條道路。一條是由馬克思、
恩格斯提出的,在無產階級領導下,人民群眾用革命手段消滅封建地主階級
經濟政治勢力,掃除封建割據,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這是一條符
合德國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道路。另一條是由普魯士或奧地利領導的,通過
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統一德國的道路。
德國資產階級雖然渴望統一,但他們不敢發動革命來完成這一歷史任
務,他們害怕無產階級捲入革命會造成對自己的更大威脅,而是指望能和平
地不流血地達到目的。
普魯士和北部的資產階級主張由普魯士領導,排除奧地利,建立統一的
德意志帝國。他們結成所謂「民族聯盟」,鼓吹「小德意志道路」。而奧地
利和南部諸邦主張由奧地利領導,建立包括奧地利在內的統一的君主國。
19 世紀50—60 年代,是德國兩條統一道路激烈斗爭的時間,究竟哪條
道路取得勝利,主要取決於當時德國階級力量的對比。
50 年代末,由於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推
動,德國資產階級民族運動出現新高漲。普魯士為了在普、奧爭霸中取得軍
事上的優勢,並把日益壯大的民主運動鎮壓下去,1860 年政府向議會提出軍隊改革方案。擴充軍隊,增加軍費。1861 年,資產階級成立進步黨,提出召
開全德議會實現統一的要求。在新選出的議會中,進步黨占據多數,再次否
決了軍事預算。為了打擊資產階級,1862 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政府
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麥是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化的容克(貴族地主)。1815 年出生於勃
蘭登堡阿爾特馬克的雪思豪森庄園祖宅、一個世代容克的家族。2 歲時隨家
遷往波美拉尼亞的克尼帕霍夫的庄園。就其財富及社會地位而言,俾斯麥家
族並非第一流的,但是他身上卻深深地打下了容克的專橫、暴戾作風的烙印。
在大學期間,他受到了資產階級的教育和影響。在1839 年他放棄了候補
文官之職,而回鄉經營農業庄園。俾斯麥改變了以往的經營方式,在庄園上
實行深耕、改進農具、作物輪種,僱用長工進行耕作,但整個庄園是資本主
義性質的。它的產品越出本地范圍,而同國外市場聯系成一體,捲入了價值
經濟大旋渦中去。因此,等到了19 世紀50 年代初,俾斯麥就了解到資本主
義經濟發展的利益和意義,了解到如果不改變其經營方式,則容克階級就會
完全破產而為歷史的發展所拋棄。
經濟地位上的轉變,也決定了俾斯麥政治立場上的轉變。在整個19 世紀
40 年代,俾斯麥是一個頑固的保守派。1847 年他是普魯士聯合邦會議員,其
政治行為、觀點都是竭力維持容克階級利益的。1848 年大革命期間,在普魯
士議會中,俾斯麥公開聲稱:「我是一個容克,我一定要壓倒革命!」他曾
向國王建議用武力鎮壓革命。其政治主張是親俄、親奧、親法;即那些一貫
保證德國分裂割據的勢力。1851 年以後,俾斯麥政治態度出現了明顯的轉
變。俾斯麥認為:1848 年革命雖然失敗了,但那隻不過是延期而已,德國統
一趨勢是無法阻止的。
建立普魯士領導下的統一德國是俾斯麥的堅定不移的信念。為此,他從
一個親奧派轉變為一個激烈地反奧派,因為只有奧地利是普魯士爭取德國統
一領導權的主要對手和障礙。而俾斯麥在1859 年任駐俄公使、1861 年改任
駐法大使期間,充分認識到沙俄與法國統治者的意願與圖謀:一個統一的德
國強鄰會不利於它們的,因而作為德國的東西鄰,它們都不會坐視德國的統
一,而會採取手段來阻止這一進程。通過這些,俾斯麥認為,普魯士要統一
德國,必須訴諸於武力。因而,他是支持威廉的。
1858 年秋,普魯士威廉親王以攝政名義,取代其神經錯亂的哥哥——腓
特烈·威廉四世,取得統治國家的權力。
1860 年威廉攝政王為在爭奪德意志霸權的斗爭中取得軍事優勢,並加強
對內的實力地位,而授權陸軍大臣羅恩將軍著手進行軍事改革。羅恩將軍要
求增加軍費,改兩年服役制為三年服役制。就此問題,威廉與議會產生了矛
盾。更由此而引起了長達4 年之久的「憲法糾紛」。
俾斯麥擔任首相後立即推行「鐵血政策」。他在議會上公開宣布:「德
意志看得起普魯士,不是它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實力⋯⋯當前各種重大問
題的解決,不是靠演說和大多數人的決議⋯⋯而是靠鐵和血。」他不顧議會
反對,實行軍事改革,擴軍備戰。他看透了資產階級懼怕人民群眾、色厲內
茬的致命弱點,當議會要求罷免俾斯麥時,他回答說:「我們這里不是英國,
我們這些大臣是國王的奴僕,而不是你們的奴僕。」「鐵血演說」傳出後,
朝野為之震驚,怯懦的威廉一世也為之害怕,但俾斯麥很快就以軍官的榮譽
取信於威廉一世並獲得了成功,威廉一世放棄了原先的解除俾斯麥職務的任何想法,俾斯麥便肆無忌憚地放手大幹起來。為了實現在普魯士的領導下而
統一德國,俾斯麥積極地展開外交活動。
1863 年8 月2 日,威廉一世在加斯泰國會見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
時,約瑟夫向其發出邀請,參加一次由他主持的在法蘭克福召開的「王侯會
議」,並將主要討論由奧地利提出的改革德意志聯邦的計劃。威廉猶豫不決,
而俾斯麥則認識到一旦奧地利和南德各邦的選票加在一起,必然會使普魯士
在議會中喪失德意志政治中的領導權,因而堅決反對,因為「王侯會議」若
無普魯士參加,是不可能通過一個改革德意志聯邦的計劃的。在俾斯麥的堅
持下,威廉一世終於沒有參加這個有30 位王侯參加的「王侯會議」,而事實
證明這是正確的。
當時的國際環境對普魯士十分有利:克里木戰爭以後,俄、奧關系惡化;
自1859 年法、意聯合對奧戰爭後,法、奧矛盾日益加深;而英、法自克里木
戰爭後,在近東也開始了摩擦⋯⋯此時的歐洲諸強,由於處於克里米亞戰爭
結束的局面,英、法、俄不能聯合行動,而奧地利在歐洲也基本孤立,於是
俾斯麥利用此大好時機,發揮其外交才能,縱橫捭闔。他對奧地利採取恫嚇
與利誘相結合之政策;對俄國則盡力保持其「友好中立」;竭力延緩法國對
普魯士的打擊;並盡可能保持與英國的靠攏。從而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
了德意志。
19 世紀60 年代,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條件已日趨成熟。這時普魯士的經
濟發展在德意志各邦中已佔據首位,1853 年關稅同盟恢復後,小德意志地區
經濟已同普魯士「一體化」。經濟上的優勢為它政治上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1864 年,俾斯麥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在丹麥和易北河之間有丹麥王國
佔領的兩個公國:什列施維希和霍爾斯坦。霍爾斯坦的居民基本上是日耳曼
人,1815 年加入了德意志邦聯。什列施維希南部是日耳曼人,北部是丹麥人。
丹麥的民族主義者企圖吞並這兩個公國。1863 年末,丹麥新國王頒布新憲
法,把兩個公國的政治制度與丹麥統一。這就引起德國民族主義者的抗議,
俾斯麥以此為借口,於1864 年2 月挑起了對丹麥的戰爭。為了免除後顧之憂,
他把奧地利也拉入戰爭。普奧聯軍迅速擊敗丹麥主力,10 月簽訂和約,丹麥
被迫放棄兩個公國,由普魯士、奧地利佔領和管理。
1866 年,俾斯麥發動了對奧戰爭。對丹麥戰爭結束後,普、奧矛盾激化。
俾斯麥認為:「如果奧國不在戰場上遭受失敗,它不會允許普魯士成為統一
德意志的主宰。」為了准備對奧戰爭,俾斯麥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4 月,
普魯士政府和義大利締結了同盟條約,又取得法、俄兩國不幹涉德意志內部
事務的保證。6 月17 日,普魯士出兵霍爾斯坦,挑起對奧戰爭。同日,奧地
利發布宣戰書,第二天,普魯士對奧宣戰,普奧戰爭爆發了。
戰爭一開始普魯士軍隊就佔領了薩克林與黑森選侯國,6 月29 日就迫使
漢諾威投降了。尚在6 月24 日普、奧開戰前,普魯士就控制了大部分的北德
意志邦國。
由於義大利的進攻,奧地利被迫兩線作戰。在南線的義大利戰場,意軍
無論是海上還是陸上都被擊敗了。但在北方的主戰場、波希米亞戰場,奧地
利人遭到了沉重失敗。1866 年7 月3 日,在捷克境內的薩多瓦戰役中,雙方
投入了50 多萬軍隊,舉行了一場歐洲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決戰。由於普魯士
成功地進行了軍事改革,而使軍隊得以精良武器裝備,如撞針發射槍、裝有
來復線的大炮等,而奧地利則顯得落後了若干;尤其是毛奇英勇果斷的指揮,加上普軍由於認為是為德意志的統一而戰,士氣更為高昂;此外,普軍的鐵
路快速調動,電報統一指揮都發揮了作用。此一役,奧軍損失慘重,死傷、
被俘約有4 萬之眾。
7 月14 日,普軍逼近奧國首都維也納,奧軍被迫請求法國調解。8 月23
日普、奧在布拉格簽訂和約,規定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承認普魯士在萊
茵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聯邦,什列施維希、霍爾斯坦以及協助奧軍作戰的漢
諾威、黑森、拿騷和法蘭克福市劃歸普魯士。
對外戰爭的勝利鞏固了普魯士在德國的統治地位。
1867 年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成立了。普王威廉一世為元首和武
裝力量最高統帥,而俾斯麥則任聯邦首相。並且把原來一直與奧地利關系不
錯的南德四邦——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黑森—達姆斯塔特與德意志聯
邦締結關稅、貿易協定,其武裝力量則由普魯士參謀本部監督。
俾斯麥通過同奧地利的戰爭,把奧地利完全從德意志聯邦中排斥出去,
完成了「爭霸德意志的斗爭」。對於普奧戰爭,毛奇在多年後寫道:「1866
年的戰爭,並非因為普魯士的生存受到威脅而開始的,這是一場政府早就預
見到了的戰爭。這場戰爭不是為了爭奪領土,而是為了爭奪想像中的利益,
為了爭奪權力。」
普奧戰爭後,南德四邦(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黑森—達姆斯塔特)
由於法國的阻撓,沒有參加北德意志聯邦。因此,對法戰爭就成為實現德國
統一的最後步驟。法國拿破崙三世為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稱霸歐洲,極力
反對德國的統一,並准備發動對普魯士的戰爭,而俾斯麥則企圖通過對法戰
爭最後完成德國的統一,並奪取法國礦產區阿爾薩斯和洛林。
1870 年7 月19 日,拿破崙三世和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
挑起了普法戰爭。9 月1 日至2 日,法軍在色當戰役中慘敗,拿破崙三世率
10 萬大軍向德軍投降,戰爭以法軍失敗而告終。
1870 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1871 年1 月1 日,在法國的凡爾賽宮,普魯士國王登上了德意志帝國皇
帝的寶座。4 月,新選出的帝國議會批准了德意志帝國憲法。根據這一憲法,
德意志帝國由22 個自主的君主國、3 個自由市和1 個直轄區組成,最後完成
了德國的統一。
德意志統一的完成是歷史的一個進步。它結束了德意志政治上長期分裂
的局面,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統一了各邦的經濟制度,發展了交通事
業,實行了保護關稅政策,推動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統一同時
也為德國工人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統一後,德國的
歷史進入了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