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對立宇宙概念
⑴ 請問宇宙是二元對立的嗎 有什麼證據
在批判理論上,二元對立是一對相反的理論,它們通常會以以階級形式出現。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人類基層思想,文化與語言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相反,後結構主義者認為二元對立並不是人類思想最基本的組織,只是西方思想的加工品。
⑵ 柏拉圖的宇宙二元論是什麼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辟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柏拉圖主義經常被分類為一種形而上學的二元論,有時候也被稱為柏拉圖現實主義。依據這種解釋,柏拉圖的形而上學將世界切割為兩個不同的區塊:「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是從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復制的,但這些復製版本並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無法改變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實現之,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並不包含知覺能力或想像力。
⑶ 人類思想範式的徹底革命:宇宙間的物質與精神二元對立統一論
一、宇宙二元論就是宇宙的矛盾論、兩點論
自有人類以來至今為止,在人類的思想範式中,都把存在於宇宙中的各個事物作為一個個矛盾的統一體,作為一種思想方法,思想範式。
但是,人類從來沒有把宇宙作為一個統一體,把宇宙中中存在的物質與精神,存在與思維,形爾下與形爾上,作為一種宇宙的矛盾統一體,去思想,去分析,去對待。
結果是,形成人類宇宙觀的一點論,即要麼唯物論,要麼唯心論,兩者無法統一,導致宇宙觀的一點論,形成唯物論與唯心論的你死我活的斗爭,人類的宇宙觀幾千年來一直扭曲,唯物與唯心,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永遠絕對對立,無法絕對統一。
面對此種奇形的宇宙觀,思想家、哲學家們在思考,以笛爾爾為代表的二元論者提出的,世界是由兩個互相平行各自獨的實體,即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一共同構成。
以笛卡爾為代表的二元論是偉大的,他們提出的二元論,揭示了宇宙的本質,即宇宙的客觀存在物既有物質實體也有精神實體。
問題是,在其思想範式上,他們沒把這兩種實體,作為一種宇宙中存在的對立統一物去思想,去研究,作為一種矛盾的統一體去研究。
人類必須把宇宙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物,把二元論作為宇宙這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即把由物質和精神作為宇宙存在的正反兩個方面,作為宇宙矛盾的兩個方面,即由宇宙間事物的対立統一到宇宙中二元實體的対立統一之偉大思想轉變。
二、物與心、物質與精神、科學與宗教永遠處於宇宙統一體中,是宇宙存在的正反兩個方面
強調物,否定心,或強調物質存在,否定精神存在,或強調科學,否定宗教或反之,都是宇宙觀上的主觀主義,片面化,一點論。
任何企圖用唯物論取代唯心論,用辨證法取代形爾上學,用科學取代宗教,就如同只要宇宙這個硬幣的正面不要其背面,實質就是毀滅宇宙。
宇宙的心物二元統一論,必將開啟人類恩想範式的顛性變革或徹底革命。
:
⑷ 談談中方天人合一與西方二元對立各有什麼內涵
中國人的觀念,明知物我、人我之間的種種矛盾,但力求避免強化對立,希望相融和合一,追求對稱、平衡、和諧 。
中國文化的三種平衡:人與自然界的平衡(天人平衡)、社會內部人與人的平衡(人倫平衡)、人心內部的平衡(身心平衡)。
「天人合—」
「天人合—」成為中國哲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題,它構造了一個陰陽、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內外等重大范疇統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廣土大眾的文化;它嚮往大同社會,四海為家,中央集權,一統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諧,反對戰爭,痛惡分裂,也不尚競爭;它倡導「知行合一」的實踐原則,要求理論的實際效用,要求言行一致,為人師表;它反對空談玄想,憎惡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對純理論和純思辨的輕視。它鑄成「禮之用,和為貴」的大眾行為模式,它包含對家人的關懷和責任,對鄉土的眷戀與歸依,也有老道圓滑的一團和氣和息事寧人的柔順。它也是「文以載道」,情景交融,文質彬彬的藝術追求和人的精神與九天的同流貫通。
「天」是指認識對象、客體,「人」指認識主體。天人合一:主客體合一。
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個系統之中,肯定各子系統合要素的內外依存,密切聯系。
如以「道」、「一」、「太和」表明整體,以陰陽為兩面,認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形成一個整體綜合。強調了宇宙一元論、世界的一體化,是一種古樸的系統論。而陰陽之間的相互轉化又體現了一種樸素的辨證思維。
在天人統一體中,人處於中心位置,認為天道(自然規律)與人道(社會規律)是同一的宇宙規律的表現,因此,「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說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視天道,就是對客觀不做分解分析,也不做界限區別,用主觀代替客觀。
天人合一的系統觀雖然相信自然界的統一性和合理性,卻否定了一個不依賴於人的客觀實體的存在,與科學需要的客觀精神相悖。
《列子天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
〈禮記〉:陽盛則散為雨露,陰盛則凝為霜雪
〈淮南子論鏡〉: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
〈國語論地震〉: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是為地震。
〈呂氏春秋論酒〉:黍為陽,麴為陰,陰陽相感,乃能沸動。
〈蔡邑論虹〉:陰陽交接之氣,著於形色者也
思維對事物整體「統觀會通」的缺點在於即使對客體解析區別,也是用簡單的陰陽(一分為二)解釋一切,窮盡真理。這種樸素系統論,就是對系統內部的子系統、要素不做具體研究分析,而是籠統地解釋。這種思維方式斷絕了進一步的探索,堵塞了走向近代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的道路
自然觀
「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有機的聯系。
中國文化從來不認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識活動對象,而是與人自身融為一體的統一有機體。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國(道家)文化強調人對自然的順應、協調和感恩,以人與自然的親和作為其文化的價值基礎。
這種思想受到現代環境保護人士、綠色和平組織的推崇。「泰坦尼克」的沉沒不是因為船不夠堅,而是因為人們太相信它的堅固了。現代世界越來越證明科學技術不是萬能的。過分依賴科技賦予我們的「超人」能力,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徹底埋葬,災難必然降臨。
地球是一個活的「女神」,她不但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然而,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我們卻沒有領會和珍惜自然的功能,反而肢解她的軀體——田園和草原,毀損其筋骨——山脈,毀壞她的腎臟——濕地系統,切斷她的血脈——河流水系,毒化她的肺——林地和各種生物棲息地……使她喪失服務功能,最終就連一場小雪或暴雨都可以使整個城市癱瘓。
社會觀:「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將天道、天理視為社會倫理價值的最高來源。 「天人合一」的社會觀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統一觀念表現於政治領域,是春秋大一統的觀念;在倫理上表現為顧全大局,必要時不惜犧牲個人或局部利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宗教觀:「天」是人事不能及,無能為力之事的終極原因,是「天命」、「命數」、「命運」。天主宰著人事的成敗,而人能以至誠求得神助。
「天人合一」認識論所形成的自然觀、社會觀、和宗教觀的整合,引導中國文化理性趨於實用,它指導了一個較少宗教情結的樂觀堅定的民族,並形成了一個關注熱愛現實生活的文化。
二元對立
與所有其他文明一樣,西方文化中也出現過早期人類與自然混沌一體的認識。但隨著文明的發展,他們逐漸形成了人與自然分離的哲學認識,確立了一個物我分離,主客對立的二元世界。二元對立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對立,人與他人及社會的對立,人自身的分裂。
認識論:物我二分在認識論上表現為主客體的對立二分。
因為發現了人在認識活動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將認識主體從自然萬物中分離出來,把自然界看作一個課題,這樣才有了科學研究,才有可能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
這種主客體的二元對立就成了西方哲學思維的基本前提,構成了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等二元對立的哲學范疇。
自然觀: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一開始就表現出控制與征服自然的強烈慾望。
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是整個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徵。
征服自然必以認識自然為基礎,於是科學理論作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備受西方文化重視。
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
「凡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都必驚恐、懼怕你們;連地上一切的昆蟲並海里一切的魚,都交付你們的手,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做你們的食物,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如蔬菜一樣。」——《聖經》
「人為自然立法」——康德
「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勞動者用來實現他的勞動,在其中展開他的勞動活動,用它並藉助於它來進行生產的材料。」 ——馬克思
「全部文明的進程是以精神法則戰勝自然法則——人戰勝自然為標志的。」
——亨利·托馬斯·布克爾 《英國文明史》
社會觀:個人是自由獨立的,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而群體(社會)則注重共同目標。從這種意義上講,社會共同利益的原則對個人個性原則毫無疑問是一種限定、制約、壓制。西方文化不僅關注社會與個人的對立,也承認每個個體之間存在利益的沖突。承認對立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社會中每個個人的獨立權利。
宗教觀:人的存在有理性與動物性,心與物或靈與肉的二元對立。
宗教徒把人生當作皈依上帝的旅程,將肉體與靈魂、此岸與彼岸、天堂與地獄作絕對的分割。
由此西方人建立起無數對立的范疇:人與自然,人與他人與社會,人與神,靈與肉,有限與無限,主體與客體,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理性與經驗,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
西方文化正是認定事物內部、外部的矛盾沖突促成了事物的發展,所以宇宙世界、人類社會才如此充滿生機活力,永不止息地運動。也正是承認事物的差異特徵,強調個性的價值,才有了林林總總、千姿百態的世界,才有了一個個獨立的各具風姿的人和人的獨特價值,以及對人的尊重及平等觀念。
然而,對-錯、好-壞這類對立思維,使西方人傾向於把世界看成為黑白兩色世界,把對世界的看法簡單化了。他們通常依據自己的標准對一切事物作出評價,這在東方人看來是一種傲慢的表現。
⑸ 什麼是二元對立的思維
二元對立哲學思維方式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對立方式。
二元對立是在批判理論上,一對相反的理論,它們通常會以階級形式出現。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人類基層思想,文化與語言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相反,後結構主義者認為二元對立並不是人類思想最基本的組織,只是西方思想的加工品。
比如笛卡兒被稱為典型的二元論。他認為世界上存在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靈和物。靈魂的本質在於思想,物的本質在於廣延,二者的本質不能互換,不能決定、不能派生,彼此完全獨立。笛卡兒的二元論建立在世界具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的本原的基礎上,即是典型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對立方式。
(5)二元對立宇宙概念擴展閱讀:
思維的陷阱:二元對立思維、分別心上帝在設計人腦的時候,留下了斧鑿的痕跡,這個是人類思維集體性的一個陷阱。世界的本源是通過陰陽、01來進行編碼的,大腦的神經元有沖動(1)和抑制(0)兩種狀態,這樣的編碼也決定了人喜歡二元對立思維。
二元對立思維、分別心是受文化等因素影響,人的內心會產生好惡、美醜,我想這樣不想那樣,非得這樣不能那樣,非此即彼的一種思維現象。基督教裡面說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一開始是不分善惡的,沒有羞恥的概念,只因受了蛇的誘惑,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實就會區分善惡美醜的。
佛教中的不二法門,也是同樣的道理,「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眾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認知世界萬事萬物的方法與觀念,演繹闡述的是世間萬物本質與表象的關系。二元對立思維、分別心容易製造內心沖突,讓人有種種痛苦和焦慮的體驗。
⑹ 二元對立什麼意思
二元對立是在批判理論上,一對相反的理論,它們通常會以階級形式出現。
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人類基層思想,文化與語言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相反,後結構主義者認為二元對立並不是人類思想最基本的組織,只是西方思想的加工品。
二元對立最經典的例子,是理性與感性的二分,而在西方哲學中,理性一向比感性獲得更高的評價。另一個例子,是存在與缺少的二分,同樣地,前者在西方哲學中的地位遠高於後者。
(6)二元對立宇宙概念擴展閱讀
哲學里有個術語叫「二元對立」,說的是事物總呈現出一種矛盾對立狀態如明與暗,善與惡,好與壞等等。科學上也有個推論,認為人是一種「二元動物」,就是說人逃不開非此即彼的認識論。
例如很多科學的發現如正數和負數,正物質和反物質也是二元認識的產物。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活動領域的不斷擴大,可以說人們的自由度是大大提升了,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被束縛在固定的領域里。
在古代,絕大多數人是農民,他們被束縛在自己的土地上年復一年。上個世紀大多數時間里,人們也基本在一個工作單位里一干就是一輩子。現在不同了,人們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所乾的事情各不相同,時間和地點的變化更比以前任何一個時期都頻繁多了。
⑺ 求教佛學前輩.佛學里有沒有指出宇宙是二元對立的哪句話
佛教的理論是:不執二邊.
佛教認為:二元對立屬於無明.需要通過修行來破除.
有的宗派.主要從」有」的角度來談論.實際是:真空妙有.例如:法相唯識派.真常唯心派.
有的宗派.主要從」空」的角度來談論.實際是:般若空.不是頑空.例如:中觀應成派.中觀自續派.
附佛外道是如何產生的呢?主要是因為錯解了佛經.
把」真空妙有」.誤解為:實際真有.從而與」空派佛教」發生對立.
把」般若空性」.誤解為:頑固空性.從而與」有派佛教」發生對立.
而正宗的」有派佛教」和」空派佛教」.是沒有矛盾的.
基督教也不是二元對立.表面上看起來.好象是上帝與撒但征戰.好象是二元對立.
實際.撒但是罪惡的總代表.是與罪征戰.
最後的結局是.撒但失敗.代表戰勝了罪惡.基督教實際還是一元論.也叫做一神論.
⑻ 什麼是西方傳統二元對立思維模式
二元有很多種。
西方傳統中最出名大概有這幾種:形式與實質(靈魂與肉體)的二元(來自柏拉圖的傳統);善與惡的二元(摩尼教的影響,奧古斯丁亦討論過,但他本人是一元論);理性與感官的二元(笛卡爾,懷疑主義);等。
附錄一段對二元論的解釋:
Dualism 二元論 與其說二元論是一個學派,不如說它是人類本於現象觀察而有的一種思想模式,遍見於東西方各種哲學學派,尤其是西方的;因此近代學者常視二元論為西方思維的特色,又以希臘哲學為代表。雖然東方哲學總有某種「大一」、「道」,或「無」的概念,但說東方哲學(印度、中國)是一元論,卻有點簡化又籠統。
二元論認為這個世界有兩種物質、力量或形態,是共存共榮,沒有一種曾經或將會並吞,或簡化另一種。一元論則認為,只有一種物質、力量或形態是永恆的。純從哲學的辯論來看,二元論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它是自然的,容易從實際的經驗觀察得到,就如光與暗、善與惡,或屬物與屬靈的二元論。但這個表面看來是優點的地方,一定要面對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兩種所謂物質、力量或形態,是怎樣來的呢?二者有什麼關系?一個外物的心智,怎能影響屬物的身體?或屬物的怎樣影響非屬物的?
從哲學史來看,把世界看成是兩個形態或界別者,西方最早發展出理論來解釋的是希臘。希臘人認為宇宙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真界(cosmos noe{tos),屬理念界,只有心靈才能洞悉;另一是感官界(cosmos aisthe{tos),是我們活的物質世界,靠著人的感官神經便能認識。真界是永恆的,因此是不動的;感官界是無常的,恆變的;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雖然真界可以透過像「世界靈魂」(World Idea,類似基督教所言之道),而成為感官界之人追求認識的對象,世界靈魂與人卻沒有必要的關系。
這種希臘式的二元論思想,主宰西方思想界。透過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的哲學家,把柏拉圖(Platonism)*和斯多亞(Stoicism)*宇宙觀的二元因素加以極化,其中尤以托勒密朝的諾斯底主義者(Ptolemaic Gnostics)為然。他們把真界與感官界斷然分割,認為此二界無路可通,人其實永無可能真正認識神,一切的努力只是一種不知其所終的努力。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認定凡是變動的,都不完全,一切變動只是向著不變動的完全而邁進;這個變動的世界既是不完全的,就是敗壞的,不變動的神不可能與它有什麼關系。這種極端的超越觀,事實上就是連神的存在也勾消了;他既不願與人發生任何形式上的關系,他本身又是個絕對的不可知,那麼他對人而言,實際上就不存在了。
希臘人當然不會說神不存在,他們有許多神,每一個神代表人對永恆理念(或人生欲求)的投射。但基於他們二元式的世界觀,就為後世預備了一個方便的模式來否定神(無神論,Atheism*),或把世界與神混為一談(泛神論,Pantheism*)。中世紀嚴格分開屬靈與屬世,牛頓時期的人認為神不會介入世界任何的事,以至十八、十九世紀完全否定靈界的種種學說,其實都可以在希臘的二元論哲學內找到先例。進入二十世紀的末期,這種情況有一個厲害的反盪,一方面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物理學學派指出,物界並不如上幾世紀的人以為的,是那樣固定和可預測;另一方面,經歷幾世紀發展的物質主義和惟理主義,種種欠缺已呈現出來,人既不能全滿足於物慾,他的理性也不是那麼無所不能。二十一世紀的人要求靈性的需要和人生意義的需要被肯定,世界各個有歷史的宗教,普遍得到復興(參靈恩派神學,Charismatic Theology*),二元論的世界觀受到空前的質詢。
⑼ 佛學里有沒有指出宇宙是二元對立的
阿彌陀佛
佛法是不二法門,就是沒有二元對立,二邊不立,中道不存。
凈空法師---相對是二,佛法是不二法門,二就不是佛法
1 第二類錯誤的知見叫邊見,邊見的意思就是相對的觀念。我的對面是人,大的對面是小,長的對面是短,這是錯誤觀念。我們想想,六道眾生哪個不是生活在相對的觀念裡面?想要把這樁事情搞清楚,那就太難了。
2 相對是二,佛法是不二法門,二就不是佛法。佛講,二是錯誤的觀念,二不是正確的觀念,我們分人我、分是非、分彼此,都落在二里頭。這個問題,在大乘經裡面要深入細細去研究體會,你真的要懂得不二法門了,那就很值得慶幸,懂得是解悟,就看破了。
3 看破之後,要真正把二放下,就是二邊要放下;二邊放下之後,你就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一真法界。只要有二,你決定是在六道、在十法界,你不能入一真法界。
4 真正修行人,心是清凈的,清凈心是一;二,心就不清凈。有人我、有是非,心怎麼可能清凈?怎麼可能平等?我們講真修行,功夫在這里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