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當蘇綉遇到元宇宙

當蘇綉遇到元宇宙

發布時間: 2022-09-06 03:56:29

A. 蘇綉有什麼好處

蘇綉的歷史悠久,建於五代北宋時期的蘇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過蘇綉經袱,在針法上已能運用平搶鋪針和施針,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蘇綉實物。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宋代以後,蘇州刺綉之技十分興盛,工藝也日臻成熟。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綉」,城內還出現了綉線巷、滾綉坊、錦綉坊、綉花弄等坊巷,可見蘇州刺綉之興盛。當時不僅有以刺綉為生的,而且富家閨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時日,陶冶性情,所謂「民間綉」、「閨閣綉」、「宮廷綉」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清代蘇綉更是盛況蘇綉擺件
空前,蘇州被稱為「綉市」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朝,山水、亭台、花鳥、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工。加上宮廷的大量需要,豪華富麗的綉品層出不窮。蘇綉後來吸收上海"顧綉"以及西洋畫的特點,創造出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的風格。 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綉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綉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綉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在種類上,蘇綉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綉」作品最為精美。 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B. 中國刺綉種類很多,為什麼蘇綉被稱為國綉

蘇州地處江南,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沈壽的學生著名藝人金靜芬,在繼承前輩運針綉藝的基礎上,又有許多發展與創造。代表作品有金陵十二釵等。清初,江蘇蘇綉一直沿襲顧綉之名,實際上已不全是顧家所制。咸豐、同治(公元1851~1892年)以後,隨著宮廷和貴族官僚刺綉服飾的需要,市場大量收購定製顧綉,市面仿作日益增多,到光緒前後,坊間不論何地所產綉品,一律以顧綉相稱。此時,江浙各地涌現了一些知名刺綉藝人,如金星月(浙江鄞縣人),王嬡(江蘇高郵人),盧元素(滿人,居江南),趙慧群(江蘇崑山人)等。

蘇綉當時針法有齊針、搶針等18種之多。故宮博物院現藏成千上萬件團花靠墊、座墊、椅披、幛幔之類,其中不少蘇綉製品。1959年出版的《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織綉圖案》一書,可以看出一些蘇綉面貌。

解放後,蘇綉藝人發揚傳統不斷創新,名藝人顧文霞、李娥英(均系金靜芬學生)等繼承了蘇綉優良傳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技藝更是嫻熟,綉品具有新意,並為培養新中國刺綉新作出了可喜的貢獻。

1956年顧文霞的綉作《貓》在英國倫敦的展出,以及她本人在倫敦所作的技術表演,轟動了當時的英倫三島。 蘇綉注重運針變化,目前常用針法有: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如亂針綉白求恩大夫)、打點、戳紗、接針、滾針、打子、擻扣針、集套、正搶、反搶等。從原來常用的10多種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種。

C. 蘇綉材料去哪兒買

刺綉有很多種類的,不知道你想學習哪一種?中國傳統的刺綉:蘇。粵。蜀。湘這四種刺綉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綉。如果想要學習這四種最好是找手藝畢竟精湛的老師傅。

所以,如果想要學習這樣日常的刺綉,自學歐式刺綉是很合適的了,網上也有非常多的針法教程,看起來很好理解不難。很容易出作品,甚至還可以自己作圖來刺綉,獨特又有新意又很適合送禮,希望能幫到你,歐式刺綉我也會一些,如果你自學遇到不明白可以問我。

D. 元明時期蘇綉技法有哪些創新

元代的蘇綉,見諸文獻記載的並不多。在蘇州博物館內收藏有元代黃絹刺綉金龍雲紋衣邊。

這是在蘇州盤門外,元末周王張士誠母親曹氏墓內出土的,有蘇綉衣裙殘邊4件,其上各綉4龍,相向而行,兩龍之間有雲紋,構圖對稱,形象生動,針法用接針、纏針、施毛針、刻鱗針、鋪針、扎針、正戧針、反戧針、平套針、打籽針,是元代蘇綉的精品。

在我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元代蘇綉《先春四喜圖》,此綉軸為深藍色絹地,用深淺藍、深淺綠、正紅、橙紅、赭石、白色絲線綉出圖案。對比十分強烈,但是卻很雅緻。

此綉針法以深淺色彩推暈的戧針為主,花蕊用鎖綉的打籽針,喜鵲的身體羽毛用單套針和刻鱗針,喜鵲腳用扎針。這幅作品綉法上的特色是用了「水路」,如相疊的花瓣、交叉的葉片,葉脈的紋理等輪廓均留以白線勾出。

這開啟了後世刺綉留白技法的先河。再如梅樹幹上的斑苔用石綠筆染點漬,水仙根部和坡地草茵也以筆染繪制。

蘇綉在明代一度得到飛速發展,這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有關,因為在明代,江南已成為全國的絲織手工業中心。這個時期的蘇綉是在吸收了顧綉的基礎上得到繼續發展。

在蘇州刺綉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蘇綉《松鼠葡萄圖》,此綉軸為明代露香園顧綉珍品。刻畫精細,松鼠動態傳神,師法自然,對明代以後刺綉的影響很大。

在明代,蘇州城東成為絲織業中心,其郊區的木瀆、唯亭、陸墓、橫壙、蠡墅等農村,也以刺綉為副業,有「家家養蠶、戶戶刺綉」之說。

1368年,明朝廷復建蘇州織造局於蘇州天心橋東。永樂年間設織造府,總管絲織刺綉宮貨的采辦。

在蘇州刺綉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蘇綉《山雞白兔圖》。此綉軸為明初蘇綉精品,以白色斜紋綾作地,用劈絲極細的絲線綉山雞羽毛和白兔,用針嚴密,精細傳神。襯景如山石花卉半繪半綉,點染有致。

傳說,蘇州城裡有一家姓唐的人家,據說是唐伯虎的後人。這家主人唐小鳳是位畫家,唐小鳳的夫人也是一位心靈手巧的畫家,但她比唐小鳳多門技藝,就是從小跟著母親學做蘇綉,人們稱她唐綉娘。

當年唐伯虎是有名的吳門畫派四君子之一,他和沈周等大畫家在蘇州一帶很有名氣。唐伯虎晚年購買一處園子取名「桃花塢」,他在這里畫畫寫詩,但是,唐伯虎並沒有給後人留下什麼財富,只是把自己的繪畫技藝傳給了後人。所以作為唐伯虎的後人唐小鳳一家就只有靠賣畫度日。

由於時代在變,明代人們對刺綉裝飾品的需求超過了繪畫,因此,唐綉娘的刺綉生意很好。那時家家掛刺綉,是一種時尚。

有一天,一位南京的商人來到蘇州,找到唐綉娘,想讓綉娘綉一幅唐伯虎的山水畫,然後,他想把這幅刺綉捐給祠堂。臨走的時候,這個商人給了唐綉娘10兩銀子做定金,並說一月後來取。

這位南京商人走後,唐綉娘就跑到丈夫房裡,她說:「我當時礙著面子,怕辱沒祖宗的名聲,就答應下來了,可我那裡綉過唐伯虎的畫呢!」

唐小鳳聽後說:「是啊,這唐伯虎的畫連我這個傳人都畫不到他的境界,你能綉好嗎?這不是讓祖宗丟臉嗎!」

唐綉娘聽後說:「要不咱把這生意給退了吧!」

唐小鳳忽然想起上海露香園有一位刺綉能手韓希孟,他與韓希孟的丈夫是好友,不如去拜她為師,把顧綉手藝學會,就能把唐伯虎的畫綉好。

唐小鳳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唐綉娘,唐綉娘立即同意。

唐小鳳就帶著唐綉娘來到上海露香園,拜見了韓希孟。當韓希孟得知唐綉娘是唐伯虎的後人時,便答應收她為徒。

唐綉娘在上海露香園跟韓希孟學習顧綉技法,然後回到蘇州,開始綉唐伯虎的山水畫。唐綉娘以針作筆,成功地綉制了唐伯虎的山水畫。

那位南京的商人看後,大加贊譽,給了她一大筆錢。從此,唐綉娘在蘇州出了名,前來買她綉畫的人絡繹不絕。

在顧綉的發展中,韓希孟最為傑出。據說她所綉的山水、人物、花鳥達到了「無不精妙」的程度。後來,故宮博物院陳列有韓希孟的《宋元名跡冊》十餘幀,其中的《洗馬圖》《白鹿圖》《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為精品。

其實,韓希孟創立「畫綉」階段是顧綉發展的初期,綉品多為家庭女紅,世稱「韓媛綉」,基本用於家藏或饋贈。後來顧名世的曾孫女顧玉蘭,因家道中落,遂設帳授徒,將家傳秘綉技藝傳於外姓。

在當時,在蘇州城中四鄉許多婦女都來學習顧綉,形成了一定規模,故有「百里之地無寒女」之說。那時達官顯宦、富商巨賈們爭相購藏顧綉珍品,使得顧綉身價陡增。

顧綉在明代曾風靡天下,大有「無綉不姓顧」的勢頭,後來,以韓希孟為代表的顧綉傳世綉品,文化藝術內涵頗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所以明代蘇綉受顧綉的影響很大,得益於顧綉的技法,為後來蘇綉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E. 蘇綉4絲與2絲的區別

蘇綉4絲與2絲的區別是:4絲比2絲要粗一些,2絲更難綉。

蘇綉是漢族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蘇州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清代確立了「蘇綉、湘綉、粵綉、蜀綉」為中國四大名綉。

蘇綉的特點:

蘇州刺綉在江南地區一直都是當地女孩一生中所表達的情感,那些刺綉用的工具代表的都是他們當地的女孩。在江南地區這些蘇州刺綉代表還有一種情感就是代表他們當地女孩的忠貞愛情。

現在的人們都會給這些的蘇州刺綉一些稱謂,針王畫,還有一個就是巧奪天工。這些稱謂推動了蘇州刺綉的發展,這個蘇州刺綉已經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能與書畫藝術決一方雄。

在藝術領域中獨霸一方。蘇州刺綉是當代的藝術珍品,在藝術界不是隨便就能與其他藝術相比的。蘇州刺綉是藝術中的「霸王花」。

F. 蘇綉還有哪些表現形式

到了漢代,蘇綉除了一般的綉品外,還出現了一種蘇綉屏風。蘇綉屏風分小屏風、大屏風兩大類,小屏風一般置於桌面,尺寸嬌小,因此又稱「台屏」,大屏風則特指落於地面,俗稱「地屏」,「地屏」規格尺寸相對於「台屏」大得多,多用於家庭裝飾。蘇綉屏風的做工相當精緻,細膩不乏雄偉氣魄,款式以「雙面綉」居多。在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在方帛上綉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綉萬國於一錦」之說。

曾經在建於三國時期的蘇州瑞光塔,出土過蘇綉的經袱。在針法上已能運用平搶鋪針和旋針,這就說明了蘇綉在秦漢三國時期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了。

到了魏晉至隋唐五代時期,蘇綉除了一般的日常綉品不斷增加外,蘇綉屏風的使用較前代更加普遍了。不但居室陳設屏風,就連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邊側都設有小型屏風。這類屏風通常為三扇,屏框間用鈕連接,人坐席上,將屏風打開,左、右和後面各一扇。

在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列女傳圖》中,就可以看到當時使用屏風的情景。圖中屏為3扇,描繪通景山水。這種3扇屏風,無須另安底座,只需打開一扇,便可直立。這時的蘇綉屏風,除起陳設作用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起遮蔽擋風作用。

在南北朝時期,這類屏風開始向高、大發展,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折疊屏風的特點主要在於輕巧靈便,獨扇屏風卻不然,它形體寬大且重,還必須有較重的豎向木座支撐,否則不能直立。由於穩重,它在室內陳設中的位置相對比較固定。

在隋唐五代時期,十分盛行蘇綉書畫屏風,在當時的史書及繪畫作品中都有許多記載。當時,有的屏風雙面有圖,可以隨意陳設。單面就不然,只能靠牆陳設。這種連屏還不受數量限制,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增加。

在蘇州博物館內收藏的《五代紫絳絹刺綉寶相睡蓮經帙》,是在蘇州雲嚴寺虎丘塔出土的。經帙正中綉有一大朵蓮花,花瓣用散套針,針腳勻齊,針線絲理向葉心匯集,葉邊扣線為雙勾。

花枝用接針,圓轉自如,兩針銜接處不露針腳。蓮瓣用金黃色絲線大面積滿鋪,再配淡綠淺藍蓮葉、綠色纏枝。色調淡雅秀麗。

宋代時,蘇州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綉」,城內還出現了綉線巷、滾綉坊、錦綉坊、綉花弄等坊巷。

在隋唐五代時期,十分盛行蘇綉書畫屏風,在當時的史書及繪畫作品中都有許多記載。當時,有的屏風雙面有圖,可以隨意陳設。單面就不然,只能靠牆陳設。這種連屏還不受數量限制,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增加。

在蘇州博物館內收藏的《五代紫絳絹刺綉寶相睡蓮經帙》,是在蘇州雲嚴寺虎丘塔出土的。經帙正中綉有一大朵蓮花,花瓣用散套針,針腳勻齊,針線絲理向葉心匯集,葉邊扣線為雙勾。

花枝用接針,圓轉自如,兩針銜接處不露針腳。蓮瓣用金黃色絲線大面積滿鋪,再配淡綠淺藍蓮葉、綠色纏枝。色調淡雅秀麗。

宋代時,蘇州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綉」,城內還出現了綉線巷、滾綉坊、錦綉坊、綉花弄等坊巷。

據有關記載,當時蘇州有一條「綉線巷」,集中了不少專門為刺綉製作花線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種色澤的花線,加上每色區分各種深淺層次,合計達700種之多,真是萬紫千紅各色俱全了。

在蘇州一帶,專門有一種稱作「綉娘」的職業,從事富裕人家女兒的刺綉教習。她們不僅要刺綉自己的嫁妝,並且要製作很多帶有刺綉的工藝品,如荷包、汗巾之類,以便出嫁時送給男方的親友。因此,綉花也就成為衡量新娘心靈手巧的一個標准。

在宋代,蘇綉屏風很多。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高會學琴圖》中的屏風和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像中的屏風屬同一類型。寬邊框,全身素麵,不作任何裝飾,裙板鏤出壺門洞,兩側有站牙抵夾,底座與屏框一木連做。從畫面看,都是室外使用的場面。

蘇綉屏風的使用情況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現。河南禹縣宋墓壁畫《對坐圖》是描繪墓主人夫婦倆生前對坐飲茶的情景。兩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後有屏風遮蔽。這樣的陳設形式,主要是為顯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風形體不大,獨扇,從畫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與站立的人大體相同。

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羅漢圖》中的屏風為3扇,中扇稍大,邊扇稍窄,並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為「八」字形,可以自行直立。

這類蘇綉屏風實物資料,還有山西大同晉祠彩塑中的聖母像。聖母端坐鳳紋寶座上,身後立海水紋三屏風。屏風正扇寬大,兩邊扇稍窄並微向前收,呈「八」字形。

G. 蘇綉和發綉有什麼不同.

發綉是按照刺綉的原理,運用頭發光、滑、細、柔的特性,以及黑、白、灰、黃、棕的自然色差,以發代線綉制綉品。

發綉和刺綉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朱啟鈐《女紅傳征略》記載:"宋有孝女周氏,法名貞觀,六歲而孤,年十三又喪母,痛無以報,遂結茅洛塘,於佛前矢心精進,刺舌血書《妙法蓮華經》七萬字,手擘發而綉之,歷二十三年而竣。"這部發綉的經書歷經四百餘年,至明代時首卷亡佚,後有錢塘某宦側室補綉之。又據葉燮《俞大家墓誌》載,這部《妙法蓮華經》到了清代康熙年間,補綉的首卷再次亡佚,海寧貞女俞穎應洛塘比丘尼的請求,又一次作了補綉。

發綉發刻結合的作品《寒山寺》 蘇州刺綉研究所

從上述記載可知,發綉至少在宋代已自有之。及至明代,蘇州刺綉進入重要發展階段,除了社會對日用綉品需求增多外,嘉靖年間上海露香園顧綉的出現,對蘇綉藝術品題材的拓展和質量的提高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與蘇綉並存的發綉,同樣向"畫綉"方向邁出了一大步。據《竹個叢鈔》載,明代邢慈靜善墨花,"有發綉大士像極工,謂於色絲之外另闢蹊徑,時人詫為針神"。著名藝人夏永,字明遠,用發綉成滕王閣、黃鶴樓圖,細如蚊睫,侔於鬼工。《絲綉筆記》中談到,"日本收藏的夏永發綉冊頁《界畫樓閣》,綉工極精。影印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這些記載,堪見明代發綉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代時,發綉已作為一種藝術綉種,在蘇州地區廣泛流傳,一批能工巧匠脫穎而出。吳江楊卯君和女兒沈關關,擅長綉佛,他們用發代線,綉成的佛像"有過江人以不與題詞為恨之鑒"。吳縣錢蕙,以發綉大士像及宮裝美人,"不減龍眠白描"。當時的發綉雖說題材較為狹隘,但這些善發綉者本來便是蘇綉能手,其技藝水平則是無與倫比的。

發綉《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解放後,蘇州在恢復傳統蘇綉技藝的同時,也對瀕臨滅絕的發綉作了新的探索和嘗試。經過蘇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即今蘇州刺綉研究所)藝人們的努力,1958年,一幅《屈原像》和一幅《迦陵填詞圖》脫穎而出,次年便在全國農業展覽會婦女館展出,得到了觀眾的好評。接著,蘇州刺綉研究所又製作成功了具有故事情節的發綉《長生殿》,1963年到香港展出,引起轟動,港埠各大報刊競相報道,與會人士為這幅作品所展現的精湛技藝驚嘆不已。

發綉的製作過程,和用絲線為材料的刺綉大同小異,但在針法上受到限制,一般多用切針、接針、滾針和纏針。傳統的發綉也往往選擇同一種顏色的頭發來綉制,色彩比較單調,作品顯示出的是白描的效果。如今,蘇綉藝人能利用頭發的色差來表現畫面色彩,或以暈色的方法來表現物體的明暗,這種作品的藝術語言較之傳統之作則顯然豐富得多了。更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4 月,蘇州刺綉研究所把發綉和發刻藝術結合在一起,創造性地綉製成了一幅雙面發綉台屏《寒山寺》。這幅作品寬30厘米、高24厘米,薄薄的尼龍綃上,用黑、赭、赭黃、金黃、棕紅、銀灰等色的頭發,綉制出了大殿、迴廊、鍾樓、寶鼎等,重重疊疊,雄偉壯觀;蒼柏、古松、紅楓、垂柳等參差其間,充分表現了姑蘇城外寒山寺的美麗秋景。最為奇特的是,碑廳中只有黃豆般大小的碑上,兩面各嵌有4根4毫米長的頭發,通過放大60倍的顯微鏡,可以清晰地看到頭發上面鐫刻著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從而使觀賞者從精細中更見精細,趣味中又添趣味。1995年5月,蘇州刺綉研究所又完成了一幅長5.4米,寬0.65米的大型發綉《康熙南巡圖》第五卷"蘇州段",其中有房屋近千間,舟楫百餘艘,近二千個人物,堪稱目前國內最大的發綉作品。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
蘇綉即蘇州刺綉 ,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 蘇綉產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據《清秘藏》敘述蘇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見在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H. 李易峰官宣新身份,媒體鏡頭前淡定穿針,新身份有何特殊之處

李易峰參加《潮起中國非遺煥新夜》活動,不僅在媒體鏡頭前淡定穿針,同時還官宣了一個新身份:蘇綉非遺守護人。新身份與以往商業品牌代言人不同,新身份特殊之處在於“守護”二字。因為明星本身沒有非遺的手藝,所以他們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而他們主要職責是與匠心非遺傳承人跨界集結,守護非遺傳承人的技藝,用自身的影響力來助力技藝傳承,讓大眾可以通過明星效應來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新身份更側重於公益屬性,沒有多少商業成分在裡面。明星成為非遺守護人,某種程度說來就是在做對社會有正能量影響的好事。

非遺守護人這種新身份對於明星來說,是一種特別的殊榮,也是官方認可明星影響力的一種表現。

熱點內容
游戲公司伺服器被攻擊需比特幣交換的電視劇 發布:2025-08-29 01:45:56 瀏覽:487
區塊鏈公文系統 發布:2025-08-29 01:20:00 瀏覽:531
幣圈良心怎麼賺錢 發布:2025-08-29 01:02:44 瀏覽:558
區塊鏈tos下載 發布:2025-08-29 01:00:29 瀏覽:962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發布:2025-08-29 00:59:56 瀏覽:434
比特幣礦工計算的題目是什麼 發布:2025-08-29 00:50:08 瀏覽:851
幣圈與國際的區別 發布:2025-08-29 00:50:05 瀏覽:632
區塊鏈中挖礦難度值 發布:2025-08-29 00:32:35 瀏覽:442
btc美 發布:2025-08-29 00:19:37 瀏覽:711
怎麼下載usdt錢包 發布:2025-08-29 00:19:35 瀏覽: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