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宇宙中柱第七次元

宇宙中柱第七次元

發布時間: 2022-09-20 05:22:12

① 各個次元代表了什麼求解

第零次元:點
第一次元:線
第二次元:面
第三次元:立體

將三次元世界縮成點

第四次元:時間(三次元世界拉成線)
第五次元:所有時間軸分支的可能性(三次元世界構成的面)
第六次元:在時間軸平面上跳躍的可能性(三次元世界構成的立體),即空間在所有的時間點所組成的「無限宇宙」。

將無限宇宙縮成點

第七次元:其它可能和我們世界規則完全不同的的宇宙(無限宇宙拉成線)
第八次元:所有和我們世界規則不同的宇宙的集合(無限宇宙構成的面)
第九次元:在完全不同的宇宙間跳躍的可能性(無限宇宙組成的立體)

將第九次元縮成點

第十次元:將所有可能的宇宙集合成一個點看待,就是第十次元了。因為所有可能的宇宙都已經算在里頭了,自然更高次元是不可能 -- 或至少只能這樣理解了。

② 宇宙中究竟存在幾次元的空間

有...科學家認為我們存在的世界一共有27次元空間 具體怎麼樣還不知道 因為這是根據現有的理論和探究推出來的...1次元空間可以比做一個點 如果有生物生存在這個空間 那麼它的概念只有前 不只到有後 2次元就是前後 螞蟻就是生活在2次元空間里的 他不能抬頭看 不管去哪裡都只有一個平面 它們不能感覺到人類的存在 就算我們站在它頭頂都看不到我們 3次元就是我們現在生存的空間拉 3次顧名思義就是有高 長 寬 至於3次於上的就是個括碩的曲面類空間拉 ...

③ 六次元和七次元是什麼

第零次元:點
第一次元:線
第二次元:面
第三次元:立體

將三次元世界縮成點

第四次元:時間(三次元世界拉成線)
第五次元:所有時間軸分支的可能性(三次元世界構成的面)
第六次元:在時間軸平面上跳躍的可能性(三次元世界構成的立體),即空間在所有的時間點所組成的「無限宇宙」。

將無限宇宙縮成點

第七次元:其它可能和我們世界規則完全不同的的宇宙(無限宇宙拉成線)
第八次元:所有和我們世界規則不同的宇宙的集合(無限宇宙構成的面)
第九次元:在完全不同的宇宙間跳躍的可能性(無限宇宙組成的立體)

將第九次元縮成點

第十次元:將所有可能的宇宙集合成一個點看待,就是第十次元了。因為所有可能的宇宙都已經算在里頭了,自然更高次元是不可能 -- 或至少只能這樣理解了。
望採納

④ 關於宇宙知識

第八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運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本身預言了:空間—時間在大爆炸奇點處開始,並會在大擠壓
奇點處(如果整個宇宙坍縮的話)或在黑洞中的一個奇點處(如果一個局部區域,譬如
恆星要坍縮的話)結束。任何拋進黑洞的東西都會在奇點處被毀滅,只有它的質量的引
力效應能繼續在外面被感覺得到。另一方面,當計入量子效應時,物體的質量和能量會
最終回到宇宙的其餘部分,黑洞和在它當中的任何奇點一道被蒸發掉並最終消失。量子
力學對大爆炸和大擠壓奇點也能有同樣戲劇性的效應嗎?在宇宙的極早或極晚期,當引
力場是如此之強,以至於量子效應不能不考慮時,究竟會發生什麼?宇宙究竟是否有一
個開端或終結?如果有的話,它們是什麼樣子的?
整個70年代我主要在研究黑洞,但在1981年參加在梵蒂岡由耶穌會組織的宇宙學會
議時,我對於宇宙的起源和命運問題的興趣重新被喚起。天主教會試圖對科學的問題立
法,並宣布太陽是繞著地球運動時,對伽利略犯下了大錯誤。幾個世紀後的現在,它決
定邀請一些專家就宇宙學問題提出建議。在會議的尾聲,所有參加者應邀出席教皇的一
次演講。他告訴我們,在大爆炸之後的宇宙演化是可以研究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去過問
大爆炸本身,因為那是創生的時刻,因而是上帝的事務。那時候我心中暗喜,他並不知
道,我剛在會議上作過的演講的主題——空間—時間是有限而無界的可能性,就表明著
沒有開端、沒有創生的時刻。我不想去分享伽利略的厄運。我對伽利略之所以有一種強
烈的認同感,其部分原因是剛好我出生於他死後的300年!
為了解釋我和其他人關於量子力學如何影響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的思想,必須首先按
照「熱大爆炸模型」來理解為大家所接受的宇宙歷史。它是假定從早到大爆炸時刻起宇
宙就用弗利德曼模型描述。在此模型中,人們發現當宇宙膨脹時,其中的任何物體或輻
射都變得更涼。(當宇宙的尺度大到二倍,它的溫度就降低到一半。)由於溫度即是粒
子的平均能量——或速度的測度,宇宙的變涼對於其中的物質就會有較大的效應。在非
常高的溫度下,粒子會運動得如此之快,以至於能逃脫任何由核力或電磁力將它們吸引
一起的作用。但是可以預料,當它們變冷下來時,互相吸引的粒子開始結塊。更有甚者,
連存在於宇宙中的粒子的種類也依賴於溫度。在足夠高的溫度下,粒子的能量是如此之
高,只要它們碰撞就會產生出來很多不同的粒子/反粒子對——並且,雖然其中一些粒
子打到反粒子上去時會湮滅,但是它們產生得比湮滅得更快。然而,在更低的溫度下,
碰撞粒子具有較小的能量,粒子/反粒子對產生得不快,而湮滅則變得比產生更快。
就在大爆炸時,宇宙體積被認為是零,所以是無限熱。但是,輻射的溫度隨著宇宙
的膨脹而降低。大爆炸後的1秒鍾,溫度降低到約為100億度,這大約是太陽中心溫度的
1千倍,亦即氫彈爆炸達到的溫度。此刻宇宙主要包含光子、電子和中微子(極輕的粒子,
它只受弱力和引力的作用)和它們的反粒子,還有一些質子和中子。隨著宇宙的繼續膨
脹,溫度繼續降低,電子/反電子對在碰撞中的產生率就落到它們湮滅率之下。這樣只
剩下很少的電子,而大部分電子和反電子相互湮滅,產生出更多的光子。然而,中微子
和反中微子並沒有互相湮滅掉,因為這些粒子和它們自己以及其他粒子的作用非常微弱,
所以直到今天它們應該仍然存在。如果我們能觀測到它們,就會為非常熱的早期宇宙階
段的圖象提供一個很好的證據。可惜現今它們的能量太低了,以至於我們不能直接地觀
察到。然而,如果中微子不是零質量,而是如蘇聯在1981年進行的一次沒被證實的實驗
所暗示的,自身具有小的質量,我們則可能間接地探測到它們。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
它們可以是「暗物質」的一種形式,具有足夠的引力吸引去遏止宇宙的膨脹,並使之重
新坍縮。
在大爆炸後的大約100秒,溫度降到了10億度,也即最熱的恆星內部的溫度。在此溫
度下,質子和中子不再有足夠的能量逃脫強核力的吸引,所以開始結合產生氘(重氫)
的原子核。氘核包含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然後,氘核和更多的質子中子相結合形成氦
核,它包含二個質子和二個中子,還產生了少量的兩種更重的元素鋰和鈹。可以計算出,
在熱大爆炸模型中大約4分之1的質子和中子轉變了氦核,還有少量的重氫和其他元素。
所餘下的中子會衰變成質子,這正是通常氫原子的核。
1948年,科學家喬治·伽莫夫和他的學生拉夫·阿爾法在合寫的一篇著名的論文中,
第一次提出了宇宙的熱的早期階段的圖像。伽莫夫頗有幽默——他說服了核物理學家漢
斯·貝特將他的名字加到這論文上面,使得列名作者為「阿爾法、貝特、伽莫夫」,正
如希臘字母的前三個:阿爾法、貝他、伽瑪,這特別適合於一篇關於宇宙開初的論文!
他們在此論文中作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宇宙的熱的早期階段的輻射(以光子的形式)
今天還應在周圍存在,但是其溫度已被降低到只比絕對零度(一273℃)高幾度。這正是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1965年發現的輻射。在阿爾法、貝特和伽莫夫寫此論文時,對於質
子和中子的核反應了解得不多。所以對於早期宇宙不同元素比例所作的預言相當不準確,
但是,在用更好的知識重新進行這些計算之後,現在已和我們的觀測符合得非常好。況
且,在解釋宇宙為何應該有這么多氦時,用任何其他方法都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
相當確信,至少一直回溯到大爆炸後大約一秒鍾為止,這個圖像是正確無誤的。
大爆炸後的幾個鍾頭之內,氦和其他元素的產生就停止了。之後的100萬年左右,宇
宙僅僅只是繼續膨脹,沒有發生什麼事。最後,一旦溫度降低到幾千度,電子和核子不
再有足夠能量去抵抗它們之間的電磁吸引力,它們就開始結合形成原子。宇宙作為整體,
繼續膨脹變冷,但在一個略比平均更密集的區域,膨脹就會由於額外的引力吸引而慢下
來。在一些區域膨脹會最終停止並開始坍縮。當它們坍縮時,在這些區域外的物體的引
力拉力使它們開始很慢地旋轉;當坍縮的區域變得更小,它會自轉得更快——正如在冰
上自轉的滑冰者,縮回手臂時會自轉得更快;最終,當這些區域變得足夠小,自轉的速
度就足以平衡引力的吸引,碟狀的旋轉星系就以這種方式誕生了。另外一些區域剛好沒
有得到旋轉,就形成了叫做橢圓星系的橢球狀物體。這些區域之所以停止坍縮是因為星
系的個別部分穩定地繞著它的中心旋轉,但星系整體並沒有旋轉。
隨著時間流逝,星系中的氫和氦氣體被分割成更小的星雲,它們在自身引力下坍縮。
當它們收縮時,其中的原子相碰撞,氣體溫度升高,直到最後,熱得足以開始熱驟變反
應。這些反應將更多的氫轉變成氦,釋放出的熱升高了壓力,因此使星雲不再繼續收縮。
正如同我們的太陽一樣,它們將氫燃燒成氦,並將得到的能量以熱和光的形式輻射出來。
它們會穩定地在這種狀態下停留一段很長的時間。質量更大的恆星需要變得更熱,以去
平衡它們更強的引力,使得其核聚變反應進行得極快,以至於它們在1億年這么短的時間
里將氫用光。然後,它們會稍微收縮一點。當它們進一步變熱,就開始將氦轉變成像碳
和氧這樣更重的元素。但是,這一過程沒有釋放出太多的能量,所以正如在黑洞那一章
描述的,危機就會發生了。人們不完全清楚下面還會發生什麼,但是看來恆星的中心
區域會坍縮成一個非常緊致的狀態,譬如中子星或黑洞。恆星的外部區域有時會在叫做
超新星的巨大爆發中吹出來,這種爆發會使星系中的所有恆星相形之下顯得黯淡無光。
一些恆星接近生命終點時產生的重元素就拋回到星系裡的氣體中去,為下一代恆星提供
一些原料。我們自己的太陽包含大約2%這樣的重元素,因為它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恆星,
是由50億年前從包含有更早的超新星的碎片的旋轉氣體雲形成的。雲里的大部分氣體形
成了太陽或者噴到外面去,但是少量的重元素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像地球這樣的、現在
繞太陽公轉的物體。
地球原先是非常熱的,並且沒有大氣。在時間的長河中它冷卻下來,並從岩石中溢
出的氣體里得到了大氣。這早先的大氣不能使我們存活。因為它不包含氧氣,但有很多
對我們有毒的氣體,如硫化氫(即是使臭雞蛋難聞的氣體)。然而,存在其他在這條件
下能繁衍的生命的原始形式。人們認為,它們可能是作為原子的偶然結合形成叫做宏觀
分子的大結構的結果而在海洋中發展,這種結構能夠將海洋中的其他原子聚集成類似的
結構。它們就這樣地復制了自己並繁殖。在有些情況下復制有誤差。這些誤差多數使得
新的宏觀分子不能復制自己,並最終被消滅。然而,有一些誤差會產生出新的宏觀分子,
在復制它們自己時會變得更好。所以它們具有優點,並趨向於取代原先的宏觀分子。進
化的過程就是用這種方式開始,它導致了越來越復雜的自復制的組織。第一種原始的生
命形式消化了包括硫化氫在內的不同物質而放出氧氣。這樣就逐漸地將大氣改變到今天
這樣的成份,允許諸如魚、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以及最後人類等生命的更高形式的發展。
宇宙從非常熱開始並隨膨脹而冷卻的景象,和我們今天所有的觀測證據相一致。盡
管如此,還有許多重要問題未被回答:
(1)為何早期宇宙如此之熱?
(2)為何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如此一致?為何在空間的所有地方和所有方向上它顯得
是一樣的?尤其是,當我們朝不同方向看時,為何微波輻射背景的溫度是如此之相同?
這有點像問許多學生一個考試題。如果所有人都剛好給出相同的回答,你就會十分肯定,
他們互相之間通過話。在上述的模型中,從大爆炸開始光還沒有來得及從一個很遠的區
域傳到另一個區域,即使這兩個區域在宇宙的早期靠得很近。按照相對論,如果連光都
不能從一個區域走到另一個區域,則沒有任何其他的信息能做到。所以,除非因為某種
不能解釋的原因,導致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區域剛好從同樣的溫度開始,否則,沒有一種
方法能使它們有互相一樣的溫度。
(3)為何宇宙以這樣接近於區分坍縮和永遠膨脹模型的臨界膨脹率的速率開始,以
至於即使在100億年以後的現在,它仍然幾乎以臨界的速率膨脹?如果在大爆炸後的1秒
鍾那一時刻其膨脹率甚至只要小十億億分之一,那麼在它達到今天這么大的尺度之前宇
宙就已坍縮。
(4)盡管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如此的一致和均勻,它卻包含有局部的無規性,諸如恆
星和星系。人們認為,這些是從早期宇宙中不同區域間的密度的很小的差別發展而來。
這些密度起伏的起源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本身不能解釋這些特徵或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它預言,在大爆炸奇點宇
宙是從無限密度開始的。在奇點處,廣義相對論和所有其他物理定律都失效:人們不能
預言從奇點會出來什麼。正如以前解釋的,這表明我們可以從這理論中除去大爆炸奇點
和任何先於它的事件,因為它們對我們沒有任何觀測效應。空間一時間就會有邊界——
大爆炸處的開端。
看來科學揭露了一組定律,在不確定性原理極限內,如果我們知道宇宙在任一時刻
的狀態,這些定律就會告訴我們,它如何隨時間發展。這些定律也許原先是由上帝頒布
的,但是看來從那以後他就讓宇宙按照這些定律去演化,而不再對它干涉。但是,它是
如何選擇宇宙的初始狀態和結構的?在時間的開端處「邊界條件」是什麼?
一種可能的回答是,上帝選擇宇宙的這種初始結構是因為某些我們無望理解的原因。
這肯定是在一個全能造物主的力量之內。但是如果他使宇宙以這種不可理解的方式開始,
何以他又選擇讓它按照我們可理解的定律去演化?整部科學史是對事件不是以任意方式
發生,而是反映了一定的內在秩序的逐步的意識。這秩序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由神靈主
宰的。只有假定這種秩序不但應用於定律,而且應用於在空間—時間邊界處所給定的宇
宙初始條件才是自然的。可以有大量具有不同初始條件的宇宙模型,它們都服從定律。
應該存在某種原則去抽取一個初始狀態,也就是一個模型去代表我們的宇宙。
所謂的紊亂邊界條件即是這樣的一種可能性。這里含蓄地假定,或者宇宙是空間無
限的,或者存在無限多宇宙。在紊亂邊界條件下,在剛剛大爆炸之後,尋求任何空間的
區域在任意給定的結構的概率,在某種意義上,和它在任何其他的結構的概率是一樣的:
宇宙初始態的選擇純粹是隨機的。這意味著,早期宇宙可能是非常紊亂和無規則的。因
為與光滑和有序的宇宙相比,存在著更多得多的紊亂和無序的宇宙。(如果每一結構都
是等幾率的,多半宇宙是從紊亂無序態開始,就是因為這種態多得這么多。)很難理解,
從這樣紊亂的初始條件,如何導致今天我們這個在大尺度上如此光滑和規則的宇宙。人
們還預料,在這樣的模型中,密度起伏導致了比由伽瑪射線背景所限定的多得多的太初
黑洞的形成。
如果宇宙確實是空間無限的,或者如果存在無限多宇宙,則就會存在某些從光滑和
一致的形態開始演化的大的區域。這有一點像著名的一大群猴子敲打打字機的故事——
它們大部分所寫的都是廢話。但是純粹由於偶然,它們可能碰巧打出莎士比亞的一首短
詩。類似地,在宇宙的情形,是否我們可能剛好生活在一個光滑和一致的區域里呢?初
看起來,這是非常不可能的,因為這樣光滑的區域比紊亂的無序的區域少得多得多。然
而,假定只有在光滑的區域里星系、恆星才能形成,才能有合適的條件,讓像我們這樣
復雜的、有能力質疑為什麼宇宙是如此光滑的問題、能自然復制的組織得以存在。這就
是被稱為人擇原理的一個應用的例子。人擇原理可以釋義作:「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
這個樣子,乃是因為我們的存在。」
人擇原理有弱的和強的意義下的兩種版本。弱人擇原理是講,在一個大的或具有無
限空間和/或時間的宇宙里,只有在空間一時間有限的一定區域里,才存在智慧生命發
展的必要條件。在這些區域中,如果智慧生物觀察到他們在宇宙的位置滿足那些為他們
生存所需的條件,他們不應感到驚訝。這有點像生活在富裕街坊的富人看不到任何貧窮。
應用弱人擇原理的一個例子是「解釋」為何大爆炸發生於大約100億年之前——智慧
生物需要那麼長時間演化。正如前面所解釋的,一個早代的恆星首先必須形成。這些恆
星將一些原先的氫和氦轉化成像碳和氧這樣的元素,由這些元素構成我們。然後恆星作
為超新星而爆發,其裂片形成其他恆星和行星,其中就包括我們的太陽系,太陽系年齡
大約是50億年。地球存在的頭10億或20億年,對於任何復雜東西的發展都嫌太熱。餘下
的30億年左右才用於生物進化的漫長過程,這個過程導致從最簡單的組織到能夠測量回
溯到大爆炸那一瞬間的生物的形成。
很少人會對弱人擇原理的有效性提出異議。然而,有的人走得更遠並提出強人擇原
理。按照這個理論,存在許多不同的宇宙或者一個單獨宇宙的許多不同的區域,每一個
都有自己初始的結構,或許還有自己的一套科學定律。在這些大部分宇宙中,不具備復
雜組織發展的條件;只有很少像我們的宇宙,在那裡智慧生命得以發展並質疑:「為何
宇宙是我們看到的這種樣子?」這回答很簡單:如果它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就不會在這
兒!
我們現在知道,科學定律包含許多基本的數,如電子電荷的大小以及質子和電子的
質量比。至少現在,我們不能從理論上預言這些數值——我們必須由觀察找到它們。也
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一個將它們所有都預言出來的一個完整的統一理論,但是還可能
它們之中的一些或全部,在不同的宇宙或在一個宇宙之中是變化的。令人吃驚的事實是,
這些數值看來是被非常細致地調整到使得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例如,如果電子的電荷
只要稍微有點不同,則要麼恆星不能夠燃燒氫和氦,要麼它們沒有爆炸過。當然,也許
存在其他形式的、甚至還沒被科學幻想作家夢想過的智慧生命。它並不需要像太陽這樣
恆星的光,或在恆星中製造出並在它爆炸時被拋到空間去的更重的化學元素。盡管如此,
看來很清楚,允許任何智慧生命形式的發展的數值范圍是比較小的。對於大部份數值的
集合,宇宙也會產生,雖然它們可以是非常美的,但不包含任何一個能為如此美麗而驚
訝的人。人們既可以認為這是在創生和科學定律選擇中的神意的證據,也可以認為是對
強人擇原理的支持。
人們可以提出一系列理由,來反對強人擇原理對宇宙的所觀察到的狀態的解釋。首
先,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說,所有這些不同的宇宙存在?如果它們確實互相隔開,在其他
宇宙發生的東西,怎麼可以在我們自己的宇宙中沒有可觀測的後果?所以,我們應該用
經濟學原理,將它們從理論中割除去。另一方面,它們若僅僅是一個單獨宇宙的不同區
域,則在每個區域里的科學定律必須是一樣的,因為否則人們不能從一個區域連續地運
動到另一區域。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區域之間的僅有的不同只是它們的初始結構。這樣,
強人擇原理即歸結為弱人擇原理。
對強人擇原理的第二個異議是,它和整個科學史的潮流背道而馳。我們是從托勒密
和他的黨人的地心宇宙論發展而來,通過哥白尼和伽利略日心宇宙論,直到現代的圖象,
其中地球是一個中等大小的行星,它繞著一個尋常的螺旋星系外圈的普通恆星作公轉,
而這星系本身只是在可觀察到的宇宙中萬億個星系中的一個。然而強人擇原理卻宣布,
這整個龐大的構造僅僅是為我們的緣故而存在,這是非常難以令人置信的。我們太陽系
肯定是我們存在的前提,人們可以將之推廣於我們的星系,使之允許早代的恆星產生重
元素。但是,絲毫看不出存在任何其他星系的必要,在大尺度上也不需要宇宙在每一方
向上必須如此一致和類似。
如果人們能夠表明,相當多的宇宙的不同初始結構會演化產生像我們今天看到的宇
宙,至少在弱的形式上,人們會對人擇原理感到更滿意。如果這樣,則一個從某些隨機
的初始條件發展而來的宇宙,應當包含許多光滑的、一致的並適合智慧生命演化的區域。
另一方面,如果宇宙的初始條件必須極端仔細地選擇,才能導致在我們周圍所看到的一
切,宇宙就不太可能包含任何會出現生命的區域。在上述的熱大爆炸模型中,沒有足夠
的方向使熱從一個區域流到另一區域。這意味著宇宙的初始態在每一處必須剛好有同樣
的溫度,才能說明我們在每一方向上看到的微波背景輻射都有同樣溫度,其初始的膨脹
率也要非常精確地選擇,才能使得現在的膨脹率仍然是如此接近於需要用以避免坍縮的
臨界速率。這表明,如果直到時間的開端熱大爆炸模型都是正確的,則必須非常仔細地
選擇宇宙的初始態。所以,除非作為上帝有意創造像我們這樣生命的行為,否則要解釋
為何宇宙只用這種方式起始是非常困難的。
為了試圖尋找一個能從許多不同的初始結構演化到象現在這樣的宇宙的宇宙模型,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阿倫·固斯提出,早期宇宙可能存在過一個非常快速膨脹的時期。
這種膨脹叫做「暴漲」,意指宇宙在一段時間里,不像現在這樣以減少的、而是以增加
的速率膨脹。按照固斯理論,在遠遠小於1秒的時間里,宇宙的半徑增大了100萬億億億
(1後面跟30個0)倍。
固斯提出,宇宙是以一個非常熱而且相當紊亂的狀態從大爆炸開始的。這些高溫表
明宇宙中的粒子運動得非常快並具有高能量。正如早先我們討論的,人們預料在這么高
的溫度下,強和弱核力及電磁力都被統一成一個單獨的力。當宇宙膨脹時它會變冷,粒
子能量下降。最後出現了所謂的相變,並且力之間的對稱性被破壞了:強力變得和弱力
以及電磁力不同。相變的一個普通的例子是,當水降溫時會凍結成冰。液態水是對稱的,
它在任何一點和任何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然而,當冰晶體形成時,它們有確定的位置,
並在某一方向上整齊排列,這就破壞了水的對稱。
處理水的時候,只要你足夠小心,就能使之「過冷」,也就是可以將溫度降低到冰
點(0℃)以下而不結冰。固斯認為,宇宙的行為也很相似:宇宙溫度可以低到臨界值以
下,而沒有使不同的力之間的對稱受到破壞。如果發生這種情形,宇宙就處於一個不穩
定狀態,其能量比對稱破缺時更大。這特殊的額外能量呈現出反引力的效應:其作用如
同一個宇宙常數。宇宙常數是當愛因斯坦在試圖建立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時,引進廣義
相對論之中去的。由於宇宙已經像大爆炸模型那樣膨脹,所以這宇宙常數的排斥效應使
得宇宙以不斷增加的速度膨脹,即使在一些物質粒子比平均數多的區域,這一有效宇宙
常數的排斥作用超過了物質的引力吸引作用。這樣,這些區域也以加速暴漲的形式而膨
脹。當它們膨脹時,物質粒子越分越開,留下了一個幾乎不包含任何粒子,並仍然處於
過冷狀態的膨脹的宇宙。宇宙中的任何不規則性都被這膨脹抹平,正如當你吹脹氣球時,
它上面的皺紋就被抹平了。所以,宇宙現在光滑一致的狀態,可以是從許多不同的非一
致的初始狀態演化而來。
在這樣一個其膨脹由宇宙常數加速、而不由物質的引力吸引使之減慢的宇宙中,早
期宇宙中的光線就有足夠的時間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這就解答了早先提出的,
為何在早期宇宙中的不同區域具有同樣性質的問題。不但如此,宇宙的膨脹率也自動變
得非常接近於由宇宙的能量密度決定的臨界值。這樣,不必去假設宇宙初始膨脹率曾被
非常仔細地選擇過,就能解釋為何現在的膨脹率仍然是如此地接近於臨界值。
暴漲的思想還能解釋為何宇宙存在這么多物質。在我們能觀察到的宇宙里大體有1億
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1後面跟80個0)個粒子。它們從何而來?答案是,在量子理論中,
粒子可以從粒子/反粒子對的形式由能量中創生出來。但這只不過引起了能量從何而來
的問題。答案是,宇宙的總能量剛好是零。宇宙的物質是由正能量構成的;然而,所有
物質都由引力互相吸引。兩塊互相靠近的物質比兩塊分得很開的物質具有更少的能量,
因為你必須消耗能量去克服把它們拉在一起的引力而將其分開。這樣,在一定意義上,
引力場具有負能量。在空間上大體一致的宇宙的情形中,人們可以證明,這個負的引力
能剛好抵消了物質所代表的正能量,所以宇宙的總能量為零。
零的兩倍仍為零。這樣宇宙可以同時將其正的物質能和負的引力能加倍,而不破壞
其能量的守恆。在宇宙的正常膨脹時,這並沒有發生。這時當宇宙變大時,物質能量密
度下降。然而,這種情形確實發生於暴漲時期。因為宇宙膨脹時,過冷態的能量密度保
持不變:當宇宙體積加倍時,正物質能和負引力能都加倍,總能量保持為零。在暴漲相,
宇宙的尺度增大了一個非常大的倍數。這樣,可用以製造粒子的總能量變得非常大。正
如固斯所說的:「都說沒有免費午餐這件事,但是宇宙是最徹底的免費午餐。」
今天宇宙不是以暴漲的方式膨脹。這樣,必須有一種機制,它可以消去這一非常大
的有效宇宙常數,從而使膨脹率從加速的狀態,改變為正如同今天這樣由引力減慢下的
樣子。人們可以預料,在宇宙暴漲時不同力之間的對稱最終會被破壞,正如過冷的水最
終會凝固一樣。這樣,未破缺的對稱態的額外能量就會釋放,並將宇宙重新加熱到剛好
低於使不同力對稱的臨界溫度。以後,宇宙就以標準的大爆炸模式繼續膨脹並變冷。但
是,現在找到了何以宇宙剛好以臨界速率膨脹,並在不同的區域具有相同溫度的解釋。
在固斯的原先設想中,有點像在非常冷的水中出現冰晶體,相變是突然發生的。其
想法是,正如同沸騰的水圍繞著蒸汽泡,新的對稱破缺相的「泡泡」在原有的對稱相中
形成。泡泡膨脹並互相碰撞,直到整個宇宙變成新相。麻煩在於,正如同我和其他幾個
人所指出的,宇宙膨脹得如此之快,甚至即使泡泡以光速漲大,它們也要互相分離,並
因此不能合並在一起。結果宇宙變成一種非常不一致的狀態,有些區域仍具有不同力之
間的對稱。這樣的模型跟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並不吻合。
1981年10月,我去莫斯科參加量子引力的會議。會後,我在斯特堡天文研究所做了
一個有關暴漲模型和它的問題的講演。聽眾席中有一年輕的蘇聯人——莫斯科列別提夫
研究所的安德雷·林德——他講,如果泡泡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宇宙的區域被整個
地包含在一個單獨的泡泡之中,則可以避免泡泡不能合並在一起的困難。為了使這個行
得通,從對稱相向對稱破缺相的改變必須在泡泡中進行得非常慢,而按照大統一理論這
是相當可能的。林德的緩慢對稱破缺思想是非常好的,但過後我意識到,他的泡泡在那
一時刻必須比宇宙的尺度還要大!我指出,那時對稱不僅僅在泡泡里,而且在所有的地
方同時被破壞。這會導致一個正如我們所觀察到的一致的宇宙。我被這個思想弄得非常
激動,並和我的一個學生因·莫斯討論。然而,當我後來收到一個科學雜志社寄來的林
德的論文,徵求是否可以發表時,作為他的朋友,我感到相當難為情。我回答說,這里
有一個關於泡泡比宇宙還大的瑕疵,但是裡面關於緩慢對稱破缺的基本思想是非常好的。
我建議將此論文照原樣發表。因為林德要花幾個月時間去改正它,並且他寄到西方的任
何東西都要通過蘇聯的

⑤ 宇宙中最神秘的力量 : 直覺!

宇宙的秘密,是因為他們習慣於將自己桎梏在眼見為實的牢籠里,不允許自己盡情想像,大膽假設,從而掩蓋了直覺的光芒。」

你一定碰到過這樣的事:突然想起一個多年未見的人,第二天就和他遇上了;突然想給一個人打電話,剛拿起電話時,對方卻打來了電話;一天晚上突然做了一個夢,沒過多久,夢中的情景便應驗了;一個從不買彩票的人,突然冒出了想買彩票的念頭,結果就是這張彩票讓他中了大獎;一個四處碰壁的人,突然感應到了什麼,從此之後,如有神助一般,總是好運連連……

不僅如此,你還一定聽說過一些更為離奇的事,比如,林肯和肯尼迪這兩位遇刺身亡的美國總統,他們的人生都有著一連串的巧合:

林肯於1860 年當選美國總統,肯尼迪於1960 年當選美國總統,時隔100 年;

林肯和肯尼迪在入主白宮期間各喪一子;

林肯的總統秘書名叫肯尼迪,肯尼迪的總統秘書名叫林肯;

兩人的秘書事先都建議他們不要前往遇刺地點:福特戲院和得克薩斯州達拉斯;

兩人遇刺身亡時妻子均在身邊,都是腦後中槍;

兩人遇刺身亡後都由副總統繼任,繼任者都是前參議員,都是南方人而且都姓詹森;

兩位繼任的副總統安德魯·詹森和林登·詹森分別出生於1808年和1908年,時隔100年;

兩名兇手的名字均由15 個字母組成;

兩名兇手分別出生於1839年和1939年,時隔100年;

槍擊林肯的兇手由戲院逃入倉庫,槍擊肯尼迪的兇手由倉庫內的狙擊點逃入戲院;

兩名兇手都在審判前遇害;

林肯和肯尼迪都為推進公民權作出了貢獻;

兩位總統的姓氏均由7個字母組成。

面對這些看似偶然的事情,你是否在心裡嘀咕:「真是神了,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冥冥之中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左右著我們的命運?」

無論你承認與否,人的一生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巧合,而正是這些巧合才改變了我們行走的方向,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命運。

那麼,究竟是誰刻意製造了這些巧合呢?

為了徹底弄明白這個問題,我花費了長達20年的時間,采訪了上千位各行各業的人士,閱讀了大量的名人傳記,研究了幾千件巧合的案例。隨著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感到震驚,因為我發現:宇宙間的確存在著一種神秘的力量,它就環繞在我們的周圍。

這種力量不可思議,超越了我們的思維和邏輯,它是宇宙的本源,是主宰萬事萬物的道體。這種力量無處不在,如果我們心有靈犀,就能夠隨時隨地接受其指引;倘若我們無視它的存在,對它渾然不知,就註定會遭遇厄運。

在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之後,我還發現了一個更為令人驚訝的秘密:凡是接受了這種力量指引的人,他們都有著光明的前程和輝煌的人生;凡是無視這種力量的人,不管他們付出了多少艱辛和努力,最後都只能是碌碌無為,平庸一生。

千百年來,無數偉人的經歷都毫無例外地證明了這一點。為什麼威靈頓將軍能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崙?就是因為他接收到了這種神秘力量的暗示。威靈頓曾經六次被拿破崙打敗,第六次慘敗後,心灰意冷的威靈頓逃到了一個山莊,躲進了一間破屋。

就在他即將決定放棄之時,宇宙中的神秘力量出現了。威靈頓看見破屋的角落裡,有一隻蜘蛛正在努力地織網,它織了六次都失敗了。

威靈頓失敗了六次,蜘蛛也失敗了六次,多麼神奇的巧合呀!

威靈頓睜大了眼睛,顯然,他從這個巧合中感受到宇宙神秘力量正在向他傳遞信息。他緊張地看著蜘蛛接下來的舉動,只見那隻蜘蛛並沒有放棄,而是繼續織網。第七次,終於在第七次,蜘蛛成功地織成了自己的網。

看到這樣的情景,威靈頓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從蜘蛛的行為中獲得了天啟,接受了宇宙神秘力量的指引。從那以後,威靈頓便時來運轉,他按照宇宙神秘力量的指引,在滑鐵盧與拿破崙展開了第七次較量,最終徹底擊敗了拿破崙。

哪怕是一個再普通的人,只要接受了宇宙神秘力量的指引,他都會變得傑出;而任何一位傑出之人的英明之舉,都是因為他們領悟到了這種力量的暗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廚師曾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一天夜裡,丘吉爾在唐寧街10 號的首相官邸舉行宴會,如同過去無數個夜晚一樣,一枚枚德國的炸彈在不遠處爆炸開來,此起彼伏。作為英國的領袖,丘吉爾經常在這里舉行宴會,從未表現出任何恐懼,也從不躲進防空洞內。但就在這次宴會舉行到一半時,丘吉爾卻突然走進了廚房,他神情嚴肅地命令所有廚師馬上離開,直接躲進防空洞內。

許多廚師都對首相的舉動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樣的宴會已舉行過多次,廚師們從未離開過廚房。一位廚師問道:「首相先生,出了什麼事?為什麼要我們離開這里?」

丘吉爾大聲回答道:「這是命令,立刻執行!」

廚師們不情願地服從了命令。然而,就在他們離開廚房幾分鍾後,一枚炸彈就落在了廚房的屋頂,廚房頓時被炸成了一片瓦礫。

為什麼丘吉爾突然要讓廚師們離開廚房呢?

事後,有人問他:「首相先生,難道您接到了情報人員的報告,說德國炸彈要來炸毀首相官邸的廚房?」

丘吉爾回答說:「沒有,也不可能,炸彈落在哪裡,誰也不清楚。」因為那時還沒有導彈,更沒有衛星定位,炸彈只能隨意飄落。

「那您是如何知道的呢?」

「直覺! 」

很明顯,丘吉爾所謂的直覺,就是宇宙神秘力量的暗示,這種力量給他的潛意識傳達了一個強烈的信息:廚房有危險,趕快讓人離開那裡!正是按照宇宙神秘力量的指引,他才讓那些廚師們逃過了一劫。

美國著名作家韋恩·戴爾博士說:「禱告是我們在向上帝說話,而直覺則是上帝在向我們說話。」

直覺是宇宙神秘力量給人的一種昭示,聽命於它,我們就擁有了超人的智慧。有了這種超人的智慧,小則改變個人的命運,大則改寫人類的歷史。

為什麼牛頓能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為什麼愛因斯坦能發現相對論?為什麼許許多多偉人能在危急關頭力挽狂瀾?這一切皆因為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接受了宇宙神秘力量的指引。正因如此,牛頓才相信上帝的存在,愛因斯坦才強調直覺的重要。

記得有一次,有人問愛因斯坦:「請問,您是如何發現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回答道:「依靠直覺和想像!」言下之意,相對論的發現完全是來自於宇宙神秘力量的指引。愛因斯坦在其他場合也多次提到這一觀點,他說:「人們之所以領悟不到宇宙的秘密,是因為他們習慣於將自己桎梏在眼見為實的牢籠里,不允許自己盡情想像,大膽假設,從而掩蓋了直覺的光芒。」

⑥ 一次元:點,二次元:面,三次元:空間,四次元:時間,五次元:多宇宙,六次元:瞬間移動,七次元:時間

中二解釋完畢= =、

⑦ 六次元和七次元是什麼

1.六次元:

即六維度,六維空間可以接納任何可能的形狀,而且都與其自身的世界相一致,具有其自身的物理學規律。除了四維時空,另有六個人類未知的空間維度。

2.七次元:

即七維度,是指所有點即無限點上產生無限個時間線 。

相關介紹:

次元本身是指未知數的多重指數,更多表示的是維度或者獨立空間。在平行宇宙理論中,由於存在著無數多個3維宇宙,這些宇宙並不能通過長、寬、高或者時間進行相連,只能通過另外一條維度進行連接,因此平行宇宙本身至少就是一個4+1維時空(5維空間)。

在弦理論中,認為各種基本粒子都是由很小很小的線狀弦組成的,在眾多現象難以用理論解釋的情況下,愛德華·維頓提出了11維空間的概念。

(7)宇宙中柱第七次元擴展閱讀

在理論中,七維空間包括了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宇宙結束,所有空間維,所有時間維上的所有可能性,以及在任意兩點直接到達的可行性。五維空間是某一點產生無限個發展趨勢,七維是所有點即無限點上產生無限個時間線。

一維是線,二維是面,三維是靜態空間,四維是動態空間。在物理學中描述某一變化著的事件時 所必須的變化的參數。這個參數就叫做維。人類只能理解到3維,所以後面的維度可以通過數學理論構建。

⑧ 宇宙包含的七個層次是什麼

額....很簡單。依次為第一次元、第二次元以此類推直到第七次元空間。每一個次元都有其作用和定義,第一次我稱為點,應為這一次元是物理的基本狀態。第二次我稱為面,人類是面中的一員包括動物植物。第三次我稱為體,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空間是由長寬高組成。第四次為長寬高加拉一條時間...具體不知。五次我稱為識海意識,在原來的四次基礎上加拉精神...具體不知。六次我稱為神我意識,應為他喚醒拉遠古的記憶能力。七次我稱為主神意識、修真或者聖人意識(可以從『無限恐怖』這部小說中了解到這三個東西)...這以不是我們可想像的啦。

熱點內容
為什麼要先買usdt 發布:2025-08-24 07:09:53 瀏覽:166
1080tieth軟體50算力 發布:2025-08-24 07:09:41 瀏覽:201
歐菲光元宇宙概念 發布:2025-08-24 07:09:12 瀏覽:654
微信區塊鏈組織紅包 發布:2025-08-24 07:01:12 瀏覽:177
去疾控中心都會檢測嗎 發布:2025-08-24 06:55:12 瀏覽:924
eth是第幾大虛擬幣 發布:2025-08-24 06:54:03 瀏覽:370
btc私鑰送給你 發布:2025-08-24 06:54:03 瀏覽:881
幣圈四大事件2020年 發布:2025-08-24 06:49:44 瀏覽:846
以太坊空投程序代碼 發布:2025-08-24 06:17:36 瀏覽:27
區塊鏈和資料庫並存 發布:2025-08-24 06:03:03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