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和資料庫並存
❶ 新興公鏈角逐,誰將最先比肩以太坊
本視頻由白澤研究院聯合騰訊新聞共同製作。
由於以太坊公鏈上 DeFi 和 NFT 領域的爆炸性增長,導致以太坊的性能很難承載更大的市場需求,但是官方解決方案的以太坊 2.0 的進展緩慢。當大家都在關心以太坊能否超越比特幣的神話時,以太坊的「競品們」也正在通過性能、智能合約應用、受眾群體等方面向以太坊發起強大的攻勢。那麼誰會最先比肩以太坊呢?
大家好,歡迎來到白澤研究院。從本期節目開始,我們來聊一聊最近火爆的新興公鏈。首先,要了解本系列所要講到的公鏈,我們得先明白一些基礎性的概念。什麼是區塊鏈?什麼是公鏈?為何又有許多的新興公鏈能夠崛起,去挑戰以太坊這個區塊鏈當紅炸子雞呢?
區塊鏈這個概念最早是在2008年由比特幣的創造者——中本聰第一次提出的,從概念上來看,區塊鏈是一種將數據區塊有序連接、並以密碼學的方式保證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技術。簡單來說,區塊鏈技術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參與的情況下實現系統中所有數據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不可偽造和可追溯性。
為了方便理解,從本質上來講,區塊鏈就是一個資料庫。不過這個資料庫有點特殊,它是一個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資料庫。資料庫大家都知道吧,那麼分布式和去中心化如何理解呢?
以我自己舉例來說吧,我,黑米,以前過日子稀里糊塗,掙多少錢,花到哪兒了,從來沒有個數。後來高人指點,說你這樣不行,你得學會記賬,搞清楚你的收入支出,學會計劃,這樣日子才會越過越好。我一聽有道理,那就記賬吧。
我就開始每天記呀記,我一個月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結余多少,全部記下來,我用來記賬的筆記本可以叫做1個資料庫,寫在筆記本上的各項收入支出就是資料庫里的數據。
但是現在我一個人記賬,只有一個資料庫。哪天我的筆記本被火燒了,賬本沒了,資料庫也就沒了。
於是乎,我動員爸媽跟著我一起記賬,在核對時,以大多數相同的記錄為共識。這樣的話,就有3個賬本在同時記賬,即使有一天,我的筆記本被火燒了,但是他倆的筆記本還在,數據不會丟失,這就是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賬本,它的好處是數據是安全的,沒有唯一的中心,誰的數據丟了都無所謂。
為了方便對賬,我們3個人每天的收支記錄核對後記到另外一張紙上,這張紙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一個區塊,一天記一張紙,一個區塊接著一個區塊記下去,連到一起就叫做區塊鏈。
好的,到這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第一,記賬的筆記本是個資料庫。第二,它是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3個賬本共同記賬,如果記錄相同,那麼就都是有效的;如果有不同,那麼就取大多數相同的為准。3個賬本在3個人手裡,不可能同時被毀,數據是絕對安全的。
這樣的分布式、去中心化賬本或者說是資料庫就是區塊鏈。
好了,了解了區塊鏈這個概念後,我們再來理解一下不同的區塊鏈種類。按照節點准入的規則,區塊鏈可以分為:公鏈、私鏈、聯盟鏈。
公鏈,也可以叫公有鏈,代碼是開源的,去中心化的,在這種區塊鏈上,世界上的任何個人或者組織都可以隨時發起交易,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區塊鏈的共識。即便是這條公鏈的創始人或開發團隊也無法侵犯用戶的權益。公有鏈是最早的區塊鏈,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區塊鏈,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比特幣、以太坊等各加密貨幣均基於公鏈。
聯盟鏈,也叫聯合區塊鏈,是由某個組織內部指定多個預選的節點為記賬人,每個區塊的生成由所有被選擇的節點共同決定,其他被准入的節點或者用戶可以參與交易,但不會問記賬過程。所以,聯盟鏈其實也可以稱之為「超級賬本」。
私鏈,也可以叫私有鏈,顧名思義,僅僅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記賬,可以是一個公司,也可以是個人,獨享這個區塊鏈的許可權。
需要說明的是,加密貨幣的投資在我們國家被嚴格禁止。本視頻主要是為了給讀者介紹區塊鏈技術領域的發展趨勢,不建議大家參與炒幣。
在過去的幾年中,公鏈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已涌現出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公鏈,其中較為知名的公鏈包括:BTC、ETH、BSC、Polkadot等。
由於以太坊公鏈上DeFi和NFT領域的爆炸性增長,導致以太坊的性能很難承載更大的市場需求。以太坊作為第一個但並非是唯一一個支持智能合約的區塊鏈,雖然開發團隊意識到了性能的限制,正在尋求通過研發以太坊2.0來改善,但是進展緩慢。當大家都在關心以太坊能否超越比特幣的神話時,以太坊的「競品們」也正在通過性能、智能合約應用、受眾群體等方面向以太坊發起強大的攻勢,畢竟,誰不想代替以太坊成為整個加密世界的主流操作系統呢,這其中就包括近些年各種為以太坊擴容的Layer2解決方案和一些新興公鏈。
今年下半年,加密行業可以說爆發了一場「公鏈之爭」,由Solana公鏈最先打響第一槍,隨後Avalanche公鏈宣布總價值1.8億美元的流動性挖礦計劃,使多個DeFi龍頭項目集成至Avax;Fantom公鏈投入3.7億枚FTM代幣推出生態激勵計劃;一些DeFi龍頭項目聯合出資1億美元,以扶持Celo公鏈的發展。與其說是Solana、Terra、Avalanche等這些新興公鏈之間的攀比,不如說是新興公鏈組團向以太坊、BSC、Polygon等前輩發起的挑戰。由此來看,公鏈市場的格局已經完全改變。
其實仔細想一想,像Solana、Terra、Avalanche、Fantom這些新興公鏈能夠崛起,並不是因為所謂的「區塊鏈性能超過以太坊」,背後的真正原因其實是跨鏈橋在各個公鏈的普及,這個我們以後再討論。
如果未來的區塊鏈世界真的是行業內專家們所說的多鏈並存、互聯互通的話,那麼屬於新興公鏈的故事還遠未結尾。一些其他的明星公鏈也在這場公鏈之爭中嶄露頭角,例如Celo、Near、Algorand、Harmony等,他們的綜合實力也毫不遜色,正在蓄勢待發。
鏈得得僅提供相關信息展示,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❷ 「天平鏈」第一案出爐,區塊鏈在司法領域真正落地了
4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首個採用「天平鏈」證據的判決出爐。
其實,北京互聯網法院成立於2018年9月9日,至今已過去半年多,才誕生了司法上鏈的第一案。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天平鏈」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證據開放生態平台。截至4月11日,平台已在線採集數據3,598,143條,驗證數據657件。目前,北京互聯網法院已有58例涉天平鏈證據的案件,由於「天平鏈」強大的驗證能力,相關案件的電子證據爭議較小,已有40餘件成功調解或撤訴。
佘貴清副院長表示,傳統審判模式下,證據真實性問題常見,案件會提出鑒定申請,有拖延訴訟的風險。然而,經司法區塊鏈驗證的證據,有較高的認可度和信任度,很少申請鑒定或勘驗程序,當事人表現更加誠信,善意度更高。
實踐證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信任機制、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特性,為司法領域開拓了應用空間,客觀上推動了互聯網信任體系的建立。
通過規則前置、全鏈條參與、社會機構共同背書,將公平、公正的規則嵌入互聯網訴訟中,是區塊鏈在司法領域的可期待成果。
讓我們深入探討司法上鏈第一案的操作過程。根據微信公眾號京法網事的披露,該案件涉及三個關鍵環節,分別涉及證據的存證、侵權線索的存證及訴訟過程中的證據驗證。
在Step1中,藍牛仔公司申請被侵權證據電子數據存證,並獲得版權家電子數據存證證書,版權鏈通過跨鏈操作將數據存證至「天平鏈」,並返回存證編號。Step2則通過版權大數據監測,發現涉及侵權的電子數據,並存證上版權鏈,同樣返回存證編號。最後,Step3中,當訴訟發生時,藍牛仔公司通過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訴訟平台提交起訴狀、用戶身份驗證信息、確權存證原文件、侵權線索原文件及包含區塊鏈存證編號的文件,平台自動驗證後得出結果,證實證據未被篡改。
對此,巴比特獨家采訪了「天平鏈」第一案的存證平台安妮股份版權家CTO郝漢及「天平鏈」的技術提供方信任度CEO馬臣雲,探討了司法上鏈的應用實踐。
根據郝漢的解釋,版權區塊鏈主要負責確權、授權及維權三個關鍵環節。確權時,用戶作品通過APP或網站上傳至伺服器,同時進行區塊鏈存證,並頒發數字身份證書和版權登記證書。授權時,電子合同同樣存放在區塊鏈上。維權時,監測服務自動提醒用戶侵權行為,用戶通過平台一鍵固定證據,並存於區塊鏈上。
馬臣雲則強調了技術變遷對司法的影響,既帶來了挑戰,也提供了解決方案。他認為,「天平鏈」是區塊鏈技術在司法領域的一次有效嘗試,標志著行業取得了重要突破。此外,跨鏈應用提供了實踐經驗,有助於解決此前技術討論中的技術難題。未來,智能合約將前置法律條文,為法律執行帶來全新想像力。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未來將為司法領域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智能合約將使規則前置化、透明化,最終可能實現自動執行,改變傳統法律服務的形式。與此同時,跨鏈應用在司法領域的實踐,將為解決復雜的互聯網糾紛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