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不可能三角
Ⅰ 幣圈的交易知識點和對行情的觀點
市場本來就存在賺錢和虧錢兩種情況,誰都是如此,沒有誰能一直賺的,也不會有人單單都虧,那麼這時候想要做到整體盈利,就需要做到少虧多賺,但是很多朋友都賺少虧多,通過很多問過我的朋友,我來幫大家總結幾個最主要的原因
首先是沒有倉位管理的意識,每次幾乎都是重倉,滿倉,想想大家自己是不是一樣。賣了一種幣馬上會接入另一種幣。但是市場不好的時候,往往所有的幣種都會跌,賣掉手裡的幣買入另一種幣相當於沒賣,還白白多交了手續費。而且同樣的虧能吃很多次。
再者,韭菜基本上都沒有割肉的習慣,對於韭菜來說,割肉就是虧本了。這種思想也是最大的阻礙。仔細想下不割肉就等於不虧損嗎?賬面浮虧那也是實實在在的虧損。四個字也就是掩耳盜鈴。很多人能接受浮動盈虧70-90%很少有人能做到賺30%不走。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賺少虧多。
第三,很多人的主觀意識太強,太喜歡靠感覺,不懂技術也不看市場,主觀意識感覺,這個幣能漲,就算市場再差,自我感覺某個幣良好,就搞了進去,十有八九也是被套的命。記住,這個市場上誰都不可能預測未來,只靠無端的自我的想像,當你賺錢的時候可以說是運氣好,當你虧錢的時候只能說再正常不過了。
第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太多人喜歡太過頻繁的交易,不管錢多少,一天都能折騰好幾次,一百塊能玩出一百萬的感覺,一天都能換幣換十幾次的我也見過,一天合約做一百單的我也見過。但是當大盤跌的時候,就急了,忙不過來,不知道買哪個幣了。不要覺得好笑,雖然我講的都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很多朋友雖然沒那麼極端但是頻繁交易是大多數人。
有些朋友和我說這是分散性投資,但是你要知道,大盤稍微主流點的幣都是有聯動性的,都是跟著大盤波動的,相關性那麼高,你買幾種幣走勢基本上都會相同,只是漲跌幅度不一樣而已,分散風險是幣之間沒有一點關系才能做到,你持有那麼多不同的幣,其實並不會分散風險,而且也會為此比較盲目。
很多朋友最喜歡一點,就是別人告訴他的內幕,而且每次都是,這個內幕很少人知道,你自己知道就好,別告訴別人。說到這有點想笑。其實不否認,有些會是真的,但是,誰能說一定知道這個所謂的『內幕』的真偽?有人和你說這個幣要拉到10刀,現在是跌到了1刀。你不知道莊家是不是還在盤中,可能明天會拉到20刀,也可能庄走也有可能准備洗盤了。內幕的意思是內部消息,如果隨便一個人告訴你的就是內幕,那麼這不叫內幕叫做新聞。所以不要太依靠這種,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有過被山寨幣割韭菜的經歷?過於盲目。
不懂技術,也不願意學習技術。然後造成了喜歡追高,看好的幣跌的時候不敢進場,大漲起來到達高位了,生怕踏空,然後高位進場,這種情況要麼套在高位,要麼賺錢自己心裡也沒多大拿單空間。大家所謂的莊家割韭菜不就是利用這種人性的弱店嗎,追漲殺跌,太多人買在高點賣在高點,就是看不懂市場趨勢,一點技術基礎都沒有,所以加強自己的技術基礎也是很有必要的。
這些都是誤區,那麼怎麼改變自己呢。我來總結幾點,大家注意看注意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控制好風險,不可能每個單子都會對,允許錯,錯的時候要有個明確的止損點,讓虧損是在可控 的范圍,絕對不能允許大虧,只有風險控制好了才能安全的賺錢。而這個需要後面幾點一起配合。
其中你要敢於拿單,很多人單子錯了可以扛一百多個點,甚至拿到爆倉到歸零都可以。但是單子做對了賺幾個點就跑了,敢輸不敢贏 。不會持倉和等待,持倉和等待這個過程是痛苦又復雜,對心理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只有少數人能做到,只有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才可以賺錢。
然後需要看長做短,看大做小。大周期決定小周期。有人囤幣,有人做合約,不論哪種都離不開周期。尤其是做合約,比如說去做空,那麼這個做空是打算日線的短線,還是隔夜甚至更長周期的。離開操作周期去談行情是有缺陷的,首先要知道日線這種大周期的走勢,上漲趨勢,盡量是做多為主,做空為短線日線,下跌趨勢同理。做主流幣同樣也不能不參考大餅,大餅相當於股市的大盤。大餅的方向也相當於主流幣的方向。趨勢為王。
其次需要多維度判斷行情走勢,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點的運動軌跡形成線,換言之線就是有至少兩個點才能組成。線的運動軌跡才能形成一個平面。技術分析同理,從來都不會是單一存在的,用不同的方法甚至會得不同的結果和方向,那這種情況下需要如何取捨,就是要多維度的去判斷,如果用不同的技術指標以及不同的周期,得到的方向是一致的,那麼這個方向也大概率就是後面行情的運行方向。這個就要求我們需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技術分析體系,需要我們掌握很多的技術指標來達到這個效果。
在這個市場你就是一個交易者,那麼就要有自己的交易系統,不是方法越多越好,而是有一個穩定盈利適合自己的方法就足夠了,告別無序憑感覺操作,建立自己的交易方法,讓自己的每一次操作都是有依有據,倉位適中,指標明確,內心穩定,這樣做單才會輕松有底氣,賺錢也就簡單了。
幣圈是一個充滿奇跡的地方,想通過幣圈實現財富自由,不能光靠賭運氣,打鐵還須自身硬,賺少虧多不怕,就怕交了學費什麼也沒學到,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改變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讓自己變的強大起來,能適應這個市場了,才能夠生存下來,長久的獲利!那麼完善就需要你有三個條件,也就是交易系統的組成部分,分別是,倉位管理,技術基礎以及良好心態。其中技術基礎是最主要的。
很多人說看什麼K線,玩什麼技術,什麼用都沒有。怎麼說呢,有技術不一定會賺,但是沒技術肯定不會賺。市場的成功者也不是只看技術,而是他們更懂得把技術和心態結合。以技術為基礎然後懂得如何放棄和堅持。始善獵者善等待,能找到合適的進場點位,說白了就是懂得戰勝自己的交易體系,把風險降低到最低,把利潤拉升到最大。
Ⅱ 閃電比特幣是什麼
閃電比特幣還沒有被大家所熟知,那是因為他是一個比特幣的分叉幣,幣圈的許多的用戶都本能對這類的通證產生厭惡情緒。分叉幣現在已經儼然成為了圈錢,跑路的代名詞。但是有一點各位可能不知道,所有比特幣的分叉幣在國外的監管者眼裡都可以叫做是貨幣。美國SEC只承認比特幣和以太坊稱做為貨幣,因為他們沒有在公開渠道進行過ICO。相應的這些分叉幣算是貨幣。而且閃電比特幣是唯一在分叉幣中沒有進行預挖的。大家可以想像成比特幣是一家銀行發行的100紙鈔,而各類分叉幣就相當於這家銀行發行的不同面額的紙鈔。各位可能不能理解這裡面有什麼寶貴的價值,當要進入實體的流通環節,如果你是比特幣的分叉幣就很容易通過政府合規。簡單的說,大皇子BCH為什麼能這么快打通日本的實體流通環節,恰恰佔了是比特幣分叉幣的光。
那我為什麼要說閃電比特幣是一場偉大的貨幣實驗?因為閃電比特幣推行的鏈上治理機制,將現實問題通過代碼進行票選進行民主的決策.我們把閃電比特幣比作一個自由的經濟體,有三大利益方:開發人員,礦工,持幣者。
至今沒有一個區塊鏈項目可以對此三者進行有效的治理,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往往一個ico項目,開發者,持幣者量最多,甚至礦工都是同一批人,這個很好理解吧,那他為什麼要把最大的利益去讓給通過ico的持有者呢,這個明顯不符合人性。而閃電比特幣為什麼敢於做鏈上治理,因為和閃電比特幣的發行方式有關。LBTC此次的「鏈上治理」即是對「去中心化」的再次嘗試,也很吸睛。DPOS機制決定了網路中有101個節點,同時和POW不同,選擇權是掌握在持幣用戶的手中的,這些節點將由持幣用戶投票選出,當節點不作為,用戶也可以投票踢出網路。根據上周周報內容顯示,目前LBTC的區塊瀏覽器也新增了這一項功能,可實時查看節點運作情況。也為LBTC的「鏈上治理」做出了鋪墊。在LBTC的體系中,所有持幣人可以通過投票決定項目發展提案的去留,所有組織成員都能參與組織的決策和運作,另外,本次閃電節點競選後的鎖倉5000的標准,又保證了節點既是礦池又是持幣用戶的身份。這樣較好地平衡了礦工、開發人員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個自治組織的基礎。
Ⅲ 怎麼看待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是貨幣改革的方向之一。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加密貨幣(數字化貨幣)是各國央行努力推行的一種貨幣。雖然世界上己出現加密貨幣、如比特幣,由於不能監管,世界各國大多不接受;美國也未正式批准其上市交易,比特幣交易平台也未建立。雖然有不少業內人市,呼籲美國政府建立可監管的比特幣交易平台,而實體經濟特斯拉公司又高調宣稱購買了比特幣……
毫無疑問,各國央行對數字化(加密)貨幣興趣日濃,積極研究試行,測試;在中國上海第4屆進博會上,中國人民
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開展了數字化人民幣的推廣工作,場景應用,外幣自由兌換數字人民幣等。可以預計,數字人民幣不久將在中國上海,及各地迅速普及、推廣應用。
總之,我們應當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加密(數字化)貨幣,樂與參與其中,積極應用。
單說加密貨幣的話,話題有些狹窄,我直接來說說區塊鏈技術。
作為一個 科技 資訊類(區塊鏈技術)的自媒體我,當然是爬桌子加上熬夜看了。為了知識積累,為了學習最新的互聯網技術,不看咋整?不管是因為生活,還是工作,區塊鏈技術作為目前最熱的項目,我必須去了解。
作為 社會 最底層的我,一個資深打工仔來講,加密貨幣離我很遙遠。通過學習,我知道它是基於區塊鏈技術衍生出來的交易虛擬貨幣。而且是限量的,在國外的第三方平台上交易很火爆,從最初的0.3美元10年時間漲到接近2萬美元。有的時候我就在想,當初為什麼不買那麼幾十個放在那呢?歸根結底還不是因為窮?當初的你哪怕有那個錢,但是會狠下心來買那個玩意一放就是接近十年么?有人說加密貨幣、數字貨幣等等都是大佬弄出來圈錢的,用來割韭菜的,這話我無法反駁,但是就我而言,我連當韭菜的資格都木有。
作為自媒體我的我,一個以自媒體為工作的普通人。不管對加密數字抱有怎樣的態度,我都必須去了解它。從它的起源到它的落地應用項目,從它的基層技術到後續的技術應用。從ICO的各種項目到相關信息,甚至還要了解因為加密貨幣、因為虛擬貨幣而發家致富的這些大佬背後的故事。就連昨晚做的夢都跟區塊鏈技術、各種貨幣資訊有關。
作為旁觀者的我,其實我並不喜歡這些東西。因為我只是個普通人,加密貨幣這個詞語,就像你跟我說李嘉誠的錢一樣虛幻。作為普通人我知道李嘉誠有錢,但那和我有什麼關系呢?作為普通人,我知道基於區塊鏈技術衍生出來的各種貨幣很值錢,有人因此變成百億富翁,但那和我又有什麼直接的聯系么?
它影響不了我的生活,但它影響了韭菜的生活。
它影響不了我的生活,但它影響了大佬們的生活。
它影響不了我的生活,但它影響了世界的秩序。
就像那幫大佬說的,它真的有可能是第五次革命的誘因。
加密貨幣的誕生源於對電子支付行業的革新,旨在搭建去中心化、個人對個人的電子貨幣體系。2008年11月,一份署名中本聰的論文被發表在網路上,其標題為《比特幣:對等網路電子現金系統》,論文中詳細描述了如何使用對等網路來創造一種「不需依賴信任的電子交易系統」;2009年1月,比特幣網路上線,推出了第一個開源的比特幣客戶端軟體,中本聰使用該軟體對第一個比特幣「區塊」進行「采礦」,並獲得了第一批的50個比特幣;其後,加密貨幣體系實現飛速發展,一方面,加密貨幣的市值不斷增長,2017年12月,比特幣交易價格首次突破15000美元,市值達2561億美元;另一方面,加密貨幣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以太坊、瑞波幣、穩定幣USDT、Libra等數字貨幣也接連發布。
自2009年第一枚比特幣誕生至今,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成熟,加密貨幣行業也經歷了飛速發展。據CoinMarketCap統計,目前已有超過2650種加密貨幣,截至2019年9月8日,加密貨幣總市值為2678.7億美元,市場總交易額為526.3億美元。其中比特幣市值佔比70.4%,市值為1885億美元,而ETH(以太坊)和XRP(瑞波幣)市值分別為192和112億元。
一直以來,去中心化、吞吐量、安全性三者始終不可兼得,構成了數字加密貨幣領域的「不可能三角」悖論。舉例而言,比特幣網路的最大問題是其低吞吐量帶來的低可擴展性,比特幣網路目前每秒最多隻能處理7筆交易,極大限制了比特幣作為交易手段的應用場景,其他比特幣分叉在此基礎上各有改進,但受限依舊明顯;以太坊追求可擴展性和中心化,但犧牲了安全性,此前的「TheDAO」事件(黑客利用智能合約漏洞轉移資金)就是例證;EOS則採用超級節點的模式,以部分犧牲去中心化特點為代價,實現了每秒百萬筆的吞吐量。
行行查,行業研究資料庫
請至網站www.hanghangcha.com
手機訪問「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一.加密貨幣:
1.基於去中心化的共享機制,分布式賬本的區塊鏈技術,以電子錢包,私鑰方式呈現,區塊鏈自動記入,分散式結算,無法被扣押,凍結,與依賴中心化監管的銀行金融系統相對;
2.截止2018年5月,已有超過1800種加密貨幣標准,互不信任的參與者維護著分類帳的安全,完整,余額;
3.2009年,比特幣成為第一個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而比特幣以外的同型態貨幣,稱為:山寨幣,競爭幣;
二.市值和數量:
1.2019年7月,市場上有2600種加密貨幣流通;
2.截止2021年5月,有9996種加密貨幣,加密貨幣交易所381家;
3.2021年5月初:總市值:約2萬3000億美元,截止5月21日總市值:約1萬5800億美元。比特幣占市值和交易絕對多數,其次瑞波幣,以太坊等;
三.1.比特幣:代碼:BTC,創建者:中本聰於2009年,最高發行量:2100萬個
2.瑞坡幣:代碼:XRP,創建者:Ripple實驗室於2013年,最高發行量:1000億個
3.萊特幣:代碼:PPC,創建者:Coblee於2011年,最高發行量:8400萬個
4.以太坊:代碼:ETH,創建者:Vitalik Buterin於2015年,最高發行量:無限個
四.市場上著名十大加密貨幣交易所:
1.幣安,馬爾他;2.火幣,新加坡;3.OKEX歐易,馬爾他;4.比特兒,香港;5.Coinbase,美國;6.Bitfinex,香港;7.ZB.com,香港;8.Bithumb,韓國;9.Bit-Z,美國;10.Bitflyer,日本;
五.政府法律監管的難度和風險:
難度:侵犯隱私,阻礙創新
風險:販毒,洗錢,野蠻生長,個人和機構參與破產和收益相對;
個人是比較看好的加密貨幣的。
最早的加密貨幣是比特幣,比特幣誕生於2008年,當時全球處於一次大的金融危機之中,這次危機由美國引發並席捲全球,主權國家濫發貨幣,導致貨幣的嚴重貶值,通貨膨脹居高不下,人們對此尤為不滿,人們特別渴望一種保值的、升值的數字貨幣出現。在這種大背景下比特幣橫空出世,也逐漸到受到了市場的認可和追捧。
比特幣實際上解決的是一個信用危機,比特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性、全球支付的特徵,解決了普遍存在的一個信用問題,但比特幣並不是完美的,網路擁堵市場發生,這也就導致了比特幣現金的出現,比特幣現金作為比特幣的孿生兄弟逐漸的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另外,一些 科技 界、金融界的巨頭公司也紛紛看好加密貨幣,認為加密貨幣是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未來有可能取代法幣,全球大多數國家的政府也大多肯定了底層技術區塊鏈,也都在區塊鏈方面發力。
怎麼看待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是一種新型的金融工具,藉助區塊鏈技術實現了以前電子貨幣難以完成的防偽和驗證功能。
以前的電子貨幣由中心化系統控制,例如QQ幣。假如你能黑入騰訊的伺服器,或利騰訊的漏洞,或者由騰訊的內部人員悄悄篡改,你就可以無端擁有大量的QQ幣。從事實上來說,這些修改而來的QQ幣是真的,因為可以正常使用。但從法理意義上來說,這些都是「假幣」,因為它沒有經過合理的程序產生。舉例說明,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刷Q幣。
這些都是以前的電子貨幣存在的問題。現在,區塊鏈技術能夠為這些電子貨幣加上一條唯一的加密識別碼,並且和前後的信息關聯,讓它像鎖鏈一樣一環扣一環的記錄保存。這樣就能實現電子貨幣的防偽和驗證。這就是加密貨幣的特性。
區塊鏈上的加密貨幣可以追溯到最初持有加密貨幣的人,他交易給了誰,又是怎樣一步步的傳到你手上,這些都可以查詢。如果區塊鏈上沒有相應的記錄,那麼這枚加密貨幣就是「假的」。這是加密貨幣的性質。
加密貨幣說到底就是一個工具,一個工具能起什麼作用,要看使用它的人用來干什麼。一把好的水果刀,廚師可以用來切水果,雕刻家就能用來雕刻藝術品。怎麼看要看它怎麼用。
伴隨著比特幣暴漲之際,加密貨幣會是貨幣的未來嗎?加密貨幣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比特幣橫空出世的時候,第一個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就這樣誕生了。很多投資者表示,喜歡加密貨幣是因為「加密貨幣市場具有巨大的增值潛力和市場擴張」以及「新金融 科技 能夠帶來的自由」。
的確如此,比特幣從剛剛誕生時到現在已經超過了至少幾千倍乃至上萬倍的價值回報,當然近日比特幣大幅拉漲也是賺足了市場眼球,前百名的數字貨幣有97個也在拉漲,比特幣更是逼近7500美元大關,相信很多人已經自由了吧!
然而,比特幣暴漲,美國國會可坐不住了,連著舉辦兩場聽證會,大有建立具有影響力的全球加密貨幣體系,難道,又一個「布雷頓森林體系」要建立?
頻繁的聽證會,議題涵蓋加密領域安全、監督與屬性認定等多個層面,可謂是左勾拳一下,右勾拳一下,這樣的「組合拳」式的出擊有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又想在加密金融領域做個老大哥,謀求「遠大前程」吧。
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題為「貨幣的未來:加密貨幣」的聽證會上,前CFTC主席Gary Gensler在會上稱:「黃金背後並沒有什麼支持,支持它的是一種文化規范,幾千年來我們都喜歡黃金。我們將其看作價值儲備,所以比特幣是數字黃金的現代形式,是一種 社會 建構。」
盡管很多加密貨幣看起來像龐氏騙局,在數字貨幣領域也是發生過此類騙局,但當更多的人對這種貨幣建立起共識,就像黃金一樣能夠扮演好自己等價的角色。那時加密貨幣就會有它存在的價值了吧!
Barr問道:「加密貨幣只是一種新的方式,來保持和轉移存在有限影響力和利基吸引力的價值,還是會產生深遠的變革效應?」
加密貨幣確實是一種新的方式,一種基於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加密貨幣背後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區塊鏈的發展使 社會 重新思考貨幣的性質,加密貨幣可能代表著「財產的未來」。
同時也有人稱,加密貨幣不是真正的貨幣,給投資者帶來重大風險。不管聲音如何,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試圖在加密貨幣里建立自己的影響力。
我們處在巨變前夕, 99%的人看不見,0.8%的人看不起,0.19%的人看懂了,0.01%的人在行動!我們相信你也是那0.01%里的人哦。
不定期空投糖果喲~
加密貨幣,也稱數字貨幣、虛擬貨幣,一定程度上充當著交換媒介的角色。它在區塊鏈技術上運行,使用密碼學來驗證交易、保證交易的安全性。本質上而言,加密貨幣是資料庫中有限的條目,除非滿足特定的要求,否則沒人能夠改變它。目前不少人對加密貨幣的態度都處於兩個極端,有人認為加密貨幣孕育著無數個新機會,是一個可能助力自己實現財務自由的上好通道,而另外又有人認為加密貨幣只是泡沫,是莊家用來收割韭菜的法門。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既不能對加密貨幣一味追捧,也不能生硬地將其一棒子打死。這里我想簡單介紹一下加密貨幣的 歷史 ,再從正反兩個方面談談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的 歷史 : 事實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爆發技術潮的時候就有許多人嘗試創造數字貨幣。當時市場上出現了Flooz、Beenz等系統,其中,Flooz嘗試創造互聯網商人所特有的貨幣,而Beenz則是一種在線貨幣,開發者允許用戶通過瀏覽網頁、網上購物等行為來獲取Beenz。只不過,最後出於欺詐、金融問題、公司老闆與員工之間的摩擦等多種因素,這些系統均告失敗。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系統都利用了可信任的第三方來保證運行,即這些系統背後的公司負責驗證交易、推動交易順利進行。而由於這些公司最後都走向失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建立一個數字現金系統都被視作註定要失敗的事業。到了2009年,一位匿名的程序員(也可能是一群)以「中本聰」之名推出了比特幣,並將其定義為「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去中心化,意即交易過程中不設伺服器,也沒有中央控制機構。而自比特幣推出之後,「加密貨幣」這一概念才逐漸廣為人知。
加密貨幣的主要優點:
1.容易獲取。只要自己願意,全世界的投資者都能較為輕易地獲取加密貨幣。你可以找到許多希望通過加密貨幣來籌資的項目,而幾乎任何一個具備在線轉賬條件的人都可以參與這些項目;
2.支付、結算都十分便捷。用加密貨幣進行支付,你不必綁定借記卡、信用卡等,也無需輸入個人信息,而是只需要對方的一個錢包地址。且由於交易過程中不存在第三方機構,加密貨幣支付、結算比起傳統支付方式省時許多;
3.交易費低。使用在線渠道、銀行網關等方式轉賬的話,交易費用較為昂貴,而使用加密貨幣的交易費相比起來就低得多;
4.安全性。由於去中心化,用戶不需要與銀行等第三方機構分享自己的身份或行蹤,也不需要分享與交易對象之間交易的細節,這就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盡管目前部分加密貨幣的匿名性遭受質疑,但比起傳統方式,交易的安全性還是有所優勢。
加密貨幣的主要缺點:
1.難以理解。對普羅大眾而言,「加密貨幣」其實還是比較抽象的事物。而許多人為了不錯過這班「致富車」,最終會急匆匆地在沒有充分了解和足夠知識儲備的情況下盲目投資,造成經濟損失;
2. 沒有辦法挽回轉錯的帳。如果你使用加密貨幣轉錯了帳,則無法退還已付金額。你所能做的就是要求你的轉賬對象退款,但如果你的請求被對方拒絕了,這筆錢也就要不回來了;
3.價格波動性巨大。不少人感慨「幣圈一天,人家一年」,部分原因就是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程度太大;
4.缺乏監管,圈內環境混亂。由於加密貨幣匿名的特質,許多不法分子利用這一手段進行一些違法活動,如詐騙、洗錢等,但目前全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針對加密貨幣採取了健全的監管措施。未被主權國家以法律形式認可、缺乏有力監管,加密貨幣的狀況難談穩健。
說了這么多,稍稍總結一下。一個事物的出現必然出於一定的 社會 需求,畢竟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有了市場該事物才能存活。我們不妨給予一定的耐心。加密貨幣有利有弊,這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去具體分析,還是應當辨證看待吧。
Ⅳ 經濟金融領域的5個「不可能三角」
這是蒼穹獵鷹第226篇演化日記
經濟金融領域的5個「不可能三角」
本文只是我的學習思考,列舉的公司為了便於分析說明,不構成任何的投資建議。
第一個: 國際金融學有一個經典的「蒙代爾-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它說的是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匯率穩定」「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以及「資本自由流動」。
在20世紀60年代初,弗萊明和蒙代爾認為:資本的自由流動、貨幣完全獨立、匯率穩定三項目標中,一國政府最多隻能同時實現兩項。這一結論被後人稱為「蒙代爾三角」。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1999年初發表的一篇討論亞洲金融危機的文章中,也談到「蒙代爾三角」的問題,他稱之為「The eternal triangle」(永恆的三角形)。
國內學者易綱總結為「蒙代爾一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
目前我們國家主要就是保持貨幣的完全獨立和匯率穩定,嚴格控制進入的資本和流出的資本。
別小看這個完全獨立。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到完全獨立只有三個半,美中俄,法國和德國加起來算半個,其他國家和地區要麼就是依附於某一個國家,要不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話語權。
雖然這個說法不完全准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
「蒙代爾-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是正規和權威的提法,其他的幾個「不可能三角」都是模仿和借鑒它的。
第二個:宏觀經濟領域也有一個「不可能三角」。意思是經濟的「保增長」「調結構」「防通脹」三個目標之中,最多同時實現兩個。
當前美元加息,就是為了減少美國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壓力。
想要抵制通貨膨脹,除了加息之外還可以擴大生產,增加供給,但這短期內不可能實現,而且很多產業已經是供給過剩了。
4月15日晚間,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決定於2022年4月2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准備金率的金融機構)。
2022年5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發〔2022〕115號)文件。
5月15日這次貸款利率調整隻是針對新購房者的貸款利率的調整,對於已購房者的貸款利率沒有影響。
2022年5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5月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7%,5年期以上LPR為4.45%。以上LPR在下一次發布LPR之前有效。
央行在一次降准之後,又進行兩次降息。 對外是應對美元加息縮表造成金融市場的沖擊,對內則是緩解疫情反復對經濟的影響,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美元選擇加息,可以降低通脹,但對經濟增長則會帶來壓力,近期美股的持續暴跌就是提前反應對經濟衰退的擔憂。
國內選擇降准降息,通脹肯定會增加,但可以提振經濟和扶持中小微企業。受這些利好的刺激,近期A股反彈幅度不小,有的公司甚至已經上漲近一倍。
第三個,李璞老師在《家庭財富管理》中也提到:所有的理財工具,不管被包裝成什麼樣子,都符合「不可能三角理論」,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三者最多隻能得其二。
對於投資理財,肯定都想著低風險、高收益和流動性好三者具備,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就算一路高歌猛進的房地產行業,也不可能三者具備。
低風險、高收益具備了,但流動性實在是太差了。一套房子從掛網到售出拿到房款,少則兩三個月,長則一年半載甚至更久。
如果家庭緊急需要用錢,一時半會是很難變現的。
而股票、比特幣則是高收益和流動性兼具。動則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漲,幾乎可以隨時買賣,但風險實在是太高,過山車式的行情沒有幾個心臟能夠受得了。
第四個: 股票投資也有「不可能三角」,確定性、景氣度和低估值。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能三者同時具備。
如果確定性強、景氣度高,那麼低估值的可能性就很小。像茅台這樣的股王,目前就是確定性和景氣度,那麼在估值上就要適當放寬了。
而像騰訊等互聯網平台型企業,目前的特徵是景氣度和低估值。因為監管政策的調整使其增長的確定性可能沒那麼強,至少在外資看來影響其確定性的因素還沒有完全解除。
風格偏向激進的投資者,比較注重景氣度和確定性,對估值不是很看重。
從2019年到2021三年的結構性牛市,很多高景氣度和確定性的賽道股,雖然估值不低但漲幅同樣驚人。
但到了2022年風格發生了轉變,很多估值高高在上的賽道股迎來就是暴跌至腰斬,甚至更低,而傳統低估值的基建、煤炭和稱銀行則漲幅不小,給深度價值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這就是風水輪流轉。
第五個:選擇公司也遵循一個「不可能三角」,成長性、現金流和利潤。
投資者都會有一個疑問,什麼樣的好公司才值得買呢?
成長風格的企業,投資者往往把公司的成長性放在第一位,忽略現金流和利潤。
一般這樣的行業都處於初創期,只要成長速度足夠快,現金流可以通過市場融資獲得。這類風格一旦成功回報是驚人的,如果公司增長業績不達預期,股價就有可能遭遇腳踝斬。
早期互聯網企業就是如此,開始需要不斷地燒錢跑馬圈地。
廣告轟炸、給用戶大量補貼、高強度研發投入,以虧損為代價搶占市場份額,加上盈利模式不是很清晰,這類型的企業現金流和利潤往往沒法看。
如果選擇現金流和利潤都不錯的公司,成長性可能就一般,以基建、煤炭和銀行類企業為代表。
要找到三者同時具備的公司,可能性很小。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手握玫瑰,必承其傷。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古代聖賢的智慧,放到今天波雲詭譎的金融市場同樣適用。
本文只是我的學習思考,列舉的公司為了便於分析說明,不構成任何的投資建議。
Ⅳ 區塊鏈需要關注的核心邏輯問題
區塊鏈需要關注的核心邏輯問題
區塊鏈是去中心、去中介、點對點的交易處理體系,是全網驗證、全網記錄、不可逆轉、難以篡改、可以溯源、公開透明的分布式帳戶體系,這是到目前區塊鏈定義兩個主要的內容。但是如果按照去中心、去中介、點對點交易這個標准去卡,很多人所說的運用了區塊鏈,那基本上都不是。因為現在幾乎沒有真正去中心的區塊鏈應用。很多人說區塊鏈將是信任的機器,是價值的互聯網,區塊鏈將再造生產關系、經濟組織、運行模式,將顛覆法定貨幣體系,顛覆復式記賬法,甚至將出現人人可發幣、人人自金融、人人自組織的全新的社會。是不是這樣?
今天我想給大家就在這么熱的氛圍裡面,我們怎麼看區塊鏈,怎麼抓住它的核心邏輯,避免出現顛覆式的重大錯誤做一點交流。
這里主要是基於比特幣區塊鏈來看。
第一個就是比特幣這一類的加密數字貨幣能不能成為真正的貨幣,這一類的數字貨幣能不能顛覆法定貨幣體系。
我們知道貨幣在人類社會存續了幾千年,不斷地演進,從最初的實物貨幣到規制化的金屬貨幣,再到金屬本位下的紙幣,再到去金屬本位的信用貨幣。不斷地演進到今天它的邏輯和規律是什麼,這是正需要我們去准確把握的。
貨幣在演化過程裡面,特別是出來紙幣以後,人們逐步發現貨幣的功能越來越多,貨幣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它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是價值尺度。
要發揮價值尺度的功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幣值一定要相對穩定。要做到幣值相對穩定,理論上必須是一個國家的貨幣總量要與這個國家主權范圍內法律可以保護的能夠貨幣化的財富規模相對應。也就是說貨幣總量和財富規模要對應。
怎麼對應呢?不可能一個個完全對應,所以就出來一個中介目標的概念。有一個全社會消費物價總指數的概念,所謂CPI的概念。當一個國家的CPI變動,即通貨膨脹率的波動,在我們目標范圍內,在可控的水平之內,我們就認為物價或幣值是相對穩定的。
這里邊我們講的是相對穩定,因為一個國家越大,物價越不可能絕對穩定,同時又要將波動控制在一定范圍裡面不能失控。當你通貨膨脹率的水平控制在一定上升范圍裡面,意味著貨幣在一定程度上是貶值的。貨幣的貶值有什麼好處呢?它可以抑制存款、鼓勵投資和消費,從而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促進經濟的發展。正因為貨幣總量可以人為調控,而且有一個調控空間,貨幣政策才出來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一樣,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兩大政策之一。但是有一個前提,貨幣的貶值或者通貨膨脹不能失控,一旦失控,底層人民活不下去,社會就會發生劇烈的動盪,政府或朝代就會更替。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
今天在貨幣政策上也面臨著很多誘惑,誘惑人們超發貨幣。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使一些人開始說你們這個貨幣體系不對,人為能控制,就會有腐敗、不公平,我們能不能用技術的手段形成一些人不能幹預的貨幣體系?這也就催生了比特幣這一類的加密數字貨幣。
但是我們要知道,貨幣發展的規律是貨幣要逐步從財富裡面脫離出來的,成為一個財富的對應物,這樣我們才能用貨幣總量完全跟財富對應,同時也跟著有一定的調控餘地。因此像黃金這樣實物屬性強,受到它的儲量和挖掘加工約束很大的東西要脫離貨幣,成為貨幣的對應物,當然可能有很大的儲值的功能。這樣就使貨幣發展到今天,成為人們所說的信用貨幣或者國家信用擔保的貨幣。我自己覺得這個叫法不一定準確,因為很多國家政府的債務越來越大,是永遠也還不了的,所以說是信用貨幣有點牽強。嚴格地講今天的貨幣就是法定貨幣或者主權貨幣。是說一個國家的貨幣總量一定要跟這個國家主權范圍內法律可以保護的財富規模相對應。也正因為這樣大家會發現今天我們再回去用實物貨幣,用黃金做貨幣已經不可以了。同時我們再回去說民間發貨幣,貨幣的非國家化同樣不可以。今天很多加密數字貨幣擁躉者都舉一個聖典,說哈約克先生就說貨幣應該非國家化。但哈約克的想法到今天還沒有落地,就是違反了貨幣發展的軌跡和邏輯。
我們來看看比特幣。比特幣運用了非常復雜的技術和嚴密的數學運算,但是在貨幣這個體繫上是高度模仿黃金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它是總量一定,而且每四年減一半,因為黃金儲量是一定的,越容易挖的先挖出來,越往後越不容易挖,所以新增的產量理論上是越來越低的,總有一天會挖完。比特幣也是一樣,總量2100萬個,每十分鍾所含的含量系統設定好了,每四年自動減一半一次,到2140年基本上全部結束。
大家可能看到了現在的信用貨幣存在一些問題,但你再想回過去比照黃金設計出一種新的貨幣體系,本身就違反了貨幣的發展邏輯會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貨幣。這些東西只能是一種網路虛擬資產,或者是在一個商圈裡面運用的代幣、商圈幣。它不一定完全沒有價值,難道說黃金脫離了貨幣就沒有價值了嗎?依然有價值,只要你有真正應用的場景。
大家會看到像比特幣這樣的東西,只要在大家認可的比特幣圈裡面,它也是有一定流通使用的基礎。就像現在中國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不代表沒有單位的飯菜票,商場的購物券一樣。
一旦確定了屬於商圈幣,就要嚴格控制在商圈裡面的使用,不能出商圈使用,否則就在挑戰法定貨幣的應用,如果沖擊法定貨幣了,就一定會受到國家的監管。只要你做大了,對法定貨幣體系構成了威脅,它一定會來監管你。今天你會看到這個趨勢已經出現了,各國逐步開始強化對加密貨幣的監管。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大家知道比特幣盡管模仿黃金,但是它的設計比黃金要嚴格得多,因為它每十分鍾產幣多少都告訴你了,人為是調不了的。然而,嚴格限定每十分鍾的產量,就會使貨幣的供應量和經濟的發展,財富的變化產生嚴重的分離,然後貨幣的幣值根本難以控制。如果真的像比特幣2017年初一千美金到11月份將近兩萬美金,有人說未來可能十萬美金,二十萬美金一個比特幣的話,以它作為貨幣,大家想想整個幣值的波動會多大。因為你上漲得快,可能貶得也會很大。更重要的是,比特幣一開始沒有引起大家重視,很多學生在宿舍里玩,因為不值錢,所以前期挖出來的比特幣密鑰都丟了,成為死亡幣,而且這個是激不活的。今天大概1700萬的比特幣挖出來,其中有三百七八十萬是死亡幣,那本來2100萬個就很有限,再去掉三百七八十萬個幣的話,這個幣的供應量就更有限了。更何況如果它真有上升空間的話,馬上就會有很多人不是做幣的支付,而是將其作為儲藏物、收藏品,那供應量就更有限了。所以從這些角度來講,真正搞貨幣的人就會發現,它其實很難發揮貨幣的作用,它更像是一個貨幣的對應物,像黃金一樣作為儲值物是可以的。
第二,我們來看看像比特幣區塊鏈能不能顛覆世界,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比特幣非常強調去中心、去中介、點對點。但是怎麼實現去中心呢?一定需要社會上的計算機加盟共同運行,共同維護規則。因為如果系統運行的主機是某一家的主機,你要更改系統的規則是非常容易的,你怎麼能講是去中心呢?所以比特幣一定是要社會上的計算機共同參與運行。要大家參與的話,第一個前提是系統要開源,自動下載馬上能運行,不需要做大量測試才能聯網運行,否則根本就應付不了社會化、全球化的加盟體系。
第二規則要內置到系統裡面,所謂的編碼即規則。大家在運行這個系統的同時就是維護這個規則,未來未經過加盟的節點一半以上的同意,你即使一開始維護這個編碼的人員也無權更改系統的規則。但是要做到這一條談何容易啊,它需要共識、需要激勵。最後的結果就是越追求去中心,去中介,就形成了一種完全封閉的網路體系。你今天看到,比特幣上面能運行什麼東西呢?只有一個東西,就是比特幣。而比特幣是哪來的呢?是鏈生資產,是挖礦出來的,跟現實世界沒有任何的關系。正因為這樣,它才能做到從一開始產幣到幣任何的變動,每一個帳戶都是全網監控的,是很難篡改的,是可以溯源的。正因為每個帳戶可以保真,所以我們才可以做到根本不知道帳戶後面的人是誰,只要保證這個帳戶是真是的就可以做交易。
結果有人在這個基礎上演繹出來說,用了區塊鏈就可以不用知道對方是誰就可以做交易,真的是這樣的嗎?
比特幣去中心、點對點的交易是有嚴格的前提的。從一開始就必須在一個封閉的網路體系裡面,交易的資產只能是鏈生資產,不可能把現實的財富送上去。當不能把現實的財富送上去運行,這怎麼能解決現實的問題呢?所以比特幣今天依然需要兌換成法定貨幣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如果不能兌換成法定貨幣,其價值會大打折扣。更多比特幣解讀:www.yangfenzi.com/tag/bitebi
問題是比特幣這個區塊鏈本身沒有交換的功能,只有挖礦、產幣和內部的點對點的轉移。沒有兌換的功能,要兌換必須要出比特幣的圈到外掛的交易體系。所以大家會看到今天出了很多數字貨幣的交易所,交易所出了問題不代表比特幣體系出了問題。比特幣的體繫到了今天為止依然是安全的,前提是它是個完全封閉的,不受外面影響的體系。
還有一個,比特幣產幣的規則每十分鍾多少個幣,它忘了貨幣金融是連在一體的,金融是需要有貸款生息或者投資分紅的。大家看看比特幣生息產幣的規則有沒有貸款生息和投資分紅額外幣的產量呢?沒有,必須出來換成法定貨幣以後,只有通過法定貨幣才能實現貸款和投資的需求。如果嚴格用比特幣的區塊鏈,金融的功能會大受影響,這是我們需要看到的。
正因為這樣,我們比特幣區塊鏈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大家想像的非常好,它是一個全新的東西,但是它是完全封閉的體系,實際上解決不了我們現實問題。
因此,以太坊設計人說這樣不行,這樣就成為網路游戲了,在這個東西裡面要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以太坊加了一個智能合約,在上面可以做一些私活。但是一加智能合約以後就打破了傳統的封閉,今天以太坊的安全性就比比特幣要弱一點了。
同時,比特幣、以太幣堅持全網驗證、全網記錄,量一大以後全網的存儲占的空間非常大,效率非常差,消耗的資源越來越大。今天又有人探索能不能進一步提升,比如,一定要全網驗證,全網記錄嗎?現有的銀行不也就兩地三中心,不是也沒有出現大問題?我們能不能在這裡面選若乾的核心節點,比如21個節點,31個節點就可以?EOS或者類似的東西所謂的區塊鏈3.0,基本上是採用縮小節點,不再全網同時記錄、同時存儲了。
這又出來一個問題:這些核心節點誰來選呢?如果是由你某一方指定核心節點,那不就沒有去中心了嗎?所以大家又在探討我們能不能編一個系統,在選節點的時候就是去中心的。現在都還在不斷地探討,甚至進一步說挖礦需要巨大的能量消耗,一定要挖礦嗎?類似這些方面,今天區塊鏈都還在不斷地在探索。
那麼,講到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區塊鏈目前還處在它的研發初期,我們可能認為它很有發展的空間,但是不要輕易地說它能顛覆這個,顛覆那個,目前可以看到真正的應用非常地有限,還需要做大量的探索。
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從去年以來一直呼籲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數字幣、區塊鏈。從目前的發展階段和應用場景來看,區塊鏈研發會有兩大分支:一個分支是繼續聚焦於底層技術的發展,就是公鏈的研發,不斷地去改進。但是一定要知道底層技術、公有鏈的研發需要大量長期的研發,這是很難的。我們希望有人繼續沿著這條路扎扎實實地去研發、去突破。
另一個分支是應用。這個應用就不要想著像比特幣一樣的區塊鏈,聚焦在挖礦造幣上面去,我一直在呼籲大家要跳出比特幣挖礦造幣區塊鏈的範式來找應用。找什麼應用呢?那就不要再去追求去中心、去中介,追求的是信息的分布式處理,連續的加密,可以溯源,不可以篡改等,優先做這些方面解決實際問題。從這個方面大家看到有是很多應用場景的,因為這個社會在加快向信息社會邁進。
首先可以找跟我們的財產或者債權債務交互頻繁沒有那麼密切關系的其他東西。大家會看到,現在像BAT他們都在做網路游戲,不管是養貓還是養寵物,是網路應用,不涉及現實的財物和法律法規。第二是做公益性事業,像捐款,是錢物單向出去不需要再回來,沒有買賣關系,沒有借貸關系,但是人們關心這個東西是不是按照我的意願去了,所以可以溯源、可以追蹤。
再進一步,我們現在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在政務裡面有大量的單證、合約、影像等等東西,我們能不能幫他推到鏈上,上網運行,保證這個東西是真的,合法的,不可逆轉的,隨時可以查的。這都是可以的。再進一步可能才是未來向著所謂計算機聯網,信息聯網和價值聯網,也就是實物聯網相融合的方向發展。所謂的真正的要解決我們現實問題,那可能還要有一段過程。
這是我想跟大家做的交流。區塊鏈是多種技術的集成,比特幣是第一個應用,也是到目前為止非常完整的一個封閉式的體系,它很安全,但是解決不了現實問題。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目前比特幣區塊鏈或者類似的區塊鏈都存在著「去中心、高效率和安全性」三者不可兼得的三角關系,所以要實事求是,注重解決現實問題,注重應用的使用,要跳出比特幣區塊鏈的範式。這是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一個基本觀點,供大家參考。
Ⅵ 穩定幣的目的是什麼
北京數資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就致力於研究「傳統行業+區塊鏈」如何高效解決行業痛點。區塊鏈行業各種項目層出不窮,技術屢創新高,目前最熱的話題就是「穩定幣」。北京數資科技也一直支持穩定幣系統為區塊鏈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穩定幣是什麼?
穩定幣,顧名思義是一種具有穩定價值的加密貨幣,與法幣的兌換比例保持相對穩定。因為法幣與商品和服務之間的兌換比例相對穩定,因此穩定幣的最終錨定對象是商品和服務,也就是實際的購買力。
穩定幣最早起源於2014 Bitfinex 組建的泰德公司(Tether Limited)發行的USDT(對標美元)。誕生的契機是在主流貨幣佔有絕大多數的市值,但價格卻存在劇烈的波動性,使得加密貨幣市場流通性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為了自己的資產有保障,需要另尋更好的儲值手段,穩定幣市場便應運而生。
穩定幣的實質是一種記賬憑證
現代銀行體系以中央銀行為底層基礎,往上是商業銀行,最頂層是金融科技公司。它們的基礎原型主要來源於500年前誕生的復式記賬法。即使過了這么多年,銀行體系不斷發展變化,但究其核心還是中心化的賬本體系,依賴於中央銀行。我們從一個賬戶轉賬到另一個賬戶,實際上中間是通過銀行在做賬戶的變更。而用穩定幣進行轉賬匯款時,完全從自己的賬本轉到另外一個賬本,穩定幣的實質也就是一種記賬憑證。
有人會說,那支付寶現在不也是應用了區塊鏈技術嗎?支付寶是在這個基礎上對這套賬本進行升級迭代,這和基於區塊鏈技術發行的穩定幣來說,是兩種不同的方案。你看到錢從一個支付寶賬戶轉到另外一個支付寶賬戶,但其實還是在央行的賬本體系進行操作。
為什麼穩定幣才是區塊鏈的未來?
目前來看,穩定幣主要用途為法幣進入加密貨幣世界提供渠道,幫助幣民在交易中避險,以及為區塊鏈應用項目提供支付服務等。盡管現在數字貨幣行情不是太樂觀,但是加密貨幣項目卻在不斷發展。市面上穩定幣數量早已突破了50種,且還在呈上升之勢,2019年也必定是穩定幣爆發的一年。穩定幣勢如破竹之勢是如何在數字貨幣浪潮中沖破重圍的呢?為什麼說穩定幣才是區塊鏈的未來呢?這就牽涉到穩定幣是怎麼影響區塊鏈行業的。
用戶進入市場的門票
2017年「94」之後,中國明令禁止加密貨幣的市場流通行為,限制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支付平台或者通道,很多國家也紛紛限制加密貨幣的流通。但是仍然有很多用戶想入場,就會選擇場外交易,通過社群進行買賣交易。但是場外交易因為不確定性、不透明、規模小等問題存在一定的交易風險。USDT,這類與美元1:1錨定兌換的穩定幣就開始成為一些新資金入場的補充方案。
用戶資產的保險媒介
在市場行情疲軟的狀態下,Token價格波動大,交易者不想承受風險,也不願離場,在交易平台不支持法幣交易對的情況下,利用「穩定幣交易對」兌換為穩定幣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穩定幣的產生,是迅速發展的Token投資的需求,與監管限製法幣入場的矛盾,催生出來的一種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主流貨幣價格波動越厲害,穩定幣的存在顯得越有價值。
「交易即結算」的高效支付結算工具
區塊鏈技術在支付結算領域具有巨大的價值。隨著摩根大通JMP的出現,全球很多銀行也都開始在探討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效仿發穩定幣。這些銀行巨頭所發行的「穩定幣」,本質上在使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便捷高效的結算網路。當加入這個網路的金融機構和客戶群體越多,這個結算網路的價值也就越大。
隨著摩根大通、IBM、Facebook紛紛透露著要發幣,穩定幣又再一次掀起了熱潮。2018年下半年USDT發生強烈波動後,被眾多人冷嘲「穩定幣不穩定」,於是便出現了PAX、TUSD、GUSD 等緊隨其後虎視眈眈。搶占穩定幣的市場額度一時間十分激烈,但是激烈的市場爭奪意味著市場所剩空間不多,再多的穩定幣似乎也毫無意義。接著各大交易所開始推出自己的平台幣,摩根大通、IBM、Facebook也入局,穩定幣的局面也發生了很大轉變。Facebook和摩根大通既有廣泛的用戶基礎也有經濟層面的深遠影響,發幣定然會有先天的優勢。作為深耕於研究穩定幣意義的北京數資科技在郵政、供應鏈金融、彩票等領域都做了穩定幣的實踐應用,據了解,近期也將會發布全球第一張非洲區塊鏈彩票。如此看來,穩定幣市場一定是可以有所期待的。
Ⅶ 幣圈炒合約,從生到死再從死到生的辛酸往事
辜負了十幾歲的日子,就別再糟蹋二十歲的人生了,給三十歲的自己一條活路吧。
大家好,我是小胖尺,咫尺天涯,相思你好,天涯明月,相思到老。
我們都曾經歷經無知的年代,那時我們頻繁的止損、勤勞的虧損、義無反顧的爆倉。我們被貪婪所主宰,狂熱驅使著我們、幻想鼓足了我們的勇氣,我們揮舞著杠桿討伐四方,在幣圈合約交易疆場上開疆擴土……然後就是丟盔卸甲、狼狽不堪、抱頭鼠竄的敗下陣來。
合約的魅力在哪裡?凡是接觸他的人都像著了魔一樣,為做合約他們拋家舍業、債台高築、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最終鬧得眾叛親離、妻離子散,成了孤家寡人。就這樣合約交易使所有人都拋棄了他,而他卻痴心不悔、一往情深的為之顛三倒四、沉溺其中。
合約何以惑眾?有些人篤信因果、懂點邏輯,也有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還有不少口吐蓮花、命理痴迷……遇到這個問題都會三緘其口選擇躲閃和迴避。
合約的魅力所在乃打破了人生的局限、格局、窘境。一倍桿杠就是一重天,十倍杠桿構築了平行空間。合約對我們平凡的生命而言是一次超越。合約亦真亦幻、似夢似真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在真實與夢幻之間,在苟且與憧憬之間……合約,不僅僅是一塊兒現實的補丁,更是一個不斷超越、沖擊現實的夢境。
開始是勤奮的止損,頻繁的止損是交易的一大陋習。很少有人因為自己在交易中頻繁止損而去反省、自責,他們以為交易而頻繁止損是天經地義的。真正的交易者想成為贏家,首當其沖的必須糾正、克服、杜絕頻繁止損。我們應該怎麼去止損呢?你想合約交易中有所成就、出人頭地,你就應該這樣的對待止損:就是在每一次止損之後,他都應該靜靜的坐下來,均勻的呼吸,目視著盤面行情的月圖、年線,任時光流逝,一天、兩天……在一個星期之內,不允許再去操作賬戶進行交易。
這不是一種懲罰,這是一種訓練。如果你能夠這樣做並堅持下來,你交易的收獲、進步,內心帶來的深刻感悟會遠遠超過無數次頻繁的止損。你會在觀察行情、幣種的月圖、年線中深深地震撼,心靈、觀念被無情的沖擊、涌撞。交易把你囚禁在昏暗、悶熱、煩躁的交易室里,在孕育良久之後,交易的場景會真實的再現於眼前,剎那之間你感到門窗開啟,清新的空氣、和煦的陽光照射進來,你會在交易上突破了一大截。
做合約要懂得認輸,認輸是交易層次的提升和境界的升華。你頻繁止損無法掩蓋你的失敗、虧損、錯誤,你只有停止交易去反思、心悅誠服、冥思苦想、不斷反省才會痛定思痛、大徹大悟。
交易的經歷就如人生成長的過程。頻繁止損說明什麼?說明技術分析靠不住,至少是你的技術分析不過關、靠不住。止損是技術分析核心的內容,為什麼?因為技術分析本身就是靠不住的,靠得住還會有人在技術分析書籍中大談特談止損嗎?我們都知道乘坐民航航班的乘客和乘務員是不配備降落傘的,因為航空運輸的安全性很高,出現失誤的概率極小。如果航運如同技術分析,空姐們的身體渾身上下都應該是降落傘包裹著,乘客也會寥若晨星。
誰能夠知道十年之後自己在哪裡?我們來看一下行情,你能知道半年之後行情的大體位置嗎?不可能,那麼你不是白活了,技術分析你不是白學了。是的,這些我們無能為力,我們都是無法預測獲知的,包括什麼稀缺資源在未來會漲到20倍,什麼收藏會大幅貶值。不要說這些了,就是與我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房價我們也無法預測,北京的房價肆無忌憚的漲了十倍,十年前真是連想都不敢想。
因為技術分析靠不住,你重倉或從事短線交易,你不頻繁、勤奮的止損都不行。頻繁止損和虧錢、爆倉一樣,對賬戶而言都是一場浩劫,無非是許多人能夠接受的止損,構成了無法接受、觸目驚心的虧損。大多數交易者的賬戶的損失、創傷都是頻繁止損帶來的。
學合約非得用錢嗎?顯然不是,與其用錢而笨手笨腳、擔驚受怕的學習合約,不如踏踏實實的研究行情走勢,幣種的漲跌和未來的預期。中國人小時候都學過書法,與其在價格昂貴的宣紙上龍飛鳳舞的胡劃拉,不如在舊報紙、包裝紙、廢紙上大大方方的、一筆一劃的練字,這樣既省錢又保有好的心態。還有好的方法就是開一個模擬賬戶,做模擬交易。
很早以前有一個學習合約的朋友,我到現在也想不起我們是怎麼認識的。那時我們都做著實盤賬戶,他很少操作,也很少發言,誰談論行情他都靜靜地聆聽,做合約的人都有一個感覺日子過得太快,這樣一年多過去了,頻繁止損的不再止損了,努力虧損的也疲憊下來,任性爆倉的都離家出走了。
散夥的當晚,他在飯後和我講:這一年多來我的感受比你們誰都深刻、豐富。每個人痛不欲生的談論虧損的時候,我都是感同身受的傾聽,而你們則不然,因為你們都沉浸在各自的不幸遭遇當中。每一次你們虧錢的時候,我感受到的彷彿都是自己的財富在增長,現在我這個當初最沒錢的人,卻成了咱們當中最有錢的了。我看做合約很簡單就是拒絕、避免頻繁交易、頻繁止損,擇機輕倉做一下趨勢,然後賺了錢空倉等待更好的入場機會。做合約首當其沖的是避免虧損,要想避免虧損只有節制、謹慎交易。你們當中虧得最少的,也是交易次數最少的,而不是技術好的。
我還記得他一次發自內心的表達:做合約的人都是欠的,欠抽、欠揍,因為有了點小錢就手癢癢、渾身上下不自在、想入非非了。讓杠桿一頓七上八下的臭揍、修理就都踏實了。以後,他通過我的賬戶進行交易,做得有模有樣,相當不錯。我不得不暗自哀嘆:我們這些人等於管飯供著他學習合約,每人都成了他的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自己做了反面教材卻茫然不知,說起來無比的悲哀呀。
在合約交易中沒有一個虧錢的人不是發奮努力、格外投入、全神貫注、廢寢忘食的。見不到一個散散漫漫、漫不經心、有一搭無一搭虧錢的。所以我們經常對虧錢的交易者說,不要太努力了,悠著點。
是的,滿足於貪婪的才是最有市場的。大家都是為了追逐貪婪而努力,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每一個初學者成長為習以為常、家常便飯的輸家之過程都是如此的相似、如出一轍。我們都曾經為了虧損不懈的努力,我沒有任何嘲諷的意思,因為每一位輸家的痛不欲生的經歷都是我的銘心刻骨的過去。我們都是賠了大錢好後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王國維《人家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網路,莫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王國維的形象比喻不只是針對學術研究、藝術創造的艱辛苦旅,實際上也是對人生進擊的綜述總括。做合約也大致如此,主宰輸贏的資金管理、風險控制的理念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如影隨形、燈火闌珊,只是我們那天才能抓住他而已。
最後還會任性的爆倉,爆倉都是杠桿惹的禍,可是這個叫人魂牽夢縈、心盪神馳、魂不守舍的杠桿有幾人願意去掉能。
爆倉要具備幾個條件:首先主觀上一意孤行、孤注一擲,不聽忠告、不留退路。其次客觀上是逆勢操作,重倉交易。沒有一個爆倉的交易者不是逆勢和重倉的,如果逆勢輕倉交易暫時不會有爆倉之虞,如果是順勢重倉更是可賀可喜的事情。這裡面要談的一個話題就是前面講過的認輸,合約交易與我們相生相伴的就是認輸。
認輸是贏家交易的核心內容,認輸是一種樂觀、從容的交易態度。交易者只有第一步做到認輸,才可能在下一步做到順勢而為,不認輸就會逆勢操作。逆勢操作很好判斷,就是和趨勢相反的操作。比如我們見到過的許多大行情,即便你做進趨勢並浮盈加碼,遇到大級別的調整也很難承受,有些雖然順了大趨勢,但是也在調整勢中陰溝翻了船。這也是趨勢難做的一個方面,都是葬身於回調中。
在我們的交易過程中,遇到了虧損處理的方法最好是減倉,如果還虧損就要再次減倉,直至平掉整個倉位。而有許多人的操作恰恰相反,遇到虧損反而會加倉,這就是不認輸,想快速回本的錯誤觀念在作怪,從而忽視了風險。虧損後加倉操作,最壞的結局就是爆倉。
虧損減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尤其做合約的人,他可以虧錢,但是他有著與十倍杠杠不相上下的強大的自尊,認輸對於他們是難於上青天的。許多交易者遇虧損不認輸,不斷加碼,然後就是死扛,最終就是爆倉出局。每一個爆倉的背後都有一個一意孤行、自以為是、死不認輸的病態的貪婪靈魂在作怪。
十倍的杠桿如夢如幻難於取捨,杠桿對合約交易而言名副其實是把雙刃劍,很類似聊齋志異里的畫皮,一面是天使般的妖冶、嬌艷,一面是魔鬼般的猙獰、殘忍。頻繁的止損就是被桿杠頻繁的抽打,努力的虧錢更是被杠桿一頓一頓的、不間斷的臀杖刑罰,任性的爆倉就是被十倍的杠桿一頓無休止的、雨點般的杖擇而一命嗚呼。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吧,我是被幣乎選中的女人--小胖尺,幣乎第一打油詩作者。望各位多多支持,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捧個人場,山與山難相遇,人與人會相逢,今天的你我,因文結緣,明天的你我,都是朋友,自從看了我的豪爽,我這個朋友你交定了。還請大家多多關照。
打油詩。
不服不行
年紀已經不少,就是不肯服老。
每天找點快樂,哪有什麼煩惱。
Ⅷ 【必看2】幣圈莊家操盤全揭秘!
‖干貨‖黑幕‖騙局‖揭秘‖
真實、客觀、不造謠、不作惡
親身經歷,揭秘你我身邊的灰色內幕
人在資金盤,一筆一故事
明日成時評文,傳揚天下
前言: - 寫文章
五、談談散戶的和莊家的定位問題
在一個大草原上,小散戶就是羊群,而莊家是狼。我這樣定位大家可能沒什麼意見吧,不管是股市還是幣圈有70%人賠錢,這基本上是真實的。就像打麻將一樣,四個人打,三個人賠。這三個人的錢自然流入到那一個人口袋裡去了,也就是說,股民和炒幣的所賠數萬億既沒消失,也沒揮發,而是轉移,轉移到少數人口袋裡去了。這就是狼吃羊的故事。
在草原中,羊看到狼會跑,為什麼?怕它把自己吃了。但在股市裡卻不一樣,大部分人買股票喜歡買有庄股,說有庄股拉起來就凶了,會漲的快,最好是強庄。羊在草原上吃什麼?吃草。它會選擇有狼的地方去嗎?而且這個狼還非常彪悍。絕對不會。
這就是股民的自我定位上的錯誤,你本來是羊,吃草就行了,這個草就是找個名氣幣種,像萊特幣,小以太,比特幣之類,在合適的價格下把它買來,然後找機會做波段。或者長期持服,但大部分炒幣的人不這樣,總想跟著狼後面吃點殘羹剩渣,這還有不虧損的道理?
六、主力是如何對散戶進行教育灌輸的?
我說的這個題目,不少人可能覺得新鮮,沒聽說過這樣的事,主力還能對我進行教育灌輸?是不是維穩或者保障群眾財產性收入之類的。我說不是,其實你沒感覺,那就是主力的成功,主力不需要你感覺什麼,只要你按著他的指揮去做就行。
主力有這樣的本事?那他叫我割肉我就割肉,讓我站頂我就站頂,那我的錢不都讓主力賺去了?對,情況就是這樣。
那主力給散戶灌輸的是什麼呢?很簡單,熊市思維和牛市思維。只要你接受了這兩種思維中的一種,你到股市來基本上就是賠錢的,成了主力下酒的小菜。
有這么厲害么?我就來談談傳銷中的洗腦。
現在傳銷還在一些地方暗地進行,人員數量也不少。但在社會大眾中,已經成了臭狗屎,人們避之唯恐不及,不過傳銷依然存在,這就說明其有異於常理的地方,其實這就是強制洗腦。
人剛開始進入他們群內,可能都不願意參與傳銷,因為大部分是被騙去的,但他們有辦法讓你服從,最後自覺自願的加入到他們當中,成為他們的一員。
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就是上課,讓你在這個群體中,天天說的同樣話題,不少人現身說法,只要幾個月下來,你基本上已經接受了,在過一段時間,你就失去了自我,變成了一個被操控的木偶。
在幣圈裡,其實主力在做著同樣的事,那就是用K線不斷的,反復的,長時間的向你灌輸著熊市或者牛市思維,大家有沒有感覺最近亂七八糟炒幣微信群越來越多,每天討論的不是這個幣就是哪個幣,不是這個幣漲10倍,就是哪個幣翻20倍。
其實人的思維一但形成,那慣性是要維持很長時間的,為什麼現在許多炒幣的被套,或者被深套?相信牛市還在。而且這一次新老菲菜均被套,不過老菲菜賺錢的肯定是大部分
每一輪反彈,後面伴隨著更深的下跌,不斷的被反復,幾年如此,你會的到一個什麼思維方式?先是不敢,最後就是大膽的高拋低吸。對,主力要的就是這個結果,當 最後一個高拋了,你還在耐心的等待低吸時,價格已經高升,但你嚇破了膽,不敢再去追了,這時候,你已經被熊市思維的慣性給控制了。
七、市場主力是怎樣讓散戶割肉的?
一般人在被套初期總有這樣的想法,我就相當於存銀行了,我不賣,就是不賣,打死我也不賣,這個幣很不錯,各種應用還可以,憑什麼讓我賣?過幾年肯定會漲回來 的。這時候被套10%,20%,40%,但到了最後70%或者80%以上時反而說了聲:「庄爺爺,偶怕你了,給你行了吧。」喀嚓一刀,割個干凈。
這種現象很奇怪,為什麼在套得少的時候不賣,結果到賬上所剩無幾時反而能痛下決心割干凈呢?其實這就是市場主力的誘惑,因為幾年的牛市思維慣性,使你堅決相 信牛市還存在,跌20%咱補倉,攤低成本,等它反彈到我不虧時我就出局。但情況卻不如你料想的,散戶大部分表現為兩種:一是到其成本位就不太願意出了,還 想再賺一點;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股價到不了他的成本位就又下去了,散戶的補倉不但沒有減少成本反而擴大了虧損。
那我坐莊是怎麼做到這一步的?太簡單了,當跟風盤變少而拋壓增大時立即反做,我跑在大部分人前面。
這樣的反彈後面的幅度會越來越小,最後乾脆橫盤,到了最後期,一天跌個一分兩分,上下幅度只有幾分,你想做T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為我把做T的成本計算好了,買賣的差價不夠手續費,再說了。因為不斷的下跌,你只要賣出去基本就沒什麼興趣再買回來了。
有人可能有疑問,既然都是那樣,我不賣不就得了。
其實,到了虧損70——80%以上的情況下是沒人願意割肉的,但為什又割了?這就是市場主力的誘惑,在反彈中,不斷的安排一些幣走翻倍行情。你拿的幣子不斷陰跌,極長時間毫無起色,而不少股一反彈就是很快翻倍,並且那個業績是一天不如一天,你心裡是什麼滋味?
從忍耐、懷疑到絕望,最後痛下決心調倉換幣。當市場大部分人都這樣做時,主力就獲得了成功。
調倉換幣錯了嗎?不錯,不過你很難買到那些反彈中很快翻倍的幣,為什麼?一個它是逆市而行,大部分人因為害怕把籌碼早早的就拋了; 第二是仙幣,那籌碼都在主力手上,做多少都是給你看的。第三是你買到了,並獲得了利潤。不過,這是你撞大運了,在這個市場里比例極低。
八、市場主力是到底誰?
要說明這個問題,還是從股市上來舉例子:美國道瓊斯最有名的1929年大崩盤說起。
1929年10月,道瓊斯發生了歷史上最有名的大崩盤,到現在為止各個學者仍然是眾說紛紜,莫終一是,只是說泡沫破裂,導致道瓊斯走入熊市,並對後來美國經濟破壞極大,導致資本主義國家進入蕭條。
不過翻翻歷史,我到是感覺很奇怪,當時美國經濟相當繁榮,完全可以支持美股繼續高漲,拿現在的時髦話,基本面支持股價上升,市盈率並不高,那它在牛市7年後 為什麼突然改變方向?終於我發現了一點,美聯儲在1929年3月份開始收緊流動性,在後面幾個月里有人在大量做空,當年它的一季度,二季度的指數平均值要 高於三季度,這說明了一個問題,說明市場主力在大量出貨,而10月19日的那一天不過是個臨界點被擊穿罷了。
當時美國總統胡佛發表談話,要求美國人民要有信心,美國的基本面仍然健康,不過後來好象沒有多大作用,救市也不了了之。再後來就更有意思了,美國普通人的財 富大量縮水,政府的財力卻直線上升,羅斯福在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建議下實行新政,將美國的大量資源投入了基礎設施建設,國內市場重整,武器軍工方面等,終於 贏得了二戰的勝利,使美國從一個普通國家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當然,在1987年美國股市走熊,還沒兩年蘇聯就在美國打壓下跨台了,當時蘇聯賴以生存的能源出口全面虧損,國際原油居然降到9美元一桶。要知道將國際原油打到9美元,需要多少財力支持,那都是高買低賣。在29年到87年中間還有幾次走熊,因為限於篇幅我就不說許多了。
這說明,像美國這樣的國家,股市走熊和政府的財力是負相關的。政府越有錢,股市就越走熊,政府越沒錢,股市越牛!
有人可能有疑問,那日本股市90年熊市呢,台灣及東南亞呢?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國家和地區熊市後,美國是亢奮的發展,超出了美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彷彿美國有用不完的財力一樣.錢哪裡來的?
再回到我們國內,93年走熊,到96年,國內經濟是大增長。同樣的.2001到2005,股市熊,經濟走牛,國內基礎設施脫胎換骨。但我們國家股市走牛年份 呢,往往都是問題叢生的年份,先是90年代初的市場疲軟,96到97年後的亞洲金融危機,99年使館被炸到2000年在國際上奮力搏擊的年代。這次走牛還 沒兩年,國內通貨膨脹加上國際經濟走軟。這些問題後面都要拿很多錢去應付,特別是奧運後的一地雞毛,打掃起來那是要費一番周折的。
九、說說賭場,看看幣圈有沒有它的影子?
一個老闆想到一個鎮上去開一個賭場,他需要怎樣做才能吸引人進來?添置必要的設備,例如吃角子老虎、輪盤賭、明星九七、21點等等。為了吸引人進來,先把這 些裝置調到1賠2,意思就是你放一元進去,它就吐兩元出來。因為剛開始,人家都還不熟悉,所以盡管老闆一賠二,玩的人由於不多,老闆也不用拿出多少錢來。
由於這個賭場有賺錢效應,結果吸引了小鎮上不少人目光,有些人就開始進來也嘗試賭一把。這時候老闆一看,人來的多了一些,就將裝置調1賠1.5。為什麼要這樣調呢?因為人進來的多了一些,老闆貼一點,大家互相贏一些,賺錢效應仍然強烈。
這時候小鎮上就開始沸騰了,那個賭場進去的90%以上都賺錢,我不進去還等何時?大家都把錢向裡面送。因為人更多,等於人氣被激發起來了,賭場老闆也要贏利 了,就把賭*具的賠率調到1賠0.8,老闆開始賺0.2。這里可能有人有疑問,人氣已經激發起來了,那個老闆為什麼不把賠率調更高一些,這樣賺得不更快一 些嗎?
對這個問題老闆自然有考慮,還有不少人並沒有把錢全部拿出來,如果短時間的調很高就會把人嚇走,老闆不是賺不到多少錢。終於,賭場里人聲鼎沸,大家在賺錢效應的刺激下傾其所有都來賭了。
這時候老闆就不動聲色的將賭*具的賠率改成1賠0.2了,當然,為了穩住人心,留幾台機子不改。經過幾天,不少賭徒就有疑問,怎麼這些機不吐分啊,我都餵了它好些進去了,原來不是這樣的啊,喂一點就開始吐了啊,是不是喂少了,還要繼續喂?
這時候大廳總有幾台機子丟一元吐幾元,叮叮當當發出脆耳的響聲。因為不少人的疑問,老闆就指那幾台吐分的機子說:「不是我這賭場不賺錢,主要是你們機子沒選好啊,你看看,那幾個人不是賺錢了嗎?」
經過一段時間,小鎮上的人大部分的錢都裝進了老闆的腰包,沒有多少錢再去賭了,但不少人還不死心,就在賭場里死不走,要求救救賭場,說如果不救,那賭場就完 了。其實,這時候的老闆心如明鏡,你們口袋裡都沒錢了,我救賭場就是我要拿錢出來給你們繼續玩,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來自大咖小密圈id99218718) 你們繼續在這兒玩,口袋裡又沒幾個錢, 我還要找服務人員,還要茶水、電費和機器損耗的倒貼,發神經了我啊?不但不調高賠率,乾脆將其調到1賠零。但老闆也不想得罪小鎮上的人,因為還想人們掙錢 後下次繼續來,就說,你看看,我又添置了不少新機子,而且到鎮上到處號召人家來賭,都盡了最大努力了,人家不願來啊。
實際上老闆現在最希望的是什麼?是希望小鎮上的人離開賭場去外面掙錢,你不出去掙錢,整天泡在賭場里,老闆下次賺誰的?
不過小鎮上的有些人總整不明白,向老闆建議,賭場不旺是否和新玩法缺少有關?例如添加點獅子貓、牌九、梭哈什麼的。老闆自然點頭稱是,說後面會考慮,轉過背去肚裡卻罵到:一群蠢貨,那玩意更耗錢,這小鎮上的人有嗎?這個表現今年就在聚幣網,自5月到6月份,每天晚上12點總有一個幣子要起飛,你有沒有感覺像壓注,壓對了就翻好幾倍,不過要6月中旬開始,很多12點就飛一下,就飛不動了,更多的是被套了!
十、大部分散戶為什麼在幣圈裡不掙錢?
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簡單的,網友問我操作的座右銘是什麼,我的回答就是「慢慢做」。一個莊家,他選擇一隻幣子進入後,就象一個商人選擇了一個鋪面,租下或者買下後就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買賣幣子就是進貨和出貨。一般來說需要運作很長時間,幾年或者更長時間。
那麼散戶呢?大部分都是過客。什麼意思?就是看到這個店生意好了,立即在這個店買點貨就在店門口擺著賣起來,所希望的就是店鋪能將經銷的貨物提高價格,自己 也能賣上個好價格。這在生意繁榮時無所謂,因為足夠的生意,店鋪提價仍然可以賣出去,你批的貨自然可以沾點光,賺點差價。但到生意疲軟時就會怎樣?自然會 賠掉老本。
這里的關鍵就是店鋪的定價權。你的貨首先是在這家店鋪里批的,那就說明,你的成本、數量、價位等一系列商業數據無密可保,店鋪老闆自然知道得一清二楚,在生意清淡時老闆會讓你賣給可能是自己銷售對象的顧客嗎?絕對不會。
那他會怎麼做?以比你低的價格向別人兜售。你由於對老闆的成本和數量等一無所知,最後你只能以比老闆價格更低的辦法來出手,而可能買你這個產品的人你可能都不知道是誰。
也就是說,店鋪老闆的活動在幕後,你的活動卻在店鋪老闆的眼皮低下,孰優孰劣?一目瞭然吧。
還有一點更重要,過客和店鋪老闆的時間觀念。店鋪老闆是長期經營,他可以一筆一筆,或者幾個月橫盤慢慢經營,因為他有固定地點,固定的貨物。而過客呢?批來的貨如果不及時出手,馬上衣食堪憂。身份的不對等導致了散戶賺莊家錢難,而莊家存在定價權,賺散戶錢相對容易些。
十一、講講「給你看價格」的用意
因為這個知識屬於常識性的問題,前面我就沒說了,今天把它拿出來單獨說一下,主要是我有個猜想,可能不少人沒有明白是怎麼被套的。
在街頭,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有些商鋪門口寫著「清倉大甩賣,羊毛衫原價98,現價56」,不少路人一看,確實便宜了不少,那就買一件吧。當然,現在還有,但可能少了一些,不過,原來是相當多的。
那麼,老闆虧本了嗎?原價98,現價56,這中間老闆好象降了不少。其實呢,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老闆如果不標那98,現價56是賣不出去的,那個98是給你看的,並不是成交價,要是98能賣出去,老闆何必56賣,直接賣98就行了。
這就是給你看價格的妙處,如果你不看到98,你會56去買嗎?不會。
在幣圈上也一樣,往往有些幣價拉得很高,這個高位其實不是成交價,是給你看的,就像賣羊毛衫的老闆,他真正想要賣給你的價格也許是這個價位的30%— 50%。這就是不少人抄底被套的原因,你看到了原來的價,發現跌了不少,就以為它還會上漲,所以被套了。如果你沒有看原來的價格,你會在那個價位去買嗎? 同樣不會的。
對上面這個問題,估計現在大家都清楚了,那麼我就反過來說說主力是如何讓你賣的。
在底部同樣有個給你看價格的問題,就是主力如果想在4—5元一帶收集籌碼,他必然要把它打到2元左右,這個2元不是成交價格,而是給你看的價格。關於這個問 題, 網路上有一篇很好的帖子,說的是一個廟里的主持,看中了外面一個店鋪里經銷的佛像,但又不願意按店鋪老闆的價格支付,就命和尚們輪流去還價,和尚們去 了,一個比一個價格出的低,經過較長時間,使那個老闆每一次都悔恨不已:要是早賣了就好了。
最後主持出面,開出了比最後一個和尚高一倍的價格,立即成交,老闆還感激不盡。
這個故事就是主力在底部所做之事,打到盡量低的位置給你看。
十二、為什麼炒幣要聽的話?
在幣圈裡,不少散戶看不清幣子大勢,當然,這其中包括有些機構和大戶,不知道什麼是頂什麼是底,結果幣子不是過早離場或者就是被套牢,今天我就談一下頂和底的問題。
在這里還是以股市來打比方:在 90—93年中國股市有一波牛市,當時的市場環境怎樣?國際制裁、市場疲軟,許多工廠走下坡路,搖搖欲墜。但股市卻漲瘋了,為什麼會那麼漲?因為市場的疲 軟,造成企業的蕭條,這時候銀行存款卻大幅度飆升。銀行因為企業效益不好,根本就不敢向外放款,這些款一但貸出去,大部分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為了 找到放款渠道,『老闆』就默許銀行資金進入股市,所以股市就瘋起來的,當然,到後面國內經濟開始好轉,企業同樣需要資金,『老闆』就勒令銀行資金迴流企業,股市就開始走下坡路。
在05年牛市起步時同樣如此,各大公司股東紛紛增持自己的股票,後面引發了這一輪大牛市。有人說是股改的成果,也許是吧,但沒有巨量資金將富裕的股票消耗掉,哪怕將股改吹成一隻花都沒用。
這里就說,05年國內經濟是處於一種什麼局面?高增長低通脹。但問題來了,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銀行聚集了大量個人儲蓄,趕都趕不出來,這些資金吃著利息, 一旦國內通貨膨脹再起,那就嚴重的威脅著國內經濟安全,成了籠中虎。所以,銀行利息一降再降,利息稅一增再增,盡量將這個存款逼進市場去消費,但結果令人 失望,存款只增不減。
後來,『老闆』利用股改的東風,將這個款借給公司增持,終於完成了存款的一輪削減。
這就是股市裡經常有人說的,炒股要聽得話。
不過我覺得,聽話是一方面,更需要的是看『老闆』怎麼做,如果『老闆』拿出實際行動,向你手上送錢了,那就是股市底部,就不用客氣和害怕,捂住股票,耐心等待。如果反之,那就是頂了,趕緊拋出去。
這幾天好多人都在討論底部的問題,牛市大神多,熊市就沒有哪么多大神了,我想除去主流幣子之外,像一些山寨幣子,可以通過這兩篇文章來分析,如果你是莊家,現在敢起行情不,我相信莊家肯定自己已經在慢慢吸籌了,准備年前的行情,所以多少是底我也不知道,有人說現在能不能建倉,我覺得在此基礎上的價格,最少還得跌上一倍,你才能拿出你資金的10分之一來慢慢建倉,莊家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還是吸不到貨,可能下一步還要砸,必須要把你們這些深套的籌碼給砸出來...
Ⅸ 比特幣和閃電比特幣有什麼區別
與BCH和BSV等分叉幣相比,閃電比特幣LBTC同樣是源自於比特幣,其誕生的初衷也是為了解決比特幣本身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但是LBTC最大的不同在於採用了DPoS共識機制,而不是PoW共識機制,其所帶來的最顯著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一是大大提高了性能,眾所周知比特幣的每秒轉賬數也就是TPS只有7左右,其他採用PoW共識機制的比特幣分叉幣也都相差無幾,而LBTC的TPS理論值可達2800,目前實際水平可以達到1000以上,性能提升了好幾個數量級。快如閃電這句口號絕非虛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LBTC或者cobo錢包官網下載一個錢包體驗一下。
二是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參與門檻,眾所周知,以比特幣為代表的PoW挖礦所導致的高額能源消耗一直為外界所詬病,同時由於挖礦早已成為重資產行業,礦機、礦場等領域也已被少數大玩家所壟斷,普通的中小投資者和新晉廠商基本沒有生存的空間,形成了強者恆強的局面。而PoS/DPoS類幣種只需要普通的PC甚至手機就可以運行錢包並進行staking,從而獲得收益。
三是引入了鏈上治理,在民主和效率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同時通過投票和staking的機制鼓勵用戶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在PoW的世界裡,算力即權力,簡單粗暴;在PoS的世界裡,誰持有的幣更多,誰就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收益權。
而在DPoS的世界裡,則並不是簡單地看誰持有的幣更多,同時還需要得到社區的廣泛支持,才能代表社區行使權力。同時,廣大中小用戶也有機會發起議案,表達自己的訴求,並參與決策。
由於比特幣上面已經承載了太多的利益,使得大家對於比特幣的任何一點點改進都非常的謹小慎微,並且步伐非常的緩慢,這才導致了社區的分裂,產生了眾多的分叉幣。然而事實上,相對於比特幣而言,不論是BCH還是BSV,所進行的改進都相當有限,因此各方面的提升其實也很有限。
因此,如果你仔細的審視一下LBTC,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特幣分叉幣,我認為它是基於比特幣的一個非常大膽和有想像力的實驗。如果說萊特幣在很多時候都為比特幣充當了新技術和新想法的試驗田,那麼LBTC則可以被看成是變化更大,改變更為徹底的比特幣試驗田。
剛剛前面提到,比特幣在推廣和使用中遇到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TPS過低,無法承載高頻次的交易。與比特幣及其比較知名的一些分叉幣比如BCH、BSV等相比,LBTC的性能提升了幾個數量級,實際的TPS可以達到1000以上。
增加TPS可以通過減少驗證時間的方式,但不可避免的會在安全性或分散性上有所犧牲。如果TPS盲目增加,區塊鏈將完全犧牲「去中心化」。與此同時,對礦工的機器配置要求也會更嚴苛,如果它不能及時上傳交易,那麼將會產生更多未完成的交易,隱藏的危險也就越大。雖然EOS使用21個超級節點來實現高效率,但它也犧牲了部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引入了DDoS等潛在風險。
最近一兩年不少公鏈項目盲目追求高TPS,動輒聲稱達到了幾萬、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TPS。有的項目方為了刷高TPS,購買數百萬的設備在一個實驗室內進行測試只是起到PR的效果或者自娛自樂,這樣的高TPS是沒有意義的,即使能夠達到或者接近這樣的數字,對於目前的市場需求來說,也屬於性能過剩,勢必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根據相關研究機構測算,即使公有鏈每天處理1億筆交易,千位級的TPS也足夠了。值得注意的是,Facebook即將推出的Libra的TPS也是在1000左右,要知道Facebook在全球可是有著高達27億的用戶,這個數字應該也是他們在深思熟慮後確定下來的。
這意味著目前LBTC的TPS已能滿足每天處理1億筆交易的需求,這個性能是相當務實的,在未來數年內完全能夠滿足全球用戶的需求。而且LBTC也具備高度的可擴展性,隨著全球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LBTC的性能還將繼續提升。可以說當前LBTC在效率、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這個「不可能三角」當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在很多比特幣的原教旨主義者看來,只有中本聰所選擇的PoW這條道路才是唯一正途。PoW共識機制已經經歷了近10年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市場考驗,而DPoS從誕生至今也已經6年多了。那麼我們不妨來做個實驗如何,看看把比特幣和DPoS結合到一起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呢?
如果這個DPoS版的比特幣同樣也能經受住10年的持續考驗,我們是否仍然還要堅持只有PoW才是比特幣的唯一正途呢?當然,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沒有確切的答案,時間會證明一切。
盡管我也自詡為比特幣的信徒,但我覺得LBTC的存在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個意義並不是說要取代比特幣,或者像其他一些分叉幣的粉絲那樣覺得只有自己所擁護的那個分支才是真正的比特幣,而是在技術上探求更多更廣的可能性,對比特幣形成有益的補充。
Ⅹ 【EOS爭議】EOS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本文由EOSUnion( eos.ren )優質內容計劃贊助
最近圈內流傳這樣個帖子,匯總了幣圈知名人物對EOS的看法,我隨便摘錄幾個談談自己的看法:
1/ 郭宏才說:EOS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郭宏才為了吸引眼球,什麼話都會極致誇張的說出來,這樣才能引起廣泛討論,大家越討論,寶二爺的知名度越高,寶二爺更看重自己的知名度能否足夠高,這樣就會有更多的項目來找他站台,光收站台費就足夠自己幾輩子開銷了,哈哈。
2/ 江卓爾說:EOS的規模效應是不及ETH
這個不好說,主要看未來的潛力,金馬反駁說:ETH是已經發生的規模效應,EOS是未來即將發生的一大波規模效應,已經有大量的應用在EOS上布局,未來將出現爆款,ETH適合證券融資和發幣,EOS可以有大規模應用,應用才是未來,發幣的規模肯定遠遠不及應用的規模效應。我覺得這個未來還要看大家是否願意在EOS建立更多的DAPP,同時要考慮是否有新的強大競爭對手來蠶食市場。現在就妄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3/ 亦來雲創始人韓鋒說:BM過渡膨脹,仍在走BTS老路。
4/ 菜根談創始人 陳菜根:大佬站台EOS,要麼是無知,要麼是投機
EOS在落地之前,還沒有經歷時間的檢驗,是比較容易炒作的,炒概念才能產生泡沫,傳統行業每年的利潤就那麼多,讓別人炒作也沒人炒作,而EOS具有巨大的想像力,炒作的空間無限,很多大佬當然願意過來趁機大賺一筆。因為吹泡沫才是賺錢最快的生意。
很多人沒有發現互聯網投資最賺錢的階段不是後期價值增長的階段,而是前期互聯網泡沫開始吹起來的階段,如果你能在泡沫膨脹前進場,在泡沫破滅前期離場,短期賺的錢可能比你後來投資某個互聯網企業長期增長賺的錢還多,當然風險也高很多倍。EOS最近一年就處於這種階段。
5/ 點付大頭:LBTC比EOS TPS更高,更去中心化。
點付大頭說這個話完全是為了給他的LBTC做宣傳,什麼東西都往熱點上蹭,是一種營銷的好方法,LBTC通過BTC分叉的方法理論上打破了不可能三角,不過這樣有什麼意義呢?最重要的還是能夠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讓更多的應用進入你的公鏈系統上來,建立場景滿足未來用戶的某些痛點需求。否則都是走偏了。
互聯網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主要就是滿足了大家社交的需求,方面消費的需求,懶惰的需求,娛樂的需求,如果不能滿足這些人性底層的需求,EOS即使有再多的應用也很難長期發展壯大,ETH是因為滿足了初創企業無法快速融資發展的需求才發展壯大,BTC解決了人們抵抗通脹和低成本快速跨境交易的需求,EOS未來能夠滿足什麼需求?如果只是發展很多的應用,首先要看這種應用是否是沒有區塊鏈不可的,傳統互聯網是否已經滿足了,就像游戲一樣,大家通過傳統互聯網已經玩的很快樂,道具積分交易自由流通是否是強需求,通證經濟是否是大家的痛點,這些還有待時間的檢驗,現在還不能妄下結論。
6/ EOS最吸引人的兩點就是:百萬TPS和零手續費。
當時EOS剛開始眾籌的時候老貓就開始宣傳EOS的百萬TPS,現在很多小白的印象還停留在EOS的百萬TPS,所以價格可能被提前透支出來一部分,後來經過不斷發展原來EOS實現百萬TPS的方法和大家想像的不一樣,大家覺得可能是EOS上每個應用都可以實現百萬EOS,後來發現是很多側鏈加一起來實現,這就降低了預期,所以EOS價格前期降到最低4美金左右。
最近EOS因為超級節點競選,很多大戶需要用EOS投票選舉,所以鎖倉了大量的EOS,導致市場上的EOS供應減少,又加上熱度不斷上升,吸引很多新人購買,供不應求,價格自然快速上漲,未來一旦選舉結束,如何能夠製造更多的需求讓大家購買價格越來越高的EOS是一個問題,如果EOS價格過高,很多想在EOS上開發的應用租用EOS的成本就會不斷上升,可能會降低在EOS上開發的需求,轉而尋求其他成本更低的公鏈。這樣就會遏制EOS的價格繼續上漲,最後公鏈之間的博弈會形成一個動態平衡,而不是一個公鏈一統天下的局面。
EOS零手續費和BTC轉賬需要手續費本質上是一樣的,BTC是因為總量恆定,只能通過增加手續費獎勵記賬礦工的方式來維持系統運行,而EOS是通過增發的方式來間接提高所有持幣人的成本,類似鑄幣稅和印鈔票讓貨幣貶值,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通過增發貶值的方式來獎勵記賬節點,和比特幣本質上沒啥區別,但是提高了記賬效率和TPS,有了運行多個DAPP的可能,未來是否能夠發展壯大,還需要市場的檢驗。現在EOS價格可能被提前預支了,對於短期投機者,現在追高風險比較大,金融市場就是這樣,價格越高,大家預期越好,風險越大;價格越低,大家普遍看跌的時候反而風險最小。不過對於那些准備長期持倉三年不動的信仰者,短期波動無所謂。上期回顧: #063【大聖隨筆】如何能夠克服虧錢恐懼?...
評論精選: 觀光者 :好舒服的心靈按摩。首先告訴我性格和情緒是底層操作系統,如果能力不夠,咱就修身養性升級底層系統。接著話鋒突變,不甘心平庸的痛苦才是激發成長的動力,頓時讓我又緊張起來,佛繫心態是不努力的借口嘍?隨後又說太在意別人的評價是恐懼的根源,這個地方建議大聖哥做下承接鋪墊,比如可以建議人們把關注焦點往自己要努力做好的事情上集中,把某一次的出場看做是一次學習和結識高手的機會。或者要學會拉長放遠,假設過了十年再回頭看這次演講,到底有沒有那麼重要,或者你最終想要的結果和這中間某一次的表現有多強的關聯性。最後再接上第十條結尾就很自然了。按摩的很流暢,既實事求是,也說出了人們願意看到的事情,達到了正向激勵效果。 江明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當你生氣的時候,實際上是你自己無能的表現。 克服恐懼說明我們自身不夠強大,對投資來說如果我們對自己投資的資產不夠完全了解,對大趨勢不夠有清晰的邏輯判斷,那我們當然會恐懼不安。 當然我們不可能做到100%的准確率,但只要過了不安的邊界就行。 1月大跌的時候有牛人把自己所能搞到的錢都取抄底了,在這波牛市開啟時出手,大賺一筆。 他也會有一絲不安,不過他有堅實的投資依據做支撐,幫助他過濾不安,勇往直前。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停的學習,提高認知,這是克服恐懼必備的技能。 阿扉afield 幣圈首部奇幻長篇巨著《幣界召喚師》 :《喝了這碗雞湯,我想到了中國的家庭教育》大城市我不敢說怎麼樣,在我們這樣的七八線城市裡,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目的是不明確的。在他們的觀念里,考大學就是孩子的理想,就是他們唯一的目標,至於考上大學後怎麼辦?大學畢業後怎麼辦?沒有幾個人會想這么遠。所以,孩子們只知道悶著頭使勁學,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學,學來干什麼,更不知道考什麼樣的大學,選什麼樣的專業,反正考完了再說,考到哪算哪。其實這種想法往往是致命的,很多天才級的人才就這樣被盲目給扼殺了。就算考個好成績也學不到自己真正擅長的專業。如果有人在中學階段,甚至更早就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確立真正適合他們的人生目標,這樣的悲劇便會大大減少,年青一代才能真的做到人盡其才。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進入自己擅長的領域,失敗的風險便會大大降低,自然也就沒有了「虧錢」的恐懼。 陡川飛魚 :分析的很透徹啊,人生失意的時候看看這篇文章,可以理性對待自己的情緒。其實,今年幣圈行情不好,相信大部分人都虧了,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行情好壞影響了判斷力。我的投資策略很簡單,用閑錢(可判死刑的)買完後放長線,至少放三年,買完就不管它了,任它漲跌我都不會賣,我也不會去關注實時的價格,注意力還是放在工作生活上面,所以即使出在熊市當中也未曾感覺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