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絲狀結構神經元
Ⅰ 宇宙在大尺度上為什麼會形成像「神經網路」的絲狀結構
宇宙本身不過是一條原因和結果的無窮的鏈條。——〔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自大爆炸理論提出以來,我們對宇宙起源的輪廓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在有些細節方面,還是有一些讓人費解的地方。例如下面的問題!
我們知道暗能量為宇宙提供了負壓,也就是說它就有排斥力,而物質(包括暗物質)為宇宙提供正壓,具有吸引力。暗能量不斷地推動著受引力束縛的星系/星系團之間的空間膨脹,目前的普遍共識是,宇宙將永遠膨脹、冷卻,並最終進入「大凍結」狀態。從這一點出發,由於引力束縛的系統不受暗能量的影響,說明暗物質和普通物質的聯合引力等於或大於暗能量的排斥力。那為什麼暗物質沒有完全抵消宇宙初期暗能量的斥力?在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作用下宇宙為什麼會形成絲狀結構?今天就說這兩個問題!
在整個宇宙的尺度上依舊由暗能量掌控
這就是有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宇宙是如何在不同的尺度上發展的,在小尺度上,我們有暗物質掌控,形成了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一切,包括行星、恆星、星系、星系團,這些結構聚集在一起,在暗能量的作用下,也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宇宙空洞,並排列成絲狀結構!
Ⅱ 宇宙結構與人腦的相似之處,尺度相差極大,卻有著相似的演化機制
這個宇宙,有的時候真的令我們感到非常神秘。
大自然紛繁多樣,卻在很多方面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尤其是一些巨大物體和手邊小物件甚至是微觀世界的相似,更加令人困惑不已。比如著名的斐波那契螺旋線,就表現出了和宇宙中螺旋星系以及海洋中的甲殼類動物的相似形狀,又或者動物體內靜脈的分形和閃電以及樹枝的形狀高度雷同。
甚至當我們去看最巨大的宇宙結構,也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相似的對應物體。很多人開玩笑說,我們的宇宙可能是某個巨大生物的大腦,因為二者的形狀非常相似。下面這張人類大腦神經元和宇宙結構的對比圖,相信很多人也曾經在網上看到過——
最近,真的有科學家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來自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Franco Vazza和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Alberto Feletti的跨領域組合,為了破解這個謎題而相互合作,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實際上,很多人說二者高度相似,只不過源自於外形的相似,這只是最初級的相似。而這兩位科學家想要知道:大腦神經元和宇宙結構是否也有「神似」之處,或者說是否有功能上的雷同呢?
早在2017年的時候,他們就在《鸚鵡螺季刊》上發表過相關的文章,指出:「星系可以結合為龐大的結構(如星系團、超星系團或絲狀結構),延伸出數億光年,這些結構和附近被稱作宇宙空洞的巨大虛無空間之間的邊界是極其復雜的。這些邊界處的物質會在引力作用下被加速到每秒數千公里,在星系際氣體之間形成沖擊波和湍流。我們曾經認為:空洞-絲狀結構是宇宙中最難以揣摩的結構之一,需要海量的信息數據才能描述。這也使得我們陷入沉思:它是否比大腦更加復雜?」
從尺度上來看,大腦和宇宙差了至少27個量級,也就是一千億億億倍。但令人震驚的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大腦的驚人復雜性,甚至絲毫不遜於跨幅達數億光年的宇宙結構。兩個人的研究甚至表明: 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的機制大不相同,但二者之間的復雜程度和自組織性竟然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 。
首先,兩個人羅列出了人腦和宇宙的相似之處:
看到如此多的雷同之處,相信很多人都會忍不住驚呼:何其相似乃爾!
在羅列了這些驚人的相似點後,他們進行了進一步的量化分析,將腦部切片放大了40倍,與宇宙網狀結構的模擬圖像進行對比。結果發現: 二者之間的物質密度高低分布在不同的尺度上竟然也展示出了驚人的不約而同 。
Vazza介紹說:「我們對兩個系統的光譜密度進行了計算,這種技術經常應用於宇宙學中,可以用來研究星系在空間中的分布。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小腦神經元網路中的數量分布於1微米到0.1毫米的尺度上。這和宇宙網狀結構中物質的分布再一次不謀而合,當然後者的尺度要更大一些,從500萬光年直到5億光年內都有。」
接下來的研究,還帶來了更多驚人的發現。
他們對每個節點上所連接的絲線數量也進行了分析,對於宇宙網狀結構的星系來說,每個樣本中有共計3800-4700個星系,平均下來每一個星系周圍都連著3.8-4.1根絲線;另一方面,對於人類的腦部來說,取1800-2700個神經元為一個樣本進行分析,平均每個神經元的連接數量大約是4.6-5.4根,同樣非常接近。
甚至,最近還有研究表明,人腦中大概可以儲存2.5PB的信息。而Vazza在另一項研究中也表明:如果要儲存宇宙的復雜性,大概需要4.3PB的存儲空間。考慮到二者之間在尺度上的天壤之別,這個數據相差也不多。
因此,他們在2017年的報告中也指出:「粗略地說,這種記憶儲存空間的近似表明,人腦中儲存的所有信息(比如他一生之中的所有經歷)同樣可以通過宇宙中的星系分布來進行編碼。」
當然,說了這么多,也不能粗暴地認為宇宙就是人腦,或者說宇宙有屬於自己的意識。但是從這些研究中我們確實發現,至少在生長規律上來看,宇宙大尺度結構和人腦有著極高的相似性。僅僅從這一點來看,就足以令人驚呼不可思議。
在此之前,2012年的一篇研究報告也指出:在這個加速膨脹的宇宙中,代表時空大尺度結構的因果網路擁有著和人類大腦十分類似的冪律度分布。而這一次Vazza和Feletti的研究,更是助這個理論一臂之力。
Feletti告訴我們:「結構參數再一次證明了這種意料之外的相似度水平,或許,這兩個網路的演化遵從著相似的物理法則,雖然二者內部的物理法則有著顯而易見的巨大區別。」
我們的宇宙太過宏大為壯觀,以至於我們的視野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許,當我們走得足夠遠時,發現有些答案可能就在身邊。這個宇宙的玄幻,誰又能說得清呢?
相關閱讀:黑洞和原子的驚人相似,雙黑洞結合為「引力分子」,宇宙太神奇了
Ⅲ 放大腦細胞,發現了1個宇宙,生命本質可能藏在看不見的物質里
古代的時候,人們都認為太陽和月亮的大小是一樣的,現在我們知道太陽比月亮大得多。
之所以太陽和月亮看起來同樣大小,是因為太陽距離地球非常遙遠,陽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鍾。而月亮離地球的距離,光線只要走一秒多一點的時間就到了。
肉眼對於景物的成像和照相機是一樣的原理,太遙遠的距離相當於景深被高度壓縮,很難用通常的方法來分辨距離的遠近。
甚至到了19世紀末,人類有了比較大型的天文望遠鏡,也很難區分遙遠恆星的距離。
人們只能畫出平面的 星座 圖,但是實際上,即使在同一個平面 星座 圖上的恆星,離我們的距離仍然是不一樣的。
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立體結構。
甚至在上個世紀中期的時候,天文學家都認為宇宙中的星系是隨機平均分布的。
但是,隨著科學儀器越來越進步,科學家對宇宙的觀察越來越精細和完整,卻發現宇宙中的星系根本就不像我們以前想像的那樣分布。
星系之間的距離有遠近,有疏密,它們的分布,像千絲萬縷的絲線。
為了讓我們更深入的理解這種結構,我們可以看一下本星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這個結構叫做拉尼亞凱亞結構,它的形狀像一片羽毛,銀河系就分布在這個羽毛的一個羽絲上面, 紅點是銀河系的位置。
拉尼亞凱亞包含了大約10萬個星系,科學家在2014年才比較精確地測定了它的結構。
整個宇宙中到處都是這樣的結構,形成一張巨大的網路,這就是所謂的大尺度絲狀結構。
這上面的每一條絲線,都是由無數的星系連接成的。
宇宙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結構,因為除了可以看見的、閃閃發光的恆星以外,宇宙中還有大量的看不見的物質。
就是由於這些看不見的暗物質在宇宙中形成了網路,所以星系才能在這些網路上鏈接形成結構。
可以把我們的宇宙理解成一個極其巨大的葡萄串,每一個星系都是一顆葡萄,但是連接這些葡萄的藤蔓是看不見的。
這些暗物質與可見物質的比例是5:1。
就是說,在宇宙中,隱藏著一個極其龐大的,看不見的世界。
這些看不見的暗物質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身體里就有,我們身處其中卻感覺不到,物理也無法探測。
暗物質維系銀河系的結構,如果沒有暗物質,銀河系已經解體了。
生命誕生在宇宙中並不常見,如此遼闊的宇宙,我們目前能夠肯定的就只有在地球上才有生命。
所以生命奧秘的背後,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因素在起作用。
生命在地球上一直都是美麗的,然而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來自於黑暗而又醜陋的環境,它們都是一些最原始的微生物。
直到現在,在我們的身邊仍然有著很多的不可見的生命,比如說病毒和細菌。
在人的腸胃道里,就有成千上萬的細菌來為我們分解食物中的有機成分,製造營養。它們也許很渺小,但是非常重要。所以,不能認為生命的規律都是肉眼可見的。
大腦里有超過100億個細胞連在一起。這些神經細胞組成的大腦,猶如一座大房子,而這座房子就是一座高 科技 的大廈,每一個部分都分管著不同的功能。但是組成它們的細胞卻是相同的,最重要的神經元細胞是星形神經元細胞。
每個星形細胞都會生出幾個凸起,和其他的細胞相連接,由此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網路。
科學家把這些神經網路放大,發現腦神經網路和宇宙的結構非常像。
雖然現在生物學已經能夠精確的描述人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但是科學家仍然沒有辦法製造出一個活的細胞。
這說明,僅僅我們能夠看見的物質,沒有辦法組成有活力的生命。生命不僅僅是化學物質,還有化學物質背後看不見東西。
對照腦細胞組成的神經網路圖和宇宙的結構圖,我們有理由認為,讓有機物表現出生命活力的因素,和決定宇宙中星系結構的因素,很可能是同一種因素,也就是暗物質。
到目前為止,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科學家仍然沒有完全搞清楚,就如同目前科學家也沒有完全搞清楚生命的本質一樣。
也許生命存在的謎團和暗物質的謎團會同時被揭開,那個時候我們也許會發現宇宙是活的。
Ⅳ 人類大腦和宇宙的相似之處
當我們同時觀察人類大腦和宇宙時,我們看到很多相似之處。不僅在外觀和結構方面有相似性,而且還有更多的相似之處.......
如果大腦中的神經元網路可以與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相提並論會怎樣呢?兩位義大利科學家、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和一位神經科學家決定將這兩個宇宙中最迷人的結構進行比較。
宇宙是一個更大尺度的大腦
至少,當你觀察大腦的各種特徵時,你會得到這樣的印象。只要看看那些顯示大腦神經元連接網路的研究就知道了。連接組學(Connectomics)專家多年來一直在利用廣泛的顯微鏡技術研究、繪制神經元連接網路的完整圖譜,即所謂的連接體。
如果我們再看看顯示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圖像,這些圖像是用望遠鏡和宇宙學模型觀測得出的,無論我們對科學的一個或另一個領域多麼感興趣,它們的相似性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驚人的。
盡管在宇宙的局部星系看起來是隨機散布在空間中的,但是如果從更大的尺度來看,這張圖片就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看到整個星系團是如何通過延伸數億光年的巨大氣體絲狀體彼此連接起來的,數百萬個星系在這些氣體絲狀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這些絲狀體之間是廣闊的區域,幾乎沒有星系。這些絲狀體偶爾在交界處與宇宙網路的其他絲狀體合並。超星系團就是在這些位置由星系團碰撞而成。
然而,僅僅在外觀和結構上的相似性是不夠的。通過粗略的模型,研究人員注意到人類大腦中大約有700億個神經元。相比之下,在可觀測的宇宙中,我們可以看到大約1000億個星系。
似乎這還不夠,神經元只佔大腦總質量的30%。星系也是如此,它由暗物質和重子物質組成,也占宇宙質量/能量的30%。剩下的70 - 75%在大腦中是水,在宇宙中是暗能量。
研究人員在分析星系和神經元的光譜密度以及長纖維連接的每個節點產生的連接數量時,也發現了相同的相似性。
如果分開分析,上述所有聯系似乎都令人懷疑和驚訝。然而,當綜合分析時,一個一致的結論出現了。
所有這些相似之處很可能源於這樣一個事實:這兩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的自組織是由相同的動力學原理控制的,而這些動力學原理塑造了各種網路的結構,無論規模大小。
Ⅳ 宇宙這么大,人類算什麼是宇宙的一個細胞,還是連細胞都不算呢
嗯,這個問題。
先不說宇宙,我們先說太陽系,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截止目前已經飛了42年了,而且是以每秒鍾17公里飛行的,這相當於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1分鍾,就這個速度,它才剛飛出太陽系,你沒有聽錯,僅僅一個小小的太陽系。
再繼續提高尺度,銀河系。
銀河系有多大估計我不用說了吧,光速穿越太陽系需要8個小時,穿越銀河系需要10萬年。
光速有多快?一秒鍾30萬千米!
這是啥概念?人類永遠理解不了的概念
1秒鍾的時間,光可以繞地球飛7.5圈,真的是飛著玩,地球真的太小了。
飛銀河系呢?10萬年,你怕了沒?
真的,就一個銀河系就這么大,更別提其他的星系了,仙女星系,等等等等,在星繫上還有星系團,星系團上...
不說了,因為人類永遠無法理解宇宙有多大,永遠永遠...
一、若宇宙是一個生命體,那人類又算什麼?
答案太奇妙了
每當我們抬頭看著美的浩渺的星空,我們就會有一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一種佛陀即視感,佛家所說的那種先覺者的智慧寂寞感,其實和我們在面對宇宙的那種無限的孤寂和渺小感是何其的相似。宇宙是那樣的龐大,而我們人類是那樣的渺小,我們或許始終難以理解宇宙和人類之間的那種隔閡差距,只知道用一種非常渺小的形容自身。但人類一直都在 探索 著這個龐大的宇宙,用盡我們的生命旅程,去揭開它的面紗。
在網上,科學家曾經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假若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那麼身處在它之中的人類到底又算什麼呢?這個答案似乎充滿的那種科學的戲謔感,人類在地球上或許是一個了不起的物種,但是在如此偉大的宇宙面前,我們沒有任何可比性。從體積上來看,如果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那麼我們人類可能連一個細胞或者原子都配不上。那麼人類在宇宙中到底又算什麼呢?
其實這個問題又涉及到了科學領域的哲學思考,關於宇宙生命體的這個思考,科學家早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天文學家對於宇宙的某些天體觀測似乎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現象。當年科學家在發現宇宙長城的時候就有了這種想法,所謂的宇宙長城,是在宇宙之間延綿上千光年的宇宙星雲,他們是宇宙星系形成的前兆。天體在其中纏繞在這一團巨大的連綿星雲裡面,它們就好像宇宙的經絡一般,在黑暗的宇宙星空裡面一閃一閃的發光,好似人的大腦神經元的沖動。宇宙真的好像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有著自身的生命結構,而我們只是在其中的一個微小部分。
但雖然人類在宇宙的結構裡面,可能只是一個渺小到連分子都算不上的存在,但是人類卻是獨一無二的。在整個後面的無機世界裡面,人類是唯一一個有著自己思考,能夠創造出自己的語言文字的獨特存在,我們是唯一的生命,雖然我們比不上宇宙的浩渺,但是我們能夠書寫自己的獨特,在這個浩渺的宇宙裡面留下自己的足跡。
宇宙雖然浩渺無比,雖然無比壯觀,但是若沒有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為它書寫為它記錄,它的存在未必真的就那麼有意義。對於宇宙而言我們微不足道,但是對於人類而言我們卻是獨一無二。而且宇宙終究只是一個穩固的發展狀態,而他的未來可能性也不可預期,但是人類卻有著無盡的爆發力,我們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發展奇跡,未來未必不能夠站在與他同等的地位上進行交談。人類是渺小的人類也是偉大的,並且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
二、人類和宇宙相比,究竟有多渺小?
我用一組數字來對比一下:一個太陽能容納130萬個地球,一個銀河系能容納1000億個太陽,一個小星系團能容納40個銀河系,一個星系團能容納100個小星系團,一個星系能容納10億個星系團,超星系團能容納幾十個星系……
從這組數字可以看出,人類相對於宇宙來說,是多麼多麼的渺小,甚至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那麼,人類這么渺小,到底生存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人類生存的意義非常重大。佛教有言: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也就是說,即使是一片樹葉,或者一朵鮮花,都是一個宇宙,一個世界。那對我們人體來說,就更能稱得上一個小宇宙了。
細想一下,我們的人體是由什麼組成的?大到皮膚、骨骼和器官,小到細胞、質子和原子,甚至有數不清的細菌也彌漫在身體的角角落落。那麼,我們能說人體這些最小的單位沒有價值嗎?事實上,也正是這些最小的單位才構成了人體。
因此,我們對於宇宙來說雖然渺小,卻是宇宙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如果沒有這些渺小的組織,也就不可能存在宇宙。而我們按照宇宙規律做事,也正是滿足了宇宙生長的需求,所以,好好生活吧,我們離不開宇宙,而宇宙也更離不開我們!
三、宇宙是什麼呢?宇宙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呢?
現代 科技 技術手段讓我們知道宇宙的目前可觀測年齡為138.2億年。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達920億光年,甚至更大。起源於約138億年前的一個奇點的大爆炸。而且他還在不限增大。
奇點是什麼呢?奇點在什麼樣的地方爆炸?
138億年前的一次一個奇點的大爆炸創造了我們今天所使用所看到的一切的一切,宇宙本就是無限可能的存在,奇點大爆炸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
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是一個物質存在的宇宙,時至今日我們也沒能弄清楚我們在宇宙的位置與目的。研究所認為的宇宙的直徑920億光年也僅僅只是我們的可觀測宇宙。要知道什麼是可觀測宇宙,可觀測宇宙實際上指的是我們領用最先進的設備儀器所能探測到的宇宙范圍。可想而知我們的可觀測發內意外必定還有著無法想像的廣袤的空間,這些空間或許永遠也不可能被我們所觀測得到,因為那裡發出的光永遠也不乏到達地球。
因為有了宇宙的大爆炸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宇宙全貌,在每一個夜晚我們抬頭望向深空就在那遙遠的最深邃的宇宙深處無時不在上演著一個個令渺小的我們所驚奇的事件。
2009年11月,天文學家在宇宙遙遠區域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由此前不被人知的星系構成的星系團,巨大星系團的發現將幫助天文學家了解潛在的宇宙網"骨架"
宇宙是由眾多星系構成的龐大"宇宙網"串成絲狀或卷須狀。宇宙網的絲狀物是由暗物質維系在一起的。宇宙網被認為是由宇宙中密布的漏斗形的星系、氣體和暗物質構成,彷彿混沌的"星系際高速公路"。看上去非常的像我們體內的一條基因或者細胞。沒錯這就是宇宙神經網。
這就是人類迄今為止觀測到的大到足以令任何一個人驚奇的宇宙網,我們所處的位置也是一樣的我們所處在宇宙內部的某一個位置的移動的宇宙網中的室女座超星系群中,這個超星系群也在做著繞宇宙網的公轉自轉運動。
我們就在這個超星系團內的我們認為的本星系群內,本星系群(Local Group of Galaxies)是指銀河系和相鄰仙女星系、麥哲倫星雲等30個星系組成了一個規模較小的集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的一群星系。本星系群中的全部星系覆蓋一塊直徑大約1000萬光年的區域。
在這個本身有著繞超星系團自轉公轉的有30多個星系。
而就在這個超星系群中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才有著我們夜晚抬頭望天所看到的銀河系。我們晚上所看的到的星星都在銀河系的范圍內,就連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公轉自轉。
最後提到的是我們的家一個人類十幾萬年發展史都還沒有一個人離開過的家我們的太陽系。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 直徑約10萬光年,包括一千億到四千億恆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恆星,位於分支懸臂獵戶臂上,離銀河系中心有2.61萬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240㎞/s,2.26億年轉一圈。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於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周期比較長。
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
我們的太陽系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很大很大。但其實對於我們的宇宙來說也僅僅只是一個沙塵微不足道。
從我們的地球到太陽系再到銀河系又到本星系群又再到室女座超星系團他們都無一不在運動,這些運動看似對於宇宙的存在無關緊要,時至今日也沒人能說清宇宙的目的是什麼。因此這些運動又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存在。運動的本身存在的摩擦、碰撞、吞噬、競爭,無不令我們感到驚奇。
他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存在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又是多麼的至關重要。
近期有一些理論分支認為我們存在的宇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生物一個我們永遠也不乏了解的生物。
是的,在我們談論宇宙的時候,往往人類是心存敬畏的,因為宇宙太大了,人類了解的只不過是皮毛,但就目前的科學研究來說,宇宙可能並不是一個生命體,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無中生有,從一個奇點慢慢演化而來的,那麼我退一萬步來說,如果宇宙真的是某一種人類不了解的生命形式,那麼對人類的沖擊恐怕是巨大的,也是很難接受的,試想一下,人類只是這個生命體當中的一個細胞,而這個細胞可能什麼都不知道..........
乍看上去我們的宇宙的運動必有某種目的,因為存在則是為了目的而我們的宇宙確實那樣的真真實實存在著。而僅這樣想像一下又有何不可呢?畢竟我們的認知還是很有限的我們所知的還不到宇宙內部的5%,全部的宇宙是什麼樣的我們並不知情。宇宙是什麼更是無從得知。對於宇宙是什麼?是生物嗎?還是僅僅是為了孕育生命的存在而默默的存在著的呢?
四、如果沒有人類,那麼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似乎陷入了人類中心主義,我們人類的存在的 歷史 不過只有幾百萬年的 歷史 ,DNA與化石證明,人類大約在3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而科學家們認為,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之前的大爆炸,它的 歷史 包括起點、40萬年的初期膨脹、近4億年的黑暗期、出現恆星、星系和行星發展期、含有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加速膨脹期。
事實上,不管有沒有人類存在,宇宙就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在我們存在的138億年間,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顯示自己獨特的魅力,各種各樣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都在發生著,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還很粗淺,就算自己所在的太陽系的很多情況,人類都沒有了解清楚,宇宙的各種粒子在運行?暗物質是否存在?宇宙之外是什麼?宇宙的未來是什麼?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外星人的形態是如何的?很多問題都是未解之謎,也許要等我們的後代在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後才能把宇宙的秘密搞清楚。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眼看出去的宇宙就是真正的宇宙么?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也是人體內部的大量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的結果,只不過我們很自信地認為我們眼中的宇宙就是最正統的宇宙,也許其他高等生物眼中還有另一種絢麗多姿的宇宙模樣。
人類是宇宙運行過程中偶然塑造的一個產物,人類在不斷地加深對於宇宙的了解,未來的人類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命運還是未知,也許我們會一直在地球生存,直到太陽系的毀滅,也許我們會移居到宇宙的其他角落,當然還有一種最壞的結果,那就是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全體滅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們的存在或許只是宇宙存在史上的一次巧合之作又或者是真正意義上的錦上添花。我們的 科技 突飛猛進的未來期望我們終有一日可以解開宇宙的終極謎題。
你最恐懼的是什麼呢?
我嗜好重口味的東西,硬是用暴力美學的幌子也好,就是看小清新的日本輕小說,都偏愛重口與小清新混合的櫻庭一樹。
所以,我想你對恐懼的期盼,應該也是止步於人性之惡、女巫的力量、扼住喉嚨的惡意詛咒、鬼魂的怨念、穿越倫理的妄常、心境的游移,亦或是失去日常的一切迎面沖擊的血腥驚悚么?
這些恐懼,只要你欣賞的時候,是一個艷陽天,你出去看看綠油油的葉子
Ⅵ 在宏觀的大視角下,宇宙為什麼看起來就像一張網
因為宇宙的結構在某種特定的尺度上是均勻的,但如果站在幾億光年的尺度上來看,宇宙中的各類星系的分布又是不均勻和趨於成團的,所以宇宙從幾億光年的大視角下來看,就是這樣類似網路狀的存在,這看起來和大腦神經元的分布有些相像,所以從視覺上看就像是一張網。
如果我們再把眼光放到星系的尺度,如果我們想像力再豐富一些,可以看出我們頭頂的旋兒和星系結構也是有極高的相似程度。所以宇宙的結構從幾億光年的尺度上看是一張網,而如果能夠從更小的尺度來看,僅僅看銀河系的話也非常像我們頭頂的發旋,奇妙的大自然總是存在這些奇妙的巧合。
Ⅶ 神經元的組成結構
神經元基本構造由樹突、軸突、髓鞘、細胞核組成。傳遞形成電流,在其尾端為受體,藉由化學物質(化學遞質)傳導(多巴胺、乙醯膽鹼),在適當的量傳遞後在兩個突觸間形成電流傳導。
細胞體由細胞核、細胞膜、細胞質組成,具有聯絡和整合輸入信息並傳出信息的作用。突起有樹突和軸突兩種。樹突短而分枝多,直接由細胞體擴張突出,形成樹枝狀,其作用是接受其他神經元軸突傳來的沖動並傳給細胞體。軸突長而分枝少,為粗細均勻的細長突起,常起於軸丘。
(7)宇宙絲狀結構神經元擴展閱讀:
根據神經元的機能分類可以分為三類:
1、感覺(傳入)神經元:
接受來自體內外的刺激,將神經沖動傳到中樞神經。神經元的末梢,有的呈游離狀,有的分化出專門接受特定刺激的細胞或組織。分布於全身。在反射弧中,一般與中間神經元連接。在最簡單的反射弧中,如維持骨骼肌緊張性的肌牽張反射,也可直接在中樞內與傳出神經元相突觸。
2、運動(傳出)神經元:
神經沖動由胞體經軸突傳至末梢,使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傳出神經纖維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組成運動終板;分布到內臟平滑肌和腺上皮時,包繞肌纖維或穿行於腺細胞之間。在反射弧中,一般與中間神經元聯系的方式為聚合式,即許多傳入神經元和同一個神經元構成突觸,使許多不同來源的沖動同時或先後作用於同一個神經元。即為中樞的整合作用,使反應更精確、協調。
3、聯絡(中間)神經元:
接受其他神經元傳來的神經沖動,然後再將沖動傳遞到另一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分布在腦和脊髓等中樞神經內。它是三類神經元中數量最多的。其排列方式很復雜,有輻散式、聚合式、鏈鎖狀、環狀等。神經元間信息傳遞的接觸點是突觸。復雜的反射活動是由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互相借突觸連接而成的神經元鏈。
Ⅷ 宇宙和大腦中神經元及其相似,那麼宇宙會是個生命體嗎
宇宙的誕生一直是困擾大家一個謎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還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當時人類科技有限,還無法進入宇宙中,看一眼宇宙真實模樣,所以大家聯想到宇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進入現代社會後,生產力進步創造出很多天文望遠鏡和航空飛機,揭開了關於宇宙秘密,這時候大家才初步認識宇宙,不過有很多謎題等待人類揭開,對於古代人來說,現代人起碼看到宇宙的模樣
這一結論一出顛覆了大家的想像,畢竟在大家的認知中,宇宙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神經細胞,如果宇宙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大腦,那麼在這個大腦中是否還存在和人類一樣的超級文明的,它們現在又在何處呢?
Ⅸ 神經元的胞體有哪些形狀
神經元的胞體是神經元代謝和營養的中心,其位於腦和脊髓的灰質及神經節內,它的形態各異,而常見有星形、錐體形、梨形、圓球形等。胞體大小不一,直徑在5~150μm之間。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和營養中心。胞體與一般細胞結構較為相似,也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
1.細胞膜:細胞膜在胞體和突起的表面,連續完整的。除突觸部位的胞膜有特優的結構外,大部分胞膜為單位膜結構。神經細胞膜的特點是一個敏感而易興奮的膜。在膜上有各種受體和離子通道,二者各由不同的膜蛋白所構成。形成突觸部分的細胞膜增厚。膜上受體可與相應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結合。當受體與乙醯膽鹼遞質或氨基丁酸遞質結合時,膜的離子通透性及膜內外電位差發生改變,胞膜產生相應的生理活動:興奮或抑制。
2.細胞核:細胞核一般在神經細胞體的中央。其形狀大而圓,異染色質少,多位於核膜內側,常染色質多,散在於核的中部,故著色淺,核仁l~2個,大而明顯。細胞變性時,核多移向周邊而偏位。
3.細胞質:細胞質位於核的周圍,因此也被稱為核周體。其中含有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滑面內質網,豐富的線粒體、尼氏體及神經原纖維,還含有溶酶體、脂褐素等結構。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經元,胞質內還含有分泌顆粒,如位於下丘腦的一些神經元。
(1)尼氏體是細胞質愉一種嗜鹼性的物質,所以又稱嗜染質。在一般染色中島被鹼性染料所染色,多呈斑塊狀或顆粒狀。它分布在核周體和樹突內,而軸突起始段的軸丘和軸突內均無。依神經元的類型和不同生理狀態,尼氏體的數量、形狀和分布也有所差別。典型的如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尼氏體數量最多,呈斑塊狀,分散於神經原纖維之間,有如虎皮樣花斑,故又稱虎斑小體。而在脊神經節神經元的胞質內,尼氏體呈顆粒狀,散在分布。從電鏡下看,尼氏體是由許多發達的平行排列前粗面內質網及其間的游離核糖體組成。神經活動所儒的大量蛋白質主要在尼氏體合成,再流向核內、線粒體和高爾基復合體。當神經元損傷或中毒時,均能引起尼氏體減少,乃至消失。若損傷恢復除去有害因素後,尼氏體又可恢復。因此,尼氏體的形態結構也可以作為可作為判定神經元功能狀態的標志。
(2)神經原纖維是一種呈現棕黑色的絲狀結構,其位於在神經細胞質內。它直徑約為2~3μm,它會在核周體內交織成網,並向樹突和軸突延伸,可達到突起的未消部位。在電鏡下觀察,神經原纖維是由神經絲甜神經微管集聚成束所構成。神經絲或稱神經細絲,是直徑約為10nm細長的管狀結構,是中間絲的一種,但與其他細胞內的中間絲有所不同。其生理功能主要參與胞質內的物質轉運活動,接近微管表面的各種物質流速最大,微管的表面有動力蛋白,它本身具有ATP酶的作用,在ATP存在狀態下,可使微管滑動,從而使微管具有運輸功能。此外,還有較短而分散的微絲。微絲是最細的絲狀結構,直徑約5nm,長短不等,集聚成束,交織成網,廣泛的分布在神經元的胞質和突起內,其主要功能具有收縮作用,適應神經元生理活動的形態改變。神經絲、微管、微絲這三種纖維構成了神經元的細胞骨架。
(3)脂褐素:一般位於大型神經無核周體的一側,呈棕黃色顆粒狀,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經電鏡和組織化學證實為次級溶酶體形成的殘余體,其內容物為溶酶體消化時殘留的物質,多為異物、脂滴或蛻變的細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