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元宇宙和arm

元宇宙和arm

發布時間: 2023-02-26 11:47:15

⑴ 什麼叫元宇宙元宇宙和虛擬現實有何關系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
元宇宙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過程,需要對內容生產、經濟系統、用戶體驗以及實體世界內容等進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是在共享的基礎設施、標准及協議的支撐下,由眾多工具、平台不斷融合、進化而最終成形。

⑵ 首款國產高端GPU晶元來了!GPU市場迎變數

「近幾年大火的概念實現都離不開GPU。」

GPU IP巨頭Imagination中國戰略市場及生態副總時昕博士在一場演講中曾說道。

那究竟什麼是GPU呢?維基網路定義,GPU中文名為圖形處理器,是一種在個人電腦、工作站、 游戲 機和一些移動設備(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上做圖像和圖形相關運算工作的微處理器。

VR、區塊鏈、3D建模、渲染等一切跟圖像有關的處理過程都需要GPU。當下最熱門的元宇宙,集以上圖像處理需求大成,對GPU的需求也不言而喻。除了圖形處理功能,GPU還是目前公認最好的AI加速器,尤其是在雲端訓練大模型應用場景中。更有意思的是,在自動駕駛的賽道上,GPU也殺了進來:全球GPU龍頭英偉達正對接越來越多的車企合作訂單。

簡而言之, 只要有高清畫質需求,只要有AI處理需求,就離不開GPU。 因此,隨著這兩大需求的持續增長和巨大的市場想像空間,全球GPU龍頭英偉達憑借GPU晶元的優勢,市值就高達74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198億元,截至2021年12月23日),晉升為當下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企業。

GPU晶元研發有多難?

GPU需求大,價值高,反觀國內晶元企業在該領域卻進度緩慢。目前中國在桌面和移動端領域的GPU供應基本被英偉達、AMD、ARM壟斷,國產GPU是個巨大的藍海市場且鮮有企業涉足。

近年來,在市場和國家戰略替代的需求下,國內掀起一股「GPU投資熱潮」,涌現了一批國產GPU初創企業。盡管投資熱度高漲,國內初創企業多以技術難度更低的通用計算型GPU(GPGPU)切入賽道,能做高性能商業化的渲染GPU產品的企業依舊鳳毛麟角。

這么重要的晶元為何鮮有國產企業踏足,GPU難在哪裡呢?

芯師爺從不久前舉辦的「風華1號」發布會上了解到,「風華1號」GPU在多個領域表現上取得了第一,如第一款渲染能力達到5T-10T FLOPS的國產GPU顯卡;第一款圖形API達到OpenGL4.0以上,並能實際演示4.0 benchmark的GPU;還是第一款支持多路渲染+編解碼+AI服務,硬體虛擬化和chiplet可延展的國產GPU等。

芯動 科技 SoC體系架構師何穎提及,單從算力對標的話,採用「風華1號」雙晶元的顯卡可對標英偉達T4系列產品。換而言之,「風華1號」是一顆「真正」的高端國產GPU晶元,即便是對標全球GPU龍頭企業產品也不遑多讓。

據芯師爺復盤「風華1號」的研發之路,發現 國內企業做GPU主要有兩大難,一是難在專利壁壘;二是難在GPU晶元的體系化創新。

在專利壁壘方面, GPU是先進製程數字晶元,對於GPU企業來說,高技術含量的自有IP的持續演進是技術自主和市場競爭優勢的保障。但在該領域起步早的全球GPU巨頭們已築建了層層專利保護牆。以GPU架構IP專利為例,就連全球 科技 領頭羊企業蘋果,在該領域也繞不開專利授權:蘋果從A4到A10X所有處理器晶元都是採用Imagination的IP,到A10之後蘋果通過架構授權,有了自己的GPU架構把控,依然是基於Imagination的TBDR架構專利授權,隸屬於該架構分支。但一旦架構授權後獨立演進了,也就不再被專利卡脖子了。

在GPU晶元設計方面, GPU也絕非簡單的晶元設計,其設計較一般晶元更復雜,系統更龐大,涉及面更廣。做GPU需要極其專業的團隊,團隊從前到後要包圓,做到軟硬全棧。專業人才要涵蓋架構、演算法、硬體、軟體以及各種驗證方式,包括後端、版圖、驅動、測試、機械結構、生產、供應鏈等領域。這意味著,GPU研發團隊需要在全鏈條節點上都配備豐富的量產經驗人才,才能完成這樣非常商業化的體系。

為何是芯動 科技 突圍而出?

芯動 科技 從0-1直接突圍高端GPU晶元的研發,這樣的成果值得溯源與反思:為什麼是芯動 科技 一鳴驚人,突破了國內企業做GPU晶元的困局?

芯師爺了解到,芯動 科技 是中國一站式IP和晶元定製及GPU領軍企業,成立至今已15年。15年間芯動 科技 作為幕後英雄,為各國產半導體代工廠和300家全球知名客戶提供頂尖IP和晶元定製,協助了包括瑞芯微、君正、微軟、AMD、亞馬遜等知名公司各種晶元量產,而且所有技術自研可控,能持續迭代,不斷超越。逾50億顆先進SoC晶元成功推向市場的背後,比如大家每天用的軌道交通身份證識別和全球頂級示波器,都有用到芯動 科技 的IP技術 。廣泛的合作使得芯動 科技 在To B的圈子非常知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晶元IP領域,芯動 科技 還是TSMC 2021全球研討會認可的唯一大陸合作夥伴 ,其技術和量產積累之深厚可見一斑。

正是在為各合作夥伴提供IP和晶元定製期間,芯動 科技 積累了GPU所需要的全套高端IP、圖形晶元內核定製技術和先進工藝經驗,形成了從工藝到設計,到器件,到量產,到封裝,到整機的完整晶元設計驗證條流程。這為「風華1號」GPU晶元的研發奠定了穩固的基礎。芯動 科技 SoC體系架構師何穎透露,「風華1號」集成了GDDR6/6X、PCIe 4、Chiplet Innolink、HDMI 2.1 、Display port 、VDAC、PLL、TV Sensor、PUF等高端自研IP技術,IP全自主研發,遠高於友商。

其中, GDDR6/6X、Chiplet Innolink均為GPU業內頂尖技術。 以GDDR6X技術為例,GDDR6X並非簡單的超頻技術,為了數據密度更高,它使用了32位並行單端PAM4技術,比業界常見的串口差分PAM4技術,難不止一個數量級,全球除了英偉達,一個公司都做不出來,每個時鍾周期可以傳輸多次數據——數據吞吐量越大,晶元並行計算能力越大,GPU能夠同時渲染的像素點越多,畫質越清晰。使用GDDR6X技術可滿足4K高刷新率畫面需求;在提升介面數據傳輸速率的同時,它實際內核頻率甚至可以做到比上一代技術更低一些。

GDDR6X顯存技術研發難度極高,目前全球只有英偉達和芯動 科技 兩家擁有。 芯動 科技 GDDR6X研發負責人高專表示,GDDR6X的PAM4並行技術是英偉達與美光在一棟樓里共同研發兩年才研發出來,而芯動團隊是全球唯一一家,僅憑有限的遠程技術支持,只用一年時間就做出來了,連AMD目前都還沒有做到成功研發該技術。這都是基於芯動 科技 團隊十多年的技術基礎積累和200次流片打磨的經驗。

此外,為了保持技術的領先,芯動 科技 還立足全球和GPU全產業鏈,持續引入了大量GPU領域頂尖專業人才。

芯動首席演算法科學家楊喜樂博士是頂級的架構師,她自從博士畢業之後,曾在英國Imagination公司擔任架構師,過去的25年間一直從事GPU核心圖形引擎的建模和創新,是全球GPU晶元領域從幾何物理渲染到計算引擎領域的知名專家,持有GPU 3D計算機圖形學核心領域頂級圖形專利共計125項,目前Imagination、蘋果等公司最新的核心GPU產品的設計、優化和迭代都離不開她的專利和演算法。在芯動 科技 的邀請下,她回國投身國產GPU圖形引擎的持續創新。

在芯動 科技 GPU專家團隊的努力下,「風華1號」GPU架構目前已在Imagination GPU的架構授權下,自主研發了兩代,把原生移動端的架構拓展到了高性能計算、雲計算的場景,在架構自主可控上不存在被「卡脖子」風險。

芯動 科技 DX團隊負責人章濤也是其從海外招攬的技術大咖。據悉,章濤是來自前AMD的圖形框架開發的領軍人物。他表示,「投身芯動開發GPU軟體感覺非常棒!芯動團隊從老闆到員工,都在專心做事。」章濤透露,明年芯動 科技 就會發布風華顯卡Windows操作系統的DX框架。

芯動雲計算總裁敖海在「風華1號」發布會上曾這樣總結:「『風華1號』凝聚了芯動 科技 自有的眾多技術積累,又有世界著名GPU公司頂尖人才的聯合參與的加持,是芯動人努力和成果的結晶,也是芯動 科技 完成『讓風華GPU走進千家萬戶,讓大家習慣用國產的GPU辦公和 娛樂 』使命的開端。風華系列GPU賦能國產生態正加緊奮勇向前,目前芯動 科技 正在加緊與合作夥伴進行『風華1號』適配調優,在向數據中心和國產桌面GPU 等合作夥伴送樣的同時,風華2號和3號已經在路上了。」

寫在最後

在半導體供應鏈面臨不確定風險的產業環境下, 芯動 科技 瞄準高速成長的高清畫質雲渲染和元宇宙需求,推出的「風華1號」正當其時 ,填補了國產4K級桌面顯卡和伺服器顯卡兩大空白,為國產新基建5G數據中心、桌面、元宇宙、雲 游戲 、雲桌面等千億級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持,值得國產半導體產業為其喝彩。

同時,我們也該注意到,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發展中的中國GPU產業和國際巨頭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芯動 科技 選擇的是既充滿機遇、又充滿挑戰的GPU市場,未來國產GPU生態的長期發展也需要國產GPU產業鏈企業的持續支持。

巨大的研發費用和長期資本開支,在已經多年持續盈利的芯動 科技 看來,並非很大挑戰。芯動 科技 工程副總毛鳴明認為,硬 科技 要「十年坐得板凳冷」,需要長期打磨,不是像互聯網靠砸錢就能成功的,投資人需要非常清楚這一點。 長遠來看,國產GPU晶元技術突圍最終還是需要靠經年累月的迭代和優化, 通過不斷試錯,走進應用於千家萬戶的終端產品供應鏈中取勝。

芯動 科技 SoC體系架構師何穎也表示:「芯動 科技 是全球6大晶圓代工廠簽約支持的技術合作夥伴,有著眾多自研IP和強大穩定的團隊執行力,在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芯動 科技 在跨工藝研發和供應鏈能力上極具優勢,令合作客戶長期受惠。而國產GPU上下游產業鏈的長期、持續商用也會成為芯動 科技 GPU晶元發展的強大驅動力。未來,芯動 科技 將根據產業鏈客戶需求,為風華系列GPU產品找到更多可持續落地場景,完成讓風華GPU走進大家生活的使命。」

⑶ 睿思芯科創始人兼CEO譚章熹:RISCEDGE

睿思芯科創始人兼CEO譚章熹

當晶元半導體遇上「元宇宙」,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12月9日下午,在鈦媒體集團聯合大興產促中心、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共同主辦的2021 T-EDGE 全球創新大會上,睿思芯科創始人兼CEO譚章熹博士發表了題為《RISC-V專屬架構晶元賦能元宇宙》的主題演講。

譚章熹表示,在晶元行業,大家認為「元宇宙」是未來十年巨大的機會,也是半導體行業未來的巨大增長點。其中在微軟HoloLens這類AR產品上,內置全息處理器(HPU)——跟「元宇宙」非常相關的晶元。與CPU或者是GPU不同,HPU可以增強設備眼部追蹤、手勢追蹤、場景Semmantic Labling和音效體驗等。

不過,過去的HPU晶元存在高發熱、高功耗、損傷電池壽命等現象,使得HoloLens功耗發熱等並沒有令人非常滿意。因此,RISC-V這一開源的第五代精簡指令集架構將有望設計出更好的HPU晶元產品,從而驅動「元宇宙」發展。

國際市場分析機構Semico Research預測,到2025年,全球市場的RISC-V CPU核心數將達到624億顆,2018-2025年復合年增長率為146.2%,而中國將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空間。另一家市場調研機構Tractica則預測,RISC-V的IP和軟體工具市場將在2025年達到10.7億美元,市場前景廣闊。RISC—V也有望成為繼ARM架構和英特爾x86之後,第三個重要處理指令集架構。

通過設計基於RISC-V架構的22nm低功耗晶元,對比基於美國Cadence公司Tensilica HiFi + ARM架構的HPU產品(例如微軟兩代HoloLens中的HPU),在最新DSP演算法中,基於RISC-V的HPU性能可達高達4.7倍的增長,單位面積功耗發熱降低超過40%,電池壽命提升211%。RISC-V的性能和功耗上均有一定優勢。

譚章熹強調,RISC-V架構是「元宇宙」概念下,一個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前瞻性技術,是有望驅動「元宇宙」發展的最強晶元。

感謝鈦媒體的邀請,非常榮幸分享我今天演講主題:RISC-V專屬開源架構晶元賦能元宇宙。

最近,「元宇宙」行業的最大新聞是Facebook改名為「Meta」。實際上,隨著新的人機交互方式的進步,「元宇宙」將是未來非常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在晶元行業,大家認為,「元宇宙」是未來下一個十年的巨大機會。台積電(TSMC)董事長劉德音最近表示,「未來十年,AR或將取代手機,VR或將取代PC,人們將會逐步感受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結合,而元宇宙硬體需求也將持續增長。」

這是一個非常大膽預測,證明著「元宇宙」是未來巨大增長點。

此外,作為行業內的半導體驅動的 科技 巨頭,蘋果公司認為,「元宇宙」目前不光在 游戲 領域,更多相對於AR、智能手錶(Apple Watch),在他們看來,「元宇宙」正在推動後PC時代和手機時代的巨大變革。

說到「元宇宙」,其實已經發展相當一段時間。我列了幾個公司和產品,比如,早期的Google Cardboard,你可以用手機進行VR體驗,這是比較原始VR的配置;再比如,微軟公司推出的HoloLens產品;小公司Valve有自己產品;而Oculus後來被Meta收購,是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另一個大玩家蘋果公司,則有望在明年看到他們的革命性產品。

實際上,微軟於2016年推出首款HoloLens,至今已發展了兩代。開始定位於AR(增強現實技術),後來二代定位為智能眼鏡平台。目前HoloLens主要用於教育、醫療和工業應用領域,提供現實和虛擬世界應用的場景。從技術上來說,HoloLens做的非常不錯,只是價格有點貴。

當「解剖」HoloLens,你會發現裡麵包含光學鏡片和手機處理器。其中,HoloLens兩代搭載不同處理器,核心組件是全息處理器(HPU),可以增強設備眼部追蹤、手勢追蹤、場景Semmantic Labling和音效體驗等。值得注意的是,HoloLens相當於這顆HPU晶元,既不是GPU也不是CPU,而是跟元宇宙非常相關的AR設備專用晶元。

Microsoft HoloLens第一代HPU晶元使用的是基於28nm製程工藝,用了24個Tensilica cores。2019年微軟發布的第二代HoloLens,是高通的XR1平台(也可以說是驍龍845),是目前所有VR、AR設備裡面,算力最強、性能最強的一顆晶元。相比上一代,算力大概有1.7倍的增長,包括內存帶寬、計算性能也有提升,前者是2倍,後者是1.7倍。

具體剖析下來,這顆將近80平方毫米的晶元,一大半面積就是HPU,包括大規模向量浮點處理單元和定點處理單元兩類,一共加起來是基於26個Tensilica處理器的>1TOP的可編程計算能力,以增加擴展指令的方式,提升性能需求。

不過,雖然HPU是目前最好的晶元產品,但從發熱和單位面積功耗方面,並不是令人滿意。 數據顯示,HoloLens在30分鍾內能達到85度,而85度下設備散熱就變得非常困難,最後導致HPU成本和HoloLens成本高昂,整個設備價格賣到3000美元,只能定位於工業領域,限制住了它的發展。

那麼,我們即將進入2022年,能不能用現在新的開源技術做到最好的HPU晶元?

答案是Yes,我們可以用RISC-V做到。

睿思芯科團隊所做的核心,是我們團隊在Berkeley從事研發十多年的指令集架構技術——RISC-V。它是第五代精簡指令集架構。

實際上,現在ARM架構就是精簡指令集。那麼跟ARM相比,RISC-V是完全開源,並且比ARM精簡高效的模塊化設計晶元架構。它可以根據需求進行模塊拼裝和組合,可以在端側和雲側同時啟用。對開源社區生態來說,基於RISC-V架構的晶元是非常安全可靠的處理器。

RISC-V大概發展了十年,從最早定義這一家精簡指令集,十年間經過了晶元定義、軟體測試和MCU級別處理器廣泛應用,以及到現在使用在更多AI和更復雜的處理器當中,來到了爆發臨界點。

如今,大公司紛紛研究或採用RISC-V處理器。例如,今年英特爾宣布和SiFive達成合作;蘋果也在進行基於RISC-V的研發。而RISC-V也從學校里走到了工業界,獲得了大量的行業認可。大家認為,RISC-V相當於ARM和英特爾之後,第三個主要處理器指令集架構。

那麼,睿思芯科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我們也做了大量RISC-V相關產品,核心是對標Tensilica。

我們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對比,通過設計基於RISC-V架構的22nm低功耗晶元,對比美國使用Cadence Tensilica DSP(例如Hifi3z, Hifi5)+ARM架構的HPU產品,在最新DSP演算法中,基於RISC-V的HPU性能可達到4.7倍的增長,單位面積功耗發熱較低,發熱只是Tensilica的59%左右,性能和功耗上均有一定優勢,電池壽命提升211%。

假設我們使用這樣技術,結合更高工藝,可想而知,這對「元宇宙」未來使用的晶元代表著新的技術突破。

我們認為,使用了RISC-V開源架構,相比ARM架構+Tensilica DSP 的處理器,在迭代速度和技術性能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優勢,這對於晶元行業的自主可控知識產權,是非常好的消息。

我想總結一下,RISC-V架構是「元宇宙」概念下的一個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前瞻性技術。

我的分享完了,謝謝大家!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編輯 林志佳)

⑷ A股:產業數字化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5隻數字經濟潛力股

據央視新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年)》。白皮書顯示,我國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重超過八成,數字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白皮書》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高達15.9%,顯著高於同期GDP平均增速。在寬頻中國,5G及工業互聯網推動下,2021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產業數字化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專家指出,以往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是以電商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為主,近年來工業互聯網對數字經濟的帶動作用變得更加明顯。

估值區間:10,37元至12.82元;

機構持倉:截止目前,共有4家主力機構持倉共計2.24億股,占流通A股34.63%。

公司主要產品業務為: 1.互聯網財稅業務:方欣 科技 經過近20年的積累,依託財稅服務雲平台對接的幾百萬用戶的票財稅數據,通過管家系列產品解決企業精細化管理、供應鏈管理、企業上下游畫像以及實時科學決策的需要。2.熱處理業務:公司主要生產節能環保、高效、優質的中高檔熱處理設備。

估值區間:9.40元至11.62元;

機構持倉:截止目前,共有3家主力機構持倉共計9098.79萬股,占流通A股18.90%。

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配用電自動化和發電廠自動化設備與系統、電網自動化以及公用事業自動化設備與系統產品的軟體開發、生產與系統集成。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電力自動化 、公用事業自動化系統和解決方案,涉及到電力、水務、燃氣領域的大規模數據在線採集、存貯和應用開發,屬於數字經濟范疇。

估值區間:8.49元至10.50元;

機構持倉:截止目前,共有6家主力機構持倉共計4.85億股,占流通A股40.65%。

公司主營業務為互聯網媒體業務、數字營銷業務及其他業務。公司主要產品或服務有移動互聯網廣告、網路 游戲 、搜索引擎廣告代理、精準廣告、供應商銷售競價平台服務、 社會 化營銷、 娛樂 影視跨界營銷、互聯網軟體應用分發。公司基於在互聯網搜索、大數據、AI、IOT、區塊鏈等領域的技術沉澱,致力於開發與提供優質的互聯網產品與服務,目前主營業務為互聯網媒體、數字營銷業務,並發展新零售、自有品牌、區塊鏈、元宇宙相關業務,屬於數字經濟范疇。

估值區間:14.56元至18.00元;

機構持倉:截止目前,共有3家主力機構持倉共計1914.33萬股,占流通A股4.40%。

公司主營業務為IDC及雲計算業務、金融 科技 業務、照明 科技 業務。公司主要產品包括IDC業務、雲計算業務、支付產品、自助服務終端、稅控終端、加密鍵盤、電子財稅設備管理平台、智慧網點綜合服務平台、城市道路照明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景觀照明亮化工程及相關衍生工程業務。

公司以數據為核心驅動,堅持技術創新,服務向多元化發展,垂直布局雲服務產業鏈,實現雲計算助力公司跨越式發展。公司自主研發的雲平台產品「證通雲」通過工信部可信雲認證,實現包括arm和x86的異構雲平台虛擬機GPU直通支持,為客戶提供雲主機、雲存儲、雲安全、雲災備等基礎雲服務及定製化雲服務解決方案,通過IDC運營、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的不斷落地,公司的雲服務逐步延伸至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泛金融等行業的雲基礎設施研發,面向運營商等行業用戶基於雲的行業數據並行處理與分析挖掘服務等領域。

估值區間:8.44元至10.44元;

機構持倉:截止目前,共有3家主力機構持倉共計6527.26萬股,占流通A股6.50%。

公司的主營業務為物聯網技術服務、物聯網咨詢與設計服務、物聯網科學園運營與開發服務、教育服務。 公司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始終聚焦5G、物聯網發展戰略,運用20餘年的技術積累為政府、電信、交通、醫療、教育、金融等不同行業客戶提供技術服務,多次參與數字福建、數字中國項目建設,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積極融入數字經濟建設。

⑸ 半導體高管不斷跳槽,背後透露什麼信號

最近,半導體巨頭高管接連跳槽。短短時間內,英特爾接連挖走了蘋果Mac系列架構總監Jeff Wilcox、AMD首席獨立GPU架構師Rohit Verma、美光首席財務官David Zinsner等高管。

此外,在蘋果工作了近三年的高級工程師Mike Filippo已入職微軟擔任首席架構師,負責Azure伺服器晶元的開發。

半導體領域又開始了一輪高管跳槽潮。

我們先來看看被挖角的蘋果架構總監Jeff Wilcox。這次英特爾從蘋果挖來的是其M1晶元產品的總設計師,他從2013年就加入蘋果,迄今為止已經在蘋果有9年的工作經驗。

在Jeff Wilcox工作的九年時間里,他負責過蘋果T2安全晶元以及M1系列處理器的開發,在他的帶領下,蘋果電腦晶元實現了歷代提升和革新,簡單來說,Jeff Wilcox是蘋果晶元,甚至可以說是蘋果電腦幕後的技術支柱。

但我們仔細看Jeff Wilcox的履歷,Jeff Wilcox最早在英特爾工作,當了三年的PC晶元組領導架構師,之後被蘋果挖走。因此,很多人對Jeff Wilcox的跳槽評價為是一種「回歸」。

實際上,同樣被英特爾挖走的AMD首席獨立GPU架構師Rohit Verma也曾在英特爾工作,本次也是「二進宮」。1999-2013年期間,他在英特爾擔任首席SoC架構師14年之久。

自2013年加入AMD工作後,在其八年的職業生涯中從事的項目涵蓋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的獨立顯卡以及涉及CPU、GPU、結構、電源管理和安全性更廣泛的SoC架構設計。

有趣的是,Verma與現任英特爾首席執行官 Pat Gelsinger 的生涯重疊度相當高。1979年,18歲的Gelsinger加入英特爾擔任質量控制技術員。當 Verma 於 1999 年在英特爾開始他的職業生涯時,Gelsinger 已擔任英特爾台式機產品事業部總經理,並於 2001 年成為英特爾的首位CTO。

可以看出,在最近的高管離職中,被英特爾收入囊中的高管與英特爾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當2021年Pat Gelsinger作為新任CEO重返英特爾,英特爾便開啟了進擊的時期,頻頻從其他公司挖角大牛,尤其是曾經與其共事過的「老團隊」。

在Linkedin上,Rohit Verma也發消息稱,對自己重返英特爾感到興奮。

除去「回歸」本家外,公司未來規劃的變動釋放出的機會也成為吸引高管的重要原因。

微軟正在加速布局雲計算伺服器和Surface設備開發定製晶元,在其招聘崗位中放出了SoC架構總監的招聘信息。

在蘋果工作近三年的Mike Filippo入職微軟,擔任首席架構師,負責Azure伺服器晶元的開發。

我們翻閱Mike Filippo的履歷。在其加入蘋果前,他在ARM擔任首席CPU架構師、首席系統架構師和ARM Fellow,負責開發Cortex-A76、Cortex-A72、Cortex-A57以及即將推出的7nm+和5nm晶元,他還在AMD和英特爾分別工作了8年、5年。

實際上,除了公司高管,半導體領域曾因布局元宇宙而掀起過挖人浪潮。

微軟的AR團隊,在過去的一年裡也流失了100餘名員工,他們當中約70人原屬於HoloLens團隊,其中又有40人跳槽到Meta,包括前HoloLens用戶反饋主管查理·漢(Charlie Han)、前HoloLens演示團隊成員約什·米勒(Josh Miller)等。

蘋果也是被挖角的重點地區,接連失去M1處理器研發高管、自動駕駛 汽車 團隊高管、甚至在2021年被Meta挖走100多名前蘋果員工。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避免被Meta等競爭公司搶走更多人才,蘋果公司向部分工程師和軟體部門的工作人員提供了一筆股票福利。這筆額外收入的金額從5萬至1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萬元-114萬元)不等,它們將以限制性股票形式發放,限制期為4年。蘋果藉此希望減少資深員工跳槽。

在谷歌,如何留住員工成了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每周高管會議的討論議題。同時,谷歌還開始向員工提供額外的股票獎勵,避免人才被人挖走。

但有時候鈔能力不是萬能的,至少對於高管來說並不是。前英特爾硬體負責人和首席工程師Venkata Renchintala博士在宣布離職前,其年度總薪酬約為2688萬美元,是英特爾公司內部薪酬最高的高管之一。

在英特爾的官方公告中,由於Renchintala領導的TSCG小組將拆分為5個小組,小組領導者直接向CEO匯報工作,這些變化使得Renchintala離職。

此前,谷歌副總裁蘇羅吉特就離職去了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公司Coinbase,成為該公司的首席產品官。目前Coinbase上市,蘇羅吉特在該公司的股權價值已超過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億元)。

對於半導體產業來說,高管的多次跳槽算不上是一件壞事。

當年的仙童「八叛徒」,在離開仙童後,諾伊斯帶著戈登·摩爾與工藝開發專家安迪·格魯夫創立了英特爾;仙童銷售部門主任傑里·桑德斯帶著幾名員工創立了AMD半導體公司;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

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矽谷的 科技 基礎。

面對「八叛徒」的紛紛離去,蘋果公司前CEO喬布斯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仙童半導體公司就像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而AMD Zen架構之父的吉姆·凱勒也先後在AMD、英特爾和特斯拉擔任高管,多次跳槽以尋求新的挑戰。

鐵打的高管,流水的大廠。人是整個產業的核心,中國半導體產業受政策和資本的驅動,現在正是好光景。半導體人才的待遇普遍顯著提升,對於吸引人才更有優勢。

在高管的跳槽潮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消息。原英偉達高管楊超源正式加入國產GPU廠商壁仞 科技 ,任副總裁兼董事長特別助理。

楊超源曾在英偉達、台積電工作,在英偉達任職期間,他負責架構設計、研發、流片和團隊管理,在上海組建了英偉達在美國總部之外的首個海外研發中心,並擔任英偉達上海總經理。

巨頭高管加入國產廠商無疑是一個極好的風向,這意味著中國國內半導體廠商的吸引力在增加。如今的中國半導體正在從拿來主義過渡到真正的自我創新,這一過程需要研發投入的堅持,也需要對人才培養的重視。

在瞄準半導體發展的堅定目標下,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巨頭高管加入國產廠商。

⑹ 對元宇宙的理解和看法

對元宇宙的理解和看法如下:

「元宇宙」是2021年國際熱詞,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作為人類前沿科技領域的一個新生事物,目前元宇宙不僅在概念界定上存在不小爭論,而且人們對其前世今生的發展嬗變和關鍵特徵也有許多不同看法。

漢語「元宇宙」直譯自英語名詞metaverse。其前綴「meta-」有「元的」「超越的」之義,詞根「verse」代表宇宙(universe),二者組合起來為「超越宇宙」,意即元宇宙。也有人將之譯為「超宇宙」「超元域」「虛擬實境」「虛擬世界」等。

沈陽的研究團隊界定,「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於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於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並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

⑺ Meta元宇宙的關鍵技術挑戰和機會有哪些

元宇宙雖然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市場方向,但當前針對人類腦科學以及許多前沿技術的推進,還在持續研究當中。並不足以支撐起元宇宙的技基礎,且現階段也沒有足夠便宜和能夠大規模普及的設備可供玩家使用。

最符合當前元宇宙推廣情況的便是VR產業, VR的製造游戲以及便攜設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的上是現在元宇宙的前沿探索,但依舊存在造價頗高以及可遊玩體驗較少的問題,想要達到元宇宙的使用方向,還需要長時間的大規模探索。

當前支撐元宇宙的腦科學技術以及前沿科學仍在逐步探索中。

雖然元宇宙的願景如此的美好,許多國內外有名的公司都在相繼的進行布局和研究。但元宇宙要想真正的達到如描述般的那種願景以及實現能力,人類當前對於腦科學技術的突破以及虛擬網路世界的探索研究還需要大量的時間支持和資金投入,這方面的成果只能夠隨著科學家們的不斷研究和改進才能最終得以呈現,短時間是不可能獲得巨大突破的。

熱點內容
去房管中心產調啥意思 發布:2025-07-25 08:58:30 瀏覽:931
usdt收款軟體 發布:2025-07-25 08:47:47 瀏覽:626
怎麼樣建立私人礦池 發布:2025-07-25 08:45:00 瀏覽:394
幣圈的消息都是在哪看到的 發布:2025-07-25 08:32:47 瀏覽:448
三點鍾區塊鏈社區群 發布:2025-07-25 08:10:38 瀏覽:229
vpay幣與比特幣 發布:2025-07-25 07:56:33 瀏覽:892
萊特幣以太幣挖那個賺錢 發布:2025-07-25 07:56:26 瀏覽:921
國內哪裡能買到usdt 發布:2025-07-25 07:52:42 瀏覽:748
比特幣s9礦機現在能挖多少錢 發布:2025-07-25 07:51:58 瀏覽:841
腿法空踢訓練怎樣發力算正確 發布:2025-07-25 07:45:08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