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二元論的宇宙觀
Ⅰ 什麼是二元對立的思維
二元對立哲學思維方式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對立方式。
二元對立是在批判理論上,一對相反的理論,它們通常會以階級形式出現。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人類基層思想,文化與語言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相反,後結構主義者認為二元對立並不是人類思想最基本的組織,只是西方思想的加工品。
比如笛卡兒被稱為典型的二元論。他認為世界上存在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靈和物。靈魂的本質在於思想,物的本質在於廣延,二者的本質不能互換,不能決定、不能派生,彼此完全獨立。笛卡兒的二元論建立在世界具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的本原的基礎上,即是典型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對立方式。
(1)西方二元論的宇宙觀擴展閱讀:
思維的陷阱:二元對立思維、分別心上帝在設計人腦的時候,留下了斧鑿的痕跡,這個是人類思維集體性的一個陷阱。世界的本源是通過陰陽、01來進行編碼的,大腦的神經元有沖動(1)和抑制(0)兩種狀態,這樣的編碼也決定了人喜歡二元對立思維。
二元對立思維、分別心是受文化等因素影響,人的內心會產生好惡、美醜,我想這樣不想那樣,非得這樣不能那樣,非此即彼的一種思維現象。基督教裡面說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一開始是不分善惡的,沒有羞恥的概念,只因受了蛇的誘惑,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實就會區分善惡美醜的。
佛教中的不二法門,也是同樣的道理,「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眾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認知世界萬事萬物的方法與觀念,演繹闡述的是世間萬物本質與表象的關系。二元對立思維、分別心容易製造內心沖突,讓人有種種痛苦和焦慮的體驗。
Ⅱ 人類思想範式的徹底革命:宇宙間的物質與精神二元對立統一論
一、宇宙二元論就是宇宙的矛盾論、兩點論
自有人類以來至今為止,在人類的思想範式中,都把存在於宇宙中的各個事物作為一個個矛盾的統一體,作為一種思想方法,思想範式。
但是,人類從來沒有把宇宙作為一個統一體,把宇宙中中存在的物質與精神,存在與思維,形爾下與形爾上,作為一種宇宙的矛盾統一體,去思想,去分析,去對待。
結果是,形成人類宇宙觀的一點論,即要麼唯物論,要麼唯心論,兩者無法統一,導致宇宙觀的一點論,形成唯物論與唯心論的你死我活的斗爭,人類的宇宙觀幾千年來一直扭曲,唯物與唯心,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永遠絕對對立,無法絕對統一。
面對此種奇形的宇宙觀,思想家、哲學家們在思考,以笛爾爾為代表的二元論者提出的,世界是由兩個互相平行各自獨的實體,即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一共同構成。
以笛卡爾為代表的二元論是偉大的,他們提出的二元論,揭示了宇宙的本質,即宇宙的客觀存在物既有物質實體也有精神實體。
問題是,在其思想範式上,他們沒把這兩種實體,作為一種宇宙中存在的對立統一物去思想,去研究,作為一種矛盾的統一體去研究。
人類必須把宇宙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物,把二元論作為宇宙這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即把由物質和精神作為宇宙存在的正反兩個方面,作為宇宙矛盾的兩個方面,即由宇宙間事物的対立統一到宇宙中二元實體的対立統一之偉大思想轉變。
二、物與心、物質與精神、科學與宗教永遠處於宇宙統一體中,是宇宙存在的正反兩個方面
強調物,否定心,或強調物質存在,否定精神存在,或強調科學,否定宗教或反之,都是宇宙觀上的主觀主義,片面化,一點論。
任何企圖用唯物論取代唯心論,用辨證法取代形爾上學,用科學取代宗教,就如同只要宇宙這個硬幣的正面不要其背面,實質就是毀滅宇宙。
宇宙的心物二元統一論,必將開啟人類恩想範式的顛性變革或徹底革命。
:
Ⅲ 什麼是西方傳統二元對立思維模式
二元有很多種。
西方傳統中最出名大概有這幾種:形式與實質(靈魂與肉體)的二元(來自柏拉圖的傳統);善與惡的二元(摩尼教的影響,奧古斯丁亦討論過,但他本人是一元論);理性與感官的二元(笛卡爾,懷疑主義);等。
附錄一段對二元論的解釋:
Dualism 二元論 與其說二元論是一個學派,不如說它是人類本於現象觀察而有的一種思想模式,遍見於東西方各種哲學學派,尤其是西方的;因此近代學者常視二元論為西方思維的特色,又以希臘哲學為代表。雖然東方哲學總有某種「大一」、「道」,或「無」的概念,但說東方哲學(印度、中國)是一元論,卻有點簡化又籠統。
二元論認為這個世界有兩種物質、力量或形態,是共存共榮,沒有一種曾經或將會並吞,或簡化另一種。一元論則認為,只有一種物質、力量或形態是永恆的。純從哲學的辯論來看,二元論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它是自然的,容易從實際的經驗觀察得到,就如光與暗、善與惡,或屬物與屬靈的二元論。但這個表面看來是優點的地方,一定要面對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兩種所謂物質、力量或形態,是怎樣來的呢?二者有什麼關系?一個外物的心智,怎能影響屬物的身體?或屬物的怎樣影響非屬物的?
從哲學史來看,把世界看成是兩個形態或界別者,西方最早發展出理論來解釋的是希臘。希臘人認為宇宙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真界(cosmos noe{tos),屬理念界,只有心靈才能洞悉;另一是感官界(cosmos aisthe{tos),是我們活的物質世界,靠著人的感官神經便能認識。真界是永恆的,因此是不動的;感官界是無常的,恆變的;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雖然真界可以透過像「世界靈魂」(World Idea,類似基督教所言之道),而成為感官界之人追求認識的對象,世界靈魂與人卻沒有必要的關系。
這種希臘式的二元論思想,主宰西方思想界。透過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的哲學家,把柏拉圖(Platonism)*和斯多亞(Stoicism)*宇宙觀的二元因素加以極化,其中尤以托勒密朝的諾斯底主義者(Ptolemaic Gnostics)為然。他們把真界與感官界斷然分割,認為此二界無路可通,人其實永無可能真正認識神,一切的努力只是一種不知其所終的努力。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認定凡是變動的,都不完全,一切變動只是向著不變動的完全而邁進;這個變動的世界既是不完全的,就是敗壞的,不變動的神不可能與它有什麼關系。這種極端的超越觀,事實上就是連神的存在也勾消了;他既不願與人發生任何形式上的關系,他本身又是個絕對的不可知,那麼他對人而言,實際上就不存在了。
希臘人當然不會說神不存在,他們有許多神,每一個神代表人對永恆理念(或人生欲求)的投射。但基於他們二元式的世界觀,就為後世預備了一個方便的模式來否定神(無神論,Atheism*),或把世界與神混為一談(泛神論,Pantheism*)。中世紀嚴格分開屬靈與屬世,牛頓時期的人認為神不會介入世界任何的事,以至十八、十九世紀完全否定靈界的種種學說,其實都可以在希臘的二元論哲學內找到先例。進入二十世紀的末期,這種情況有一個厲害的反盪,一方面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物理學學派指出,物界並不如上幾世紀的人以為的,是那樣固定和可預測;另一方面,經歷幾世紀發展的物質主義和惟理主義,種種欠缺已呈現出來,人既不能全滿足於物慾,他的理性也不是那麼無所不能。二十一世紀的人要求靈性的需要和人生意義的需要被肯定,世界各個有歷史的宗教,普遍得到復興(參靈恩派神學,Charismatic Theology*),二元論的世界觀受到空前的質詢。
Ⅳ 請問柏拉圖的宇宙觀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它與其宇宙論的關系是怎樣的
真實的存在與理念論
柏拉圖的宇宙觀不是一般的純自然哲學的宇宙觀,而是自然與宗教和倫理相結合為一體的,為他後期思索所獨創的宇宙觀.柏拉圖的宇宙觀雖然為羅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認為不可似羅素那樣地輕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紅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觀真實存在論.在他的名篇《蒂邁歐》中,認為在整個宇宙中有四個方面的真實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間和混沌物質元素.
柏拉圖是有神論.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實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統治者,宇宙的創造者,他是永恆的,不變的實在.但是,柏拉圖所說的宇宙神與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樣,宗教的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柏拉圖的神就不能創造理念、空間與物質的基本元素等.也與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也不完全一樣,有那麼多的神話故事.柏拉圖所說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學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揮者、管理者和創造者.在他講神掌管宇宙,創造宇宙的時候,他有時又將其稱為「工匠」、「宇宙之父」、「穆得革」等,因此,神對宇宙而言是一種外在的實體,在《政治家》中稱為外來的力量.
其次是就是理念,它是宇宙中第二個真實的存在,是一個永恆的不變的實在.在《巴門尼德》篇中稱它們都是一個個單個獨立的實體,排列在整個宇宙自然中,供神創世使用.理念究竟是什麼?從大量的篇章對話來看,理念就是神創造萬物時所要用到的模型、標准樣子.如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說:「神用型與數來塑造它們」,這個型就是理念的意思.由於型與數有關,所以理念又可以用我們現在理解的事物的本質規律的角度去理解,它是形成事物的內在原因.如某種物質材料,在按某種加工程序、基本結構的加工製作,就一定會形成某種事物.在柏拉圖看來,宇宙形成之初,理念的實體與物質的實體是分離的,是分存於兩個不同的世界.是因為神要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兩種實體才在神的手裡將其結合在一塊,理念為模型,物質為材質,就如揉好的麵粉按進模具中做成為各種各樣的餅子一樣,神用此方法就創造了有模有樣的萬事萬物.實際上,理念就是事物的本質規律.
再次就是空間.空間在柏拉圖的思想中是一種虛空的存在,就如我們常人所感知到的空房子、空地方一樣,是一個存放東西的場所.在《蒂邁歐》篇中,他就是這樣認為的:「第三類存在是永久存在不會毀滅的空間,它為一切被造物提供存在場所.」按我們現在的認識,時空是物質運動的形式,它們是事物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但是柏拉圖的思想中卻把它們分割開來了.認為時間是以後他造出來的.如在《蒂邁歐》中說:「日、夜、月、年在天被造出來之前並不存在,是在建構天時造出來的.」照此看來,存在的空間不僅是虛空的,而且還是靜止的.
最後為宇宙物質混沌論.在他看來,最早的宇宙物質是一個完全無序混沌不清的存在,而且它和神、理念等一樣,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在.這種客觀存在的物質就是水、火、土、氣等四種元素.因此僅從這一點來說,柏拉圖不能完全將他說成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在西方哲學史上,也有人不同意,而是定為二元論.我認為二元論的說法較為貼切.
不過,這個物質的世界是一個變動不居,混亂無序的世界.由於神的不滿意,由於神的善意,在神的掌控改變下,這一世界才變得和諧有序,盡善盡美了.但是變動不居的本性並未改變,因而世上的萬事萬物仍在不斷地生成改變中.它不似神和理念的世界那樣永恆不變,始終如一.這兩個世界的區別就在於,物質的世界是感性的世界,「可見的世界」,永遠在變化生成的世界.雖然這個世界能讓人類見到,但卻不能了解到它們.而神和理念的世界則是理性的世界,「可知的世界」,永恆不變的世界.這個世界雖然是人能認識它,但卻是一個看不到的世界.
這個兩個世界的理論就是柏拉圖二元論的思想根基.這個「可見的世界」就是一個物質的世界.但是,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中,首先,是一個運動著不止,混沌無序的物質元素世界才是真實存在的世界,而經工匠創造過的現象世界,雖然有序運動,但又是一個變動不居不斷生成的世界,因而這些常變常新的現象又是一種非存在、非真實的世界.另一個「可知的世界」,雖然是真實的存在,但它們都不是物質的,而是神靈、靈魂和理念等.因此這些東西與物質世界相比,它們又是不可見的似非實在的東西,它們只能靠心靈的理解,屬於靈魂的范疇,因而自然就屬精神的范疇.由此可見,對柏拉圖的思想下二元論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柏拉圖有客觀唯心主義思想,而且其思想是佔主導地位的,但不是唯一的.從早期希臘自然哲學中所吸取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也是不可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