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談幣圈投資
1. 段永平投資思想的40個要點
1: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或者說知道自己能力圈的邊界在哪裡要遠遠重要過能力圈有多大,這也是人們能看到很多很 " 聰模念明 " 的人投資表現長期不好的原因。當然,這些 " 聰明 " 人會把別人的成功或自己的不成功歸結於運氣或 "accidents",而且他們總是能夠很 " 聰明 " 地找到辦法讓自己認為確實如此。功夫熊貓 1 里說 "there are no accidents" 其實是蠻有道理的。
2:別人同不同意你的觀點不會讓你的觀點變得更正確或更不正確。觀點的正確取決於事實,最後的事實。
3:投資和別人怎麼看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只要你能看的稍微長遠一點就行了。
4:接飛刀容易中招的原因是:人們在接飛刀的時候往往想的是這個股票過去到過什麼價,而不是想的這個公司值多少錢。個人認為在買股票的任何時候,總是應該假設自己剛剛從外星來到地球,然後平常心地看這個股票該不該在這個價錢買,包括接飛刀的時候。
5:說了好多遍了哦:right kind of business, right people, right price. 只要有了這三點,長期而言投資結果必然不錯。至於怎麼看這三點就沒人可以簡單教了,大概必須自己學的。尤其是前兩點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在說股票的時候,說了好多和這三點無關的東西。
6:在真的理解的生意里一個人會選多少回報的?很多人錯在選了自己不了解的別人說回報高的,結果是 85% 的人虧錢。如果問這 85% 的 " 投資者 " 選 8% 每年收益還是選擇 10% 還是 20% 的,那就有點像某記者問人 " 你幸福嗎?"
在真的自己理解的生意里,沒道理選回報低的,但前提是真正理解!
每個人都能理解的生意其實就是把錢存銀行了。
投資是只有很少人能理解的,所以大多數人還是別碰為好。
7:已經 " 理解 " 的生意就沒有 " 估 " 值的問題了吧?應該是個機會成本的問題,所以對每個人不一樣。比如一個人有 100 萬,同時的選擇是放銀行、買國庫券、或投入到自己了解的生意中,你覺得這個人該怎麼估值他了解的生意呢,如果他真的了解的話?
8:其實小額投資者有機會應該去找些看得懂的中小型公司,比較有機會回報高些。跟著大盤股很難有大收獲的。
9:如果蘋果開始為了生意而不是用戶體驗時,就該考慮離開了。
10:我只是對索羅斯沒興趣而已,談不上評論。我對我不擅長的東西都沒興趣,就像很多人對我沒興趣一樣。要做到對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沒興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們總是以為自己比實際上要聰明一些。
11:如果買股票買的不是公司的話,那買的是什麼?只要抽象到只有一個股東的時候就明白了。
12:問:好的價值觀是好公司的必要條件對不?段答:可以這么說。但是,偶爾會看到有些價值觀有些問題的公司會因為某些對路的產品厲害一段時間,同時也會看到有很好的價值觀的公司出現戰略錯誤而招致滅頂之災。投資難就難在沒有任何公式可循,沒有充分的條件可以確定可買的公司。
13:其實有很多公司是幾乎可以看到 10 年以後的日子會不好過的,這就叫生意模式。投資中如果能總是避開 10 年後肯定不好的公司,基本上很難表現太差旦耐困。能夠 2-4 年找到一個可以買的公司你就發達了,難道你不滿意?
14:毛估估不是這個意思!你這個毛估估的說法有點像在賭場里說下把該出大了。
毛估估的意思是當你認為至少值 20 塊的時候我可以用 12 塊買(當然 13、14 其實也可以)。
最重要的是:假設這家公司是非上市公司,市值這個價錢你買不?關於會被人收購的想法和 "buy high,sell higher" 的想法無異,早晚要吃苦頭的。也許很多人已經吃過苦頭了,只是不思悔改而已。
15:不能為 " 有沒有可能 " 這種事去投資,但投機是可畝歲以的。投機在我看來有點像在賭場玩,不能下重注,所以也不可能贏大錢。投資的概念就是可以下重手,沒有很高的把握(比如 90% 左右)就不應該出手。
16:由於生意模式還沒看懂,就沒辦法定價,所以還沒打算買。個人認為買股票和這個股票曾經到過什麼價是沒關系的,所謂 IPO 價格的一半就是便宜的說法沒什麼道理。
17:人們很喜愛用一年的回報率來衡量,但大資金的年回報率是沒機會特別高的,比如巴菲特的 BRK,但小資金卻往往有機會有高比例的回報,比如周圍的朋友中總會經常總會有某個人當年回報據說有 40%、50% 甚至更高的(就像一起去賭場的朋友中,第一天出來時總有個別人是興高采烈的一樣)千萬別以為這些人已經比巴菲特厲害了。
偶爾會聽到有人說某隻股票至少會漲 10 倍,所以計劃放 10% 進去等等。如果他真相信這只股票會漲 10 倍,什麼理由他讓只放 10% 呢?
18:窄義的做空指的是裸做空,就是借股票先賣,希望掉下來後買回來還。
" 不做空、不用 margin、不做不懂的東西 " 里的 " 不做空 " 指的是窄意的做空。
我說做空的時候指的都是窄意的做空,就是裸做空。
巴菲特說過歡迎有人來做空 BRK。
一般來講,真正的好公司都是歡迎別人來做空的(至少是不怕)。
怕人來做空的公司到底在怕什麼呢?
當然,借錢的生意有點怕,比如銀行,在某些情況下會因此造成恐慌從而導致擠兌,最後甚至導致破產的。
對我想買的股票而言,最希望的就是有人在大把做空了,不然很難有好價錢;同時,當我想賣股票時,一般大概也都是賣給空頭了,因為空頭是扛不住的,只有空頭在買股票時是不計較價值的,當他們需要逃的時候,他們沒有機會考慮什麼價錢逃比較好。
要知道空頭在 cover 時為什麼不計較價值(價錢),可以參考一下 " 保時捷增持逼死空頭,大眾汽車成做空者墳墓 "。
記得早年有個非常著名的股市恐慌也是因為空頭回補一家鐵路公司的股票而去賣其他股票造成的(忘了叫啥了)。
19: 企業文化一般是由創始人建立的,一般非常難改變(雅虎以前企業文化和楊致遠有很大關系。)當然,時間長有可能改變,比如惠普;還有就是 CEO 強的也有可能改變企業文化,比如現在雅虎的 CEO 就在試圖做這件事。以前看到的 CEO 上任(不光是雅虎),一般都是在經營策略上拿出個方案,這種辦法往往行不通,因為這種方案往往是少數人憋出來的,不是大家的願景。靚女 Mayer 上來想改的是企業文化,我覺得這是最慢但唯一有機會救雅虎的辦法。
20: 企業文化就是要做正確的事情,但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了才會有績效。(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
21: 雖然道理上來講買公司就是買其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但我自己從來還沒認真想過什麼折現率是 " 合理 " 的。在能看得清未來的公司范圍內(實在是少的可憐哈),我總是希望選未來相對(投入)回報好的。我認為無論如何不該選跑不過國債利率的(隨便設個數字 5%),但能跑過黃金的(大約 10% 上下)就非常理想了。
22: 具體不知道這筆投資未來會賺多少錢。只是在買入的時候,估值的有個要求的回報率或者叫做折現率去比較其他的機會成本。特別說明一下,我這里所說的預期回報指的是一般常見的年回報率相關的說法。
23: 講點自己對回報預期的看法;首先說明,本人從來不預設回報預期,因為對本人而言投資回報本來就和自己的預期無關。我對投資的認識是過程比結果重要,或者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過程對了,結果自然會好;第二,長期而言,跑過銀行存款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然就是啥忙了;第三,從保值的角度看,長期而言投資回報至少要做到能保住購買力不變才叫不虧,也許用黃金來衡量會有點意思。
24: 這段是老巴的:一隻能數到十的馬是只了不起的馬,卻不是了不起的數學家,同樣的一家能夠合理運用資金的紡織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紡織公司,但卻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企業。-- 巴菲特
25:說蘋果:其實,最簡單的辦法是看懂這個生意,然後決定一個可以接受的價錢,然後 buy to keep。比如蘋果,我個人觀點,這個生意是可以到每股 80-100 的每股年盈利,然後還可以至少維持或繼續增長相當長的時間(比如 5 到 10 或更長),然後的結論就是 300 塊很便宜,400 塊很便宜,其實 500 塊也很便宜。現在 600 塊便宜不?好像依然便宜。但是,如果沒辦法得出蘋果未來的盈利能力,什麼價買起來都暈。
26:如果一個人要買一家公司卻又不知道一家公司的未來現金流(折現)至少會是多少,那這個人買的是什麼呢(假如是家非上市公司會更容易明白)。這里不考慮其他因素並購,比如技術並購等。"至少"很重要,表示這是個思維方式。用公式的都是蒙人的,沒有例外。
27:所謂價值投資者的買賣都是和價值有關,比如賣的時候和成本是無關的。會賣是師傅的骨子裡實際上考慮的是市場價和成本之間的關系,想這么做的人自然是非常關注市場對這個股票的態度而不是專注在企業的生意上。猜測而已。總而言之,真正理解的公司,買和賣的決定其實是差不多難度的。
28:股票或公司是有時間價值的,這就是 " 折現 " 的魅力。比如我覺得蘋果早晚是 1000 塊的股票,但可能需要 3 年,如果今天有人願意 800 塊買我可能就願意賣了。但如果當年我覺得網易是個 50 塊以上甚至 100 塊的股票(在有限時間比如 10 年內),如果有人出 10 塊錢買(假設當時市值是 5 塊)我也是不肯賣的。
29:未來現金流的 " 折現 ",你把 " 折現 " 兩字忽略掉那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我告訴你蘋果有一天會到每股 10 萬塊,但要一萬年,你買不? 再次強調:未來現金流折現指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想用公式的請到學校去用哈。
30:簡單講,一個人是不是價值投資者和其說自己是不是沒啥關系,區別在其關心公司本身的程度。有些不碰股票的人其實也可以是最好的價值投資者,因為他們懂價值投資最精髓的東西 - 不懂不碰,而且長期而言,他們的投資回報比股市上 85% 的人都好,因為他們沒在股票上虧錢。
31:如果說宗教情懷指的是信仰,信仰指的是要 " 做對的事情 "," 做對的事情 " 就是明知錯的事情就不做的話,我同意這個說法。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如此厲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能堅持不做他認為不對的事情。要堅持這點其實非常不容易,因為往往 " 不對的事情 " 往往是有短期誘惑的。
32:其實每個人都有一顆投機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我對信仰的理解就是 " 做對的事情 ",或者說知道是 " 不對的事情 " 就別做了。人們熱愛做 " 不對的事情 " 是因為這類事情往往有短期誘惑。
33:經常看到人們對平均每年 15%+ 的回報灰常不屑,不是很理解,似乎他們一出手就應該是 5 倍 10 倍啥的。平常年景的說法很有趣,因為對我而言每年都是平常年景。
34:" 買自己一眼就看懂得生意的公司往往都不錯 " 這句話很有悟性哦。老巴也講過,偉大的生意一般只要一個 paragraph 就可以說得很清楚。
35:諾基亞是典型的成功是失敗之母的典範,失誤絕對一籮筐。補充一下:有時候必須決策時不決策也是重大決策失誤。
36:某段時期經營和股價回報不錯未必就一定是價值投資。不過我相信他們投的時候的思路絕對是價值投資的思路。再說價值投資也不一定就掙錢(價值投資也會犯錯),只是長期而言掙錢的概率高而已。
37:學習巴菲特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遠離股市。
38:a. 喜愛錢不是什麼過錯。最重要得是 " 取之有道 "。我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非常羞於談 " 錢 " 字,連經營企業時都盡可能避免 " 錢 ",當然總是可以找到別的詞代替,比如資金、收入等等。
b. 說明學校里是很難學到投資的,哪怕是金融專業的研究生也可以是七竅只通了六竅。
c. 說明在吃了很多虧後,不斷悟的人最後會悟到 " 道 " 的。
d. 上道了不等於到了目的地,知道對的事情離能把事情做對可能還有相當長的時間。好消息是,只要上道了,快點慢點其實沒啥關系,早晚你都會到羅馬的,if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39:段總粗估 amzn:假設一切都按照 amzn 的設想發展,10 年後真的做到了 5000 億美金營業額,按 3% 純利計算,那就是 150 億。如果給他 12 倍 pe,那就是 1800 億市值,按 6% 折現到今天就是 1005 億,剛好是今天的市值。呵呵,所有假設都是毛估估的哈,但沒找到 amzn 這個價是個好投資的感覺,所以暫時不看了。不過,如果 amzn 市值是 100 億或 200 億的話,或許很值得研究。
40:所謂價值投資者追求的是價值,與其是否熱門無關。所有真正好公司都有熱門的那一天。最關鍵是平常心去看一家公司到底價值何在,不要理市場的冷熱。
2. 段永平第六次加倉騰訊引發爭議,他此前有過哪些投資
段永平曾經最著名的投資包括有投資網易、拖車租賃公司以及美國電器巨頭GE,通過投資網易賺了將近1億多美元,而也正是憑借如此名列胡潤富豪榜,然後又以3.5美元的價格買進拖車租賃公司的股票,日後這家公司的股票直接上漲到了100美元以上,同時還投資過美國電器巨頭GE,通過這家公司也賺到了上億美元。
通過以上相關內容,我們大致可以知道,段永平確實是一位非常厲害的投資者,而且也有這種資本去做這些投資,除了這一次抄底騰訊股票之外,還在很多領域都有相應投資,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對於段永平非常重視,畢竟能看一下這些厲害人物的投資方式,對自己也有啟發。
3. 段永平:懂投資的真正含義,是懂得不投不懂的東西
兒時的段永平是學「毛選」積極分子,復讀一年考上大學,好不容易端上鐵飯碗,沒多久就連帶著北京戶口一起砸掉,南下進了一個破舊電子廠做廠長;一手把廠子帶大,卻辭職創立步步高,步步高成了,他又搞全員持股,員工沒錢不要緊,借錢給他們,還錢靠分紅,賠錢不用還;公司蒸蒸日上,段永平卻交棒給陳永明、沈煒、黃一禾。
不想干就不幹,這就是段永平。
此前讀到一篇談魯迅的文章中,有一個觀點,說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在當下中體驗永恆,西方文化則是在永恆中體驗當下。我對此深以為然,段永平的本分,指引著OPPO、vivo甚至拼多多做當下對的事情,並且努力把事情做對;喬布斯、馬斯克、貝佐斯們,則用在當年看似遙遠的智能手機、電動車和載人航天,通過夢想驅動現實。價值觀無關對錯,畢竟沒有人能確定我們的終點。
年初,團結出版社出了一本《段永平傳》,雪球則將他的問答集結成冊,出版《段永平投資問答錄》。前者雖未獲主角首肯,不過卻答復粉絲「可以當故事書看看」,後者取自公開發言,自然都是雀手段永平所思所想。
讀書就是這樣,千萬別指望靠一本書囊括一個人,我從這兩本書中摘取一些片段,隨機聊聊,搞不準倒有些新奇的收獲。
做對的事情,枯毀把事情做對
1、對的事情往往和能長久有關系,投資上尤其如此。所謂不對的事情,其實並不總是很容易判斷的,有些事情相對比較容易判別,比如不騙人;有些不那麼容易,比如是不是該早睡早起。
2、有很多覺得不對的事情,都是通過長期的思考和別人以及自己的經驗教訓得來的,比如我們公司不為別的公司代工。所謂要做對的事情,實際上是通過不做不對的事情來實現的,這就是為什麼要有stop doing list,意思就是「不做不對的事情」,或者是立刻停止做那些不對的事情。
3、也許每個人或公司都應該要積累自己的stop doing list,如果能盡量不做不對的事情,同時又努力地把事情做對,長時間(10 年20 年)後的區別是巨大的。
4、Stop doing list不是一個技巧或者公式,而是思維方式:Stop doing list沒有捷徑,如果發現錯了,就要立刻停止,因為這個時候成本是最小的。很多人放不下眼前的誘惑,30年後還在那,錯了一定要停,要抵抗住短期的誘惑。
5、把事情做對。看上去比較容易理解,但其實也沒有看上去那麼容易。把事情做對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中間會犯很多的錯誤。如何堅持做對的事情,為了把事情做對,過程當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6、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當中,其實是沒有辦法避免犯錯誤的,比如打高爾夫的人,是沒有辦法避免偶爾把球打下水的,能做的僅僅是如何能降低犯錯誤的概率。厲害是攢出來的,OPPO跟蘋果比,我們在做對的事情上是一樣的,但是在把事情做對上可能有些差距,但我們有積累,我們比大多數公司厲害。
7、從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的角度講,投資里做對的事情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就是買公司的生意,就是買公司未來的凈現金流折現,這點其實不用看書,懂了就懂了,不懂看啥書幫助都不會太大。
8、從把事情做對的角度看,投資就是要看懂公司的生意,有些書也許是可以頃敗嫌幫助你看懂一些生意的。老巴的股東信是涵蓋了兩者的,如果反復看還是沒幫助的話,別的書估計幫助也不大。我本人是沒看過啥書的,但做過企業對理解企業有很大幫助。
9、我現在已經不在一線了,所以沒有參與決策,做與不做(小家電)都和我沒關系,這其實是一個發現錯了就馬上停的好例子,不然大家現在看到的可能就是OPPO豆漿機而不是手機了,我知道當時停小家電是有幾個億損失的,今天看來決策是真對啊!這也是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取決於我們不做的那些事情,簡單但非常不容易。
段永平有一個階段最愛談的就是「本分」和「平常心」。本分指「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平常心則指類似佛家「一念心清凈,蓮花處處開」的心態,二者相輔相成,後者是境界,前者是標准。
作為段的信徒,締造了OPPO、vivo的陳永明、沈煒與拼多多的黃錚,對本分的理解卻不同。步步高當年信奉不搞多元化、不跨國經營、全員持股等措施,都是段永平認為的本分,是做對的事,OV此後的戰略也如出一轍。因此可以說,段永平、OV的本分是自我審視的工具。
當拼多多美股上市時,拒絕因超募上浮發行價,這是本分;在此前的輿論事件的員工遭遇也是本分。段永平說本分是檢視自己的工具,總是拿「本分」當「照妖鏡」去照別人是不妥的。對拼多多來說,本分則升級成了對內審視的強大工具。
「本分」更多是選擇。當你弱小無助、地位卑微,本分是一種選擇;當有一天你的能力和地位水漲船高,本分也是種選擇。因此我們能看到段永平選擇急流勇退的佳話,也看慣了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故事。沒有一如既往的本分,當然也就不要提平常心了。
什麼是價值投資?
10、區分所謂是不是價值投資,最重要就在於投資者是不是再買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事實上我的確見到很多人買股票的理由,很多時候都和未來現金流無關,但卻和別的東西有關,比如市場怎麼看,比如打新股一定賺錢,比如重組的概念。我有時會面帶微笑看看CNBC的節目,那些主持人經常滿嘴說著專業名詞,但不知道為什麼,說了這么多年,也不知道他們自己在說啥。
11、認為A股只是在博傻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其實A股中最後真正賺大錢的還是那些價值投資者,和別的任何市場一樣。不要被表面的東西所迷惑,長期而言沒價值的股票是不被「填權」的,填了也會回歸本原,A股和美股的差別可能是系統性風險大一點而已。
12、我投資沒犯過錯誤,投機犯過錯誤,網路的時候被夾空了,虧了1到2億美金,然後在那時會錯失很多機會。一定要先看商業模式,理解企業怎麼掙錢。95%的人投資都是專注在市場上,這就是不懂投資,一定要專注在生意上,公司是要掙錢的。
13、我在乎利潤、成本這這些數據裡面,到底是由哪些東西組成的,要知道真實反映的東西是什麼,而且要把數據連續幾個季度甚至幾年來看。跟蹤一家公司久了,就知道他是在說謊還是在講真話。好多公司看起來很賺錢,現金流卻一直在減少,那就危險了。
14、如果需要計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來那麼一點兒利潤,還是不投的好。我認為估值就是個毛估估的東西,如果要用到計算器才能算出來的便宜,就不夠便宜了。
15、投資不是比賽,厲害不厲害是很難定義。人們對投資「厲害」與否,往往喜歡用某短時間的回報比例還衡量,但這不科學,因為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短期回報,比如下面幾個例子:
能力圈:懂投資的人回報未必能一直比市場好,尤其是有時候能力圈內沒得可投時;
Margin:有些用margin甚至是用很多margin的人,是有可能在某些賭對的時段內表現很好的,但出來混一定會還的;
把握性:巴菲特說,他的投資一般是在他認為有95%把握時才出手(我覺得也許沒那麼高),但實際上很多人60%把握就出手了(或者更低,他們一腳深一腳淺的),可能10000個60%出手的人力總能在某個時段找到回報特別好的,但未必就是因為這些人很厲害;
用功程度:所謂懂投資的真正含義,我個人理解其實是懂得不投不懂的東西,但投資回報的好壞,其實是取決於投資人能否找到自己懂的好的投資標的,這就需要很用功才能經常找到好的目標(巴菲特的標準是一年一個),像我這種等待蘋果掉頭上的人,4年能找到一個就很不錯。
價值投資在中國也有幾個代表人物,比如高瓴資本的張磊,喜馬拉雅資本的李錄,以及巴菲特的中國信徒段永平,其他如但斌、林園等人物,也都宣稱是價值投資的信徒。
但究竟什麼是價值投資?張磊在《價值》中說,價值投資需要結合時代背景來不斷地創新和發展,高瓴要完成從發現價值到創造價值的進化。也就是說,相較於單純的一級或二級投資,高瓴橫跨一二級市場的核心優勢,重點是創造新的價值。
李錄則綜合了格雷厄姆與巴菲特的經驗,認為通過投資可以幫助公司接近真實價值,增長內在價值,最後分享投資回報。
機構化運作的張磊、李錄向公眾闡述的更多是理念,單打獨斗的段永平則不吝於分享自己的實操,比如今年二次抄底騰訊,又如他也不否認自己也有投機的愛好,「just for fun」。
有人說巴菲特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擁有的財富,而在於他年輕時候想明白了很多事,並用一生來堅守。因此關於投資的方法論,只要長期是賺錢的,都有參考意義,更重要的則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什麼時候賣股票
16、我有個理解,就是無論什麼時候賣,都不要和買的成本聯系起來,該賣的理由有很多,唯一不該用的就是「我已經賺錢了」。買的時候也一樣,這只股票曾經到過什麼價位最好不要當做你買的理由。
17、我判斷的標准就是價值,這也是我能拿住網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買網易平均價在1塊左右(相當於2010年0.25美元),大部分賣的價錢大約在30-35美元,在持有的這8-9年中,我可能每天都會被賣價所誘惑,我賣的理由是需要換GE和Yahoo。
18、事實上,網易漲20-30倍時我們還追加了一些,能夠拿得住,最重要原因還是對公司及其業務的了解,還有就是平常心了,不要去想買入的成本,把焦點放在能理解的未來現金流上。前面買的低再買就有心理障礙了,最重要的還是理性吧,假使你今天剛剛冬眠結束,想起來看看有啥可以投資的,然後再決定,賣的時候也差不多是這感覺。
19、我理解「不賣」指的是絕對好股,長線持有一定是買對好股的前提下,很多人往往在被套時才想起長線來,本來打算拿10天,結果因為虧錢而改拿10年,這種決定往往會讓人虧更多。
20、所以投資其實和短期市場沒關系,所以沒有誰比誰更聰明的問題,但每個人了解的東西不一樣,我認為投機就是認為自己可以比市場快一步。如果一個投機者認為市場比自己聰明的話,從一開始就不會介入進來了。當然,最後大部分證實了確實是市場更聰明。
21、當年找到投資標的,貴或者便宜都是從未來10年或更遠的角度看的。比如,如果你覺得一家公司未來肯定會完蛋,那麼現在什麼價格都是貴的。同樣,我也接受「樹長不到天上去」,但為什麼覺得漲了很多的公司,就不能再投資了呢?這是兩個完全沒關系的東西。
22、幾年前有個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聊到該不該賣某公司,什麼價錢賣的問題。我說這個看著早晚為0的公司,什麼價賣都是好價錢吧?盡量避開哪些看起來10年後日子會不好過的公司很重要,偶爾錯失一些機會不會傷害到你的。
23、記住老巴那句話:不打算拿10年的股票為什麼要拿10天呢?我就是想通了這句話,才把我手裡的UNG全部虧本賣了,如果當時不賣的話,到現在為止每股要多虧6、7塊錢,總數大概要虧超過1億了。當然還有一句話是我自己的:發現錯誤要盡快改,不管多大的代價都可能是最小的代價。
24、如果你在坑裡,至少別再往下挖了,產品完全沒差異化的公司,將來早晚會出問題,航空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
2018年高瓴賣掉京東股票時,張磊被指責「扔掉了價值投資的面具」,我對這點非常疑惑,似乎很多人對價值投資抱有一種嘲笑似的敵意,價值投資就是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能賣掉股票嗎?
段永平持有網易近10年,大賺一筆後最終也是賣掉完事;巴菲特去年買了航空股,又匆匆清倉。俗話講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因此何時止盈、止損,是價值投資最關鍵的環節。
關於判斷賣出的時機,張磊、段永平、巴菲特等價值投資者可能不盡相同,不過顯然價格都不在他們做出判斷的條件之列。即買入與價格有關,賣出與價格無關。
長長的坡,厚厚的雪
25、對的生意、對的人、對的價錢,Price沒那麼重要,生意和人最重要。好的生意就是長期能產生很多凈現金流的模式,文化跟創始人有很大關系。
26、什麼公司是長在長長的坡上,滾著厚厚的雪呢?我舉我看著像的。
27、蘋果是吧?三星、OPPO、vivo和華為這類公司,似乎也都在長長的坡上,但雪沒那麼厚,不過這些公司還是要感謝蘋果,因為蘋果雪也不算太薄。
28、當然,那些追求「性價比」的公司,大多數是在為自己的低價找借口,恐怕是既沒有長長的坡,也沒有厚厚的雪,長壽公司大概不太強調這個概念,老百姓心裡有桿秤,好貨不便宜。
29、茅台當然是,雖然偶爾會損失一點點雪。網易也應該算, 游戲 做成這個樣子,有誰不玩兒 游戲 呢?騰訊、谷歌也應該算。
30、Amazon?當然是長長的坡,但上面的雪不太厚,不然怎麼能虧20年?京東不會比Amazon好的。阿里也應該算吧,雖然我很欽佩馬雲,但有些業務早已超出我這種退出江湖人的理解范圍了。現在我對Amazon認識有些改變,覺得這個企公司企業文化和生意模式都很厲害,但也不知道應該值多少錢,看不懂就不碰了。
31、這里長長的坡不光指行業,也包括企業本身能否長跑,所以企業文化很重要。我喜歡阿里和谷歌主要是認為他們企業文化很好,在變化快的世界裡往往有優勢。我投騰訊和Facebook沒找任何內部高管聊,雖然我也認識騰訊高管(球友)。我的標准很簡單:好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加上合理價錢。
32、2020年7月清空了Facebook,算是賺了不少。由於自己不用FB的任何東西,所以對其理解一直沒有達到很透徹的程度。對近一段時間,抖音就把他嚇成這個樣子,說明還是有弱點的,賣出也符合「對自己不夠了解的公司,漲也想賣跌也想賣」的情況。
「長坡厚雪」,巴菲特用滾雪球來比喻復利的價值,作為巴菲特的中國信徒,段永平對這個比喻也十分認同,經常被他用來點評市面上的股票。
關於段永平點評的水平與對錯,諸位看官自行判斷,不過我從這些看似隨性的判斷中發現,之所以段永平在網路的口碑不斷發酵,除了對「中庸」這一文化的認同外,「真實、不裝」這種更加符合現代審美的表達,可能是更直接的原因。
在2019年時,段永平對當時阿里巴巴的「二選一」政策發表了看法,用腳投票賣出股票;此前對Amazon持負面看法,後來者主動坦陳自己看錯了,但依然看不懂。
作為OPPO、vivo的精神領袖,面對自家對手蘋果,不僅不吝於贊賞蘋果的偉大,更直接持有蘋果股票。此類的言論當然還有不少,這種不用屁股決定腦袋、言行一致的人設,在當下企業家人人自危的輿論環境中實屬難得,受到歡迎也就無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