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幣藺幣有拍賣嗎
『壹』 陝西長治都哪裡出土過古幣呢
山西黎城縣出土的戰國貨幣
數年前山西黎城縣博物館送來一批該縣城關出土的古貨幣拓片。現將資料公布如下:
一、出土布幣的型式和國別的硏究
黎城城關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一處保存良好的先秦古文化遺址。數年前農民群眾在整地中發現了一批古貨幣.將實物送往縣博物館。這批錢幣共出土有32品種,186枚。其中最多者宅陽有32枚,其次安陽23枚、平陽20枚,這三品種幾乎佔一半。這批古貨幣保存完好,銘文清楚。全部都是平首、平肩,梯形檔、平方足。長4.4-4.6厘米、寬2.5-2.6厘米。一般重6克左右。周圍有廓、正背兩面從首至襠部有一條直梭線,將面部一分為二,絕大部分文字在兩側,少數單個字者,有的跨越在直線上,或利用直線作為字體的一部分。多數背面無文字,少量背部在豎線兩旁有八字形兩撇。主要位於襄垣布的背面,還有少數襄垣布上有記載范次的數目字。正面銘文都是布幣製造的地點。從其形態和面部銘文等分析,這批貨幣當屬於戰國中晚期趙、韓、魏三國,也有少量的東周貨幣。現分別介紹如下∶
1.宅陽幣(圖一。1.2)共32枚。右為宅,個別上缺介僅有廠。左為陽字。個別缺下,僅用簡化字多。宅陽.戰國韓邑。《括地誌·鄭州滎陽縣》載∶"宅陽故城、一名北宅。在鄭州滎陽縣東南十七里。《史記·魏世家》"與韓會宅陽"。宅陽在滎陽縣。《史記·韓世家》"(韓)桓惠王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滎陽"。所以宅陽是韓邑、宅陽布幣屬韓國製造的貨幣。
2.安陽幣(圖一、3)共23枚、右安左陽。安字中女字左邊一豎作右折而斜向上。安陽,戰國魏邑。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攻魏、"即從唐拔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正義∶唐今晉州平陽,堯都也。《括地誌》雲∶'寧新中,七國時魏邑,秦昭襄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陽城,即今相州外城是也。'集解∶徐廣曰∶'魏郡有安陽縣。'"相州即今安陽。今安陽與山西黎城地望相近咫尺,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古幣流通范圍受到了一定限制,黎城近離相州安陽,較多使用該地鑄幣理成正章。所以安陽幣應是魏國鑄幣,不屬燕國貨幣。同時此種安陽幣也不同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出土的安陽幣,安字中女字的筆劃完全不同。
3.平陽幣
幣(圖一,4)共20枚,右平左陽。平
陽,古堯都,春秋羊舌氏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晉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趙朝為平陽大夫。"又《史記·韓世家》∶"晉定公十五年……(韓)宣子卒,子貞子代立。貞子徙居平陽。"索引∶"平陽在山西。宋忠曰'今河東平陽縣。'"戰國時屬韓。古城在今山西臨汾縣南。平陽布面文陽字右旁易字頭有△形陽、碗頭形陽或在碗頭形陽中再添加一橫,以這三種情況為主,與宅陽布的陽字結構相同。所以平陽布為韓國貨幣。
4.梁邑幣或稱梁β均可(圖一,5),共18枚。魏惠王三十一年"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集解徐廣曰∶"今浚義。"正義《陳留風俗傳》雲∶"魏之都也,畢萬十葉徙大梁",按∶今汴州浚義,即今日河南開封。因稱梁,所以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梁邑幣為戰國魏國貨幣。
5.襄垣幣(圖一,6),共13枚。幣文大部分為右襄左垣,也有個別是左襄右垣的。大部分背面有記載范次的數目字,有"一"、"三"、"四"、"八"、"十四"、"二十"等。襄垣戰國時初屬韓,後入趙。趙襄子築城,故名為襄垣。屬趙國貨幣。
6.鄔幣共7枚(圖一,7)。面文右書烏,左為邑,或反書都有。鄔春秋時屬晉。《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之田為七縣……司馬彌牟為鄔大夫。"杜注七縣,鄔、祁、平陵、梗陽、塗水、沒桐馬首、盂也。鄔在今山西介休東北約14公里。戰國屬趙。鄔幣屬趙國貨幣。
7.長子幣共7枚(圖一,8)。均為右書長,左書子。長子,春秋時晉邑,戰國時初為趙,後轉入韓,最後又為趙地,曾經是上黨郡治所在地。地望在今長治市長子縣城西、北,古城址和東周墓地均在。《竹書紀年·梁惠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涅"。梁惠王十二年為公元前358年,尚子即長子。《路史·國名記》∶"長子,《紀年此態》之尚子也"。長子在公元前358~前263 年間是由韓國統治的,這個時間內地名用長子,而不用尚子。所以長子幣應是韓國鑄造的貨幣,不是趙幣。
8.榆即共6枚(圖二1)。面文正反兩種均有。過去曾枯扒坦有先生釋為齊貝、貝丘。現按裝錫圭先生《戰國貨幣考》,即、次古音相近,可以通用。榆即釋為榆次。榆次春秋時晉數魏榆色.戰國屬趙、曰榆次,《史記·秦本紀》∶"秦莊襄王……·攻趙榆次。""榆次幣屬趙國貨幣。
9.藺幣共6枚(圖二,2)。面文藺字跨中直線兩邊。藺、戰國時趙二。《史記·趙世家》載∶"(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拔我藺。""故城在今離石縣西。藺幣屬趙國貨幣。
10.皮氏幣共6枚(圖二,3)。而文右皮左氏。皮氏戰國屬魏,《史記·秦本紀》載∶"惠文君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集解∶《地理志》∶二縣屬河東。正義∶《括地誌》;"皮氏在絳州龍里八十步,即古皮氏域也"皮氏幣屬魏國貨幣。
11.處奴共3枚(圖二、4)。可釋為智奴,咎與高通。高奴位於陝西延安地區。《括地誌·延州膚施就》延州州城即漢高奴縣。近延州、綏州、銀州、本春秋時白狄所居,七國屬魏。後入秦"咎奴幣是魏國貨幣。
12.平陰幣共3枚(圖二5)。平陰.春秋時平陰邑。《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二師圍定,……晉師在平陰。王師在澤邑。"故城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平陰幣屬東周幣。
13.同是、唐是(圖二、6、7)。同是、唐是均可釋為銅靶地望在今山西沁縣南25公里古城村。《水經注·濁漳水,銅輥》∶"漳水歷鹿台山,與凝水合。……銅醍水又東通銅凝縣故城北、域在水南山中。晉大夫羊舌赤銅腿伯華之邑也,"春秋時晉邑。《左傳·成公九年》∶"鄭伯如晉。……晉人執諸鋼凝。~"戰國時屬韓、趙的交義地帶。同是布、唐是布屬趙國或韓國貨幣。
14.土勻3枚(圖三,1)。土勻即土軍。地望在今山西石樓。戰國時屬趙地。曾出土戰國時期趙國量器土勻碑。銘曰"土勻容四斗鉀"。鉀是一種扁壺。土勻布屬趙國貨幣。
15.中都3枚(圖三,2)。地望在今山西平遙。春秋屬晉、戰國時期屬趙.《史記·秦本紀》"惠文君後九年伐取趙中都、西陽"屬趙國貨幣。《括地誌》"中都古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南)十二里。秦屬太原郡也。中都屬趙國貨幣。
16.露3枚(圖三,3)。露即潞。地望在今山西潞域。春秋時屬赤狄地、滅於晉。戰國屬韓,韓之別都。曰上黨郡。露幣屬韓國貨幣。
17. 祁3件(圖三,4)。從表錫圭先生釋為祁,為祁的別體字。地望在今山西祁縣。戰國時屬趙地。祁幣屬趙國貨幣。
18. 彘3件(圖三,5)。彘.今山西霍州市。《史記·周本紀》"厲王出奔於彘",集解韋昭曰,晉地。漢為縣,屬河東。"《史記·魏世家》"魏悼子徙治蛋,生魏絳。"《索引》宋忠曰∶"霍。今河東彘縣也。"《正義》"晉州霍邑縣,漢彘縣也。……本春秋時霍伯國也。"戰國屬魏地。彘幣屬魏國貨幣。
19.高都2件(圖三、6)。高都故城在今山西晉城縣城東北。戰國時魏邑。《史記·秦本紀》"庄襄王三年、蒙驁攻魏高都、汲,拔之."《括地誌》雲"高都古城在今澤州"。高都幣是魏國貨幣。
20.虞陽2件(圖三,7)。即虞陽。春秋晉邑,戰國屬魏邑。地望在今山西平陸吳域。虞陽幣是魏國貨幣。
21.渝2件(圖三,8)。從裘錫圭釋注。戰國魏邑,可能與雍榆(渝)同,地望在今河南浚縣西南。渝幣是魏國貨幣。
22。涅 2件。(圖三,9)。涅、戰國時韓邑。位於山西武鄉西北25公里故城村。涅幣屬韓國貨幣。
23.北屈2件(圖三,10)。北屈,戰國魏邑。位於山西吉縣東北10公里。北屈幣是魏國貨幣。
24. 陽邑1件(圖三,11)。陽色、戰國趙邑,故城在今山西太谷東南。陽邑幣屬趙國貨幣。
25.端氏1件(圖三,12)。即端氏。本秋晉地,戰國趙地。故域在今山西沁水端氏。端氏幣屬趙國貨幣。
26.(原字模糊)1件(圖四。1)。即新城。戰國時趙邑。《更記·秦本紀》∶"庄襄王三年,蒙鷲……攻趙…新城。"《括地誌》雲'新城。一名小平城,在(山西)朔州普陽縣西南四十七里。"t2l鄲布屬趙國貨幣。
27.隰城1件(圖四,2)。即脲城。戰國趙地、故治在今山西柳林縣穆村。隰城布屬趙國貨幣。
28.莆子1件(圖四,3)。即滯子。戰國魏邑.故城在今山西蒲縣西略東村,古稱無意庄。莆子布是魏國貨幣。
29.木邑1件(圖四,4)。不詳。
30.馬(原字模糊)4 件〈圖四,5)。不詳。
31.王氏2件(圖四,6)。不詳。
32.(原字模糊)3 件(圖四,7)。不詳。從古線譜隸定。
二、關於布幣埋藏年代的討論
《括地誌》雲"故黎城、黎侯國也、在潞州黎城縣東北十八里。"《尚書》1."西伯勘黎是也。《史記,周本紀》;"明年,、敗奢國。"正義;即黎國也。商代的方國,為周文王所滅。故城址在今山西黎城縣。戰國時先屬於韓、晚期歸趙,地處晉、豫、冀二省的交匯地帶。報《史記·韓世家》"桓惠王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邯降趙。十四年,秦拔趙上黨。…….."正義∶韓上黨也。從太行山西北澤、潞等州是也!。在《史記·趙世家》孝成王四年(262)有韓氏上黨守馮亮降趙情況。"趙遂發兵取上黨洲、說明公元前262或263年上黨地區包括潞州黎城,才從韓國轉人趙國。
黎城縣城郊出土平首方肩方是布幣共186枚,其中有韓國布幣67枚,魏國布幣59枚。趙國布幣47枚、東周布幣3枚、存疑不明白國別的有10枚。同時出土布幣最多的前10名中有屬於韓國的宅陽幣32 枚、平陽幣20枚,長子7枚、共59枚,約佔34.7%。屬於魏國的安陽幣23枚、梁18權、皮氏6枚,共47枚,約佔27.6%。屬於趙國的襄垣幣13枚、鄔7枚、榆即6枚、藺6枚,共32枚,約佔18.8%。其它各類布幣數量都在1~3枚。從其數量和比例上看,都說明當時這個地區主要流通的貨幣是韓國貨幣,其次是魏國貨幣.再其次才是趙國貨幣。說明黎城地區這個時候還在韓國統治之下。這批布幣的埋藏年代應該在戰國晚期,公元前262年韓桓惠王十一年,或趙孝成王四年以前。魏國布幣較多,主要以安陽幣為主。安陽同藜城近在咫尺,人員流動,商業往來,都有可能把當地鑄造的貨幣帶到相鄰地區去。趙國經常向韓國發兵。企圖吞並韓國的上黨地區,屢屢不能得手。趙孝成王四年、韓上黨郡守馮亭降趙時、趙孝成王與平陽君豹的一席對話:"王曰∶今發百萬之軍而攻,諭年歷歲未得—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此大利也。」正義∶馮亭將十七邑入趙、若幣帛之見遺,此大利也。"韓趙二國為爭奪上黨,戰事頗多。頻繁的土地爭奪,戰火不斷,必然影響了人員來往,商業活動,作為經濟貿易的媒體貨幣流通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所以不難理解在黎城出土的布幣中趙國貨幣較少的原因了
『貳』 關於各朝代各個時期錢幣和現在貨幣兌換問題
有啊!在這里列舉一、二,其餘的請通過參考資料查看。
先秦-秦
名稱形制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貝幣天然貝 10元
使用海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產一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曾亦行使貨幣之功能;銅貝--始鑄於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時期。此當人類史上最早之金屬鑄幣。
貝幣骨貝 25元
貝幣銅唯指貝 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元
春秋早期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按今發現,空首布尚有鉛質,以及銀質者鑄。形狀為平肩平足,附註於此不另載。鏟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冊 18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東周 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盧氏 1050元 春秋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鏟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元
聳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元 春秋至戰國初。晉。青銅。起源於生產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狀,有銎。
聳肩空首布無文 2600元
釿布梁半釿 2600元 戰國早、中期,以魏國為主,另趙,楚諸地亦曾鑄有。青銅,平首,一般為圓檔方足。
釿布梁一釿 2000元
釿布梁二釿 8000元
釿布晉半釿 15000元
釿布晉陽二釿 8000元
釿布晉陽一釿 2500元
釿布安邑一釿 600元
釿布晉陽半釿 6000元
釿布虞一釿 2000元
釿布虞半釿 22000元
釿布氏半釿 22000元
布幣山陽 10000元
布幣分布 3000元
布幣四布當釿 30000元
布幣殊布當釿、十貨 1400元
銳角布公 100元 戰國中、後期,韓,魏等地,青銅,亂沒首部兩端呈銳角,平肩方足。
銳角布垂 220元
銳角布涅金 200元
布幣盧氏涅金 6000元 戰國中、後期。三晉地區、燕國,青銅。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種布幣,歷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藺 100元
方足布平陽 35元
方足布安陽 120元
方足布齊備 120元
方足布襄坪背左 80元
方足布同是 150元
方足布高都 180元
方足布奇氏 280元
方足布烏壤 300元
方足布長安 700元
方足布 550元
方足布東周 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元
尖足布邪山 1200元 戰國中、後期,趙、燕等地,青銅。平首、聳肩,尖足。
尖足布茲氏半 150元
尖足布武安 150元
尖足布中陽 400元
尖足布商水 900元
尖足布壽陰 350元
圓足布藺、五 1300元 戰國後期,趙國,青銅,圓首,圓肩,圓檔、圓足。
圓足布離石 3000元
圓足布離石、三十五 2200元
三孔布北九門 50000元
戰國晚期,趙國,青銅,由圓足布演化之別種;首與兩足部各有一小圓孔,故名。三孔嘩山納布背文皆以「朱」「兩」紀重,首開「銖」、「兩」紀重製,對後世影響極大。
三孔布宋子 50000元
三孔布下專 50000元
刀幣針首刀 700元 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燕國一帶,青銅,首部尖狀,面文為記號、符號或單字。
刀幣尖首刀 1200元
刀幣博山博山刀 1500元
刀幣八明刀圓折 70元 戰國中、晚期,燕國,青銅,有圓折和磬折兩種。
刀幣左二明九磬折 40元
刀幣明、齊化齊明刀 8000元 戰國晚期,齊境內,青銅,刀身多輕薄,「明」字為方折,細長。
刀幣甘丹直刀 250元 戰國中晚期,趙、中山國,青銅,圓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帶弧意,形體皆輕薄。
刀幣晉匕直刀 10000元
刀幣即墨之法化齊大五字 2500元
刀幣齊造邦長法化齊六字刀 8000元
刀幣即墨法化齊四字刀 2200元
刀幣齊法化齊三字刀 400元
環錢離石 1500元
戰國中後期,周王畿、魏、秦、趙等地,青銅,圓形圓孔,制古拙,而背無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錢背呈平面狀,背徑大於面徑。背緣上及穿眼肉多能觀察到范線,而錢體外緣亦能找到澆口痕跡。字文大篆,筆劃鋒勁,俊灑不羈。
環錢藺 10000元
環錢共屯赤金 15000元
環錢東周 1500元
環錢西周 1200元
環錢共 1000元
環錢半環 10000元
環錢長垣一釿 2500元
圓錢幣貝益四化 150元 戰國中晚期,秦、齊、燕等地。鉛,銅,圓形方孔,分無郭,有兩種,後世相沿之方孔圓錢定製即源出於此。
圓錢幣貝益六化 180元
圓錢幣貝益化 600元
一化方孔幣 10元
明化方孔幣 10元
兩甾方孔幣 1200元
蟻鼻錢君 800元 戰國,楚,青銅,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錢面鑄陰文。
蟻鼻錢金 200元
蟻鼻錢行 400元
文信方孔幣 5000元
半兩秦鑄(小平) 30元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於中央政權統一鑄幣,至末年,社稷動盪,各地方鑄、私鑄錢出焉,青銅,規范秦半兩製作精好,錢文整,挺拔,一般直徑在3.2厘米上下,重約8克左右。
半兩大型(小平) 50元
半兩秦鑄36mm 200元
兩兩秦鑄小平 600元
半兩秦精鑄傳形 500元
秦並六國統一鑄幣,名曰半兩,方孔圓錢從此成為定製,古以廿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錢文半兩二字高挺,兩中人字偏下,上橫較短,半字下橫較長,據咸陽出土:徑2.3--3.8厘米,重2.8--8.1克,傳世徑3.5厘米以上者少見。
漢初仍行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自鑄,錢制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呂後、文帝及武帝初年,曾分別更鑄八銖半兩,五分錢和四銖半兩。漢武帝建元元年鑄行三銖錢,元狩五年則開始鑄行五銖錢,使半兩錢不再成為法定貨幣。從實物上來看,除四銖半兩外,目前對秦漢之際的半兩錢的鑒別尚有待深入研究。
漢武帝元狩五年鑄行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武帝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准,鑄造精良。
王莽代漢,托古改制,幣制極度混亂。自居攝二年至天凰元年八年間。王莽頒布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濫借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新莽改制為取得政治效果,十分注意器物製作的精準,遺存的新莽貨幣形制精美,幣文雋秀,在鑄造技術上有其獨到之處。
東漢建開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期,即中國銅錢由銖兩體系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的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時期,政治分裂,社會動盪,貨幣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三國時期,各國錢制由於不同的經濟基礎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曹魏立國之初,一度廢除舊錢,改用帛交易。魏明帝太和元年恢復使用形同漢制的五銖錢,貨值相對穩定。吳、蜀兩國則因國力不濟實行變相的通貨膨脹政策,接連鑄行不少名目價值與實際價值相脫離的大額銅錢。
兩晉時期,仍沿用漢魏及東吳舊錢,十六國中的前涼、後趙和成漢則發行過少量錢幣,但有帛等實物交易卻是主要的流通手段。南北朝埋藏鑄幣增多,但幣制相當混亂,名目繁雜,民間的私鑄錢大量出現,而初行於東漢晚期的剪鑒錢在北方地區尤為盛行。所謂剪鑒錢,一般指前期舊錢鑒為內心與外圈二種型,以這應當時衰頹的社會經濟對貨幣單位的重量的需求。
--
隋代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錢制的龐雜局面得到了整治,至開皇五年隋五銖便成為國內統一的法定貨幣。
漢(新莽、東漢、三國、晉、十六國、南北朝、)---------隋
名稱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涼造新泉小平小樣 3000元
北涼渠蒙遜永安年間鑄徑2.4CM,重約3克左右,小者不足2CM,重約1.5克,此泉出土均在甘肅武威,有王莽錢文風韻..
太夏真興小平 15000元
東晉時匈奴貴族赫連勃勃於真興年間鑄。徑2.35CM,重約3.03克,錢文真書而見隸韻。此泉多在甘肅出土,傳世極少。
豐貨小平隸書 400元
東晉十六國後趙石勒元年鑄於其都襄國,徑2.42--2.48CM,重2.4--4.8克,分別有內外郭及無內外郭者,因鑄行較少,故傳世不多。
豐貨小平篆書 300元
漢興小型直讀 80元
東晉李壽踞成都,改大成國為漢,改元漢興鑄。錢文隸書直讀,篆書橫讀,徑1.2CM,重1克上下,此錢製作粗陋,字淺肉薄,傳世不多,以橫讀為罕。...
漢興小型橫讀 350元
四銖小平 100元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始鑄。仿五銖而略小,面無內郭,四銖二字為篆書,重如其文,徑2.25CM,重2.4克,少數面穿上下各一星,面文亦有錯范重文者
孝建四銖小平 80元
永光小平小型 20000元
南朝守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鑄。錢文薤葉篆,內外有郭,徑1.6CM,重約1克,永光年號行六月改元,故此錢存世極少。...
景和小平小型 20000元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鑄。較永光錢更見輕薄,錢文為小篆,徑約1.6CM,重不足一克。景和年號行三月而廢帝被弒。故景和錢極罕。
兩銖小平小型 6000元
兩朝宋廢景和元年二月鑄的兩銖錢。錢體輕薄,徑約1.9CM,重1克左右;三月廢帝被弒,十二月罷兩銖錢,故兩銖錢極罕。
太貨六銖小平 150元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鑄,面背內外郭精整,錢文玉筋篆,書體精美,為六朝錢中精品,徑2.5CM,重約3克,近日市上見一批「十全十美」之太貨六銖,望集幣時慎之。
太和五銖小平小樣 200元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鑄,錢文方折篆體,因許民間自鑄,故銅質雜,大小不一,大者徑2.5CM,重3.4克,小者徑2CM,重2.5克。由於鑄行有限,故傳世,出土均少。.
太和五銖小平小樣 200元
太和五銖小平 300元
太和五銖雙點太 800元
永安五銖背「土」 400元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聽民與官鑄,銅材,大小不一,錢文永安二字接郭,五字連內郭,徑2.5CM,重5.5克,輕小者1.8CM,重僅2克,背有四齣紋,土字者少見。
永安五銖小平光背 15元
永安五銖背四齣 50元
常平五銖小平光背 15元
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鑄,錢文篆書直讀,筆劃圓潤,平字第一筆與內郭合成一線,徑2.5CM,重3.5---4.2克。後期所鑄較前期粗糙,更有雜鉛錫薄錢。.
五行大布小平小樣 40元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始鑄,以一當布泉十並行,形制精美,內外郭齊備,版別數種,徑2.6---2.8CM,重4---4.3克,為北周三大名泉之一,另有合背錢。
五行大布小平大樣 60元
布泉北周鑄 40元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始鑄,一當五枚五銖錢並行,錢文玉筋篆,泉字中豎不斷,內外郭齊備,與新莽布泉有所不同,徑2.5CM,重4.3克,亦分大小兩種,此錢系北周三大名泉之一。....
太清豐樂小平 2200元
五銖隋鑄大樣 10元 隋高祖開皇元年始鑄。青銅、白銅、製作多精整,寬緣,穿右有一直劃與「五」字相連。
五銖隋鑄小平 3元
漢-隋
名稱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半兩漢代旋讀 200元 秦泗水亭長劉邦率軍攻佔咸陽,為收攬人心,令民鼓鑄,民以營利,錢體日漸輕小,製作粗劣。其時錢輕物貴,擔米值萬錢。
半兩漢代復式錢 250元
三銖小平 300元
漢武帝建元元年,分有郭和無郭兩種,徑2.3CM,重2.1克上下,無郭者銖字金旁多異字,由於三銖減重,私鑄難禁,鑄行四年而止,故傳世較少。
五銖異品小平 250元
公元581年楊堅代北周稱帝,國號隋,開皇元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錢文篆書,外郭較寬內郭,唯五字左側多一豎劃,徑2.4CM,重3克上下,後楊嗣位,朝政腐敗,物價飛漲。直至斗米千錢。
五五銖銖傳形復式 400元
五銖小平直讀 2500元
五銖鐵質四齣 5元
五銖小平傳形 25元
五銖小平普品 1.5元
五銖陳文帝小型 10元
五銖陳文帝小平雙星 60元
五銖陳文帝小平 20元
五金小平 600元 1980年陝西咸陽出土,系方孔圓錢中最早的黃金鑄幣,徑2.6CM,重9克,含金95%據此形制似系宣帝五銖。
大泉五十小平合背 140元
王莽居攝二年始鑄,大泉五十意即值五十枚五銖錢,初期徑2.8cm,重7克,後期經減重後僅1--2克,除字體各異,又有傳形,合背,重輪,四齣等多種,亦有錢餅等。
大泉五十小平傳形 60元
大泉五十小平四齣 150元
大泉五十小平旋讀 700元
大泉五十小平鐵質 300元
金錯刀一刀平五千 6000元
初始元年王莽代漢帝於居攝於二年鑄。錢身由刀環,刀身組成,青銅澆鑄,刀環似方孔圓錢,一刀二字陰文系用黃金錯於面上下,俗稱金錯刀,外形光燦華美,刀身直書平五千,意值五千通行五銖錢。通長7.3CM,重20--40克,厚薄不一,因其製作精美,為泉家所珍愛。
金錯刀契刀五百 600元 王莽居攝二年始鑄,形類金金錯刀,契刀二字橫列穿孔兩側,刀身銘五百二字意值五銖五百錢,實屬虛值,傳世不多見。
小泉直一小平小型 10元
王莽始建於國元年鑄行,由於虛值的錯刀,契刀大錢遭反對,又以忌諱漢室劉姓含卯、金、刀三字,對新朝不詳,遂鑄小泉直一,以代替五銖,與大泉五十並用。徑1.3CM,重0.7克左右,製作工整,文字清秀,為歷代小錢中之佳品。
么泉一十小平小型 3500元
始建國二年鑄行,王莽簡直按人的年歲稱泉了;幺泉一十,徑1.6CM,重1.8克,幼兒泉二十,徑1.8CM,重約3克,中泉三十,徑2CM,重約4.2克,壯泉四十,徑2.2CM,重約5.4克,與大泉五十合稱六泉。從幺泉一十至壯泉四十皆為泉中珍品。
幼泉二十小平小型 4500元
中泉三十小平小型 8000元
壯泉四十小平 16000元
大泉五十小平 5元
小布一百布幣 2000元
始建國二年鑄行,王莽為了大改貨幣增寶貨制,貨布十品亦在其中,從小布到大布各長一分,相重一銖,其值各加一百,小布一百,長寸五分,重15銖,至大布黃千,十布之序如五: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十種,每種中線紋分通頂,不通頂兩種,大布黃千亦有鐵錢,傳世大布黃千較多。
么布二百布幣 2000元
幼布三百布幣 2000元
序布四百布幣 2000元
差布五百布幣 2000元
中布六百布幣 2000元
壯布七百布幣 2000元
第布八百布幣 2000元
次布九百布幣 2000元
大布當千布幣 80元
五泉十布全套 80000元
貨布布幣 40元
王莽天鳳元年鑄,與貨泉並行,一貨布當貨泉二十五枚,此布厚實正整,書體瀟灑,貨布二字作垂針篆列於兩側,通長5.6cm,重16.5克,傳世較多,贗品亦混跡其中,望集幣時注意。
貨泉方貝 1200元
王莽天鳳元年鑄,錢文為懸針篆,泉中豎筆斷開,版別有傳形,異書,異范,合背,合面,圓穿,橫劃,星號,月紋,決紋,剪邊等近百種,一般徑2.2--2.4CM,重約2.8--3.6克,初期可達5克以上。傳世極豐。
貨泉普品 1元
貨泉傳形 40元
布泉 10元
王莽後期鑄,據其錢文,形制仍不失莽錢之風,布泉二字作縣針篆,內外郭齊備,亦有決紋、半星等。徑2.6CM左右,重約3.5克上下,舊時稱婦女佩此錢生男孩,又稱男錢
國寶金匱直萬 無定價
傳聞為陝西西安出土,上部近方孔圓錢,面、背肉好周郭,面文篆書直讀國寶金匱,下以短頸聯方形泉身,身面,背有直紋兩道,中篆書直萬二字,新莽實行黃金國有,令發將黃金輸於御府,發給國寶金匱直萬作為憑證,非流通之錢,真品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直百五銖小平光背 40元
劉備於建安十九年入蜀後鑄於成都,面文直百即值一百枚五銖錢,實是虛值錢,面背有內外郭,多光背,亦有背銘篆書為字者,系方孔圓錢記地之始。
直百五銖背「為」 80元
直一特小型 1000元
三國時劉備父子鑄於蜀,標明一當五銖百錢,實為虛值過甚,的小錢,徑1.5--2CM,重1.3--2克,最輕者不足0.5克,出土多在四川,湖北等地。
直百中小型 30元
定平一百小型 40元
三國時期蜀漢鑄幣,有大小二種,大者徑1.6CM,重2克,小者徑1.2CM,重0.6克,錢文夷漫不清,直讀光背,出土多在四川。
太平百錢小平 60元
東漢末或三國初鑄幣,我文有篆、隸兩體,製作粗疏,太有作大者,錢有作金者,亦有作水波者,據建國後考古發掘多在蜀地出土,當屬蜀錢,徑2.5CM,重3.3克,傳世分大小多種,亦有傳形者。
世平百錢背水波紋 1800元
大泉五百小平大樣 150元
三國吳錢,孫權嘉禾五年始鑄,仿王莽大泉,面背有內外郭,一當銖五百,系高額虛值大錢,初鑄徑2.8--3CM,重7--10克,後鑄較輕、小。背無紋飾,有合背錢。
大泉當千小平大樣 150元
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始鑄,大泉當千徑3.6CM,重14.5克,後鑄輕小者徑2.5CM,重3.5克,一當五銖錢千,此系高額虛值大錢。大泉二千徑3.2CM,重11.5克,尚有大泉當五千者,徑3.9CM,其數甚微,集時宜慎之。
大泉當千大樣 600元
大泉當千折十特大型 10000元
大泉二千折二大樣 1400元
『叄』 烽火戰國廣東四區的藺相如能賣多少金幣
樓主你的問題很難!
英雄是怎麼樣的?
平庸
普通
良好
優秀
完美
是哪敗族個?
升級了沒有幾級?
如果是平庸或普通沒薯顫有升數枯敗級的3000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