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入局元宇宙
『壹』 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
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
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小米將從優勢大屏端切入雲游戲,打造雲游戲平台全新商業模式。小米雲游戲負責人劉景岩認為,雲游戲很有可能是Metaverse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
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1
在本周由36Kr舉辦的「2021游戲產業創新趨勢論壇」上,小米雲游戲負責人劉景岩表示:小米將在雲游戲、AR/VR 以及元宇宙全面布局。
小米將在雲游戲、AR/VR 以及元宇宙全面布局。雲游戲是小米布局元宇宙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同時也已成為小米創新業務中的重點戰略方向。小米將從優勢大屏端切入雲游戲,隨著「立方米〞計劃的發布,我們將與合作夥伴一道樹立雲游戲行業標桿,培養用戶使用習慣,打造雲游戲平台全新商業模式。未來,我們將不斷引入精品,持續開放合作,為小米雲游戲體驗增加籌碼。
小米雲游戲負責人劉景岩認為,雲游戲很有可能是Metaverse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原因有二:
「第一是培養用戶習慣:未來的Metaverse是花錢買時長,還是需要在裡面看廣告?我個人認為在現在的算力、成本、網路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是要去培養用戶讓其能夠接受用自己購買的時長去體驗更優質的內容,這個習慣是要構成和養成的。
第二是幫助我們訓練後端的算力:未來的Metaverse全部在雲端,未來即便用AR、VR也不會放在本地計算,這件事也是我們現在跟蔚領跟金山雲正在討論的,包括很多公有雲的廠商也在討論,未來我們的雲怎麼支撐那麼大的世界,那麼真實的世界,那麼長時間沉浸的世界。」
「雲游戲很有可能是現在看得到的Metaverse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這件事我也相對比較確信。」劉景岩說道。
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2
自1971年的《電腦太空戰》(Computer Space)開啟了電子游戲的商業化之路以來,50年間,電子游戲產業已經發展成為規模超過千億美元、玩家超過26.9億人的龐大市場。後疫情時代,電子游戲產業更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游戲市場規模達到1778億美元,相比2019年大幅上漲23%。
和其他軟體行業類似,游戲產業也需要依託於硬體維系生存,但游戲軟體賴以存在的硬體——游戲平台,長期以來都是各自為戰的孤島格局,甚至游戲機硬體「獨占」的游戲能夠成為平檯面對用戶的競爭優勢。此外,受游戲機硬體之間的性能、形態、遊玩方式等差異,不同游戲機平台上運行的游戲在游戲規模、游戲類型、游戲形式上也都有著鮮明的差別,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游戲軟體,同樣也沒有能夠一機通吃的游戲機產品。
長期割裂的游戲機平台陣容,不僅帶來了硬體廠商無謂的內耗,也使游戲軟體開發商需要為游戲移植花費額外的成本,此外,玩家群體間的隔閡,更是為游戲產業的進一步擴張埋下了隱患。雲游戲的誕生,則寄希望於為游戲軟體、硬體和玩家提供一個「一攬子」綜合解決方案。
「打破平台限制」的雲游戲誕生始末
需要指出的是,雲游戲並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早在2010年,美國一家名為OnLive的公司就在當年的E3展會上正式推出了其雲游戲服務,首批涵蓋《無主之地》《刺客信條2》《質量效應2》《正當防衛2》等當時最熱門的3A級游戲。OnLive雲游戲服務的首次亮相則要追溯至2009年在舊金山舉行的游戲開發者大會(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簡稱GDC)上。Onlive公司在展會期間使用當時號稱「顯卡殺手」的《孤島危機》進行演示,一時技驚四座。根據當時與會人員表示,演示「與實際安裝在電腦的效果幾乎一樣」,而OnLive公司表示,只要擁有1.5Mbps帶寬,游戲的顯示質量就可以達到「Wii級別」(指720p)。而如果玩家需要HDTV級別(指1080p)的畫面解析度,只需要達到4-5Mbps的寬頻接入就足夠。這對於2009年已經行駛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美國來說,並不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
但直到10年後的2019年,雲游戲都處在一個小規模自娛自樂的狀態。雲游戲概念——起碼是在中國大陸市場上——的火熱態勢,是從谷歌發布雲游戲服務引領的。同樣是在舊金山開發者大會期間,谷歌發布了旗下Stadia雲游戲服務,並於當年11月19日正式上線,最高支持4K解析度與60fps的幀率,並且支持HDR顯示,此外與谷歌自家的YouTube聯動,玩家將可以從YouTube游戲主播的進度開始自己的游戲,也算是為雲游戲提供了全新的使用體驗。谷歌的入局,意味著行業巨頭開始進軍雲游戲行業,也標志著雲游戲相關產業鏈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熟。對於唯恐落於人後的互聯網廠商來說,是到了該行動的時候了。時至今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以及騰訊、網易、完美世界等互聯網游戲開發商以及華為、網路、金山等雲計算服務提供商紛紛以設立子公司、戰略投資等方式布局雲游戲產業。
除了國外同行的啟發,國內的硬體基準也發展到了足以支持雲游戲行業大規模發展的階段。
雲游戲把算力集中在伺服器端,考驗的'是網路終端的速率以及伺服器端的最大並發數,不管是網路設備基礎建設還是晶元性能算力,在4G網路都尚未普及的2010年代顯然都不足以支撐起中國當時正火熱的網路游戲市場向雲游戲的進化。在9月10日舉辦的中國大屏雲游戲生態創新峰會上,小米游戲商務兼創新業務負責人劉景岩講述了這樣一則趣事:小米在2013年成立游戲聯運業務,一年之後就有意開拓雲游戲市場,但雷軍等人在反復權衡之下,認為2014年無論是網速還是用戶規模都不足以支持雲游戲行業的發展,直到2019年,劉景岩在舊金山現場見證谷歌Stadia的發布之後,當即給國內打電話,小米也在當年跟進雲游戲服務。巧合的是,2019年也是中國5G產業發展的元年,小米作為手機行業頭部玩家,可謂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劉景岩表示,小米的雲游戲將在2021內正式上線。
元宇宙概念獲資本垂青 加冕新技術代言人
當然,除了隨之而來的產業規模擴張,聞風而來的資本市場更喜愛的情懷和故事也在這個領域內蠢蠢而動。這一次,有幸獲得金元大鱷垂青的,是名叫「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
資本眼中的「元宇宙」,是一個和現實世界平行存在的虛擬世界,人們通過VR/AR或腦後插管等技術實現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連通,並保證虛擬世界擁有足夠的擬真度,讓人類在一個完全由數據構成的虛擬世界中正常生活並開展各種社交活動。當然,這一切都依託於無處不在的5G+網路環境部署,以及一個足夠完善的雲游戲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元宇宙同樣也不是新鮮事物,狹義的「元宇宙」概念來自於美國科幻作家尼爾·史蒂芬森的賽博朋克風格小說《雪崩》。在這部1992年的書中,主人公在現實中為黑手 黨遞送皮薩餅謀生,而在虛擬世界則成為制服致命病毒的傳奇黑客。2018年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頭號玩家》則讓元宇宙的概念成功出圈,並進一步使其成為AR/VR乃至雲游戲技術的代言人。
總而言之,到了2021年,硬體、軟體、情懷、概念一切就位,似乎雲游戲即將正式迎來屬於它的元宇宙時代。
重重阻礙仍制約雲游戲發展 期待行業同力破局
但是,在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背後,雲游戲也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隱患。
首先,雲游戲尚未找到屬於自己的盈利模式。游戲產業的特殊之處在於硬體盈利模式決定軟體形勢:街機游戲大多流程簡單、難度偏高,考驗玩家操作的目的在於吸引玩家多多投幣;主機/PC游戲則通常擁有龐大的任務體量、眾多的可選人物,成就系統的加入鼓勵玩家延長游戲時間反復挑戰。最典型的文字AVG更是要求玩家重復遊玩數次才能徹底了解全部劇情;網路游戲通過日復一日的日常任務和持續更新的裝備系統讓玩家擁有持續充值氪金的動力;到了手機時代,快節奏的游戲目的在於榨乾玩家每一秒的碎片時間,抽卡游戲滿屏的福利則賦予的游戲在娛樂之外更多的價值。
而雲游戲,目前各家或多或少還出處在探索盈利模式的階段,因此原生雲游戲將以何種形式存在,或者說是否能夠出現一個屬於原生雲游戲形態,依然是個未知數。更為嚴峻的是,雲游戲的機制決定了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短板都會導致游戲體驗的全盤崩潰,因此極為考驗廠商全鏈路控制以及持續運營的能力。因此並非所有游戲都適合搬上雲端,大廠慣用的廣撒網策略在雲游戲領域將遭遇到成本控制的極大挑戰。
此外,技術壁壘在2021年依然存在,在大屏領域更是如此。根據蔚領時代董事長郭建君在中國大屏雲游戲生態創新峰會上分享的數據,雲游戲的成本主要在兩方面。首先是數據傳輸層面:盡管可以使用H.265、AV1等壓縮比更高的編碼減輕帶寬壓力,盡管游戲的對手——短視頻平台客觀上提供了更高的帶寬環境,但雲游戲平台萬路並發的成本是極難優化的:一個穩定的雲游戲體驗,至少需要8M碼率,電視平台則更進一步,15M起步才可以在大屏上擁有足夠的表現力。
如果說網路渠道傳輸的成本可以寄希望於技術的進步的話,那麼游戲結構的成本優化則需要業內人士共同尋找出路。郭建君表示,雲游戲在體驗方面的優勢在於將玩家與算力進行了解綁,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開發者與算力的解綁。以原神為例,原神在開發過程中其實是過高地估計了手機晶元的算力增長,因此在手機端游戲體驗不佳的前提下,雲游戲化的原神才能夠獲得空前的熱度——據了解,目前雲游戲的並發總量約1/2到1/3都是由原神貢獻的。
雲游戲帶來的變化,在於顛覆了過去用戶與開發商之間的關系:傳統的游戲模式用戶習慣自己解決客戶端層級的種種問題,但雲游戲將硬體與用戶解耦合,如何在雲游戲發展階段改變玩家的習慣,從而讓開發者形成新的研發模式,那麼原生雲游戲才能夠真正解開算力的束縛,而在這個過程中,依靠小作坊式的開發團隊乃至於UGC(用戶生產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模式是不足以應對的,未來的原生雲游戲,必將屬於PGC(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式的大型開發團隊。
當然,相比於未來在網路和帶寬領域可能帶來的重重阻礙,來自現實層面的挑戰似乎更加急迫:自《關於移動游戲出版服務管理的通知》在2016年出台後,我國對於游戲行業的監管力度日漸加強。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網路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游戲服務;而也在這個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沒有公布1款國產網路游戲的版號審批結果同樣引發熱議。旨在提供全平台游戲體驗的雲游戲是否會受到多頭監管,目前還不得而知。
至於探索「元宇宙」的先行者們,OnLive公司在2012年經歷大規模裁員,與2015年被索尼收購,其服務同時正式停止運作;2021年2月2日,谷歌宣布關閉Stadia的第一方游戲開發工作室 Stadia Games & Entertainment。
國內大屏雲游戲產業如何告慰「先烈」,走上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是值得每個從業者思考的話題。
『貳』 華為元宇宙商標搶注被駁回,原因是什麼
日前,華為搶注的元宇宙商標被駁回,具體原因並沒有公布。但是我認為這次沒有通過的原因應該是元宇宙這個概念並沒有被國內認可,如果隨意的注冊帶有“元宇宙”的商標容易使消費者混淆。
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是一個基於娛樂、生活甚至是工作的虛擬空間。其核心是數字創作、數字資產、數字交易、數字貨幣和數字消費,特別是在用戶體驗方面,已經達到了難以辨別真偽的境界。隨著市面上越來越多功能強大的計算機設備、雲計算和高速寬互聯網連接的出現,“元宇宙”也將慢慢走進人們的視野。
『叄』 VR電影,正在路上
文/韓瀅
編輯/李信
眼下,元宇宙成為了炙手可熱的關鍵詞,似乎和元宇宙沾邊的行業都有可能成為風口上的「豬」。
曾經短暫火熱過的VR電影便再次趕上了風口。
近期,據投資界報道,北京當紅齊天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當紅齊天)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包括小米關聯公司瀚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及其他智能 科技 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據當紅齊天官網顯示,知名導演張藝謀為聯合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更是公司第六大股東,持股比例為5.84%。除此之外,據官網介紹,當紅齊天是一家集「XR內容製作+載具研發+數字運營整體解決方案及產品落地」於一體的文化 科技 公司。
不難看出,這是一家和VR技術息息相關的公司。 眾所周知,VR作為在前幾年爆火的概念經歷了企業入局、高潮、倒閉後,陷入了行業的低谷期。而元宇宙概念的爆火,又讓VR行業看到了「生」的希望。畢竟在行業人士看來,VR技術是讓元宇宙成為現實的最重要技術之一。
依靠VR技術,當紅齊天從吸引張藝謀的加入,到獲得小米的投資,也給市場釋放出一個信號:在沉寂了七年後,VR電影或許出現了重生的機會。
疫情「黑天鵝」事件後,電影行業正經歷漫長的寒冬期,市場更關心的是此次重生的VR電影能否落地,又能否給電影行業帶來新的機會?
元宇宙效應下,VR電影撕開了「重生」的口子。
近期,小米投資了一家名為當紅齊天的公司,攪動了沉寂已久的VR電影市場。
據連線Insight查閱發現,從2015年成立至今,當紅齊天共獲得了六輪融資,且背後的投資團隊堪稱豪華。 除了此次入局的小米,英特爾亞太、建銀國際、聯想創投均在其投資團隊之列。 而事實上,此次已經是小米繼今年10月份後,第二次投資當紅齊天。
當紅齊天能夠吸引眾多資本入局,得益於背後的創始團隊。 連線Insight查閱資料發現,當紅齊天的多位創始人都有電影、晚會等相關從業經驗。除了知名導演張藝謀擔任當紅齊天的聯合創始人和藝術總監外,從當紅齊天官網可以看到,其創始人齊笑曾擔任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畫卷》的製作人,聯合創始人王磊擔任過《鬼吹燈-尋龍訣》《龍門飛甲》等電影的視覺特效監制。
在VR相關業務上,當紅齊天也有很多次嘗試。成立的第二年,當紅齊天發布了VR品牌SoReal,並宣布推出VR線下體驗產品,這也成為當紅齊天在VR產業的最大布局。
當紅齊天創始人齊笑曾向36氪表示,「SoReal煥真」想要打造「VR 版環球影城」。每個場館會以一部電影為主題,融合VR 游戲 、互動藝術展、 科技 舞台秀、機器人咖啡等元素,形成綜合性 科技 娛樂 體驗館。
前不久,當紅齊天還與藍色游標合作,用5G+XR技術重建了北京石景山首鋼園,這被看作是當紅齊天進入元宇宙的首次嘗試。 據當紅齊天官網介紹,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華北最大虛擬現實體驗中心。
截止目前,上海迪士尼小鎮SoReal 5G XR超體空間、北京首鋼「1號高爐」SoReal 5G XR超體空間、廣西柳州祥雲SoReal 5G XR螺樂園等項目,都是當紅齊天落地或在規劃中的項目。
不僅是當紅齊天,據天眼查顯示,和VR電影有關的企業達到了344家,大眾電影製片廠、暴風影音旗下VR頭顯魔鏡等企業都有入局。
此外,製作過國內首檔8K大型人文紀錄片《絲路中國行》的未來媒體,也是一家VR內容開發商,在成立之初便獲得網路投資。更早之前,黑螞蟻推出的VR網劇《色狼別鬧》,累計點擊量超過2000萬,隨後製作方黑螞蟻獲得華安資本千萬級融資,首輪融資估值過億元。
元宇宙的風口無疑重燃了VR電影的熱情。
事實上,業界普遍認為VR/AR是進入元宇宙的切口,以VR技術為基礎、腦機介面建立虛擬世界的連接已經初具雛形。這也意味著,VR技術將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而隨著VR技術火起來的VR電影也將出現新的商機。
所謂VR,就是虛擬現實技術,即用計算機模擬的技術模擬或重現生活中的場景。
而VR電影正是和VR技術相伴而生的。2018年,賈樟柯、張藝謀已經介入到VR電影的內容製作中。彼時,《烈山氏》等三部國產VR影像成品入圍了當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按著目前VR電影的劃分來看,可以分為互動式VR電影和非互動式VR電影。 所謂非互動式的VR電影,指的主要是提前由全景攝像機拍攝好的影片,觀眾坐著通過VR頭顯便可以直接觀看。而互動式的VR電影,觀眾需要在觀看時站起來,在一個空間里走動,扮演電影中的角色,與其他人互動,沉浸感更強。
「這類VR影片,既像影片,又像電影,它比電影多了 游戲 元素,比 游戲 多了電影場景。」VR 游戲 研發公司基因互動CEO謝飛在接受VR價值論采訪時表示。
但當互動式電影興起後,關於 游戲 和VR電影的界定變得愈發模糊。 眼下,在VR電影中,沒有交互,就是純影視;而交互過多,就變成了 游戲 。如何平衡作品的交互性幾乎是所有創作者都在考慮的問題。
當VR電影與 游戲 的界定模糊時,VR電影與VR沉浸式 娛樂 館的區分也不明顯。「第一代VR導演」邵晴曾向36氪坦言,「很多人把 VR 當成一種類似游樂園里的體驗,把一種高緯度的、未來的、次世代的東西變low了。」
從這點看,VR電影對消費者心智的培養也成為VR電影難成為現實的重要原因。
在這個不成熟的市場中,用不成熟的VR設備製作VR電影更是是難上加難。毫無疑問,VR電影若想成為現實,技術是必須要邁過的門檻。
以當紅齊天為例,其在VR技術上有過很多嘗試。 當紅齊天與北京移動成立了5G實驗室;此外,還與英特爾聯合研發定製化VR邊緣計算渲染伺服器,將計算效率提升了120%,能耗降低了40%,成本降低了45%,以滿足VR 游戲 所需的高強度計算負載需求。
據了解,當紅齊天集團還與中國科學學院中科 科技 培訓中心達成戰略合作,成立XR學院。同時,齊笑在接受36氪采訪時表示,VR 作為光學動捕技術已經被應用到電影行業中,所以當紅齊天請來了科幻電影《阿凡達》視效總監等,用了一年進行技術研發。
更重要的是,盈利是VR電影的終極目的。如果最終無法實現盈利,那VR電影註定無法成為現實。 眾所周知,影視行業商業化有所謂的「二八定律」,即20%是靠商業化和衍生,80%靠版權。
但這似乎並不適用於VR電影。邵晴曾向36氪坦言,2017年時,他規劃的盈利模式是,讓VR電影像傳統電影那樣登陸影院,進行票房分成。具體而言,觀眾買票去VR影院,就像領取3D眼鏡那樣領取VR頭顯,然後在體驗結束後歸還設備。也就是說「以短期租賃的途徑獲得觀影體驗」。但事實可能是,VR電影微薄的票房分成覆蓋不了投入成本。
總體來看,消費者心智尚未形成、技術設備處於初級階段、商業化模式難尋等問題都阻擋著VR電影的落地之路。
不可否認,當紅齊天、黑螞蟻等公司已經表明VR電影在技術層面的可能性。在今年9月份舉辦的第78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有來自21個國家的37部VR敘事作品入圍VR單元。
值得一提的是,元宇宙的風口或許也會給VR電影帶來新機會。
首先來看,元宇宙想要落地,VR技術是重要的突破口。 而隨著大量資金、人才湧入元宇宙,VR技術的提升也是必然趨勢,在技術的提升下,VR電影可以順勢降低製作成本,並提高內容質量。
另一方面,元宇宙的出現也為VR電影開辟了更大的市場。 而更廣闊的市場意味著廣闊的受眾,進而將帶來盈利能力的提升,這也是VR電影實現長期盈利並成為現實的重要原因。同時,資本的進入也將為VR電影成為現實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
如今,在元宇宙的風口下,資本與政策加持,以及觀眾日益增加的視聽交互需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VR電影或許會迎來新機遇。
VR電影的此次「回潮」,恰逢電影行業的寒冬降臨。
疫情之下,在多次反復的歇業、重啟中,電影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很多重要的電影檔期中,電影行業整體表現都不及從前。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今年年端午檔總票房超4.6億元,遠不如2019年的7.85億元。而總票房達43.87億元的國慶檔中,雖然超過去年同期的39.67億元,但也不及2019年同期的44.66億元,仍有不少電影人擔心這是疫情之下的「曇花一現」。
自救、調整成為疫情之下電影行業的關鍵詞。如今,電影業需要新的商業模式來進行「自救」。 VR電影借著元宇宙的勢頭,或許會成為電影業發力的重點。
具體來看,如果VR電影成功落地,觀眾便可以通過穿戴設備,居家觀看VR電影。這樣以來,既減少了疫情交叉感染的風險,同時又為電影業帶來盈利收入。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模式下,VR電影很依賴於整個市場消費習慣的養成。當很多觀眾還分不清 游戲 、沉浸式 娛樂 館等形式與VR電影的區別時,想要讓觀眾像看傳統電影一樣觀看VR電影,並不容易。
與此同時,市場上的VR設備魚龍混雜,也容易影響到消費者對VR電影的印象,進而影響對VR電影產業的消費。而連線Insight在北京的多家電影院看到,一些電影院僅在影院大廳設置了VR自助站,多以VR 游戲 體驗為主。邵晴也曾向36氪指出,即便是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合格的VR影院數量非常少。
將電影行業延伸到長視頻領域,一些玩家也試圖通過VR電影來拯救長期虧損的現狀,愛奇藝則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從2016年布局VR業務開始,愛奇藝不僅將VR技術融入內容製作中,還推出VR硬體設備。綜藝衍生內容《偶像練習生之VR戀之物語》、VR影片《神探蒲松齡VR》都是愛奇藝在VR領域的嘗試。除此之外,騰訊2015年騰訊投資數字 娛樂 公司原力動畫後,開始開發與Oculus Rift搭配使用的虛擬現實電影。另一家流媒體平台優酷推出了VR版平台,及適配VR眼鏡。
現實情況是,如今VR電影、VR 游戲 等並沒有在這些長視頻平台掀起太大的水花,更談不上拯救虧損的長視頻平台。
與此同時,VR電影能否被觀眾長期買賬也是一個未知數。 這一點,可以在3D電影的發展軌跡上略窺一二。
2010年,《阿凡達》在內地狂攬13億票房後,中國電影行業迎來了3D電影的「春天」。一時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霍比特人》等3D電影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體驗感。但在十幾年後的今天,今年10月份上映的《沙丘》3D版本卻遭受了觀眾的抵制。「2D的創作語言不適合3D」「156分鍾超長待機眩暈感引不適」等負面評論層出不窮。
強烈的對比下,可以明顯看出由於技術、設備、電影時長等問題,3D電影已經從井噴式爆發走向了觀眾不買賬的怪圈。
需要明白的是,3D電影的發展瓶頸也是VR電影今後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從硬體上看,頭顯硬體方面,在目前的技術里,VR呈現的畫面解析度、解析度等都影響著觀眾的體驗,VR眼睛戴久後,難免會出現眩暈等反應。其次,在VR電影本身的製作上,內容畫質粗糙、劇情過於簡單,或許也很難給觀眾帶來更好的體驗。
換句話說,從目前的技術上看,VR電影想給觀眾帶來穩定、長期的沉浸感體驗,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VR電影或許會成為未來電影產業的重要分支,如何活下去是VR行業發展的關鍵,而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指向商業化。
在當前硬體設備價格高昂,優秀的內容過於稀少的情況下,VR硬體的用戶數量與內容帶來的流量,都不足以讓內容生產者 探索 出明晰的盈利模式。
高昂的技術投入和設備成本、盈利困難、VR電影還未有代表作出現……種種因素加在一起,VR電影未有起色並不難理解。
關於VR電影的概念,目前市場上並沒有統一,大批內容創作者尚處於盲人摸象的階段。或許直到一部有影響力的作品出現,VR電影才會被明確定義。
『肆』 iPhone15或將全部搭載蘋果自研晶元
官方回應
1、工信部回復丁磊:將制定國標促進充電介面融合統一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丁磊也曾向工信部薦言:統一智能電子設備充電器標准埠,進一步減少電子垃圾助力碳中和。近日,工信部答復丁磊稱,將繼續推進相關國家標准制定,促進充電介面及技術融合統一,提高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率,著力推動消費電子產業高質量發展。下一步工作將完善標准體系,推動充電介面及技術融合統一,加強電子電器產品回收處理。
晶元/半導體
2、美的宣布2021年量產1000萬顆MCU控制晶元
近日,美的集團在互動平台表示,2018年下半年美的進入晶元領域,於2021年開始量產,主要投產的晶元類型為MCU控制晶元,全年產量約一千萬顆。除了MCU晶元之外,美的還表示未來將繼續提高晶元產量,並進入功率、電源等其他家電相關晶元產品。此前消息,美的晶元產品已覆蓋主控、觸控、變頻、IPM、電源晶元等多個類別,已投入使用在美的集團旗下各個事業群部分產品中,實現了從研發到穩定產銷的推進,預計超15顆晶元在2021年上市。另有內部消息透露,截至今年8月,美的晶元主控MCU產品在美的家用空調、美的暖通、美的小天鵝洗衣機、美的廚熱等產品公司已有超10個品類晶元產品全面上量。
3、iPhone15或將全部搭載蘋果自研晶元
據供應鏈消息稱,蘋果明年推出的iPhone 14將搭載三星4nm製程的高通5G數據機晶片X65及射頻IC,搭配蘋果A16應用處理器。而2023年推出的iPhone 15將首度全部採用自研晶元,其中5G晶元會採用台積電5nm製程,射頻IC採用台積電7nm製程,A17應用處理器將採用台積電3nm量產。
4、SK集團三子家公司將募資1萬億韓元 投資元宇宙和晶元等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內存晶元製造商SK海力士表示,將與韓國SK集團的另外兩家子公司在美國投資成立一家晶元公司,以使其產品組合多樣化並擴大其全球業務。SK海力士總裁兼聯席首席執行官李錫熙表示:「內存晶元不應再停留在標准化商品的地位,而應發展成更先進的晶元,以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我們需要與其他公司緊密合作,以實現創新。」該公司表示,三家公司計劃在2022年成立聯合發展協會,將募資1萬億韓元規模,共同投資人工智慧、雲宇宙、晶元和區塊鏈領域。作為其全球擴張計劃的一部分,SK Hynix表示正尋求與包括高通公司在內的其他全球公司合作。
AI
5、臉書:通過看嘴唇提高嘈雜場景的語音識別准確率
最近,Meta提出了一種視聽版BERT,不僅能讀唇語,還能將識別錯誤率降低75%。它只用十分之一的標記數據,性能就能超過過去最好的視聽語音識別系統。這種結合了讀唇的語音識別方法,對於識別嘈雜環境下的語音有重大幫助。Meta將該方法命名為AV-HuBERT,這是一個多模態的自監督學習框架。在該模型中,通過一個ResNet-transformer框架可將掩碼音頻、圖像序列編碼為視聽特徵,從而來預測離散的集群任務序列。Meta的研究專家Abdelrahman Mohamed表示,該技術未來可用在手機智能助手、AR眼鏡等智能設備上。
6、2021年我國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同比增長64%
據IDC中國近日公布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中國的人工智慧整體市場規模達21.8億美元,同比增42.2%。自從2015年人工智慧火爆之後,人工智慧行業經過長達7年的發展開始進入到了下半場。 天眼查數據顯示,超8成的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注冊於近5年。具體來看,2020年,人工智慧相關企業新增數量與注冊增速均達到峰值,當年新增相關企業數量超40萬家。以工商登記為准,我國2021年新增超67.8萬家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同比增長64%。
VR
7、曝騰訊擬收購小米旗下黑鯊手機:轉向VR設備、進軍元宇宙
據36氪最新報道,目前已經從多個獨立信源處獲悉,騰訊擬收購 游戲 手機公司黑鯊 科技 ,收購後,黑鯊整體將並入任宇昕主導的騰訊集團平台與內容事業群(PCG)。報道顯示,一旦交易完成,這家以 游戲 手機為主的硬體廠商也將在收購後迎來業務轉型。消息還稱,黑鯊 科技 未來的業務重點將從 游戲 手機,整體轉向VR設備――由騰訊提供內容,黑鯊提供VR硬體入口。黑鯊 科技 未來的重點業務將會是VR設備,這也被認為是騰訊進軍元宇宙的關鍵要一步,將實現元宇宙硬體研發,搭配騰訊歷來強大的軟體服務,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黑鯊 科技 是由小米注資成立的 游戲 手機廠商,消息稱此次收購行動也已經得到了小米高層方面的認同。
8、發改委:將虛擬貨幣「挖礦」活動納入淘汰類產業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於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 年本)》的決定: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 年本)》淘汰類「一、落後生產工藝裝備」「(十八)其他」中增加第 7 項,內容為「虛擬貨幣『挖礦』活動」。根據文件,淘汰類主要是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需要淘汰的落後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今日經濟日報發文指出,隨著我國對於虛擬貨幣監管的持續加碼,比特幣「挖礦」的非法性質也在司法實踐中得到進一步明確。截至目前,多地法院判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相關的交易合同無效。這些判決為今後類似案件的處理提供了範例。嚴監管之下,虛擬貨幣規模化「挖礦」在國內被全面禁止,但個人「挖礦」行為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對此,必須零容忍、全覆蓋,形成持續治理的 社會 合力和高壓態勢,不給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違法違規行為留下任何可乘之機。
量子計算
9、LG 宣布加入 IBM 量子網路計劃,以 探索 新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
根據 IBM 官方消息,LG Electronics 正式加入 IBM 量子網路計劃,將會獲得 IBM 量子計算系統以及 IBM 開源量子信息軟體開發工具包 Qiskit 的訪問許可權。LG 電子的目標是 探索 量子技術在工業上的應用,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互聯網 汽車 、數字化轉型、機器人、物聯網等,量子計算機可以方便以上應用處理大量數據。LG 表示,可以根據 IBM 量子技術的路線圖,利用這些技術應用於軟體或硬體。
交通
10、國辦:加快推進北斗系統在營運車船上的應用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工作方案(2021—2025年)。其中提到,到2025年,多式聯運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形成大宗貨物及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為主的發展格局,全國鐵路和水路貨運量比2020年分別增長10%和12%左右,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方案明確,加快推進北斗系統在營運車船上的應用,到2025年基本實現運輸全程可監測、可追溯。
11、韻達快運宣布「韻重貨」全網上線 目標鎖定純重貨市場
近日,韻達快運宣布「韻重貨」全網上線,該產品主要針對單票大於 68 公斤且記拋比1: 3000 以內的貨品,將目標鎖定在純重貨市場。韻達快運利用智慧網點、韻乾通、韻營官等一系列數字化管理系統和工具,實現從攬收、中轉到派送各環節管理線上化、數據實時化,高效協同,高效運轉。
工業
12、工信部: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
近日,工信部就《關於加快現代輕工產業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其中提出,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綜合應用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數字技術,開展以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為核心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推動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塑造數字「三品」發展新優勢。引導企業建立智能化管理體系,逐步實現研發、設計、製造、營銷、服務全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推動技術、設備、產品和管理提檔升級。支持龍頭企業構建智能製造平台,鼓勵爭創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兩化融合、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
雲計算/雲平台
13、英國據悉將對雲計算供應商加強監管,向亞馬遜、微軟及谷歌索取更多數據
14、IDC:2021上半年中國視頻雲市場規模達43.7億美元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中國視頻雲市場跟蹤(2021上半年)》報告顯示,2021上半年中國視頻雲市場規模達到43.7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38.7%,其中視頻雲基礎設施與解決方案市場增速均有回落,調整後上半年同比增長分別達到36.9%和47.6%。根據IDC定義,本次視頻雲研究覆蓋了面向視頻應用場景的全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基礎設施,視頻內容分發網路(CDN),以及在視頻雲基礎設施上部署的雲平台、應用解決方案。同時,按照視頻雲應用場景,IDC將解決方案市場分為直播、點播、音視頻通信等。
15、IDC:到2023年,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對動態數據採集與管理的投入將增加80%
IDC發布2022年中國智慧城市十大預測,其中包括:到2022年,中國90%以上地方政府將增加來自中央財政資金和基金的投入;到2025年,20%的後台數據將跨部門連接和利用,以改善地方政府項目管理;到2025年,40%的城市和社區將採用低代碼/無代碼平台技術,以幫助IT和非IT員工迅速推出數字項目和新的 社會 福利事務;到2023年,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對動態數據採集與管理的投入將增加80%等。
感測器
16、豪威 2 億像素手機相機圖像感測器採用業界首個 0.61um 十六合一像素合並技術
豪威 科技 上周發布了像素尺寸為 0.61 微米的 2 億像素解析度圖像感測器 OVB0B,用於智能手機相機。豪威公布的最新信息顯示,OVB0B 採用十六合一像素合並,可在 1250 萬像素模式下提供更高的視頻和預覽質量,尤其是在弱光環境下。OVB0B 也是首款提供 100% 四相位檢測(QPD)技術的 2 億像素圖像感測器。OVB0B 採用業界首個 0.61um 十六合一像素合並技術,能夠以 16 倍的靈敏度拍攝 4K / 2K 視頻。據介紹,在弱光環境下,OVB0B 可實現 1250 萬像素性能(2.44 微米等效像素尺寸)。片上像素還原演算法支持 24 幀 / 秒的 5000 萬像素視頻和 30 幀 / 秒的 8K 視頻拍攝(1.22 微米等效性能)。此外,OVB0B 支持 12.5M 解析度 30 幀 / 秒的三次曝光交錯式 HDR 視頻輸出。
17、新型MXene-水凝膠感測器,通過汗液分析提供實時肌肉疲勞監測
近期,阿卜杜拉國王 科技 大學(KAUST)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可穿戴感測器原型,該感測器基於一種新型MXene-水凝膠化合物,可用於汗液和肌肉疲勞監測。對於需要實時測量身體性能的運動員而言,將提供有效的價值。這種被稱為MXenes的超薄納米材料,有望通過分析汗液來實現人體 健康 狀況監測。基於MXene-水凝膠的感測器,可通過藍牙與智能設備連接以獲取讀數。隨著技術的進步,它將為需要實時監測身體性能的運動員發揮更大價值。Husam Alshareef稱,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感測器的長期穩定性,未來的實驗中,他們將考慮調整MXene-水凝膠成分構成及感測器設計方法,不斷提升其工作穩定性。
18、傳音 Tecno 推出全球首款用於智能手機的伸縮微距鏡頭,支持 5 倍光學變焦
早在去年 12 月中旬,傳音 Tecno 就為智能手機相機推出了感測器移位 IS 技術。現在,該公司宣布推出一款伸縮微距鏡頭,該鏡頭有望顯著改善微距拍攝的質量,以及整體拍攝體驗。從官方介紹來看,手機機身可伸出長焦微距鏡頭,讓用戶在不離主體太近的情況下拍攝特寫,提供 5 倍光學變焦,最終結果可與主攝像頭相媲美。此外,Tecno 表示該設計非常緊湊,不需要增加手機體積,但沒有提供更多具體細節。此前報道,OPPO 也推出過一款類似的伸縮鏡頭,不過只有 2 倍光學變焦,用途也不同,主打廣角 + 人像,可作為主攝使用。
『伍』 華為元宇宙商標搶注被駁回了,被駁回的原因是什麼
元宇宙的概念大火應該說與之相關的公司越來越多地成立,無論是華為小米還是OPPO,本身都在逐漸接觸這個領域,而華為元宇宙這個商標就遭到了搶注 。商標的惡意搶注行為是之前真的有發生過的,就比如說華為鴻蒙的那個商標。
之前華為的鴻蒙商標也遭受到了搶注,而且對方成功了,華為選擇了申訴,就是去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失敗了所以沒有辦法只能從對方手裡買回這個商標,到底花了多少錢這個我們就不清楚了。只能說華為這么大公司面對這種惡意搶注的行為,都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解決辦法,更不要說是很多普通的公司了,這裡面所涉及的事情就很復雜了。
『陸』 華為元宇宙商標搶注被駁回,法院駁回的理由是什麼
華為元宇宙商標搶注被駁回,法院駁回的理由是什麼?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有著原宇宙空間的商標,才能讓眾多的元宇宙客戶掌握到這一公司,才可以添加而且應用這一公司的產品,假如別的的公司運用華為公司的知名度設計製作元宇宙應用商標,那麼很有可能會造成華為公司的在元宇宙的利潤遭受一定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