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賽博格和元宇宙

賽博格和元宇宙

發布時間: 2023-04-23 07:00:50

1. 齊澤克科幻領域相關研究的綜述(5/8)

自從1989年出版第一部英文學術著作《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齊澤克以幾乎每年兩部學術 著作的高產量,迅速在歐美學術界掀起了轟動效應。其著作涉及面十分廣泛,在這一方面可以說齊澤克是「堅持到底的巴迪歐」,在各個領域都「播下龍種」,進行文化陣地的堅守體現出了十足的老牌左翼知識分子的風采。但國內研究現狀主要仍然集中在他第一本最出名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相關的意識形態方面對於其他層面的探討則十分稀少。

另一方面,關於賽博空間及其衍生的虛擬現實的理論探討已然成為當代媒介理論研究進路中的核心話題。橫跨哲學、文藝學、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出發,試圖診斷由賽博空間興起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文化效應。「科幻/未來世界」主題以元宇宙的火熱為主導,使得相關研究成為了探討的熱門話題。「科幻影視研究」關鍵詞出現十分明顯的增長趨勢。

齊澤克作為一名力圖恢復理論實踐性的哲學家,他堅持在各個領域都發揮影響力,與文化產品相關的評介散落在的他的各個文中當中,除此之外,他出版了《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1991)、《真實眼淚的恐怖:在理論與後理論之間的克日什托夫·基耶羅夫斯基》(2001),《不敢問希區柯克的,就去問拉康吧》(1992)等一系列針對流行文化,面向大眾的著作,詳細介紹了電影內容和理論相關的問題。

隨著賽博格,賽博空間,虛擬空間等概念的興起,齊澤克再一次敏銳地從社會層面對其進行考察。

在齊澤克的著作《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他們所做的:作為一種政治要素的快感》(1991),賽博格概念首次出現,但此時僅僅作概念引用,而並未做過多討論。

在《除不盡的剩餘:謝林及相關事宜》(1996)中,齊澤克通過「笛卡爾與賽博朋克」開始初步探討賽博空間的問題:他認為賽博空間並非是對於我們現實生活和主體性的拋棄,而是主體性和現實生活的純粹實現,虛擬空間的體驗讓我們真正明白,我們日常所沉浸的現實總是被虛擬化的。

在《幻想的瘟疫》(1997)中他一轉矛頭,轉向對於賽博空間所代表的話語的批判,認為賽博空間是當代社會的病症之一,延續了他對於後現代主義和現代資本主義的批判。

在《論信仰》(2001)中的第一章「反對數碼異端」中將賽博空間比作諾提斯教關於自我的夢想:自我脫離了凡俗的自然身體的舒服,成為了純粹的虛擬實體,但其最終的啟示依然是我們發現我們從來就沒有這種身體,我們對於身體的自我經驗總是想像性構成的實體。

在《有人聽說過極權主義嗎》(2001)的結尾,齊澤克指出,數字網路是如此深刻的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以至於存在一種潛在的極權主義危害。

在《實在界的面龐》(2004)中以兩篇文章專門討論賽博空間的問題:以賽博空間為主導的電影已經不再是法蘭克福學派「機械復制」模式的產物,而是互聯網所衍生的」賽博空間「對人們的自身,他者和世界的關系進行介入的和改變的產物。

在《無身體的器官》(2004)中,他用」賽博斯大林』來形容這種情況,但相反的是,他並不直接主張保護個人隱私的傳統觀點,而是鼓勵人們堅持「賽博空間」社會化,用想像力去發掘「賽博空間」的解放潛能。在此之中他零星提到了「賽博共產主義」的詞彙。

《連接大腦的黑格爾》(2020)則是腦機介面的技術出現突破之後,齊澤克寫的專門著作,其中討論了人工智慧的主體性問題和人的主體性在腦機接發明後會走向何處的問題。

除此之外,其他著作均有零散的提及,齊澤克所參加的各類雜志和講座也均有提及,但其本身不夠完整,此處不多做討論。

齊澤克本人的研究十分零散,散落在其不同時期的著作之中,所以國內展開研究時有意識地對其研究的不同主題進行了整合,主要分為三個方面:1.人機時代/賽博空間的社會圖景2.人機時代/賽博空間的主體性問題3.人機時代/賽博空間所代表的話語批判。以下對這三個主題作詳細闡述。

齊澤克按照一個拉康主義者的基本理論,在現實本身(想像,象徵,實在三界)的虛擬性、主人能指與述行性的消失、以及賽博空間俄狄浦斯期的去向三個大方向進行探討,得出了虛擬空間不夠「虛擬」的結論。

在講座紀錄片《虛擬之現實》中,齊澤克指出,當今所謂熱點的「虛擬現實」是一個很糟糕的概念,它僅僅意味著在一個人工數字媒介中重建我們的現實,我們只是想要在另一個象徵環境中去重復我們的現實生活,他主張,我們應當考慮一個於「虛擬現實」相對的概念,即「虛擬之現實」。我們的現實本身具有虛擬性,我們所生存的現實並非完全的客觀實體,而是一種」現實效力「的結果,其本身具有虛擬性,他從想像,象徵和實在三界討論

其一想像界,他通過一種類似現象學的「在場」與」缺席「的概念闡述想像界的虛擬性,他舉例道:我們在與他人相遇的時候,必須抽象化,抹除他那帶有具體特徵,令人難受的形象。當與某人交談的時候,我們當然知道某人在排泄,流汗,但在實際接觸中,這些印象都會被抹除,由「在場」轉為意識不到的」缺席「,我們並非與」真實「的他者進行交流,而是由經過中介後的虛擬形象進行相處。

其二是象徵界,象徵的虛擬是社會象徵性運行的方式,例子是對於權威的體驗,父親的權威為了有效的運作,真實的產生效用,必須保持為虛擬的狀態。父親在特定的場合並不需要打罵你來樹立自己的權威,他只需要保持自己的在場,僅僅通過怒視你的行為,便會使你順從,不敢輕舉妄動;相反,如果當父親不再正襟危坐而是沖你咆哮、打罵你的時候,盡管你的身體上承受著疼痛,但你會發現父親的憤怒行為中暗藏著某種可笑的無力感,這正是權威喪失效力的表現。

其三是實在界,實在界並非指實存物,而是某種純粹的差異,齊澤克以物理學中的吸引子舉例。倘若我們將許多小鐵片放在一個磁場的周圍,它們便會根據一定的形狀運動,不斷地接近那個形狀。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一磁場的形狀在實際中並不存在,它僅僅是觀察者通過觀察從鐵片的抽象運動中提取出來的。這就是「真實的虛擬」,它僅僅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但它又預先決定了周圍實際存在物(小鐵片)的分布方式。

因此,虛擬現實的糟糕之處不在於其不夠」真實」,而在於其不夠虛擬,虛擬現實中取消了現象和本質的對立,因此我們在虛擬現實中遭遇的是一個「沒有虛擬性的現實」,這將使我們產生難以忍受的負擔,陷入「自由的深淵」。

齊澤克注意到,賽博空間所帶來的首當其沖的是「大他者的退卻」,他舉了超文本的例子:加州某一黑客團體入侵並更改了《星際迷航》的電視劇故事線,而這一改動被視為平滑的,理所應當的發展。其本身揭露了」主人能指「功能的懸置,在賽博空間里,不再存在一個保證文本內容一致性的主人能指,人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改寫出不同的「超文本」,並且每一個文本都是」理所應當「的,可以說這就是賽博空間的「後現代時刻」。

從一個拉康主義者的視角看,語詞本身是浮動的,因此主體必須通過象徵的大他者作保才能用能指來表述自身,而當賽博空間將大他者懸置的時候,主體也將失去其述行性效力,語詞和文本不再能被主體化,主體與賽博空間的文本脫鉤,文本成為了純粹的文本,因此在賽博空間的主體最常發出的感慨是「一切都是虛擬的,虛幻的交流」,事實上,一旦主體可以從語詞的關聯中解脫出來,將不再承擔任何責任,賽博空間成為了實現主體內心慾望的隨心所欲的場所。

主人能指和述行性的失效看似帶來了一個完全開放和自由的空間,但也帶來了更嚴重的問題:再也不存在任何權威告訴你,你應該做什麼,你應該欲求什麼,以及如何做出你的選擇,這一後果是無法忍受的,令人窒息的封閉,因為主體一旦不存在選擇的標准,將會直接喪失選擇任何的能力,因為對於主人的需求是由於主體的迷惑而產生,可以說,主體為了解決自身的迷惑而選擇了主人的擔保,而當作為主人和擔保的大他者消失的時候,隨之所有的選擇都消失了。

賽博空間的概念童顏引起了針對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探討,普遍流行的看法在於賽博空間的到來破除了俄狄浦斯情結對於主體的塑造,主體不再經受以象徵性閹割為象徵的禁令而進入了自由選擇的認同階段。齊澤克對此看法截然相反,他認為宣稱賽博空間使得俄狄浦斯情結向更為復雜的版本轉變,並且選擇哪一個版本必須由當前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斗爭來預先決定。

對此,齊澤克提供了三個版本分別對應精神分析三個症狀,來表明賽博空間中俄狄浦斯的不同走向。

其一是鮑德里亞和維利里奧的擬象,他們關注的是在數字化世界中想像界和實在界的直接融合。這導致了賽博空間文化展現出一系列的「擬像」效應,即文化的生產從對現實的模仿轉向以自身內在邏輯為基礎的生產。鮑德里亞認為再也不存在任何的實存物,「影像不再能讓人想像現實,因為它就是現實。影像也不再能讓人幻想實在的東西。因為它就是其虛擬的實在。」

齊澤克依然按照」虛擬之現實「的邏輯反對並補充了這個觀點,被溶解的並非現實而是表象,在此處表象是象徵界的產物,而他們所討論的擬象是想像界和實在界混合的產物,實在界與想像性的混合產物越來越難以區分,這毫無疑問對應的是精神病的結構。

其二是桑迪·斯通和謝里·特里爾為代表的網路女性主義者,她們強調網路的虛擬現實可以作為自我塑造的基地,創造新的自我身份,俄狄浦斯的終結意味著主體不再受到某種禁令的調配,可以轉向一種任意跨越身份,構建認同之中。這個版本對應精神分析中的性倒錯機制

其三是一眾認為賽博空間延續了俄狄浦斯所規定的主體化模式,由電腦屏幕所構築的界面延續了實體世界的大他者作用,我在網上依然存在者說的主體和話的主體的二分,因此這里的主體依然是歇斯底里的神經症主體。

最後是齊澤克自己提出的第四方向,其本身也是性倒錯的機制,俄狄浦斯中的象徵機制的「閹割「對於賽博空間的主體一定程度上並不起作用,主體在賽博空間中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不受象徵性束縛的自由主體,但是這一新主體本身也需要」構築律令本身「的方式來調控自身的慾望,由此賽博空間的虛擬主題會發明許多「制度」來引導自己的慾望,在此處他距離了《江南style》作為社群的享樂的儀式性,由此在他那裡,主體化的機制轉變成了一種新的性倒錯的機制,在逃避象徵秩序的「閹割」的途中,發明了新的制度。

這里看似討論的是三種症狀和賽博空間的關系,其實是在討論賽博空間可能的組織形式所造成的主體化效果,其中也暗含了與現實的聯系。

對於賽博時代,人們對主體性的暢想往往在於機器復制人的意識,人的意識被上傳到網路中,以及強人工智慧獲得人類智能甚至超人類智能這兩個方面,齊澤克的討論也圍繞這兩點展開。

人工智慧將會是新主體嗎?齊澤克用精神分析回答了這個問題,機器所根據的規則是將一切信息都轉化為1和0,按照他的」並非全部「的邏輯,人的意識中存在著無法被化約為1和0的一個基本參照點,即無意識參照點。在拉康的理論中,無意識是我們意識中」被查禁的一章「,是主體意識所不能及的,但又依據此而建立的東西。以拉康的理論看,此無意識的參照點即指向意識的生成結構本身,用巴迪歐的敘述來講,符號系統本身作為一個計數結構不被納入到數值本身當中,因此無論是在對人的思維的模擬機器,即人工智慧,或者是腦機介面中,都難以與不存在,不顯現的無意識相連接,也就難以獲得同人一樣的主體性。

在埃隆·馬斯克的公司發明了腦機介面之後,連接大腦成為了另一個關注的熱點,其本身旨在將我們的思維意識上傳到數字機器之中,在這個假設中,這個機器能夠直接讀取人的思維,並將人的思維加以現實化或者外化。齊澤克的觀點是,連線大腦無法再現人的無意識這一虛擬維度。無意識本身作為主體的意識結構中的一個悖論性的存在和虛擬的存在,主體本身也無法將其計數,因此腦機介面也難以與無意識連接。

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生物基因工程的發展挑戰了傳統的人類,人文主義的概念,因此誕生了「後人類主義」的探索,齊澤克的批判也圍繞此開始,在其中延續了對於後現代多元主義身份政治的批判。

齊澤克首先闡述了後人類主義的兩個十分令人不安的傾向,即「普羅米修斯的羞恥」與「機器大他者」。

」普羅米修斯的羞恥「表述的是一種生而為人的羞恥感,其本身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倒轉,對我們的生理限制,死亡率,我們自我再生的荒謬方式的羞恥感,更根本地說,這是由於「我們是生出來的而不是造出來的」,他提到這種羞恥感不但體現在阿爾法狗大戰人類中,更體現在文化表述的世界中,舉了《西部世界》的敘事中,機器人取代了人類,舉起了「我思」所代表的人文主義大旗的例子。其不僅僅是一種威脅感知,而其本身預設了一種對於人類的看法,而這種對於人類自身的看法則是更隱秘的威脅。

其二是「機器大他者」,在解構人類中心主義思潮中,解構主義破除了人類中心論,但在反對其之後,我們似乎倒向了另外一種」機器大他者「的崇拜,不僅在於科技領域我們試圖仰仗於機器大他者將人類轉化為一個自我製造的實體,更體現於文化領域,我們在暢想一個機械,數據和雜交的科技烏托邦中,機器的透明性,客觀性成為戰勝權利操控和虛假意識形態的核心解碼。

文化左翼在賽博格中看到了一種打破傳統人文主義局限的方式,賽博格既是人也是動物,既是自然也是人共,既是生命又是機械,甚至可以既是男人又是女人。在此處他們獲得了超身份和性別的位置。對於此,齊澤克認可舊有的解構主義對於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但他反對對於「混交」主體的再本質化,而主張想像一種拒絕笛卡爾式主體之後的新主體範式的可能。

除此之外,還有齊澤克一貫的行動路徑探索,研究者的研究主題主要分為「穿越幻想」和」堅持失敗「

齊澤克並不認為賽博空間中與幻象保持的距離能夠「穿越幻象」,原因是在賽博空間中並不存在一種根本性的匱乏、不存在抵抗符號化的堅硬內核。賽博空間在虛擬現實建構和主體建構上排除了小客體a/主人能指,因而從根本上排除了難以直面的匱乏本身及用來進行填補的幻象。賽博空間的結構方式決定著在其中不可能「穿越幻象」。但齊澤克從未放棄在意識形態統治下進行解放的任何可能性。他認為賽博空間不能穿越幻象,但仍有可能帶來解放,比如主體對賽博空間中的表象進行徹底認同、從而影響現實世界中的意識形態統治,以及難以忍受賽博空間的「自由深淵」的主體返回現實生活等等。

齊澤克依然堅持「非人「的主體性,正是內在的限制,成為超人類的失敗,才構成了主體本身。正是成為完美人類的失敗,促使人類建立出外在於自己且超越於自己的外在物。因此齊澤克的共同體反對一貫的機器成為人以及人機一體概念,堅持人與機器的最小差異,倡導將人的不完美性堅持到底,承認人內在的限制是我們應當堅持的不可能性,這個失敗本身會成為一種「成功」。

2. 賽博格和人工智慧的區別

不同於仿生學(bionics)、生物機器人(biorobot)、或仿生人(android),賽博格是以無機物所構成的人造物,粗森植入或者裝配在有機體身體內外,但思考動作均由有機體控制的生物。
賽博格技術是人類與人工智慧相交融的一種新型基於人的原理的機器人技段凳升術。
賽博格握老通常在生理或精神上都具有超出人類的能力,他們可能具有超強的力量、增強的感官能力、電腦輔助的大腦或內建的武器。

3. 賽博女媧沖沖沖是什麼意思

它的意思就是數據游戲裡面的人物,女媧快快快,向前進的意思。賽轎衫博茄局女媧指的就是類似於數據游戲裡面閉納腔的,不是現實的沖沖沖的,類似於一個加油的口號。

4. 與科技共體的人類,他是賽博格

文|殃烊養樣

賽博格(Cyborg)是一種人類把科技融入體內, 將其作為自己身體一部分的改造人。比如把電子晶元加入軟體設定植入人類大腦,讓其人神經系統與軟體結合成為一位具有超越一般人類的能力。

你沒有走錯片場,這里不是推薦科幻片的文章。

知道這世界存在賽博格這種改造人類,是在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志裡面無意間看見一句讓我有所感悟的話。

意思是我們應該想辦法去設計人類自身的能力, 而不是去改造這個星球。當我們在試圖改造地球時,也意味著間接傷害這個藍星球的意思。

那何謂自我設計, 何以從人類自身做出改變呢?這是那時候的我很疑惑的一點,這才讓我打開了通往另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首先呢,我得先介紹這位人類文明中第一位賽博格——內爾·哈維森,Neil Harbisson。他是一位英國出世,但長大於西班牙的一個藝術家。現任賽博格機構的發起人,也正在世界各地用自己的"超能力"開音樂盛會。

看了他的TED Talk, 也可以說是靠著他的演講我像走了捷徑一樣用短時間大概了解了這位人物的故事。

他是先天性全色盲的音樂藝術家,活在了黑白的世界裡整整二十年。他跟普通的色盲人士一樣, 從來沒有見過紅花的艷麗,海洋的蔚藍,心裡的願望便是有朝一日他也能看見七彩霞光。

就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 他從看不見顏色, 變成了聽見顏色。

在03年, 他與電腦系科學家Adam Montandon和Peter Kese的合作之下,完成了他的另一雙眼睛---電子眼。

這個所謂的電子眼就是一個彩色感應器。如果我們放置不同顏色的物品在感應器的面前,它就會探出相應的顏色頻率。而這些頻率將會被發送到他後腦勺里的晶片里, 再發出不同的聲波頻率。

就這樣, 他可以通過不同的聲波頻率去判斷眼前的物品是什麼顏色。

從此, 在他的世界裡, 變成了沒有暫停的交響曲。

有一句話特別有趣,他說"Now, I don't wear clothes that looks good. I wear something that sounds good." 他就不再穿好看的衣服了,而是改成穿"聽起來不錯"的衣裳。心情好他就穿著輕鬆快洞跡穗樂的C Major, 心情低落他就穿著B Minor小調。

他彷彿看到了顏色一般,但他對顏色和聲音的敏感度也遠遠超越我們普通的人類。

在一個畫展里, 他可以聆聽畢加索的聲音, 就像去到了一場畢加索的特別音樂節那樣。在一家百貨商場琳琅滿目的商品前, 就好比進入了夜店的舞廳里一樣。

他過上了從未想像過的生活, 活得比原本更加精彩耀眼了。藝術之路也不停下腳步, 一直不斷地用他獨特的方式去呈現音樂藝術。在他的ins里也是統一的灰白色照片, 但所有的照片里都反映出了他活得很精彩。

他用電子眼發出的聲波頻率,記下了音符,再為多位大人物畫出了絕無他人能繪出的"聲畫像"。可以想像,納卜你的臉其實就是一首歌曲。在他的審美觀內, 好看的人不一定好聽,而相反的長相普通的人卻有可能是一首好曲子。

除了把物變聲,他也能把聲化物。

相信嗎?這張圖就是小賈斯丁的Baby這首歌。是很難以置信的, 我們怎麼看也就只是一幅普通的粉紅系格子框而已。

在他的視線當中雖然沒有了顏色, 卻有斑斕的聲音伴他走過黑白世界。

在得到了這個我們說特異功能之後, 他發現自己可以接受更多東西。他去改了一下後腦的晶元,讓電子眼可以感應州衫到紅外線和紫外線。

對內爾而言,學無止境,有了這樣一個條件就更應該去掌握更多知識和能力。他已經達到了我們正常人並不能到達的地方。

能與科技共為一體生存已經不是夢, 而且也在十多年前便已出現了賽博格。

結束之前, 先看看這段話吧。

"I encouraged you to become a cyborg.You are not alone."said Neil Harbisson. 他在TED演講最後說的這句話, 卻讓我不是特別地贊同。他說:"我鼓勵各位也成為一位賽博格,你不孤單。"

這一句話,你怎麼看? 反正, 我是一笑而過。

5. 首位「賽博格」與漸凍症斗爭5年後去世,半人半機械的他,留下了哪些啟示

首位「賽博格」與漸凍症斗爭5年後去世頃漏,半人半機械的他,留下了哪些啟示?啟示就是不要放棄,要與命運作斗爭。

奉勸得了這個病的人,不要亂花錢去找這個那個去治療。想要這個病發病進度變慢,心態很重要。不要做針灸,針灸會加快病情進展。還有那些亂七八糟的葯,不要去試,不要去撞,全世界那麼多漸凍症,如果有人可以治好這個病,這個病就不信乎雀是什麼絕症了。身體是自己的,不要冒險。還有就是得了這病以後盡量不要去動大的手術,因為動手術的地方,不會康復,神經會直接不起作用,我媽動了半月板的手術,右腿直接癱瘓。

6. 掌握身體變化的媒介是什麼

荷爾蒙。元宇宙以其沉浸核敏性的核心特徵再次重啟技術和身體的關系。元宇宙外在以技術裝置作為人類感覺器官的延伸,內嵌以賽博格化身作為後現代數字文化的此氏轎主體,呼籲著一種更加多元的身體觀。元宇宙所蘊含的跨越多重邊界的後人類身體也攜帶著某種「身體危機」,通過元宇宙所構成的結構化的賽博格空間和元宇宙所擁有的媒介物質特性而逐漸顯影。正因如此,在混亂邊界中探索身體危機的解決之路成為後人類時代的母題。
關鍵詞:元宇宙;媒介化;虛擬技術;演算法倫理;社會森肆建構

7. 賽博朋克和朋克的區別

賽博朋克是一個音譯詞,其英文名稱Cyberpunk,是Cyber和punk的合成詞。是藝術流派。
朋克是非主流的風格,朋克的內核是反對一切,堅持自我。
punk是原意是垃圾、破敗之類的意思,後跟「宅男宅女」的發展類似,被應用為「老子就是垃圾/家裡蹲,怎麼地了,你這群『高貴』的sb們?」之類的語境與穿著打扮、行為等,自貶到底從而立於不敗之地,同時表達出特立獨行、無視世俗評價、叛逆、我行我素、自娛自樂的意思。
不過因為其原意始終是那個原意,所以說一個城市punk既可以理解為存在著垃圾、破敗之處(蒸汽punk、賽博punk的原意就是這個感覺,雖然你蒸汽、數字啥的發展的很牛比,但城市依舊臟兮兮、充滿破敗、垃圾的感覺),也可以理解為有著叛逆反叛精神。

8. 人類首個「賽博格」去世!同患漸凍症,他和霍金的不同選擇

說起漸凍症,人們可能會下意識地想起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但如果提到另一個同樣罹患漸凍症、並將自己變成「賽博人」的機器人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就可能沒有那麼熟悉了。

他的故事要從五年前說起。2017年,在確診漸凍症後,由於病情來勢兇猛,醫生「判決」他只剩下兩年的生命。但是,作為一個機器人科學家,彼得相信 科技 的力量能夠將這一絕症轉換為慢性疾病——「癱瘓是一個工程問題。」他說。

為了解決這一「工程問題」,他做了不少驚世駭俗之舉:提出並在自己身上試驗了三重造口術、接受全喉切除手術、打造一個虛擬版本的自己...

如此斗爭了五年,當地時間6月15日,他的家屬在推特上宣布了他的死亡。這一消息令人遺憾,但這是否能夠宣告彼得的嘗試失敗了呢?

1

我的信條一如既往:打破規則!

漸凍症,又稱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是種運動神經元病,目前人類至今還沒有找到確切的病因信悶。 罹患此病後,患者的大腦、腦乾和脊髓的運動神經細胞受到侵襲,肌肉也會因此而萎縮,逐滑唯彎漸喪失功能,後來可能連說話、吞咽和呼吸都變得無力。

因此諸多患者最終死於飢餓或窒息,兩者都是緩慢且殘忍的死因,但這並非最糟的——「漸凍症」直接生動地描述了這一病症的特徵:「像把人慢慢凍住一樣」,肌肉萎縮不斷蔓延不僅限制了病人的行動,還剝奪了病人的人格山明和尊嚴,最終這些不幸者被困於自己的肉身中,眼看著死亡一步步逼近。

對於彼得來說,最不能接受的便是這一現實,因此他開始著手准備自己的「病後事」。在確診漸凍症後不久,他向自己的親友們發了一封郵件,最後這封郵件「變成了一則宣言」。

「如果我像大部分人一樣,那麼唯一傳進那片空間(我的大腦)的信息就會相當無聊,像一個固定的網路攝像頭,對准療養院的天花板。謝天謝地,現在是21世紀!...我想把所有我能想到的高 科技 都和我一起帶進那片虛空,還要在那裡茁壯成長!...我的信條一如既往:打破規則!」

彼得首先需要的是一個生命支持系統,為此,他向醫生提出了「三重造口術」:胃造口術、結腸造口術和膀胱造口術。分別將管道直接插入他的胃、結腸和膀胱。

但這一計劃由於過於激進,遭到了許多醫生的反對,而且手術本身還可能加重病情的發展。不過,在彼得的強烈堅持之下,手術終於還是在2018年7月10日完成了,整個過程將近四個小時。

術後,他躺在病床上笑著向鏡頭展示:「看,這是我的全新界面,這是輸入管,這是 1 號輸出管、2 號輸出管……」

完成了身體的「輸入輸出工程」,接下來彼得需要一套設備,來完成他精神上的「輸入輸出」。「我想要新的高 科技 感官和機器人能力,來取代那些被切斷的感官,」他在郵件中寫道,希望自己能通過網路空間、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及人工智慧來填充溝通的渠道。

2018年,彼得找到語音技術研發專家Matthew Aylett博士和他任職的 CereProc公司,想要開發一套語音合成系統——比起霍金使用的、那聽起來相當僵硬的、來自1986年的語音合成技術,彼得更想留住自己的聲音。此外,由於彼得面部的肌肉也會漸漸萎縮,使他失去面部表情,他便提前聯系了人工智慧公司Embody Digital,以在面部動作捕捉後製作自己的3D虛擬化身。

整個項目前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虛擬化身」製作完成時,彼得說話已經有些艱難,他將在3個月後接受全喉切除手術。但好在努力有了結果:合成音的效果相當不錯,當這把和他相似的嗓音唱起《Pure Imagination》時,彼得幾乎流下淚來。

但虛擬化身和合成音也只是他想法的「輸出端」,解決了這一問題之後,彼得還需要一個能讓他表達想法的「橋梁」。一開始,他曾想過腦機介面,但腦機介面的效率太低,他選擇了霍金的解決方案:眼動追蹤。

彼得找到了曾開發一個上下文輔助感知工具包(ACAT)、為霍金升級了語音合成系統的英特爾預期計算實驗室主管Lama Nachman。ACAT能夠從霍金的表述中學習,最終他只要輸入20%的字母,系統就能快速預測出他的用詞,這大大提高了霍金的溝通效率,自然也能輔助彼得和世界溝通。

雖然使用了同一套工具包、同是科學家,但彼得和霍金對AI的態度不盡相同——後者很喜歡給AI糾錯,不能容忍其表達和自己的所想有任何出入,但可能由於身為機器人科學家,彼得對其則持更開放的態度。

他將使用AI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稱為「智能放大器」,「人工智慧說的話可能和我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做出的回應不一樣...我明白這一點,但沒關系,尤其是人工智會讓我看起來比以前更聰明、更有趣,或者僅僅是不那麼健忘。」他說,「有時候人工智慧像個即興表演的演員,而我是幫助它的電影導演,但這仍是我的電影。」

2

未來我將以「賽博格」的身份繼續活下去

2019年,做完全喉切除手術後,彼得在推特上向世界宣布,「彼得 2.0 已上線!我將不斷進化,作為人類的我已經死去,未來我將以『賽博格』的身份繼續活下去。」

所謂賽博格,又稱生化人或半機械人,是控制論有機體(Cybernetic Organism)的簡稱,是擁有有機體(Organic)與生物機電一體化(Biomechatronic)的生物,又稱人機融合。 。雖然「賽博格」的身份是彼得自封的,但世界很快接受了這一稱號:放眼全球,似乎找不到第二個比他更瘋狂的科學家了。

他的嘗試也為其他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出路,他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在過去,太多人在年輕時就死於這種病...他們壓根沒有被告知還有死亡之外的選項,」但可以確定的是,「世代已經變了,半獨立、充實、有趣的生活已經成為可能,高 科技 甚至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加精彩,怎麼會有人甘願錯過這些呢?」

「當然,如果我們只是提供絕妙的想法和驚人的概念證明,那我們是失敗的。如果我們提供的是人們無法獲得、不想要、買不起、買不到,或是無法支持患者長久存活的高 科技 ,那我們也是失敗的。」

遺憾的是,現在的 科技 尚無法拖緩彼得的病程。今年1月,在他接受DXC Technology線上采訪時,彼得全身上下只剩下了大腦和眼睛可正常活動。4月8日,彼得在推特表示:漸凍症已經導致他的雙眼難以閉合,因為眼睛干澀,無法使用眼動追蹤來繼續溝通。此後他轉而積極地 探索 腦機介面:5月4日,英特爾的腦機介面專家 Bruna Girvent 探望彼得,他在推特上發出了自己戴上腦機介面設備、正在體驗意念溝通的照片。

5月29日,他轉推了關於其自傳電影選角的推文,並配文:「我現在的處境很奇怪! 我什麼都說不了。但有這些優秀、積極的人鼓勵我傳遞這些內容!祝你們享受這部電影! 」

這是他離世前發出的倒數第二條推特。6月15日,他的親友發布了他離世的消息:彼得在他的家人和他最親近的人的陪伴下平靜地去世了。 他為所有支持他的人感到無比自豪,也為他改變人們看待殘疾的方式的願景感到無比自豪。

還活著的時候,無可避免地,彼得需要思考死亡的問題,尤其是他作為一個「賽博格」死去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他思考的結果是:如果人工智慧進化得足夠成熟、記錄下足夠多的數據記錄,那麼當生物層面的自己去世後,AI 完全可以延續他的本質,接管他的一切——也許生物性死亡,就不再意味著最終死亡。

他認為,今天活著的大多數人將迎來一個新的人類時代。

盡管這一觀點尚有爭議,他的愛人也曾向他表達過類似的擔憂:使用了AI的你的表達的是否還是你自己?但無可否認的是,盡管在這個六月死去,但他的生命仍在以某種形式延續:就像他的倒數第二條推特一樣,會有其他人來繼續演繹這個「賽博格」的故事。

9. 賽博格和賽博朋克區別

賽博格和賽博朋克的區別如下:
賽博格指的是半人半機器的生物,即通過機械、電子掘羨等高科技手段改造過的人類。
而賽博朋克薯納多指的是一種風格,可以是電影作品風格、音樂風格、小說風格等等,
賽博朋克風格往往展示的是科技高度發展的人類文明與脆弱,渺小的人類個體之間的強烈反差,同時外界與內在,鋼鐵與肉體,過去與未來,數散沒現實與虛幻的矛盾在其中交織。

熱點內容
比特幣合約上手指南 發布:2025-07-14 22:56:41 瀏覽:750
南京南站去加拿大簽證中心 發布:2025-07-14 22:49:08 瀏覽:938
數字貨幣交易所故障 發布:2025-07-14 22:47:42 瀏覽:917
怎麼快速得圈幣 發布:2025-07-14 22:31:20 瀏覽:42
數字資產交易區塊鏈 發布:2025-07-14 22:26:25 瀏覽:992
比特幣虛擬變實體 發布:2025-07-14 22:25:18 瀏覽:174
沒有礦池怎麼挖比特幣 發布:2025-07-14 22:13:45 瀏覽:257
trx減脂效果怎麼樣 發布:2025-07-14 21:46:47 瀏覽:724
比特幣應該開合約嗎 發布:2025-07-14 21:35:51 瀏覽:303
以太坊代幣兌換 發布:2025-07-14 21:34:15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