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自我介紹
1. 宇宙和世界真的是虛擬的嗎
2021年元宇宙無疑成為 科技 領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扎克伯格曾表示未來臉書將從一家社交媒體公司轉變為一家元宇宙公司,之後元宇宙這個詞席捲了整個互聯網與投資圈。在大多數人還搞不懂元宇宙是什麼的時候, 科技 公司們已經步入了「萬物皆可元宇宙」的時代。
各大廠商競相入局、已經成為新風口的元宇宙究竟是什麼?中國科幻小說最高獎「銀河獎」獲得者長鋏在新書《元宇宙——通往無限 游戲 之路》中表示——
人類對虛擬世界的想像已經有些年頭了,從整體上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文學、藝術、建築等諸多領域創造一個個架空世界,給生產力過剩的頭腦找一條出路。在古埃及人、瑪雅人的雕像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外星人、宇航員、不明飛行物等藝術形象。
另一類則是直接懷疑我們所處的世界本就是虛擬的,不管是柏拉圖的洞穴、笛卡兒的惡魔還是莊周的夢蝶,它們都在試圖撼動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時空觀念。如果說前者是以實映虛,創造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藝術,後者則是向虛而生,解構現實世界的超越性和唯一性,而將人類命運置於更高維的視角去審視。但從宏觀上,兩者殊途同歸,有加速融合之勢。 元宇宙則是這兩股思潮在現實 科技 文明裹挾下的一次集體狂歡。
在印度教的世界觀中,「梵」在世間顯現的一切就是「幻」,即摩耶。世界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梵」通過其幻力創造出來的幻象。正如《金剛般若波羅 蜜多經》偈語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持有此觀點的不只是古人。2019年,位於紐約的美國自然 歷史 博物館舉辦了一場辯論會,四位物理學家和一位哲學家花了兩個小時討論:我們所知的這個宇宙有沒有可能是被模擬出來的。在辯論的最後,主持人問五位學者:「我們是生活在一個虛擬宇宙中的概率有多大?」最高的概率數字來自這組專家中的那位哲學家——紐約大學的大衛·查默斯,他淡淡地說:「42%。」這是一個出自《銀河系漫遊指南》的梗;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馬克斯·泰格馬克則認為這個概率是 17%,大致相當於在擲骰子時得到想要的某個特定數字的概率;在布朗大學任職的吉姆·蓋茨則認為這個概率只有1% ;來自哈佛大學的麗莎·蘭德爾在辯論中提出,她很詫異怎麼會有人認為「虛擬宇宙假說」很有趣,而她給出的概率是 0。
「宇宙模擬論」最狂熱的支持者是埃隆·馬斯克,他曾在不同場合提到過矩陣模擬假設。矩陣模擬假設的基本邏輯是:人類文明的 歷史 才不到一萬年,而我們所在的宇宙已有將近 140 億年的 歷史 ,這么漫長的時間足夠興起許多文明,且達到非常高級的程度。更古老、更高等的文明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造物主。他認為:「從統計學角度看,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很有可能存在一個文明,而且他們找到了非常可信的模擬方法。這種情況一旦存在,那麼他們建立自己的虛擬多重空間就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了。」顯然,埃隆·馬斯克的答案是100%。
試想一下,才發展了不到一萬年的人類文明已經在向元宇宙進發,那麼 140 億年間,可能有多少更高級的文明造出多少元宇宙或更高級形態的宇宙?我們生活的所謂的「現實」,很可能是由更高級的文明創造或模擬出來的。如同人類創造了 游戲 ,人類文明很可能是許多模擬文明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不是一個大型 游戲 呢?
這個想法並非天方夜譚。我們在玩 游戲 的時候,某些復雜環境的畫面只有當我們觀察時才會被渲染出來,我們不觀察則不會去渲染, 游戲 引擎只是記錄坐標信息。這是因為 游戲 開發者在設計較大場景的時候,比如設計一幢房子的內室場景和光照等,對所有的 3A 級 畫面都採用了視錐演算法,為了優化性能通常都不做全局渲染,而只會渲染玩家視角所能看到的物體。這幾乎與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相一致,以「薛定諤的貓」思維實驗為例,在觀察者介入之前,量子處於波函數所描述的疊加態,貓既是活的也是死的,相當於 游戲 未被渲染。當觀察者介入之後,量子塌縮為本徵態,相當於 游戲 引擎將環境渲染為觀察者所看到的世界,貓只處於一種現實狀態,要麼是活的,要麼是死的。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原理似乎在向我們揭露,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不過是這個大型程序里的一小塊地圖。
還有物理學家認為,我們的世界在極小的尺度上是否由離散的 「塊」組成——如數字圖像中的像素——是「世界是模擬的」的關鍵證據。因為 游戲 其實也是「像素化」的,是有最小精度的。事實上,現實世界不僅存在最小尺度「普朗克長度」,還存在最小質量「普朗克質量」、最小時間刻度「普朗克時間」等。同時,我們這個宇宙不僅存在著節能待機極限——絕對零度,還存在運行極限——光速。不難想像,超光速是宇宙這台機器的 CPU 進行的超頻運行,超自然現象則是這個大型 游戲 運行出現了漏洞,平行宇宙則是這個 游戲 的各種存檔。
在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中,奴隸們是故事的主角,然而從主角視角,很容易產生這樣一個盲點:「變戲法者」從何而來?誰在為洞穴中的奴隸們放映「皮影戲」?以及這個洞穴是由誰所造的?在《蒂邁歐篇》中,柏拉圖為我們講了另外一個故事,並提供了一條線索: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乃是以一個更為「清晰且真實」的理性世界為對象,由一「工匠之神」使用四大元素「模仿塑造」而成。當我們把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比對的時候,就會發現柏拉圖似乎在暗示人們,現實世界實乃一個「洞穴」,而這個洞穴的「洞主」似乎正是那位「工匠之神」。「工匠之神」雖然技藝精湛,但仍不能完美復制理性世界,正如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可以找到很多磚頭和輪子,但找不到一個純粹數學意義上的方形和圓形。所以,世界是有限精度的。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原理與宏觀世界的非完美性,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都在向我們暗示,宇宙可能是被模擬出來的。
如果我們身處的世界是高級文明虛擬創造出來的一種元宇宙,而我們也要打造我們自己的「虛擬世界」元宇宙,那麼在我們所打造的元宇宙中,是否又會出現下一層元宇宙?就像俄羅斯套娃。
多層元宇宙(多維空間、多維宇宙)之間是可以打通和相互切換的:既然分不清哪裡是「現實世界」,哪裡是虛擬世界,那麼,你想在哪個世界體驗,你就停留在哪個世界。在電影《盜夢空間》中,就有對多重夢境的設計,而且許多人願意停留在夢中的世界。電影《異次元駭客》中,虛擬世界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是被虛擬創造的,他們天真地認為自己是真實的,而且在自己的世界中又創造出了另一個虛擬世界。
按照元宇宙的「套娃邏輯」與自相似性,也許,人類也不過是現實世界裡的 NPC。如果把宇宙當作一個單局時間超過億年的超大型 游戲 或無限 游戲 ,我們以為自己是玩家,但更可能的情形是我們只是 NPC,或者至多比 NPC 稍好一點,是具有超級自主意識的非玩家角色。也許我們面臨的選擇會更多一點,皮膚有幾種顏色可選(黃、 黑、白、棕),語言有 5 000 多種選項,出生地有 100 多種選項,我們求學、戀愛、工作、結婚、生子,也可能不婚、丁克一生。有一天當你眼前突然彈出一個窗口,告訴你「點擊以獲取更多信息」,那將是對我們世界觀的致命一擊。
電影《失控玩家》中的 NPC 擁有了自己的意識,當真實世界的人們看著它在 游戲 里「大鬧天宮」時,它卻萌生了想要拯救這個「不真實的」世界的想法。當它發現自己的一切行為和結果都是被提前設定好了的時候,頓時陷入了無窮的絕望,因為它當下的任何想法都失去了意義,於是它問自己:我為什麼還要存在?
生命的本質就是為了延續,因為生命就是一個無限 游戲 。由此,元的含義也就呼之欲出了,它是進化與自我指涉的雙重疊加:自我進化。所以,元宇宙,不言而喻,即自我進化的宇宙,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無限 游戲 。Roblox 的一隻腳已經跨入自我進化的門檻:目前該平台的 游戲 數量超過 4 000 萬個,由 800 萬名左右的用戶創造提供。 Roblox 對於平台上的項目不做任何規則限制,由所有用戶(包括開發者)共同決定其規則。之所以說一隻腳,是因為 Roblox 是把修改規則的許可權交給了用戶(即社區),雖然與元 游戲 有著本質的區別,但這仍算不上是真正的自我進化。
也許有朋友會指出,「進化」這個詞在中文的語境中同樣代表了一種有限 游戲 思維,「進」作為「退」的反義詞,似乎在暗示生物的演變有方向,今天的人類要優於先祖。在有限性這層含義來說,它與「超越」一詞並無本質區別。是的,早有有識之士指出,應該將 Evolution 翻譯成演化,進化帶有方向性,是不對的。既然生物是 隨時間和環境而變化的,那麼生物的演變(變化)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生物從一種物種演變成另一種物種也是隨機的,所以談不 上是「進」還是「退」。留美學者龍漫遠先生在為 Why Evolution is True 一書的中文簡體版《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作的序中也特別強調:「對於中心概念『Evolution』,這一被長期誤譯為『進化』的最重 要的單詞,書中使用了中國近代最偉大的學者和翻譯家之一嚴復准確翻譯出的『演化』(天演)一詞。這是中文世界對演化生物學中心概念理解的一個重要進步。」但由於「生物進化論」已經是約定俗成的翻譯,本書並不特別使用「演化」一詞。需要指出,有限 游戲 思維已經深深根植於人類共同的記憶當中, 歷史 學對人類 社會 「從原 始 社會 到封建 社會 再到現代 社會 」的歸納,文明史從採集狩獵到農耕文明再到工業文明乃至信息文明的劃分,都不約而同地沿襲了 歷史 有車輪、 社會 在進步的有限思維。殊不知天行有常,獨立而不移,周行而不殆。
如果元宇宙的無限性成立的話,那麼似乎也可以對那些司空見慣的宇宙學名詞提出疑問。比如,「大爆炸」這個詞就很不具有無限性,它暗示著宇宙有始有終,最終我們的宇宙會走向熱寂。還有一個結論,宇宙可能是封閉的。但是宇宙的起源比我們想像得更復雜
博洛尼亞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佛朗哥·瓦扎和維羅納大學神經外科醫生阿爾貝托·費萊蒂對人的大腦和宇宙這兩個在規模上相差了 27 個數量級的網路進行了定量分析。他們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和宇宙這兩個系統確實有著驚人的相似度,盡管它們相差巨大的數量級。在研究中他們使用功率譜分析技術來研究大尺度上的星系分布情況,圖像的功率譜測量的是不同空間尺度的物質結構波動強度。
從圖7.1的功率譜分析圖像中可以看到,小腦中0.1~1 mm 范圍內的波動分布與數千億光年內的星系分布是相似的,而最小尺度(大約 10μm)下的大腦皮質形態則與幾十萬光年尺度上的星系分布更加相似。相比之下,其他復雜系統(包括雲、樹枝、等離子體湍流的對應圖像)的功率譜分析結果與宇宙網路截然不同,這些系統的功率譜更加嚴格地依賴尺度,而這可能是它們分形性質的表現。這種現象在樹枝分杈和雲層形狀中更加明顯,兩者都是非常典型的分形結構,在很大的范圍內具有自相似性。另外,對於人腦和宇宙這樣的復雜網路, 可被觀察到的行為並沒有分形的特徵。
如果「宇宙是模擬的」假說只是一個被濫用的隱喻,那麼下面這個假說的奇妙性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小西爾維斯特·詹姆斯·蓋茨有一個設想:宇宙可能正在進化。他說:「自動糾錯代碼讓我們的瀏覽器可以正常工作,那麼這類代碼為什麼會出現在我所研究的物理方程式之中呢?」
蓋茨的研究領域是超對稱,即推測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擁有一個相對應的粒子,而這個相對應的粒子可以解釋我們在宇宙中發現的許多奇怪的現象。在有關超對稱的 探索 工作中,把一些事物以非一即零的形式進行表示非常便於研究。關鍵在於,如果真的用這種方式表示一些事物,那麼蓋茨研究的方程式成立的唯一條件就是這些被表示為一或零的物體中所包含的額外的信息:量子糾錯碼。
這也許標志著我們的宇宙正在進化。有這樣一種可能,在宇宙形成之初,出現了一些具備一系列數學特徵的宇宙,但並不是所有這些宇宙都能延續至今。然而我們的宇宙延續了下來,是因為某些反饋機制(比如量子糾錯碼)給我們的宇宙提供了穩定性。
《元宇宙:通往無限 游戲 之路》
2021 年 1 月
長鋏著
中信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闡述了元宇宙的定義、發展 歷史 與產業現狀,按照古典元宇宙與加密元宇宙的分類,總結了元宇宙的六大基本特徵與七大技術基建。本書基於「無限 游戲 」思想,詳細介紹了怎樣設計一個完備自洽且可行的元宇宙協議;闡明了無限 游戲 與有限 游戲 在組織形態、治理結構、商業模式、生產資料、 游戲 規則、經濟學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提出了元宇宙三大定律,以及建立在區塊鏈智能合約之上的元宇宙產權、交易、繁殖三大協議。在全書的最後,針對元宇宙提出了哲學層面的思考,闡述了虛擬與現實的二元對立與相互融合,元宇宙對現實世界的沖擊以及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反思,指出元宇宙的本質在於自我進化,並從熵的角度推演了未來元宇宙的終級發展形態。
2. 真正的元宇宙有哪些特徵
特徵一:真實體驗感
以足夠真實的感官效果為基礎,為用戶提供忽略一切的沉浸式體驗。
特徵二:強社交性
打破物理空間的界限,提供高度互動、共享、高參與感的線上社交體驗。
特徵三:虛擬身份
在元宇宙的虛擬身份具備一致性、代入感強等特點用戶在元宇宙以虛擬身份進行虛擬活動。
特徵四:內容多元化
容納大量第二方和第三方(UGC)內容,支持不同方式的自製內容擴展。
特徵五:經濟系統
元宇宙擁有獨立的經濟系統,並與現實的經濟體系形成關聯。
特徵六:文明
隨著越來越多人類將生活放在元宇宙中,元宇宙必將成為人類文明的載體。
3. 元宇宙觀後感8篇
元宇宙觀後感篇1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上老師放映了《宇宙與人》這部影片,這部影片是一部科普教育片,生源卜動形象的講述了宇宙的演老裂早變和人類的起源以及人類對宇宙奧秘進行探索的過程。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150億年前,一個溫度高得不可思議的能量奇點突然爆裂,造就了這個充斥著大大小小星際物質的浩瀚宇宙。而且,這一爆炸過程至今仍在進行著,因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運動,它必將會被自身的引力所滅亡。所以說運動是絕對的,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萬物,大至一個星體,小至一粒塵埃,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只不過是在原子的數目上的差異。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構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究竟有沒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構成這個宇宙,至今科學尚未發現。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終究有一天,科學必將揭示整個宇宙的奧秘。
宇宙選擇了地球作為生命的載體,供給地球源源不斷的光和熱,供給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水,時刻不停繞著地球轉動的月球給了生命的運動規律,還有那些為我們阻擋外來行星入侵的地球行星,種種條件促使了生命的誕生。生命的出現帶來了意識,這使得地球不再僅僅是個物質球體,而變為了物質與意識共存的球體。如果這個世界只存在物質,而沒有一個更高級的形式去意識到這個物質世界,那麼這個世界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曾統治世界,但是這樣一個龐大的物種最終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也許這也說明了必將有更高級的生命來統治世界。之後人類便出現了,接著人類學會了運用自然規律,學會了耕種,學會了把自然的改造為適合人類的,人類的智慧就這樣不斷地被開發。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類的意志被改造的越來越生機勃勃。人類已然學會了趨利避害,也許恐龍滅亡的悲劇絕不會在人類身上上演。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都應該辯證的去看待。
人類在改造地球、向自然索取的同時,也在破壞著地球環境,並且促使著這個自然向著不利於人類發展的環境轉化。環境污染、人口膨脹已經讓人類吃夠苦頭,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去遏制這個勢頭,恐怕將來毀滅地球的,不是一顆行星,而是人類自己了。就像影片中說的「宇侍雀宙已經把物質智能交給了我們,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則卻要靠我們自己來建設,否則,文明的級別越高,毀滅的概率也就越大」。
地球是美麗的是神奇的,它承載生命和希望;地球是脆弱的,我們不節制的開發和破壞終將毀滅它。我們應該感謝地球,珍惜地球,它是我們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
不得不說,宇宙的誕生是一個奇跡,但生命的誕生更是一個奇跡,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創造出了人類去反思這個宇宙,這也許就是哲學的真正根源所在。
元宇宙觀後感篇2
宇宙,這個名詞給人以浩渺、空曠的時空之感,其中深藏著物質運動的偉大力量;
人類,至今為止唯一發現的擁有生命的國度,挑剔地選擇了地球這顆行星,生根發芽,繁育發展。
數千年前,人類的思想開始脫離混沌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宇宙,開始對生命的起源充滿好奇。宇宙究竟是什麼,宇宙與人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關系。但限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人類只能藉助於天空飛翔的鳥來幻想宇宙。而事實是,這種願望終於在400多年前得到了實現。人類的眼睛真的延長了,望遠鏡給人類文明所起的作用,可以說超過一切其它單件的工具,因為沒有它,就沒有可能了解天體的基本運動,就沒有可能在天體的觀察中得到的牛頓定律,也就沒有以這個定律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社會。於是,我們的生活就從此日新月異。
關於宇宙的起源,可謂眾說紛紜。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大爆炸說。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 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歷程。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 。宇宙間的氣態物質,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雖然大爆炸說廣為大家所接受,但科學是在不斷向前的,最近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幾張照片又讓天文學家們開始對這一學說產生諸多疑問。宇宙形成的真正原因,還是一個謎團,等著一代代的科學家們去探索,去改進。我們應該抱著懷疑的態度,只有在不斷的爭論中,真理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許多人又會有這樣的疑問,人類的生命又是怎麼起源的呢?
這要歸功於我們擁有一顆叫太陽的恆星。可以說太陽的光輝對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陽光在地球表面已經掠過了40多億年,今天的生態就是純粹陽光的塑造,這種塑造使得地球擁有了一個長達40億年的生命鏈。現在,我們可以精確地知道,這顆價值非凡的發光體非常的巨大,它的直徑相當於110個地球,它的表面是6000度的高溫,經過一億五千萬公里空間的傳輸,地球只得到它的光輝的5億分之一,但僅僅這個零頭卻恰恰讓我們受用無窮。
人類非常羨慕太陽的這種核能,但是卻以破壞性的舉動宣告了我們對這種能源的掌控,這就是氫彈。一朵這樣的核聚變雲能輕易地抹平一座幾百萬人的城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越來越意識到,這樣寶貴的能源資源不能用於毀滅人類文明,而應該去造福大眾。這里要解決的難題,是如何約束溫度極高的核反應。由於地球上任何物質都不能承受熱核反應所需要的1000萬度以上的高溫,於是人們試驗用能量約束能量,用強磁場來懸浮聚變的核能。目前,許多國家都有了自己的核電站,核源造福百姓的願望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但我們對核能源的利用率尚處於較低的階段,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只要我們好好利用太陽給我們的啟示,相信我們不會坐吃山空的,能源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人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開始逐漸變得自大傲慢起來。我們開始肆意地破壞環境,開始無所顧忌地改造宇宙賜予我們的一切。我們認為我們所得到的都是理所當然,殊不知,既然太陽可以孕育一個星球,也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滅一個星球。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只會讓我們自食其果,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的話,我們總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宇宙不止只有我們地球一個行星。
從人類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簡單的圖形記錄自己的生活,到創造輝煌的史前文明,最後穿越宗教的黑暗,迎來科學的曙光,只用了幾萬年。今天,人類更加強大,這種強大連人類自己都為之振奮。的確,宇宙已經把物質智能交給了我們,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則卻要靠我們自己來建設,否則,文明的級別越高,毀滅的概率也就越大。人與宇宙只有和諧相處,我們才會走得更遠,會得到宇宙更多的眷顧。
元宇宙觀後感篇3
上周的馬克思課,教師讓我們觀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與人》。在將近一個小時里,我經過這部科教片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到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這個星系,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雖然這些了解都是很淺層的,可是卻讓我掌握了一些關於宇宙包括物種起源的基礎知識。身為一個人類,一個大學生,也許這些有關宇宙的知識對我們的學業,生活沒有任何幫忙,可是我還是覺得自我很有必要擁有這方面的知識,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人生觀,世界觀。
比如,在科教片中介紹到陸地物種起源於海洋物種的時候,曾說到,那些古老的海洋生物,它們之中大無畏的勇敢者爬上了陸地,勇往直前,最終就進化成了各種陸地生物,人類就是其中某些勇敢者的後代,所以人類的身體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其實,之前有關勇敢的勵志故事或者勵志名言,可是還是遠不如這句「人類的身體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來得有感染力。勇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所以我們要激發這種天性,去應對那些橫亘在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才不愧對那些造就了我們的勇敢者的饋贈。
行星,恆星,宇宙的生命長度都是動輒以億年來計,而人的生命長度最多可是區區百多年,相比而言,人的生命長度能夠忽略不計。雖然,人類的生命長度是有極限的,可是生命的寬度卻沒有人明白它的極限所在。所以,我們人類所該追求的不是如何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拓寬生命的寬度。生命的價值不在其長度,而在其面積。所謂生命的面積,在我看來,是指其對這個社會或者這個社會的某個組成部分所產生的影響。當然,所謂的影響必然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正面影響。
人類在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是極其渺小的存在,但我們的出現卻是宇宙的饋贈。我們應當珍惜,珍惜我們的生命,珍惜孕育生命的地球。
元宇宙觀後感篇4
前幾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上,老師給我們播放了科教片《宇宙與人》,看完以後,有很深的觸動,寫寫自己的感想。
根據現代人類的推測,宇宙起源於150億年前的大爆炸,爆炸後宇宙在不停的膨脹,不斷的變化,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中的變化、發展是相符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窮多個類似於我們銀河系的星系,而在銀河系當中,又有數不盡的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就單單太陽系,又有八大行星,若干衛星,地球只是行星中普通的一個。
太陽表面溫度是6000度,其中心達1500 萬度,之所以有這樣的高溫,是因為太陽內部不斷發生著劇烈的核聚變。四個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是我們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但是太陽內部的氫原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著核聚變的進行,太陽內部氫原子的數量不斷減少,其剩餘的氫原子大概還夠消耗40多億年。當氫原子消耗完以後,會發生另一種新的聚變,由氦原子核聚變形成碳原子核,這時候發生的聚變會產生更大的能量,釋放出更多的光和熱。慢慢的,大概90億年過後,太陽會變成白矮星,不再發光發熱。
我們很不幸,太陽已經燃燒到了中年,它不可能無窮盡的一直向我們提供能量;我們又是很幸運的,起碼我們還有剩下的40億年時光去探索其他的星球,去發現其他的居住地。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原理又是相通的。
宇宙那麼大,宇宙中的星系、星球不計其數,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僅僅發現地球上存在生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體現了馬克思哲學上的偶然性。但是,生命會在地球這顆星球上出現有其必然的原因,適當的日地距離,才形成了地球上適宜的氣候條件,各種綜合的條件組合到一起,就有了形成生命的必然條件,因此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現,又是馬克思哲學必然性的體現。
人世間最奇妙的東西大概就是生命了,各種最初的、簡簡單單的化學因素,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形成各種化合物,經過不斷的組合,竟然形成了最簡單的生命,自然界的神奇魔力不得不讓人驚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海陸的變遷,各種有生命的生物也在不斷的進化,一些落後的物種不斷的被淘汰,有優勢的物種不斷進化下來,從最初的海洋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再到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經歷了成千上萬的年演變,才到智能人類,這體現了宇宙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生物也是不斷進步的。
相比於整個宇宙的歷史,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猶如劃過夜空的流星一樣轉瞬即逝,是選擇碌碌無為還是選擇充滿追求,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時刻不忘的問題。前者的命運,如同一顆宇宙塵埃,在生命終結的一剎那,將無聲無息地消沉在這無邊無際的宇宙之中。人應該對生命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每一秒的時間,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暫的生命在瞬息之間迸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元宇宙觀後感篇5
周日的下午,窗外是一個霧霾天,坐在宿舍看完這部《宇宙與人》,渺小和偉大這兩種感受居然同時湧上心頭。
宇宙,這個概念實在是太大,現在人類也只是對宇宙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已。站在宇宙的角度上來看,地球文明,甚至連太陽系都不值一提,我們人類的歷史就更不用說了。但是不知是宇宙對人類的偏愛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種種對人類有利條件一個個相繼產生了。在銀河系中我們的太陽遠離超新星,在太陽系中我們的地球距離太陽也是處於適中位置,自身的熱核和旋轉阻隔了太陽風對地球表面生命的殺戮,再加上地球上水資源豐富,生命在海洋中艱難生存了下來,在4億年前的某一天,一個海洋生物踏上了陸地,從此生命開始了更高層次的進化,人最終這個最偉大的物種終於出現了。生命是渺小的,但居然也是如此偉大。
作為一個科幻迷和劉慈欣的忠實讀者,宇宙和人總是顯得那麼不可分割。如果宇宙沒有人類,那該會是多麼單調而乏味(不過不排除我們會作為另一個智能物種存在),而人類在不斷的發展中也在宇宙中創造著神奇。登月,空間站等等這些創舉就是發生在一百年之內,而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足足有40億年,我想人類肯定能走出太陽系,走出銀河系,說不定還真能見到「三體人」,當然這些我是見不到了,很是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影片結尾一個人沿著時空隧道奔跑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來其實我早在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看過這部電影,難怪影片中中國還在研究核電站,冥王星還沒踢出太陽系大行星之列。至於影片中提到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迷,前幾日正好在economist上面看到一篇文章《kingdomcome》,上面提到中國正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也許很快歷史中的這一空白將被填補。
元宇宙觀後感篇6
作為20xx年的科教大片,很多人應該都看過《宇宙與人》,因為當時似乎是作為破除偽科學的任務來進行的,基本所有單位和學校都會組織大家觀看。我看過兩遍,父母單位組織時看過,學校組織時又看了一遍。
也許大家一直對科教片從來就沒有什麼好感,但《宇宙與人》確實讓我耳目一新。一方面因為影片運用了大量三維動畫(長達45分鍾),把宇宙和很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現出來;在15分鍾內的真實畫面中,編導也煞費苦心,選用了許多色彩艷麗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而且大多採用快鏡頭的拍攝方法,與三維動畫相結合,讓人從宇宙的角度看待歲月的流逝、空間的轉移,給人一種時空感、滄桑感。
另一方面,影片中也飽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表達,處處體現著一種宇宙與人的關系,體現著一種人文關懷。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類。在宇宙中,像地球這樣剛好具備產生生命所有條件的星球是十分稀少的,至今能確切肯定的也只有地球。而在地球上數以萬計的生命中,又只有人類進化出了智能。經過了幾十億年的發展變化,現在的地球正處於最穩定的運轉時期,是最適合居住的:大氣層擋住了有害的射線,讓溫暖的`陽光撫摸大地;月亮經過長期的公轉,減慢了地球的自轉,使得地球每天都有24個小時,正如影片中所說「月亮給了我們足夠做美夢的時間」。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舒適、祥和的時期。作為智能生物,人類是偉大的;生活在地球上,人類是幸運的。
還記得這樣一組畫面:當影片快要結束時,所有的生物,從原始到現代,按時間漸次出現在一級一級的階梯上。階梯不斷旋轉,鏡頭不斷升高,在音樂緩緩達到高潮時,人出現在了階梯最寬的頂層,傲首生靈,眺望前方。頓時讓人感到一種心潮的激昂、熱血的沸騰,這是一種人類的自豪、生命的驕傲。這種感覺並不是人類隨意主宰地球的權利,而是珍惜生命、愛護地球的責任與使命。「morepower, more responsibilities」,這也是作者想要通過影片告訴我們的。
其實,科教片、記錄片可以算是很好的電影題材,雖然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令人窒息的絢麗特效,但其內容的豐富是無可比擬的。近年來的題材如《故宮》、《圓明園》等,無不以自己磅礴厚重的歷史底蘊征服觀眾,看似緩慢的節奏和娓娓道來,卻帶領我們在宏偉的時空中穿梭。
也許《宇宙與人》的創作初衷並不是與偽科學作戰,僅僅是作者自己的創作流露。但特定的時期賦予了它這個意義,正如影片播放前加上了一個宣傳破除封建迷信的短片一樣,但也一定程度上為歷來就缺乏商業宣傳和炒作的科教類電影推波助瀾了一把。無論如何,《宇宙與人》還是值得一看的:人因為宇宙而生存繁衍,宇宙因為人而更加精彩。
元宇宙觀後感篇7
高中的時候,政治教師就說過「事物聯系的普遍性」的哲學觀點。我真的想不明白天空中飛揚的塵埃和我們人類有什麼關系,按我的觀點,如果硬要把我們人類和塵埃來上關系,那就是,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影響。無機界又怎樣和豐富多彩的有機界拉上關系呢,實在令人費解。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自從人類發現了這種叫基因的機構之後,就能夠相信,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異常精緻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並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一句多麼蘊含科學哲理的話啊。再看看影片,我們明白宇宙的開端並不是那麼的豐富,而是極端的單調,僅有氫元素和極少量的氦元素。我們都明白,沒有重元素的參與,我們的這個生物大世界肯定不會這樣豐富多樣!而這些重元素必定就是靠氫、氦兩種元素演化而來。所以,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說的俗一點,他們就像有同樣的祖先。當然,事物聯系的普遍性並不能只是追溯到它們都是有氫、氦演化而來的。但這恰好能說明「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異常精緻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並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所以,我們人類和塵埃的聯系並不只是限制於「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同樣,無機界和有機界的聯系是那樣的緊密,我們清楚,萬物由氫、氦演化而來,無機發展到有機,過程是那樣的漫長。這個世界,不會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恩格斯說過「當我們深思熟慮地研究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此刻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有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是啊,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的聯系是多樣的,就塵埃與基因的聯系而言,我們能夠去嘗試演化出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相信,聯系必定有可取的一面,我們得好好利用那種本質聯系,為我們這個生物世界,為我們的宇宙發展供給加速劑。
元宇宙觀後感篇8
上周,我們在課堂上觀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與人》。在經歷了一個小時的視覺洗禮後,我感慨萬千,從中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星光燦爛的宇宙和智慧的人類。
宇宙,星光燦爛,其中深藏著物質運動的偉大力量。它最不可思議的是: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宇宙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按其自身的規律不斷地自發演化,展現出發展的多樣性。150億年前,宇宙誕生於一個大爆炸中。一個溫度高得不可思議的能量奇點突然爆裂,在它的瞬間的膨脹中,溫度開始下降,能量演化出物質。大爆炸和引力的抗衡,使物質和諧地分布在宇宙的各個角落。現在的宇宙像氣球一樣還在不斷地膨脹,不斷地演變,不斷地運動。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恩格斯說:運動,就它被理解為存在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最一般的意義來說,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運動是絕對的,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
在浩瀚宇宙的面前,人類是多麼的渺小。目前,人類看到的宇宙依然是很有限的,我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也就是宇宙還有很多事物未被人類認識,但這並不意味它們不可認識。因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認識的東西,不存在不可認識的東西。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和認識將會不斷擴展和深化。
50億年前,太陽系誕生。太陽是我們擁有的一顆恆星。它的原子核燃燒出來的光輝對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講到生命,應該說,生命的誕生是宇宙的偉大創舉。特別是人類的誕生,更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人類的出現,可以說是最終實現了宇宙的物質向精神的飛越。通過500萬年的進化和演變,目前人類已經生活在一個快速節奏的現代文明之中。作為智能生命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刻都展示出更優秀的生存風采,正是這種不斷趨於完善的智能文明的社會結構,使人類贏得了整個星球,並且正進入對地球以外空間的開發時代。人類已經飛向其它星球。
今天,人類對宇宙已經看得更遠,理解得更深刻。這種理解使我們已經能夠認識宇宙作為一個整體的物質運動,並且更加明確地認識到,我們是物質運動的結果。比起整個宇宙的歷史,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是選擇碌碌無為還是選擇充滿追求,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時刻不忘的問題。顯然,人應該對生命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希望,對人生充滿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我們的地球。充滿追求,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暫的生命在瞬息之間迸發出最耀眼的光芒!我們相信,一個還擁有40億年太陽光輝的智能生命,將不會辜負如此厚愛我們的宇宙。
4. 東方元宇宙唯美系MMO《時之約》特色職業介紹
由陳喬恩代言,易亨數位代理發行的東方元宇宙唯美系 MMO《時之約》今(22)日釋出宣傳新動作,邀請知名游戲實況主「放火」、「依渟」等人,發布《時之約》職業 COS 變裝視頻,官方同步公開游戲特色職業和獨特的成長型戰靈應龍的介紹;目前游戲事前登入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預約人數已突破 30 萬,現在登入頁面參與預約,還有機會獲得 iPhone13 ProMax、VR 眼鏡、Gogo VIVA Mix(靈魂紫限定版)電動摩托等多種實體好禮,更有專屬稱號、珍稀戰靈等你領取。
突破自我,他們遇見自己的另一面
黑白性轉爽地藏,最帥放火,萌系依渟,性感赤鬼,端莊萱萱,此次《時之約》邀請了 6 位網路紅人 COS 游戲首發職業,炎炎夏日,到底什麼才能讓 6 位各位帥哥美女滿意呢?那當然是玩時之約啦!於是大家貢獻出了自己寶貴的“另外一面”,追魂、甘露、地藏、九尾、破雲舔屏登場!突破形象另粉絲紛紛意想不到,還留下了自己專屬的紅人禮包,大家可以前往時之約官方社群瞭解更多詳情。
千嬌百媚,殺人無形,時之約九尾
玄界之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妖族,而九尾,則是其中的翹楚,化形為人後,能夠魅惑眾生的外貌,讓無數男子垂涎欲滴,但也命喪風流,九尾並不相信人性,也無法共情那些勢要拯救叄界的天命者,但當應龍和她簽訂契約時,她還是選擇加入這支隊伍,想要前往更廣闊的世界,讓自己的魅力在叄界流傳,搜頃卜或者順手拯救一下世界什麼的...
九尾依靠自己的魅力,在戰場中毫無疑問會成為視覺的中心,用華麗的奪命演出親手殺死敵人,看起來華而不實,但招招殺意迸發,當舞到高潮時,她會展開自己的九條尾巴,此時,將看到作為狐妖,修羅人間的一面!擁有強化形態的九尾,能夠多次提升自己的輸出,美貌與殺傷力並存的職業,一定會成為各位天命者的心頭好!
我佛慈悲,光暗雙生,時之約地藏
還乎咐在小沙彌時,地藏就感覺到了自己的不同,不同於其他僧人對佛法的敬畏,他心中,似乎始終有著一股力量,讓他在否定與肯定中來回沖突,但也給予他對佛法超高的悟性,直到他發現了自己的另外一面,一個與之截然不同的黑暗靈魂,並始終壓抑至今。當應龍找到他時,他毫不猶豫的簽下了契約,離開玄界,壓抑已久的黑暗,終將要有釋放的一天,而他要親手結束黑暗的自己,或者,學會共存...
擁有雙形態的地藏,不同於往日見到的普通武僧,精通佛法的他對於一切敵人都能夠輕松鎮壓,絕群的輸出能夠在戰場中壓制一切,當遇到不可敵的敵人時,黑暗面會顯現而出,帶來更強大的破壞力,以及更為強大的生存能力,作為雙形態的職業,《時之約》非常推薦大家體驗!
千變萬化,伴君成長,多形態成長型戰靈“應龍”
作為天命者的召喚之人,應龍耗盡了多年來積攢的靈力,變成了最初的樣子,引導各位天命者的旅程,也是天命者的第一隻戰靈,雖然失去力量,但並不要小看她的能力,伴隨旅行,應龍終將再次覺醒,也會在最後的時刻,幫助天命者力挽狂瀾!
應龍不同於其他戰靈,擁有著多種進階的形態,伴隨天命者的冒險,她會逐步進階,找回力量,多次變化自己的形態,最終再次君臨天下,當然,作為天命者的第一隻戰靈,你也可以選擇她的形世穗態,不論是萌龍還是幼女,或者高冷御姐,都由天命者自己選擇。
東方元宇宙唯美系MMO《時之約》事前登入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小黃鴨坐騎,專屬稱號頭像框預約就領,目前事前登入人數已達 30 萬,繼續沖刺事前登入里程碑,更可解鎖 iPhone13 ProMax、PS5、Pico neo3VR 眼鏡、Gogo VIVA Mix(靈魂紫限定版)等實體好禮抽獎資格!
時空無垠,異世有約,除了六大職業,還有其他資訊等你解鎖,更多《時之約》相關資訊與福利,敬請關注官方粉絲專頁和後續新聞資訊。
5. 說說你所理解的元宇宙
首先我們要了解元宇宙的概念是什麼。元宇宙(Metaverse)是虛擬時空間的集合,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那就讓我來說說我所了解的元宇宙是什麼。
一、元宇宙的概念來源。
元宇宙的八個關鍵特徵:即Identity (身份)、Friends(朋友)、Immersive(沉浸感)、Low Friction(低延遲)、Variety(多樣性)、Anywhere(隨地)、Economy(經濟)、Civility(文明)。
各個特徵都有它能夠實現的路徑。有三大實現路徑:①沉浸和疊加。沉浸式路徑的代表是VR技術;②激進和漸進。通往元宇宙的路徑,一直有激進和漸進兩種方式;③開放和封閉。元宇宙的路徑還存在開放和封閉兩種關系。
總結:以上就是我關於元宇宙的全部理解。在現實世界,我們大部分人都在工作,被稱為勞工。隨著進入元宇宙時代,大部分人是不工作的,少量的人在做創新創造和指揮機器人的工作,所以大部分人會在元宇宙時代從勞工轉變為玩工,在元宇宙裡面進行娛樂遊玩,從而進一步產生經濟價值。這是元宇宙當中資本化的邏輯。所以元宇宙的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