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礦機知識 » 岩礦鑒定標本薄片自動磨片機

岩礦鑒定標本薄片自動磨片機

發布時間: 2021-07-04 00:07:03

❶ 實物地質資料岩石薄片的數字化方式及利用

蘇桂芬馮俊嶺劉曉文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三河065201)

摘要通過對實物地質資料岩石薄片的生產過程、保存利用現狀的簡介,指出了開展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字化的意義及必要性;著重論述了岩石薄片數字化的常用方法,並對岩石薄片全面數字化工作方式、岩石薄片數字化的三維重建進行探討。圖像採集後形成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據管理,其成果產品可服務於地質及相關行業生產、研究和大專院校教學、地學科普等。

關鍵詞實物地質資料岩石薄片數字化方式顯微圖像數據管理利用

岩石薄片作為實物地質資料的一部分,與其他原始地質資料一樣,是客觀的、唯一的、不可復制的。是反映全國各地區地質現象或重要礦產地質特徵等的地質成果基礎,信息內涵豐富、覆蓋面寬,具有重要的保管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岩石薄片數字化,是把野外作業採集的岩石手標本切制的薄片,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和數碼攝像技術,採集顯微圖片,經過圖像處理、整理說明,建立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據系統,進行數字化規范管理和科學利用。通過網路傳播,實現信息共享,為地質、石油、煤田等相關行業科研生產服務,為高校教學、地學科普等,為社會公眾提供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信息服務。

1 岩石薄片的產生過程、保存利用現狀

岩石薄片是把岩石標本按需要的方位,用切片機切成厚0.5~0.8cm,長4~5cm、寬3cm的薄塊,在磨片機上粗磨、細磨,磨平一面。進行拋光,再用水洗,並烘乾,用加拿大樹膠粘貼在載玻片上;然後將另一面進行研磨,先用金剛砂和水研磨,磨至0.03mm厚左右,再在蓋玻片上放少量樹膠,加熱蓋在薄片上即成。

我國原地礦部自建國到1998年底概略調查顯示,光薄片已達301.2萬件;1999年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以來,到2005年統計薄片也有6.2萬多件;截至2009年12月15日,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房接收的青藏高原1:25萬區調薄片21791件。大量的岩石薄片急須保護、利用,其存在的根本問題是顯微鏡下觀察圖像與鑒定報告是脫節的,給使用者帶來諸多不便。

2 岩石薄片開展數字化的意義和必要性

岩石薄片數字化是實物資料館藏形式的一種轉換,它涉及信息管理、信息保存、信息服務和信息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和發展,作為實物地質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數字化後的岩石薄片也為使用者打開了利用的方便之門。

2.1 岩石薄片數字化有利於保護實物薄片

玻璃製成的岩石薄片具有脆弱易碎、膠質時間長發黃等缺點,轉換成數字文件,避免或減少用戶直接使用,在膠質失效之前儲存,延長實物薄片使用壽命。通過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字化,改變利用方式,利於實物岩石薄片儲存,可以降低實物丟失的風險和損壞的幾率,擴大實物薄片的利用范圍。

2.2 岩石薄片數字化有利於提高實物薄片的利用率

岩石薄片數字化後,形成的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據系統能滿足用戶共享資源與及時提取資料。同一個岩石薄片,可以多個用戶使用,用於不同方向研究,如區域地質調查注重的是礦物組合、結構構造、岩石定名。一個用戶也可以觀察多個薄片,通過在線資料瀏覽,不受時間和圖書館限制,在幾秒鍾之內來檢索它們,通過內嵌資料的鏈接,進行對比應用。對數字化後的岩石薄片使用,擴大了實物資料的應用范圍,提高實物薄片的使用效果和利用率。

2.3 岩石薄片數字化利於研究工作

薄片數字化的圖片(或影像)及其說明、文本、圖件等,經過編輯儲存管理。利於使用者按照自己研究角度應用或科學探索,從而擴大實物薄片的利用范圍。岩石薄片數字化後的影像可以支持長達幾分鍾的定格觀察,使人們可以利用軟體放大功能在屏幕上仔細地鑒別圖片,這使得極小的可視資源圖像(如岩石照片、礦物圖形等)能被瀏覽開發。

2.4 岩石薄片數字化有利於科學管理

岩石薄片數字化可以提升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開展服務。把岩石薄片數字化信息存貯在磁碟或光碟等電磁介質上,提取整理編輯形成圖冊,如《岩漿岩典型岩石、特殊類型岩石顯微圖冊》等,作為行業生產、科研應用、教學參輔等,也可以商業發行給社會公眾;或製作成網路版放在伺服器上供遠程檢索服務,便於開展有償使用,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的科學化管理和維護,創造出有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的信息產品品牌,推進岩石薄片實物資料的開發利用。

3 岩石薄片數字化方式

筆者認為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字化可以有3種方式,即岩石薄片圖像截取採集、薄片圖像全面錄制和岩石薄片的三維重建。第一種是傳統的岩石薄片下顯微圖像信息採集方式,後兩種方式則為結合當前實物地質數據的信息整體數字化探索和利用軟體技術開拓立體模式的嘗試性設想。這里重點介紹常用的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截取採集的工作方法。

3.1 岩石薄片數字化截取採集過程

選取岩石薄片中與鑒定報告相符、有代表性及與定名密切相關的、具有普遍意義和特有性部位,對其進行顯微鏡下多視域、多角度的圖像採集,形成具有重要地質特徵的系列數字照片,達到清晰反映礦物組合、形成期次、結構構造等鑒定特徵,滿足印刷出版薄片圖冊要求及科研、教學需求等。

3.1.1 岩石薄片鑒定報告的分析

每一個地質調查實物岩石薄片都對應有一份鑒定報告。鑒定報告是數字化採集的依據,充分研究鑒定報告所描述的顯微鏡下的內容,即礦物組合、含量、結構構造等相關描述信息,才能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准確選取、正確採集。

3.1.2 岩石薄片數字化圖像的選取

通過對岩石薄片鑒定報告信息的了解,對岩石薄片顯微鏡下所反映的圖像進行觀察選取:有視域大小,即高倍鏡、低倍鏡的選擇;有光性的選擇,即正交偏光、單偏光色彩的選擇;還有特殊情況下如對多色性礦物或正交偏光鏡下干涉色變化等進行影像錄制。不同岩石類型具有各自風格,應系統化、條理化選擇,准確清晰、內容豐富。

3.1.3 顯微圖像文字說明

把不同岩石類型薄片下所採集的不同顯微圖片進行編輯、整理,按照視域大小、光性選擇及特殊情況截取等,進行附加礦物代號標注和地質說明、內容描述。一個岩石薄片對應有多個顯微照片,各個顯微圖像均配有特徵註解,既獨具特色,又相互關聯。

3.1.4 圖像的綜合整理

對顯微照片的數據處理,是在微機上應用相關軟體,進行顯微照片的剪切、修編整形;對每一個顯微照片進行對應編號;對系統薄片全面編排,把整理後的圖像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集中、分類管理。

3.2 岩石薄片數字化全面錄制設想

整體思路是把岩石薄片的全部內容在低倍鏡、大視域下,以線或者面的連續形式,通過光學顯微成像或掃描電鏡圖像等的方法獲取岩石薄片圖像,利用分析系統的常規圖像分析功能,對獲取的岩石切片多視場圖像進行背景校正、剪切、拼接、圖像說明鏈接等處理,形成完整的圖像錄制並集成儲存。

每個岩石薄片作為採集對象,所反映的內容是不同的,大的方面有所在項目名稱、位置、岩石類型,具體的為岩石薄片鑒定名稱、岩石礦物組合、結構構造,還有礦物含量、接觸關系具體描述等。通過分層歸類、詳略得當,全面反映實物資料富含地質信息,以便於滿足不同用戶檢索信息的需求。

3.3 岩石薄片數字化岩石圖像的三維重建嘗試

在岩石薄片二維圖像基礎上,利用二維圖像的特徵信息重建三維結構,提供直觀的視覺信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岩石薄片下礦物三維圖像真實地展現出來,使使用者能夠從各種方位、各個層面以及各種旋轉角度觀察三維結構。為普查勘探與開發、地質找礦等提供更研究模擬實物基礎;為分析研究岩石的微觀結構提供了有效、簡便、經濟的方法;為高校教學、科普教育提供特色服務產品。

4 岩石薄片數字化利用

4.1 快速查詢與檢索的基礎

根據用戶檢索的習慣和檢索的內容,設置多個檢索點,編制諸如地區卡、專業卡、岩性卡等多種組織形式,並將相同內容的查詢卡片按不同的組織形式分別放在不同的系列之中。建立卡片查詢體系,使用戶能夠快速查詢與檢索。

從信息組織方式上不僅有上述傳統的固定分類組合,還採取按問題分層次動態分類組合與固定組合相結合的方式。例如,通過客戶信息需求和搜尋行為的分析,可以編制如「全國變質岩岩性資料索引」、「青藏高原1:25萬革吉幅系列剖面岩石索引」等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的實物岩石資料檢索,不同的岩石配有相應的數字化圖片及說明。需要指出的是,所編制的信息集成,不會改變原有實物資料的排架和信息,如所保管的西藏110幅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按圖幅分剖面儲存在實物地質資料庫固定貨位上,根據採集的信息利用計算機技術編制西藏物瑪地區系列岩石資料,用戶就可以了解物瑪地區工作過的圖幅、岩性種類、剖面數量、岩石特徵及圖片等情況,同時也可找到這些岩石薄片的存放位置。

4.2 避免重復工作,為地礦工作服務

實物岩石薄片資料賦載了大量的原始信息。作為地質成果的一部分,對實物岩石薄片數字化資料進行編研,是開發利用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的重要手段。

在編研所形成的地區或圖幅相關的岩石薄片顯微圖冊中,為地質技術人員了解地區工作程度服務。通過對圖像認識和說明了解,具體認識岩性特徵及分布等,就可以不再重復取樣,減少不必要的製作浪費;為專家學者研究某個地質事件、某項地質活動等提供第一手資料,從中取得新的重要發現或重大突破,從而為地質勘查和科學研究提供基礎依據,避免重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4.3 特色編研,促進地質市場和地質工作發展

在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地質現象、系統剖面和重要礦山時,根據地質理論及實際資料,廣泛查閱資料,收集補充完善地區、礦床(區)內地層、構造、成因等,逐步提高對區域或礦區地質、礦產等情況認識,進行編研。

還可以按照代表地質科學理論、反映中國地質條件與突出特點、顯示中國地礦工作重要成果等方向,利用或收集館藏實物薄片,進行廣泛了解、深入研究綜合系統闡述。採集岩石薄片數據,配合顯微結構構造等特色,圖文並茂地整理出來,使實物薄片靈動起來,提供給基礎地質、農業地質、醫學地質、環境地質、專題成果調查評價等領域作為參考,為地質工作發展和地質市場服務。

4.4 為輔助教學服務,達到知識傳承的目的

地質實驗教學的重點之一,是顯微鏡下各類岩石薄片的鑒定認識。實物薄片資料可以系統編輯,如三大岩系岩石結構構造、不同種屬礦物組合總結等,作為顯微示教系統的一部分,在數碼透反射偏光顯微鏡下將顯微圖像從鏡下解放出來,使師生共用圖像,在岩礦教學中起到直觀的作用,加強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4.5 科學開發,為培養青少年地學興趣和社會公眾服務

從趣味性出發,對顯微鏡下一些象形的組構、微構造組合等,經過篩選、整理,以欣賞角度,例如鳥眼構造、草莓結構、書斜式構造等,編研出一套有科學價值的顯微岩畫。作為地質科普教育中精神副食品,把專業知識形象化、卡通化,廣開思路、旁徵博引,增強青少年的興趣,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對地學愛好。

在地質公園中結合當地山容水貌,配以生動的岩石、礦物的顯微特徵圖像,使人們在暢游之餘,了解地學岩石顯微常識。

❷ 岩石薄片鑒定和普通薄片鑒定的區別

光片和薄片的區別如下:
1、切片方式不同
薄片要把岩石切至0.3mm以下,用樹膠貼在載薄片下便於觀察岩石的礦物組成等岩相學和
岩組學特徵。
光片不需要載薄片或是蓋玻片,只需要把岩石表面拋光
2、實驗儀器不同
薄片:主要用透射光顯微鏡
光片:用反射光顯微鏡
不過現在高級的顯微鏡同時配備有透射和反射光路。
3、磨片目的不同
薄片:主要是對岩石中的透明礦物進行觀察,適用於一般岩石。但是若岩石中含有金屬
礦物,等無法判別。
光片:適用於礦石中礦石礦物(方鉛礦、黃銅礦等)的判別

❸ 單礦物分選,光片薄片模製,岩礦鑒定,裂變徑跡測試分析,無污染碎樣,測試制樣,重砂鑒定哪有做

北京市澤康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承接以上業務的專業公司

❹ 岩石薄片數字化採集工作方法

蘇桂芬 馮俊嶺 徐艷秋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根據工作實踐,本文全面總結了岩石薄片數字化工作方法。主要內容包括:論述了工作的技術路線;提出了開展岩石薄片數字化工作的設備要求;結合實例,總結了工作步驟與技術方法;分析了岩石薄片數字化成果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岩石薄片;數字化;採集;方法

截至2011年底,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收采了39303片來自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岩石薄片。這些薄片系統反映了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成果,涵蓋了青藏高原地區主要的岩石類型,是了解和研究青藏高原地區地質條件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實物地質資料。為了有效地保護和充分利用這批珍貴實物地質資料,自2010年起,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開展了岩石薄片顯微照相實驗研究與數字化工作。根據近幾年研究成果,筆者撰寫了此文,總結了技術方法。

一、數字化工作技術路線

數字化工作技術路線包括以下內容:

1)以現有實物薄片和鑒定報告為基礎,利用透射偏光顯微鏡和與其配套的數碼照相系統採集信息,結合相關軟體的新技術、新方法,依據不同岩石的基本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圖像採集。

2)應用數碼採集系統與計算機相結合,按照儀器使用的相關規則,在顯微照相過程中全面實現信息採集加工、處理利用、存儲、管理等的全程現代化。

3)以《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管理技術要求》以及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三大岩類的《岩石分類和命名方案》和《透明礦物薄片鑒定手冊》等規范為基礎,對岩石鑒定報告與薄片反映的內容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岩石組合類型,結合區域分布范圍,採集微觀現象。

4)全面了解岩心掃描、標本照相等實物數字化的技術方法,將薄片顯微照相形成的地學信息資料庫完整化,提高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效益與質量。

二、設備與人員基本要求

1.電腦的要求

採集終端電腦操作系統,使用Windows XP及以上版本,電腦顯示屏要求不小於22寸。電腦內存4G以上,且顯存512兆以上。為了保存大量採集圖像,硬碟建議在300G以上。

2.顯微鏡的選擇

採集岩石薄片顯微圖像的顯微鏡,要求與鑒定岩石薄片顯微鏡技術指標一致,為高級透射偏光顯微鏡,且必須是三目,即有可連接照相機(或攝像頭)的設備。顯微鏡必備物鏡4個,即2×、4×、10×、40×;根據圖像採集情況,可適當更換相應物鏡鏡頭。

3.攝像頭的選擇

由於採集軟體編寫受照相機或攝像頭開發底包限制,所以應用照相設備為Canon550,攝像頭為加拿大的pixelink。

4.人員要求

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採集人員應具備岩礦鑒定工作經驗或具備光性礦物學理論、結晶學及礦物學理論和岩礦鑒定基礎的專業人員。

三、採集准備工作內容和方法

1.岩石薄片鑒定報告數字化

目前採集的岩石薄片均為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圖幅薄片,由於是早期工作成果,其岩石薄片鑒定報告多以手寫為主,採集入庫前須進行重新錄入轉為電子文件。

錄入鑒定報告之前,首先製作圖幅鑒定報告整理表。通過整理表可以確定圖幅工作的剖面條數及每條剖面中鑒定報告的數量,並為以後記錄採集圖像數量做准備(即張數)。與此同時,還要依據國標把每一份鑒定報告命名的岩石(即鑒定名稱)進行三大岩石類型劃分,為網路檢索、查詢做好第一手資料。以昂達爾錯幅為例,鑒定報告整理表見表1。

表1 1∶25萬昂達爾錯幅岩石薄片鑒定報告統計及岩石類型整理表

註:「野外編號」為野外工作時編制的標本號;「野外名稱」為野外採集標本時定名;「鑒定名稱」是依據岩石分類和命名方案,通過室內鑒定給出的室內鏡下標本薄片定名。

每個薄片對應一份鑒定報告,報告內容以尊重原報告內容為主。根據不同單位鑒定報告的格式並結合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特點,設計了新的鑒定報告電子模板:電子文件為Word格式,題頭名稱為區域地質調查岩礦鑒定報告;表格數據項有原報告內容7 項——即剖面名稱、薄片編號(選擇野外編號)、野外定名、鑒定名稱、結構構造、顯微鏡下描述及鑒定人;按照館藏技術要求,增加數據項有檔號、圖幅名稱、入庫編號、顯微照片和錄入人、錄入時間等6項(表2)。

每一條剖面內有若干個薄片,將剖面上每一個薄片的鑒定報告合並形成一個電子文件,文件名稱反映剖面名稱和剖面上薄片的數量。如「普勒欠-22」,反映在普勒欠上三疊統扎那組地層實測剖面上有22個薄片鑒定報告。

為確保錄入報告的質量,需嚴格執行三級質量檢查。大量的數據不僅要求錄入人員認真對待、仔細檢查,還應有相關人員的嚴格核對;為即每條剖面錄入完成後,要求錄入人對剖面內報告逐頁進行100% 自檢,並且實行兩人一組進行100%互檢,管理人員對每個圖幅錄入報告數量進行30%~50% 的抽檢。

表2 區域地質調查岩礦鑒定報告

2.存儲位置定位

選定獨立工作盤,按照不同圖幅,用簡化明了的文字建立一級文件夾,如「昂達爾錯幅」、「邦多幅」、「措麥幅」等(圖1)。

圖1 一級文件夾

在一級文件夾內不僅有對應的上述整理表,還要建立「採集」、「掃描件」、「數字化」等二級文件夾(圖2)。

圖2 二級文件夾

在二級數字化子文件夾內,存放錄入完成的鑒定報告文檔(圖3),如「1、普勒欠 -22」、「2、戈梗-13」。

在二級採集子文件夾內建有若干個三級文件夾,用於按剖面存放薄片圖像採集文件(圖4)。每個剖面建立一個文件夾,文件夾名稱反映剖面名稱和剖面上已採集薄片的數量,如「普勒欠-18」,反映在普勒欠上三疊統扎那組地層實測剖面上採集了18個薄片的顯微圖像。

在二級採集子文件夾和三級文件夾之下還需建有四級文件夾,四級文件夾名稱反映所採集的薄片的野外編號(圖5)。如,「PIIb-2」表示存放野外編號為PIIb-2的薄片圖像。

圖3 數字化文件夾中存放的文件

圖4 採集文件夾及其子文件夾

圖5 薄片文件夾(四級文件夾)

四、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採集過程及技術要點

1.利用採集軟體選擇薄片文件夾

由於顯微圖像的選取是以鑒定報告為依據的,因此採集之前必須在數字化的子文件夾內選擇要採集的數字化後的剖面岩石薄片鑒定報告,打開後最小化於電腦桌面。同時點擊軟體圖標進入採集初始界面,點擊主菜單下的「圖像採集」子菜單,彈出瀏覽文件夾對話框,選擇獨立工作盤內相關圖幅,進入保存採集圖片的文件夾(即上述四級文件夾)。

2.圖像選取及採集要求

(1)圖像預覽

選中要採集岩石薄片號的文件夾,單擊「確定」按鍵,彈出連續拍攝對話框,點擊「開始預覽」按鍵,出現預覽區域,在預覽查看設置區域,進行全圖局部/圖切換,觀察焦點框的位置,轉動顯微鏡粗及細准焦螺旋調節圖像的清晰度,至效果最好後點擊「顯示全圖」,進行全圖顯示,開始圖片全面預覽(圖6)。

圖6 圖像預覽

(2)圖像採集順序及說明

通過觀察,選取薄片圖片效果較好的位置做准備,同時找到與薄片號對應的鑒定報告,把拍攝對話框內必填項,即薄片編號(選擇野外編號)和已有的鑒定名稱、結構構造從數字化的鑒定報告內粘貼過來,分析岩礦鑒定報告內容,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顯微鏡物鏡從低倍鏡大視域到高倍鏡清晰點,由面到點逐步深入採集。

在低倍鏡大視域情況下,採集顯微鏡下具有岩石典型鑒定名稱特點、結構構造特色、礦物含量全貌的單偏光圖像和正交偏光圖像。

高倍鏡下則為採集具體礦物、古生物、微構造等特徵,根據礦物自身特點、古生物等特色,採集人可以視情況自行選擇單偏光或正交偏光,根據理解認識能力採集圖像。

圖像採集的總體原則是,既要有全貌又要有具體特點,逐字解讀逐段分解鑒定報告,真實反映薄片下岩石顯微組構、礦物含量、粒度組合及蝕變、古生物、微構造等相關信息且與鑒定報告描述內容保持一致性。

(3)單幅圖像選擇及採集

採集窗口的左下角有圖像說明信息框,選定鑒定報告適當內容,雙擊後進行信息的錄入粘貼,通過電腦觀察,確定物鏡倍數移動顯微鏡載物台上薄片選擇採集圖像位置,調節顯微鏡焦距到最清晰處,點擊單幅採集按鍵,變換偏光背景,進行單幅圖片的採集,軟體自動生成含有該圖片信息的.txt文件。在採集對話框內有薄片採集圖像單幀的總張數(圖7),要求把此記錄於圖幅整理表內,以便統計整理使用。

圖7 單幅圖像採集

在顯微鏡下進行圖像的截取時,每一幅圖都有其相應的特點,通過不同的方法採集,反映其特徵屬性內容。每採集一張顯微圖片都要填寫薄片物鏡倍數、光性和圖像說明參數。完成單幅圖像的採集,形成JPG格式,保存圖片和信息於四級文件夾內(圖8)。

圖8 圖像文件

(4)圖像採集技術要求

每個岩石薄片按照視域大小及偏光等的不同,要求最少形成6張圖片,即基礎圖片為物鏡2×、4×和10×的正交偏光、單偏光圖像各一張。與此同時,要求常見礦物石英、長石高倍鏡下必須有正交偏光圖像採集;黑雲母、角閃石等具有多色性礦物,必須有單偏光採集圖像;副礦物小顆粒則要求最低10×物鏡下清晰採集圖像。

由於不同岩性薄片的顯微特徵各不相同,因此在採集過程中,工作人員可按照對鑒定報告的理解及顯微鏡下特色,增加顯微圖像的採集張數,還可以根據鏡下觀察顯微特徵,補充鑒定報告中未描述內容的採集。

岩石薄片的使用,每一次應留有記錄。顯微鏡下的觀察,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和應用方向,因此應留下相關的圖像採集與說明描述;採集的圖片只能順序增加,不能覆蓋,此軟體還應預留出為今後不同工作方向採集顯微圖像的空間。

3.圖像整理檢查

打開軟體窗口,點擊左上角文件「打開」子菜單,彈出打開圖片對話框,進入已採集數據的四級文件夾,全選文件夾內所有圖片到軟體界面,有顯示圖片大小的下拉列表框,選擇合適的百分比,使圖片的縮放顯示到適中(圖9)。檢查內容主要包括:記錄的拍照岩石薄片顯微圖像張數的准確性;對照岩礦鑒定報告內容,檢查數據項所填內容的正確性;觀察每張圖片採集的清晰度;對應檢查圖片物鏡倍數、偏光性質所選的准確性;檢查採集圖片內容與圖像說明的吻合情況,即圖片與文字描述的相符性。

圖9 圖像檢查

要求完成一條剖面薄片的全部顯微圖像採集後,逐個進行薄片的檢查整理,與岩石薄片鑒定報告數字化一樣,執行三級質量檢查。自檢100%,互檢100%,全面檢查30%~50% 抽檢,監督檢查自檢、互檢的准確率。

4.圖像整理歸檔

每完成一個項目,要檢查工作的所有文件和圖像的完整性,即每個獨立文件夾內二級文件夾採集、數字化必不可少,部分圖幅含掃描文件夾。各級文件夾關系及子文件夾內容見圖10。

圖10 文件夾內容

最後形成的是採集明細表,以昂達爾錯幅為例,具體項目見表3。至此方可備份以便歸檔。

表3 1∶25萬昂達爾錯幅岩石剖面錄入及採集圖像明細

五、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採集應用

把數字化的岩石薄片鑒定報告製作成網路版要求的導表,對採集的每一個岩石薄片的圖像進行壓縮整理,存入到岩石薄片圖像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不僅有可視化的岩石薄片顯微圖像及信息說明,還相應有查詢、檢索、統計、下載等功能。目前已經完成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實物岩石薄片4000餘片的顯微圖像採集,形成32600餘張的信息集合。

岩石薄片顯微圖像可以提高岩石薄片的利用率,課題組利用已有資料已經出版了《典型岩石薄片顯微圖冊》,今後會繼續研究開發更多產品,進一步豐富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方法,提高實物地質資料服務能力。

❺ 岩石薄片磨製方法簡介

在偏光顯微鏡下研究岩石和礦物時,需要將其磨製成薄片進行觀察。

用切片機從岩石標本上切下一小岩塊(定向或不定向)。在磨片機上把該岩塊的一面磨平。用加拿大樹膠把這一平面粘在載玻璃片(其大小為25 mm×50 mm,厚約1 mm)中部。再磨另一面,磨至厚度0.03 mm為止。用加拿大樹膠把蓋玻璃片粘在岩石薄片上(蓋玻璃片大小為15 mm×15 mm~20 mm x 20 mm,厚度0.1~0.2 mm)。因此,岩石薄片是由薄的礦片、載玻璃片與蓋玻璃片組成的(圖3-9)。礦片的上、下部都有一層薄的加拿大樹膠。

圖3-9 岩石薄片縱剖面圖

在磨製岩石薄片時使用金剛砂。無論金剛砂有多細,礦片表面總會磨劃有顯微溝痕。因此,礦片表面並非絕對平滑。

為了某些鑒定需要,如觀察長石的解理縫,薄片染色或作電子探針分析等,對某些礦片不加蓋玻璃片或部分不加蓋玻璃片。疏鬆岩石在磨製薄片時,需先浸在加拿大樹膠中煮過以後再磨製薄片。

學習指導

對照書本,認識偏光顯微鏡的各個部件,弄清其功能。反復練習裝卸鏡頭,調節照明,調節焦距,校正中心,直至熟練。練習與學會視域直徑的測定、目鏡十字絲的檢查、偏光鏡的校正。

復習思考題

1.偏光顯微鏡由哪些主要部件組成?

2.偏光顯微鏡與普通生物顯微鏡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有這些不同點?

3.在校正中心時,扭動校正螺絲,為什麼只能使點a移動至偏心中心o',而不移至十字絲中心o?

4.如何才能快速地調節好照明、焦距和校正好中心?

❻ 透明礦物薄片的系統鑒定

自然界中的礦物根據透明程度可分為透明礦物和不透明礦物。鑒定不透明礦物主要是通過擋住入射光利用反射光對礦物形態、顏色、光澤、解理等物理性進行鑒定。

在偏光顯微鏡鑒定透明礦物之前,一般對所鑒定礦物需進行手標本的肉眼觀察,有時在顯微鏡鑒定過程中,也還要與手標本觀察相結合。肉眼觀察手標本內容包括晶形、顏色、光澤、解理、斷口、礦物的共生組合、次生變化等,並結合野外產狀進行綜合分析,再在偏光顯微鏡下進行透明礦物系統鑒定,它是對晶體光學一個小結,總結如何應用已學過的方法測定各種光學常數,從而鑒定未知礦物。

一、透明礦物薄片系統鑒定的內容

1.單偏光鏡下的觀察

晶形 觀察晶體的完整程度,結晶習性。根據各方向切面形態,初步判斷晶體形狀及可能屬於那一個晶系。

解理 觀察解理的完全程度,根據不同方向切面上的解理,判斷解理的組數。如為兩組解理,需要測定解理夾角。盡可能確定解理與結晶軸之間的關系。

顏色、多色性 觀察礦片有無顏色,如有顏色,則觀察有無多色性及多色性變化情況,並在定向切片上測定多色性公式及吸收公式。

突起 觀察薄片的邊緣、糙面及突起明顯程度,結合貝克線移動規律確定其突起等級,估計礦物折射率的大致范圍。

此外,還應觀察有無包裹體,其排列與分布情況,有無次生變化,其變化程度及變化產物。

2.正交偏光鏡下的觀察

干涉色 觀察薄片的最高幹涉色級序,在平行光軸或光軸面切片上詳細測定干涉色級序。有無異常干涉色,其特點如何。

測定雙折率 根據薄片的最高幹涉色級序(定光程差)、薄片厚度,確定雙折率值。

消光類型 根據不同方向切片上的消光情況,確定礦物的消光類型。

測定消光角 對斜消光的礦物,在定向切片上測定消光角。

測定延性符號 對一向延長的礦物,測定其延長方向的光率體橢圓半徑名稱,確定延性符號。

雙晶 觀察礦物有無雙晶,確定雙晶類型。

3.錐光鏡下的觀察

根據有無干涉圖區分均質體與非均質體。根據干涉圖特徵確定軸性(區分一軸晶與二軸晶)及切片方向。測定光性符號、光軸角大小。觀察色散類型、強弱及紫光與紅光光軸角的相對大小。

上述光學性質中,如主折射率(Ne,No或Ng,Nm,Np)最大雙折射率、最大消光角,最高幹涉色、多色性、吸收性都須在平行光軸或平行光軸面的切面上測定,而對軸性、光性等光學常數的測定,也須在定向切片如垂直光軸、近於垂直光軸及垂直Bxa切面上方可確定。

二、系統鑒定透明礦物一般程序

1.判斷均質性或非均質性

晶體光學與造岩礦物

2.判斷軸性、光性符號

晶體光學與造岩礦物

3.測定有關光性數據

晶體光學與造岩礦物

三、系統鑒定普通角閃石光性特徵,並繪普通角閃的光性方點陣圖(表6-1)

表6-1 普通角閃石系統鑒定

未知礦物的特徵是多方面的,在鑒定具體礦物時,應靈活掌握,不拘泥於上述鑒定程序,只需抓住其區別於其他礦物的重要特徵,如鑒定鉀長石、斜長石、石英時,根據它們的突起,雙晶和表面次生變化,在單偏光和正交偏光鏡下就可把它們分別鑒定出來。

再如輝石、角閃石、綠簾石根據它們的解理夾角、多色性和干涉色等重要特徵,也無需按礦物系統鑒定程序,便可定礦物的名稱。

總之,熟練掌握各種礦物的典型特徵,靈活運用鏡下鑒定方法,可以達到迅速、簡便、經濟、實用、准確鑒定透明礦物的目的。

四、習題

設普通角閃石Ng=1.653,Nm=1.647,Np=1.629,光軸面法線與b軸一致,β=106°,Np與a軸一致(見圖4-7),切片厚度d=0.03 mm。

確定:(1)突起等級(2)最大雙折率,最高幹涉色

(3)⊥Bxa切面的雙折率及干涉色(4)Ng∧c=

(5)延性符號(6)軸性

(7)光符正負(8)2V,並繪出光性方點陣圖

五、思考題

1.礦物垂直光軸切面,在單偏光,正交偏光鏡下有何特徵?該切面上能測定哪些光學常數?

2.礦物平行光軸(或光軸面),在單偏光和正交偏光鏡下有何特徵?該切面上能測定哪些光學常數?

3.測定多色性與吸收性公式的步驟。

4.測量角閃石的最大消光角時應選擇什麼樣的切面?這種切面在單偏、正交、錐光鏡下有何特點?寫出測量步驟和表示方法?

5.鑒定一個未知礦物應如何著手?請參考表6-1。

❼ 岩礦標本類樣品及採集要求

主要用於觀察研究岩石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其共生組合,研究礦物的變質、蝕變現象,確定岩石、礦物的名稱,對比地層和岩石;配合其他樣品的采樣及分析等。

1.岩礦標本(B)

岩礦標本採集要求:①沉積岩標本:對調查區內各時代地層剖面的每一種代表性岩石,均應按層序系統採集,有沉積礦產的地段和沉積韻律發育地段應加密採集。②岩漿岩標本:按岩性、相帶、脈岩和填圖單位採取代表性的和過渡類型的標本。另外,對析離體、捕虜體、蝕變帶、接觸帶、烘烤邊、冷凝邊、岩體中穿插的脈岩、與岩體接觸的各種圍岩等亦應採集標本。③變質岩標本:按變質程度系統取樣,應分別對不同夾層、混合岩(分基質和脈體)系統採集鑒定標本。④礦石標本:據其類型、組分、結構構造、圍岩蝕變、礦石和圍岩的關系等特徵進行採取,同時還應採集供做礦相學研究的光片標本。

采樣原則和注意事項:①所採集的樣品應有充分的代表性。採集標本時要盡量採集新鮮的岩石,但可適當保留少許風化面,以便全面再現原始的野外直觀特徵,並做好野外地質觀察描述工作。②以能反映實際情況和滿足切制薄片及手標本觀察的需要為原則,岩礦陳列標本規格一般為3cm×6cm×9cm(厚×寬×長),岩礦鑒定用者一般不應小於3cm×4cm×6cm,對於礦物晶體、化石、構造等標本則規格不限,以能反映該礦物特徵為目的。③採集到的岩礦標本應立即填寫標簽、登記和編號,並在原始記錄(記錄簿)上註明采樣位置和編號,對所采樣品一般要用白漆在標本的左上角塗一小長方形,待干後寫上編號,然後用麻紙包好,統一保管。④系統采送的鑒定樣品應附剖面圖或柱狀圖,送出的樣品應留副樣以便核對鑒定成果,幫助提高對標本的肉眼鑒定能力。⑤標本和標簽應當一起包裝,注意不使標簽損壞或散失。⑥對於特殊或易磨損者要用棉花或軟紙包墊。⑦任何薄片、光片在磨製前都應根據需要在標本上畫線示出切片部位及范圍。

2.岩組分析定向標本(DB)

岩組分析定向標本的採取,是為了在室內仍能恢復其野外產狀,以便進一步觀察測定在野外條件下難以獲得的構造要素,如線理、劈理、擦痕及其他定向組構等,並且為岩組分析准確確定切制薄片的方位以及被測定薄片本身的產狀。

定向標本採取前先要對標本定向,即要求在露頭上先准確標明定向符號而後進行採取。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分別採用不同的定向方法。

產狀要素法 野外選擇如岩層層面、節理面、片理面、斷層面及其他與礦物定向排列直接有關的結構面視為定向面,在其上量畫出產狀要素符號(其面要求不小於20cm×20cm)和定向符號,並在記錄中註明,同時亦應示出頂、底面。切制定向薄片時,一般應垂直於b軸,或垂直於片理等定向結構面的走向(圖9-8a)。

自然方位法 若一些結構面顯示不清的塊狀構造岩石,采樣時首先在固定的基岩露頭上修鑿出20cm×20cm見方的平面,然後在其上量畫出東西、南北方位線,同時測量附近的岩層或其他面狀構造的產狀要素以供參考(圖9-8b)。

所有上述標繪的定向線,精度誤差不得超過1°,可在岩石上平行地畫出2~3條方向線以保證其精度和質量要求。所有定向標本均不得進行擊打修飾。

3.岩石薄片樣(b)

主要用於測定造岩礦物的種類及含量,對岩石進行定名、分類;測定透明礦物的晶形、粒度、構造、光性等特徵,研究礦物的形成環境,並為岩石對比提供信息;鑒定岩石的結構(包括粒度)、構造特點,研究岩石的成因及形成史;測定礦物包裹體,了解岩石的形成條件;鑒定岩石的後期蝕變、交代及礦化,為找礦提供資料;鑒定化石的種屬、特徵,研究地層的時代及古生態環境;進行岩組分析,研究岩體、岩層的構造;鑒定岩石的微裂縫及孔隙度,為找油氣提供資料等。采樣、制樣要求如下:

圖9-8 定向標本取樣方法示意圖

1)樣品大小一般2cm×5cm×8cm,粗粒岩石含量測量樣品要加大至10cm×10cm×5cm。

2)做岩組分析及區域構造研究的樣品要定向,在樣品的層理、片理、線理及節理面上標注產狀。

3)鬆散樣品應用棉花及小硬盒包裝保護,磨片前用稀釋的環氧樹脂浸泡固結。

4)化石薄片樣應在標本上圈出化石的位置及切片的位置。

5)必要時送樣要附采樣地質圖或剖面圖,寫明采樣位置。

6)一般薄片大小為2.4cm×2.4cm,粗粒岩石含量測量要磨大薄片(5cm×5cm)。

7)一般薄片厚度0.03mm,化石鑒定薄片厚度0.04mm左右,包體測溫薄片厚0.1~0.7mm。

用於鑒定岩性的岩石薄片樣一般要求與標本樣品同時採集,岩性與樣品序號完全相同。當鑒定有重要新發現或要再做證實或選做其他分析項目時,可用與此薄片對應的標本代替而無須重新採集,省時省事且不會發生不同岩性和層位的亂樣等情況。

4.電子探針微區分析薄片樣(DT)

對礦物微區(μm級)進行元素常量分析(不能區分變價元素價態)和形貌、結構分析。

采樣制樣要求:與岩石薄片樣同步採集,或用已切余的薄片樣再次切用。故采樣要求同岩石薄片樣。與岩石薄片樣不同的是用環氧樹脂粘接後不能加蓋蓋玻片,切磨厚度略大於普通岩石薄片(約0.035~0.04mm),載片小於28mm×50mm;也可采單礦物顆粒。

5.粒度分析薄片樣(LD)

主要用物沉積岩粒度概率統計分析。

采樣要求:同岩石薄片樣。野外採集樣品時,最好選擇在岩石粒度有較明顯變化(肉眼或藉助手持放大鏡可觀察到粒度變化)的細碎屑岩中,選擇的層位有剖面上要有代表性,環境是相對穩定的區段為宜。也可以選擇已鑒定的部分岩石薄片樣進行粒度分析。

6.光片樣(G)

測定不透明礦物的種類、含量及礦物共生組合和生成順序等。

采樣及制樣要求:樣品采手標本大小,光片一般2cm×3cm,厚0.5cm,表面拋光。

7.礦物包裹體分析樣(Kb)

主要用於測溫和包裹體成分分析。采樣要求:

1)測溫:均一法,樣品採集用手標本大小,製成薄片(粘片用加拿大樹脂);用於爆破法的樣品,需是單礦物,純度高於98%,粒度0.5~1mm。

2)成分分析:測定對象主要為石英、長石、綠柱石等硅酸鹽礦物或部分氧化物,單礦物純度高於98%,粒度0.2~0.5mm,送樣質量10~30g。

8.大化石樣(HS)

主要用於研究古生物的分類、進化及古生態環境;確定地層時代,進行地層對比;研究古海洋、古氣候、古環境;用於陳列等。采樣要求如下:

1)樣品大小依化石大小而定,盡量採集化石整體。

2)對疏鬆化石,應先作固結處理,然後再採集。

3)對大脊椎動物化石,應打成1m2×1m2的格子,並對格子編號,先拍照、素描和描述,然後再按方格逐塊採集、分箱包裝。如果自己不能挖掘,應保護現場,報請專業單位處理。

4)在採集第四系中的化石時,如發現文物或文化遺跡,不要自行挖掘,以免損壞,應當報告文物管理部門處置。

5)野外應對化石作初步鑒定,確定其門類,並初步鑒定到屬或種。

6)化石在野外不要清理,盡量將化石周圍的土、岩石一並採集,並用棉花、牛皮紙保護。

7)化石應分層採集、分層編錄,並將內容記錄於剖面記錄表或記錄簿中。

9.煤岩鑒定樣品(MY)

煤岩樣品是為了解煤的物質成分、結構和組分含量,研究煤的成因、煤層對比標志、變質程度和工藝利用性能等。采樣要求如下:

1)樣品應避免在斷層附近及對煤質有影響的侵入體附近採集。

2)煤岩樣必須在新鮮露頭上採取,取樣方法可以垂直煤層連續揀塊或刻槽取樣。

3)樣品採集後應該立即裝於備好的采樣箱內,並且妥善密封包裝好,註明頂底板及編號。

4)採集煤岩樣的同時,最好也能採集煤的化學分析樣,以便相互驗證。

❽ (一)顯微鏡薄片鑒定

自Henry Clifton(1849)創立「顯微鏡岩相學」這個地質學新的分支學科以來,偏光顯微鏡已成為岩石學研究的必備工具。今天,顯微鏡薄片鑒定法仍是研究沉積岩最基本的方法,作為一個沉積學工作者,必須熟練掌握和充分利用此方法。不管是基礎沉積學研究還是沉積岩(區)地質調查,職業研究人員一般都應該親自完成采樣、確定標本切片方向、製作薄片(這一環節也可由專門技術人員完成)、薄片鑒定、沉積岩定名及成分-結構成因分析的全過程。

1.基本原理

選擇光譜的可見光部分(380~760nm波長范圍)為光源,經起偏器形成偏振光,偏振光通過非均質礦物(具有雙折射特性)時形成常光和非常光,出現雙折射產生光程差,進而呈現不同級序的干涉色。在單偏光鏡下可觀察到礦物的形態、解理、糙面及結構等特徵,在正交偏光下可觀察到礦物的干涉色等特徵。

2.樣品要求

(1)薄片厚度不能超過0.03mm,否則會影響光性特徵。

(2)觀察時保持蓋玻片清潔,否則影響觀察質量。

3.地質應用

通過對礦物的形態、解理及干涉色等的觀察,完成岩石中礦物成分、結構的定性分析,進而為岩石的定名提供依據;通過礦物鑒定及組構特徵觀察,開展沉積岩分類、沉積微相分析、成岩後生變化及成岩作用分析、岩石各類空隙特徵及含量分析等工作。

❾ 岩石薄片

在偏光顯微鏡下研究岩石礦物的光性特徵,必須將岩石標本磨製成岩石薄片。普通岩石薄片是由載玻璃(又稱載片,通常大小為25 mm×50 mm,厚1 mm)、礦片(標准厚度應為0.03 mm)、蓋玻璃(又稱蓋片,通常大小為15 mm×15 mm~20 mm×20 mm,厚0.1~0.2 mm)三者經樹膠粘結而成。

下面簡要介紹普通岩石薄片的製作方法:

1)用裝有150金剛砂的切片機在岩石標本上切下一塊大小為20 mm×30 mm×2 mm的小塊。

2)依次用180、500、1200金剛砂將切下的岩塊磨平一面,將載片在酒精燈上加熱塗上固體膠後,把岩石小塊已磨平的一面放上再加熱,將岩塊與載片之間的氣泡擠出壓平。

3)用上述三種金剛砂依次將另一面磨平,直至岩石樣品厚度0.03 mm為止。

4)用液體樹膠塗在岩石表面上,蓋上蓋片,用酒精燈加熱後把蓋片與岩石之間的氣泡擠出,鏟掉周圍的廢膠,用酒精洗凈即可。

❿ 岩礦鑒定中的光薄片,光片和薄片分別是什麼意思,他們都有什麼作用,怎麼區別二者

光片和薄片的區別如下:
1、切片方式不同
薄片要把岩石切至0.3mm以下,用樹膠貼在載薄片下便於觀察岩石的礦物組成等岩相學和
岩組學特徵。
光片不需要載薄片或是蓋玻片,只需要把岩石表面拋光
2、實驗儀器不同
薄片:主要用透射光顯微鏡
光片:用反射光顯微鏡
不過現在高級的顯微鏡同時配備有透射和反射光路。
3、磨片目的不同
薄片:主要是對岩石中的透明礦物進行觀察,適用於一般岩石。但是若岩石中含有金屬
礦物,等無法判別。
光片:適用於礦石中礦石礦物(方鉛礦、黃銅礦等)的判別

熱點內容
eth以太坊場外交易 發布:2025-07-10 15:57:39 瀏覽:542
比特幣中國有沒有app 發布:2025-07-10 15:45:35 瀏覽:953
eth10的前景 發布:2025-07-10 15:44:08 瀏覽:748
被朋友帶進幣圈 發布:2025-07-10 15:34:28 瀏覽:474
礦機不用顯示器的嗎 發布:2025-07-10 15:33:42 瀏覽:864
火星分析師幣圈上的比特幣 發布:2025-07-10 15:33:32 瀏覽:889
opensea賣eth 發布:2025-07-10 15:32:29 瀏覽:883
以太坊發行token如何設置圖標 發布:2025-07-10 15:32:25 瀏覽:236
以太坊公鏈擁堵 發布:2025-07-10 15:31:34 瀏覽:255
不要礦池挖礦 發布:2025-07-10 15:29:37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