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生水水礦機
㈠ 有人看過太一生水的作品嗎 麻煩推薦一兩部
《萬古至尊》
㈡ 太一生水有哪些作品
萬古至尊
㈢ 太一生水是什麼意思,請回復
太極的起源與發展。太極之前可悟不可言,而太極之後發展第一個產物是水,第二是神明、陰陽、天與地等等。。就是講萬事萬物發展由來都是因為太極形成的。
㈣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是什麼時代
一、關於作者、時代和學派屬性
較早在這一問題上對《太一生水》進行釐定的有李學勤先生。在他看來,《太一生水》是對《老子》(王弼注本)第42章的引申和解說。他認為,文本中說太一是萬物之母,此語是襲自今本《老子》第1章「萬物之母」;太一生水一章晚於傳世本各章,證據是「太一」一詞在《老子》中並未出現。《老子》不少地方講「一」,卻不見「太一」;《老子》也很推崇水,但也不曾有「太一藏於水」的觀點。因此太一生水章在思想上和《老子》殊有不同,只能理解為《老子》之後的一種發展。他還以《莊子》和《淮南子》等早期道家作品有談「太一」的一些篇章,但年代都比較晚來論證太一生水不可能和《老子》各章是同時的著作,應該是道家後學為解釋《老子》所增入。李先生還進一步引用《莊子·天下篇》「……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說其學「建之以常無有」尚可與《老子》對應,「主之以太一」則不見於《老子》,當為關尹的學說。[①]李先生的這些觀點遭到一些學者的質疑。[②]
筆者認為,傳世本《老子》一書未必作於一人未必成於一時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它的成書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萬物之母」一語到底是誰襲自誰,目前尚難以判定。傳世本《老子》推崇水是大家所熟知的,它不但有「以水與萬物創生有關」的思想,而且有「道藏於水」(即道深藏於水)的思想,王弼注本第4章雲「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帛書《老子》甲《道經》雲:「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潚(淵)呵始(似)萬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③]帛書《老子》乙《道經》也雲:「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佁(似)萬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④] 「淵」字諸家注《老子》者較少解釋,筆者以為「淵」此處意為「源」也即「原」,「淵源」乃同義復詞即為明證。「原」為會意詞,謂岩下泉水,乃江河源頭,引申為萬事萬物的源頭,該句下文「似萬物之宗」即為內證。而「淵」與「潚」同,都為「源頭」之意;「湛(湛,讀為深沉之沉)」為水深之象。關於「帝」字,胡厚宣先生在1959年《歷史研究》第9、10期上發表《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考證指出,「帝」字在甲骨文中作「 」,象花蒂之形,由花蒂而結果實,果實又生發出無數花蒂,以至綿延不絕而無窮。可見「帝」代表著生命之源,也象徵著萬物之始。傳世本和帛書本的文字大同而小異,意義也一致。道雖虛無,卻無處不在而又用之不竭,它高深莫測好象萬物之源頭(萬物之宗),它深沉不可捉摸似乎在水之中。我不知道它是誰之子,其狀在萬物之先。由此可知,老子在談道虛(即道沖)卻無處不在的時候,不但以水為喻,而且說是萬物的源頭,在萬物之先。如此看來,《太一生水》的思想與傳世本《老子》幾乎一致。另外《莊子》和《淮南子》中談「太一」作品的晚出,與《太一生水》是否是道家後學為解釋《老子》所增入這之間的關系並不密切。
崔仁義先生曾指出《老子》第42章的表述抽象,而《太一生水》比較具體,因而前者是在後者的基礎上寫成的。[⑤]若從人類思維發展的進程來看,思想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樸素到玄奧,邏輯總是從形象表述到思辯論說,據此崔氏觀點顯然更具有可靠性。就筆者看來,與其說《太一生水》是對今本《老子》第42章的引申和解說,還不如說今本《老子》第42章是對《太一生水》的總結和概括,《太一生水》成書時間顯然是在傳世本《老子》第42章之前。
郭沂支持李學勤先生的觀點,並且指出《太一生水》就出自關尹子本人,其最大的理由是關尹生活的時代與郭店楚簡成書時代的下限實在太吻合了。[⑥]我們現在來考察一下郭先生的一些觀點。按照郭先生的說法,太史儋出關後見秦獻公是在前374年,函谷關的設置其上限在前384年,[⑦]那太史儋與關尹的函谷關之會就在前384—前374這十年之間,最遲就在前374年這一年。他們兩人相會時作為關令尹的喜年齡大概在30歲左右,而郭店楚簡成書時代的下限就是該墓下葬的年代,在目前學界一致的准確的看法是公元前4世紀末期[⑧]也即前305年──前300年,如果這時關令尹喜還健在的話,其年齡至少也已經是99歲到104歲了,他的實際年齡比這再大10歲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將之與後世漢文帝時期的伏生(這位長者九十多歲時早已行動不便,口齒不清,難以傳晁錯《尚書》了)相比,關令尹喜在如此高壽的情況下還能製作如此精緻的《太一生水》是難以令人相信的。附帶說一下,如郭先生所說,今本《老子》作於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74年這十年之間,[⑨]而郭店楚簡《老子》成書下限即該墓下葬時間公元前305年──前300年,從時間上來看簡本《老子》是有可能摘抄今本《老子》的。
黃釗先生認為《太一生水》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太一」通過「水」而生萬物,是以水為載體的,其中就包含「水」生萬物之意,這與《管子‧水地篇》所講的「水為萬物之本源」的說法相吻合,從而認為《太一生水》可能是稷下道家遺著。[⑩]僅憑這一點即判定《太一生水》是稷下道家遺著其可信性是比較脆弱的,因為以「水」為萬物之源的思想在先哲們的著作中很早就存在。春秋時期流行的「五行」說就是以「水」為首,《尚書·洪範·五行》即為確證。《國語·鄭語》載「史伯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是明顯的樸素唯物辯證法宇宙生成論,「和實生物」應是《太一生水》中陰陽二極序列「反輔」、「相輔」以生物的先聲,而「水」乃是先王「以成百物」的元素之一。這都說明《太一生水》有它久遠的思想淵源,而《太一生水》的「反輔」、「相輔」以生物又被抽象概括為傳世本《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思想。
周鳳五先生認為《太一生水》是儒家的作品。他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達了以下思想:「《太一生水》則明確反映儒家學者借用楚國原始的「太一」」信仰,糅合「稷下學派」的道家與陰陽數術之學對《老子》一書的改造。」「至於《太一生水 》則是儒家對《老子》宇宙論的改造與嶄新的詮釋」。[11]這一種觀點比較新穎,值得我們思考,但是它需要更深入的論證是顯而易見的。
蕭漢明先生撰文認為,《太一生水》屬陰陽家著作。他說《太一生水》描述的宇宙生成圖式,所雲陰陽相輔成四時,四時相輔成滄熱,滄熱相輔成濕燥,濕燥相輔成歲而止,這樣一種只講一年四季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諸種要素的形成次序,不強調萬物的生成,似乎這是一個業已解決、不容質疑因而也不必贅敘的問題。這個問題與老莊以及稷下道家明顯不同,而與陰陽家注重「四時之大順」的思想相合。[12]這一論述有它的邏輯嚴密性,因為陰陽、四時、滄熱、濕燥、年歲等的確是「四時之大順」的內容。但是我們的疑問是,在古代宇宙生成論中,水、天、地、陰陽、四時、滄熱、濕燥、年歲的形成是不是更為「萬物生成」的范疇呢?誰能把它們排除在「萬物」之外呢?並且該文本的製作者不但花費了大量筆墨闡述宇宙的生成,而且不厭其煩地用大量筆墨去進行宇宙生成的逆向追述,怎麼能說「不強調萬物的生成,似乎這是一個業已解決、不容質疑因而也不必贅敘的問題」呢?
丁四新先生在這一問題上前後是有所變化的。他開始傾向於認為《太一生水》或許就是楚國學人的道家作品,時間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期,這一觀點的產生是基於他那時把《太一生水》看成一個整體。[13]後來他主張把《太一生水》分成不相關的兩篇或兩部分:第一部分或第一篇包括前8支竹簡,仍然名為《太一生水》;第二部分或第二篇包括後6支簡,命名為《天地名字》,而它又包括兩章,即第九號簡及其後所缺之簡構成一章,第十至第十四號簡構成另一章。[14]丁先生引用了大量的資料進行推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太一生水》(即他所分出來的第一部分)是由多種思想和文化相融合的成果,但衡量諸種因素把它判定陰陽家的作品乃最為可能,而屬於道家著作的可能性尚在其次。[15]而《天地名字》篇屬於道家著作是毫無疑問的。[16]我們暫時無法對丁先生的判定正確與否下一個結論,但是如果要將整個《太一生水》文本分成兩篇顯然需要確證,目前我們仍然缺乏這樣的確證,而這又會影響對文本學派屬性的判定。
趙建偉先生認為,《管子·內業》主張氣本論,《水地》則是水、地二元論,而《太一生水》則是水、氣(天)、地(土)三元論,《太一生水》的作者就有可能是受《管子》的影響而撰寫。他再根據文本重視陰陽范疇而不及五行及其協韻特點等方面來考察,得出《太一生水》可能是齊泯王後期「諸儒各分散」的群體中稷下學者去齊之楚後所撰作的。[17]然而,先賢們所謂的「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在《太一生水》文本中就涉及了水和土兩種,並且「五行」以水為首,而文本中也充分體現了水的關鍵作用,怎能說「不及五行」呢?
另有一些學者則明確表示《太一生水》是老子(指老聃)所作,如韓東育、譚寶剛等。
韓東育先生認為,《莊子》所說的「建之以常無有」,就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傳世本和郭店《老子》篇的大部分內容,而「主之以太一」,則剛好是後人無緣得見的《老子》佚文──《太一生水》篇,只有把這兩句話所代表的兩部分內容合而觀之,老子的思想體系才能完整或相對完整地現形於世人面前。說明我們以前所見,並非《老子》思想之全部。[18]這對於解決文本的學派屬性不啻是一個新的視角,實際上《太一生水》和傳世本及郭店本《老子》有著哲學內涵上的緊密聯系性,《莊子·天下》的作者對當時的學術狀況肯定有一個精當准確的了解和把握,其中的學術史資料對我們解決《太一生水》的相關問題起著關鍵的作用。
譚寶剛連續寫了兩篇文章來論證《太一生水》為老聃(指李耳)所作。他一方面主要從郭店楚簡道家著作的竹簡形制、語法句式、內在關聯性來論證,《太一生水》是竹簡《老子》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是道家創始人老聃受《周易》的影響,在他歸隱時所作。雖然它寫成的時間可能遲於其它各章,但從老聃的哲學思想是從宇宙論到人生論再到政治論的理路來看,《太一生水》可說是整個簡本《老子》的總綱和開篇部分;[19]另一方面,他又從「太一」發展的源流、簡文所述天象生成的內容與史官的關系、郭店楚簡道家著作內部的緊密關聯性以及將之與相關文獻的比較等幾個方面推知《太一生水》是道家始祖老聃的遺著;並且太一學說是按老聃 →文子→列子 →太史儋 →關尹這一譜系傳承的。[20]雖然目前學界有一部分學者也認為《太一生水》為老聃所作,但引用大量材料來專門論述此問題的並不多見。當然譚寶剛所持觀點和進行的論證是否符合事實有待今後眾多方面的檢驗。
羅熾先生認為,現有道家文獻《莊子》以前既不見「太一」,儒家文獻從《論語》到《孟子》也不見「太一」,其他文獻也闕如,是則戰國中期以前無此語。他還列舉多種文獻說明「神、明」范疇出現於戰國中期,而且都是以成對范疇出現。神明作為單個概念或指稱,則出現於戰國晚期,一般被賦予了神格。並且《太一生水》中有四時、歲、滄熱、濕燥、盈缺(虛)等概念和范疇,與之相類似的詞語大多在稷下黃老之學的文獻中有見。因此他得出了《太一生水》是戰國中後期楚國黃老道家的作品。[21]但是我們注意到這裡面需要仔細考察。《莊子·天下》是一篇論述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的學術史論文,一種學說要成為被論說的對象,它必然要先經歷一段時間在某一范圍傳播以至流行開來,這樣才能引起大家的關注,進而成為被論說的對象。而在先秦時期交通不發達通訊落後的情況下,學術思想的傳播和流行直至被論說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的。《莊子》中之「太一」的來源必有久遠的歷史,決不會是突如其來的怪想。而從《論語》到《孟子》不見「太一」其原因或許是當時「太一」思想產生初期影響不大,吸引不了其他學者的注意;或許是因為儒道學說的不同而不予關注。所以羅先生據以判定「戰國中期以前無此語」似乎較為武斷。
陳恩林先生認為《太一生水》以「太一」為天地萬物本原,是講有的哲學,《老子》以道即無,為天地萬物本原,是講無的哲學。《太一生水》以具體物質形態論宇宙生成,《老子》以抽象數字論宇宙生成,分屬兩個不同的哲學體系。《太一生水》與《易傳》接近,但非儒家易學流派,而屬於先秦數術流派。
㈤ 「太一生水」是出自哪裡的怎麼解釋
1993年湖北吳店楚墓出土竹簡
《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㈥ 《太一生水》何人所寫
如今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是誰所著,不過很多人認為是老子所著,因為書上的所闡述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相似。
《太一生水》,是於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的竹簡,屬於道家思想。
《太一生水》中太一是指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太一先生成水,水反過來反輔太一,而後生成天地神明,陰陽四射,太一和水先於天地而存在,強調了水在萬物中的重要作用。這篇文章也折射出幾千年前中國祖先對宇宙自然生成的思考與智慧。
《太一生水》篇共存簡一四枚,竹簡兩端平齊,簡長26.5厘米,兩道編線,其間距10.8厘米。篇末有篇號,作墨塊;篇中有句讀號,作短橫;有重文、合文號,均作兩短橫。
㈦ 「太一生水」是出自哪裡的怎麼解釋啊
一九九三年秋,荊門市博物館考古工作人員在沙洋縣紀山鎮搶救性清理發掘了郭店一號楚墓。該墓雖小,發掘前又曾兩次被盜,但隨葬器物卻很豐富,有禮器、樂器、車馬器、生活用器,喪葬器、料器、竹簡等,根據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戰國中晚期,其身份為上士。郭店楚墓隨葬物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八百餘枚竹簡,一經公布於世,即在海內外學術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許多專家學者為之著書立說,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郭店楚簡經過專家們長達五年的艱辛整理,確定為十六篇先秦時期的文獻,其中道家典籍兩篇,分別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十四篇,分別為《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性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語叢四》,這批典籍除《老子》、《緇衣》見諸傳世本,《五行》見於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外,其餘皆為兩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太一生水》篇共存簡一四枚,竹簡兩端平齊,簡長二六·五厘米,兩道編線,其間距一○·八厘米。篇末有篇號,作墨塊;篇中有句讀號,作短橫;有重文、合文號,均作兩短橫。文獻及思想理解,參看丁四新《楚簡〈太一生水〉研究——兼對當前〈太一生水〉研究的總體批評》。 《魯穆公問子思》是郭店楚簡的儒家文獻之一,本篇存簡八枚。竹簡兩端均削成梯形,簡長二六·九厘米。編線兩道,編線間距九·六厘米。篇中有章號,作墨塊;句讀號,作短橫肉;重文號,作兩短橫。 書中記錄了魯穆公,子思及成孫弋三人的對話,所變內容為:什麼樣的臣可稱之為忠臣,即忠臣之道。
原文請參考:
㈧ 戰國時的道家典籍太一生水,是在哪個地區出土的
1993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楚墓發現了竹簡73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楚簡的內容主要是道家作品和儒家作品、其中道家作品是《老子》(中國發現最早的《老子》)、《太一生水》、《說之道》、而儒家作品有《五行》、《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成之聞之》、《六德》、《尊德義》、《語叢三》、《語叢一》、和《語叢二》等。
「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靜動相持,乃以成勢,勢成則形動,是以生人。神明者,人也。唯人有神識明目,是以能觀摩萬物,後成像於心,托之以名,是以天地定位,陰陽互別,萬物歸類,道始長也。非名,萬物不分,天地常合,陰陽難辨,心智蒙沌;然常名,萬物難覓其宗,心智迷於幻像,乃致太一不識,大道遁隱,紛爭並起。故曰:名可名,非常名,又曰:一得一失。天地萬物汝及余等皆太一生也,亦太一形像也,非神識之別及異名之謂,汝與余及天地萬物何不同哉?同也。然不同者多矣,佛曰「分別心」是也。心者,神識也。
「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相輔者,混雜互動也。陰陽四時及其餘者,形像也。非人不可識天地陰陽四時,不可識滄熱濕燥寒暑。此等異名之指萬物者,皆太一化生於神識明目之像,故謂「為萬物母」;此等異名者,其源亦皆太一,隨天地之變而循環復始,天地者,太一也,故謂「為萬物經」。生滅者,乃像之生滅。太一者,不生不滅。
「天道貴弱」,人言也,非天道貴弱也。天道無方自然是從,得勢以強馳天下,去勢以弱隱己身。雷鳴電閃,風雨大作,強之形也;天簌傳音,星月爭輝,弱之態也;天道恩威並重,殺養齊發,豈以貴弱一言以蔽之?世人常觀之以弱示人,以弱養萬物,誤為弱貴,非為弱也,勢不及也。貴賤之別者,唯人依己之利害而言爾!
㈨ 太一生水寫了幾本小說
一本,是《萬古至尊》。
㈩ 太一生水是什麼
《易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含義是什麼?
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為「河圖」。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為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復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布為: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制,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莊子》)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書大傳·五行傳》)
天本一而立,一為數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數,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運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易乾坤鑿度》)
「河圖」的生成數為什麼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通過研究認為,這是上古人根據五星出沒的時間而繪制出來的,其意義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表示水星與日月會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表示火星與日月會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表示木星與日月會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表示金星與日月會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示土星與日月會聚。一為每天的第一個時辰,或農歷的初一、十一、二十一;二為每天的第二個時辰,或農歷的初二、十二、二十二;……依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