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業可以轉型嗎
A. 目前中國的礦產資源還可以挖幾年
光煤都能挖三百年以上,所以不用擔心
中國也就能挖點這個和稀有金屬,鐵銅鋁這些現在都大部進口
B. 鞍山作為礦業城市怎麼進行產業轉型升級
鞍山作為礦業城市怎麼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真的,這是一個非常難的話題,因為現在鞍鋼礦業就是說沒空產業產量現在逐漸減少,所以說就要就要想別的辦法。就是逐步的通過領導研究。政府的把關然後逐漸地進行產業轉型升。
C. 那你認為礦業集團的前景怎麼樣和電業石油比如何
目前,煤炭仍然是主要的支柱,在西露天閉坑老虎台停止挖煤之前還可以。面臨轉產轉型階段,新的希望在煤矸石電廠和煉油廠以及油化工廠。目前企業狀況好於一般企業不如電業石油。
你的見解是不是馬上就不行了,看起來比較悲觀。不同意你的觀點。如果將來好煤價錢漲的到2000塊錢一噸的話,撫順市就具備了城市整體搬遷的條件,拆除地面上的所有建築物好好的挖煤!
一定會的。
網路在網路頁面的上方有入口,直接點一下即可。
D. 世界最大稀土礦一直被當做鐵礦挖,其中有什麼隱情
稀土被譽為「萬能之土」,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截至目前,已被多國列為「關鍵礦產」。
生產第一、出口第一、應用第一……我國稀土產業擁有資源與市場兩大優勢。近年來,通過加強資源保護,創新體系建設,我國努力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私挖盜采、「黑礦」走私等亂象依然存在,影響稀土資源價值體現。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白雲鄂博礦,是世界公認的最大稀土礦。由於家底長期不清,基礎研究「斷檔」,交易「惡性競爭」等原因,白雲鄂博稀土礦長期被當成鐵礦開采,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稀土價格偏離真實價值。
專家建議,應盡快摸清白雲鄂博礦家底,補上基礎研究短板,建立統一的國家交易平台,努力建設稀土強國,助推高質量發展。
人才匱乏制約我國稀土科技研發
「當今世界每六項新技術的發明,就有一項離不開稀土。」范宏瑞說。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我國稀土研發,特別是基礎研究層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檔」,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多年來難以擺脫「挖土賣土」、稀土賣成「白菜價」的尷尬。
「根本原因在於研發落後,特別是基礎研究更是少有人問津,核心技術專利大量向國外購買。」池建義坦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表示,當前我國供應著全世界90%的稀土,生產著全球70%的稀土磁性材料,「但專利大多在日本和美國企業手中,出口產品還得向人家付專利費。生產的許多稀土材料部件,都不知道人家用在了什麼地方」。
在楊占峰等人看來,我國稀土整體研究水平與國外大約相差20年,許多方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由徐光憲院士率領的科研團隊,20世紀70年代研發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工藝,是我國在稀土領域少有的國際領先技術,正是靠這一優勢,我國在稀土分離方面搶佔了制高點。
之後,我國在稀土技術研發上並無大的建樹。據楊占峰介紹,直到2020年初,我國在江西贛州成立中科院稀土研究院。目前,各大院校沒有稀土專業,沾邊的也僅有中南大學和東北大學等高校的冶金工程專業。
人才匱乏已經成了我國稀土科技研發的瓶頸。目前,全國20餘位與稀土研究相關的院士中,專門研究稀土的幾乎沒有。
內蒙古包頭市有一所白雲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僅有13人建制,其中11位是從外面臨時聘請的專家。
池建義等認為,由於人才匱乏、力量分散,我國很難就統一的稀土研究課題進行合作攻關,更難形成共同的稀土理論研究成果,使得我國稀土基礎研究不連貫,核心技術研發乏力,難搶制高點。
被譽為「稀土之父」的徐光憲先生曾說,目前人類對稀土的認識不足四千分之一,探究空間巨大。
「現在我們像在『蒸饅頭』,只知道放『鹼面』,不知道背後的化學反應是什麼。」楊占峰說,基礎研究滯後制約著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亟須數、理、化等多學科交叉,攻克稀土元素的內在機理。此類「燒錢」、費時費力的事情,需國家頂尖研究團隊才能完成。
專家建議,在有一定基礎的高校設立稀土專業,培養後續人才;同時,可由科技部牽頭在稀土科研力量、設施設備、產業較集中的內蒙古包頭市,組建一個國家級稀土綜合研究院所。
他們認為,新組建院所決不能走老路,一定要創新體制機制,打造產、學、研、政、企共同參與的稀土研究應用國家平台,讓稀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盜采偷賣「黑稀土」仍屢禁不止
位於包頭市黃河大街上的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簡稱「包頭稀交所」),是國內稀土「明碼標價」的交易所。
記者在這里看到,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各種稀土產品的交易量和價格,展現著稀土系列指數和價格走勢。
包頭稀交所董事長李振宏頗為感慨地說,國內稀土企業交易絕大部分通過雙方協商交易完成,真實成交價格就像「袖筒里掰手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國內一家稀土生產企業負責人坦言,公司一直採用傳統貿易方式,稀土定價由公司領導內部開會決定,「就是靠低價競爭,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
記者調查發現,國內六大稀土集團及下屬企業,在銷售環節仍各自為戰,貿易方式傳統,成交價格不透明,行業內部競爭混亂。
「國外都是大買家,而我們是上百家企業分散對外銷售,國外買家在低價時大量買進,價格上漲時則停止采購、使用庫存,逼著國內企業競相降價出售。」李振宏說。
「黑稀土」交易是稀土市場另一亂象。盡管近幾年,國家持續整治打擊「黑稀土」,但假借廢料回收、進口稀土名義盜采偷賣的「黑稀土」仍屢禁不止。
2019年全國稀土開采量配額控制在13.2萬噸,但實際產量大大超出。據業內估計,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稀土中,來源不明、生產指令性計劃外的「黑稀土」,已經超過一半以上,導致供過於求,加劇稀土低價外銷現象。
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六大稀土集團的銷售毛利率也明顯下降。其中,北方稀土集團的銷售毛利率,從2011年最高72.8%,下降到2019年的10%左右。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出口國、消費國,擁有稀土資源與市場兩大優勢地位,但一直沒有取得相應的稀土定價權。
「原因之一在於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稀土產品交易市場,缺乏客觀價格形成機制。」李振宏說。
其實早在2011年5月,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內蒙古就批准成立了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由北方稀土、中鋁稀土、五礦稀土、國儲中心等13家稀土骨幹企業、機構共同出資組建,當時此舉被視為中國稀土產業謀求國際定價權的關鍵之舉。此後,國內相繼設立湖南南方稀貴金屬交易所、江西贛州稀有金屬交易所等平台。
然而9年過去了,國內稀土交易依然是線上線下「兩張皮」。目前,全國稀土企業在公開交易平台上的交收量微乎其微。2019年,包頭稀交所的實際交收額僅13.3億元,交收量僅0.3萬噸。
李振宏分析,除本身交易機制不夠成熟外,平台級別低、指令性生產和市場化交易相矛盾等因素疊加,嚴重製約稀土交易平台發揮作用。
一方面,交易制度的設計空間不足。2011年以來,我國對非國家級交易所制定了很多限制措施,包頭稀交所等幾大交易平台,都是省區級交易平台,服務稀土行業的功能難以發揮。
另一方面,行業客戶參與度不高。多家下游稀土應用企業反映,稀土產品生產是計劃性管理,而下游應用是市場化行為,造成計劃管理和市場行為的不協調。
稀土與黃金、石油一樣都是國家戰略資源,理應像黃金、石油一樣有國家設立的交易所。業內人士和專家建議,必須盡快建立國家級統一交易平台,避免「區自為戰」,形成公平、公開、公正的稀土定價機制,將稀土定價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業內專家認為,統一的國家級交易平台可以通過商業收儲調節市場供需,實現供應穩定、開采銷售可控,並建立出口可追溯機制,解決行業偷逃稅問題,堵住「黑稀土」交易,避免稀土賣個「白菜價」。
包頭市市長趙江濤表示,一個公開透明的全國統一市場,既可以通過價格形成機制理順產業,也能成為實施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的抓手。
池建義等人指出,市場應用較多的輕稀土儲量並不低,而且隨著澳大利亞、美國、越南等國外稀土企業的投產,多元化的全球供應格局逐漸形成,輕稀土的開放競爭已經不可避免。因此,我國稀土調控政策不能輕重不分,應適時放開輕稀土,管住重稀土,促進輕稀土交易進入公開透明的市場化交易平台。
E. 正在勘探的礦業項目可以投資么
礦業行業開始越來越重視勘探的投入,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僅通過勘探階段就能確定一個優質的采礦項目,因為采礦公司必須深入挖掘,進入勘探程度較低的地區,這中間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另外,礦權、地緣政治、初步經濟評估(PEA)和預可行性研究(PFS)仍然是眾所周知的風險問題,發現的礦藏變為可開發的礦山的轉化率仍然很低,而且在礦山開發和建設階段獲得融資也充滿了陷阱,因此,在投資勘探期的礦業項目前,找專業的、懂礦的礦業投資機構就很重要了。
F. 挖什麼礦最掙錢
現在中的礦就是金礦,像游戲傳奇的礦是黑鐵石
G. 如果你在挖一個礦,突然國家發文說這個礦不能再開采了,怎麼辦
地下礦產屬於國家所有,國家不讓開采當然就不能再開采了。如果當這個礦你是辦正規手續承包的,可以申請補償。
H. 現在做挖礦的行情怎麼樣
從前幾天的熊市,到這幾天幣價終於是逐漸平穩,炒幣的終於可以舒口氣!
俗話說,牛市賣幣,熊市挖礦,但是真正的牛市還是期待的來得慢了一些!
現在,只有挖礦才能舒緩下心情,哈魚礦工,隨時隨地挖礦,小白挖礦入門神器了解下!
I. 挖礦業屬於什麼性質的公司
行業是採掘業,公司性質應該是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費用和成本分類建帳
成本和存貨
J. 中國礦業城市在轉型中前進
朱訓
摘 要 本文對中國礦業城市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概述,並對其轉型的必然性、轉型戰略的選擇、轉型取得的成效及轉型的經驗做了闡述。
關鍵詞 礦業城市 中國 轉型
2012年是全國政協根據全國政協委員和礦業界人士的呼籲,經過專題調研和常委會討論,向黨中央、國務院報送《關於採取切實措施緩解「四礦」危機的建議》10周年。
全國政協的建議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這一戰略決策。
國務院在經過一系列調研之後於2007年發布了《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
10年來,由於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視,全國政協的建議不僅得到採納,而且對於緩解「四礦」(礦業、礦山、礦工、礦城)危機,特別是對於推動礦業城市轉型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礦業城市的基本情況
礦業城市是指因開發礦產資源而興起和發展起來的城市。據中國礦業聯合會中國礦城工作委員會余際從、劉粵湘等人結合國家統計局資料分析研究,中國目前有礦業城市(鎮)232座。在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其中,地級市97座,縣級市81座,礦業鎮54座。
中國礦業城市(鎮)擁有3.1億人口,800多萬名礦業職工,2010年礦業城市(鎮)生產總值達75000億元,佔全國GDP的20%。礦業城市是我國礦物能源和礦物原材料的主要供應基地。目前礦業城市為國家提供了93%以上的煤炭、90%以上的石油、80%以上的鐵礦石、70%以上的天然氣和非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礦業城市按其礦業開發程度可劃分為青年型、壯年型、老年型,也可稱為成長型、鼎盛型、衰退型。在現有的地、縣兩級178座礦業城市中,成長型19座、鼎盛型104座、衰退型55座。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礦業城市處於一種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狀態。因為通過西部大開發還會有一些新的礦業城市興起。
轉型是礦業城市特殊發展規律的要求
礦業成為礦城唯一或主要的支柱產業。而礦業開發的對象是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采一點就少一點。在一個礦城范圍內的可采資源總有一天會枯竭。礦業城市如果沒有其他支柱產業和替代產業支撐,就必然會由興起到發展再走向衰敗。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以礦業城市轉型問題是世界許多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
中國礦業城市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期,經過幾十年的開發,有400多座礦山因資源枯竭而即將閉坑,有1/4左右的礦業城市可采資源不足,礦業生產下降,導致城市經濟下滑,城市財力大減。遼寧阜新市1987年年產原煤1019萬噸,到2002年下降到年產500萬噸,2000年地區生產總值僅增長0.2%。河南焦作市在鼎盛時期煤炭年產達690萬噸,到20世紀90年代下降到300萬噸左右。「九五」期間,焦作市經濟增長年均3.5%。雲南東川市在歷史上為我國的銅工業發展曾作出重要貢獻,但因探明可采資源枯竭導致東川礦務局破產倒閉,城市的建制被撤銷劃歸昆明市作為一個區,30萬城市人口中40%失業。由於礦山閉坑,一些礦業城市工人失業,一度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
為避免「礦竭城衰」,就必須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推進城市轉型,改變城市發展過度依賴礦產資源開發的狀況,變單一礦業產業的礦業城市為多元經濟的綜合性城市,解決由此引起的經濟、社會、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礦業城市轉型戰略的選擇
(一)礦業城市轉型模式
世界各國礦業城市轉型的模式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棄礦型」,一類是「拓展型」。
採取「棄礦型」轉型模式的城市是實行徹底放棄礦業產業而另走一條新路。如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小金山市,利用原有礦山遺址建設了一個礦山博物館來發展旅遊產業,使城市獲得了新生。波蘭克拉科夫、哥倫比亞首都附近的鹽礦均不再開采,而利用廢棄礦址建成地下鹽礦博物館和鹽礦藝術館,使旅遊業成為這些城市的支柱產業。
採取「拓展型」轉型模式的城市是在繼續挖掘資源潛力發展礦業的同時,發展其他一些非礦業產業。如美國休斯敦即屬於這類轉型城市,通過逐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得城市獲得新的發展。
中國礦業城市轉型是採取「拓展型」模式,即在通過加強危機礦山找礦,繼續挖掘礦業潛力的同時,大力發展其他接續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礦業城市轉型機制模式
世界各國對礦業城市轉型機制的選擇大體有三種模式:一是歐盟一些國家的政府主導模式;二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市場主導模式;三是日本的政府主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模式。
中國礦業城市轉型機制大體可歸納為政府主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國家、城市與企業上下聯動協調配合的轉型機制。
(三)產業結構轉型模式
中國礦業城市在推進轉型過程中,都在著力推進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盡管具體做法不盡相同,但大體都在走「工業強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同步發展的道路。河南焦作市1990年第二產業佔46.5%,2000年佔50.6%,2010年佔68.6%,2011年進一步增長到69.7%。在第二產業方面,普遍做法是大力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接續產業相結合。寧夏石嘴山市就是按照「一產做特、二產做強、三產做優」的思路,來實現產業整體轉型。其他礦業城市也大體如此。
(四)礦業城市轉型戰略方針
(1)多元發展戰略。礦業城市除繼續挖掘資源潛力發展礦業外,還要延長礦產品深加工鏈和發展非礦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大力發展非國有企業。
(2)適度開發戰略。就是妥善處理礦業開發近期效益與礦業長遠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根據礦山擁有的可采資源量,把年度開采量定在一個適當的限度內,以盡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以便為城市發展接續產業、推進城市轉型贏得時間。
(3)集約經營戰略。通過對礦產資源和其他資源的整合,對小礦山、小企業的整合重組與改造,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城市經濟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力。
(4)綠色礦城戰略。實施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方針,抓好生態修復與保護,建設綠色礦山、園林式城市、衛生城市、和諧城市,實現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雙贏。
(5)科教興城戰略。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與推進科技創新來為城市轉型提供動力。
(6)築巢引鳳戰略。為擴大開放,吸引外部人才、技術和資金進入礦業城市創造條件,需要在硬環境建設和軟環境建設兩個方面作出努力。只有築好巢,才能引鳳來。
(7)城礦互利戰略。通過轉型,理順城市與礦山企業之間的關系,明確分工,進一步加強合作,政府與企業各司其職,通過資源整合,實現互利共贏。
(8)國家扶持戰略。礦業城市在自身努力推動轉型的同時,還要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國家已分3批先後公布了69座資源枯竭型城市(鎮)轉型名單,出台了關於深化礦業城市轉型總體規劃的指導意見。2007~2011年,財政部已先後撥付了303億元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有力地促進了礦業城市的轉型。
中國礦業城市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第一,礦業城市產業結構初步優化。我國目前初步形成了「礦業與非礦業共同發展」的格局,如遼寧阜新市已由煤炭一業獨大轉為能源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新型能源「三足鼎立」之勢。據有關資料統計,國家首批公布的焦作、阜新、盤錦、白銀、萍鄉、個舊、遼源、石嘴山、大冶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礦業產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13.6%。
第二,礦業城市經濟快速增長。據有關資料統計,2000~2010年間,焦作、阜新、盤錦、銅川、個舊、東川、大冶、白銀、棗庄、景德鎮等10座資源枯竭型礦業城市地區的生產總值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焦作等10座礦業城市地區的生產總值2010年達5276億元,為2000年1142.5億元的4.62倍,為同期全國GDP總量增幅的4.01倍。
第三,礦業城市財政狀況顯著好轉。焦作等10座城市2000年財政收入僅為48.67億元,而2010年增長到422.67億元,為2000年的8.68倍,高於同期全國增長幅度的6.2倍,在全國財政收入總量中所佔比例由0.36%上升到0.50%。
第四,礦業城市的居民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據國家發改委資料統計,焦作等10座城市的城鎮居民平均收入由2000年的5014元增長到2010年的15969元,為2000年的3.18倍,而同期全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為3.04倍。焦作等10座城市的農村居民收入由2000年的2107.5元增長到2010年的6272元,為2000年的2.97倍,而同期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幅度為2.62倍。
第五,礦業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在逐步改善。據國家發改委資料,2007~2010年,焦作、阜新、盤錦、個舊、東川、景德鎮、萍鄉、白銀、大冶、遼源、白山、石嘴山等12座資源枯竭型礦業城市沉陷區拆遷和棚戶區改造完成建築面積1423萬平方米,約28萬戶,困難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第六,礦業城市環境開始改善。據國家發改委資料統計,近4年來,首批公布的焦作、阜新等12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累計完成治理面積2.29萬公頃,復墾耕地1719公頃。城市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
礦業城市轉型的幾點經驗
中國礦業城市在推進轉型過程中積累了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觀念創新。礦業城市在轉型過程中狠抓觀念創新,在思想觀念方面實現了一系列轉變,由過度依賴單一礦業產業向依靠多元產業轉變,由重開發輕保護向開發保護並重轉變,由自我封閉向對外開放轉變,由固守國有經濟向國有與非國有經濟共同發展轉變,有力地促進了城市轉型工作的大發展。
第二,統籌規劃。為了有序推進礦業城市轉型,各礦業城市根據國家發改委編制的轉型規劃的指導意見,結合國家和各省市的布局和城市的具體實際情況,普遍編制了城市轉型工作總體規劃,對城市功能定位、轉型目標、轉型機制、轉型動力、轉型途徑都有了明確的規定,從而明確了轉型工作的路線圖。到2011年,已有44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總體規劃通過國家發改委的審查論證。
第三,量體裁衣。礦業城市根據各自的具體條件,從實際出發,正確選擇推進轉型的突破口。如河南焦作市以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資源發展旅遊產業為轉型突破口,形成了以世界地質公園雲台山為主體的「五大景區」和「十大景點」旅遊產業,2010年接待遊客1958.99萬人次,旅遊收入147億元,是2006年的2倍,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1.8%,已成為焦作市一大支柱產業。
第四,項目拉動。各礦業城市普遍把狠抓項目拉動作為推進城市轉型的核心動力。河南焦作市自2007年以來,先後推進實施了428個重點項目建設,其中發展接續產業項目310個,改善民生項目35個,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項目83個,總投資1300億元。遼寧阜新市發揮比較優勢,於2008~2010年在產品加工、液壓裝備、新型鑄造、氟加工、板材加工製造、新型材料等6個重點產業群,新開工千萬元以上項目688個,已竣工項目367個,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157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收入的40%。
第五,借力發展。礦業城市在轉型過程中,在充分發揮內部潛力的同時,不斷採取多種措施來吸引外部資金、技術和項目,藉助外力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城市轉型。甘肅白銀市僅2007~2010年間,就引進招商項目500多個,完成投資118.9億元。雲南個舊市利用本地錫加工產業的技術優勢,從我國湖南、內蒙古及印度尼西亞、緬甸、寮國等地開拓了資源新領域,來發展錫加工。2010年,外來原料所佔比重從2006年的41%提高到85%。
第六,未雨綢繆。黑龍江大慶市早在資源開發處於鼎盛期的1992年初,就開始籌劃發展接續產業的「二次創業」。經過20多年的努力,城市經濟已經逐步由石油「一業獨大」,向以石油為基礎,石化為主導,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農業為支柱產業的「多元」轉變。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礦業城市的轉型工作已經取得了明顯成就,但這還是初步的、階段性的。礦業城市的轉型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還有很多現實的和歷史遺留的困難和問題需要解決,所以,礦業城市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奮斗、扎扎實實地把礦業城市轉型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