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不會地面倒塌嗎
⑴ 挖礦對土地有影響嗎
對土地影響還是有的,地震倒不會引起,倒是會引起地面塌陷、地下水抽空等,這兩個都影響土地的,洪澇災害也沒有直接的影響
⑵ 什麼是采礦誘發的地面變形地質災害
它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作用下,地下一定范圍內的岩土體壓縮、位移等活動,引起的地面下沉、塌落、開裂,對工程設施、城鄉環境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現象。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除共同表現為地殼表面形態發生嚴重破壞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相似特徵:
在形成條件方面,雖然都受多種動力條件控制,但過量抽取地下水經常是它們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分布特徵方面,城鎮、工廠、礦區、鐵路沿線是這些災害的多發區。
採用地下開採的礦山,由於采空區上覆岩土體冒落或變形而在地表發生大面積並行破壞並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現象和過程稱為礦區地面變形地質災害。這類地質災害是地下采礦最容易引發的地質災害之一,並且地面變形范圍往往超出地下對應采空區的范圍,危害極大。
一是破壞土地資源,影響農業生產。塌陷的地質災害對礦區周邊的農田破壞十分嚴重,造成土地絕產或減收,甚至在部分礦區,形成無地可耕,無處可遷的局面;
二是損壞地表建構築物。礦山地表塌陷災害的范圍廣,具有突發性、累進性和不均勻性等特點,對於各種地面建構築物的危害極大。因此,在城鎮建構築物、道路設施以及水體下的三下礦體資源通常禁止開發,即便開發,也必須進行安全與環境設計和評價,避免產生地表沉陷,造成各種建構築物的破壞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損害,破壞正常的生產、生活和交通安全。
對此,礦山安全法第19條對礦山企業提出了相應要求,即礦山企業對使用機械、電氣設備,排土場、矸石山、尾礦庫和礦山閉坑後可能引起的危害,應當採取預防措施。因此,礦山企業不僅應當建立、健全對地面陷落區、排土場、矸石山、尾礦庫的檢查和維護制度,防範可能發生的危險,而且對關閉礦山後可能引起的危害也要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1) 減輕塌陷災害。在礦山的生產時期,採取充填開采技術和減震的采礦方法等技術型措施預防采空後的塌陷。充填開采主要是利用廢石、尾砂等實施空區的充填,減少空區的體積;減災開采主要是從回採技術上預防或減輕采空區塌陷的方法,包括順序優化開采、條帶開采和離層高壓注漿開采等,減少塌方量;
(2) 以廢治害。利用開採的尾礦、矸石等填埋塌陷區,治理塌陷災害。具體而言,在用尾礦、矸石等填埋前,先將塌陷區的表土剝離另放,然後充填矸石等至目標標高以下0.5m處,再覆蓋表土至原標高,使地形得以復原,保持原有土質和肥力,減少廢料污染,消除塌陷坑危害;
(3) 治理地裂縫,消除隱患。針對已經閉坑的礦區地裂縫,採用充填和灌漿相結合的治理措施,消除地裂縫的危害;
(4) 地面塌陷區的整治與利用。即採用「挖深墊淺」 的方法,將較深的塌陷區再深挖,使其適合於水產養殖場地,而挖出的泥土墊到淺的沉陷區,改造成為農業用地。
⑶ 山東濟寧塌陷系礦震,對於市郊采礦應不應該制止
對於市郊正常的采礦行為是沒有辦法進行制止的,因為人們生活當中進行一些物品的製作或者用來進行建設都是需要使用的。尤其是在現在國家大力推行建樓房的政策之後,很多的高樓都拔地而起。樓房的建築時需要使用金屬材料以及一些其它的混合材料的,它們基本上都是需要從采礦中進行提取的。人們真正應該去制止的應該是那一些非法進行采礦的公司機構,對於他們的非法的采礦行為,需要進行一些禁止工作,避免他們產生一系列危害人們生活得事情。
而對於塌陷產生地區,需要進行進行道路、房屋的維修,避免產生一系列的交通困擾,住所的不定。有關部門需要對這種工作進行監督,來盡快的完成修復的工作。
⑷ 采礦採取什麼措施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煤炭開采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
1、地面水下跌
由於在煤炭開采過程中礦井水大量外排,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水下跌。
2、地層錯動與地表下沉
由於煤礦井下水大量外抽,礦井上底承載能力下降,加上大部分小窯煤井在開采過程中,沒有採取預留煤柱等預防措施,有的小窯煤井甚至對國有煤礦預留煤柱肆意採挖、破壞,導致地層錯動,地表下沉。
3、地面水受到污染
礦井廢水中懸浮物等污染物濃度較高,特別是流經含硫鐵礦煤層的礦井水,酸性很大。據南坑鎮水仔邊一帶礦區的礦井廢水抽樣檢測,其懸浮物濃度平均值為280毫克/升,化學耗氧量濃度平均值為530毫克/升,硫酸根離子濃度高達2500毫克/升,最低PH值僅為2.7。這類礦井廢水如不經處理就外排,將嚴重污染地面水體,淤塞河道和農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結,對農作物影響很大。
4、煤矸石佔地及風化污染問題
煤礦排出的煤矸石一般都就近堆放。隨著堆存量的不斷增加,堆場的佔地面積也逐年擴大。據統計,到2001年底,全市煤矸石的累計堆存量已達7500萬噸,佔用土地3000多畝,而且目前仍以每年新增80餘萬噸堆存量的速度在遞增。煤矸石經風化、雨蝕、自燃後,其表面的風化層物質在風力作用下進人大氣,嚴重污染大氣環境。下雨天,在雨水的沖刷下,會攜帶其表層的小顆粒物質流入河道,同時還會將煤矸石伴生的硫鐵礦中的硫離子和亞鐵離子等浸取出來,污染水體環境。
5、對森林植被的破壞
煤炭開采需要大量木材,按萬噸煤炭產量平均消耗坑木150立方米計算。全市僅煤炭開采業一年就需消耗木材約10萬立方米,如此大的木材缺口迫使煤礦多渠道收購木材,客觀上助長了亂砍濫伐,使育伐比例失調。同時,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含水層含水量減少,也使植被生長受到影響。
6、二次揚塵污染問題
煤炭有相當一部分靠汽車運輸,撒漏現象非常嚴重,大量煤炭流失,使街道煤塵飛揚。
為有效防治煤炭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使煤礦礦區的生態環境逐步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礦井廢水和區域環境綜合治理
(一)對現有廢水治理設施進行改造。對已老化、壞損的廢水治理設施、設備進行修復、改造,確保礦井廢水長期、穩定達標排放。
(二)對部分廢棄礦井外排的廢水進行治理。部分煤礦雖然停止了採煤,但仍有礦井廢水(俗稱老窿水)外排。主要是部分煤礦的採煤巷道間接相通,礦井廢水全部從標高最低的井口外排,並將原有老巷道岩石斷層和風化層中硫鐵礦中的鐵離子等浸取出來,導致廢水中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的濃度很高,嚴重污染水體環境。所以,對部分廢棄礦井外排的廢水必須進行治理,修建沉澱池,井投加石灰等葯劑,經中和、反應、沉澱處理後,再達標外排。
(三)對部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的區域進行綜合治理。一是對淤塞的河道進行清淤疏浚、護岸;二是做好水保工程,一般應在礦區地面徑流匯入點建設污水沉澱處理池等。
二、搞好煤矸石的綜合利用
目前,我市綜合利用煤矸石的主要途徑是發電和制磚,年利用量約65萬噸,但與目前的堆存量相比,可以說利用量很小,且利用途徑單一。必須努力探索綜合利用煤矸石的新途徑,以實現在盡可能短的時限內「消滅」煤矸石山。可採取的措施是:
(一)提高煤矸石發電的綜合利用量
煤矸石發電以循環流化床鍋爐為主要爐型,加入石灰石或白雲石等脫硫劑,可降低煙氣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產生量。其常用燃料熱值應在12550千焦/千克以下,產生的熱量既可以發電,也可以用作採暖供熱,燃燒後的灰渣具有較高的活性,是生產建材的良好原料。這部分煤矸石以選煤廠排出的洗矸為主。目前,我市僅有高坑、安源和王坑三個煤矸石發電廠,總裝機容量為4.8萬千瓦時,年綜合利用煤矸石約50萬噸。可在鞏固、提高現有煤矸石發電綜合利用量的基礎上,對上述三個電廠進行擴容改造,提高煤矸石發電綜合利用量。
(二)利用煤矸石代替粘土製磚
利用煤矸石全部代替粘土,既可以降低能耗,又能減少生態破壞,這是大宗利用煤矸石的主要途徑。可利用現有國家政策,採取控制、取締粘土製磚,鼓勵綜合利用煤矸石制磚的方式進行,可將現有煤矸石制磚能力從現在的利用煤矸石16萬噸提高到奶萬噸。
(三)利用煤矸石回填處置
1、煤矸石回填采礦區
利用煤矸石回填采礦區,既可減少煤矸石佔地,又可減少煤矸石對環境的污染。一般用於回填的煤矸石以砂岩、石灰岩為主。
2、煤矸石作工程填築材料
煤矸石作填築材料主要是指充填溝谷、採煤塌陷區等區的建築工程用地,或用於填築鐵路、公路路基等。
三、做好礦區植被恢復和矸石堆場的覆土植被工作
(一)實施封山育林,採取植草、人工造林和疏林補方式,提高地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
(二)對短期內暫無法消化的煤矸石,制定切實可行被保護規劃、方案和措施。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努好煤矸石堆場的覆土植被保護工作。
⑸ 采礦引起的水質惡化問題
由於礦床的存在和開采,多使礦區附近的地下水與地表水水質惡化。
1.礦區(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
1)天然污染:主要指礦床內存在的有害人體健康及危害其他生物生存的元素或成分,在自然條件下進入地下水或地表水中,污染了天然水體。如多金屬及放射性礦床中所含的有害元素,經自然的氧化或淋濾或溶解作用,進入礦區水體中。這些有害元素,會在礦床周圍形成大於礦體分布范圍、高異常含量的水暈。它具有與區域地下水化學成分不同的特點。它們的存在雖可作為找礦標志,但會危及人類健康和惡化環境,有些地方病即源於此。
2)采礦對水體的污染。主要有:①采礦揭露礦體,使有害元素直接進入礦井水中,造成污染;②采礦使不同成分的水相混合,往往使原來優質水污染,不能飲用;③勘探工程溝通礦體及含水層,造成污染;④廢礦渣淋濾水,會成為富含有害物的污染水;⑤采礦附屬工廠排放「三廢」造成的水質污染;⑥采礦對大氣造成污染,形成的酸雨污染礦區水體;⑦各種原因導致的微生物污染;⑧酸性礦井水的形成與污染。這些嚴重受污染的礦井排出水和地下水與地表水,危害人體健康,惡化礦區環境,其危害面積遠大於礦床分布或開采范圍。
2.采礦改變了地下水循環條件和水文地球化學環境,使水質惡化
因采礦疏干形成新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加速了水循環或使原排泄區轉變為礦井水的補給區,或直接使污染的地表水倒灌等,都會造成水質惡化。
隨采礦向深部發展,多使揭露的水文地球化學環境發生轉化,采礦活動常常使還原環境轉化為氧化環境,發生新的物理化學變化,使水質污染,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3.熱污染
開采深部礦床有可能引導深部高熱量(能)至淺部,使淺部地層或井巷空間增溫,形成人為熱污染。這主要是指某些井巷延深揭露出熱水,或在地熱異常區采礦,井下溫度超過安全規定,使作業環境惡化。
以上對礦區環境地質作了簡要介紹。在實際生產中,地質災害通常不是孤立產生的。例如礦區疏干,不僅會破壞供水水源,又是產生水質變壞、地面塌陷和開裂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對環境地質問題要進行綜合研究。研究中應注意:①勘探中,應在研究礦區水文地質條件、預測涌水量的同時,加強礦區環境地質與生態和環境保護的研究工作;②在重視現場研究的同時,加強環境地質的理論研究,在研究單體災害的同時,加強總體規律的研究;③在評價現狀的基礎上,做好對地質災害預測和防治的研究;④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在制訂防治環境地質災害方案時,應從多種方案對比中擇優;⑤在有代表性或產生嚴重環境地質災害的井巷和地表,應設置長期觀測網,以掌握它們的活動規律。應對已發生的環境地質災害積極整治,加強環境保護,使其向良性方向轉化。
小結
通過本章的學習,主要掌握以下重點內容:①礦床水文地質調查概述,包括礦床水文地質工作的內容及特點、礦床水文地質勘查原則、礦床水文地質圖系的編制;②礦區地下水防治方法,主要是防水措施(地面防水,井下防水)、疏干排水(地表疏干、地下疏干、聯合疏干)、注漿堵水;③礦區環境地質,包括礦區供排水矛盾問題、礦區岩土體變形與破壞問題、采礦引起水質惡化問題。
復習思考題
1.礦床水文地質調查的內容及任務是什麼?
2.礦床水文地質調查有什麼特點?
3.對礦床水文地質調查的范圍與比例尺有什麼要求?
4.為什麼要對礦床充水條件、主要來水方向、礦床周邊界、頂底板隔水層等進行調查研究?研究哪些內容?
5.對岩溶礦區的地面塌陷,調查研究的內容是什麼?
6.為什麼要對斷層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哪些內容?
7.礦床水文地質勘探的原則是什麼?
8.從地質勘探孔中可獲取哪些水文地質資料?
9.從地質勘探孔中獲取資料之後,應編制哪些圖件?
10.為什麼要對井巷圍岩隔水層(組)進行調查研究?
11.隔水層可分為幾種類型?
12.井巷水文地質工作有哪些?
13.大型抽水試驗、井下放水試驗和連通試驗在什麼條件下進行?
14.礦床水文地質圖系有哪些?如何編制?
15.防水措施有哪些?
16.如何開展礦區地面防水工作?
17.如何開展礦區井下防水工作?
18.什麼叫防水礦柱?為什麼要留設防水礦柱?如何留設防水礦柱?
19.為什麼要超前探水?在什麼情況下要超前探水?超前探水應遵循什麼原則?
20.什麼是疏干排水?如何分類?
21.地表疏乾的含義是什麼?有幾種疏干方法?各有什麼優缺點?
22.地下疏干工程主要包括哪些?如何布置?有什麼優缺點?
23.注漿堵水的使用條件是什麼?
24.試述注漿堵水的方法和要求?有什麼優點?
25.礦區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如何防治?
⑹ 采礦塌陷地信息提取
( 一) 采礦塌陷地分類系統的確定
賈汪區權台煤礦塌陷區土地資源和煤炭資源同時開發利用,形成了工農交錯的復合型生態系統,因而屬於一個破壞多於建設、開發多於整治的脆弱生態系統。由於研究區內礦區的開采方式、煤層厚度、埋藏深度、頂板條件、管理與技術水平等方面各不相同,引起的地面塌陷、積水及其危害程度亦不盡一致,為便於研究和分類綜合開發利用,在進行塌陷地信息調查和評價之前應該對其進行合理分類。根據研究區的特點採用了塌陷地性質分類法,建立了賈汪區權台采礦塌陷地分類系統表 ( 表 6 - 1) ,主要分為非積水塌陷乾旱地、塌陷沼澤地、季節性積水塌陷地、常年積水塌陷地和非塌陷地 ( 毛漢英等,1998; 王行風等,2007) 。
表 6 -1 賈汪區權台采礦塌陷地分類系統表
( 二) 采礦塌陷地的特徵
從空間結構上看,采礦塌陷地具有以下特徵: ① 具有坑狀結構,不管是移動盆地還是塌陷坑,都表現為一種凹坑狀結構; ② 宏觀連續與微觀離散特徵,從整個塌陷坑或移動盆地來看,地表塌陷是連續的,而從內部具體形態上看,又表現為高低不平的起伏態,即微觀上的離散形態; ③ 積水特性,由於地下潛水位較高,當地面塌陷到一定深度時,將導致塌陷區積水; 另外雨季也使塌陷區積水; ④ 表面覆被非均一性,塌陷區內既有積水區,也有塌陷但未積水的綠地,還有因受積水影響導致鹽漬化的裸露土地,不同土地覆被斑塊之間呈非均一、不規則特徵。
( 三) 采礦塌陷地的遙感解譯標志
根據遙感影像,首先了解礦井所在位置以及礦區的地質構造特徵,再根據影像上的色調、植被、微地貌、水體等對采礦塌陷地進行解釋,主要解譯標志如下: ① 采礦塌陷地的邊緣部位常出現張性裂隙,這些張性裂隙在航片上常形成彎曲的條紋和紋理。張性裂隙內富水並且植被往往較為發育。② 塌陷區內的人工建築物遭到破壞,例如河堤和道路塌方及居民點被迫搬遷,這些影像都是采礦塌陷地的間接解譯標志。③ 塌陷區土地利用率明顯低於非塌陷區,並且棄置地較多,易與非塌陷區相區別。④ 塌陷區的地表水體形狀為不規則狀,而人工開挖的湖塘形狀規則整齊。⑤ 在塌陷區的復墾區,由於回填造田用的都是矸石和電廠的粉煤灰,復墾區內植物稀少,色調為灰至灰白色,這也是判讀采礦塌陷地的重要標志 ( 鹿獻章,1997; 張全景,2000) 。
根據不同采礦塌陷地類型的特點,進行了采礦塌陷地光譜特徵圖斑的選取 ( 表6 - 2) 。
表 6 -2 采礦塌陷地光譜特徵圖斑
續表
( 四) 采礦塌陷地信息提取
賈汪區權台煤礦塌陷地信息提取技術流程詳見圖 6 -2。
圖 6 -2 采礦塌陷地信息提取技術流程圖
⑺ 采礦對環境的危害
一、露天采銅對環境有什麼危害:露天礦山容易造成水體污染、地質災害、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及水環境污染等危害。
治理與防護方法:開發新能源,減少開采,合理開采。
二、露天採煤對環境有什麼危害:為露天煤礦要大面積的開挖地面,所以對地面植被的破壞很嚴重,其次地表疏鬆會造成水土流失,第三是會造成土壤酸化,因為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煤炭的開采會造成大量硫元素融合到水體中,進而造成土壤酸化,第四,會造成泥石流,塌方災害。
治理與防護方法:開發新能源,減少開采,合理開采。
三、采鐵對環境有什麼危害:水土流失、礦坑造成的地面沉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以及采礦過程中含化學物的廢水對地下水的污染等。
治理與防護方法:開發新能源,減少開采,合理開采。
拓展資料
一、什麼是水體污染
當進入水體的污染物質超過了水體的環境容量或水體的自凈能力,使水質變壞,從而破壞了水體的原有價值和作用的現象,稱為水體污染水體污染的原因有兩類:一是自然的,二是人為的。特殊的地質條件使某種化學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爛時產生某些有害物質、雨水降到地面後挾帶各種物質流人水體等造成的水體污染,都屬於自然污染。
⑻ 采礦會不會引發地質災害,有哪些解決辦法
礦山地質災害又稱礦井地質災害、采礦地質災害、礦區地質災害等是指在礦床開采活動中,因大量採掘井巷破壞和岩土體變形以及礦區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與自然環境發生嚴重變化,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破壞采礦工程設備和礦區資源環境,影響采礦生產的災害。
防治方法:
(1) 建立和完善礦山開采前的風險評估與環境評估,並制定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政策法規和規劃體系。做到開采前嚴格評估,開產中積極防範,開采後積極恢復,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土地復懇納入法規,強制推行。
(2) 加強宣傳,普及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礦山開采人員素質,增強其對地質災害的危機感與警覺性。提高礦山生產過程中全員防災、減災技能與手段,強化礦山地質災害的防、險避險、搶險培訓。
(3) 開發與應用先進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學勘查手段,對礦山地質進行嚴密監測(威海晶合),對可能發生的潛在災害施行實時監測、動態監測,建立礦山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實現礦山地質與環境生態動態跟蹤與管理體系,避免重大人員財產損失。
(4) 加強礦坑、礦井邊坡設計,進行邊坡監測,堅固擋牆穩固邊坡地質構造,開挖後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及時做地質勘察,並做好預防措施。合理建設尾礦礦壩,形成穩定礦場與尾礦庫,降低滑坡和塌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