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挖礦
❶ 「梅州模式」的由來
20世紀90年代以前,不期而至的梅江水患常給生活在梅城梅江兩岸的百姓帶來災難。據梅州市城建檔案館有關資料記載[1]:梅江,唐、宋時稱「惡溪」或「梅溪」,明、清稱梅溪,辛亥革命後稱梅江。源起廣東省陸豐、紫金交界的烏突山七星崬,沿蓮花山北麓,自西南方向北穿流至五華縣河口,匯五華河至興寧縣水口稱琴江。琴江匯寧江後稱梅江。全長307km,通過市境長90km,沿河兩岸多為沖積平原,是梅州市糧食的主要產區。梅江灘石險惡,航行困難,明嘉靖元年(1522年)曾開鑿篷辣灘;民國期間也曾在曬禾灘等處炸礁以利航運。千百年來,梅江不斷沖刷淤泥、砂礫,尋覓去路,河床幾經改造,才形成梅江南岸「U」字形的地貌,從江北高處游目騁懷,江南就像一個環水島嶼。由於上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加上航運丁壩影響,淤積逐年有所增加,易遭洪泛。前人雖有零星的堤圍建築,但質量不高,未能抵禦洪水災害。據清光緒《嘉應州志》卷五水利部分記載:「於公堤,在城東門外長一里,闊丈余,乾隆八年(1743年)州守於霈建築」。民國期間,有自修自防的程江區鐵盧潭堤和乖子渡堤、梅江區新中堤及東郊區芹黃堤等。這些堤圍均是矮小單薄,防禦能力低。如梅州市下雨,加上上游五華、興寧普遍降雨100mm以上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洪澇。據史載,自公元1184年至1948年,共發生大洪災有29年。其災情多發生在初夏的「龍舟水」和初秋的「白露水」。這時正當水稻揚花吐穗或插蒔不久,往往造成少收或失收,人們對此束手無策,有「水浸禾胎叫么哀(「哀」是客家話,意思是「娘」),臨臨到嘴又斷炊」的悲慘民謠。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堤防工作。初期加固加高原有堤防,緊接著是大規模地組織當地群眾修築河堤,解決沿河大片易洪澇地區的防洪問題。1954年著手興建梅江堤,堤頂高程按78.50m設計,於1955年春基本完成。此後有計劃地逐年加高反濾層和梅江橋頭砌石堤護岸,堤防工程達到50年一遇洪水位標准,全長12.1km,堤頂高程80.8m.由於人類活動頻繁,開山毀林,修築公路,挖礦、採石、取土、山林亂砍濫伐,又未做好水土保持有效措施,致使河床逐年上升,減少行洪能力,因而加劇洪水災害。據統計,從1950~1986年,梅州市區先後有13年發生不同程度的災情[1]。
1993年,梅州提出了徹底改造梅江大堤的計劃,即南堤12.11km,西堤4.2km,北堤7.8km,堤厚18m;堤上修路,路旁營建花園,堤內開發房地產;市區橫跨梅江新建各式橋梁3座,於梅江出城處建設西陽電站,兼具發電和控水……。10年後的今天,梅州城區形成了「水中城,城中水」景觀,一江兩岸建成園林式沿江道路18km,羅馬式長廊和傳統風格長廊2km,文化長堤2.2km,具有現代城市特色的橋梁3座,公園和公共綠地、廣場9處,體育館1座,兩岸小區已建成面積約25萬m2商住建築 《南方日報》(2002-01-05,Al版)。
❷ 什麼叫比特幣,通俗一點
最早是一種網路虛擬貨幣。它的特點是分散化、匿名、只能在數字世界使用,不屬於任何國家和金融機構,並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兌換它,也因此被部分不法分子當做洗錢工具。2013年,美國政府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地位,使得比特幣價格大漲。
拓展資料:
比特幣是類似電子郵件的電子現金,交易雙方需要類似電子郵箱的「比特幣錢包」和類似電郵地址的「比特幣地址」。和收發電子郵件一樣,匯款方通過電腦或智能手機,按收款方地址將比特幣直接付給對方。
從比特幣的本質說起,比特幣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堆復雜演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特解是指方程組所能得到無限個(其實比特幣是有限個)解中的一組。而每一個特解都能解開方程並且是唯一的。
許多面向科技玩家的網站,已經開始接受比特幣交易。包括Mtgox,BTCChina之類的網站,以及淘寶某些商店,甚至能接受比特幣兌換美元、歐元等服務。毫無疑問,比特幣已經成為真正的流通貨幣,而非騰訊Q幣那樣的虛擬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