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hr質押挖礦
❶ 玻爾模型的影響
玻爾的理論大大擴展了量子論的影響,加速了量子論的發展。1915年,德國物理學家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1868-1951)把玻爾的原子理論推廣到包括橢圓軌道,並考慮了電子的質量隨其速度而變化的狹義相對論效應,導出光譜的精細結構同實驗相符。
1916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從玻爾的原子理論出發用統計的方法分析了物質的吸收和發射輻射的過程,導出了普朗克輻射定律。愛因斯坦的這一工作綜合了量子論第一階段的成就,把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三人的工作結合成一個整體。
❷ 普朗克和玻爾給我們留下了什麼科學成果
普朗克和玻爾使物理學從經典力學引入到量子力學。
1900年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在科學界一鳴驚人。這一假說認為輻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的形式,而是由小微粒組成的。他把這種小微粒叫做量子。
玻爾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❸ 玻爾發現了什麼物理規律
玻爾模型將經典力學的規律應用於微觀的電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困難。根據經典電動力學,做加速運動的電子會輻射出電磁波,致使能量不斷損失,而玻爾模型無法解釋為什麼處於定態中的電子不發出電磁輻射。玻爾模型對躍遷的過程描寫含糊。因此玻爾模型提出後並不被物理學界所歡迎,還遭到了包括盧瑟福、薛定諤在內的諸多物理學家的質疑。玻爾曾經的導師、劍橋大學的約瑟夫·湯姆生拒絕對其發表評論。薛定諤甚至評價說是「糟透的躍遷」。
此外,玻爾模型無法揭示氫原子光譜的強度和精細結構,也無法解釋稍微復雜一些的氦原子的光譜,以及更復雜原子的光譜。因此,玻爾在領取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稱:「這一理論還是十分初步的,許多基本問題還有待解決。」
玻爾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條件,但它仍然是一個「半經典半量子」的模型。完全解決原子光譜的問題必須徹底拋棄經典的軌道概念。盡管玻爾模型遇到了諸多困難,然而它顯示出量子假說的生命力,為經典物理學向量子物理學發展鋪平了道路。
❹ 玻爾的量子化條件是什麼
1、玻爾——索末菲量子化條件是當量子數n→∞時,量子化的能級將趨於經典的版連續能量,量子化權理論將趨於經典理論。
2、索末菲數常用希臘字母α表示。索末菲數表示電子在第一玻爾軌道上的運動速度和真空中光速的比值,計算公式為 α=e2/(4πε0cħ)(其中e是電子的電荷,ε0是真空介電常數,ħ是約化普朗克常數,c是真空中的光速)。
(4)bohr質押挖礦擴展閱讀:
1、物理學來家(普朗克)發自現,能量的傳遞不是連續的,而是以一個一個的能量單位傳遞的,這種最小能量單位被稱作能量子(簡稱量子)。
2、愛因斯坦根據光電效應推斷,光能也不是連續的,對光的量子化就是認為光是以一個一個微小單位的形式存在和傳播的。被稱為光量子(簡稱光子)。
3、單個光子攜帶的能量和光頻率成正比,比例系數是普朗克常數,n個量子總能量就再乘以n.
玻爾為解釋盧瑟福實驗,對電子能量作了量子化假設,最簡單的一條就是電子能量只能是某些固定的值。
❺ 玻爾茲曼常數是
玻爾茲曼常數為1.3806505(24) × 10^-23 J/K,玻爾茲曼常數(Boltzmann constant)(k或kB)是指有關於溫度及能量的一個物理常數。玻爾茲曼是一位奧地利物理學家,在統計力學的理論有重大貢獻,玻爾茲曼常數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熱力學單位開爾文就是用玻爾茨曼常數定義的。2018年11月16日,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1開爾文將定義為「對應玻爾茲曼常數為1.380649×10^-23J·K^-1的熱力學溫度」。新的定義於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
(5)bohr質押挖礦擴展閱讀
玻爾茲曼常數的應用:
1、熵函數
熵可以定義為玻爾茲曼常數乘以系統分子的狀態數的對數值:S=k㏑Ω。這個公式是統計學的中心概念。系統某一宏觀態對應的微觀態數愈多,即它的混亂度愈大,則該狀態的熵也愈大。因而熵是表徵系統狀態無序度的物理量。
2、理想氣體溫度
理想氣體的壓強公式為p=(1/3)Nmv*v/V=(2N/3V)Ek,V為體積。而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N/V*(R/N0)*T,其中N為分子數,N』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定義R/N』為玻爾茲曼常數k。
❻ 什麼是bohr-rutherford diagrams
Bohr-Rutherforddiagram也稱為Bohrmodel,但不可與Bohrequation混淆。
Bohrmodel(玻爾模型)是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於1913年提出的關於氫原子結構的模型。玻爾模型引入量子化的概念,使用經典力學研究原子內電子的運動,很好地解釋了氫原子光譜和元素周期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玻爾模型是20世紀初期物理學取得的重要成就,對原子物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語牛人團】
❼ 玻爾理論核心
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學碩士/博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獲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金質獎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玻爾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玻爾的核心理論是他提出的原子模型。
玻爾於1913年在原子結構問題上邁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提出了定態假設和頻率法則,從而奠定了這一研究方向的基礎。玻爾指出:
①在原子系統的設想的狀態中存在著所謂的"穩定態"。在這些狀態中,粒子的運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經典力學規律,但這些狀態穩定性不能用經典力學來解釋,原子系統的每個變化只能從一個穩定態完全躍遷到另一個穩定態。
②與電磁理論相反,穩定原子不會發生電磁輻射,只有在兩個定態之間躍遷才會產生電磁輻射。輻射的特性相當於以恆定頻率作諧振動的帶電粒子按經典規律產生的輻射,但頻率u與原子的運動並不是單一關系,而是由下面的關系來決定 h = E'-E"。這就是玻爾原子模型。
波爾理論的局限性
這個理論本身仍是以經典理論為基礎,且其理論又與經典理論相抵觸.它只能解釋氫原子以及類氫原子(如鋰+離子,等)的光譜,在解決其他原子的光譜時就遇到了困難,如把理論用於其它原子時,理論結果與實驗不符,且不能求出譜線的強度及相鄰譜線之間的寬度.這些缺陷主要是由於把微觀粒子(電子,原子等)看作是經典力學中的質點,從而把經典力學規律強加於微觀粒子上(如軌道概念)而導致的.
❽ 玻爾的主要貢獻
玻爾玻爾,1885年10月7日生於丹麥哥本哈根,是20世紀第一
流的科學家之一。他首先應用量子理論,即將某一系統的能量限
制在某些離散值來研究原子結構和分子結構問題。在量子物理學
的發展過程中,他曾是主導人物,也做出了主要貢獻。
1930年起,玻爾繼續從事於由量子理論引起的認識論問題,
同時還對核物理學這個新領域做出了貢獻。他把原子核比作一個
液滴,他的液滴概念是理解許多核過程的關鍵手段,特別是1939
年在理解核裂變(一個重核分裂為兩個幾乎等質量的兩部分,並釋
放巨大的能量)的實質中起了重要作用。
1940年丹麥被德國人蹂躪和佔領,面對納粹的權勢,玻爾盡
力維護其研究所的工作和保持丹麥文化的完整性。1943年,由於
他的猶太血統和從不隱蔽的反納粹觀點,他受到立即逮捕的威
脅。玻爾和妻子、家人,由丹麥地下抵抗運動(組織)深夜用漁船
送到瑞典。幾天後,英國政府派一架沒有武裝的蚊式轟作機到瑞
典,玻爾就這樣通過戲劇性的飛行飛到英國,在飛行中他差一點
喪命。在以後兩年中,玻爾和他的一個兒子奧格一起參加了裂變
核彈的工程。奧格以後繼承父業,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主持了
理論物理研究所,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在英國工作了幾
個月,就和英國的研究組一起搬到了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
莫斯研究中心。
玻爾特別關心原子武器對人類的可怕威脅。早在1944年,他
就試圖說服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必須通過國際合作
來解決這些問題。雖然這種呼籲並未成功,玻爾在1950年致聯合
國的一封公開信中繼續努力提出一個「開放世界和合理的和平政
策」。玻爾相信為了控制核武器,人民及其思想都必須自由交
流。他領銜推動了1955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和平利用原
子能會議,並協助建立了歐洲核研究委員會(CERN)。在他獲得的
眾多獎譽中,玻爾曾於1957年獲得第一屆「美國和平利用原子能
獎」。
在他的晚年,玻爾曾試圖指出,在人類生活和思想的許多方
面,互補的思想可能說明一些問題。他對幾代物理學家都會有重
大影響,對他們的科學思想和生活觀點都起著啟蒙引導作用。玻
爾自己不斷向各方面學習,甚至對最年輕的共事者也抱著傾聽學
習的態度。他和同事們、妻子、兒子和兄弟的關系都很好,他從
他們那裡獲得了力量。他的精神富有國際性,但他也是十足的丹
麥人,他深深紮根於他的丹麥文化之中。這一點可以從他負責的
許多公共事務中看出來,特別是他從1939年起就是丹麥皇家科學
院院長,一直負責到生命結束。
❾ 玻爾提出的到底是哪三個假設誰能系統地給我一一列舉謝謝
高中《物理》第三冊,介紹玻爾理論的主要內容時,分成了三個「假設」。為了便於敘述和記憶,不妨簡稱之為(1)定態假設;(2)頻率假設;(3)軌道量子化假設。在《教學參考書》中,則把這三條叫作(1)能級假設;(2)躍遷假設;(3)軌道假設。
1922年,玻爾在接受諾貝爾獎時所作的演講中,則只提到了兩個「假設」——定態假設和頻率假設,他說:
「1913年我用兩個假定的形式提出了這樣一種表述,下面我來講一下:
(1)在原子系統的設想的可能運動狀態中存在著所謂的「穩定態」。在這些狀態中,粒子的運動中雖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經典力學規律,但這些狀態的獨特的穩定性不能用力學來解釋,原子系統的每個變化只能從一個穩定態完全躍遷到另一種穩定態;
(2與經典電磁理論相反,穩定原子不發生輻射,只有在兩個定態之間間躍遷才產生電磁輻射。輻射的特性相當於以恆定頻率作諧振動的帶電粒子按經典規律產生的輻射,但頻率v與原子的運動不是單一關系,而是由下面的關系來決定:hv=E´-E〃。」
❿ 玻爾模型的提出
20世紀初期,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黑體輻射現象,提出了量子理論,揭開了量子物理學的序幕。19世紀末,瑞士數學教師巴耳末將氫原子的譜線表示成巴耳末公式,瑞典物理學家裡德伯總結出更為普遍的光譜線公式里德伯公式:
其中為氫原子光譜波長,R為里德伯常數。
然而巴耳末公式和式里德伯公式都是經驗公式,人們並不了解它們的物理含義。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1910年進行的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在這個模型里,電子像太陽系的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旋轉。但是根據經典電磁理論,這樣的電子會發射出電磁輻射,損失能量,以至瞬間坍縮到原子核里。這與實際情況不符,盧瑟福無法解釋這個矛盾。
1912年,正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作的玻爾將一份被後人稱作《盧瑟福備忘錄》的論文提綱提交給他的導師盧瑟福。在這份提綱中,玻爾在行星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認為原子中的電子處在一系列分立的穩態上。回到丹麥後玻爾急於將這些思想整理成論文,可是進展不大。
1913年2月4日前後的某一天,玻爾的同事漢森拜訪他,提到了1885年瑞士數學教師巴耳末的工作以及巴耳末公式,玻爾頓時受到啟發。後來他回憶到「就在我看到巴耳末公式的那一瞬間,突然一切都清楚了,」「就像是七巧板游戲中的最後一塊。」這件事被稱為玻爾的「二月轉變」。
1913年7月、9月、11月,經由盧瑟福推薦,《哲學雜志》接連刊載了玻爾的三篇論文,標志著玻爾模型正式提出。這三篇論文成為物理學史上的經典,被稱為玻爾模型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