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挖礦
⑴ 中國歷史上為何未能吞並如下國家
呵呵,分不是問題,大概答一下,命題太大隻能說幾個點,可以根據這些點好好去深入了解
1、越南,歷史上占過,之後能夠獨立出去,主要是地形和氣候,可不僅僅是一條河攔住,而是原始森林和丘陵,就連工業時代,米鱉都在這里被坑了,何況在工業時代之前,那絕對是天險,而土鱉一直沒有海軍意識,所以受地理條件限制加上內聖外王的思想,盡管越南一直若即若離,最後還是離了。至於79年那會兒更不可能了,全球已經確定了現代國家和國際關系框架,沒有米鱉那實力,直接佔領別國就是國際公敵了。打那仗是為了調整老毛子、土鱉和米鱉間關系,為土鱉後續轉調子鋪路
2、中亞,最遠到碎葉,但也只幾十年就回來了。這個主要是距離,農業社會支撐不了那麼長的補給線,工業時代我們一直在挨打,所以土鱉最後能把兩個最大的省占穩,從康乾到袁世凱、蔣光頭都有功。
3、從庫頁島干腳盆子,顯然太有想像力了,你可以看看地圖,最好是找個地球儀看看,繞那一彎子遠了十倍不止,還要渡兩次海,更何況,東三省都是晚晴才允許漢人去開發,之前那邊荒涼得和現在的西藏一樣,完全沒法建立補給線。
整體而言,二戰前基本受農業社會的局限,能夠控制我們現在這么大底盤已經是極限了。二戰後是國際框架確定了現在國家體系,佔領別國肯定弊大於利,除非有91年後米鱉的地位,那還要找足理由
⑵ 阿凡達是什麼
神馬都是浮雲
⑶ (二)河口海岸緩沖帶地區三種混交栽培的生態建設模式
通過上述分析研究,提出了三種河口海岸緩沖帶地區混交栽培的優化模式:生態景觀型混交模式、生態型針闊葉林混交模式、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
1.生態景觀型混交模式——河口海岸生態景觀的構築
特點是建築小品和植被有機結合,通過引入水土保持效果較好的常綠或落葉闊葉樹種,改善以往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效益差的針葉純林分層次結構,提高防護林的綜合效益。下面以辛安河入海口為例,說明生態景觀型混交模式的設計與建設。
辛安河位於煙台市高新園區東側。是城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防洪生態廊道,更是城市總體規劃中「一山兩河」山水格局中的重要一環。
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一心兩翼」城市發展格局的逐步形成,辛安河流域已劃入城市東翼的高新園區,這條原來僅作為萊山、牟平兩區的界河也轉變成為園區內部的一條重要景觀河流。在高新園區「一心四帶」的空間格局中,辛安河作為四帶之一的「濱河科技文化觀光帶」,也成為帶動園區整體發展和建設高品質園區的重要載體。
由於辛安河的重要作用,結合國內外高新科技園區、城市濱水區、「生態RBD」等各種專題研究,明確了此次辛安河景觀規劃的主要問題與設計策略,總結出應把握地域性、多樣性、可達性和生活品質這幾個成功要素,把辛安河規劃成為充滿活力和凝聚城市紐帶的生態帶。
(1)設計策略
辛安河應體現宜居、宜商、宜游的多元互動的發展模式,以科技回歸人性,文化融入自然為主題。為此,本次規劃設計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開放空間的滲透。通過濱海與濱河水系廊道的相互滲透,將水景空間延伸以贏得高品質環境,帶動周邊土地價值升值。
與旅遊、休閑相結合。從煙台大旅遊為出發點,充分利用辛安河山、河、海相連的特點,根據不同河段的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濱河休閑、濱海度假、科技文化等特色旅遊產品。
多層級中心。充分結合高新園區總體規劃,強化濱水空間服務城市功能,沿岸建設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科技與文化主題公園,創造親水宜人和極具人氣的城市公共活動走廊。
多樣化居住。本著以人為本和經營城市的理念,沿辛安河發展旅遊房產、景觀房產等多樣居住板塊。打造理想生態宜居城市。
在自然中生長。優先生態、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地保護原生態的自然山、海、河環境,充分挖掘和利用景觀資源,使城市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
(2)景觀設計
辛安河的景觀設計與高新園區總體規劃及兩岸城市設計密不可分,為強化景觀與城市的紐帶作用,我們分別由北向南引入四個主題概念來突出各河段的景觀特徵與特色:
第一,北部河口,以「城市引領生機活力」為主題,突顯具有現代感、標志性和充滿活力的河海景觀群。
河口右海岸,結合濱海生態林帶,建設水岸休閑娛樂設施,充分體現出具有魅力的現代濱海新景觀。
河口左海岸,結合辛安河支流的重塑,設置海上觀光塔,成為科技商務金融區的軸線端點。左右海岸這些各具特色的標志性設施,將共同譜寫辛安河河口的絢爛美景。
河口西岸,結合原有污水處理廠及中水的排放,在寬闊的河灘地建立生態水循環的濕地景觀帶,並通過設立青少年生態科普基地,寓教於樂,寓教於游。
河口東岸,結合原有黑松林並將其延展到濱河綠地,運用自然的設計手法和材料,在保護和保持原有生態風貌的基礎上加以適當整理,為遊人設置游覽棧道和林中休息設施,形成森林氧吧與城市綠洲。
第二,中北部河段,以「城市創造美好生活」為主題,為濱河兩岸大量居住社區提供休閑、健身、文娛等生活景觀群。
在濱河兩岸建設林木茂盛、花鏡穿梭等多樣明快的綠化環境,並完善游路、休憩設施及各種藝術小品的同時,為豐富市民的活動,還設置音樂廣場、濱水慶典廣場、市民健身廣場和各種文化園地等節點空間,營造一處富有生氣的濱水活動空間。
第三,中南部河段,以「城市帶動科技創新」為主題,突出高科技園區的發展動力,形成科技創意景觀群性。
結合與本區段相鄰的兩個科技研發組團,在濱河西岸布置動漫文化創意園、航天科技廣場、IT廣場等體現現代科技生活的景觀主題園,表現科技發展與市民生活的息息相關。各主題園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和技術先進等手段對園區未來發展的產業進行充分的演繹。東岸配套展示科技文化的藝術長廊、展覽館及商業等設施等。
第四,南部河段。以「城市延展綠色生態」為主題,強調生態城市在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也起到高新園區後花園的重要作用。
結合本區段與山地相依及河灘淺緩等特點,發展科技觀光農業園、生態花卉植物園、水塘濕地遊憩園等體驗田園風情的景觀,尤其讓市民在節假日盡情體味那花果飄香、阡陌田園、荷塘蛙鳴這些曾經熟悉而親切的記憶,感受返樸歸真的親切。
(3)生態專項設計
以維護和修復辛安河流域的濕地特徵和生物多樣性為目標,有效平衡「生態」、「防洪」與「景觀建設」之間的利益關系。
海口、河流、濕地向陸地梯度演變的水陸生態格局,為最終實現生境、生物、景觀及活動多樣性的統一提供了環境基礎。
河道整治工程以滿足防洪、多層次景觀及生態完整作為設計原則,有效的協調好泄洪、景觀親水以及與水上游覽之間的矛盾。
結合辛安河綜合治理規劃,此次設計范圍內設置四座橡皮壩。新建橡皮壩與原有橡皮壩一起實施分段蓄水。局部形成不同標高和寬度的常水位水面,滿足河道枯水期的景觀需求。
我們相信辛安河的規劃建設與發展,將為高新園區和煙台市帶來勃勃生機和更美好的明天!
2.生態型針闊林混交模式——沿海防護林改善途徑
(1)沿海防護林建設現狀與問題
沿海防護林,是沿海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沿海防護林在防災抗災、護岸固沙、維護生態、美化景觀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建設綠色之島的第一道防線。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340km,北起遼寧的鴨綠江口,南至廣西的北侖河口,范圍涉及沿海11個省(市、區)的195個縣(市、區)。沿海地區集中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GDP,是帶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但由於台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每年均造成數百億元的經濟損失。20世紀末的10年間,因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134億元人民幣。為了沿海地區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1989年,林業部啟動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該工程東北起自遼寧丹東,西南抵南海的北部灣,包括長山、廟島、舟山等群島和海南、台灣及其周邊諸島。
經過近20年的工程建設,沿海地區累計造林381.8萬hm2,森林覆蓋率由不足25%提高到了現在的34.2%,海岸基幹林帶總長達1.7萬km,初步實現了合龍;營造農田防護林2.2萬hm2,新增農田林網控制面積近50萬hm2,控制率達80%;沿海地區村鎮綠化進一步加快,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人居環境,初步構建起了以村鎮綠化為「點」,以海岸基幹林帶建設為「線」,以荒山荒灘綠化、農田林網建設為「面」,點線面相結合,立體配置的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基本框架。
森林生態功能逐步恢復,防災減災成效初步顯現。據調查,沿海防護林帶可減弱風速28%~40%,林帶內空氣相對濕度比空曠地提高10%左右,林內蒸發量比空曠地減少20%,減少枯葉率30%~60%,減少爛秧率37.3%,水稻每畝可減少損失7.5~30kg,風折率可減少37.3%,提高糧食產量5%~15%。我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從1988~2000年一期工程營造林249萬hm2,建設海岸基幹防護林帶1.8萬hm2。截至1998年,已經累計完成營造林217.8萬hm2,建設海岸基幹防護林帶1.5萬hm2,使沿海地區有林地面積從1988年544.3萬hm2增加到730.6萬hm2,森林覆蓋率由實施前的24.9%上升到29.1%,沿海部分地區的生態初步改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煙台市沿海防護林建設取得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樹種偏少,林齡老化,結構不合理。砂岩海岸基幹林帶組成樹種以黑松、刺槐為主,面積比例達90%以上,樹種單一,生態系統穩定性差,潛伏著有害生物大面積發生的危險。這些樹種為20世紀50年代栽植,刺槐已進入衰老期,林木開始枯死,防護功能逐年下降,更新改建工作迫在眉睫;泥質海岸多為21世紀初發展的黑楊,樹種單一,結構不盡合理,防護效能不高。
二是基幹林帶缺口斷帶較重,部分地段寬度偏窄。煙台市大陸海岸曲線長702km,適宜營建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的長度381.4km。其中達到國家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建設標準的長度298.5km,占適宜營建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長度的78.3%;缺口斷帶長度63.2km,佔16.6%;需加寬造林長度19.7km,佔5.1%。沿海基幹林帶缺口及偏窄長度82.9km,占適宜綠化長度的21.7%,嚴重地影響了防護功能的發揮。
三是人為破壞現象仍然存在。個別區段出於發展經濟的需要,違反《沿海國家特殊保護林帶管理規定》,在基幹林帶內采沙挖礦、圍灘養殖、修建公路、違法建築等行為時有發生,造成基幹林帶損壞、林地流失,破壞了基幹林帶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四是沿海防護林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沿海防護林建設屬於生態公益事業,各級政府是建設和投入的主體。最近幾年國家每年向煙台沿海防護林投入200萬~30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大致相當,農村主要以投工投勞為主。這些投入顯然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工程建設需求,影響了沿海防護林建設及成果的鞏固。
(2)生態型針闊林混交模式改善造林質量
由於樹種之間的相互作用,更能有效的發揮種間的互補效應和協調促進的有益影響,促進林分生長和提高森林質量,收到良好的造林效果。但必須注意混交比例的調配,並在林分生育過程中根據種間關系的發展變化,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適時進行調節,保證混交林分的順利生長。
由於林分環境影響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單一的黑松純林必將導致生物群落的減少,使得森林生態系統脆弱。從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角度看,改單一樹種為多元樹種,改單純林為混交林,為海防林生物群落多樣性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建設改造第二代海防林工程的一項重大的課題,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以維護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改單樹種純林為多元樹種混交林,為生物群落多樣性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並採取各種營林技術和方法,使生態系統得到進一步穩定,各種有害生物能夠長期得到控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典型針葉樹有:獐子松、紅松、油松、黑松、雪松、白皮鬆、大阪松、五針松、馬尾松、華山松、落葉松、雲杉、冷杉等。典型闊葉樹有:法桐、鵝掌楸、絲棉木、菜豆樹、七葉樹、青桐、黃連木、合歡、椴樹、欒樹、皂角、桷樹、楓楊、柳、楊、桃、李、梨、槐、榆、朴、櫟等。其中楊、柳、刺槐、泡桐、臭椿是常常栽種的植被。
(3)生態常綠落葉針闊混交模式種植與改造的方法
生態常綠落葉針闊混交模式種植與改造的方法和原則:樹種調整的必要性和樹種選擇。目前,海防林多為黑松純林,且為同期林齡,地下水分、養分、地上空間利用形成同步競爭,生態功能弱化。為改變這種狀況,改單一樹種為多元樹種,改單純林為混交林勢在必行。近幾年經過實地調查、實驗、篩選,我們認為,適宜沿海防護林的樹種有:喬木、黑松、刺槐、麻櫟、火炬、臭椿、白榆,灌木:單葉蔓荊、牛奶子、簸箕柳、棉槐、酸棗等。這些樹種較耐鹽鹼、耐乾旱、耐瘠薄,可以說是膠東營造沿海防護林的先鋒樹種。
林分改造方式。逐步對黑松純林實施改造,改黑松純林為多元樹種混交林;變單層林冠結構為主林層、輔佐層和灌草層的立體結構。具體方法:第一,有計劃地實施株間間伐,採取留稀去密、留優去劣,適當照顧距離的方法。隨即選配黑松、麻櫟,黑松、火炬混交造林,麻櫟、火炬樹與黑松配置形成輔佐層。第二,有計劃地實施行間、帶間間伐,可根據地形,陵地選配黑松、麻櫟混交。溝坡選配黑松、臭椿;黑松、火炬混交。第三,有計劃地實施帶狀、塊狀皆伐(帶狀皆伐要結合開防火道進行,伐寬控制在樹高10倍以內),帶狀、塊狀皆伐可實行松刺混交。第四,實施喬灌混交,無論是株間、行間、帶間或塊狀混交都可選配適當灌木進行混交灌木可採用:單葉蔓荊、牛奶子、酸棗、簸箕柳、棉槐等。棉槐與簸箕柳是條編品原料,與黑松實行帶間混交,冬季採收枝條後,既能獲得林副產品,又能起到防火道的作用,棉槐有固氮作用,可收到樹勢旺、條增產、地收良的效果。改造後的混交林分既有利於生物群落多樣性,又能提高防護效能。因不同冠層對不同層面的海風產生阻抗作用,林冠上橫斷面凹凸不平,當海風掠過林冠頂部時形成旋風上升氣流,能有力阻抗海風侵蝕強度。
要注意造林密度。密度是影響林分生長和防護效能的主要因子,目前對密度的研究還沒有一個最佳的密度值。就防護結構看,如果把海防林帶密度分為三部分:前沿林帶→中間林帶→後方林帶,其密度應相應為:稀→較密→密。從流體力學講,當海風侵入時,這種結構能迅速減少風力靜壓,減少上升氣流,逐級阻抗風力,削弱風的通透性。隨著密度的適當增大,樹高相對增高,形成一個從前沿林帶到後方林帶林冠逐漸增高的梯度,當海風掠過林冠頂部時,氣流呈斜向上的流向,增大了防護區域。
3.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濕地植被的恢復與建設
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是基於生態經濟學基礎上的使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發展的一種生態建設模式。圍繞著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從綜合性、層次性、地域性和戰略性的角度考慮,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適合在濕地植被的恢復與建設中推廣應用。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作為多種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具有保持水體、蓄洪防澇、凈化水質、降解環境污染物等多種功能,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和重要遺傳物質(基因庫)的貯存地。
濕地生態系統沿河流廊道分布。主要的濕地類型為淺海灘塗濕地、河口灣濕地、河流濕地、河灘濕地、小型湖泊濕地、庫塘濕地、水田濕地等。夾河濕地位於煙台市的中部,是煙台市最大的河流濕地和水庫濕地的綜合體,夾河濕地水源比較穩定,為物種的多樣性提供了基礎。
下面以夾河東珠岩生態濕地植被的恢復與建設為例,說明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在濕地恢復工程中的應用。
近年來,由於盲目的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加之人為活動比較頻繁,導致濕地面積萎縮,濕地植被減少,濕地生態功能明顯下降,對濕地保護帶來嚴重威脅。為此,濕地恢復工程通過退耕還濕、蘆葦等水生植物種植、草皮護坡、人工造林等措施,恢復濕地植被,提高濕地生態功能。
(1)退耕還濕
東珠岩濕地區面積為760畝。其中450.11畝已被開墾為農用地,16.25建有簡易臨時性建築,需對其進行徵收、補償退還為濕地,共計466.36畝。
(2)引水涵洞
為控制勤河和朱岩河匯入夾河的水質,在勤河和朱岩河河口處靠近濕地區一側分別建設引水涵洞,用於控制濕地區的引水和排水,將勤河和朱岩河河水引入東珠岩濕地區表面流濕地區進行生物凈化。新建引水涵洞垂直穿過現有堤壩,為單孔胸牆式涵洞,包括進口段、閘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等四部分。進口段順水流長度10.0m,採用八字翼牆與底板形成整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閘室順水流向長度5.0m,閘門為潛孔式平板鋼閘門,孔口尺寸為2.0m×2.0m,閘底板頂高程10.50m;洞身段為鋼筋混凝土箱涵,橫斷面2.0m×2.0m,進口洞底高程10.50m,底坡i=0,洞身長14.0m;出口順水流長度5.0m,採用八字翼牆連接,鋼筋混凝土結構。出口消能採用漿砌石護底。
(3)土方調整
東珠岩濕地區需對工程區現有澇窪地、農用地進行開挖,在濕地區中心開挖滯洪庫塘,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滯洪庫塘佔地面積約190畝,設計底部高程為10.00m,水面高程為12.00m。共需進行土方調整152075m3。
河道走廊濕地區需要對部分台田及荒地進行開挖,以還原濕地本來面貌約30.0萬m3,共需進行土方調整284080m3。
為減少挖方運輸量,挖方可就近用於濕地圍堰、巡護道路等工程。
(4)水生植物種植
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濕地外側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種植蘆竹、杞柳及耐濕林木;並對濕地區內的道路實施綠化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垂柳等植物,護坡栽植草坪,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東珠岩濕地區的生態環境。
挺水、浮葉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水蔥、水芹和千屈菜等)、挺水植物(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1.5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灘地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水生植物種植工程技術路線如圖5-4所示。
圖5-4 水生植物種植工程技術路線
(5)人工造林、草皮護坡
在東珠岩濕地區和河道走廊濕地區現存部分澇窪地,現被當地農民種植速生楊,經濟和景觀效益不大。基於以上現狀,在澇窪林地開展生態林業,林地樹種主要以濕生楊樹、柳樹、濕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構建濕地區穩定生態系統。其中東珠岩濕地區造林面積230畝,河道走廊濕地區造林面積924畝。
在河道走廊濕地區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共計進行草皮護坡1386畝。濕地恢復工程主要建設內容詳見表5-20:
表5-20 濕地恢復工程主要建設內容一覽表
(6)植物種類
1)植物種類與區系基本情況。區內野生維管植物104科、395屬、688種(含24變種、3變型、3亞種),科、屬、種分別佔山東野生維管植物科、屬、種的70.7%、62.0%、43.0%;野生種子植物91科、377屬、663種(含23變種、3變型、3亞種),科、屬、種分別佔山東省種子植物區系科、屬、種的74.0%、63.1%和44.2%。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2種(栽培),國家Ⅱ級保護植物2種;山東特有植物4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植物3種;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植物3種;「山東省稀有瀕危植物」20種;中國特有植物5種。區內維管植物包括蕨類植物門、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詳見表5-21。
表5-21 維管植物各門科、屬、種統計表
該區從植物區系分區上屬泛北極植物區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北地區中的遼東、山東丘陵亞地區。地處魯東丘陵,具有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而且地形相對多樣,區系具有植物種類豐富、優勢現象明顯、特有物種有分布、分布類型多樣、地理成分復雜、古老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區內種子植物主要科含屬、種數,詳見表5-22。50種以上的科2個,即禾本科(83種)、菊科(77種);20~40種的科7個,即豆科(36種)、薔薇科(36種)、莎草科(27種)、十字花科(26種)、唇形科(25種)、百合科(23種)、蓼科(23種);10~19種的科7個,如石竹科(16種)、傘形科(15種)、玄參科(14種)、毛茛科(12種)、大戟科(11種)等。10種以下的科75個,共218種。含10種以上的科16個,共238屬、445種,屬和種數分別占建設區植物區系屬、種的63.1%、67.1%,而科數僅佔17.6%,表明上述科構成了區系種子植物的主體。含20種以上的9個科均為世界廣布科,其中禾本科和菊科是山東省最大的兩個科,常成為各種草地植被(草本層)的建群種或優勢種;薔薇科是被子植物進化中由初級到中級的過渡類型,分布於世界各地,但以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成分最多,常被視為北半球溫帶的典型科;豆科是在溫帶和熱帶都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世界分布科,是人工草場和牧、草地的重要組成科;百合科和莎草科分布區廣泛,但溫帶地區和寒溫帶地區的種類較多;唇形科等科分布范圍相當廣泛,從泛熱帶至溫帶都有分布,但地中海—中亞地區是它們分布和多樣化的中心。由上可以看出,從建設區植物區系優勢科的總體來說,是一個溫帶性質的區系,溫帶成分佔絕對優勢,同時兼有北溫帶區系和亞熱帶區系的過渡成分。
表5-22種子植物主要科含屬、種數統計表
建設區種子植物主要屬含種數,詳見表5-23。10種以上的屬3個,分別是蒿屬(16種)、蓼屬(15種)、薹草屬(13種);5~10種的屬16個,如鵝絨藤屬(8種)、委陵菜屬(7種)、堇菜屬(7種)、胡枝子屬(6種)、大戟屬(5種)、野豌豆屬(5種)、早熟禾屬(5種)、畫眉草屬(5種)等。19個5種以上的屬占本區系總屬數的5.0%,而種數共132種,占本區系總種數的19.9%。其中有世界性大屬,如蓼屬、蒿屬、薹草屬等;也有十分進化的屬,如禾本科中的馬唐屬、早熟禾屬、畫眉草屬等一些草本屬。植物區系優勢科、優勢屬的分析來看,上述優勢科、優勢屬構成了本區系植物的主體,優勢現象明顯。
表5-23種子植物主要屬含種數統計表
特有物種有分布。該區地處山東半島東部,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良好,周圍沒有高山相阻,山東特有植物有分布。據調查,建設區有山東特有植物4種,分別是長冬草(Clematis haxapetala var.tchefouensis)、寬蕊地榆(Sanguisorba applanata)、泰山韭(Alli-um taishanense)、泰山前胡(Peucedanum wawrum)。同時,銀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枳(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剛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等5種中國特有植物,在建設區均能正常生長。
2)重點保護植物。根據國家林業局、農業部1999年9月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區內維管植物中,有2種屬於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分別是中華結縷草(Zoysia sinica)、野大豆(Glycine soja)。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植物有3種,分別是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朝鮮槐(Maackiamur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栽培)。根據《山東稀有瀕危保護植物》,區內含「建議」中的「山東稀有瀕危保護植物」20種,其中漸危種8種,稀有種12種。詳見表5-24。
表5-24 區內山東稀有瀕危保護植物統計表
⑷ 小孩子問我為什麼蒙古國、中亞五國比特幣挖礦機銷量寥若晨星,怎麼解釋清楚
因為礦機的耗電量和發熱量非常大,一台普通礦機的日用電量能達到40度,所以大量的礦場都布放在水電站旁邊,能夠降低成本。蒙古和中亞的水電站非常少所以礦場也少。
⑸ 成吉思汗的元朝失敗了,你知道他的後人建立了幾個國家嗎,現在還存在嗎
忽必烈自立,因違反蒙古繼承傳統得不到大多汗國承認,和阿里不哥以及海都等勢力長期交戰於現代中國,蒙古,西伯利亞等地政治腐化等諸多內部問題引發紅巾軍大規模起義,遂被推翻,1368年退回蒙古草原。殘余北元勢力被明帝國接連攻擊。1402年韃靼人鬼力赤殺元帝,北元滅亡旭烈兀及其後人統治。占據中亞南部和西亞因擁護忽必烈和其他汗國不斷攻伐,後又與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爭奪敘利亞。繼承人問題困擾著伊爾汗國,分裂後1393年被帖木兒徹底擊滅。伊爾汗國最大范圍
⑹ 西比利亞「地獄之門」到底是天然形成還是外星人建造
2014年,俄羅斯西伯利亞彼爾姆地區的一個廢棄的鉀鹽礦區突然坍塌,出現一個巨洞,還好這地方早就廢棄,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來一張全景照,突然坍陷的大洞引來了鄰近小鎮居民的的關注,政府派出的地質學家等的聯合調查結果是,地下鹽水突然湧入,導致地層松動,而由於采礦地下本來就被挖得七零八落,於是就搞出了一個深坑。至於鄰近小鎮是否有危險,這事兒難說,因為那個小鎮也在挖礦,而且兩個礦洞有瓜葛,不過這么幾年過去了,並沒有聽到上頭版頭條的地面坍陷,俄羅斯小鎮全滅的爆炸性新聞,那麼大概這事兒也就到此為止了。
據當地人的說法,這個天坑的形成,是因為上世紀蘇聯的專家到土庫曼找石油和天然氣,在這里打洞勘探,結果沒想到突然地陷形成了天坑,擔心有害氣體溢出,導致大災難,沒死的專家就放了一把火,希望把溢出的有害氣體燒掉,當初預計十幾天後就沒事了,但沒想到一燒就是四十年,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土庫曼的一個旅遊景點。至於蘇聯專家的故事是真是假,官方拒絕表態。土庫曼是著名的天然氣大國,這倒是不假。
2014年7月16日,探險家喬治·康羅斯成為第一個踏足地獄之門底部的人,這是為了收集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樣本,供科學研究。
⑺ 貨幣是怎麼來的
貨幣是人們在物物交換的過程中,為了方便交換過程,逐漸演化出的一種通用的交換替代物。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
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7)中亞挖礦擴展閱讀:
貨幣的種類
1、硬幣
硬幣是一種小面額的輔幣。它是銅質的、鋁制的或是鎳質的。
2、紙幣
紙幣是一種法定貨幣,稱為法幣(legal tender)。法幣是政府強制流通的貨幣。紙幣發行的基本權力為政府所有,具體由中央銀行掌握。紙幣和硬幣的總和稱為通貨或現金。
3、存款貨幣
存款貨幣是指可以隨時提取的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稱為需求存款。由於活期存款可以隨時轉換成現金,所以銀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貨沒有區別。它也是一種貨幣。
4、儲蓄存款
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是在一定時間以後才能提取的可以獲得利息的存款。這些存款雖然不能以開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預先通知銀行可以把它轉換成現金。
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可轉讓提款單(NOW)以及自動轉移服務(ATS)縮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別。這種差別縮小的結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也成為一種貨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貨幣
⑻ 采礦權收益現狀
1.采礦權價款收入情況
《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十條規定「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采礦權的,采礦權申請人除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黑龍江省近7年來每年的采礦權價款收入在1.72~2.10億元之間,如表4-6所示。
表4-6 2002~2008年度采礦權價款收入情況
續表
註:應不包括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登記管理范圍的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
(據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2002-2008)
2.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入情況
《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其他管轄海域開采礦產資源,應當依照本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資源補償費按照礦產品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計征。
2002~2008年,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入逐年攀升,從2002年的5.56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3.55億元,與2007年同比增加了1.75億,年年處於全國前列。取得這一佳績的重要經驗之一是確立征管重點,在強化服務上實現突破。大慶油田是我國特大型礦業企業,也是黑龍江礦產資源補償費的主要費源,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入占總收入的90%以上,2002年數據表明為93.16%,如表4-7、4-8、4-9所示。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以往採取的是定額徵收方式,使應征額與實征額之間有一定差距。在將過去的定額徵收改為從量徵收後,基本實現了應收盡收。依此模式,黑龍江省征管機關以煤炭等礦山為重點,在全省全面提倡並推進應收目標的落實,提高了征繳額度,使礦產資源補償費達到了應收盡收。
表4-7 2002~2008年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入情況
(據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2005-2008)
表4-8 2002年度主要礦種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入占年度總收入的比例
表4-9 黑龍江省部分地市歷年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取情況單位:萬元
3.資源稅收入情況
1993年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采本條例規定的礦產品或者生產鹽(以下簡稱開采或者生產應稅產品)的單位和個人,為資源稅的納稅義務人(以下簡稱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資源稅。資源稅的應納稅款,按照應稅產品的課稅數量和規定的單位稅額計算。自2004年以來,國家陸續提高了23個省(區、市)煤炭資源稅稅額標准,在全國范圍內提高了原油、天然氣的資源稅稅額標准,其中,大慶油田的原油資源稅稅額已達到條例規定的最高標准,即30元/噸,天然氣資源稅達到14 元/千立方米,僅比最高標准低了1 元錢。2002~2006年資源稅收入情況如表4-10所示。
表4-10 2002~2006年度資源稅收入情況
4.主要大型礦山企業銷售收入及利稅情況
黑龍江省大型礦山企業主要有: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龍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達市慶新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松江鉬業有限公司、中亞(亞)石油有限公司、哈爾濱松江銅業實業有限公司、黑龍江省依蘭煤礦等。具體情況如表4-11所示。
表4-11 2004~2008年度我省大型礦山企業銷售收入、 利潤和稅金單位:萬元
5.礦產品的貿易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優勢礦產為石油、天然氣、煤炭、鉛、鋅、石墨、花崗岩石材等,其可供程度較高,可自給自足達到15年以上,且有能力出口或供應給其他省份。其中鐵、銅、硫等資源儲量較少,鋁礦資源目前為零,需要進口或由外省購入。
黑龍江省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這種區位條件及運輸狀況的優劣具有特殊的意義。具體的看來,在與俄羅斯長達3000多千米的邊境線上,分布著16個國家一級口岸,鐵路、公路與與俄羅斯相聯系,快捷方便。截至到2008年底,黑龍江省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特別是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的俄羅斯,多年以來一直都是黑龍江省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建立了必要的經貿網路,為雙方間的經貿合作向礦業領域延伸創造了條件。
根據《黑龍江省統計年鑒2009年》統計,2008年度出口礦產品按「海關」主要「礦產品」即相關進行統計共有11種,年度內出口創匯金額144061萬美元,占海關出口總額1657389萬美元的8.7%。出口額按同類礦產品相比,比上年增加了97134萬美元,上升206.9%。其他礦產品出口情況見表4-12所示。
表4-12 2008年黑龍江省海關主要礦產品出口數量和金額
(據黑龍江省統計局,2009)
2008年度,進口「礦產品」按海關主要礦產品及相關產品進行統計共有9種,總量為3125659噸,耗外匯 228484萬美元,佔全省海關進口總額 632471萬美元的36.1%,與上年同比,增加了66657萬美元,上升了41.2%。其他礦產品進口情況見表4-12、4-13所示。其中,出口增長最快的礦產品為水泥,進口增長最快的是原油。
表4-13 2008年黑龍江省海關主要礦產品進口數量和金額
(據黑龍江省統計局,2009)
表4-14 截至2008年底黑龍江省礦物業及相關原材料加工製品業業務各項經濟指標
(據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2009)
6.黑龍江省采選及直接關聯行業投入—產出現狀
黑龍江省采選業及直接關聯行業投入—產出情況如表4-14所示。
⑼ 礦業開采屬什麼行業啊
采礦業.
采礦業指對固體(如煤和礦物)、液體(如原油)或氣體(如天然氣)等自然產生的礦物的採掘。
包括地下或地上採掘、礦井的運行,以及一般在礦址或礦址附近從事的旨在加工原材料的所有輔助性工作,例如破磨、選礦和處理,均屬本類活動。還包括使原料得以銷售所需的准備工作。但不包括水的蓄集、凈化和分配,以及地質勘查、建築工程活動。
(9)中亞挖礦擴展閱讀
我國發展采礦業的驅動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家的產業政策,采礦業在施工建設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資金,另外我國采礦業還處在初始階段,受國家宏觀調控力度影響較大。
二是采礦業的機械化水平。礦井通風是保障礦工安全的關鍵,通風不好會導致礦工發生矽肺病。
三是國內市場的需求情況,近年來我國采礦業的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就是市場對自然資源的強大需求。
四是我國采礦業技術發展水平,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環境是采礦業發展的方向,需要強大的技術水平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