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貝南討論家長挖礦
『壹』 撒貝南采訪的伊朗王子是誰
撒貝南采訪的伊朗王子是一個來自伊朗的15歲小男孩,他從六歲的時候便跟著自己的父母來到了中國生活。
在參加采訪節目的時候,這個男孩絲毫不掩飾自己家裡有錢的事實,當撒貝南問他父母工作的時候,他猶豫了一秒,卻還是坦坦盪盪地表示他的父親是挖礦的,緊接著又補充了一句,那個礦就是他父親自己的。
不僅如此,在他們來到中國生活以後,他的父親就把那個礦交給了別人來挖,不少的人都在裡面找到了好東西,甚至挖到了玉。撒貝南也調侃說,原來他的身邊竟然坐了一個礦主的兒子,但是僅僅是這些,也不足以讓網友瞠目結舌。
簡介:
《加油!向未來》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科學實驗節目,由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製作。每季節目共11期,由撒貝南擔任全三季的主持人,尼格買提擔任第二、三季主持人,張騰岳擔任第一季外景的主持人。
《加油!向未來第一季》於2016年7月3日首播,於2016年9月25日收官;《加油!向未來第二季》於2017年7月16日首播,於2017年11月12日收官 ;《加油!向未來第三季》於2018年8月12日首播,於2018年11月18日完結。
『貳』 撒貝南說:「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你怎麼看
個人認為撒貝南說的很對。特別是農村的父母更是在城裡呆不慣,來說說身邊的一個例子。
男孩大學畢業後,在深圳混的風生水起,娶妻生子都沒用父母操心,事業家庭都穩定後,男孩准備把老家的父母接過來享享清福。父母都是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縣城去的次數都能數的過來。
所以父母是不想去的,奈何兒子兒媳三天兩頭一個電話,最後兒子親自回來接兩位老人。老兩口也只好簡單的收拾收拾,帶了些家裡的特產跟著兒子出發了。
到了深圳,兒子和兒媳特意請了幾天假,陪著老人東走走西看看。並告訴他們下樓怎麼去附近的公園,附近的超市等等。
幾天之後,兒子兒媳都要去上班了,小孫子有保姆帶著每天接送上學,老兩口卻不知道每天應該干點什麼了,屋裡的電器都不會用,就連家裡看的電視到了這竟然也弄不明白。尋思出去走走,可是馬路上車來車往的,過馬路兩個人都是顫顫巍巍。
隨後的幾天老太太就開始上火了,嘴裡起泡,吃不下東西,兒子兒媳急壞了,這時老頭說話了,「我們還是回老家吧,在這啥也幫不上忙,啥也不會弄,哪去不敢走,像鳥囚在了籠子里,回老家至少我們可以東家看看,西家走走,沒事干點活,這真是呆不住,你們要是真為了我們好,就送我們回去吧!」
兒子哭了,本想著兩位老人一輩子任勞任怨的幹活,供自己讀書,如今自己過的好了,卻不能在伺候在身邊,滿心的自責。可奈何生活就是這樣,分離是成長的一部分啊!
隔天,兒子買了機票把老兩口送了回來。回到家裡的兩位老人喜笑顏開,嘴裡嘟囔著以後哪也不去了,就在家,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是啊,我們曾滿心歡喜的以為把父母接到身邊就是盡孝,可是我們可曾問過他們,他們是否會適應這樣的大都市,微信幾乎都用不慣的他們會適應城市裡的掃碼支付,坐車刷卡嗎?所以有時候我們以為的並不是父母以為的。如果真想盡孝,那就沒事常回家看看吧!
我是 芒薇閑談, 歡迎交流指導
我把父母接到身邊六年,父親去年秋天安詳地走了,給了我盡孝的機會和時間。
從上大學算起常年在外已經三十多年了,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在家待的時間更是用小時計算也少得可憐,理由總是忙!
2014年父親得了老年性腦萎縮後,走路不穩,說話不清,農村廁所、火爐、火炕、上下水、看病、購物等都不方便,母親的腿腳也不如從前。
以前一說起進城的事情,他們有很多不去的理由。城裡人多、路堵、樓高、噪音大、不認識鄰居,語言不通花銷大,也怕給兒女添麻煩等托詞。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10月2日終於同意搬到城裡。他們住我原來的房子,一樓九十八平米,兩室兩廳一廚兩衛。和我家相距1700多米,步行約2500步,用時十五分鍾左右。
生活條件改善了,弟弟、妹妹、舅舅、姨姨等親戚都在城裡,也可以隨時過來照顧老人聊聊天。他們以前的顧慮都不是問題,帶來的好處和方便數不勝數,一家人其樂融融度過了六年。
自從他們來到城裡,我幾乎每天早上或者晚上抽時間步行過去看看,坐一坐,聊聊天,送點東西,重新找到有父母的感覺,無比幸福。
我好多年養成的飯後看電視、不活動的毛病改了。風雨無阻,遛彎兒散步看老人。一年後,我的脂肪肝從中度成了輕度,血糖降了,體重減了,精神飽滿了。順路買菜買早點,生活質量提高了,夫妻關系好了。當然愛人、兒子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的後盾。我的生意也順了,以前出租房子有點收入,父母住了以後覺得明走暗來了。
最最重要的是我把父母接到身邊,子欲孝而親不待古話留給侄女的遺憾,在我這里提前得到了補償。
父親走了。進城雖不能讓他長生不老,但是在第一次昏迷時,從我接到母親電話,我通知120到把父親送入自治區醫院急診室才用了28分鍾,82歲壽終正寢,城裡醫療條件起了很大作用。
最後一年我每晚和他們作伴,家長里短,朝夕相處,和遠離父母的同學比感覺特別奢侈。六年相處時間不長,仔細想一想也不算短。作為兒子,在老人需要的時候搭了把手,終生無憾!
出發點是好的,若是真的接到身邊,往往事與願違,太多矛盾,生活作息,吃住習慣,太多的不合諧,不方便………無形中增添許多麻煩,建議有空閑多陪陪老人,而不是把他們接到身邊讓他住好,吃好,喝好就孝順了,陪伴才是最大的孝順!
我贊成撒貝南的觀點。大部分人年齡越大越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
以我父母為例。我媽家在鄉村,家裡有個大院子。父母在院子里種了幾棵果樹,一小片蔬菜,養了幾只雞,一條看門狗。每天的生活就是侍弄蔬菜,喂喂雞狗,去老鄰居家串串門,聊聊天,打個牌,或是去小廣場跳跳舞,偶爾我們回家聚個餐,日子過得無比愜意。
我姐姐家在外地,有時會接父母去她家住一段時間,最多兩周,我媽就得回來。姐姐白天上班,一天不在家,晚上還得輔導孩子學習,沒有時間陪伴他們。鄰居也不認識,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另外,姐姐家在南方,東西也吃不慣,外面人說話也聽不懂。我媽說在她家住,簡直是遭罪,還是自己家好。
這個情況和撒貝南說的類似,父母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過得並不舒心。所謂「葉落歸根」,年齡越大,越喜歡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孩子如果能夠做到常回家看看,那就算孝順了。
網上曾經熱議過一個話題,父母要不要跟孩子住在一起。結論是「一碗湯」的距離最好,具體就是父母在家做好飯菜,送到子女家還沒有涼,這樣的距離最好。子女想看父母隨時可以,父母需要子女,他們很快就能來到身邊,如此最好。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人的性格千差萬別。有的父母適應能力強,特別願意跟著兒女生活,兒女走在哪裡就想跟到哪裡,他們覺得這樣是最幸福的。你如果不讓他們跟著,他們會很失落也很痛苦。
有的父母則不然,他們有自己的小天地和熟悉的生活環境,在那裡過得自由自在。讓他到一個陌生城市,不熟悉的環境很難適應,和兒女天天生活在一起難免有些矛盾,心情煩躁不開心。如果是這樣的話,應徵求他們的意見,來歡迎走歡送,來去自由隨心所欲不能強迫,這樣就是孝順父母。
無論父母在不在身邊,只要讓父母高興就是最大的孝順。盡孝要趁早,決不能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後悔。
撒貝南受過高等教育但沒學會做人,他不理解他父母內心想要什麼,一隻動物有了小孩都會天天和小孩在一起,一會不見孩子都會噢噢叫個不停甚至不吃也不喝,動物如此更不要說人,孩子大了要出去闖世界父母是沒辦法的,其實父母內心一天也不想離開孩子,只有孩子到老年以後才會有體會,每一次給父母通電話最後掛斷的都是孩子,可想父母的心情,家庭條件差出外打工沒法和父母在一起,要是條件好一定和父母在一起,有句俗言要兒要女是防老,除非撒貝南和他父母關系不好,撒貝南才有這樣的體會才會這樣說。
我贊同小撒的觀點,對於從小生活在農村,後因考學當兵工作等因素在城裡安家置業的兒女來說,真不要輕易把父母接到城裡來共同生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會讓農村父母生活的並不幸福,甚至還有些反而很痛苦。
如果不能讓父母感覺來城裡生活有幸福感,那真就是不孝的表現。
僅拿兩個事例來印證小撒的觀點吧。
例一:
小王大學畢業後在城裡安了家,自打孩子出生後,為了能讓孩子得到照顧,就把父母接到身邊。老人來後一門心思照顧孫子,還要負責每天做家務,買菜做飯,一天到晚非常累。小王看到父母如此辛勞就勸媳婦,別總等著吃現成的,下班回家後幫著搭把手,替二老分一憂吧。誰曾想小王媳婦卻說,憑什麼?結婚時你父母給過一分錢嗎?我們買房買車你父母給過一分錢嗎?他們現在吃穿用不都是我出錢嗎?還有什麼不知足的?
媳婦的話深深地刺痛著小王的自尊心,他一面心疼父母的辛勞,一面又無力改變自己的經濟現狀,只能靠著那點工資支撐家。但最不能讓他忍受的是媳婦每天總是冷臉子面對公公和婆婆,甚至有時還挑毛病。看著父母每天小心弈弈面對這個兒媳婦時,小王只能暫時性選擇隱忍,等到孩子一上小學,終於忍到了頭,和媳婦離了婚。
一邊是想盡孝心,一邊是要顧全自己的小家幸福。當兩者都不能兼顧時,不管是從農村來城裡的父母,還是兒女都不會有好日子過。
例二:
李老太兒子非常有出息,開著規模挺大的一個公司。兒子為了盡孝心,給老母親買了一套別墅,可惜老伴沒有這個享福的命,在兒子考上大學那年就意外去逝了。兒子為了照顧母親,便把母親接到身邊。可是小李媳婦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和婆婆正常相處,最後硬是單獨買了一套房子和老人分開住了。
李老太每天守著一個空盪盪的家,無盡的孤獨讓他無法釋懷。幾次和兒子念叨,想回鄉下去,再找一個晚老伴相互照顧,至少還有個人說說話。但是小李卻不同意,認為母親回到鄉下去生活質量會下降,不在自己邊照應著也不放心。看到兒子如此說,李老太沒有再堅持。看到兒子的態度,想找一個晚老伴的想法也只能作罷。
有一天晚上,李老太突然心臟病發作,身邊沒有人,當兒子次日給母親打了幾次電話沒人接時,急忙趕到母親住處。然而一切都晚了,母親已經駕鶴西去。小李悲痛萬分,他後悔沒有同意母親回鄉下的想法,也後悔沒有頂住母親的反對給她找一個保姆好好照料她老人家。
雖然把母親接到城裡,也過上了物質生活豐富的日子,但是老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在孤獨中度過晚年,會讓老人衰老的更快,尤其是身體有病的老人,如果得不到精心照顧,出意外的可能性很大。
上述兩個事例,都是我身邊發生的真人真事,兩家老人我都見過。真替老人們傷感,對於例一中的老兩口最終回到鄉下過著田園生活,據說非常幸福,按老人的話講,我們終於落葉歸根,不必再給兒女當累贅了。而後者的李老太卻永遠也無法按著自己的意願安享晚年,如果再回頭想撒貝南的話,還真有一番道理。如果你想盡兒女一片孝心,最好傾聽父母的意願,別讓老人晚年身陷孤獨與痛苦,讓他們過自己最熟悉最喜歡的生活,才是真孝。
撒貝南說得非常有道理。我今年53歲了,過幾年就退休了,如果要強迫我跟著自己的孩子一起過,我絕對不願意;我的老家在農村,父母也絕對不願意跟著我到城裡過,他們在農村才幸福,我常回家看看他們就感覺很滿意了。
我在我們這個小縣城,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圈子,如果退休以後跟著自己的孩子在新一線城市成都,我絕對不願意。
退休以後,我每天和原來的同事一起聊天喝茶,久不久出去 旅遊 ,這才是我生活方式,到一個新的地方,沒有朋友,明天孩子上班去了,我沒有朋友,就悶在100平方米的屋子裡,真會悶出病來的。
與兒女們豬在一起,由於代溝,許多事情看不慣,時間長了,必然產生矛盾。
我53歲了,回老家的時候,媽媽總要「教育」我,在工作上要這樣要那樣,我只能夠笑一笑,其實她的說教仍然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
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總是覺得自己工作重,讓父母幫著帶他們的孩子,這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結語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生活、 娛樂 方式,幾十年習慣的地方,過得很滋潤。就讓老年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常回家看看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了!
我不贊同撒貝南所說的這句話。兒女是父母一生的牽掛,從丫丫學語開始到大學畢業,父母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孩子。孩子參加工作後,父母又要操心孩子的婚事,但父母最想做的就是和孩子呆在一起,一家人其樂融融是何等的幸福。
我參加工作的第2年就把父母接到了城裡和我們住在一起,到現在快20年了。父母並沒有覺得寂寞和孤獨,我們也並未因此感到有負擔,最重要的一點,我的老婆對公公婆婆都很好,生活在一起這么長的時間幾乎沒有發生過大的矛盾。有什麼意見分歧,說透了就行了。我很感謝妻子的為人處事,也很感謝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馬有垂韁之義,犬有投水之德,人為萬物之靈,莫連XX不如?
現在有的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寧願請保姆都不願把父母接在身邊。無論在大城市還是在小城市發展,他們都不願意把父母接來一起住,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現在生活節奏加快,每天忙裡忙外,沒有多少時間陪父母,父母到新的城市舉目無親,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親朋好友,父母同樣會感到寂寞和孤獨。而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絕大多數父母願意和孩子住在一起,父母的想法很簡單,可以為孩子分擔一點家務,還可以為子女照顧小孩,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樂無窮。而實際上這樣的大家庭是很少的,主要是兒子媳婦或女兒女婿的臉難看、門難進導致的。他們覺得父母可能影響了他們的二人世界,有些人把老人當成累贅、廢物,其實,老人也是寶。
父母老了,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兒女的陪伴和問候。有的子女以工作忙為由,一年都不給父母打電話,更別提把父母接到子女身邊了。我老家的鄰居,家裡有三個大學生,這三個兒子都從事技術活,生活得還不錯,但他們的父母還在老家干農活,並不是因為父母對農村有特殊情懷不願意進城生活,而是兒子覺得父母可能會連累自己,不願意把他們接在身邊。
每次回老家,看著這兩個老年人怪可憐的,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很嚮往和兒女在一起生活,可哪個兒子願意接納他們呢? 可能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至於是不是孝順,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
撒貝南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人生最大的快樂是活的自由。我經常和小區一些被自己孩子接到兒女家中的家長聊天,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想早日回自己的家。
他們感到和已成家的兒女在一起生活太難了,有的家長甚至說:「生不如死」。吃飯不隨心所欲、睡覺不隨心所欲、聊天不隨心所欲, 特別是 ,帶小孩還要看他們的眼色來帶。給小孩買零食,涼了不行、熱了不行、甜了不行、辣了也不行。
總之,人老了能動還是和老伴相依為命最好。
『叄』 撒貝南主持的一檔節目,嘉賓是很多位家長,好像是撒貝南提問家長之類的,請問這個節目叫啥
這個節目叫《考不好沒關系》
《考不好沒關系》節目模式:每期節目有21組不同職業、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域文化的素人家庭參與其中,通過主持人的現場催化,呈現12期不一樣的精彩內容,引發不同的話題討論,更深度的聚焦親子關系、教育話題。
《考不好沒關系》節目內涵:參與節目的孩子與父親將互換身份,父親答題、孩子觀戰,在緊張有趣的考試答題過程中,呈現出不同類型的親子關系。
(3)撒貝南討論家長挖礦擴展閱讀:
《考不好沒關系》節目介紹:
《考不好沒關系》是由西瓜視頻出品、全網首播,今日頭條聯合播出的原創觀察答題秀。節目以當下小學真實試題為題庫,老爸全真模擬小學考試答題。
孩子考前輔導老爸,觀察老爸答題考試,助力老爸在考場取勝;節目打破傳統答題格局,全程真實記錄,在緊張刺激答題的氛圍中,完成老爸和孩子身份互換的學習成長體驗秀。
節目由張紹剛和撒貝南交叉擔任主考官,武漢大學教師陳銘、北大博士生導師劉穎、南京師范大學酈波老師接連擔任教師監考官,更有明星監考官葉一茜、田亮、應采兒等助力;
通過節目引發受眾對於目前家庭教育的思考,提倡家長對孩子的理解寬容,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用一場考試「換」醒理解。
『肆』 撒貝南主持的一檔節目,嘉賓是很多位家長,好像是撒貝南提問家長之類的,請問這個節目叫啥
這個節目叫《考不好沒關系》
《考不好沒關系》節目模式:每期節目有21組不同職業、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域文化的素人家庭參與其中,通過主持人的現場催化,呈現12期不一樣的精彩內容,引發不同的話題討論,更深度的聚焦親子關系、教育話題。
《考不好沒關系》節目內涵:參與節目的孩子與父親將互換身份,父親答題、孩子觀戰,在緊張有趣的考試答題過程中,呈現出不同類型的親子關系。
(4)撒貝南討論家長挖礦擴展閱讀:
《考不好沒關系》節目介紹:
《考不好沒關系》是由西瓜視頻出品、全網首播,今日頭條聯合播出的原創觀察答題秀。節目以當下小學真實試題為題庫,老爸全真模擬小學考試答題。
孩子考前輔導老爸,觀察老爸答題考試,助力老爸在考場取勝;節目打破傳統答題格局,全程真實記錄,在緊張刺激答題的氛圍中,完成老爸和孩子身份互換的學習成長體驗秀。
節目由張紹剛和撒貝南交叉擔任主考官,武漢大學教師陳銘、北大博士生導師劉穎、南京師范大學酈波老師接連擔任教師監考官,更有明星監考官葉一茜、田亮、應采兒等助力;
通過節目引發受眾對於目前家庭教育的思考,提倡家長對孩子的理解寬容,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用一場考試「換」醒理解。
『伍』 撒貝南首談飯桌禮儀,幼時因夾錯菜被家長揍,網友聽聞直呼好嚴格,咋回事
央視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上傳了一段撒貝南與眾主持人在戶外吃飯,聊起自己兒時經歷的視頻,其中關於撒貝南的家庭教育引起不少網友的討論。
薩貝南家的餐桌禮儀挺嚴格的,絕對包括不浪費食物。薩貝南一次參加節目的時候,薩貝南直接把的剩菜倒進了他的碗里,因為他看到了的剩菜,他還說你不能給我吃,所以我不反感,但是不要浪費食物!這種節目可以呼籲大家珍惜食物。難怪薩貝南這么受大家歡迎。他的所作所為完全不合理。你怎麼想呢?
『陸』 撒貝南綜藝首談家庭,他的育兒觀念是怎樣的呢
他的育兒觀念是照顧孩子細心周到,不要讓孩子磕磕碰碰受到傷害。身為中國人撒貝南育兒觀念和大家沒有什麼兩樣,就像多數中國家庭一樣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孩子跌倒要立刻扶起鬨孩子開心, 更不能讓孩子吃臟東西或者是玩不幹凈物品,所以雖然他身為知名主持人在育兒觀念這方面和大家並沒什麼兩樣像極了中國家庭 。
撒貝南育兒觀念和他老婆的育兒觀念是截然相反 ,所以他們常常因為孩子的事情而爭吵。但是我個人更贊同撒貝南老婆育兒觀念,對孩子適當放手有利於鍛煉孩子更加堅強和隨機應變能力,不會過多衣依賴家長和別人幫助。現在很多家庭對孩子呵護備至 ,為了哄孩子開心壓根不管孩子是否做的對都會舉手贊成,這讓他們養成失寵而驕喜愛欺負人的個性,這種教育方式嚴重危害孩子身心健康讓他們三觀不正。
『柒』 放學別走挖礦是哪期
第九期。
撒貝南我們都知道,是一名很優秀的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撒貝南主持的《今日說法》,記得那時候,小編每天中午在吃飯的時候都會和父母一起看這個節目。撒貝南也算是多才多藝,才華也很出眾,撒貝南近些年來參加過很多綜藝節目,撒貝南曾主持過一檔《放學別走》的綜藝節目,是專門針對00後群體觀點表達的青春期脫口秀節目,來參加節目的主角都是12-16歲的中學生。
小男孩很淡定的說道,我媽媽是做生意的,是賣波斯地毯的,希望能夠將自己國家的文化,傳承到中國這這一邊,而且還表示,波斯地毯平均一平米賣6萬美元,這回答又再一次讓撒貝南受到了「暴擊」,而小男孩繼續說道,波斯地毯是賣的絲綢材質的,家裡放的是二十平米!,果然,有錢人的世界就是不一樣,家裡有礦就是不一樣。
『捌』 撒貝南說:「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你怎麼看
個人認為撒貝南說的很對。特別是農村的父母更是在城裡呆不慣,來說說身邊的一個例子。
男孩大學畢業後,在深圳混的風生水起,娶妻生子都沒用父母操心,事業家庭都穩定後,男孩准備把老家的父母接過來享享清福。父母都是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縣城去的次數都能數的過來。
所以父母是不想去的,奈何兒子兒媳三天兩頭一個電話,最後兒子親自回來接兩位老人。老兩口也只好簡單的收拾收拾,帶了些家裡的特產跟著兒子出發了。
到了深圳,兒子和兒媳特意請了幾天假,陪著老人東走走西看看。並告訴他們下樓怎麼去附近的公園,附近的超市等等。
幾天之後,兒子兒媳都要去上班了,小孫子有保姆帶著每天接送上學,老兩口卻不知道每天應該干點什麼了,屋裡的電器都不會用,就連家裡看的電視到了這竟然也弄不明白。尋思出去走走,可是馬路上車來車往的,過馬路兩個人都是顫顫巍巍。
隨後的幾天老太太就開始上火了,嘴裡起泡,吃不下東西,兒子兒媳急壞了,這時老頭說話了,「我們還是回老家吧,在這啥也幫不上忙,啥也不會弄,哪去不敢走,像鳥囚在了籠子里,回老家至少我們可以東家看看,西家走走,沒事干點活,這真是呆不住,你們要是真為了我們好,就送我們回去吧!」
兒子哭了,本想著兩位老人一輩子任勞任怨的幹活,供自己讀書,如今自己過的好了,卻不能在伺候在身邊,滿心的自責。可奈何生活就是這樣,分離是成長的一部分啊!
隔天,兒子買了機票把老兩口送了回來。回到家裡的兩位老人喜笑顏開,嘴裡嘟囔著以後哪也不去了,就在家,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是啊,我們曾滿心歡喜的以為把父母接到身邊就是盡孝,可是我們可曾問過他們,他們是否會適應這樣的大都市,微信幾乎都用不慣的他們會適應城市裡的掃碼支付,坐車刷卡嗎?所以有時候我們以為的並不是父母以為的。如果真想盡孝,那就沒事常回家看看吧!
我是 芒薇閑談, 歡迎交流指導
我把父母接到身邊六年,父親去年秋天安詳地走了,給了我盡孝的機會和時間。
從上大學算起常年在外已經三十多年了,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在家待的時間更是用小時計算也少得可憐,理由總是忙!
2014年父親得了老年性腦萎縮後,走路不穩,說話不清,農村廁所、火爐、火炕、上下水、看病、購物等都不方便,母親的腿腳也不如從前。
以前一說起進城的事情,他們有很多不去的理由。城裡人多、路堵、樓高、噪音大、不認識鄰居,語言不通花銷大,也怕給兒女添麻煩等托詞。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10月2日終於同意搬到城裡。他們住我原來的房子,一樓九十八平米,兩室兩廳一廚兩衛。和我家相距1700多米,步行約2500步,用時十五分鍾左右。
生活條件改善了,弟弟、妹妹、舅舅、姨姨等親戚都在城裡,也可以隨時過來照顧老人聊聊天。他們以前的顧慮都不是問題,帶來的好處和方便數不勝數,一家人其樂融融度過了六年。
自從他們來到城裡,我幾乎每天早上或者晚上抽時間步行過去看看,坐一坐,聊聊天,送點東西,重新找到有父母的感覺,無比幸福。
我好多年養成的飯後看電視、不活動的毛病改了。風雨無阻,遛彎兒散步看老人。一年後,我的脂肪肝從中度成了輕度,血糖降了,體重減了,精神飽滿了。順路買菜買早點,生活質量提高了,夫妻關系好了。當然愛人、兒子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的後盾。我的生意也順了,以前出租房子有點收入,父母住了以後覺得明走暗來了。
最最重要的是我把父母接到身邊,子欲孝而親不待古話留給侄女的遺憾,在我這里提前得到了補償。
父親走了。進城雖不能讓他長生不老,但是在第一次昏迷時,從我接到母親電話,我通知120到把父親送入自治區醫院急診室才用了28分鍾,82歲壽終正寢,城裡醫療條件起了很大作用。
最後一年我每晚和他們作伴,家長里短,朝夕相處,和遠離父母的同學比感覺特別奢侈。六年相處時間不長,仔細想一想也不算短。作為兒子,在老人需要的時候搭了把手,終生無憾!
出發點是好的,若是真的接到身邊,往往事與願違,太多矛盾,生活作息,吃住習慣,太多的不合諧,不方便………無形中增添許多麻煩,建議有空閑多陪陪老人,而不是把他們接到身邊讓他住好,吃好,喝好就孝順了,陪伴才是最大的孝順!
這種狀況不能一概而論!孝順的兒女找到了孝順的媳婦和女婿!這樣的話!把父母接過來那是一種享受和幸福。反之就不一樣了!
撒貝南說得非常有道理。我今年53歲了,過幾年就退休了,如果要強迫我跟著自己的孩子一起過,我絕對不願意;我的老家在農村,父母也絕對不願意跟著我到城裡過,他們在農村才幸福,我常回家看看他們就感覺很滿意了。
我在我們這個小縣城,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圈子,如果退休以後跟著自己的孩子在新一線城市成都,我絕對不願意。
退休以後,我每天和原來的同事一起聊天喝茶,久不久出去 旅遊 ,這才是我生活方式,到一個新的地方,沒有朋友,明天孩子上班去了,我沒有朋友,就悶在100平方米的屋子裡,真會悶出病來的。
與兒女們豬在一起,由於代溝,許多事情看不慣,時間長了,必然產生矛盾。
我53歲了,回老家的時候,媽媽總要「教育」我,在工作上要這樣要那樣,我只能夠笑一笑,其實她的說教仍然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
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總是覺得自己工作重,讓父母幫著帶他們的孩子,這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結語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生活、 娛樂 方式,幾十年習慣的地方,過得很滋潤。就讓老年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常回家看看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了!
我贊成撒貝南的觀點。大部分人年齡越大越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
以我父母為例。我媽家在鄉村,家裡有個大院子。父母在院子里種了幾棵果樹,一小片蔬菜,養了幾只雞,一條看門狗。每天的生活就是侍弄蔬菜,喂喂雞狗,去老鄰居家串串門,聊聊天,打個牌,或是去小廣場跳跳舞,偶爾我們回家聚個餐,日子過得無比愜意。
我姐姐家在外地,有時會接父母去她家住一段時間,最多兩周,我媽就得回來。姐姐白天上班,一天不在家,晚上還得輔導孩子學習,沒有時間陪伴他們。鄰居也不認識,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另外,姐姐家在南方,東西也吃不慣,外面人說話也聽不懂。我媽說在她家住,簡直是遭罪,還是自己家好。
這個情況和撒貝南說的類似,父母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過得並不舒心。所謂「葉落歸根」,年齡越大,越喜歡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孩子如果能夠做到常回家看看,那就算孝順了。
網上曾經熱議過一個話題,父母要不要跟孩子住在一起。結論是「一碗湯」的距離最好,具體就是父母在家做好飯菜,送到子女家還沒有涼,這樣的距離最好。子女想看父母隨時可以,父母需要子女,他們很快就能來到身邊,如此最好。
當然,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的父母子女願意住在一起,並且生活的很幸福,那也是好事一樁。孝順孝順,要孝先順,您同意我的觀點嗎?歡迎留言討論!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人的性格千差萬別。有的父母適應能力強,特別願意跟著兒女生活,兒女走在哪裡就想跟到哪裡,他們覺得這樣是最幸福的。你如果不讓他們跟著,他們會很失落也很痛苦。
有的父母則不然,他們有自己的小天地和熟悉的生活環境,在那裡過得自由自在。讓他到一個陌生城市,不熟悉的環境很難適應,和兒女天天生活在一起難免有些矛盾,心情煩躁不開心。如果是這樣的話,應徵求他們的意見,來歡迎走歡送,來去自由隨心所欲不能強迫,這樣就是孝順父母。
無論父母在不在身邊,只要讓父母高興就是最大的孝順。盡孝要趁早,決不能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後悔。
撒貝南受過高等教育但沒學會做人,他不理解他父母內心想要什麼,一隻動物有了小孩都會天天和小孩在一起,一會不見孩子都會噢噢叫個不停甚至不吃也不喝,動物如此更不要說人,孩子大了要出去闖世界父母是沒辦法的,其實父母內心一天也不想離開孩子,只有孩子到老年以後才會有體會,每一次給父母通電話最後掛斷的都是孩子,可想父母的心情,家庭條件差出外打工沒法和父母在一起,要是條件好一定和父母在一起,有句俗言要兒要女是防老,除非撒貝南和他父母關系不好,撒貝南才有這樣的體會才會這樣說。
不要被明星的個人觀點混淆視聽,對於撒貝南來講是有道理,因為他是公眾人物,在北京有足夠的條件,讓父母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他的工作太忙,看似把父母接到了身邊,實際上還是跟父母咫尺天涯,沒時間陪伴,反倒讓父母離開了熟悉的環境,比以前更加孤單,站在他的角度上來看,也許有對的一面,但也不是全對。
大家都是普通人,從各方面講,都不可能與撒貝南劃等號,這就註定了普通人與公眾人物或其它特殊群體,在對待「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這個觀點的理解不同,就拿我來說說吧。
我今年61歲,姑娘在深圳安家15年了,兩口都是合資企業高管,有很不錯的收入,2017年,姑娘在離她家僅半小時車程的惠州,給雙方老人各買了一套二居室,希望我和親家都搬到離她不遠的地方生活,這幾年除了冬天,我們兩口子偶爾會過去小住一兩個月,其它時間很少過去,從這一點上來講,我有認同撒貝南這句話的一面,以下,我來談談對這個觀點的另外幾種看法。
一、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生活,要看父母處在哪個年齡段以撒貝南現在狀況,他的觀點是對的,只是把父母接到身邊的時間關口沒把握好,撒貝南今年45歲,正常情況下,他父母應該50年後,和我的年齡相差10歲左右,那麼,就兩代人的年齡關系,我們來分析一下。
1、無論是公眾人物撒貝南,還是我們普通人老百姓,30到50歲這個年齡階段,是人生的高光時段,這個年齡段的人承受著人生當中最巨大的壓力,沒錯,我們形容生活的艱難,往往都用「上有老,下有小」來概括,這20年當中,孩子要上學、要結婚,供房供車,贍養父母,還要為自己的晚年養老打基礎,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拿出自己100%的精力,去拼搏去創造。
說句天地良心的話,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工作與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子女身上,人的精力和愛是有限的,顧了這頭,那頭自然就輕了,所以,這個年齡階段的子女,一般都會把對父母的愛,往子女上傾斜,而忽視父母的存在。
2、我在以往的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60到70歲左右的老年人,是人生旅程中最幸福快樂的末班車,老一輩人已凋零不再,子女早就成家立業各自安好,正是享受晚年生活的黃金10年,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下工作生活幾十年了,身邊有無數的親朋友好友,這時候你把父母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無論從飲食習慣,氣候條件和人文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失去了過往交集的朋友,醫療醫保也不方便,關鍵是很多70歲以內的老年人,身體和精神層面還充滿了活力。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孩子們在深圳買了房讓我們過去住,物質條件比我們老家還要好一些,頭幾天的新鮮勁過了後,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逛,總顯得六神無主,一點歸屬感都沒有,想想家裡的閨蜜和同事們,在一起跳廣場舞,打麻將就歸心似箭,所以孩子們在這個年齡階段把父母接到身邊,對於他們是成就了孝心,但父母心裡或許並不領這份情。
我們家對門的鄰居也是如此,他才55歲就被兒子接到上海生活,剛開始歡天喜地地把家裡的房子也買了,開著兒子給他買的寶馬X6,把上海周邊的每個景點都玩了個夠,還是不到一年就厭倦了這樣的日子,在上海剛過完一個春節就打道回府了。
二、什麼時候把老人接到身邊才是孝順呢?用撒貝南的話來講:「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這句話的確有硬傷,他出發點是好的,但忽略了老人的年齡(我不知道他父母多大),或是父母的身體狀態,為人父母應該都有這樣的情結,那就是,為了兒女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直到身體漸漸衰老,也不願意連累子女,所以,當兒女們自己為了事業都忙不過來的時候,正是父母身體條件尚好,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的年齡,這個階段是不需要兒女們精心照料的年齡。
相反,兩代人長時間在一個空間里生活,時間久了,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雖然撒貝南所說的不孝順有點誇張,但有可能真的違背了父母意願,反而降低了父母的生活品質,到頭來得不償失。
我認為:當兒女接近退休的年齡,自己的子女已長大成人,工作和生意都能放手的時候。父母的身體狀態日落西山,自理能力一天比一天差了,此時,才是把從母接到身邊最適當的時機,那才是真正的孝順。
寫在最後:我所在的小區住著一位姓張的老人,現在70多歲吧,老人早年是本地京劇團的演員,他女兒是北京演視圈著名的製片人,代表作有,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潛伏、等大家熟知的電視劇,女兒十多年前,就有心把父母接到北京去養老,那時候她父母身體還蠻健壯,身邊有一大堆情趣相投的票友,就委婉地推辭了女兒的孝心,女兒不忘慈烏反哺,給父母在老家添置了一套近300多平的房子,前後院子里種滿了鮮花和果樹,老兩口自己種種菜,養養花草,來了興趣就招票友們吊吊嗓子,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與神仙般快樂自在,但凡有空,女兒一家就帶著外孫回來,讓父母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鄰居們問張老爺子:「幹嘛不去北京的姑娘家享福啊?」
老爺子說:「我和她媽都不想挪地方,姑娘說了,等我們老得不想動,要麼把我們接過去,要麼她就退休回來陪咱們」。
好了,最後還是回到題主的問題,我是這樣看待的:
無論如何,把從母接到自己的身邊,起始初心是大孝,但每家老人的年齡不同, 健康 狀況不同,自己的工作條件也不同,最好還是先徵求父母的願意,把握好什麼時候該接老人到身邊,什麼時候不該把父母接到身邊。我覺得張老爺子的女兒就做得很好,這份孝順值得分享給我的朋友們。
我不贊同撒貝南所說的這句話。兒女是父母一生的牽掛,從丫丫學語開始到大學畢業,父母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孩子。孩子參加工作後,父母又要操心孩子的婚事,但父母最想做的就是和孩子呆在一起,一家人其樂融融是何等的幸福。
我參加工作的第2年就把父母接到了城裡和我們住在一起,到現在快20年了。父母並沒有覺得寂寞和孤獨,我們也並未因此感到有負擔,最重要的一點,我的老婆對公公婆婆都很好,生活在一起這么長的時間幾乎沒有發生過大的矛盾。有什麼意見分歧,說透了就行了。我很感謝妻子的為人處事,也很感謝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馬有垂韁之義,犬有投水之德,人為萬物之靈,莫連XX不如?
現在有的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寧願請保姆都不願把父母接在身邊。無論在大城市還是在小城市發展,他們都不願意把父母接來一起住,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現在生活節奏加快,每天忙裡忙外,沒有多少時間陪父母,父母到新的城市舉目無親,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親朋好友,父母同樣會感到寂寞和孤獨。而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絕大多數父母願意和孩子住在一起,父母的想法很簡單,可以為孩子分擔一點家務,還可以為子女照顧小孩,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樂無窮。而實際上這樣的大家庭是很少的,主要是兒子媳婦或女兒女婿的臉難看、門難進導致的。他們覺得父母可能影響了他們的二人世界,有些人把老人當成累贅、廢物,其實,老人也是寶。
父母老了,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兒女的陪伴和問候。有的子女以工作忙為由,一年都不給父母打電話,更別提把父母接到子女身邊了。我老家的鄰居,家裡有三個大學生,這三個兒子都從事技術活,生活得還不錯,但他們的父母還在老家干農活,並不是因為父母對農村有特殊情懷不願意進城生活,而是兒子覺得父母可能會連累自己,不願意把他們接在身邊。
每次回老家,看著這兩個老年人怪可憐的,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很嚮往和兒女在一起生活,可哪個兒子願意接納他們呢? 可能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至於是不是孝順,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
『玖』 撒貝南和富二代聊天,富二代說:我家地毯就要幾百萬
貝南可謂是娛樂圈的「段子手」,自從離開央視以後,撒貝南就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不管是主持節目還是綜藝,他的風趣幽默都能讓人捧腹大笑。但是他也可以很正經地主持哦,《開講啦》是一檔研究青少年的節目,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教育意義。
撒貝南作為這檔節目的主持人,自然是要面對很多不一樣的孩子的。在某期節目中,就邀請到了一位來自伊朗的富二代。這名孩子說,自己6歲的時候就來了中國,現在家住上海。他說自己的爸爸是「挖礦的」,但不是自己挖,是有礦給別人挖,撒貝南說道:「原來坐在我身邊的是一個礦主的兒子!」小男孩炫耀說:「我們現在還挖到玉了!」撒貝南:「我不想跟富二代聊天......」
男孩又說起,自己的媽媽是做地毯生意的,波斯地毯很有名,把我們的文化傳承給中國這邊。「畢竟我們都是朋友,對吧,價格都好談!」男孩的談吐就像一個小大人一般,不愧是貴族的小孩呀!
小男孩還開始談起了生意:「我們一平米的售價在6萬美元左右。」撒貝南驚呼道:「6萬??是什麼材質的?」男孩說是金絲綢地毯,我家放的是20平米的!這可把在場的人都給驚到了,撒貝南更是直接不想聊了,感受到了來自金錢的暴擊!
網友看完這段視頻紛紛評論道:
「這孩子長大不得了,也是生意經!」
「700多萬地毯……所有財產都不夠買他家一張地毯!真是……什麼人會買他家地毯呢?馬雲王健林有木有買?」
「可惜了我們老祖宗的絲綢技藝,現在讓這幫外來者能把絲綢買成這個價!」
「土豪和貴族就是不一樣,小夥子談吐,邏輯思維,答辯能力,都是很厲害的,只是坐姿不好,但不能以偏概全,如果真的像評論里的人說他太傲慢之類的,有個小細節,就是小薩開玩笑說不跟他聊在地上畫圈圈,小夥子還懂得過去扶小薩繼續話題,這個情商可不是那個年齡段的孩子有的。」
『拾』 放學別走王子是哪一期
《放學別走》是芒果TV自製的全國首檔關注00後青少年的脫口秀節目,撒貝南擔任主持人,2017年在芒果TV獨家播出。這檔節目每期會抽取三個「大人物」來發聲,表達青少年對於社會議題的態度,同時還有七位固定的智囊團來交換意見,最後說出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態度宣言。其中波斯王子是在第二期上台。
《放學別走》這個節目將目光聚焦在00後身上,請的「大人物」也都在14到16歲之間,大家暢所欲言的發表著自己對於不同社會熱點的看法,讓成年人聽見孩子的意見。這檔節目不僅讓大家輕鬆快樂的討論話題,更是聚焦00後面對的真實問題,像是未成年追星、二次元文化、與父母的溝通、還有校園暴力,每個問題都由00後自己提出自己探討,撒貝南主要就是起在旁引導的作用,不同於說教,撒貝南用幽默搞笑的言語,寓教於樂,不僅能將問題剖析透徹,更是將主題升華。
總體來說這檔綜藝是十分值得一看的綜藝,無論你是孩子還是大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想要了解或是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