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前生
1. 《精通比特币》攻读首篇
币乎真的是一个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还有无限的想象力可以发挥,进入币圈跌跌撞撞也有一年的时间了,关于区块链的一些基础概念也都懂一些,但是不深入,很久之前也有一个想法,想好好的读一读关于比特币或者区块链的书籍,特别想读的是《精通比特币》,因为这本书被无数大佬,大咖们推荐过,但是害怕这本书太过技术,就一直没敢行动,这也是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吧。
有幸在币乎看到宰飞同学发起了币乎读书营,感觉是一个好的机会,一是可以认识很多朋友,二是也可以逼自己一把,所以义不容辞的加入了。
在《精通比特币第二版》序言中写道:送你一把打开区块链世界大门的钥匙,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要想真的在区块链的世界里畅游,这本书应该是最适合的了。
这本书一共有12章,可以说把比特币的前生今世、里里外外都说的十分的透彻了,在开篇之前是术语解释,个人觉得这是很难啃,而且很难消化的一部分,但是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区块链世界,我不得不慢慢的细嚼慢咽,因为这是基础。
第一章介绍了什么是比特币,比特币是构成数字货币生态系统基础的概念和技术的集合。比特币与传统的货币不同,它完全是虚拟的,但它可以和传统货币一样解决多重支付的问题,传统的纸币的特点是一块钱只能花在一个地方,不存在多重支付的问题,而比特币应用加密技术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特币有四个创新,分别是:1.去中心化的对等网络(比特币协议);2.公共交易总帐(区块链);3.独立交易确认和货币发行的一套规则(共识规则)4.实现有效的区块链全球去中心化共识的机制(工作量证明算法)。
比特币的这四种优势是所有区块链项目的底层技术,这四种技术优势的组合,让无数喜欢区块链的人们做了无数思想实验,却不能穷尽。
这本书我还在攻读中,未来我还会和大家分享更多的关于区块链想法,因为区块链让我兴奋,伟大的变革正在发生,而我不想错过!!
2. 比特币是怎么会事怎样产生的有什么作用
下面的内容是来自:http://bitcoin.org/zh_CN/about
历史背景
比特币是第一批实现“加密货币”概念的货币之一。1998年,Wei Dai在cypherpunks邮件列表中首次阐述了“加密货币”这个概念。构建于货币的基本概念之上——在给定的国家或经济体内通行的,用于支付商品、服务和偿还债务的物品或任何形式的记录,比特币更是一种新的货币形态,其设计初衷融入了不依赖于中央权威机构,采用加密学原理控制货币发行和交易等思想。
2009年,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化名)在cryptography邮件列表中发表了第一个比特币规范及其概念证明。2010年年底,中本聪声称他已经转到其他事务上去了,离开了这个项目。这位比特币的缔造者从未透露过他的真实身份,只是将他的发明留给了这个世界。时至今日,比特币发明的源起和动机仍然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
2010年以来,众多开发者致力于这个项目,比特币社区很快成长起来。2011年6月至7月之间,比特币突然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从而导致大规模的买入。由此产生的泡沫导致整个2011年下半年比特币的价格持续下跌。之后,比特币的价格又逐渐缓缓地回升到2011年的高度。
为了规范、保护和促进比特币的发展,比特币基金会于2012年9月27日创建。如今,伴随着日渐增多的比特币用户,比特币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技术特征
任何像比特币一样的网络都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比特币可以在网络的任意节点之间转移。
交易具有不可逆转性。
块链的使用,避免了双重消费的发生。
交易在几秒钟内就会传播出去, 并在10到60分钟内通过验证。
交易的处理和货币的发行都是通过挖矿来统一执行的。
无论是否在线都能随时接收比特币。
经济规则
整个比特币网络共同执行以下规则:
比特币发行总量约为2100万。
一个比特币可以拆分到小数点后8位,总共约为 21×1014 个货币单位。
交易成本非常低,大多数都是免费的。
统计数据
比特币网络已经连续无间断运行超过48个月。在过去的一年里,比特币的安全特性引人注目,发展显著。截止到2013年4月:
最长的块链拥有超过 232,000 个块。
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式计算网络之一,拥有超过65万亿次散列每秒的运算能力。
每天有50,000笔交易成交,交易总额高达几百万美元。
流通中的比特币总值超过13亿美元。
在协议中仅有一次重大的安全事件,已于2010年8月解决。
其它资料可参考:
网络:http://ke..com/view/5784548.htm
比特币官网:http://bitcoin.org/zh_CN/
3. 关于银行的秘密——《香帅金融学讲义》读书笔记
上个周末跟几位朋友谈到养老金问题,想起来香帅老师的《金融学讲义》还没有读完,就把它添加到第2季度的书单里。计划大概一个周读一章,这个周读了第2章“银行:现代经济社会的血管”。发现自己虽然号称喜欢经济话题,但其实只是看了个热闹,鹦鹉学舌了一些自己根本就不理解的概念和观点。而香帅老师把底层的逻辑讲得非常清楚,学习到了这些知识,再遇到具体的状态,能不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还需要慢慢练习。
再说说读这一章的感受,带着计划读,不会看几页就停下来,而是会一口气读完,竟然用了将近2个小时(34页),感觉上与不做计划读相比效率更高,再整理一遍,印象更深。相对来说,学得更扎实一些。
发现自己不能一段时间只读一本书,需要几本不同的书同时进行。这一周还开始读了《西南联大文化课》和《吴军阅读与写作》两本书,都刚开了个头。
银行,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说,在历史上,寺庙、客栈、布庄、药铺都充当过银行的角色。为什么他们也可以充当银行?这一章讲了银行的前生今世,告诉我们他们跟现代银行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搭建起了社会的信用网络。
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化依赖于统治者,商人和银行家之间的伙伴关系。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6世纪之后的大航海时代,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着是荷兰和英国,凭借最先进的资本市场和中央银行体系,成就了全球霸主的伟业。
直到15 、16世纪,欧美居民对国家的概念还很淡漠。银行信贷体系和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意义上“国家、公民、政府”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从人类400年的近代史来看, 银行信贷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础,它就像一个城市的地下管道工程一样,不一定时时可见,但却支撑着整个城市的循环和呼吸。
难怪哈伯和凯罗米里斯感慨说“国家创造了银行,银行创造了国家”。
法定货币是现代货币的灵魂,意味着现代货币是由国家赋予银行(比如中央银行)某种特许权力而发行的,支持货币的关键是国家信用。
1944年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到1971年美元跟黄金脱钩,开启了信用货币时代。
数字货币,如比特币在很多场景下都能完成货币的计价、支付,甚至价值储藏功能,但也正因为它是去中心化、去银行化的,在国家仍然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组织形式的大背景下,比特币要取代各国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可能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银行体系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国家经常通过银行体系来调控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其中,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基准利率是两个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涉及资金的量,而基准利率调整的是资金的价格,通过量和价两个维度的调节,国家也因此拥有了调控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的能力。
这两个工具的具体作用,我很喜欢书里的这样一个比喻:
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通过银行体系的循环,会引起社会信贷规模的巨大变化。所以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就像控制水库闸门一样,会影响全社会的信用规模。
如果说存款准备金率是用来调节资金量的,那么基准利率则是调节资金价格的。在农业生产中,如果用水成本太高,农民可能就宁可让土地荒芜。如果水量充足且价格低廉,农民可能就愿意多开垦一些荒地,多种一些庄稼。
同样的道理, 降低基准利率(降息)就是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刺激经济,而提高基准利率(加息)则是要抑制投资消费行为,给经济降温。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和过度降息刺激经济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调节基准利率,就是通过调节资金价格,影响人们的投资消费意愿,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这个逻辑本身是自洽的,而银行体系具有杠杆效应,一旦利率调整幅度过大,市场预期被彻底扭转,就可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形成反馈效应:比如加息的力度过大,经济容易收缩过猛,引起“旱灾”;降息尺度宽了,又可能导致“大水漫灌”,产生资产泡沫。所以,加息、降息的力度和节奏很难把握。
中央银行是绝对的系统中枢。它管控着货币发行的闸门,更是市场的最后贷款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之一竟然是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 大萧条之所以从美国蔓延到英国,德国,最终升级为世界大战。是因为中央银行没有作为市场的最后贷款人发挥作用。同样是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实际上比1929年的大萧条还严重,但是全球主要央行果断协同救市,积极充当“最后贷款人”,很快阻止了危机的蔓延。
之前几乎人人都用的余额宝就是一只货币基金。其实到2019年7月,我国114家金融机构一共推出了730只货币基金,总规模差不多达到了7.74万亿元。
货币基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仍然实施利率管制。根据Q条例,活期存款没利息,定期存款的利息则设有上限,所以老百姓的储蓄意愿非常低。
从1978年到1999年,美国货币基金占存款的比例从1%直线上升到63%。一大半美国老百姓都去买货币基金,不在银行存钱了,这正是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银行存款大搬家,史称“金融脱媒”。
中国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发生银行存款大搬家的情形。2013年至今,居民的储蓄存款总额一直是上升的。截至2019年6月,我国货币基金仅占存款总额的3%左右,在整个中国金融体系里还只是沧海一粟。
从收益的角度来看,货币基金收益率主要取决于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
换句话说,想知道什么时候买货币基金更好,只要看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什么时候更高就行了。
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市面上资金流动性充沛,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下降;反之,市面上资金流动性紧张,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上涨。
很多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只是一个通道,银行往往会收取1%~2%的通道费用,对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则没有监管义务,如果融资计划失败,银行是不负有保本责任的。
资管新规以后,银行就没有固定收益的保本理财产品。
一般人要怎么判断某个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度呢? 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种技术和策略。
很多内容都是摘抄,很多概念和比喻可以不时地拿出来分析当下的某一个现象,也算是“学习”中“习”的部分。